使至塞上的名句
1. 使至塞上的名句是什麼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描寫大漠風光最著名的一句
2. 使至塞上'的名句賞析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筆力蒼勁,意境雄渾版,視權野開闊,被王國維贊為「千古壯觀」的名句。試想,那茫茫無邊的沙漠,只有用一個「大」字才能狀其景觀;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縷白煙直上雲霄,是多麼醒目,「孤煙」二字正能狀其神韻。「孤煙」之後隨一「直」字,使景物顯得單純簡凈,直入人心。「長河落日圓」,蒼茫的沙漠,沒有山,沒有樹,只有黃河橫貫其間。視野所及,大漠無邊無際,黃河杳無盡頭,「長」字便自然湧上作者心頭。而「長河」之上,是那一輪圓圓的落日,這里的「圓」字與前面的「直」字,都用得逼真傳神,難以言其妙處。
3. 使至塞上的名句
使至塞上
王維(唐)抄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其中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最為著名,寫出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
4. <使至塞上>一詩中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壯觀的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5. 王維的《使至塞上》中作者描寫了邊塞看到的奇特壯麗的風光,被稱為千古壯觀的名句是: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6. 王維的使至塞上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蘇軾評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這一句就是王維「詩中有畫」的代表,是王維詩的名句,也是千古名句。
7. 使至塞上的名句妙在何處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是盛唐著名詩人、畫家兼音樂家王維《使至塞上》一詩的頸聯,千百年來人們對它的評價一直走高。應該承認,文學史上有「有句無篇」的現象,即整篇作品平平,但其中某些詩句卻「光彩奪目」,於是其它詩句也就跟著這名句沾光而出了名。對文學史稍有常識的人於此毫不奇怪,但我們的鑒賞家卻往往容易犯這樣一個錯誤:只要是名作,就整個肯定,卻不管「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楊貴妃除了那一笑外,腳是否平骶足或頭是否癲頭。對於《使至塞上》來說,不但整篇作品被一些人給予了不應給予的「待遇」,而且對這一聯名句的鑒賞也存在一些不得不說的誤讀。
《使至塞上》開篇雲:「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單車」典出舊題李陵《答蘇武書》:「且足下昔以單車之使,適萬乘之虜」,意思是說使者沒有帶多少人馬,只乘一輛車出使;「屬國」為秦漢官名典屬國的簡稱。因其掌管投降歸順的蠻族部落,故後來就成了使者的代稱。杜甫《秦州雜詩》之七「屬國歸何晚」,「屬國」九家注即引《漢書》蘇武歸漢為典屬國之事,指發往吐蕃的使者。居延一說指居延海,一說指居延屬國,一說指居延城。居延海在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居延屬國與居延城均在居延海附近。總之,居延是漢朝與匈奴接壤的地方。由於王維出使河西,無需過居延,所以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歷代詩歌選》釋此句為「邊塞的遼闊,附屬國直到居延以外」。按一般的解釋,首聯只是說使者要到邊塞慰問戍邊將士,已經過了居延,進入了胡地。如果以「屬國」指使者,則既用「單車」,又用「屬國」;既曰「欲問邊」,又曰「過居延」,一二句意近,大體上可以說是重復的。首聯《文苑英華》作「銜命辭天胭,單車欲問邊」,亦詩家套語,不見有何妙處。
領聯雲:「征蓬出漢塞,歸雁人胡天。」「征蓬」意為隨風飛揚的蓬草。「歸雁」即北飛的大雁。雁住北方,故北飛曰歸。一說「征蓬」、「歸雁」乃王維自寓,一說「征蓬」、「歸雁」均為現實景物,詩句描繪的是一幅大漠秋景圖。但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戰勝吐蕃在開元二十五年(737)春,陳鐵民先生系此詩於本年夏,因此所謂秋景之說似與史實不符(實際上此聯所寫應為春景)如為自喻,則「征蓬」與「歸雁」意同,「出漢塞」與「入胡天」意
復,十字不過是說自己出了邊塞,到了胡地;如為描繪春景,也平淡得很,絲毫不能歸人名句之列。這就是說,無論如何理解,首聯與領聯都不怎麼好,除非你閉上眼睛不顧事實瞎說。
凡讀過這首詩的人,都一致認為頸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寫得實在高妙,但究竟妙在何處,未必每個人都說得出來,說得對。首先,對於「烽煙」一詞,一般都理解為狼煙,但也有人對此發生懷疑,劉景惠《解讀「使至塞上」》(《文史知識》2001)年3期)即雲此解「卻經不起推敲:其一,狼煙是烽火台戍卒發現敵情後報替的信號,平時斷不可輕易點燃。狼煙起時,警示敵寇來犯,行人見了頓感緊張,此時絕對不會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它,這和觀看平靜樣和的長河落日不能相提並論;第二,狼煙必定起自烽火台,如果行人遠遠地看到烽煙,那煙柱即使比較高,因距離很遠,相對於廣闊無邊的大漠,固然有沖天直上的感覺,但行人同時也看到了烽火台立在面前,檯子上有戍卒在燃放狼煙,此情此景頗有幾分熱鬧,把它和長河落日的自然景觀放在一起,也很不協調」。其實,這種說法也有可商之處。第一,烽火可以報警,也可以報平安。報警的無需說,只說報平安的。《資治通鑒》卷二一八至德元載:「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雲:「《六典》:唐鎮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煙一炬,謂之平安火。」杜甫《夕烽》雲:「夕烽來不近,每日報平安。」烽火報平安至宋依然,只不過具體細節稍有差異。宋周輝《清波雜志》卷十(叢書集成初編本)雲:「沿江烽火台,每日平安,即於發更時舉火一把;每夜平安,即於次日平明舉煙一把。緩急盜絨,不拘時候,日則舉煙,夜則舉火,各三把。」第二,「大漠孤煙直」給人的「奇偉壯觀的感覺」,主要不是來自「孤煙直」,而是來自「大漠」,即來自沙漠的遼闊無垠。「孤煙直」引人注目的
是「煙」的「孤」與「直」這一不同於其它種類的煙和其它地區的煙的特點,而不是「煙」如何高入雲端,如何粗大無比。因此無論遠看也好,近看也好,「煙」為烽煙並不影響這一句之高妙。倒是劉先生把「煙」理解為「沙漠旋風旋起浮塵所形成的煙柱」(此說最早見於清趙殿成《王右承集箋注》),如他自己所說王維「絕對不會以平靜的心情去欣賞它,這和觀看平靜祥和的長河落日不能相提並論」。
《紅樓夢》第四十八回曾寫到香菱學詩時對這兩句的體會:「想來煙如何直?日自然是圓的。這『直』字似無理,『圓』字似太俗。合上書一想,倒像是見了這景的。若說再找兩個字換這兩個,竟再找不出兩個字來」香菱之言
的中心意思,用我們今天評論王維詩時經常說的話說,就是詩中有畫。我們知道,在相同的光照條件下,各個地方的地表溫度取決於地表性質(質地、起伏程度等)。由於沙漠地區地表性質相對單一(起伏不大的地區),各個地區
地表溫度大致相同,氣壓相差很小,只產生空氣的上升運動,而風則是由於地區間氣壓的差異引起的,因此在較短時間內一個相對平坦的沙漠地區一般不會產生風。由於空氣只產生上升運動,所以本來性質就直而聚的烽煙在沙漠
地區就會顯得更加直。我們還知道,庭院中的一棵樹,雖然僅只一棵,但它也喚不起我們心中「孤」的感受來。只有在一個遼闊無垠的曠野上,看到一棵樹或一縷煙,我們心中的「孤」的感受才應時而來,想擋也擋不住。同理,沙漠之「大」,不僅使「煙」愈顯其「孤」,而且也使「煙」愈顯其「直」。事物往往是相互作用的,「漠」之「大」使「煙」愈顯其「孤」其「直」,「煙」之「孤」「直」也使「漠」愈顯其「大」。古人雲:「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與此同樣道理。
接下來再說「長河落日圓」。一般認為「河」系黃河,但不少人也注意到黃河並不流經這里,因此又有人重新考訂此「河」究竟為哪一條河流。結果仍不統一,有人認為系指發源於祁連山主峰、流經今甘肅省張掖後折向西北的弱水,有人認為系指流經涼州以北沙漠的石羊河(今名)。筆者以為,能確指哪一條河流固然好,不能確指對此詩的鑒賞也絲毫不產生影響。「河」可以放在一邊,「長」卻不能不管。試想,在浩瀚空曠的沙漠之上,一條河流從
天際蜿蜒而來,它給人最強烈印象的地方,就是它的「長」。反之,即使是同一條河流,如果流淌在山間,百十米之外就難覓它的蹤影,你決不會有「長」的強烈感受。這就是說,唯「漠」之「大」,「河」才愈顯其「長」;唯有在遼闊的原野上,才有「長河」的自然景觀。我在這里有必要對前面關於烽煙的解釋作點補充。「落日」表明頸聯所寫之景是黃昏時之景,而這一時間恰好與唐代放平安火的時間一致,它表明「煙」之為烽煙較其它解釋具有無可比擬的合理性。同時,據我的經驗,劉先生所提到的形成「煙柱」的旋風,一般是在一天中最熱的時候發生,在黃昏的時候是不大可能有,更不可能經常有。欣賞文學作品需要一定的生活經驗的積累,否則欣賞過程中的缺斤少兩就是不可避免要發生的。一個心靈銳敏、經驗豐富的讀者都知道,日出或日落時的太陽比其它時間的太陽都更顯得「圓」,雖然在理智上我們明明知道任何時候的太陽都是「圓」的。與「大漠孤煙直」同樣的道理,「河」愈顯其「長」,「落日」才更顯其「圓」,而如果沒有「長河」的襯托,「落日」之「圓」就要打幾分折扣。綜而言之,頸聯之高妙就在於寫景如畫,把沙漠地區特有的典型的自然風光逼真地描繪了出來,而用語又「極鍛煉,亦極自然」(黃培芳語,見翰墨園重刊本《唐賢三昧集箋注》卷上)。經過「鍛煉」之後而達到的「自然」,是藝術的極致,非大手筆不能及。白居易《渡淮》額聯:「孤煙生乍直,遠樹望多圓」,顯系脫胎於王維此詩,但模仿之跡重,創新之意少,成就遠為不及。
如果我們不把名作的所有詞句都說成是天花亂墜的妙語真言,就得承認王維的這篇作品除頸聯之外,其餘寫得實在平平,甚至可以說不怎麼樣。首、額兩聯前已言及,此處再說尾聯。「蕭關」,就我所見到的所有注釋,無一例外地根據《元和郡縣圖志》卷三,認為其故址在今寧夏固原東南。王維說過了居延,在蕭關遇到了騎馬的偵察兵,可明明居延在西,蕭關在東,赴河西慰問,自東向西行,如何先過居延,再過蕭關?如果上面的解釋不錯,此詩確實存在地理上的自相矛盾。依林、馮二先生的解釋,地理上的矛盾解決了,但尾聯不過是說到了邊塞,才知道主帥在遙遠的「燕然」前線,實在沒有過人或特別之處。不但如此,尾聯還有恭維崔希逸(河西節度使的開府之地並不在燕然山,王維把崔比作漢朝帶兵追擊匈奴直到燕然的竇憲)和抄襲前人之作的嫌疑。虞世南《擬飲馬長城窟》詩雲:「前逢錦衣使,督護在樓蘭。」王維詩之尾聯即由此而來。恭維上司,情有可原,暫可不論;套用前人詩句,決非高明之舉,想為王維袒護者,於此亦無能措辭矣。
8. 使至塞上名句賞析
單車欲來問邊,屬國過源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這首詩的五六句是千古壯觀的名句,寫進入關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寫得十分概括而又准確自然。為後人所稱道。詩人領略了蒼茫遼闊的塞外風光,但沒有驅散他的孤寂之感,而是把這種感情巧妙地融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9. 使至塞上中千古名句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使至塞上》是唐代詩人王維奉命赴邊疆慰問將士途中所作的一首紀行詩,記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見的塞外風光。首聯兩句交待此行目的和到達地點,詩緣何而作;頷聯兩句包含多重意蘊,借蓬草自況,寫飄零之感;頸聯兩句描繪了邊陲大漠中壯闊雄奇的景象,境界闊大,氣象雄渾;尾聯兩句虛寫戰爭已取得勝利,流露出對都護的贊嘆。此詩既反映了邊塞生活,同時也表達了詩人由於被排擠而產生的孤獨、寂寞、悲傷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渾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凈化、升華後產生的慷慨悲壯之情,顯露出一種豁達情懷。
10. 使至塞上兩句傳誦至今的千古名句是什麼什麼
《使至塞上》兩句傳誦至今的千古名句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意思】「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聯,寫進入邊塞後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壯麗的風光,畫面開闊,意境雄渾,近人王國維稱之為「千古壯觀」的名句。邊疆沙漠,浩瀚無邊,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邊塞荒涼,沒有什麼奇觀異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濃煙就顯得格外醒目,因此稱作「孤煙」。一個「孤」字寫出了景物的單調,緊接一個「直」字,卻又表現了它的勁拔、堅毅之美。沙漠上沒有山巒林木,那橫貫其間的黃河,就非用一個「長」字不能表達詩人的感覺。落日,本來容易給人以感傷的印象,這里用一「圓」字,卻給人以親切溫暖而又蒼茫的感覺。一個「圓」字,一個「直」字,不僅准確地描繪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現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
【原詩】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創作背景】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發兵攻打唐屬國小勃律(在今克什米爾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滌西大破吐蕃軍。唐玄宗命王維以監察御史的身份奉使涼州,出塞宣慰,察訪軍情,並任河西節度使判官,實際上是將王維排擠出朝廷。這首詩即作於此次出塞途中。
【關於作者】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優游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