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居吳興賞析
『壹』 寓居吳興是什麼意思
在吳興居住,來抒發憂國憂自民、收付故土的情懷
寓居吳興
朝代:宋 作者:曾幾 體裁:七律
相對真成泣楚囚,遂無末策到神州。
但知繞樹如飛鵲,不解營巢似拙鳩。
江北江南猶斷絕,秋風秋雨敢淹留。
低回又作荊州夢,落日孤雲始欲愁。
『貳』 山中雜詩賞析
山中雜詩
吳均(南朝)
山際見來煙,
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
雲從窗里出。
[編輯本段]注釋
山中雜詩
(南朝) 吳均
山際①見來煙,
竹中窺②落日。
鳥向檐③上飛,
雲從窗里出。
①山際:山與天相接的地方。
②窺(kuī):從縫隙中看。
③檐(yán):屋檐,房檐。
[編輯本段]譯文
山峰上繚繞著陣陣的嵐氣雲煙,
竹林的縫隙里灑落下夕陽的余暉。
鳥兒歡快地在房檐上飛來飛去,
白白的雲兒竟然從窗戶里飄了出來。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它是《山中雜詩》的三首之一。描寫詩人住在山中有趣的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密,鳥在人家屋頂上飛,最有趣的是雲彩竟從窗里飄了出來。全詩體現了詩人閑適寧靜的心情。沈德潛說它「四句寫景,自成一格」。
賞析一:
這四句寫景的小詩,自成一種格調。每句之前,如果用「你看那」三字一氣連讀,在我們眼前,就會展現出一幅絕妙的圖畫,就會響起一曲優美的樂章。杜甫《絕句》詩:「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放眼四望,觸處生情,將不同的景物組合起來,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
賞析二: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雲彩竟然從窗里飄出來。此幽居盪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
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盪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雲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高峻,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群鳥時時棲息於其檐前屋後,體現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
沈德潛說此詩:「四句寫景,自成一格。」意謂這首小詩將所有的筆墨都集中在寫景上,與一般由景到人或由景而抒情的結構不同,開了一種新的格式。其實,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後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並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於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於此可見。
吳均是寫山水的高手,這四句小詩之所以能勾勒出山居的特徵就在於作者觀察角度的選擇得當。「煙」是由「山際」所見,「落日」是由竹中所見,「鳥」在檐上,「雲」從窗出,這樣,就不同與尋常的寫山嵐、落日、鳥和雲,而帶上了詩人山居所見的主觀色彩,並有了典型的意義。就象是攝影,攝取同一物象,卻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而一幀成功的作品,總是能取新穎巧妙的角度,攝出景物的特徵與情趣,吳均的摹山范水也正是如此
[編輯本段]詩人
吳均(469~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山中雜詩》選自歐陽詢的《藝文類聚》。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人。家事寒微,好學有才,工詩文,頗受沈約賞識。官奉朝請。其文善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文詞清拔古樸,時人或仿效其體,稱之為「吳均」體。明人輯有《無朝請集》。書法自成一體,稱謂「吳均體」,開創一代詩風。在文學方面,他提倡"駢體文"。好學有俊才,其詩文深受沈約的稱贊。梁武帝天監初,為郡主簿。天監六年 (507)被建安王蕭偉引為記室。後又被任為奉朝請。因私撰《齊春秋》,觸犯梁武帝,被免職。不久奉旨撰寫《通史》,未及成書即去世。
吳均出生在貧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奮好學,很有才藝。梁武帝天監初,柳惲任吳興郡太守時,召他為郡方簿,主管文書簿籍,常一起賦詩、酬唱。蕭偉為建安郡王駐揚州(今南京)時,任命吳均為王府記室,負責文翰書札。蕭偉遷督江州後,吳均被任命為國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請。
吳均想撰寫齊史,向梁武帝求借齊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說:「齊民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自搜訪。」吳均就開始撰寫<齊春秋>,他不顧忌諱,記載齊、梁間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派人責問,下令焚毀,並免去吳均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見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剩「列傳」未寫,因病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有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了他的作品,十分贊賞。《如贈王桂陽》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鬱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凌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一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一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託,寄寓著一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沉之感。這種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沉古來非一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注《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吳均體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 。
吳均(469—520)字叔庠。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縣西北)人。南朝梁文學家。出身寒微,學以致才,其文頗得世人稱誦。仕途不暢,曾撰《齊春秋》,忠於史實,被梁武帝焚書罷官。不久,奉詔修《通史》,起三皇訖齊代,未成而卒。今存詩一百三十餘首,其中多借自然之物以抒其憤悶抑鬱之情。《贈王桂陽》、《詠慈姥磯石上松》、《行路難》、《寶劍》等為其代表作品。他的寫景散文《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藝術成就較高,為歷代傳誦的寫景名篇,「文體清拔有古氣」,對當時文壇有很大的沖擊。時人仿效,號稱「吳均體」。另著有志怪小說集《續齊諧記》一卷。《隋書·經籍志》載有集二十卷,皆佚。明人輯有《吳朝清集》。《梁書·文學傳》、《南史·文學傳》有傳.
《梁書·吳均傳》說他"文體清拔有古氣",在當時頗有影響,時稱"吳均體"。其詩今存 140餘首,多為友人贈答、贈別之作。音韻和諧,風格清麗,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明暢,用典貼切,無堆砌之弊。吳均善於刻畫周圍景物來渲染離愁別緒。如《送柳吳興竹亭集》"夕魚汀下戲,幕雨□中息。白雲時去來,青峰復負側。躑躅牛羊下,晦昧崦嵫色",朦朧暮色中的山野景象,更襯出離別時分的凄婉氣氛。又如"輕雲紉遠岫,細雨沐山衣","白日遼川暗,黃塵隴坻驚",寫景都很細致。吳均很注意向樂府民歌學習,擬作了不少樂府古詩,如《行路難》 5首、《胡無人行》、《從軍行》等,雖辭藻華美,但不失剛健清新的氣息,有鮑照余緒。他的一些五言詩句,如"君隨綠波遠,我逐清風歸","折荷縫作蓋,落羽紡成絲"等,民歌風味也比較濃。吳均家世貧賤,終生不得意,他的一些作品中也往往表現出寒士的雄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借松樹來吐露懷才不遇的牢騷,其構思立意很象左思的"鬱郁澗底松"和陶淵明的"青松在東園"。再如《梅花落》、《行路難》、《贈別新林》等詩中,也含蓄地抒寫了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此外,如《邊城將四首》,歌頌將士們"高旗入漢飛,長鞭歷地寫"的英雄氣概;《閨怨》寫徵人家屬相思之苦,都比較有現實內容,在當時詩歌中不多見。
吳均是史學家,他著有《齊春秋》三十卷、《廟記》十卷、《十二州記》十六卷、《錢塘先賢傳》五卷,注釋范曄《後漢書》九十卷等,惜皆已亡佚。他是著名的文學家。《梁書》本傳說:「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學之,謂為『吳均體』。」其「文集二十卷」。《隋書·經籍志》四著錄:「梁奉朝請《吳均集》二十卷。」《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皆為二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吳均詩集》三卷。」可見其文集宋時已大部分散失。明代的輯本有:
《吳朝請集》三卷附錄一卷明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
《吳朝請集》一卷明張溥輯《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另有《吳朝請集選》一卷,清代吳汝綸評選《漢魏六朝百三家集選》本。嚴可均《全梁文》卷六十輯錄其文有《與施從事》、《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等十三篇,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梁詩》卷十輯錄其詩有《贈王桂陽》、《山中雜詩》、《答柳惲詩》等一百四十七首,較為齊備。
梁武帝曾有「吳均不均,何遜不遜」的批評(見《南史》卷三十三《何遜傳》)
吳均善於以駢文寫書信,今存《與施從事書》、《與朱元思書》、《與顧章書》3篇,俱以寫景見長。如"絕壁干天,孤峰入漢。綠嶂百重,青川萬轉","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皆文筆清麗,韻味雋永。
《隋書·經籍志》錄有《吳均集》20卷,已佚。明人張溥輯有《吳朝請集》,收在《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與朱元思書》選自《藝文類聚》卷七,是吳均寫給朋友朱元思的書信,述說的是行旅的見聞感受。本文僅是其中的部分節錄,原文已散佚不可見。這是一篇用駢體信札形式寫成的寫景小品文,描繪了浙江境內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一段沿途百里秀麗雄奇的水色山光。吳均生活在政治黑暗的南北朝時期。他一生仕途很不得志,梁武帝時,私撰《齊春秋》,書稱梁武帝為齊明帝佐命,武帝惡其實錄,焚其稿,免其職。這使他心灰意冷,加之受佛教、道教思想的影響,他萌生了隱居的志趣。因此,本文並不是純粹的寫景。文章從行船游江的實見、實聞、實感出發,著重從「異水」和「奇山」兩個方面進行描繪,抒發了作者寄情山水、厭棄塵俗的清高思想,表達了對美好大自然的嚮往之情。
第一段總寫富春江自富陽至桐廬一帶的迷人秋景。作者自敘泛舟悠閑出遊,並以「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引領全篇,集中表達贊美之情。下文便分別作具體的描繪。
第二段分寫水之「異」。用「縹碧」表現富春江的水色,用「千丈見底」、「直視」魚石誇張地說明水的澄澈、透明。前四句描寫的是流勢緩慢處。後兩句充分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貼切地表現了流勢湍急處急流奔瀉快如飛箭,波浪迅猛勢如奔馬,使人驚心動魄,如同親見。
第三段分寫山之「奇」。這部分屬詳寫,由景生情,因情明志。「夾岸高山」六句,從視覺角度來觀察、描寫富春江兩岸險峻的高山。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使文句顯得生動活潑,使高山得以化靜為動,使奇山形象具體、饒有情趣。「泉水激石」六句,則從聽覺的角度來摹擬、傳達山上泉響、鳥鳴、蟬叫、猿嘯等各種美妙動聽的聲音,簡直就匯成了一支優美和諧的大自然交響曲!遠離了塵囂,淡泊了名利,又置身於如此生機勃發的勝境,於是,在「鳶飛戾天者」四句,作者情不自禁發出這樣的感慨:那些一心為名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雄奇的山峰,也就會平息他們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整天為世俗事務忙碌的人,看到這幽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作者借景巧妙生發感慨,既渲染了奇峰幽谷的巨大魅力,又抒發了對黑暗官場和追求利祿之徒的極大蔑視,也流露了對美好大自然的無限熱愛與嚮往。作者不願再多想官場的丑惡,於是在「橫柯上蔽」四句,以描寫所見「橫柯」、「疏條」之景結束全文。這四句通過描繪明暗交替的近景,給作品增添了清幽淡雅的色彩,作者安樂山林、消極遁世之心可見一斑。
這篇著名的南朝山水小品,語言清新優美,文字簡練利落;文章條理分明,表現角度多樣;寫景狀物生動逼真,抓住特徵寓情於景。文中所繪景緻優美,意境幽遠,尤其是多種感官的調動,讀來使人如臨其境,令人悠然神往。文中句式齊整,以四言為主,多用工整的對偶,又間以六言,使文句整飭勻稱,節奏疏宕諧婉,語意轉折靈活。細細品讀,韻味十足。
文史學家吳均
吳均(469_520),南朝梁文學家。字叔庠,故鄣(安吉)縣人。他出生在貧寒家庭,性格耿直,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勤奮好學,很有才藝。梁武帝天監初,柳惲任吳興郡太守時,召他為郡方簿,主管文書簿籍,常一起賦詩、酬唱。蕭偉為建安郡王駐揚州(今南京)時,任命吳均為王府記室,負責文翰書札。蕭偉遷督江州後,吳均被任命為國侍郎、兼府城局。不久,升任朝奉請。
吳均想撰寫齊史,向梁武帝求借齊帝的<起居注>及群臣行狀。武帝說:「齊民故事,布在流俗,聞見既多,可自搜訪。」吳均就開始撰寫<齊春秋>,他不顧忌諱,記載齊、梁間歷史,成稿30卷。武帝以「其書不實」為由,派人責問,下令焚毀,並免去吳均的官職。不久,武帝又召見吳均,命他撰寫上起三皇,下迄南朝齊代這一段《通史》。吳均撰成其中「本紀」、「世家」,還剩「列傳」未寫,因病於梁武帝普通元年(520)逝世。
吳均善吟,有詩名,詩文有清拔之氣。當時著名文史學家沈約,讀了他的作品,十分贊賞。《如贈王桂陽》詩:松生數寸時,遂為草所沒,
未見籠雲心,誰知負霜骨。
弱干可摧殘,纖莖易陵忽,
何當數千尺,為君復明月。
這首詩表現了貧寒之士的雄心和骨氣,在構思上與左思的「鬱郁漳底松」和陶淵明的「清松在東園」相近。又如《胡無文行》寫道:
劍頭利如芒,恆持照銀光,
鐵騎追驍虜,金羈討點羌。
高秋八九月,胡地早風霜,
男兒不惜死,破膽與君嘗。
詩中表現出凌厲直前的高昂氣概,具有當時詩人少有的一種風雲之氣。在《吳朝請集》中,這類作品還不少。
吳均的用世之志,在其他方面也有所表露,如其撰寫的《寶劍》篇,在描寫了寶劍材質的精良之後說:「寄語張公子,何當來見攜」。很顯然,這一精良的寶劍,就是作者對於自己才能的寄託,寄寓著一個懷抱美質,因出身寒微而難於顯達的深沉之感。這種矢志不遇之概,也常隨處觸發。如說:「明哲遂無賞,文華空見沉古來非一日,無事更勞心」《發湘州贈親故別三首》,在這種不平情緒的抒發中,也反映了當時現實的黑暗。
吳均還工於寫景,如一首常為人們傳誦的寫景小詩: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雲從窗里出。
_____《山中雜詩三首》
這首小詩經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居的晚暮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
吳均長於寫景,尤以小品書札見長。如《與施從事書》和《與顧章書》,分別把安吉青山和石門山(皆屬昆銅鄉)景物描繪得如詩似畫,惟妙惟肖,藝術成就很高,為六朝駢文的著名篇章。
吳均詩文在當時頗有影響,《梁書》本傳載:「均文體清拔有古氣,好事者或效之,謂為『吳均體』」。
吳均著作頗多,除上述外,還有注《後漢書》90卷、《廟記》10卷、《十二州記》16卷、《錢塘先賢傳》5卷、《續文釋》5卷、《文集》20卷。這些文集,可惜未流傳下來。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志怪小說《續齊諧記》1卷傳世,所寫故事曲折生動,人物性格鮮明。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稱:「其為小說,變卓然可觀,唐宋文人都引為典據,陽羨鵝籠之記,尤其奇詭者也。」
『叄』 什麼是詩歌鑒賞
詩歌鑒賞就是從以下角度鑒定詩歌,分別是:
一、看類型
從詩歌內容的角度來看,古典詩歌的考查基本類型有以下幾類。①送別類。②懷古類。③思鄉懷人類。表達對家鄉或親人思念為主。④戰爭或邊塞類。⑤閑適類。⑥借景抒情類。⑦托物言志類。⑧愛情類。⑨民生類。
以上九種類弄,只要學生掌握住基本的閱讀水平,在認真閱讀原詩二至三遍後,基本可以定住類型。
二、定感情
意象找到之後,全詩感情自然顯現。能夠表現詩歌感情-色彩的詞語有:愉悅、歡快、激憤、沉痛、悲憤、哀傷、悲涼、贊美、仰慕、惜別、依戀、豪邁、閑適、恬淡、迷戀、熱愛、憂愁、寂寞、傷感、孤獨、煩悶、堅守節操、憂國憂民等。
三、定主旨
即確定詩歌所表現的思想內容,這是詩歌創作的核心,同時也是詩歌鑒賞的核心。
詩歌的思想內容不外乎以下幾個方面: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懷古傷今、反對戰爭、追求和平、蔑視權貴、憤世嫉俗、懷才不遇、寄情山水、歸隱田園、登高覽勝、惜春悲秋、憶友懷舊、思鄉念親、相知相親、別恨離愁等。
(3)寓居吳興賞析擴展閱讀
特點
詩歌飽含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豐富的想像,語言凝練而形象性強,具有鮮明的節奏,和諧的音韻,富於音樂美,語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結構形式的美。
我國現代詩人、文學評論家何其芳曾說:「詩是一種最集中地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樣式,它飽含著豐富的想像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來表現,而且在精煉與和諧的程度上,特別是在節奏的鮮明上,它的語言有別於散文的語言。」
這個定義性的說明,概括了詩歌的幾個基本特點: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第三,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幻想;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1)詩歌的內容是社會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
(2)詩歌有豐富的感情與想像。
(3)詩歌的語言具有精練、形象、音調和諧、節奏鮮明等特點。
(4)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
『肆』 蘇軾的資料及詩詞鑒賞
蘇軾(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北宋文學家、知名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洵、弟轍,合稱「三蘇」。他幼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自己又刻苦學習,青年時期就具有廣博的歷史文化知識,顯露出多方面的藝術才能。枕頭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考進士時,主司歐陽修見其文章連稱「快哉!快哉!」1059年任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英宗即位,任大理寺丞。神宗時,任太常博士、開封府推官,因與王安石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為杭州通判,改知密州、徐州、湖州。元豐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其非議新法的詩句,以「訕謗朝政」罪名入獄,即所謂「烏台詩案」。出獄後,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五年後,改任汝州團練副使。哲宗即位司馬光等舊黨執政,他復為朝奉郎,任登州知州、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充任侍讀,又因與司馬光等政見不合,請求外任,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後任兵部尚書兼侍讀、端明殿這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守禮部尚書。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他以「譏刺先朝」罪名,貶為惠州安置、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傑出作家,他以豐富的文學實踐,把北宋的詩文革新運動推向前進,使詩、文、詞各方面的創作出現了高峰。其文學成就曾引起當代和世後學人的普遍重視。南宋的陸游、辛棄疾,金代的元好問,明代的袁宏道,清代的陳維崧、查慎行等都是明顯受他影響的作家。蘇軾作品中流露的游戲人生、隨緣自足的思想對後世文人也有不良的影響。生平詳見《宋史》卷三三八。有《東坡全集》、《東坡詞》。
本書選其文六主篇,《刑賞忠厚之至論》、《上海直講書》、《喜雨亭記》、《石鍾山記》、《前赤壁賦》、《教戰守策》;詩六首,《惠崇春江晚景》、《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和子由澠池懷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汲江煎茶》;詞十一首《水龍吟》(看花還似非花)、《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大江東去)、《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臨江仙》(夜飲東坡醉復醒)、《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賀新郎》(乳燕飛華屋)、《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
傳世名篇
刑賞忠厚之至論
【題解】
本文系蘇軾分析刑與賞如何才能達到忠厚之極的一篇策論。作者圍繞儒家經典中的一「疑」字,論證忠厚之至不全在於刑與賞,而在於用「君子長者之道」治理天下。此文以詳切的說理,使經典之旨與作者之論相得益彰。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嘆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忻慘戚,見於虞、夏、商、周之書。
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茲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謹刑也。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圯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嗚呼!盡之矣!
可以賞,可以無賞,黨之過乎仁;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之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時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石鍾山記
【題解】
此文作於宋神元豐七年(1084),記游石鍾山情況及由探討此山名稱來歷引起感想。是年三月作者奉詔由黃州移貶汝州(今河南臨汝),六月乘舟赴任;時其子蘇邁同舟赴任饒州德興(今屬江西),因同游石鍾山,並作此記。石鍾山在湖口縣鄱陽湖東岸,分上鍾山、下鍾山。
【原文】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鍾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鍾。」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鍾、專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枹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鍾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鍾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硡硡然,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文,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前赤壁賦
【題解】
亦作《赤壁賦》,見《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被貶到黃州(今湖北省黃岡)任團練副使。三年後,其二游黃州城外的赤壁(亦名赤鼻磯),聯想周瑜大破曹操的赤壁(今湖北省薄圻),一時興之所至,寫下一詞兩賦。後人習慣稱前賦為《赤壁賦》或《前赤壁賦》,後賦為《後赤壁賦》。
【原文】
王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涉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答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北非曹際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曹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教戰守策
【題解】
本文選自《經進東坡文集事略》,原題是《教戰守》。作者蘇軾針對腐敗的宋王朝面臨來自遼、夏的嚴重威脅,指出「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的危險性,從而論述教民戰守的意義,並提出具體措施。
【原文】
夫當今生民之患,果安在哉?在於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其患不見於今,而將見於他日。今不為之計,其後將有所不可救者。
昔者先王知兵之不可去也,是故天下雖平,不敢忘戰。秋冬之隙,致民田獵以講武,教之以進退坐作之方,使其耳目習於鍾鼓旌旗之間而不亂,使其心志安於斬刈殺伐之際而不懾。是以雖有盜賊之變,而民不至於驚潰。及至後世,用迂儒之議,以去兵為王者之盛節;天下既定,則卷甲而藏之。數十年之後,甲兵頓弊,而人民日以安於佚樂,卒有盜賊之警,則相與恐懼訛言,不戰而走。開元、天寶之際,天下豈不大治?惟其民安於太平之樂,豢於游戲酒食之間,則其心勇氣,消耗鈍眊,痿蹶而不復振,是以區區之祿山一出而乘之,四方之民,獸奔鳥竄、乞為囚虜之不暇。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蓋嘗試論之:天下之勢,譬如一身。王公路丙所以養其身者,豈不至哉?而其平居常苦於多疾。至於農夫小民,終歲勤苦而未嘗告病。此其故何也?夫風雨霜露之變,此疾之所由生也。農夫小民,盛夏力作,而窮冬暴露,其筋骨之所沖犯,肌膚之所浸漬,輕霜露而狎風雨,是故寒暑不能為之毒;今王公貴人處於重屋之下,出則乘輿,風則襲裘,雨則御蓋,凡所以慮患之具,莫不備至,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小不如意,則寒暑入之是故善養身者,使之能逸而能勞,步趨動作,使其四體狃於寒暑之變;然後可以剛健強力,涉險而不傷。夫民亦然。今者治平之日久,天下之人驕惰脆弱,如婦人,孺子,不出於閨門。論戰斗之事,則縮頸而股慄;聞盜賊之名,則掩耳而不願聽,而士大夫亦未嘗言兵,以為生事擾民,漸不可長。此不亦畏之太甚而養之太過歟?
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愚者見四方之無事,則以為變故無自而有,此亦不然矣。今國家所以奉西、北之虜者,歲以百萬計。奉之者有限,而求之者無厭,此其勢必至於戰。戰者,必然之勢也,不先於我,則先於彼;不出於西,則出於北。所不可知者,有遲速遠近,而要以不能免也。天下苟不免於用兵,而用之不以漸,使民於安樂無事之中,一旦出身而蹈死地,則其為患必有不測。故曰:天下之民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勞,此臣所謂大患也。
臣欲使士大夫尊尚武勇,講習兵法;庶人之在官者,教以行陣之節;役民之司盜者,授以擊刺之術。每歲終則聚於郡府,如古都試之法,有勝負,有賞罰,而行之既久,則又以軍法從事。然議者必以為無故而動民,又撓以軍法,則民將不安;而臣以為此所以安民也。天下果樹未能去兵,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夫無故而動民,雖有小恐,然孰與夫一旦之危哉?
今天一屯聚之兵,驕豪而多怨,陵壓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此其心以為天下之知戰者,惟我而已。如使平民皆習於兵,彼知有所故,則固已破其奸謀而折其驕氣,利害之際,豈不亦甚明歟?
惠崇春江晚景
【題解】
詩題「晚」一記「曉」。元豐八年(1085),作者在汴京見僧惠崇所畫《春江晚景》後,寫絕句二首,此其一。惠崇畫至今不存。
【原文】
竹外桃花三兩枝,
春江水暖鴨先知。
蔞高滿地蘆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時。
題西林壁
【題解】
選自《東坡七集》。作者元豐七年(1084)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今在河南臨汝)團練副使,道中游廬山西林寺,因題壁留詩。
【原文】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飲湖上初晴後雨(其二)
【題解】
詩作於熙寧六年(1073)春天杭州西湖上。作者以絕世的天才,宦遊物華天寶的杭州,為名山勝水所陶醉,揮筆寫下了許多描繪湖山美景的佳作。此詩是他杭州風景詩中傳誦最廣的絕唱之一。
【原文】
水光瀲灧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和子由澠池懷舊
【題解】
見《東坡七集》。嘉佑六年(1061),作者赴任陝西路過澠池(今屬河南)。其弟蘇轍送作者至鄭州,然後返回京城開封,但眷眷手足之情難遣,寫了首《懷澠池寄於瞻兄》寄贈。此詩為作者的和詩。
【原文】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今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六月二十七日
望湖樓醉書五絕(其一)
【題解】
詩作於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時蘇軾任杭州通判。原共五首,此第一首。望湖樓,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又名看經樓、先德樓,在西湖邊。
【原文】
黑雲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汲江煎茶
【題解】
《汲江煎茶》一詩中,作者蘇軾取材描寫了如何汲水、煎茶以及其他飲茶的日常生活瑣事,寫得詩意盎然,引人入境。
【原文】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水龍吟
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章質夫作《水龍吟》楊花詞,蘇依韻和作此詞。全篇層層鋪敘,句句都是寄託之筆,且把楊花、思婦、「我」,這三種本來毫不相乾的形象加工錘煉成一個三位一體的全新的藝術形象。
【原文】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醋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繞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水調歌頭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題為「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此詞中作者田中秋的圓月聯想到人間的離別,自人及月,從古至今,表達了其對一切經受離別之苦的人的美好祝願。
【原文】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赤壁懷古
【題解】
選自《東坡樂府》。蘇軾於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因有名的「烏台詩案」被捕下獄,經多方營救,最後貶至黃州團練副使。元豐五年(1082)七月至十月間,他兩次游歷黃州城西的赤壁(赤鼻磯),三詠赤壁,先後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三篇不朽的絕作。
【原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西江月(並序)
【題解】
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三月,當時蘇軾被貶放黃州,一場大病初癒,正值景色宜人、春意盎然的時節,與友人同游蘄水清泉寺,頓覺精神格外爽朗。於是便用生花妙筆,以明朗的色彩,描繪出秀麗無比的暮春景色,充滿春春活力。
【原文】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覺春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住上。
照野(左氵右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眼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敧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臨江仙•夜歸臨皋
【題解】
選自《東波先生全集》。該詞題為「夜歸臨皋」。全詞所敘作者蘇軾夜飲東坡雪堂、醉歸臨皋亭寓所之事,抒發了作者意欲獲得自由的情懷。
【原文】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定風波
【題解】
見《東坡先生全集》。此詞寫作者在風雨中吟嘯徐行從容自如的神態,反映其坦盪的胸襟及開朗的情緒,並隱含了其對待貶謫生活的態度。
【原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余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賀新郎
【題解】
選自《東坡先生全集》。此詞系作者借美人遲暮寄託傷時感世、懷才不遇之情。全詞採用比興、襯映和烘雲托月的手法,寫得儲蓄、蘊藉,耐人尋味。
【原文】
乳燕飛華屋,悄無人、桐陰轉午,晚涼新浴。手弄生綃白團扇,扉手一時似玉。漸困倚、孤眠清熟。簾外誰來推綉戶?枉教人夢斷瑤台曲。又卻是,風敲竹。
石榴半吐紅巾蹙,待浮花浪蕊都盡,伴君幽獨。穠艷一枝細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風驚綠。苦待得君來向此,花前對酒不忍觸。共粉淚,兩簌簌。
江城子•密州出獵
【題解】
此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作者蘇軾借出獵一事抒發了愛國豪情,表達了他熱望得到朝廷重用、為國效力以急切願望。
【原文】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題解】
此詞見《東坡先生全集》,作者以虛實相襯的手法寫出自己對去世十年的妻子正弗既真摯濃烈,又曲折多變的思念之情。乙卯,熙寧八年(1075),蘇軾時為密州(今山東省渚城縣)知州。
【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蝶戀花
【題解】
此詞選自《東坡先生全集》。題為「春景」。該詞通過描寫遠方的晚春景色,感嘆春光易逝,佳人難見的情懷,曲折地表達了作者被貶謫時的復雜心情。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里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里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浣溪沙
【題解】
自《東坡樂府》。此詞作於徐州,原作一組共五首,題下有小序雲:「徐門石潭謝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東二十里,常與泗水增減,清濁相應。」這五首詞都是寫農村的風土人情,宛若五幅農村風俗畫,生動自然,淺近貼切。
【原文】
簌簌衣巾落棗花,村南村北響繰車,牛衣古柳賣黃瓜。
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
『伍』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的賞析
張先詞《木蘭花·龍頭舴艋吳兒競》賞析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龍頭舴艋吳兒競,筍柱鞦韆游女並。芳洲拾翠暮忘歸,秀野踏青來不定。
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此詞題為「乙卯吳興寒食」,既是一幅寒食節日的風俗畫,又是一曲耄耋者恬靜的夕陽頌。詞的上片極寫節日的歡樂,下片寫歡樂後的幽靜。上片從一旁觀老翁的眼中寫出熱鬧景象,在熱鬧的景象中仍含有寧靜的心情;下片在幽靜的月色下特意寫了柳絮暗飄,亦可謂靜中有動。
開篇寫的是吳中健兒駕舞龍舟,在水面飛駛競渡的壯觀場面。舴艋是江南水鄉常見的一種形體扁窄的輕便小舟,飾以龍頭,就是鄉民為節日臨時裝置的簡易龍舟,雖無錦纜雕紋,卻富鄉土特色。著一「競」字既寫出了劃槳人的矯健和船行的輕疾,又可以想見夾岸助興的喧天鑼鼓和爭相觀看的男女老少。
寒食是古代女子的一個節日,這一天姑娘們特別高興,她們可以放下女紅,走出閨房,雙雙對對,打著鞦韆,盡興游樂。「筍柱鞦韆游並」句便說游女盪鞦韆。「筍柱」指竹製的鞦韆架。三、四句用一聯工整的對句描寫姑娘們拾翠、遊人們踏青,樂而忘返的情景。「芳洲」、「秀野」使人想見郊野草木競秀、春光明媚的誘人景色。「拾翠」原指採拾翠鳥的羽毛,語出曹植《洛神賦》「或采明珠,或拾翠羽」,後亦泛指婦女水邊野外游春之事。「踏青」即春天出城到郊外游覽。古代詩詞中常以踏青和拾翠並提,如吳融《閑居有作》:「踏青堤上煙多綠,拾翠江邊月更明」。這一聯泛寫寒食游春的活動,與前面賽龍舟、打鞦韆相配合,有點有面,主次分明。詞之上片著重寫人事,通過熱鬧的場景,描寫春光的美好和遊人的歡樂。
下片轉為寫景,通過靜謐優美的夜景,反襯白晝游樂的繁盛。一動一靜,互相映襯,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由動景換靜景,畫面跳躍很大,但過片卻很自然:「行雲去後遙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靜」,前句說雲去山昏,遊人散後,郊外一片空寂,為上片作結。後句說笙歌已歇,喧囂一天的池院,此刻顯得分外清靜,一「靜」字又引出下面的景語。
結拍以寫景工絕著稱。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說:「張子野吳興寒食詞『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余嘗嘆其工絕,在世所傳『三影』之上。」月色清明,甚至可以看見點點楊花飛舞;而花過無影,又顯得清輝迷濛,明而不亮,庭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一層輕霧,別具一種朦朧之美。不僅如此,兩句還寓情於景,反映出作者游樂一天之後,心情恬淡而又舒暢。詞人雖年事已高,但生活情趣很高,既愛游春的熱鬧場面,又愛月夜的幽靜景色。他白晝,與鄉民同樂,是一種情趣;夜晚,獨坐中庭,欣賞春宵月色,又是一種情趣。
此詞是一篇韻味雋永的佳作。整首詞從熱烈歡快漸趨恬靜寧謐,成功地表達出一個有閑的耋耄老人所獨有的心理狀態。全詞情景交融,藝術效果頗佳。有人說其末句堪與使作者聞名於世的「三影」合稱「四影」,可謂深得此詞之妙。
『陸』 吳興雜詩描寫了什麼樣的景象
《吳興雜詩》: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萬家。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
詩解
題目解釋: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雜詩:具體內容沒有在題目里明確揭示的詩。
頭兩句刻劃的是河流水系的分形特徵。「交流」、「斜」或多或少已透露出作者對水系不規則性、復雜性的觀察和感受,是對整形幾何觀的某種超越。第二句更是關於水系分形的典型刻畫,准確、生動而富有韻味。「散作」就是分形幾何常講的分支化操作,從環抱吳興城的四水沿河上溯,作者看到的是不斷分叉而形成的千溪萬流,整體上構成一幅分支式分形圖。水系的分形造就了居民點分布的分形。自然界的水系本來是由千溪萬澗逐步匯聚而成的,村落是人們擇水而居所形成的,都是同一類分形結構。作者採用詩家慣常的人格化手法,彷彿是先有了居民點的分形分布,而後河流為了親近千村萬戶,便從吳興城外的四水開始,逐步分散為千溪萬澗,遍灑人間。水系是自然地理系統的分形,居民點分布是人文系統的分形,兩幅分形畫面不可分離地交織在一起,既展示了獨特的美學意韻,又體現了地球母親的厚德載物。
後兩句寫因為地理分形造就了氣象的分形特徵,地理分形與氣象分形共同造就了生態環境的分形特性,導致動植物的多樣性、差異性、相關性和復雜性,形成植物生態系統的分形特性,所以根據水深水淺來決定種什麼作物。這兩句表明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意會到這種生態分形,通過對不同農作物的形象描繪,反映了河流分形帶來的生態多樣性,進一步豐富了詩作對水系分形描繪的內涵。
寓意:此詩通過寫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光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客觀規律辦事,「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不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
『柒』 吳興雜詩蘊含的哲理
題目解釋:吳興:今抄浙江省湖州市。雜詩:具體內容沒有在題目里明確揭示的詩。
前兩句解釋:湖州四面環水,有東苕溪、西苕溪等四條主要河流,這四條河流分散成若干條支流遍布千萬家。交流四水:即四水交流。四水:湖州市有東苕溪、西苕溪等四條主要河流。交:交錯縱橫。抱城斜:環抱著吳興城曲折地流淌著。散作千溪:分散為若干條支流。遍:遍布,布滿。上兩句寫地理環境。
後兩句解釋:水深的地方種菱角,水淺的地方種稻穀,不深不淺的地方種荷花。菱:俗稱菱角。一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柄有氣囊,夏天開花,白色。果實有硬殼,有角,可供食用。下兩句寫地理環境導致生態環境的多樣性。
寓意:此詩通過寫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光說明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按客觀規律辦事,「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不能形而上學地搞「一刀切」,絕對化。
『捌』 絕句吳興華賞析 斷腸於深春一曲鷓鴣的聲音 …… …… …… 翻譯,藝術特色,思想感情
吳興華《鷓鴣》
在苦竹的山頭有座隱若的寺院,
黃昏時遼敻的傳出幽微的鍾聲,
漁人泊舟在高涯下;看天,天見晚,
野水參差的浮動著,漲落的波痕。
在清冷的楓樹林間依依的飛過,
在落花的芳草原上靜靜的哀啼,
一個白馬的少年人駐聽雙淚落,
一個高樓的多思女襟袖盡沾濕。
夕陽漸漸的沉下來,青色的山後
傳來鷓鴣的幽怨曲……沒有人曉得
在花落的黃陵廟中,青草的渡口,
多少人眼望著鄉土,傾聽這悲歌。
【賞析】
此詩為吳興華二十歲時所作,乃一首思鄉詩,將晚唐鄭谷的《鷓鴣》詩用現代詩體演繹了一番,還不免有些為賦新詞強說愁的滋味,不過選用的意象,遲緩的節奏,營造了幽怨悵惘的氛圍,讓人不由生發一些感觸,也別有一番趣味。
且看鄭谷原詩:「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雨昏青草湖邊時,花落黃陵廟里啼。遊子乍聞征袖淚,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應湘江闊,苦竹叢深日向西。」以品貌、時節、環境、意象入手,鷓鴣之寓意,所言 殆盡。暮雨黃昏,鷓鴣聲里,遊子佳人離愁別緒,鄭谷也因此而被譽為「鄭鷓鴣」,可見此詩是如何被時人傳唱了。
『玖』 "卷簾盡放春愁去"一句,在表達技巧上有何妙處
此句採用了比擬(擬物)的手法,化無形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變得形象、生回動.
答案一:此詞答主要表達了春色惱人的孤獨惆悵之感.上片抒發了卷簾放愁愁仍在的無奈、缺少詩朋酒侶而自對鳥語的寂寞之情,下片抒發了大好春光無人欣賞的惋惜、吟詩而未成的遺憾、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之情.
答案二:此詞主要表達了春景無限的欣悅自得之情.上片抒發了卷簾放去春愁的暢快、雖無友人卻獨對鳥語的悠然之情,下片抒發了飄飄絮影脈脈蘋香春在無人處的驚喜、梨花飄落如雨詩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詞既有孤獨惆悵的春愁,又有春景無限的歡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夢初回濃濃的春愁,也有自對鳥語趣味橫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無人處的驚喜,也有梨花飄落如雨的悵惘.
『拾』 急。。著名詩人的事跡和詩句及詩句的賞析。。
【蘇軾生平】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里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蘇軾晚年曾回憶幼年隨父讀書的狀況,感覺自己深受其父影響。當然,假若沒有蘇洵的發奮讀書,也就不可能使蘇軾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後的文學大家。
嘉佑元年(1056年),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以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卻陰差陽錯地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即通常所謂「三年京察」,入第三等,為''百年第一''.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他入朝為官之時,正是北宋開始出現政治危機的時候,繁榮的背後隱藏著危機,
此時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
蘇軾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滿後,被調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政績顯赫,深得民心.
這樣持續了大概十年,蘇軾遇到了生平第一禍事。當時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詩句扭曲,大做文章。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到任湖州還不到三個月,就因為作詩諷刺新法,「文字毀謗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獄,史稱「烏台詩案」。
蘇軾坐牢103天,幾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城東的一塊坡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准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哲宗即位,高太後聽政,新黨勢力倒台,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就又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拚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外放潁州。 元佑八年(1093年)新黨再度執政,再次被貶。後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謚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編輯本段【文學藝術成就】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釋德洪《跋東坡(左忄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
蘇詩現存約四千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燮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 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
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詞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比文更加簡勁,且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尊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竹石圖》;又近年發現的《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編輯本段【烏台詩案】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從事改制。就在變法到改制的轉折關頭,發生了蘇軾烏台詩案。這案件先由監察御史李定告發,後在御史台獄受審。御史台自漢代以來即別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北宋神宗年間蘇軾因為反對新法,並在自己的詩文表露了對新政的不滿。由於他當時是文壇的領袖,任由蘇軾的詩詞在社會上傳播對新政的推行很不利。所以在神宗的默許下,蘇軾被抓進烏台,一關就是4個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寫的詩的由來和詞句中典故的出處。
由於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慣例,所以蘇軾免於一死,但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元豐二年 (1079年),蘇軾移任湖州 (浙江省吳興縣),七月遭御史台所派遣的皇甫遵等人逮捕入獄,他們指證蘇軾在詩文中歪曲事實,誹謗朝廷。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等人,舉出蘇軾的《杭州紀事詩》做為證據,說他「玩弄朝廷,譏嘲國家大事」,更從他的其它詩文中挖出一句二句,斷章取義的給予定罪,如:「讀書萬卷不讀律,致君堯舜知無術」,本來蘇軾是說自己沒有把法律一類的書讀通,所以無法幫助皇帝成為像堯、舜那樣的聖人,他們卻指他是諷刺皇帝沒能以法律教導、監督官吏;又如「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說他是指責興修水利的這個措施不對。其實蘇軾自己在杭州也興修水利工程,怎會認為那是錯的呢?又如「豈是聞韶忘解味,邇來三月食無鹽」說他是諷刺禁止人民賣鹽。總結一句話,是認定他膽敢譏諷皇上和宰相,罪大惡極,應該處死刑。
蘇軾在御史台內遭到嚴刑拷問,他自認難逃死罪。最後終能倖免一死。是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蒙神宗的恩賜被判流放黃州(湖北省黃岡縣),蘇軾被拘禁近百日,後獲釋離開御史台之獄。後人把這樁案件的告訴狀和供述書編纂為一部《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漢書·朱博傳》:「是時,兀御史府吏舍百餘區井水皆竭;又其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宿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後世便以御史府為烏府,御史台為烏台。由於這案的發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他們包括御史中丞李定,監察御史里行(御史台的見習史官)舒覃、何正臣等,因此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致禍的原由,除上述的「莫須有罪名」外,據說是因為得罪了當時的宰相王安石。當時人的筆記里曾記載其事。
說蘇軾在朝廷當禮部尚書之時,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書房烏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蘇軾見烏齋台桌上擺著一首隻寫得兩句尚未寫完的詩——「明月枝頭叫,黃狗卧花心。」
蘇東坡瞧了又瞧,好生質疑,覺得明月怎能在枝頭叫呢?黃狗又怎幺會在花心上卧呢?以為不妥。於是提筆一改,將詩句改為「明月當空照,黃狗卧花蔭」。
王安石回來後,對蘇軾改他的詩極為不滿,就將他貶到合浦。蘇東坡到合浦後,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見一群小孩子圍在一堆花叢前猛喊:「黃狗羅羅,黑狗羅羅,快出來呀?羅羅,羅羅羅羅。」蘇東坡出於好奇心,走過去問小孩喊什幺,小孩說,我們叫蟲子快點出來,好捉它。蘇東坡湊近花前一看,見有幾條黃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蟲在花蕊里蠕動。又問小孩說這是什幺蟲?小孩說:黃狗蟲,黑狗蟲。蘇東坡離開花叢,來到一棵榕樹下,正碰到樹上一陣清脆的鳥叫聲,問旁人,這是什幺鳥叫?旁人答道:這叫明月鳥。此刻蘇東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錯改了王安石的詩。
這段記載的真偽已不可考。從史實上看,王安石罰蘇軾,錯改兩句詩似乎不是王安石討厭蘇軾的真正原因。其實質上的原因,當是政治上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因此之故,蘇軾方有如此刑名之獄。
編輯本段【烏台詩案前後蘇軾詩詞風格的變化】
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因烏台詩案獲罪入獄,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自1071年任杭州通判以來,蘇軾歷任密州知州、徐州太守和湖州太守,政績卓著。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生心,我運物自閑,以達豁然恬淡之境。
以烏台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其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溢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無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1、蘇軾「欺」師
蘇軾考進士,作了篇春秋大文,叫《刑賞忠厚之至論》,其中有段落如下:
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
四岳曰「鯀可用」,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岳之用鯀也?
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
當時的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他對蘇軾的文章十分贊賞,但是有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皋陶是舜的司法官,更堯有關系嗎?歐陽修自然也不明白這點,反復讀過後,便去問蘇軾,蘇軾說答案在《三國志·孔融傳》中,可是歐陽修將反反復復讀了很多遍後,依舊沒有發現出處,便又去問蘇軾。蘇軾只好老老實實答是自己的杜撰,歐陽修更不解,蘇軾便說《三國志·孔融傳》中言道孔融更曹操說商紂王將妲己賞了周公,曹操問可有此事,孔融答今日既有,古代也應該有。蘇軾便據此杜撰了這么一個故事,這使歐陽修更加贊賞蘇軾。
2、東坡肉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里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修蘇堤,興水利,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了。
1、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
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一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共為豪放派詞人。
《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蘇軾才華出眾,又有志為了國家而建功立業,但卻遭人陷害,被貶黃州。幸而他為人心胸豁達,所以沒有消沉下去,在暢游長江時寫下了這篇千古名作。上闋寫景,描繪了萬里長江及其壯美的景象。下闋懷古,追憶了功業非凡的英俊豪傑,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羨慕古代英傑、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業的思想感情。
這首詞,描寫壯麗的景物,追敘英雄的人物,抒發激昂的感情,這是豪放派詞風的典型寫法,所以本次堪稱為豪放派詞的典範作品。
【譯文】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長江朝東流去,千百年來,所有才華橫溢的英雄豪傑,都被長江滾滾的波浪沖洗掉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那舊營壘的西邊,人們說:那是三國時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驚人的巨浪拍打著江岸,捲起千堆雪似的層層浪花。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祖國的江山啊,那一時期該有多少英雄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遙想當年周公瑾,小喬剛剛嫁了過來,周公瑾姿態雄峻。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手裡拿著羽毛扇,頭上戴著青絲帛的頭巾,談笑之間,曹操的無數戰船在濃煙烈火中燒成灰燼。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神遊於故國(三國)戰場,該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過早地生出白發。
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場大夢,還是把一杯酒獻給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飲共醉吧!
編輯本段賞析
這首詞是元豐五年(1082)七月蘇軾謫居黃州時作。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感慨作結。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來」相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以萬古心胸引出懷古思緒。接著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景色, 驚心駭目。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喬初嫁」看似閑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風得意。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篇首「風流人物」相應。「羽扇綸巾」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主將卻並非兵戎相見,而是羽扇便服,談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若定,這樣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蘇軾這一年四十七歲了,不但功業未成,反而待罪黃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壯麗江山,英雄業績,激起蘇軾爽邁奮發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內心苦悶和思想矛盾。故從懷古歸到傷己,自嘆「人間如夢」,舉杯同江上清風、山間明月一醉銷愁了。這首懷古詞兼有感奮和感傷兩重色彩,但篇末的感傷色彩掩蓋不了全詞的豪邁氣派。詞中寫江山形勝和英雄偉業,在蘇軾之前從未成功地出現過。因此這首《念奴嬌》歷來被看作蘇軾豪放詞的代表作。不但詞的氣象境界凌厲無前,而且大聲鏗鏘,需要銅琵琶、鐵綽板來伴唱。對於原破。
蘇軾的詞,不論內容和形式,都不那麼拘於一格。有時放筆直書,便成為"曲子中縛不住"的"句讀不葺之詩";有些從內容看也頗為平凡。正如泥沙俱下的長江大河,不是一道清澈流水。但正因如此,才能顯出江河的宏大氣勢。人們可以如此這般地挑剔它,卻總是無法否定它。
蘇軾這首《念奴嬌》,無疑是宋詞中有數之作。立足點如此之高,寫歷史人物又如此精妙,不但詞壇罕見,在詩國也是不可多得的。
他一下筆就高視闊步,氣勢沈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細想萬千年來,歷史上出現過多少英雄人物,他們何嘗不煌赫一時,儼然是時代的驕子。誰不贊嘆他們的豪傑風流,誰不仰望他們的姿容風采!然而,"長江後浪推前浪",隨著時光的不斷流逝,隨著新陳代謝的客觀規律,如今回頭一看,那些"風流人物"當年的業績,好像給長江浪花不斷淘洗,逐步淡漠,逐步褪色,終於,變成歷史的陳跡了。
"浪淘盡"——真是既有形象,更能傳神。但更重要的是作者一開頭就抓住歷史發展的規律,高度凝煉地寫出歷史人物在歷史長河中所處的地位,真是"高屋建瓴",先聲奪人。令人不能不驚嘆。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上面已泛指"風流人物",這里就進一步提出"三國周郎"作為一篇的主腦,文章就由此生發開去。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這是現場寫景,必不可少。一句說,亂石象崩墜的雲;一句說,驚濤象要把堤岸撕裂;由於亂石和驚濤搏鬥,無數浪花捲成了無數的雪堆,忽起忽落,此隱彼現,蔚為壯觀。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如畫"是從眼前景色得出的結論。江山如此秀美,人物又是一時俊傑之士。這長江,這赤壁,豈能不引起人們懷古的幽情?於是,由此便逗引出下面一大段感情的抒發了。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作者在這里單獨提出周瑜來,作為此地的代表人物,不僅因為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是關鍵性人物,更含有藝術剪裁的需要在內。
請看,在"公瑾當年"後面忽然接上"小喬初嫁了",然後再補上"雄姿英發",真象在兩座懸崖之間,橫架一道獨木小橋,是險絕的事,又是使人嘆絕的事。說它險絕,因為這里原插不上小喬這個人物,如今硬插進去,似乎不大相稱。所以確是十分冒險的一筆。說它又使人嘆絕,因為插上了這個人物,真能把周瑜的風流俊雅極有精神地描畫出來。從藝術角度來說,真乃傳神之筆。那風神搖之處,決不是用別的句子能夠飽滿地表現的。
"羽扇綸巾"——這四個字,充分顯示周瑜的風度閑雅,是"小喬初嫁了"的進一步勾勒和補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從這里就轉入對個人身世的感慨。"故國神遊",是說三國赤壁之戰和那些歷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許多感想——好象自己的靈魂向遠古游歷了一番。"多情",是嘲笑自己的自作多情。由於自作多情,難免要早生華發(花白的頭發),所以只好自我嘲笑一番了。在這里,作者對自己無從建立功業,年紀又大了——對比起周瑜破曹時只有三十四歲,仍然只在赤壁磯頭懷古高歌,不能不很有感慨了。
"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於是只好曠達一番。反正,過去"如夢",現在也是"如夢",還是拿起酒杯,向江上明月澆奠,表示對它的敬意,也就算了。這里用"如夢",正好回應開頭的"浪淘盡"。因為風流人物不過是"浪淘盡",人間也不過"如夢"。又何必不曠達,又何必過分執著呢!這是蘇軾思想上長期潛伏著的、同現實世界表現離心傾向的一道暗流。階級的局限如此,在他的一生中,常常無法避免而不時搏動著。
綜觀整首詞,說它很是昂揚積極,並不見得;可是它卻告訴我們,詞這個東西,絕不是只能在酒邊花間做一名奴隸的。這就是一個重大的突破,也是劃時代的進展。
詞壇的新天地就是通過這些創作實踐,逐步發展並且擴大其領域的。蘇軾這首《念奴嬌》,正是一個卓越的開頭。至今為止,仍然象豐碑似地屹立在中國文學發展史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