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杜鵑華茲華斯賞析
『壹』 華茲華斯詩歌精選的目錄
序言
序詩
有關童年的詩(部分)
無題(我一見彩虹高懸天上)
致蝴蝶
麻雀窩
遠見
阿麗斯·費爾
露西·格瑞
我們是七個
寶貝羊羔
自然景物的影響
基於眷愛之情的詩(部分)
路易莎
無題(我有過奇異的心血來潮)
無題(她住在達夫河源頭近旁)
無題(我曾在陌生人中間作客)
致——
無題(女士啊!你神采超凡的微笑)
最後一頭羊
傻小子
邁克爾
幻想的詩(部分)
瀑布和野薔薇
致雛菊
綠山雀
致雲雀
紡車謠
詩人和籠中的斑鳩
想像的詩(部分)
有一個男孩
致杜鵑
夜景
無題(記得我初次瞥見她倩影)
無題(哦,夜鶯!我敢於斷定)
無題(三年裡晴晴雨雨,她長大)
無題(昔日,我沒有人間的憂懼)
水仙
蘇珊的夢幻
陽春三月作
魯思
堅毅與自立
鹿跳泉
廷騰寺
水鳥
十四行雜詠(部分)
無題(修女不嫌修道院房舍狹小)
詠喬治·博蒙特爵士所作風景畫一幀
致睡眠
無題(當歡樂涌來,我像風一般焦急)
無題(好一個美麗的傍晚,安恬,自在)
無題(海上的航船,要駛向何方陸地)
無題(這塵世拖累我們可真夠厲害)
無題(別小看十四行;批評家,你皺起雙眉)
無題(懷著沉靜的憂思,我久久凝望)
無題(不必唱愛情,戰爭,內亂的風濤)
1815年9月
11月1日
作於風暴中
無題(牧人翹望著東方,柔聲說道):
無題(月亮啊!你無聲無息,默默登天)
無題(好比蒼龍的巨眼,因睡意沉沉)
威斯敏斯特橋上
無題(楞諾斯荒島上,僵卧著,寂然不動)
致杜鵑
贈一位年屆七旬的女士
無題(你為何沉默不語?難道你的愛)
致海登,觀其所繪《拿破崙在聖海倫娜島》
無題(汪斯費爾山!我一家真是有福)
蘇格蘭紀行,1803年與1814年(部分)
致山地少女
往西走
孤獨的割麥女
羅布·羅伊之墓
未訪的雅魯河
已訪的雅魯河
獻給民族獨立和自由的詩(部分)
作於加萊附近海濱
加萊,1802年8月
為威尼斯共和國覆亡而作
致圖森·路維杜爾
登岸之日作於多佛爾附近山谷中
一個英國人有感於瑞士的屈服
作於倫敦,1802年9月
倫敦,1802年
無題(不列顛自由的洪流,從古昔年代)
無題(我記得一些大國如何衰退)
獻給肯特的士兵
預卜
為「禁止販賣奴隸法案」終獲通過致托馬斯·克拉克森
有感於辛特拉協定,為之撰一短論,並賦此詩
霍弗爾
蒂羅爾人的心情
有感於蒂羅爾人的屈服
1810年
西班牙人的憤怒
法國兵和西班牙游擊隊
為滑鐵盧之戰而作
十四行組詩:達登河(部分)
無題(不羨慕拉丁姆幽林,它濃蔭如蓋)
踏腳石
無題(阿爾法秀麗的教堂,在遊客看來)
追思
1833年夏旅途雜詠(部分)
無題(這樣的旅人最愉悅:低垂著兩眼)
感想與反思(部分)
勸導與回答
轉折
早春命筆
給妹妹
西蒙·李
責任頌
雜詩(部分)
布萊克老大娘和哈里·吉爾
無題(我愛人見過世間美妙的種種)
來吧,睡眠
喬治和薩拉·格林
讓抱負不凡的詩人
有關老年的詩(部分)
小白屈菜
悼念與哀輓(部分)
哀歌
其它
永生的信息
關於華茲華斯和沈從文比較的兩封信
我注視你足足半小時多,
黃色花上坦然自若,
不知你是進餐還是熟睡,
小小的蝴蝶,很難說。
一動不動,連冰凍的大海
也沒有你此般靜默!
忽而,前方有什麼歡樂,
微風在林間找到了你,
喚你再度漫遊花陌!
這方蘭花園屬於她和我,
我的小樹林,舍妹的花朵,
你飛累了來這兒歇一歇,
來這聖殿般的安樂窩!
常來看望我們,用不著害怕,
花枝上緊靠著我們歇坐!
一起來說說陽光,唱唱歡樂的歌,
聊一聊夏日,當年年輕的時刻,
童年的時代,彷彿就像
二十天前剛剛度過。
『貳』 中國最美的詩歌·世界最美的詩歌大全集的目錄
上篇 中國最美的詩歌
郵吻/劉大白
三弦/沈尹默
教我如何不想她/劉半農
鐵匠/劉半農
一念/胡適
歌唱現代/陶行知
自立立人歌(四章)/陶行知
天上的街市/郭沫若
地球,我的母親!/郭沫若
霽月/郭沫若
草兒在前/康白情
再別康橋/徐志摩
偶然/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是在那一個方向吹/徐志摩
流雲小詩/宗白華
長城之巔/王統照
贈友/朱自清
光明/朱自清
我是少年/鄭振鐸
紅燭/聞一多
死水/聞一多
洗衣歌/聞一多
孤山聽雨/俞平伯
暮/俞平伯
水聲/穆木天
記取我們簡單的故事/李金發
有感/李金發
春水(節選)/冰心
繁星(節選)/冰心
紙船/冰心
妹妹你是水/應修人
哀中國/蔣光慈
時間是一把剪刀/汪靜之
離家/潘漠華
米色的鹿/馮雪峰
采蓮曲/朱湘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林徽因
別丟掉/林徽因
雨巷/戴望舒
我的記憶/戴望舒
我用殘損的手掌/戴望舒
我們天天走著一條小路/馮至
我們准備著/馮至
我是一條小河/馮至
橋洞/施蟄存
烙印/臧克家
有的人/臧克家
老馬/臧克家
秋的味/李廣田
不要恐懼/阿壠
無題/阿壠
我們為什麼不歌唱/力揚
血字/殷夫
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
黎明的通知/艾青
我愛這土地/艾青
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艾青
斷章/卞之琳
尺八/卞之琳
古鎮的夢/卞之琳
一朵野花/陳夢家
歡樂/何其芳
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何其芳
預言/何其芳
航/辛笛
冬夜/辛笛
你的名字/紀弦
黃河頌/光未然
泥土/魯藜
老鞋匠/何達
給戰斗者/田間
窗/陳敬容
力的前奏,陳敬容
假如你走來/陳敬容
在寒冷的臘月的夜裡/穆旦
贊美/穆旦
井/杜運燮
距離/蔡其矯
也許/蔡其矯
甘蔗林——青紗帳/郭小川
月之故鄉/彭邦楨
鷹/鄭敏
詩人與死/鄭敏
航海/綠原
懸崖邊的樹/曾卓
有贈/曾卓
蘋果樹下/聞捷
悼念一棵楓樹/牛漢
華南虎/牛漢
樹的哲學/屠岸
三門峽——梳妝台/賀敬之
桂林山水歌/賀敬之
友誼/羅洛
寄冥/公劉
月流有聲/灰娃
眾荷喧嘩/洛夫
與李賀共飲/洛夫
鄉愁/餘光中
春天,遂想起/餘光中
等你,在雨中/餘光中
雨雪/金克木
麥堅利堡/羅門
周總理,你在哪裡?/柯岩
去年冬天/白樺
東京之夜/白樺
芳鄰/流沙河
秋歌——給暖暖/瘂弦
當我成為背影時/邵燕祥
老傷/邵燕祥
錯誤/鄭愁予
邊界酒店/鄭愁予
《青春萬歲》序詩/王蒙
昨天/王蒙
給他/林子
接見室里坐著一位少女/林希
你曾經是我的舞伴/林希
良宵/昌耀
我愛(節選)/趙愷
第五十七個黎明/趙愷
小草在歌唱——悼女共產黨員張志新
烈士/雷抒雁
七里香/席幕蓉
如果/席慕蓉
一棵開花的樹/席慕蓉
青春/席慕蓉
秋天漫步/傅天琳
七層塔頂的黃桷樹/傅天琳
我與大漠的形象/章德益
西部太陽/章德益
野馬群/周濤
鷹的輓歌/周濤
紙上的風景/韓作榮
別/張燁
跟著娘回家是幸福/丁慶友
黑暗,光明——再致盲姑娘/紀宇
憤怒/食指
相信未來/食指
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食指
想飛的山岩——驚心動魄的瞥/葉延濱
回答/北島
走吧/北島
走向冬天/北島
紀念碑/江河
神女峰/舒婷
致橡樹/舒婷
等待日出/馬麗華
中國,我的鑰匙丟了/梁小斌
雪白的牆/梁小斌
童年/羅大佑
失約/嚴力
羅家生/於堅
自然物語/夢如
印象二首/王小妮
諾日朗/楊煉
獨白/汪國真
一代人/顧城
生命幻想曲/顧城
遠和近/顧城
一無所有/崔健
在哈爾蓋仰望星空/西川
虛構的家譜/西川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亞洲銅/海子
祖國(或以夢為馬)/海子
南方/戈麥
下篇 世界最美的詩歌
希臘
給所愛/薩福
蠟燭/卡瓦菲
南風/塞菲利斯
孤寂,塞菲利斯
單身漢之夜/里索斯
暢飲科林思的陽光/埃利蒂斯
我們整天在田野散步/埃利蒂斯
我不再知道有夜/埃利蒂斯
觀察/薩托里斯
古羅馬義大利
牧歌(其四)/維吉爾
紀念碑/賀拉斯
誰能從女人群中見到我的女郎/但丁
愛的印跡/彼特拉克
我形單影只/彼特拉克
波浪在喃喃細語/塔索
無限/萊奧帕爾迪
初衷/卡爾杜齊
古老的輓歌/卡爾杜齊
夏日謠曲/鄧南遮
時間與空間/馬里內蒂
秋天的花園/坎帕納
我是誰/帕拉采斯基
覆舟的愉悅/翁加雷蒂
卡爾索的聖馬丁諾鎮/翁加雷蒂
鄉思/翁加雷蒂
生活之惡/蒙塔萊
我的祖國義大利/誇西莫多
古老的冬天/誇西莫多
晨星/帕韋塞
另一種恐懼/塞雷尼
白鷺/波爾塔
思想/多勃里凱
西班牙葡萄牙
液體元素/貢戈拉
我凝視著祖國的城牆/克維多
卡斯蒂利亞/烏納穆諾
地平線/馬查多
我踏著下午的旅途/馬查多
我不再歸去/希梅內斯
村景/希梅內斯
深深的沉睡的水/希梅內斯
秋,島嶼/紀廉
索里亞的屋頂/迪埃戈
最初的願望小曲/洛爾加
青春/阿萊桑德雷
擁有/阿萊桑德雷
沉睡的人們,阿萊桑德雷
歸來的愛仍舊是舊時模樣/阿爾維蒂
農民/阿爾維蒂
愛在我們之間升起,埃爾南德斯
心與影/薩爾多亞
綠色之神/安德拉德
光的時間,水的時間/普約爾
英國愛爾蘭
有一天,我把她名字寫在沙灘/斯賓塞
我們要美麗的生靈不斷蕃息/莎士比亞
你的長夏永遠不會凋謝/莎士比亞
夢亡妻/彌爾頓
隱居頌/蒲柏
墓畔哀歌/格雷
老虎/布萊克
我的心兒在高原/彭斯
一朵紅紅的玫瑰/彭斯
詠水仙/華茲華斯
致杜鵑/華茲華斯
忽必烈汗/柯勒律治
去國行/拜倫
月亮升起來了,但還不是夜晚/拜倫
西風頌/雪萊
致雲雀/雪萊
愛底哲學/雪萊
夜鶯頌/濟慈
秋頌/濟慈
哦,孤獨/濟慈
橫越大海,丁尼生
我捧起我沉重的心,肅穆庄嚴/勃朗寧夫人
請說了一遍,再向我說一遍/勃朗寧夫人
愛人,我親愛的人,是你把我/勃朗寧夫人
憶/艾米莉·勃朗特
夜晚在我周圍暗下來/艾米莉·勃朗特
多佛爾海濱/阿諾德
分離/哈代
聲音/哈代
倦行人/哈代
因為我深愛過/王爾德
沉默的愛人/王爾德
晨間印象/王爾德
當你老了/葉芝
……
法國
荷蘭 比利時 瑞士
德國 奧地利
北歐諸國
俄國
東歐諸國
美國 加拿大
拉美諸國
亞洲諸國
非洲
『叄』 如何欣賞外國詩歌
詩歌欣賞,無論中外都有一些共同規律。比如說,都要把握詩人的情感脈搏,追求詩的意境美;都要馳騁想像的翅膀,獲取言外之旨的蘊藉美;都要反復吟誦,領略詩的形式美和音樂美等等。然而,欣賞外國詩與欣賞中國詩又有所不同。這主要取決於三方面原因:首先,是外國詩同中國詩本身的差別(需要說明,外國詩這個概念極其寬泛,除了中國詩以外,世界各國的詩都可以包括在內。其中有些東方國家如朝鮮、日本等,它們的詩或受中國影響,或同中國詩比較接近,我們這里主要談的是外國詩中的西方部分,以歐美詩為主)。每一國的詩都植根於它民族的土壤,反映著不同的民族生活、時代風貌、社會習俗,在詩體、風格、形式上都自有特色。拿中國詩同西方詩相比,中詩重抒情,西詩重敘事;中詩以簡雋短篇為優,西詩以長篇史詩見長;中詩講含蓄,西詩多明朗……差別甚多,論詩的標准自然也有所不同。其次,是翻譯的轉折。詩是所有文體中最難翻譯的,因為詩的音韻,詩的內涵是很難翻譯而不受損傷的,無論是直譯(按字義譯),還是意譯(按意思譯),都將喪失許多原詩的精彩,甚至面目全非。正像茅盾先生所說:「詩經過翻譯,即使譯的極謹慎,和原文極吻合,亦只能算是某詩的Retold(譯述),不能視為即是原詩。原詩所備的種種好處,翻譯時只能保留一二種,決不能完全保留。」(《譯詩的一些意見》)閱讀譯詩比起欣賞外國詩的原作,意趣銳減,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是讀者的口味。中國人吃麵包香腸,總覺得不像正式飯食。中國歷來以詩國著稱,自己有世界上最豐富寶貴的詩歌遺產,唐詩宋詞幾乎家喻戶曉,從而也養成了我們自己的欣賞習慣,審美趣味,中國人往往以欣賞中國詩的眼光、心理去鑒別外國詩的優劣,這就容易發生偏差。
以上三方面因素造成了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的一種隔膜感和心理障礙。那麼,欣賞外國詩究竟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呢?怎樣才能實事求是地,公允地去評價、鑒賞外國詩呢?我以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不宜苛求外國詩的音韻美。
我國明代詩人謝榛說過,好詩應當是「誦之行雲流水,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四溟詩話》)。這四條標准里,除了第四條外,前三條講的都是詩的語言美和聲韻美。黑格爾也曾說:「至於詩則絕對要有音節或韻,因為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惟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富於意象的富麗詞藻還更重要。」的確,朗朗上口、抑揚頓挫,吟誦如歌、悠揚悅耳,是詩的魅力之一,這對於格律詩來說尤為重要。自由詩雖無嚴整的格律,但仍需用別種方式體現出它的語言美和聲韻美。
然而,這種語言美和聲韻美,一旦換了一種別國語言,它的美也就至少喪失大半了。因為各國的語言結構和特徵差別很大,翻譯主要是詞語和意思的轉達,卻不可能轉達語音。英國詩人雪萊在《詩辯》中曾說過,「詩人的語言牽涉著聲音中某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倘若沒有這種一致與和諧的重現,詩也就不成其為詩了。」所以他認為「譯詩是白費力氣。」這話雖然失之偏激,但有相當的道理。比如,我們讀一下樑宗岱譯的莎士比亞十四行詩之十八首:
我怎麼能夠把你來比作夏天?
你不獨比他可愛也比他溫婉;
狂風把五月寵愛的嫩蕊作踐,
夏天出賃的期限又未免太短;
天上的眼睛有時照得太酷烈,
他那炳耀的金顏又常遭掩蔽;
給機緣或無常的天道所摧折,
沒有芳艷不終於凋殘或銷毀。
但你的長夏將永遠不會凋落,
也不會損失你這皎潔的紅芳;
或死神誇口你在他影里漂泊,
當你在不朽的詩里與時同長。
只要一天有人類,或人有眼睛,
這詩將長在,並且賜給你生命。
譯者嚴格遵照莎翁的十四行體的格律,以四、四、四、二的句式,譯成ABAB(天婉踐短)CDCD(烈蔽折毀)EFEF(落芳泊長)GG(睛命)的韻式,譯得很顯匠心,文詞優美,詩意甚濃。但這種韻律適用於英語的特點,卻不適合漢語。我們讀慣了中國詩的押韻方式(或一韻到底,或偶句押韻等),對於莎氏的這種韻律仍難感受到它的音樂美。
再如,雪萊的《西風頌》有許多模仿西風勁烈的聲音,尤其是它的開頭:
OwildWestWind,thoubreathofAutumn』sbeing,(哦,獷野的西風,秋之實體的氣息!)
用英語朗讀起來大有西風掃盪一切的磅礴氣勢。魏爾倫的《淚灑落我的心》里,詩人大量採用了迴旋韻(即每一節首尾兩行重復同一詞作韻)和諧音詞(如ilplenre\|ilplent哭泣—下雨)造成一種和聲共鳴的效果,來表達詩人心中難以排解的苦痛。盡管我們的譯家盡了很大努力,體現出了原詩的部分風貌,但朗讀英文和法文原詩的音韻效果用中文是絕難體現的。所以,我們欣賞外國詩,主要是讀它的內容,對詩的音樂美不能苛求,外國詩的朗誦效果一般是不理想的。
當然,詩的音韻美並不全靠外在的語言的音樂性,還需依靠內在的情感的韻律,即詩人情緒和情感波動的節奏。這種情感的韻律美同語言的音韻美,原是互為表裡、和諧統一的。譯詩雖難傳達語言的音韻美,卻可以較多保留情感的韻律美,這對自由詩來說更為明顯。所以在譯詩中,自由詩比起格律詩來,在音韻上的損失要小得多。何況還有一些外國詩,語言的音韻美也可以不同程度地翻譯過來。比如馬雅可夫斯基的詩,主要靠階梯式的鮮明的節奏,字句又簡短勁健,朗誦起來鏗鏘有力,很有感染力。由此可見,外國詩的音韻美並非全都喪失,只是不要像欣賞中國古典詩那樣期望過高而已。
二、不宜尋章摘句,一味追求文詞美。
詩的語言是高度精煉的,漢語又大多是以單音字為基本單位,欣賞中國詩往往著眼於字詞之美。我國古典詩歌一向講究煉字、煉句,有「詩眼」「詞眼」之說。這些「詩眼」「詞眼」大多能起到畫龍點睛、提綱挈領、融貫全篇的作用,所謂「石韞玉而山暉,水懷珠而川媚」,所謂「一字妥貼,則全篇生色」。因而,從齊梁時代的詩論、文論巨著《詩品》《文心雕龍》始,就有了尋章摘句評詩的先例。尋找名句、佳句,並細加玩味,成了我國讀者的一種欣賞習慣。
外國詩里固然也不乏名句、警句。像雪萊《西風頌》中的「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像歌德的一些格言詩,像日本一些精彩的俳句,也很受人喜愛。因為外國詩也講究語言的錘煉,講究文詞的華美。古典長詩不說,即便是現代派詩人的即興之作也隨處可見其用語之精妙,讀讀龐德的《地鐵車站》、艾略特的《窗前晨景》就可見一斑。
然而,外國詩的語言美,主要不在於個別字、詞的妥貼上,能稱之為名句傳世的,也遠不像中國古詩那樣多。外國詩語言的魅力大多是以整體形式表現出來的。即使有些警辟的妙句,也往往離不開前前後後的整體結構,很難脫離全詩單獨摘出,而不受損傷。比如莎翁的十四行詩,其結尾兩句大多稱得上是詩中警句,但它一般是全詩的總結,離開了前面十二句,只讀最後兩句是會深感遜色的。這同中國古詩里摘出某些名句可以獨立欣賞是不一樣的。倘同中國詩比較的話,它似乎更接近於那種「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漢魏古詩。
三、不可拘泥於欣賞中國詩的傳統習慣。
正像白色在中國顯示喪逝,在西方表證婚喜,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心理、習慣,在欣賞詩歌方面同樣如此。詩,所以能以少勝多,以一當十,很重要原因在於它能激發起讀者的聯想,得到言外之旨,弦外之音的樂趣。巴爾扎克曾在《幻滅》中說:「真正懂詩的人會把作者詩句中只透露一星半點的東西拿到自己心中去發展。」艾略特也說:「一首詩對於不同的讀者可能顯示出多種不同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說,詩,可以看作是一塊激發人想像的多棱寶石,人們從不同角度,藉助於不同的光照,可以煥發出絢麗繽紛的不同光彩。一般說,能夠激發起讀者的聯想愈多,這詩的詩味就愈濃,也就愈值得人欣賞。所以雪萊把詩解作「想像的表現」。
激發想像的多寡固然主要取決於詩本身的優劣,但也同讀者的文化閱歷、審美趣味相關,還同讀者的心理素質、欣賞習慣以及想像力有關。就拿欣賞心理和想像力來說,我國的讀者讀中國詩,一見到「柳」字就會聯想到春天,想到愛情,想到送別,想到纏綿;一見到「月」字馬上會聯想到思親,思鄉,團圓等。這是因為我國讀者在中國古詩中見慣了這類詩句,諸如「客舍青青柳色新」,「楊柳岸,曉風殘月」,「舉首望明月,低頭思故鄉」之類。柳色傷別,望月思鄉,已積淀成了我國民族的傳統心理(我國人民對中秋團圓的重視即是一例)。所以,狄德羅說:「鑒賞力是由於反復的經驗而獲得的敏捷性」。可是,外國人對柳、月之類就未必如此。外國詩人很少詠柳,專寫月亮的也不多,而且一般不把它同愛情、思鄉直接聯繫到一起。這里既有民族的心理差異,也有語言習慣的不同。英國語言學家瑞恰茲認為科學的語言是「指稱性的」,而詩歌的語言卻是「感情性的」。故而同一詞語在不同人心裡往往會引起不同感受。這在語言學上叫做「語感」。夏丏尊曾說:「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裡,『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的反面吧?『田園』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寞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引自《葉聖陶論創作》)很顯然,這種語感的差別,對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來說,無疑相距很大。中國把杜鵑當作哀怨的化身,有「杜鵑啼血」之說,李商隱所謂「望帝春心托杜鵑。」而在華茲華斯的名詩《致杜鵑》里,卻把杜鵑稱為「歡樂的鳥」,激發起詩人的是美好的童年回憶;中國很少有人寫詩詠唱玫瑰,玫瑰在中國人心目中十分平凡。但在西方,玫瑰卻是愛情的象徵,是西方人最喜愛的花種,詠贊玫瑰之作多不勝數。彭斯的名詩《一朵紅紅的玫瑰》,中國人讀來未見十分出色,在西方卻幾乎家喻戶曉,傳誦不絕。這就告訴我們在欣賞外國詩時,不能用我們固有的心理定勢和傳統習慣去衡量,而要依據所在國的文化背景,民族心理去加以理解。對於中西詩風的差異也同樣如此,中國人喜愛含蓄美,並不能因此輕視西詩的明朗美;中國人不喜愛讀長詩,也不能因此貶低西方史詩的價值。
『肆』 求華茲華斯的詩歌或文章額~
《孤獨的收割人》,也有譯作《孤獨的刈麥女》的,原文是《Solitary Reaper》
你看!那高原上年輕的姑娘,
Behold her, single in the field,
獨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Yon solitary Highland Lass!
一邊收割,一邊在歌唱。
Reaping and singing by herself;
請你站住,或者悄悄走過!
Stop here, or gently pass!
她獨自在那裡又割又捆,
Alone she cuts and binds the grain,
她唱的音調好不凄涼;
And sings a melancholy strain;
你聽!你聽她的歌聲,
O listen! for the vale profound
在深邃的峽谷久久回盪。
Is overflowing with the sound.
在荒涼的阿拉伯沙漠里,
No nightingale did ever chaunt
疲憊的旅人憩息在綠陰旁,
More welcome notes to weary bands
夜鶯在這時嘀嚦啼囀,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也不如這歌聲暖人心房;
Of travellers in some shady haunt,
在最遙遠的赫伯利群島,
No sweeter voice was ever heard
杜鵑聲聲喚醒了春光,
In spring - time from the cuckoo - bird,
啼破了海上遼闊的沉寂,
Breaking the silence of the seas
也不如這歌聲動人心腸。
Among the farthest Hebrides.
誰能告訴我她在唱些什麼?
Will no one tell me what she sings?
也許她在為過去哀傷,
Perhaps the plaintive numbers flow
唱的是渺遠的不幸的往事,
For old, unhappy, far - off things,
和那很久以前的戰場?
And battles long ago:
也許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Or is it some more humble lay,
當今的生活習以為常? Familiar matter of to - day?
她唱生活的憂傷和痛苦,
Some natural sorrow, loss, or pain,
從前發生過,今後也這樣?
That has been, and may be again!
不論姑娘在唱些什麼吧,
Whate`er the theme, the maiden sang
歌聲好象永無盡頭一樣;
As if her song could have no ending;
我見她舉著鐮刀彎下腰去,
I saw her singing at her work,
我見她邊幹活兒邊唱歌。
And o`er the sickle bending;
我凝神屏息地聽著,聽著,
I listen`d, till I had my fill;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岡,
And, as I mounted up the hill,
那樂聲雖早已在耳邊消失,
The music in my heart I bore
卻仍長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Long after it was heard no more.
水仙花
我好似一朵孤獨的流雲,
高高地飄游在山谷之上,
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鮮花,
是金色的水仙遍地開放。
它們開在湖畔,開在樹下
它們隨風嬉舞,隨風飄盪。
它們密集如銀河的星星,
像群星在閃爍一片晶瑩;
它們沿著海灣向前伸展,
通往遠方彷彿無窮無盡;
一眼看去就有千朵萬朵,
萬花搖首舞得多麼高興。
粼粼湖波也在近旁歡跳,
卻不如這水仙舞得輕俏;
詩人遇見這快樂的旅伴,
又怎能不感到歡欣雀躍進;
我久久凝視--卻未領悟
這景象所給予我的精神至寶。
後來多少次我鬱郁獨卧,
感到百無聊賴心靈空漠;
這景象便在腦海中閃現,
多少次安慰過我的寂寞;
我的心又隨水仙跳起舞來,
我的心又重新充滿了歡樂。
丁登寺
五年過去了,五個夏天,還有
五個漫長的冬天!並且我重又聽見
這些水聲,從山泉中滾流出來,
在內陸的溪流中柔聲低語。——
看到這些峻峭巍峨的山崖,
這一幕荒野的風景深深地留給
思想一個幽僻的印象:山水呀,
聯結著天空的那一片寧靜。
這一天到來,我重又在此休憩
在無花果樹的濃蔭之下.遠眺
村舍密布的田野,簇生的果樹園,
在這一個時令,果子呀尚未成熟,
披著一身蔥綠,將自己掩沒
在灌木叢和喬木林中。我又一次
看到樹篙,或許那並非樹籬,而是一行行
頑皮的樹精在野跑:這些田園風光,
一直綠到家門;裊繞的炊煙
靜靜地升起在樹林頂端!
它飄忽不定,彷彿是一些
漂泊者在無家的林中走動,
或許是有高人逸士的洞穴,孤獨地
坐在火焰旁。
這些美好的形體
雖然已經久違,我並不曾遺忘,
不是像盲者面對眼前的美景:
然而,當我獨居一室,置身於
城鎮的喧囂聲.深感疲憊之時,
它們卻帶來了甜蜜的感覺,
滲入血液,滲入心臟,
甚至進入我最純凈的思想,
位我恢復恬靜:——還有忘懷己久的
愉悅的感覺,那些個愉悅
或許對一個良善者最美好的歲月
有過遠非輕微和平凡的影響,
那是一些早經遺忘的無名瑣事,
卻飽含著善意與友愛。不僅如此,
我憑借它們還得到另一種能力,
具有更崇高的形態,一種滿足的愜意,
這整個神秘的重負,那不可理解的
世界令人厭倦的壓力,頓然間
減輕;一種恬靜而幸福的心緒,
聽從著柔情引導我們前進,
直到我們的肉軀停止了呼吸,
甚至人類的血液也凝滯不動,
我們的身體進入安眠狀態,
並且變成一個鮮活的靈魂,
這時,和諧的力量,欣悅而深沉的力量,
讓我們的眼睛逐漸變得安寧,
我們能夠看清事物內在的生命。
倘若這只是
一種虛妄的信念,可是,哦!如此頻繁——
在黑暗中,在以各種面目出現的
乏味的白天里;當無益的煩悶
和世界的熱病沉重地壓迫著
心臟搏動的每一個節奏——
如此頻繁,在精神上我轉向你,
啊,綠葉蔥籠的懷河!你在森林中漫遊,
我如此頻繁地在精神上轉向你。
而如今,思想之幽光明滅不定地閃爍,
許多熟悉的東西黯淡而述蒙,
還帶著一絲悵惘的窘困,
心智的圖像又一次重現;
我站立在此,不僅感到了
當下的愉悅,而且還欣慰地想到
未來歲月的生命與糧食正蘊藏
在眼前的片刻間。於是,我膽敢這樣希望,
盡管我已不復當初,不再是新來乍到的
光景,即時我像這山上的一頭小鹿,
在山巒間跳躍,在大江兩岸
竄跑,在孤寂的小溪邊逗留,
聽憑大自然的引導:與其說像一個
在追求著所愛,倒莫如說正是
在躲避著所懼。因為那時的自然
(如今,童年時代粗鄙的樂趣,
和動物般的嬉戲已經消逝)
在我是一切的一切。——我那時的心境
難以描畫。轟鳴著的瀑布
像一種激情縈繞我心;巨石,
高山,幽晦茂密的森林,
它們的顏色和形體,都曾經是
我的慾望,一種情愫,一份愛戀,
不需要用思想來賦予它們
深邃的魅力,也不需要
視覺以外的情趣。——那樣的時光消逝,
一切摻合著苦痛的歡樂不復再現,
那今人暈眩的狂喜也已消失。我不再
為此沮喪,哀痛和怨訴;另一種能力
賦予了我,這一種損失呀,
已經得到了補償,我深信不疑。
因為我已懂得如何看待大自然,再不似
少不更事的青年;而是經常聽到
人生寧靜而憂郁的樂曲,
優雅,悅耳,卻富有凈化
和剋制的力量。我感覺到
有什麼在以崇高的思想之喜悅
讓我心動;一種升華的意念,
深深地融入某種東西,
彷彿正棲居於落日的余暉
浩瀚的海洋和清新的空氣,
蔚藍色的天空和人類的心靈:
一種動力,一種精神,推動著
思想的主體和思想的客體
穿過宇宙萬物,不停地運行。所以,
我依然熱愛草原,森林,和山巒;
一切這綠色大地能見的東西,『
一切目睹耳聞的大千世界的
林林總總,——它們既有想像所造,
也有感覺所知。我欣喜地發現
在大自然和感覺的語言里,
隱藏著最純潔的思想之鐵錨,
心靈的護士、向導和警衛,以及
我整個精神生活的靈魂。
即便我並沒有
受到過這樣的教育,我也不會更多地
被這種溫和的精神所腐蝕,
因為有你陪伴著我,並且站立
在美麗的河畔,你呀,我最親愛的朋友,
親愛的,親愛的朋友;在你的嗓音里
我捕捉住從前心靈的語言,在你顧盼流轉的
野性的眼睛裡,我再一次重溫了
往昔的快樂。啊!我願再有一會兒
讓我在你身上尋覓過去的那個我,
我親愛的.親愛的妹妹!我要為此祈禱,
我知道大自然從來沒有背棄過
愛她的心靈;這是她特殊的恩典,
貫穿我們一生的歲月.從歡樂
引向歡樂;因為她能夠賦予
我們深藏的心智以活力,留給
我們寧靜而優美的印象,以崇高的
思想滋養我們.使得流言蜚語,
急躁的武斷,自私者的冷諷熱嘲,
缺乏同情的敷衍應付,以及
日常生活中全部枯燥的交往,
都不能讓我們屈服,不能損害
我們歡快的信念,毫不懷疑
我們所見的一切充滿幸福。因此,
讓月光照耀著你進行孤獨的漫遊,
讓迷濛蒙的山風自由地
吹拂你;如此,在往後的歲月里
當這些狂野的驚喜轉化成
冷靜的低意,當你的心智
變成一座集納眾美的大廈,
你的記憶像一個棲居的家園招引著
一切甜美而和諧的樂音;啊!那時,
即令孤獨.驚悸,痛苦,或哀傷成為
你的命運,你將依然杯著柔情的喜悅
順著這些健康的思路追憶起我,
和我這一番勸勉之言!即便我遠走他方
再也聽不見你可愛的聲音,
再也不能在你野性的雙眸中
看見我往昔生活的光亮一一你也不會
忘記我倆在這嫵媚的河畔
一度並肩站立;而我呀,一個
長期崇拜大自然的人,再度重臨,
虔敬之心未減:莫如說懷著
一腔更熱烈的愛情——啊!更淳厚的熱情,
更神聖的愛慕。你更加不會忘記,
經過多年的浪跡天涯,漫長歲月的
分離,這些高聳的樹林和陡峻的山崖,
這綠色的田園風光,更讓我感到親近,
這有它們自身的魅力,更有你的緣故。
致杜鵑
啊,歡樂的客人,我聽見了
聽見了你的歌聲,我真歡欣。
啊,杜鵑,我該稱你做鳥兒呢,
還只稱你為飄盪的聲音?
當我躺在草場上,
聽到你那重疊的聲音,
似乎從這山傳過那山,
一會兒遠,一會兒近。
對著充滿陽光和鮮花的山谷,
你細語頻頻,
你向我傾訴著
一個夢幻中的事情。
十二分的歡迎你,春天的寵兒,
對於我你不是鳥兒,
你只是一個看不見的東西,
一個聲音,一個謎。
這聲音,我聽過,
那時我還是學童,
這聲音,曾使我到處尋覓,
在林中,在天空。
為了找你,我到處游盪,
穿過樹林和草場:
你仍是一個憧憬,一種愛戀,
引人懸念,卻無法看見。
我卻能聽見你的歌聲,
我能躺在草地上傾聽,
我聽著,直到那黃金的時光,
重新回到我的身旁。
啊,幸福的鳥兒,
我們漫遊的大地上
似乎再現縹緲的仙境,
那正是你嚮往的地方。
『伍』 人教版語文課本九年級上冊要求讀什麼名著
初三上冊:《水滸》、《傅雷家書》、《培根隨筆》
初三下冊:《格列佛游記》、《簡·愛》、聆聽天籟:讀讀泰戈爾
『陸』 英國浪漫運動作家有哪些
英國是資產階級革命發生最早的國家,早在17世紀它已經進行了所謂的「光榮革命」。但是這場革命非常不徹底。革命以後,看起來它帶上了一些資產階級的裝飾物,但是整個3000萬人口的英國,只有100萬人有選舉權,這100萬人都是所謂有身份的老的貴族、新的貴族和新興的資產階級。國家的權力掌握在4000人的手裡,這4000人支配英國。這種狀況,不是按照資產階級革命理想所應該實現的政治局面,而他們還是喜歡強調英國是一個實現了資本主義的國家,非常忌諱別人戳破英國社會的種種膿瘡。英國紳士的雙手沾著殖民地人民的血,但他們都要帶上一副白手套,喜歡談論所謂的genileman的風度。所以這是一個看起來很有教養的國家,但實際上有很多虛偽的東西。
法國大革命勢必對英國有很大的沖擊。首先感到了這種沖擊的是一些生性敏感的詩人。他們也曾有過擁護和支持法國大革命的表示,但當這場革命深入發展,特別是雅各賓黨人登上歷史舞台的時候,他們中的很多人都轉了向,覺得革命太恐怖了。革命後所實現的工業化社會,對於人的感情是一個巨大的破壞,所以他們隱遁山林,倘祥湖畔,遠離城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所謂的湖畔三詩人:華茲華斯,柯爾律治和騷塞。華茲華斯可以說是英國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開拓者。他對英國的詩歌,特別是英國詩歌的語言有重大的貢獻,各位可以在我們的圖書館找到華茲華斯的抒情詩選集,他和柯爾律治合寫的序,可以看作英國浪漫主義的宣言。華茲華斯和其他湖畔派詩人詩作的最大特點,是歌唱自然,崇拜自然神。各位知道在西方文學中對自然的領悟是一個弱項,特別是和中國的詩歌傳統相比較。在華茲華斯之前西方的文學作品中,只有很少描寫自然的優秀之作。我們看「荷馬史詩」,看歐洲中古時代的作品,其中很少有對自然的卓越描寫,這和中國的情況很不同。中國從上古時代的《詩經》、《楚辭》始,到魏晉南北朝、唐宋,我們的山水詩、田園詩非常地成熟。西方在那個時候和我們比是相形見絀。造成這種情況的,是很深的文化和民族性格方面的因素,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在華茲華斯之前只有盧梭在他的《漫步遐想錄》中有一些關於人和天地之間合一的圓滿的幸福感受的描寫。那是很獨到的。在此之外,如果還想找到很多就比較困難。到了華茲華斯等人登上詩壇,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很多對於自然界的非常獨特而優美的藝術描繪。比如說,華茲華斯有一首《致杜鵑》的詩,全詩並沒有描寫杜鵑的形體,而是描寫它飄忽的聲音和這種飄忽的聲音給人帶來的心靈的震盪。但是,即使對華茲華斯來講,他的詩也常常讓人感覺到天人之間還是有某種距離,還沒有達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而中國的很多田園詩已經達到了天人合一、了無痕跡的地步。
湖畔派詩人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應是逃遁。這種逃遁並不就是落後、倒退。因為各位知道,工業化的資產階級革命確實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今天看得越發清楚了。所以對當時的逃遁派,不能籠統地否定。在他們的詩歌里,在他們對資產階級城市的厭惡中,有一些很深刻的社會隱憂。今天看來,它們就顯得更加具有預言性。
對於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導致的巨大社會變動,在英國有一些詩人採取積極的態度。他們認為,當時的英國社會絕對需要一場大的破壞,大的沖擊。誰來擔當這個破壞的角色呢?就是我們要提到的拜倫,還有雪萊、濟慈、農民詩人彭斯。我們不可能介紹這么多,只能介紹一下拜倫。
在拜倫死的時候,雨果有一篇紀念文章里講到:
歐洲的詩人分成兩類,一類,他們是以馬內利(「救世主」),溫存而強壯,坐在一輛霹靂和光明的車上周遊他的王國;另一個則像據傲的撤旦,當他從天國被貶滴的時候,拖帶了一大群星星墜落而去。
「救世主」把人們拖向他們嚮往的天堂;而另外一些人採取的是撒旦的態度,就是惡魔的態度,他們不是在建構,而是拆毀「天堂」。對於當時的英國或歐洲來說,對於整個歷史來講,「惡」是歷史的推動力量。拜倫在他的長詩《該隱》裡面有這樣一段:
誰會為了惡本身帶來的悲苦而一心去追求惡呢?
沒有一個人——決不會這樣。之所以追求惡,
那是因為惡乃一切生物與非生物藉以產生之酵母!
拜倫對於惡的歷史作用的認識,同恩格斯關於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論述有相當接近的地方。恩格斯這樣說過,我們與其說善推動歷史,不如說惡推動歷史顯得更深刻。事實上,截止到社會主義以前,歷史都是靠貪婪這樣一個惡來推動的。當然,對於「惡」的理解,不是純粹道德上的,相對於不同的社會條件,它具有不同的內涵。在拜倫活著的時候,桂冠詩人騷塞(就是前面提到的湖畔三詩人之一)很受英國上層的賞識,不僅得到一個桂冠,還有很高的年薪。他嘲諷和抨擊拜倫,稱拜倫是一個「魔鬼」。在當時英國的貴族社會,的確有很多人這樣來看待拜倫。據說在一次貴族的聚會上,當僕役從外面走進來報:「拜倫勛爵到」時。當場一位老太太就嚇暈了過去。
拜倫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不知道怎麼去形容這個人比較好。他出生在一個貴族家裡,長得非常英俊迷人;但他是一個瘸子,這使他從小產生了很強的自卑心理。他在十五六歲時,喜歡上一個女孩子,而這個女孩子對另外一個男孩子說:「你放心,我怎麼會喜歡一個瘸子呢?」他無意中聽到這話,當時就想自殺。身體上的缺陷造成了他很嚴重的自卑心理。這種自卑心理又逆向為強烈自尊的敏感的病態。所以我們讀拜倫的詩,常常感到拜倫這人非常狂妄。狂妄之後,又非常地頹喪,常常想到自殺,想到活著沒有意義。因為自己鍾愛的狗被人殺死了,他就寫詩咒罵整個人類。事實上,他又是一個非常關心人的人,特別是關心下層受壓迫的人。它寫詩為那些罷工、破壞機器的工人呼籲,強烈反對議會通過法律來處罰這些工人。正像各位所知道的,他不僅在詩歌里同情那些被壓迫的民族,而且最後他把他的生命獻給了爭取自由解放的希臘人民。他年輕的時候就喜歡用一個人的頭骨做的酒杯來飲酒。他號稱一生有一百多個情人,在詩里講,天下女人一張嘴,從南吻到北。在傳統的中國人看來,這傢伙純粹是個才子加流氓。如果我們僅僅這樣來理解拜倫真的很不夠。在他的成名作《恰爾德·哈洛德游記》的第一章和第二章里,表現出大海般的胸懷,他對於被壓迫的西班牙人的深切同情,對爭取西班牙自由解放的女英雄發自內心的激情洋溢的贊美,以及在《哀希臘》中對於希臘人民的情同手足的關切,這些都是無與倫比的。《恰爾德·哈洛德游記》給拜倫帶來了巨大的聲譽,使他成了當時英國一些貴族婦女崇拜的對象。但是拜倫並沒有陶醉在她們的崇拜中,他繼續抨擊英國貴族社會的醜陋。那些貴族終於發現在自己的內部有人出來揭露自己,把這樣的人置於死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辦法必須高明。他們不是直接地同他正面戰斗,而是散布各種各樣的關於拜倫生活的流言蜚語,把他描繪得污穢不堪。在流言中,最具有毀滅性的是性。例如,他們說拜倫和他姐姐之間有性關系,等等。這些流言迫使拜倫在英國沒法再呆下去了。他說,如果所有這些流言都是真的,那就證明我不配在英國居住;而如果所有這些流言都是假的,那就證明英國不配我他離開了自己的國家,長期的流浪生活大大打開了他的眼界,為他詩歌的創作提供了更多的靈感和素材,催生了視域非常廣闊的像《唐磺》這樣的巨著。他從來沒有向英國的那些卑劣的統治者屈服過。他為了自由犧牲了一切,就像他在詩中所寫的那樣:
我沒有愛過這世界,
它對我也一樣;
我沒有阿諛過它腐臭?
的呼吸,也不曾?
忍從地屈膝,
膜拜它的各種偶像;
我沒有在臉上堆著笑,
更沒有高聲?
叫嚷著崇拜一種迴音;
份紜的世人?
不能把我看作他們的一夥,
我站在人群中,
卻不屬於他們;
也沒有把頭腦放在?
那並非而又稱作他們的,
思想的屍衣中,
一起列隊行進,
因此才被壓抑而致溫順。
他熱烈地嚮往自由,
但是,自由啊,
你的旗幟雖破而仍飄揚在空中,
招展著,就像雷雨一般,
勇敢地頂逆狂風;
你的號角雖已中斷,
餘音逐漸消亡,
仍然是暴風雨過後?
最嘹亮的聲響;
你樹上的花朵?
雖凋零殆盡,
樹皮也飽受斧鋮摧殘,
看起來那樣傷痕遍體,
真是粗陋不堪,
但是樹漿依然保存——,
而且種子深深埋入?
土壤,
甚至已經深深地播入?
北國的胸膛。
因此,一個更加美好的?
春天,
將會把?
更加甜美的果實獻上?
他還說:
我寧願永遠孤獨,
也不願用我的自由思想?
去換一個國王的寶座。
1823年,希臘的爭取自由的斗爭呼喚拜倫,拜倫中斷了《唐磺》的寫作,投入了希臘反對土耳其壓迫的正義戰爭。他成了這場戰爭的希臘方面的軍事領袖之一,擔任了一個方面的司令。他是一個詩人,他在指揮作戰方面成果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存在於希臘的軍隊中,這對整個希臘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很不幸,他患了感冒,不得不躺在行軍床上,讓士兵抬著他指揮作戰。最後他就死在行軍床上。死之前,他要求把他的屍體運回英國,而把心臟埋在希臘,和希臘人民永遠在一起。
拜倫的死成了當時歐洲文化界的巨大事件,甚至比他的詩歌所引起的震盪更大。除了英國以外,其他很多國家,包括法國,都在街頭設了拜倫的靈堂。每天人們川流不息地去獻花,更有一些年輕人,他們效仿拜倫,投身於被壓迫人民的解放斗爭,形成了一個所謂的「拜倫熱」。
拜倫一生鼓吹自由,而他自己也常常為自由所困惑。這種困惑表現在《曼弗雷德》這部長詩里。曼弗雷德是一個像歌德筆下的浮士德一樣的超人,他很有學問,而且會魔法,能夠召集大小諸神。他一生積累的知識太多,以至於感到自己的頭腦里充滿了各種甩不掉的東西,使他無法繼續活下去,但是他又不能夠遺忘。這就構成了他的一個巨大的痛苦。他招來諸神,讓他們告訴他怎麼才能夠遺忘,但是這些神說:「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去死。」但是他又死不了,這就造成了他極大的痛苦。神說了一句話:你使自己變成了自己的地獄。這句話具有很深的哲理性,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如果狂妄無羈,那麼最後你不是被別人所束縛,就是被你自己所束縛,你自己成了自己的地獄。這句話很值得一些極端的自由主義者認真地加以思考。
『柒』 華茲華斯寫的 致杜鵑 里作者把杜鵑稱作什麼
致杜鵑
華滋華斯
這快活的鳥呀!
你初來乍到,
聽到你唱我就高興。
杜鵑吶!我該把你叫做鳥
或只叫飄盪的歌聲?
我躺內在草地上,傾聽著你
那成雙捉對的叫喚;
這聲音像在山丘間飄逸,
聽來既很近又很遠。
雖然你是對幽蘭咕咕地
談論著鮮花和陽光,
你卻在我心眼前展現了
一幕幕往事的景象。
熱烈地歡迎你,春之驕子!
可你在我的眼睛裡——
不是鳥,而是無形的影子,
是一種歌聲或者迷。
以往,在我上學的日子裡,
我曾諦聽你的呼叫;
曾朝著天上、曾在樹叢里
千百次地把你尋找。
為了尋找你,我常游盪在
樹林中或者草原上;
而你呀卻是希望、卻是愛——
看不見,但被人渴望。
現在我又把你的歌細聽;
又仰卧在這平原上
聽著你在唱,直到我的心
回到黃金般的時光。
杜鵑哪!你容這受祝福的鳥!
你使世界起了變化;
它像是成了縹緲的仙島。
成了配得上你的家!
『捌』 華茲華斯寫的 致杜鵑 里作者把杜鵑稱作什麼
O Blithe new-comer,、O Cockoo! shall I call thee bird!在來華茲華斯的詩自歌當中,杜鵑鳥不僅僅是一個道具,而是蘊含著作者的深意。寄託著自我反思和人生探索的哲理思維。詩人明寫的是杜鵑的叫聲,但是實際上確實描寫詩人自己童年時幼小心靈在春天裡的歡心和新奇感。童年的記憶因為美好,所以深深地留在了詩人的記憶當中。杜鵑的叫聲,已經不僅僅只是一種叫聲了,它已經被作為自然的一種象徵,成為了能夠召回作者童年的某種神秘的力量
『玖』 有什麼好看的外國寓意小說嗎比如項鏈
《神曲》: 《堂·吉訶德》: 《麥克白》: 《可笑的女才子》:十世世紀法國古典主義喜劇大師莫里哀所作。該劇以諷刺手法描寫了兩個資產階級小姐醉心於貴族風儀,亦步亦趨地機械模仿,附庸風雅,鬧出了不少笑話。作者高超的諷刺筆法使該劇獲得了極大成功,但也因此得罪了教會,曾被禁演。莫里哀生活的時代是一個從政治見解、生活習俗到禮儀談吐都規范化了的時代,謹慎被看成最高的美德,理智被尊為對付狂妄的有力武器,優雅的禮貌被歌頌成抑制蠻風的屏障,表現熱情要有克制是教育的目的,是上流人最確實的標記。但一切徒有其表的東西都在人身上培養虛偽,所以,日益覺醒的人必會向矯情、虛偽發起進攻。莫里哀作品的戰斗性、現實性正是他成為一代戲劇大師的原因。不過,喜劇特有的塑造人物的方法因集中某一品性進行誇張而易流於單調,這就是所謂的扁平人物。 《懺悔錄》:十八世紀啟蒙思想家、優秀作家盧梭所作。盧梭渴望返回自然,崇尚不羈的自由,他認為是文明社會使人墮落,他的叛逆思想因為毫無遮掩的真誠而顯得驚世駭俗。在《懺悔錄》中,他赤裸裸地坦露了自己的全部「既沒有隱瞞絲毫的壞事,也沒有增添任何好事」,但這坦誠卻不是為了證明人的「原罪」,而恰恰是為了證明人性本是美好的,正是社會環境的惡濁使人染上了惡習。盡管在這塊心靈的明鏡上濺有種種污斑,但這正顯示出明鏡本身的純潔。這部作品一發表就引起了軒然大波,指責謾罵之聲遠遠超過贊賞,甚至連他的啟蒙友軍也有許多人射來了冷箭。但就象書言道的,讓每一個人同樣真誠的批露自己的心靈,看誰敢對上帝說「我比這個人好!」 《野玫瑰》:十八世紀德國文豪歌德青年時期在赫爾德的引導下開始收集民歌以豐富完善自己的詩歌創作,即當時他們提出的口號「從老太婆的喉嚨里把民歌摳出來」,這使他的詩一掃纖巧華麗、矯揉造作的習氣,走向真摯樸素,簡練明快。許多詩成為德國詩歌史上的名篇。《野玫瑰》一詩用簡短的十五行詩表現了一朵花被輕狂少年採摘的可憐遭遇,主改變了原來以少年為主體,以教誨為目的的風貌,而是以野玫瑰象徵的少女為主體,贊賞她的情操,慨嘆她的命運。簡練曉暢,富有節奏感,並吸納了民謠體通有的故事性。全詩委婉哀傷,流露出一種怨而不怒的情緒,傳達了遠比字面上更多的涵義。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化腐朽為神奇的神奇才能,把一首說教的民歌提高到一首表現一個少女命運的民謠作品。 《致杜鵑》: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所作。華茲華斯是「湖畔派」的代表作家,反感人與人之間的金錢交易關系,嚮往中古時期,喜歡謳歌自然風景,簡朴鄉村、神秘的異國風光,通過緬懷純朴來否定丑惡現實;主張改革詩歌語言和形式,對大自然的感受獨特細膩,用筆清新,開一代詩風。本詩全篇未描摹杜鵑的具體形象,而是沉醉在夢中般去捕捉杜鵑那飄盪的、無所不在的聲音,這聲音織成了一個美好的幻象、一個憧憬、一種愛戀、一個甜美無比的金色樂章。有些描寫看似有悖常理,其實合情合理,極巧妙地寫出了春天裡杜鵑四處啼叫的常見情景,以及這情景在詩人內心造成的幻覺。杜鵑已不再作為肉體存在,而是化為充滿讀音的聲音,詩人的主體已完全融化在這種幻境之中了。 《夜鶯》:英國19世紀的浪漫主義詩人濟慈所作。濟慈的詩歌創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在他短暫並飽受貧病折磨的一生中,生活的坎坷以及現實的黑暗都沒有改變濟慈積極的人生態度,他的詩歌處處表現出對美好事物的強烈追求,獨到的美學理念加上豐富的想像力使濟慈產生了對自然之美,人性之美的深刻感悟。濟慈的名作<夜鶯頌>,描述了一個美麗的幻景世界,作者在幻景和現實之間掙扎著,貫穿整篇詩歌的復雜心情是痛並快樂著,這種揮之不去的矛盾心情正是詩人人生的真實寫照。濟慈是個天才的詩人,他對美的感悟力和表達力特別強,藉助詩歌的無形的翅膀,他能暫時忘卻現實的煩惱和憂愁,追求美就是他否定丑的方法。全詩想像世界和痛苦現實的交融,有一種清冷出塵的美,散發出無可比擬的迷人魅力。 《雲雀》:十九世紀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所作。。《致雲雀》是雪萊抒情詩中的珍品。詩人以獨特的藝術構思,生動地描繪雲雀的同時,也以飽滿的激情寫出了他自己的精神境界、美學理想和藝術抱負。詩歌運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以雲雀象徵歡樂、光明、美麗。詩人運用比喻、類比、設問的方式,把雲雀比作詩人、深閨中的少女、螢火蟲等,還把雲雀的歌聲同春雨、婚禮上的合唱、勝利的歌聲相比,突出雲雀歌聲所具有的巨大力量。詩歌節奏短促、輕快、流暢、激昂,准確而富於音樂性,節與節之間,環環相扣,層層推進,極具藝術感染力。設問首先從詩人對自己的體悟開始,游弋雲端的雀鳥擁有自由的視野,卻又隱身於天際的光輝,而立意之高遠,又影射到普世間的生命關照,並以達觀的語境帶來歡欣的啟迪。 《唐璜》:十九世紀英國最傑出的詩人拜倫所作。拜倫是他所身屬的那個貴族階層的叛逆者,魯迅稱他為摩羅詩人,意為「惡魔」,但這個貴族統治者憎惡的惡魔正是人民所喜愛的天才詩人。《唐璜》將他滿腔熱情地、辛辣地諷刺現實社會的創作目的表現得最為充分,其尖銳性使他得到的毀譽都是狂熱的。詩人將古老傳說中的登徒子唐璜寫成了一個隨著社會發展而變化的熱血青年,他正視自己的情感,但絕不肯做權勢代表者的玩物,他在一群披著文明外衣的「狼」中獨獨顯得象一個「人」。塑造出這樣一個形象是源於詩人自身始終對整個人類的深廣的愛,對丑類刻骨銘心的憎恨和希望離開世界的悲涼都是緣於這種極致的愛,最終,拜倫以獻身自由事業為這首未完成的詩續上了完美的終篇。 《巴黎聖母院》:十九世紀法國文豪雨果所作。作者以「美醜對照」的美學原則塑造了世界文學長廊中的著名人物,美的象徵艾斯美哈爾達和丑的代表聖母院的敲鍾人加西莫多。他們代表了人靈魂上至高無上的赤子之美,比照出了以副主教孚羅諾、衛隊長法比和詩人甘果瓦為代表的人性的丑惡、無恥和怯懦。女主人公為錯誤的愛情忠貞不二,不異放棄生命,而加西莫多更是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他還加上了自己明知無望,但只有祝福的真摯愛情。此外,作者還描寫了「黑話王國」這一下層民眾生活群體,同情他們的際遇,贊揚了他們的義氣,也沒有掩飾他們的缺點。作品奇場妙景迭出,對社會生活非常熟悉又具有豐富的想像力,情節跌宕,結局感人,充分體現了它作為「浪漫主義藝術典範」的特質。 《紅與黑》:是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品,取材於真實案例。《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是木匠的兒子,年輕英俊、意志堅強、精明能幹,從小希望藉助個人奮斗躋身上流社會,這一點驕傲也是後來促成他毀滅的一個原因。王朝復辟後,於連通過穿上紅軍服從軍而飛黃騰達的道路被堵塞,只好決定穿上黑色教會服裝向上爬。於連是作者精心塑造的資產階級個人奮斗者的形象,正當於連躊躇滿志之際,他卻又陷入了貴族階級和教會所設下的圈套,最終被送上了斷頭台,成為統治階級陰謀的牲品。該作的批判現實意義非常強烈,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的政治勾當,在藝術上長於心理分析,尤其於連接到候爵小姐約會紙條後的思緒紛紛的復雜心情最是神來之筆,寫得入情入理。 《歐也妮·葛朗台》:十九世紀法國批判現實主義大作家巴爾扎克所作。是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里程碑式的作品,代表了作家在創作上的飛躍,思想、藝術完全成熟,第一次全面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該作寫出了歐洲文學史上四大吝嗇鬼之一葛朗台老頭的形象。他的發家史反映了資產階級暴發戶在新條件下積累財富的新特點,把矛頭直指掌權的資產階級,指出其致富靠的是損人利己,「慢半拍」是葛朗台老頭的生意經,他用妻子的嫁妝賄賂監督官而買到最好的產業,又向軍隊承包酒的供應,從而將某女修道院的草原弄到手,他偷稅漏稅,營私放債,他眼裡只有金子的光芒,毫無感情,甚至親情也盪然無存。作者描寫這樣一個人物時,採用了誇張手法,使他成為世界文壇永恆經典。 《雙城記》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早在創作《雙城記》之前很久,狄更斯就對法國大革命極為關注,反復研讀英國歷史學家卡萊爾的《法國革命史》和其他學者的有關著作。他對法國大革命的濃厚興趣發端於對當時英國潛伏著的嚴重的社會危機的擔憂。1854年底,他說:「我相信,不滿情緒像這樣冒煙比火燒起來還要壞得多,這特別像法國在第一次革命爆發前的公眾心理,這就有危險。」可見,《雙城記》這部歷史小說的創作動機在於借古諷今,以法國大革命的歷史經驗為借鑒,給英國統治階級敲響警鍾;同時,通過對革命恐怖的極端描寫,也對心懷憤懣、希圖以暴力對抗暴政的人民群眾提出警告,幻想為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的英國現狀尋找一條出路。 《玩偶之家》:挪威著名劇作家易卜生所作。易卜生代表了十九世紀北歐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他以「社會問題劇」而聞名。以戲劇舞台來討論法律、宗教、愛情、婚姻、婦女等重大社會問題,但重在提出,不予解答。《玩偶之家》以追朔手法描寫了女主人公娜拉由一個沉醉在自我幻想中,為家庭犧牲一切的「玩偶」到發現了丈夫的自私惡俗的小人嘴臉後勇敢地決定離家出走的事件。作品批判了舊制度的衛道士,以娜拉之口對犧牲女子幸福的法律、道德、宗教提出了懷疑。以出色的心理刻畫寫出了娜拉轉變的過程,豐富的社會內容與高度的藝術技巧完美結合,引起了戲劇史上的一場革命。 《葉甫蓋尼·奧涅金》:俄羅斯著名詩人,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和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普希金的詩體小說。描寫青年貴族奧涅金深感社交生活無聊,在鄉下結識達吉亞娜,但誤以為她是逢場作戲而拒絕了她的感情,等她婚後卻又開始追求她,只得到了她「不能」的回答。主人公不滿於空虛生活,陷入憂郁,他痛苦地尋找出路,但又沒有實際能力,而且缺乏毅力,一切都半途而廢,貴族的思想和惡習還是在他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活著沒有目標,不能站在人民一面也不能站在政府一面,只能做一個多餘的人,這樣的貴族知識分子脫離人民是俄羅斯解放運動的一大問題。 《死魂靈》:十九世紀俄國寫實派大師果戈理的代表作。普希金為這一部劃時代巨著提供了創作素材。魂靈在俄語中既有農奴之意,又有魂靈之意,正好語帶雙關。全書正是描寫了資產階級投機者乞乞科夫想通過買賣死農奴做投機買賣的故事。通過主人公一系列軟硬兼施、坑蒙拐騙的投機活動,作品展開了對官吏群醜與地主典型的描寫。五個地主各有特色,其中最著名的則是歐洲文學史上的第四大吝嗇鬼普枊什金,作者用極度誇張集中的手法把他寫得十分傳神,簡直可笑,正是這「在笑聲中引起注意,希企拯救邦人」的特色成為該作最大的特徵。魯迅概括為「不可見之淚痕」,對千瘡百孔的俄羅斯的解剖正是希望她能健康起來。作者對乞乞科夫在批評之中還是抱有希望,並未將他作為與前兩者一樣的處理。 《復活》:十九世紀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所作,是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峰。描寫了女主人公瑪絲洛娃在法庭與當年玩弄並拋棄自己的貴族涅赫留多夫相遇,後者因震驚後悔而展開了營救活動,而善良的瑪絲洛娃也終於原諒了他。但她並未再接受他的愛情,不是因為不愛,而是愛情的偉大更在於自我犧牲,在於為對方考慮。男女主人公都有過精神上的墮落,又都達到了精神上的復活,這是作者的中心議題,不過歷來為人們所看重的卻是本書的批判現實方面。作品中對一片漆黑、草菅人命的司法機關和法律制度、對「人吃人」的政府和官僚機構、對與政府狼狽為奸的官方教會、對造成民不聊生的根本原因的土地私有制、對人性泯滅的社會風氣都進行了批判,徹底否定了俄國現實。 《靜靜的頓河》:俄國作家肖洛霍夫所作,描繪了1912年至1922年間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蘇聯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和頓河兩岸哥薩克人在這年中的動盪生活,廣泛地反映了哥薩克獨特的風土人情,哥薩克各個階層的變化、廣大哥薩克在復雜的歷史轉折關頭所經歷的曲折道路,以及捲入歷史事件強大旋渦中的主人公葛利高里的悲劇命運。這部小說場景宏偉,畫面生動;氣勢雄渾的戰爭和革命場面與細膩的日常生活場面相互轉換,風景描寫與人物心理變化彼此襯托;眾多人物及其命運在歷史事件的錯綜復雜中得到了深刻表現。本書塑造了葛利高里的復雜形象,整個復雜而曲折的故事以他生氣勃勃的登場開始,以他的痛苦、孤寂的下場結束。全部重大而多方面的內容都是通過他坎坷、艱難和最後毀滅的一生經歷而聯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他的形象得到小說里最多方面深入細致的描寫,在他身上傾注著作者的全部思想和藝術激情。 《百年孤獨》: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哥倫比亞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所作,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作品的代表作。採用了連環、環環相套、循環往復的敘事結構來展現小鎮馬孔多的歷史。這種環環相套的結構,恰如其分地表現了小說的一個主題:人的孤獨、封閉,以及由孤獨封閉而造成的落後、消亡。作者對孤獨這一具有民族特性的問題作了深刻的揭示。布恩蒂亞家族一代一代,他們盡管相貌各異,膚色不同,脾性、個子各有差異,但從他們的眼神中,一眼便可辨認出那種這一家族特有的、絕對不會弄錯的孤獨眼神。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描寫那些由於愚昧、落後、保守以及情慾所造成的孤獨,表現了一種因為不能掌握自身命運而產生的絕望、冷漠和疏遠感。這種孤獨的民族性成為阻礙民族或國家進步的一大障礙。 《追憶逝水年華》:法國二十世紀意識流小說家普魯斯特的代表作。以獨特的藝術形式,表現出文學創作上的新觀念和新技巧。小說以追憶的手段,藉助超越時空概念的潛在意識,不時交叉地重現已逝去的歲月,從中抒發對故人、往事的無限懷念和難以排遣的惆悵。在這本小說中,生命只是一連串孤立的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的浪花。它不僅再現了客觀世界,同時也展現了敘述者的主觀世界,記錄了敘述者對客觀世界的內心感受。普魯斯特的這種寫作技巧,不僅對當時小說寫作的傳統模式是一種突破,而且對日後形形色色新小說流派的出現,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天才作品,實質上總是超時代,超流派的。《追憶似水年華》就給了我們最好的實例。 《荒原》:是艾略特的成名作,最能代表後期象徵主義文學特點,成為現代英美詩歌的里程碑。全詩共《死者的葬儀》、《對弈》、《火誡》、《水裡的死亡》、《雷霆的話》五章。「荒原」意象象徵衰敗墮落的西方社會,生死再生的意象揭示《荒原》的拯救主題及其宗教思想,暗示了現代世界的精神危機,現代人類精神文化的死亡及拯救。這首抒情長詩風格多樣,表現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徵主義、意象主義和玄學派的一些特點。詩中陳述與詠嘆,抒情與諷刺,描繪與警句,庄嚴典雅的詩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語,交織穿插為五彩繽紛的景象。大量的典故、比喻、暗示、聯想、對應等象徵主義手法及意象疊加,時空交錯等現代詩歌表現手段,詩人用來得心應手,高度的抽象化、哲理化有機地統一起來。《荒原》在藝術表現上的不足是用典故太多,且想像、聯想和暗示都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即使艾略特加了多條註解,詩歌依然艱澀難懂。 《白鯨》:美國作家麥爾維爾所作。故事以第一人稱敘述。敘述者是有時比擬為作者的伊什梅爾,他受雇於「裴廓德號」出海獵鯨,船長亞哈是個狡猾老練的水手,計劃向一隻前次航行中毀了他一條腿的白鯨莫比·迪克復仇。大副斯達巴克試圖說服亞哈放棄復仇計劃,但瘋呸的老人脅迫他遵從命令。發現了白鯨後,亞哈在與之交戰三晝夜,終於用魚叉刺中莫比·迪克。白鯨被激怒,將「裴廓德號「撞沉,所有水手中只有伊什梅爾被救起,得以講述此故事。全書只有追尋和復仇這個單一的主題,但內容卻十分豐富,一是得益於作者自身的實際經驗和豐富知識,二是來源於作者濃厚的宗教意識。整個作品充滿了聖經的典故,作者以耐人尋味的手法含蓄深刻地寫出了抗爭與和諧之間的關系。 《變形記》:西方現代派文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卡夫卡的代表作。他作品中別具一格甚至捉摸不透的東西就是那深深地蘊含於簡單平淡的語言之中的、多層次交織的藝術結構。他的一生、他的環境和他的文學偏愛全都網織進那裡。他幾乎用一個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觀察自我,在懷疑自身的價值,因此他的現實觀和藝術現顯得更加復雜,更加深邃,甚至神秘莫測。本書描述了小職員格里高爾薩姆沙突然變成一隻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人的異化、人際關系的異化和人不可擺脫的悲劇命運,藉以揭示人與人之間極為孤獨和冷漠的實質關系,在荒誕的、不合邏輯的世界裡描繪人類生活的一切活動及其逼真的細節,這正是著名小說家卡夫卡的天賦之所在。 《老人與海》: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品。寫古巴老漁夫聖地亞哥在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的情況下,終於獨自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他費盡心力才殺死了它並想帶回去以證實自己還有價值。但在歸程中一再遭到鯊魚的襲擊,最後回港時只剩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這個簡單的故事含義豐富。它是一部寓意深遠的古典悲劇式的小說,也是一支感人至深的英雄主義贊歌。作為一篇干凈利落的「陳述性」散文,它在海明威的全部作品中都是無與倫比的,每一字皆有用處,每一字也都恰到好處。聖地亞哥的硬漢精神謳歌了人類永恆價值,是海明威人格理想的體現,又是人類與大自然頑強斗爭的象徵,代表著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精神。「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 《地鐵車站》:美國意象派代表詩人龐德最著名的作品。全詩只有兩行,卻耐人尋味,膾炙人口,引起了無盡的研究興趣與爭奇斗艷的翻譯。有一次詩人在巴黎乘地鐵,在地鐵車站黑壓壓的人流中,偶然遇到幾個美麗的面孔一閃而過,這給他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作為詩人,他安排出了兩個鮮明的意象來表達當時的那種感覺:人群中一張又一張美麗面孔和濕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一片又一片花瓣。他把這次經驗寫成了一首三十行的詩,半年後,壓縮為十五行,最終將其凝練成兩行。人面和花瓣重疊在一起,起了兩次曝光的效果。兩行詩讓人聯想是無窮無盡的,這里詩人很好地體會了古典詩歌中「言有盡而意無窮」和「意在言外」的美學原則。「地鐵車站」是一個特殊環境,是現代社會的一個縮影,它集中地呈現了現代社會的種種事象,但在詩人龐德的眼裡卻被凝練至此。 《雲使》:古代印度詩人、劇作家迦梨陀娑所作的抒情長詩。七八百年前就有譯本在我國流傳,曾有人將其在印度文學史上的地位與我國的《離騷》相比,可見其成就之一斑。全詩分為《前雲》、《後雲》兩卷。《前雲》寫小神仙葯叉被貶的原由,詳述羅摩山至阿羅迦的路程,藉此出色地描繪了由印度中南部向北至喜馬拉雅山一帶的雄偉秀麗的山川和富庶繁華的城市。葯叉在雨季到來時,將一片浮雲作為心靈的使者,托它傳遞自己無恙的消息和深深的思念給妻子。賦予雨雲以人的品格,說它是「焦灼者的救星」,想像新奇,情文並茂。《後雲》介紹故鄉、家庭、妻子,層層推進,款款而談,想像中飽含的深情如泣如訴。作者遣詞造句的精湛技藝使人驚嘆,彷彿身臨其境,字字珠璣,耐人尋味。 《源氏物語》:平安時期女作家紫式部創作的日本中古長篇寫實小說。全書54回,近百萬字。可分為兩大部分:前44回寫源氏極享榮華,伴隨著感情糾葛的一生。這是作品的中心內容。後10回寫源氏之子薰(實為三公主和柏木大將的私生子)與宇治山莊女子之間錯綜的愛情故事。小說歷經4代天皇、跨越70多個年頭,登場人物數以百計,僅主要人物就有幾十人之多。《源氏物語》浸潤著濃厚的佛教色彩,透過光源氏身世 、用世、玩世、超世之苦,映射出大皆空」的佛學觀念。但它並不是一部宣傳宗教教義的宗教性文學作品,它思想上的真正價值在於展示了平安王朝宮廷貴族的生活畫面與斗爭場面,折射出當時的社會現象。其藝術上最大的成功之處是塑造了源氏及眾多女性形象,並通過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審美意向。 《飛鳥集》:印度大詩人泰戈爾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傑出的詩集之一,它包括300餘首清麗的小詩。白晝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爾的筆下合二為一,短小的語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領世人探尋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讀這些小詩,如同在暴風雨過後的初夏清晨,推開卧室的窗戶,看到一個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樣的清新、亮麗,可是其中的韻味卻很厚實,耐人尋味。包括了感情,親情,友情方面的小詩集,描寫作者自己身處其中的情況以及當時的社會。泰戈爾是信神的,但他的神不是哪一個具體的神,而是童心、純真、自由、寬容等一切美好之物。 《舞姬》:日本近代浪漫主義作家森鷗外所作,被稱為日本「浪漫主義文學的開山之作」。描寫了愛麗絲與日本青年貴族醫官的愛情悲劇,有一定的自傳色彩。男主人公豐太郎雖自我覺醒,然而終於屈服於封建專制和家族的壓力,背棄了愛情。小說所表現的個性與封建家族、自我與權力機構的矛盾已經超出功名與愛情的對立,突現了日本現代化進程中,最根本、也最具普遍意義的問題,即名作家佐藤春夫所說的「封建的人轉變為現代的人」。鷗外的文體既有漢文的雄渾,又有西文的明晰,更具日文的優雅,他將三者融為一體,形成自己獨特的端莊典雅、清新明麗的風格。 《雪國》:日本新感覺派代表作家川端康成所作,曾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後期受日本古典文學和禪宗思想影響很重,對現實的態度逐漸趨於冷漠。《雪國》是這種思想變化的分水嶺。《雪國》把背景設置在遠遠離開東京的雪國及其溫泉旅館,並以那裡的五等藝妓駒子和遊客島村的邂逅為題材,表現了他們的性愛生活和游覽活動。女主人公潔身自愛然而命運悲慘。川端康成探索西方現代派的創作方法,又著意融會日本古典主義傳統,以富於抒情色彩的優美筆致,並巧妙地用雪國獨特的景緻加以烘托,創造出美不勝收的情趣和境界。川端對於作品的文學語言,要求極為嚴格。因此其文用語簡明,描寫准確。川端康成的唯美傾向和頹廢傾向都很強烈,欣賞其作品時應走出那種幻而冷的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