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十年生死賞析
1.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伴讀書童
最佳答案 - 由投票者2008-06-05 12:05:28選出
夢話凄涼——蘇軾《江城子》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雲:「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長久郁結於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凄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著一「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彷彿聽見了詩人對亡妻凄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於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里。千里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卧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凄清。「無處話凄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里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凄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凄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里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後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誇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上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後寫所「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上片詞意雖不涉夢,但寫「思」即是寫「夢」,仍然切合「記夢」的題意。「夜來幽夢忽還鄉」,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往時,不知有過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一旁懷著愉悅的心情觀看、欣賞,或許還指點評說呢。詩人抓住了這一具有典型特徵的生活片斷,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淚流滿面,卻是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兩心相印,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總束全詞,是感情發展的高潮。「短松岡」,是說種著矮小松樹的山岡,承上片「千里孤墳」,指亡妻的墳墓。據《本事詩》:唐開元年間,有一位姓張的幽州衙將,妻死後留下五子,受後妻虐待,亡妻忽從冢中出,題詩告張說:「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欲知斷腸處,明月照松岡。」蘇軾在此化用其意,卻十分貼切、自然,不露痕跡。「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復一年,既指已經過去的漫長的十年,亦指未來的無盡的歲月。夢中情景,何等真切,醒來卻一切化為烏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深沉的悲哀。遙隔千里,松岡之下,亡人長眠地底,冷月清光灑滿大地,這是一種怎樣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難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詩人亦不免肝腸寸斷。「腸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斷腸人」則是概指生者與死者。遙承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詩渾然融為一體,使感情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
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麼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藉助於夢境的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真意切。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後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
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山流泉,從詩人胸臆間瀉出,質朴自然。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煉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然而千百年來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於:以情動人。
2008-06-05 12:05:28
2.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賞析
這是一首紀念死去妻子的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回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答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山流泉,從詩人胸臆間瀉出,質朴自然。無矯飾之情,無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鍛煉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全篇都是以情動人。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有悼亡詞中幾乎沒有與之相媲美的。作者蘇軾雖為豪放派的代言人,但這首詞卻是豪放中的特例,婉約中得經典,勘稱一絕。
3.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賞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感情深摯的悼亡詞,作於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時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太守。序雲:「乙卯正月二十日記夢。」乙卯即熙寧八年。題為記夢,實際是通過記夢來抒寫對亡妻真摯的愛情和深沉的思念。詩人十九歲娶王弗為妻,二人恩愛和睦,感情篤厚。王弗隨蘇軾官居京師,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於汴京西郊,次年歸葬故里四川眉州東北之彭山縣安鎮鄉。這首詞即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
全詞感情深摯,充滿一種凄婉哀傷的調子。上片寫死別之痛和相思之苦。「十年生死兩茫茫」,長久郁結於心的深長的悲嘆,首句即從心底迸發而出,為全詞定下了主調,凄哀至極。王弗病故至蘇軾作此詞時恰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長的途程。然而,歲月的流逝,生活的變遷,都沒有沖淡詩人對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僅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她,而且思念之情,歷時愈久而愈深、愈濃。懷想至切,卻生死相隔,不得一見。「茫茫」二字,傳達出一種莫可名狀的空寂凄清之感。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著一「兩」字。「兩茫茫」,就不只是講詩人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時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內。讀此一句,彷彿聽見了詩人對亡妻凄苦的告語:十年呵,我日夜思念你,杳無音訊;你呢,也日夜思念我,同樣音訊杳無。生者和死者,一樣情思,一樣哀緒。這里將無知作有知寫,雖系虛空懸想,卻更見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愛之深,死後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見之痛。「兩茫茫」所表現出的感情,凄婉、沉痛,直籠罩全篇。 「不思量,自難忘」哀思萬縷,盤結於心,解不開,亦拂不去,深沉綿邈。不去想它,卻又實難忘懷。在生活中,有時會出現某種纏繞心間、擺脫不掉的思緒,這種體會幾乎人人都有。這里,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亡妻之墳在眉州,與詩人所在的密州遙隔千里。千里之外,沒有自己相伴身邊,想見得她一人獨卧泉下,該是何等的孤寂凄清。「無處話凄涼」一句,說者多解釋為詩人自己因仕途坎坷、潦倒失意,因而產生的滿懷悲情愁緒,無法向千里之外長眠地下的愛妻訴說。尋索下句詞意,這種解釋自然是不錯的。但又還不夠。此句從「千里孤墳」而來,自應包括亡妻亦無法向千里之外的詩人訴說凄涼在內。這兩句直承開首「兩茫茫」句意,同樣是將無知作有知寫,是概括了生者與死者兩個方面的。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揣其語氣,這三句便是詩人在向亡妻訴說「凄涼」了:我們即使能夠相見,看見我這般風塵滿面、兩鬢斑白的衰頹模樣,也一定認不出來是我了。死生異路,怎能重逢?不得重逢而切盼其重逢,設想其重逢,所以用了一個「縱使」。「縱使」表讓步,其效果卻是使感情的發展更逼近了一層,下面說相逢而不相識,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塵滿面,鬢如霜」,寥寥數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風塵滿面,兩鬢如霜的詩人形象,栩栩如生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這里刻畫的是外部形象,卻表現出豐富復雜的思想感情。熙寧四年(1071),蘇軾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在朝中受到排擠打擊,因而請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後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際不幸,轉徙外地,艱辛備嘗。可以說,跟妻子死別十年來的痛苦經歷、感情,都含蘊在這六個字之中了。作此詞時,蘇軾年僅四十,說「鬢如霜」不無誇張,但由此可見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涼。 上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片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後寫所「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上片詞意雖不涉夢,但寫「思」即是寫「夢」,仍然切合「記夢」的題意。「夜來幽夢忽還鄉」,筆墨輕巧地一轉,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寫夢。「夢」是「幽夢」,一「幽」字寫出了夢境之縹緲朦朧。「忽還鄉」的「忽」字也值得玩味。夢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與人間社會的幽隔。「忽」字寫出了千里歸鄉之快速,亦寫出了與亡妻相見之容易。平時多少個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現在倏忽之間就變成了事實,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這不過是一種虛幻不實的夢境。入夢是輕快的,所表現的感情卻極為沉重。仔細吟詠,不難體味出隱含其間的亦喜亦悲的復雜感情。 「小軒窗,正梳妝」看似夢境記實,實際是恩愛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動寫照。往時,不知有過多少次,愛妻在小軒中臨窗梳妝,詩人一旁懷著愉悅的心情觀看、欣賞,或許還指點評說呢。詩人抓住了這一具有典型特徵的生活片斷,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十年死別,思念至苦,一旦相見,該有千種哀愁、萬種凄涼要向對方傾訴;然而,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淚流滿面,卻是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四目相視,兩心相印,萬千思緒盡在其中了。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三句總束全詞,是感情發展的高潮。「短松岡」,是說種著矮小松樹的山岡,承上片「千里孤墳」,指亡妻的墳墓。據《本事詩》:唐開元年間,有一位姓張的幽州衙將,妻死後留下五子,受後妻虐待,亡妻忽從冢中出,題詩告張說:「死生今有隔,相見永無因。……欲知斷腸處,明月照松岡。」蘇軾在此化用其意,卻十分貼切、自然,不露痕跡。「料得」是「料想」、「猜想」,推測之詞,語氣卻又十分肯定。「年年」,是年復一年,既指已經過去的漫長的十年,亦指未來的無盡的歲月。夢中情景,何等真切,醒來卻一切化為烏有,便又重陷入生死相隔、渺茫不見的深沉的悲哀。遙隔千里,松岡之下,亡人長眠地底,冷月清光灑滿大地,這是一種怎樣孤寂凄哀的情景啊!身處此情此景之中的亡妻自然是悲痛難言,而念及此情此景的詩人亦不免肝腸寸斷。「腸斷處」是指亡妻的孤墳,「斷腸人」則是概指生者與死者。遙承開頭「十年生死兩茫茫」之意,首尾相接,全詩渾然融為一體,使感情得到充分的發展、強化。 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夢是虛幻的、縹緲的,然而夢中人的感情卻顯得那麼真摯、深沉,實實在在。或者可以說,正是因為藉助於夢境的 虛幻與縹緲,才格外地顯得情 真意切。感情的表現,在夢前 和夢中,前後一致;而隨著入 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 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 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 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 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 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 這首詞如春蠶吐絲,如幽 山流泉,從詩人胸臆間瀉出, 質朴自然。無矯飾之情,無 故作之態,不以使事用典取勝,亦不以 鍛煉詞句生色,純以平常語出之。然而千百年來卻引起了無數讀者的共鳴,其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就在於:以情動人。
4. 誰能賞析一下蘇軾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
【原文】
乙卯正復月二制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編輯本段]【譯文】
十年來我們人鬼殊途,縱然不去刻意想念,亦是難以相忘。你的墳墓孤單地立在千里之外,又有誰能同你聊起那凄涼的日子。即使我們現在能夠相見,你大概也認不出我了吧,我已然塵土滿面,鬢如寒霜。
昨夜清冷的夢境中我突然回到了故鄉,而你還坐在小窗前梳妝打扮。你我(縱有千言萬語),相對時卻只是默默無言,唯有涕淚千行。想來那年年讓我肝腸寸斷的地方,也就是你那明月映照,松樹相陪的墳墓所在的小山崗吧。
5. 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具體賞析講解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昨夜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崗
6. 蘇軾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賞析是什麼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回。
夜來幽夢忽還鄉,答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二、譯文及注釋
譯文
兩人一生一死,隔絕十年,相互思念卻很茫然,無法相見。不想讓自己去思念,自己卻難以忘懷。妻子的孤墳遠在千里,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即使相逢也應該不會認識,因為我四處奔波,灰塵滿面,鬢發如霜。
晚上忽然在隱約的夢境中回到了家鄉,只見妻子正在小窗前對鏡梳妝。兩人互相望著,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那明月照耀著、長著小松樹的墳山,就是與妻子思念年年痛欲斷腸的地方。
7. 賞析蘇軾《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一、賞析
《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寫的一首悼亡詞,表現了綿綿不盡的哀傷和思念。此詞情意纏綿,字字血淚。上闕寫詞人對亡妻的深沉的思念,寫實;下闕記述夢境,抒寫了詞人對亡妻執著不舍的深情,寫虛。
上闕記實,下闕記夢,虛實結合,襯托出對亡妻的思念,加深全詞的悲傷基調。詞中採用白描手法,出語如話家常,卻字字從肺腑鏤出,自然而又深刻,平淡中寄寓著真淳。全詞思致委婉,境界層出,情調凄涼哀婉。
二、原文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三、釋義
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沒有地方跟她訴說心中的凄涼悲傷。
縱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我已經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在小屋窗口。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相對無言淚落千行。料想得到我當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岡。
四、朝代
北宋
(7)江城子十年生死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一說1036年12月19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嘉祐二年(1057),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8. 賞析蘇試《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注釋】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結合自己十年來政治生涯中的不幸遭遇和無限感慨,形象地反映出對亡妻永難忘懷的真摯情感和深沉的憶念。
乙卯正月二十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王氏死後葬於蘇軾故鄉眉山,所以自然要出現「千里孤墳」,兩地睽隔的後果,作者連到墳前奠祭的時機也難以得到.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出身於寒門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
母程氏也曾「親授以書」。既長,「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
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蘇詩受到金代詩人、明代**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詩人的推崇。
其小品隨筆更開明清小品文的先聲。蘇詞直到清代,仍為陳維崧等詞家所宗法。
蘇軾的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題記中「乙卯」年指的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
其時蘇東坡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知州,年已四十。
正月二十日這天夜裡,他夢見愛妻王弗,題「記夢」,是夢後記事,內容是「夢亡妻」。
便寫下了這
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的悼亡詞。
王弗十六歲時嫁給蘇軾,她天資聰穎,知書懂詩,賢淑端莊,
曾對蘇軾的事業、為人處事進行過多次有識見的告誡、囑咐。
王弗生前,不但是蘇軾生活上的伴侶,而且是文學上的知音,事業上的賢內助。
不幸的是王弗二十六歲時就去世了。這無疑在生活上、感情上對詩人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正是由於與妻子的情篤,生者的思念才是那樣的持久。這點在《江城子》詞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
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
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
這十年間,蘇東坡因反對王安石的新法,頗受壓制,心
境悲憤;到密州後,又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
此時,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
料
相
夜
縱
千
十
得
顧
來
使
里
年
年
無
幽
相
孤
生
年
言
夢
逢
墳
死
斷
,
忽
應
,
兩
腸
惟
還
不
無
茫
處
有
鄉
識
處
茫
,
淚
,
,
話
,
明
千
小
塵
凄
不
月
行
軒
滿
涼
思
夜
窗
面
。
量
,
,
,
,
短
正
鬢
自
松
梳
如
難
岡
妝
霜
忘
文/江城子
宋*蘇軾
製作/溫皓
「十年生死兩茫茫」,詞一開始即點出夫妻死別的時間---十年。
蘇軾的妻子王弗死於治平二年(1065),距詩人寫此詞時正好十年。
十年時間,不論長短,都是有限的,但只就它橫亘在生與死之間這一點說,就是永無休止的了。
誰都明白,生者與死者是永遠不能會面的。這里「生死」兩字,道出兩個世界,用得十分沉痛
9. 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的鑒賞
這首詞是蘇軾為懷念亡妻王弗而作,時熙寧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蘇軾剛到密州任知州。王弗,四川青神縣鄉貢進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與十九歲的蘇軾成婚。王弗聰明沉靜,知書達禮,剛嫁給蘇軾時,未曾說自己讀過書。婚後,每當蘇軾讀書時,她便陪伴在側,終日不去;蘇軾偶有遺忘,她便從旁提醒。蘇軾問她其它書,她都約略知道。王弗對蘇軾關懷備至,二人情深意篤,恩愛有加。蘇軾與朝中權貴不和,外任多年,悒鬱不得志,夜中夢見亡妻,凄楚哀惋,於是寫下這篇著名的悼亡詞。
王弗卒於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里柳溝山,又名老翁山,距蘇洵夫婦墓西北八步。蘇軾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樹,「老翁山下玉淵回,手植青松三萬栽」。雖十年過去,他對王弗依舊一往情深,哀思深摯。詞的上片寫自己對亡妻的無限懷念和人世滄桑的悲戚。起句寫十年裡,雙方生死隔絕,即使不特意思量,往昔的深情仍難以忘懷。「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對亡妻的哀思,對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無處訴說,道出了內心深處的悲愴之情。十年來,顛沛流離,歷經憂患,自己已是「塵滿面,鬢如霜」。想像著即使相逢,妻子也認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對亡妻思念深切,偏偏說自己變化太大,妻子已認不出自己,把現實中對妻子的懷念和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既寫出了千里孤墳的凄涼,也寫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下片以「夜來幽夢忽還鄉」句過渡,寫夢境相逢的情景。作者選取妻子生前閨房生活的細節來描寫。凸現妻子臨窗而坐,對鏡梳妝的場境,表現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襯出如今「無處話凄涼」的悲傷。驀然相逢,「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酸甜苦辣霎時湧上心頭,相互在這默默無言中傾訴十年的痛苦。夢中醒來,作者仍抑制不住內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岡,幽幽的松林,相象著那裡就是妻子思念自己而痛斷柔腸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像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襯托出自己對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摯感情。
這首詞將夢境與現實交融而為一體,濃郁的情思與率直的筆法相互映襯,既是悼亡,也是傷時,把哀思與自嘆融和,情真意切,哀惋欲絕,讀之催人淚下。
10. 鑒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芒芒.........
這是蘇軾在夜夢十年亡妻後所寫的一首悼亡詞。情思意悲,感人肺腑,往往引起共鳴。
共鳴之處當然不在於都是亡妻之恨,而在於相思之苦,更主要的也許是孤寂之苦。
上闋,「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說蘇軾與妻子王弗陰陽訣別恰好十年,不知陰間妻子過的可好,同時亡妻更不知道蘇軾是怎麼煎熬的,只能盡量不去想這些事吧,可又怎麼能夠忘記呢?相思之情就是這么古怪,難舍,就是已經失去了還是那麼難以割捨。親情,友情大概都如此吧。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這句是說孤零零的王氏自己獨自躺在遙遠的冢墓,我到何處傾訴我的哀怨和思念。雖然這句不如「十年生死兩茫茫」流傳的廣泛,但也許是這首詞意的關鍵。蘇軾當時官運不佳,屢被貶放,此時好象是被貶在密州(不確切),流離坎坷的文豪滿肚子的委屈需要發泄和傾訴,可他沒地方訴說,也沒人敢聽他訴說,更沒有可以訴說的人。所以「千里孤墳」一句是蘇軾切切恨很的自訴,他只有用這種方式把對亡妻的思念和怨恨傾訴發泄出來,也許可以聽到蘇軾在說,「你為什麼棄我而去,留我一人遭此磨難,還不如隨你而去!」由此想到,紋川地震後心理學家門用傾訴的方法行之有效的緩解或消除震後給人們帶來得心理障礙是科學的。人都需要傾訴,需要傾訴的對象,俗話說,話憋在肚子里會憋出病的。中醫認為抑鬱者易患腸癌,也許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要理解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為什麼會在大多有關思念的場合和時間都會引起心中的共鳴,我認為就是因為每人都需要一種傾訴,需要傾訴的對象和環境。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此句意麵上說,十年了,流離顛沛,即使相遇,你(王弗)也可能認不出我了,歲月的痕跡和風塵雪霜已經把我變老了。我理解這句說的是蘇軾多想回到從前,相親相愛,相傾相訴。那樣的人生是多麼的平安祥靜,還是圍繞著一種傾訴的心情,以解孤獨之感。
下闋,「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寫蘇軾昨夜夢境,夫妻依然如前,但畢竟是夢,或半夢半醒,故時光在此時雖然倒流了,但卻不能和從前一樣嬉笑兒女,只能是相顧無言,惟有老淚縱橫。如此的傷痛和無奈,只能年年遙遙寄思在無人照料的墳墓了。
整首詞,經典,悲之美遠勝過病西施。
每當我自然的想起分別多年的摯友時,就會情不自禁的用「十年生死兩茫茫」來表達我的心情,感覺這句特能引起我的共鳴,原因就是人都需要溝通,表達,傾聽,傾訴,自然釋放各種原因所形成的心結。所以無論是舊友,還是新交都應該相互溝通,以免牽掛之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