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名句
① 思考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思考是理性的勞動,幻想是理性的愉悅。〔法〕雨果:《悲慘世界》
任何人的思考,都是對別人的想法做思考。〔法〕亞蘭:《文學精言錄》
我們可不可以說,人只是在他無法把正在想的東西想清楚的時候,才是在思考?〔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思考,至少就其部分來說,在於克服習慣勢力。〔美〕梅爾:《學會思維的技巧》
天向一中分造化,人從心上起經綸。〔中〕羅大經:《鶴林玉露》
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不會想,有愧於為人。〔中〕謝覺哉:《謝覺哉雜文選》
有思考力的人是萬物的准繩。〔古希臘〕蘇格拉底:《世界教育史》
閱讀只能供給知識的材料,若要據為己有,必須依靠思索之力。〔英〕洛克:《教育漫話》
意志、悟性、想像力以及感覺上的一切作用,全由思維而來。〔法〕笛卡兒:《方法論》
誰不用腦子去思索,到頭來他除了感覺之外將一無所有。〔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如果世界充滿著真正思考的人,我想,大概不會容許有那麼多形形色色的噪音吧!〔德〕叔本華:《論文集?關於思考》
科學要求它的信徒具有許多預備知識,還需要一種大多數人中都是少見的愛好思考的習慣。〔俄〕車爾尼雪夫斯基:《文學原理》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中〕左丘明:《左傳?襄公十一年》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中〕《論語?為政》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無得,不得故不知。〔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為學之道,必本於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中〕晁說之:《晁氏客語》
後生學問,聰明強記不足畏,惟思索學問尋究者為可畏耳。〔中〕呂祖謙:《少儀外傳》
夫深沉不測則臨事好思,臨事好思則心存默識。〔中〕穆修:《穆參軍集?上大名陳觀察書》
教會我寫作的,是生活,而推動我前進的,還是勤奮,是不停頓的思考。〔中〕秦兆陽:《若將天地常揣摩》
要培養一個人成才,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思維,在於科學的思維,〔中〕高士其:《關於思維科學》
人們在疑慮和驚慌的時候,注意力往往容易被瑣碎的小事吸引了去。〔英〕狄更斯:《聖誕故事集》
不管你喜不喜歡思考,人類就是因思考而存在。〔英〕譚普爾:《著作集》
思考如胡須,人還未長大就不可能長出來。〔法〕伏爾泰:《斷片》
每一個能思考的人,在他身上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法〕雨果:《雨果傳》
乾脆不思考還比不充分的思考好些。〔法〕特里斯唐?貝爾納:《三條腿》
事前的思考是簡單的,事後的回想卻是多種多樣的。〔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思考會變成一種激發智力的刺激。〔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思維就像一棵花,它是逐漸地積累生命的汁液的。〔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
世上最艱巨的使命是什麼?思考。〔美〕愛默生:《智慧》
你可以把一個人送進大學,但你卻無法使他思考。〔美〕芬利?彼得?鄧恩:《多雷先生的見解》
為尋求真理而思考是世界上最困難的工作,比收莊稼、生孩子還困難。〔巴基斯坦〕阿卜杜拉?海珊:《悲哀世代》
心駐於目,必忘其耳,則聽不聞;心駐於耳,必造其目,則視不見也。〔中〕劉晝:《劉子?未學》
人思如湧泉,浚之愈新。〔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中〕鄒韜奮:《韜奮文集》
事先多想想,比事後來想要好得多。〔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我們有三種主要的方法:對自然的觀察、思考和實驗。觀察搜集事實;思考把它們結合起來;實驗則來證實組合的結果。〔法〕狄德羅:《論解釋自然》
思想最深沉的人,總是從別人的想法中采擷適合自己的東西,然後使之脫胎換骨。〔法〕亞蘭:《文學精言錄》
運用類比法進行思考是無可非議的。〔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一個善於思考的人的最高成就是,把可知的事物尋個水落石出,對不可知的事物敬而遠之。〔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思考時,必須要對思考的對象發生「興趣」,不斷的刺激它,並且要持之久遠不可懈怠。〔德〕叔本華:《論文集?關於思考》
我們不需要死記硬背,但是我們需要用基本事實的知識來發展和增進每個學習者的思考力。〔蘇〕列寧:《青年團的任務》
喜歡思考的人,他們比任何人都不幸,因為他們思考的重擔被他們頭腦的盲目性加重了。〔蘇〕高爾基:《科諾瓦洛夫》
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雜於利而務可信也;雜於害而患可解也。〔中〕孫武:《孫子兵法?九變篇》
心欲安靜,慮欲深遠。心安靜則心策生,慮深遠則計謀成。〔中〕《鄧析子》
若干一事上思未得,且別換一事思之,不可專守著這一事。蓋人之知識於這里蔽著,雖強思亦不通也。〔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凡有疑,則精思之,思精而後講論,乃能有益。〔中〕胡宏:《與彪德美》
小有疑處,即便思索,思索不通,即置小冊子,逐日鈔記,以時省閱,俟歸日逐一會理,切不可含糊護短,恥於咨問,而終身受此黯暗以自欺也。〔中〕朱熹:《先正讀書訣》
冷眼觀人,冷耳聽語,冷情當感,冷心思理。〔中〕洪應明:《菜根譚》
不是自己在思考的人,行動也不是由自己作主。〔法〕雨果:《笑面人》
放棄獨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法〕羅曼?羅蘭:《托爾斯泰:自由精神》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沒有不是被人思考過的;我們必須做的只是試圖重新加以思考而已。〔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為了能夠分析和考察各個不同的情況,應該在肩膀上長著自己的腦袋。〔蘇〕列寧:《生活的思考?科學地駕馭感情》
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德〕愛因斯坦:《論教育》
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德〕愛因斯坦:《論教育》
前人的經驗和獨立思考的成果,應當是後人所藉以進行獨立思考的資本,而不是窒息獨立思考的偶像。〔中〕茅盾:《茅盾選集》
獨立思考,敢想、敢說、敢做,固然也難免犯錯誤,但那是錯在明處,容易糾正。〔中〕鄧小平
獨立思考能力是科學研究和創造發明的一項必備才能。〔中〕華羅庚:《我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體會》
從觀察立即就作出結論,而且認為二者並無任何軒輊,這是一種不幸。〔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不要急著做決定,因為你經過一夜的深思之後,會涌現出更好的智慧。〔俄〕普希金:《上尉的女兒》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中〕程顥、程頤:《二程遺書》
凡事宜熟慮其後,勿過急也。〔中〕紀昀:《閱微草堂筆記》
最好在行動前先思考,不要行動後才考慮。〔古希臘〕德謨克利特:《著作殘篇》
思而後行,以免做出愚事。〔古希臘〕畢達哥拉斯:《金言》
最普通的工作,沒有動手之前,總覺得又費時又費勁。關鍵問題,就是要開動腦筋;考慮好了,一做就成。〔俄〕克雷洛夫:《克雷洛夫寓言?小箱子》
飯休不嚼就咽,路休不看就走,人休不擇就交,話休不想就說,事休不思就做。〔中〕呂坤:《呻吟語?應務》
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從而對它的科學分析,總是採取同實際發展相反的道路。這種思索是從事後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德〕馬克思:《資本論》
人類可以用過去和未來的概念進行思考。〔波〕維克多?奧辛廷斯基:《未來啟示錄》
任何人不能替我思考,就像任何人不能替我戴帽子一樣。〔奧〕維特根斯坦:《文化和價值》
亞里士多德曾奉勸世人,要找到一切問題的答案,其方法就是思索。〔波〕維克多?奧辛廷斯基:《未來啟示錄》
……凡是可以思考的東西,應當可以清楚地思考。〔奧〕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
學習知識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德〕愛因斯坦
人必須既思索又實驗。……我之所以有所成就,是因為我始終如一,既是思索者又是實幹家。〔美〕萊納斯?波林:《未來啟示錄》
自己思維,自己探索,用你自己的腳站著。〔德〕康德:《康德:同時代人對他生活的描述》
突然向我揭開秘密,叫我在別人意料不到的情況下說什麼或做什麼的,不是天才而是推論和思考。〔法〕拿破崙:《拿破崙傳》
沉思,是智慧花蕾待放的前夜。〔日〕諺語
放棄獨立思考,是一切不幸的核心。〔法〕羅曼?羅蘭
要是沒有能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有創造能力的個人,社會的向上發展就不可想像,正像要是沒有供給養料的社會土壤,人的個性的發展也是不可想像的一樣。〔德〕愛因斯坦:《社會和個人》
我沒有什麼特別的才能,不過喜歡尋根刨底地追究問題罷了。〔德〕愛因斯坦:《愛因斯坦》
懶於思索,不願意鑽研和深入理解,自滿或滿足於微不足道的知識,都是智力貧乏的原因。這種貧乏通常用一個詞來稱呼,這就是「愚蠢」。〔蘇〕高爾基:《高爾基論青年》
使青年人發展批判的獨立思考,對於有價值的教育也是生命攸關的。等於一國的君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他的判斷如同君主的聖諭,他的話就是權威。〔德〕叔本華:《生存空虛說》
只有甚至比哲學家們更加瘋狂地進行思維,你才會解決他們的問題。〔奧〕維特根斯坦
觀察和推理所產生的樂趣比技術和娛樂帶來的樂趣要高雅得多。〔英〕達爾文:《自傳》
思考是創造一個世界的首要工具。〔法〕加繆:《西西弗斯神話》
對思考來說,素材的整體正如無邊無涯的布料展現眼前,可以任意剪裁,而後任意縫制。〔法〕柏格森:《創造的進化》
經驗並非一切,而且學者也不是被動的他沒有等待真理來找他自己,或者期待真理碰到他鼻尖上的機會。他必須去迎接真理,正是他的思考,向他揭示出通向真理的道路。〔法〕彭加勒:《科學的價值》
一切重要的知識進步,都靠獨立思考,不受外界意見的影響,在像尊重上帝的意志那樣尊重多數人意志的地方,這種獨立是不可能存在的。尊重多數人的意志比尊重上帝的意志更為有害。〔英〕伯?羅素:《真與愛——羅素散文集》
只有大膽地思辨而不是經驗的堆積,才能使我們進步。〔德〕愛因斯坦:《要大膽思辨,不要經驗堆積》
思考是跟自己吵架。〔西〕諺語
人的基本能力是思維的潛能或力量。〔意〕但丁:《論君主制》
思考是行為的種子。〔美〕愛默生:《社交和孤獨》
行動是思考的女兒。〔法〕諺語
我情願落在大家後面堅持正確思想,而不願站在別人前面不假思索地出爾反爾,自食其言。〔意〕伽利略:《伽利略》
我只是對一件事情很長時間、很熱心地去考慮罷了!〔英〕牛頓:《近代四大物理學家》
如何辨別有希望的線索,是研究藝術的精華所在。〔澳〕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智者所以和笨者相異,是因為他能思索到底。〔蘇〕高爾基:《沙漠之家的晚會》
要在思想領域中作出偉大的決策,要獲得重大的發現,要解決疑難問題。就只能靠一個人迴避世人潛心鑽研。〔奧〕弗洛伊德:《集體心理學——和個人的分析》
思考是人類一種最大快樂。〔德〕布萊希特:《伽利略傳》
每一個能思考的人,在他身上都有一個虛構的世界。〔法〕雨果:《雨果傳》
推理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與其說是開拓知識的新境界,不如說是發展開拓者發現的成果。〔澳〕貝弗里奇:《科學研究的藝術》
在觀察之前的推理是必要的,在觀察之後再推理也是有用處的,但是,在觀察中的推理,卻是致命的錯誤。〔英〕達爾文
不願意推理的人是犟頭,不會推理的人是傻瓜,不敢推理的人是奴才。〔英〕威?德拉蒙德:《學術問題?前言》
推理的目標就在於從我們已經知道的東西的考察中,發現某些我們尚不知道的東西。〔美〕皮爾斯:《信念的確定》
一切推理都必須從觀察與實驗得來。〔意〕伽利略
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所用的科學的推理方法是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德〕愛因斯坦:《物理學的進化》
解決重大宇宙之謎的手段和途徑,只能是純科學的認識,而第一條是經驗,第二條是推理。〔德〕海克爾:《宇宙之謎》
推理是使過去經驗轉向現在經驗才產生的,已是發明之端。〔法〕柏格森:《創造的進化》
要是把一件事情認真思考三個鍾頭,而認為自己的結論是正確的話,那麼縱令費三年工夫去思考其結論仍然一樣。〔美〕約翰?甘撒:《羅斯福》
② 結合論語名句談談如何走進經典
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談論文學最好從談論文學語言開始;提高文學感悟力,應該從提高語言感悟力開始。
語言真是神奇,它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人類豐富多彩、浩渺無限的內心世界;它能打通文學與其他藝術部類之間的聯系,在作品中呈現畫面美、音樂美;它能引導讀者進入作品意境,對作品進行再創造,由此產生喜怒哀樂愁怨思……當然它也有「不足」,它只是訴諸視覺的一個個文字,或訴諸聽覺的一個個語音,它沒有真實的畫面、聲音,不提供多種感覺的直接享受,它是虛擬的、空靈的,對於不懂「這一種」語言的人來說,對於語言感受力低下的人來說,它是一堆「亂碼」,是一個看不清或看不見的未知世界。下面就開始我們滿目風光的文學語言考察之旅吧。
一、怎樣理解文學是語言的藝術?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許你對這句話不陌生,可你對這簡單的一句話當中的深刻意義領會多少?你對「文學」「語言」「藝術」三者之間的關系思考過嗎?這句話可以推導出這樣幾層意思:
文學屬於藝術大家族中的一個嫡系。
文學是靠語言呈現的一種藝術樣式。
語言是劃清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標志。
文學追求語言的藝術化和語言的創造性。
從文藝學的觀點來看,文藝或文學藝術大家族中的各種樣式都自有其特異的存在和表現方式,按照它們各自採用的媒介和規則的不同,通常將文藝區分為語言藝術、造型藝術、表演藝術和綜合藝術等既相互區別又相互關聯的四個部類:
語言藝術:運用語言反映生活、塑造形象、表達感情,即文學。
造型藝術:運用色彩、線條和造型等藝術媒介,塑造人們可以直接感觸得到的藝術形象,如繪畫、雕刻和攝影等。
表演藝術:運用聲音的旋律、節奏或人體動作,塑造出訴諸人們聽覺或視覺的藝術形象,如音樂、舞蹈等。
綜合藝術:綜合運用各種藝術材料、藝術手法和藝術規則,在舞台、銀幕或熒屏上展現藝術形象,如戲劇、影視等。
高爾基說:「文學的第一個要素是語言。語言是文學的主要工具,它和各種事實、生活現象一起,構成了文學的材料。」也就是說,「文學的材料」不止一種,但語言是它的最基本、最有本質特性的材料。
③ 有關磨練和考驗成功的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Happiness 幸福篇
終身幸福!這是任何活著的人都無法忍受的,那將是人間地獄。(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幸福是勇氣的一種形式。 (英國作家 傑克遜. H.)
醉心於某種癖好的人是幸福的。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
幸福不在於擁有金錢,而在於獲得成就時的喜悅以及產生創造力的激情。(美國總統 羅斯福. F.)
與其說人類的幸福來自偶爾發生的鴻運,不如說來自每天都有的小實惠。(美國總統 富蘭克林. B.)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認定自己有多幸福,就有多幸福。(美國總統 林肯. A.)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堅信有人愛我們。( 法國小說家 雨果. V .)
人間最大的幸福莫如既有愛情又清白無暇。( 法國思想家 盧梭. J . J. )
要真正了解一個人,需在不幸中考察他。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
正像我們無權只享受財富而不創造財富一樣,我們也無權只享受幸福而不創造幸福。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
名言警句STRUGGLE 奮斗篇
一個人可以失敗多次,但是只要他沒有開始責怪旁人,他還不是一個失敗者。———美國博物學家巴勒斯·J
做一切事都應盡而為,半途而廢永遠不行。———美國詩人拖達德·R.H.
大膽挑戰,世界總會讓步。如果有時候你被它打敗了,不斷地挑戰,它總會屈服的。———英國小說家薩克雷·W.M
事情很少有根本做不成的;其所以做不成,與其說是條件不夠,不如說是由於決心不夠。———法國作家羅切福考爾德
完成偉大的事業不在於體力,而在於堅韌不拔的毅力。———英國作家和評論家約翰遜·S
如果你很有天賦,勤勉會使其更加完善;如果你能力一般,勤勉會補足其缺陷。———美國女散文家雷諾茲·J
天才只意味著終身不懈的努力。 (俄國化學家 門捷列耶夫)
人只要奮斗就會犯錯誤。 (德國詩人、劇作家 歌德. J. W.)
我所能奉獻的沒有其它,只有熱血、辛勞、眼淚與汗水。(英國政治家 丘吉爾 . W.)
命運給予我們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機會之杯。(美國總統 尼克松 . R.)
忍耐是痛苦的,但它的果實是甜蜜的。 (法國思想家 盧梭. J. J.)
進步是今天的活動、明天的保證。 (美國思想家 家默生)
人經過努力可以改變世界,這種努力可以使人類達到新的、更美好的境界。沒有人僅憑閉目、不看社會現實就能割斷自己與社會的聯系。他必須敏感,隨時准備接受新鮮事物;他必須有勇氣與能力去面對新的事實,解決新問題。(美國總統 羅斯福. F.)
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其崎嶇之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它光輝的頂點。( 德國革命家 馬克思. K .)
凡是決心取得勝利的人是從來不說"不可能的"。(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為了保住這最後的、最偉大的自由堡壘,我們必須盡我們所能。(美國總統 里根. R.)
有志者,事竟成。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名言警句SUCCESS成功篇
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樂趣。(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
但是難道敗局已定,勝利已經無望?不,不能這樣說! (法國總統 戴高樂. C.)
我成功是因為我有決心,從不躊躇 。 (法國皇帝 拿破崙. B .)
如果你希望成功,當以恆心為良友、以經驗為參謀、以謹慎為兄弟、以希望為哨兵。
(美國發明家 愛迪生. T.)
只有有耐心圓滿完成簡單工作的人,才能夠輕而易舉地完成困難的事。(德國劇作家、詩人 席勒. F.)
實力永遠意味著責任和危險。 (美國總統 羅斯福. T.)
成功由大量的失望鑄就。(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在這個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是那些努力尋找他們想要機會的人,如果找不到機會,他們就去創造機會。( 英國劇作家 肖伯納. G.)
人必須相信自己,這是成功的秘訣。 (美國演員 卓別林. C.)
④ 名言名句簡短
1、學不可以已。
《勸學》篇開篇就說「學不可以已」,開宗明義:學習是不能夠停止的,意內思是說學容習應該持之以恆。《勸學》的主旨在於勸勉人努力學習,並在文中使用大量比喻來說明努力學習的重要性。在這句話之後,荀子就以「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的比喻,來說明學習的無止境。
2、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木材經過加工以後就能變直,刀劍在礪上磨過就會變得鋒利,君子學習淵博的知識,並且能經常注意考察自己,那麼他就會變得聰明,而行動上也不會犯錯誤。荀子用木與刀劍為例,來說明人需要不斷學習、不斷檢驗自己。與這個意思相近的,是《論語》中曾子說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說要經常檢查自己。
3、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
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澗,就不知道地有多厚。這與開頭所說的「學不可以已」是一致的。學無止境,只有看到前人豐厚的知識成果,方才知道自己的淺薄與不足。因此要不斷學習。
⑤ 尋找名言名句
睜著眼睛說瞎話應該可以
樓下的答案正確
⑥ 尼采有哪些名句
尼採的名句有:“欲前往女人之處,必先帶上鞭子。”“一聲斷喝,上帝死了。”“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尼採的全名是佛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他是德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尼采一生之中所說之言中的名句不勝枚舉。佛里德里希·威廉·尼采主要著作有:《權力意志》、《悲劇的誕生》、《不合時宜的考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論道德的譜系》等。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人生的末端精神崩潰了。接下來我們帶大家來了解一下,佛里德里希·威廉·尼採的名句。
三、尼採的名句“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力變的柔和並下降到可見之處,那種下降我稱之為美。”是尼采對美學的一種理解。尼采是一個浪漫主義的人,是一個不切合實際的人。他對美的理解與常人也不同。
⑦ 有關實際考察的名言或諺語
1、生命不可能從謊言中開出燦爛的鮮花——海涅 2、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專下之虛——薛瑄 3、言不信屬者,行不果——墨子 4、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5、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6、。
⑧ 名言名句
不知道你要那種,只能每種都寫一兩句了:
理想:當大自然剝奪了人類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時,又給了他一根拐杖,這就是理想!——高爾基
暫時的是現實,永生的是理想。——羅曼羅蘭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子罕
成功: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明艷時的美麗!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冰心
會等待的人一切都會得到。——拉伯雷
哲理: 只有變化是永恆的。——赫拉克利特
每個人都不同於他人,每一天都不同於自身。——羅大經
青春: 青春的美麗與珍貴,就在於它的無瑕於無邪,在於它的可與而不可求,在於它的永不重回。——席慕容
生活: 在生活里是沒有觀眾的。——英國諺語
我跟所有人一樣,生活在這世界上,是為著來征服生活。——巴金
太如意的生活變時平凡的生活,太容易的到的東西便不是貴重的東西。——茅盾
命運: 命運有點女人氣質,你越向她求愛,她越遠離你。——查理斯五世
在命運的顛沛中,最容易看出一個人的氣節。——莎士比亞
友誼: 知識使人變得文雅,而交際能使人變得完善。——富勒
兄弟不一定是朋友,而朋友往往是兄弟。——富蘭克林
愛情: 真正的愛情就像鬼魂一樣,人人談論它,卻很少有人見過。——拉羅神富科
初戀不過是一分傻氣加上九分好奇。——蕭伯納
浪漫的愛情必須存在相互的注視和被注視,欣賞和被欣賞,考察和被考察,內心的袒露和接受它的願望。這是愛情的核心,愛情的實質。——納撒尼爾。布拉登
幸福: 幸福不是鳥,自己飛不來。——中國諺語
愛國: 最大的榮譽就是捍衛住過的榮譽。——亞里士多德
我們愛我們的名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周恩來
真正的愛國者是愛人類的,愛國絕不是排外。——馬鐵丁
⑨ 關於調查研究的格言
不明察,不能燭私。
戰國·韓非《韓非子·孤憤》。燭私:洞察隱私。這兩回句大意是:答不仔細調查研究,了解情況,就不能夠洞察隱私真情。調查研究是了解真實情況的最好的方法,只有了解到真實情況,才能作出正確的結論。~借用於執法,可說明明察重據、調查研究在偵破、斷案工作中的重要性。
戰國末期哲學家 韓非 《韓非子·孤憤》
要成功,先研究成功學。
作家,演說家,企業家 陳安之
凡事總須研究,才會明白。
中國現代作家、政治評論家 魯迅
一定要不斷的研究競爭對手!
作家,演說家,企業家 陳安之
當預言成為歷史時再去研究它們吧。
沃爾特·本耶明
研究生活的人才能從生活中得到教訓。
俄國史學家 克柳切夫斯基
研究自然是與名師交往,切不可輕視自然。
⑩ 名句賞析
這一看似矛盾的說法,並非加繆狡猾的「辯證法」,而是說,反抗表面上看起來是否定之物,「其實它表現了人身上始終應該捍衛的東西,因而十足地成為肯定之物」。譬如一個奴隸,當他向主人說「不」時,他是一個反抗者。但同時,他又是一個說「是」的人,因為當他反抗時,他事實上肯定了主人與奴隸界限的存在。一個真正的反抗者,並非從奴隸變成新的主人。肯定與否定共存,才真正構建出反抗的價值,也就是人存在的價值。
加繆首先梳理和反駁了兩種「反抗」:「形而上的反抗」和「歷史上的反抗」。從歷史上看,第一波有力的反抗是由幾個時髦的文學人物完成的。首先是薩德,這位極端的反抗者發出最刺耳的「不」。
雖然27年的牢獄生涯都未讓他產生妥協的思想,他卻一邊向世界要求著「絕對的自由」,一邊用單調的色情摧毀著世界的「是」。「世界殘酷地對待他,他也殘酷
地回敬世界。」浪漫主義詩人波德萊爾創造了一種「花花公子美學」,藝術成為唯一的道德。然而這是一種奇特的否定美學,他們放浪形骸,卻又與個人主義的享樂
主義脫不開干係。洛特雷阿蒙和蘭波是花花公
子美學的繼承者。加繆對作為詩人的蘭波充滿敬意,「令人贊美的大詩人,他的時代最偉大的詩人,閃電般的權威,這就是蘭波。」但一聯想到這位詩歌的魔法師、
通靈者自哈拉爾的來信中大談金錢與收益,圍著肚子的腰帶里永遠帶著八公斤黃金,你就再也輕松不起來了。「難道這就是我們推薦給年輕人的神話般的英雄嗎?」
加繆在總結「歷史上的反抗」時說,歷史上大部分反抗行為,最終都墮落為「革命行動」。革命無非就是殺人,無論是奴隸的騷亂、農民的起義,還是乞丐們的戰
爭、土包子的反抗,都遵循著一個「以命抵命」的等價原則。斯巴達克斯起義即是這樣一個典型。斯巴達克斯帶領角鬥士們揭竿而起,馳騁於整個義大利,當神聖的
羅馬城牆遙遙在望時,這支奴隸軍隊卻停了下來,隨即後撤,退回到他們最初出發的西西里。為什麼要後撤?加繆說:「倘若這個城市被毀,那麼用什麼來代替它
呢?」要知道,正是懷著對正義的渴望,懷著因受傷害而變得瘋狂的愛,才使這些不幸的人們堅持到此時。但面對眾神的原則,面對偉大的羅馬城,他們退卻了。他們本希望得到的是「平等的權利」,他們想成為與主人一樣的人。如果奴隸軍團攻陷了羅馬城,他們以前的主人就會淪為他們的奴隸。所謂勝利,只不過是顛倒一下位置,殺更多的人。退卻的斯巴達克斯開始潰敗。他讓人把一個羅馬市民吊在十字架上,讓手下人明白等待他們的將是什麼,而他自己則不斷的往前沖,希望遵循等價原則,與指揮羅馬軍團的克拉蘇同歸於盡。他始終也沒能靠近克拉蘇,卻死在同為奴隸的雇傭兵的刀劍之下。一個羅馬市民的死,最終換來的是從卡普亞到羅馬的大道旁豎起的六千個十字架。
以「革命」為關鍵詞,加繆還考察了自1793年以來的歷次革命運動。他不僅批駁了聖茹斯特的「斷頭台風格」,認為正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首先解開了斷頭台的纜繩(「以往屬於上帝的一切此後都交給了凱撒。」),並對歷史上一切革命的恐怖主義行為和「高尚的殺人者」展開批判。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反抗者的「不」與「是」的平衡一旦被破壞,反抗就會演變為暴力與殺人的循環游戲。而一切現代革命,最終都會帶來一個普遍殺人的時代:1789年革命帶來的是拿破崙,1917年革命使斯大林上台,1920年代的義大利動亂讓墨索里尼掌握了政權,魏瑪共和國招致希特勒的統治……
真正的反抗者必須回到「不」與「是」的平衡上來。反抗既是一種生命的尊嚴,也是一種生命的創造。但任何反抗都不是簡單地說「不」,因為僅僅說「不」,可能會淪為新的壓迫與非正義。「之所以存在反抗,是因為謊言、非正義與暴力部分地構成了反抗者的生存狀況。他若要堅持反抗,則要下決心完全不殺人與說謊,永遠不同意一切殺人與暴力的行動。他也不能讓自己殺人與說謊。」也就是說,反抗不是為了我們自己的存在而去殺人,相反,是為了「創造我們現在的存在而活著,並讓他人活著」。
在《反抗者》的最後一章,加繆提出了一種「南方思想」,這也是他的核心思想:一種與陰暗、暴戾的歐陸精神相對的地中海思想。加繆從小就在阿爾及爾的鄉下長
大,那裡的每一個街角都能看到大海,到處都有鳥兒拍打翅膀的聲音,人也極具自然的美感,就像生活在健康的古希臘世界一樣。加繆一直自視為一個鄉下人,一個
外省人,一個與奧古斯丁和普羅提諾為鄰的地中海人。他喜歡古希臘文化中靜態的一面。如果說歐陸精神是被黑格爾和馬克思的精神現象學與歷史辯證法所控制,那
么地中海思想就是沐浴著柏拉圖和聖奧古斯丁的精神之光。「南方思想」是明凈的、節制的、均衡的;是人道的、樂觀的、理性的。
—————————————————————————————————————
它可以意味著「這類事情持續得太久了」,「到此為止還可以,再超過就不行了」,「你走得太遠了」,也許還意味著「有個界限是不可逾越的」。總之,這個
「不」肯定了一條界限的存在。從反抗者的某種感情中也可以發現這一界限的想法。這種感情就是他要將其權利擴展於這個界限之外,但越過此界限即有另外一種權
利約束他。因而,反抗行動同時也就是對視之為不可容忍的侵犯予以斬釘截鐵的拒絕。朦朧地相信他有一種正當的權利。更確切地說,反抗者這時懷有他享有「……
權利」的印象。從某種程度上說,反抗者若未懷有自己是理直氣壯的這種感情,便不會有反抗。正由於此,反抗的奴隸同時既說「不」又說「是」。他在肯定上述界
限的同時,也肯定他所懷疑的一切,並想使之保持在這個界限之內。他固執地表示自己身上有某種東西「值得……」,要求人們予以關注。他以某種方式表明自己受
到的壓迫不能超過他認可的程度,以這種權利來對抗壓迫他的命令。
人厭惡對自己的侵犯。同時,在一切反抗中,他都完全堅持自己身上的某種意願,因而必然堅信一種價值判斷,在危難時仍堅定不移。直到此時,他保持緘默,陷入絕望之中,雖對不公正的境況仍加以接受。緘默,會令人認為他不進行判斷,一無所有,而且在某種情況下他的確一無所求。絕望同荒誕一樣,一般說來,對一切皆進行判斷,並渴求之。而在具體情況下,卻毫無判斷,一無所求。沉默便清楚地表明這一點。然而,他一旦開口講話,即使是說「不」,便表明他在判斷與渴求。反抗者,從該詞詞源的意義上來說,就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他在主人的鞭笞下昂然行進,進行反抗,以自己所贊成的一切對抗自己不贊同的一切。並非一切價值觀念都會引起反抗。但是一切反抗行動都不言而喻地以一種價值觀念為依據。是否至少會涉及一種價值觀呢?
從反抗行動中產生了意識的覺醒,不論它是何其朦朧。他突然意識到人身上有某種東西應該是屬於自己的,哪怕這種情況為時短暫。這種自主性直到此時尚未為他所真正感覺到。在進行反抗之前,奴隸忍受了一切壓榨。他那時甚至對主人的命令往往俯首帖耳,完全馴從,盡管這些命令比如今招致他拒絕的命令更應激起反抗。他對之逆來順受,也許內心並不願接受,但他更關心的是眼前的利益,而尚未意識到他的權利,於是保持緘默。當他失去耐心而變得焦躁時,便開始對以往接受的一切採取行動。這種沖動其實以往經常出現。奴隸在拒絕主人令人屈辱的命令時,同時便否定了他自己的奴隸地位。反抗行動使他比單純的拒絕走得更遠,甚至超出了為其對手確定的界限。如今要求以平等的身份對待自己。這種難以遏制的最初的抗爭逐漸使人與抗爭融為一體,使其一言一行均表現出抗爭。他想讓人們尊重他身上的這個部分,並將其置於其餘一切之上,鍾愛它勝過一切,甚至生命。這個部分對他說來成為至高無上的財富。奴隸以前處於委曲求全的境地,現在一下子要求獲得「一切」,否則便「什麼也不是」。他的覺悟隨著反抗而蘇醒。
人們看到,這種覺悟既想得到尚且相當模糊的一切,又想到了「什麼也不是」,這表示有可能為此「一切」而犧牲自己。反抗者想成為一切,完全擁有他突然意識到的這筆財富,希望人們承認他身上的這筆財富並向它致敬,否則他便一無所有,也就是說,最終被支配他的力量剝奪一切。他如果被奪去他稱之為自由的神聖事物,便會接受死亡這最終的結局。寧願站著死去,而不跪著偷生。
根據某些卓越的作者的見解,價值「往往代表著從事實走向權利,從所渴望的事物走向合乎要求的事物(一般說來通過普遍渴望的事物)」。我們看到,從反抗爭取權利是顯然的。同樣發生著「必須如此」走向「我要求如此」。不僅如此,還出現了一種概念,即為了今後共同的利益而超越個人。非「一切」即「一無所有」,這表明,反抗盡管產生於人具有極其嚴格的個人特性,卻與流行的見解相反,令人對個人這一概念產生疑問。倘若個人在反抗中接受了死亡,並且終於為此死去,這表明他是為了超出個人命運的利益而犧牲的。他寧肯死亡而不願否定他所捍衛的權利。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將這種權利置於他自己之上。他於是以價值的名義而行動,這種價值觀念盡管依然模糊,他至少感覺到它對他與所有的人是共同的。人們看到,一切反抗行動所包含的這種觀念使其超越了個人,它使個人擺脫了孤獨狀態,為其行動提供了合理性。存在於一切行動之先的這一觀念駁斥了歷史上的哲學,這些哲學認為價值觀念是在行動的最後才獲得的。注意到這一點是重要的。對反抗的分析至少令人懷疑存在有人的天性,而希臘人即這樣認為。它與當代思想的見解也是相反的。既然自己身上無任何永恆的東西可以保持,為何要挺身反抗?奴隸起而反抗是為了同時代所有的人,因為他認為,這種命令否定了他身上的某種東西,而這種東西不僅屬於他自己,也是所有的人共同享有的,甚至包括侮辱與壓迫他的人在內。
有兩個事實可以支持這一判斷。人們首先會注意到,反抗行動從本質上講不是自私的行為。無疑,它含有某些自私的考慮。但人們反抗的既是壓迫,也是謊言。此外,盡管反抗者有這些顧慮,但他懷著最強烈的情緒,豁出了一切,未保留任何東西。他為自己爭取的是尊重,但也認為整個人類都理應如此。
其次應注意到,反抗並不僅僅產生於被壓迫者身上,當人們看到他人成為壓迫的受害者時,也會進行反抗。因而在這種情況下,他將別人看成是自己。應該明確指出,這並非一種心理上的認同,並非在想像中感到自己受到了侵犯。相反,有可能發生這樣的情況,我們自己受到侮辱時並未反抗,而看到他人受到痛仰的侮辱卻難以容忍。俄羅斯恐怖主義者在苦役犯監牢看到同伴受到鞭笞時,為進行抗議而自殺。這足以說明上述見解。問題也不在於有著共同的利害關系。當我們看到自己視為對手的人們遭受不公平時,也會產生反抗的情緒。這僅僅是由於有共同的命運。個人所捍衛的價值因而不僅屬於他個人。這種價值是由所有的人形成的。人在反抗時由於想到他人而超越了自己。從此觀點看來,人的互助性是天生的。只不過在當前的情況下,這種互助性是在鐐銬中產生的。
反抗與怨恨
只要將由一切反抗所推斷出的這種價值與怨恨之類完全否定的概念進行比較,即可明確其肯定的方面。塞勒便曾對怨恨的概念下過定義。的確,反抗並不僅僅是要求討還某種東西的行為。怨恨被塞勒明確地定義為自我毒害,在與世隔絕的狀態中長期萎靡不振。相反,反抗激勵生命,幫助他擺脫現狀,使靜止的死水波濤滾滾。塞勒本人著重強調怨恨的消極方面,他注意到怨恨在女子的心理中佔有很大位置。她們沉溺於渴望與佔有。相反,論及反抗的起源時,有條原則便是活動過多與精力飽滿。塞勒不無道理地說,妒羨極大地激起怨恨。人們妒羨自己所沒有的東西,而反抗者則保衛已擁有之物。他不僅僅索要他不擁有或被剝奪的財富,而且他的目標是讓人承認他擁有的東西。幾乎在所有情況下,他認為這種東西比他所可能妒羨的東西更重要。反抗並不是現實主義的。依然按照塞勒的看法,怨恨在一個有力的或軟弱的人物身上變成勃勃野心或尖酸刻薄。不過對這兩種情況說來,人們都願意成為與現在不同的另一個人。怨恨總是在自怨自責。相反,反抗者在最初的行動中,拒絕人們觸及他的現狀。他為其人格的完整性而斗爭。他首先所追求的不是征服,而是要人接受。
最後,怨恨似乎樂於看到它仇恨的對象遭受痛苦。尼采與塞勒看到這種感情的一個絕妙例證,特杜利安在其著作的一個段落中告訴讀者,天上幸福的人們最大的快樂是觀看羅馬帝國的皇帝們在地獄中煎熬的景象。誠實的人們觀看有人被處死時也會產生這種快樂。相反,反抗原則上僅限於拒絕屈辱,而並不要求屈辱他人。只要其人格得到尊重,它甚至願意嘗受痛苦。
人們因而不理解塞勒何以將反抗精神與怨恨絕對地等量齊觀。他對人道主義(他視之為人類的愛之非基督教形式)中的怨恨的批評也許適用於人類的理想主義的某些形式,或者恐怖的技術。這種批評若指向人對現狀的反抗則是錯誤的。這種反抗使個人為捍衛一切人的共同尊嚴挺身而出。塞勒想指出,人道主義中含有憎恨世界的因素。人們一般地熱愛人類,並不一定要熱愛特殊的人群。在某種情況下,這是正確的。當人們想到,他認為人道主義由賓薩姆與盧梭代表時,便會更好地理解塞勒的見解。然而,人們之間彼此的愛並非完全來之於利益的算計或對人類本性的信任,再說,這種本性只是理論上的說法。面對功利主義者與愛彌爾的家庭教師,有種邏輯由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伊凡·卡拉馬佐夫身上加以體現。可適用於反抗行動與形而上的反抗。塞勒通曉這一點,從而將其概括為下面的論斷:「世上的愛並不太多,只能將其施加於人而不會施加於他物。」即使這種說法是真實的,它所表露出的絕望也不應該受到蔑視。事實上,他低估了卡拉馬佐夫的反抗震撼人心的性質。相反,伊凡的悲劇產生於他雖有太多的愛,卻沒有愛的對象。由於這種愛無處發泄而上帝又被否定,人們於是決定以慷慨大度的同夥的名義把愛重新傾注於人類。
總之,我們至此所論述的反抗行動中,人們並非由於心靈貧乏而選擇一種抽象的理想,也不是出於無謂的要求。人們渴望自己身上不能歸之為思想的那些東西得到重視,這是只對生命有用的那一部分。難道這就是說任何反抗都沒有怨恨的因素嗎?並非如此。在仇恨的年代,我們看到相當多的這種情況。然而,我們應當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理解這個概念,否則會曲解它。就此而言,反抗在各方面都超越了怨恨,希思克利夫在《呼嘯山莊》中提出,他看重愛甚於上帝,只要能與鍾情的女子結合在一起,即使下地獄也無妨。這不僅是他受屈辱的青春在呼喊,也是整個一生慘痛的遭際的流露。同樣的情緒使愛卡特說出令人驚愕的離經叛道的言辭:他寧願同耶穌一道進入地獄,而不願生活在沒有耶穌的天國。這就是愛的流露。與塞勒相反,人們不能過分強調反抗行動中的肯定因素,這一因素使它與怨恨區別開來。反抗不創造任何東西,表面上看來是否定之物,其實它表現了人身上始終應該捍衛的東西,因而十足地成為肯定之物。
反抗的意義
然而,這種反抗以及它傳達的價值難道不是相對的嗎?隨著時代與文化的變遷,人們進行反抗的理由的確在改變。顯然,印度的賤民,印加帝國的武士,中非的原始人或最初的基督教徒,他們進行反抗的動機並不是相同的。人們甚至以極大的可能性斷言,反抗的概念對於這些確定的情況是沒有意義的。然而,一個希臘奴隸,一個農奴,一個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騎兵隊長,一個攝政時期的巴黎紳士,一個二十世紀初的俄羅斯知識分子以及一個當代工人。即使他們反抗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毫無疑問,其反抗皆具有正當性。換句話說,反抗的問題只是在西方思想的范圍內獲得了確切的含義。倘若我們同塞勒一樣注意到,在極其不平等的社會(印度的種姓制度),或相反在絕對平等的社會(某些原始社會),反抗思想都是難以表現出來的,我們的看法更加明確。社會中,惟有理論上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極大的不平等,才有可能出現反抗精神。因而反抗問題只在我們西方社會的范圍中有意義。於是可以斷言,這個問題是與個人主義的發展有關的,如果我們不會由於前面的見解而反對這個結論的話。
從塞勒的論述中所能得出的結論就是:在我們的社會中,從政治自由的理論方面來說,人們對人的概念意識在增強,而從這種自由的實際狀況來看,卻遠遠不能令人滿意。事實上的自由並未隨著人們自由意識的增強而成比例地增加。由此可得出下面的結論:反抗是意識到自己的權利並已覺醒的人們的行動。但我們決不能說反抗僅僅涉及個人的權利。相反,從上面已經指出的互助性來看,反抗表現出人類在其生存活動中對自身的意識越來越廣闊。事實上,印加帝國的平民或印度的賤民並未提出反抗的問題,因為在他們提出此問題之前,它已按照傳統得到解決,答案是神聖不可觸及的。在由神統治的世界中,之所以不存在反抗的問題,是因為人們從未想到要提出這個問題,它已經一了百了的得到一切答案。形而上學為神話所替代,再無任何詰問,有的只是永恆的答案與詮釋,它們可能是形而上學的。然而,在人們進入由神統治的領域或從中走出來之後,便出現了詰問與反抗,這樣他們便會欣欣然地進入與出來。反抗者只存在於進入神的領域或從中走出來之後。他致力於要求一種尊重人的體制,一切答案都應該是符合人性的,也就是說要合乎理性地表述出來。從這時起,一切詰問,一切言論,無不成為反抗,而在神的領域,一切言論皆是感恩行為。可以這樣說,人的思想只有兩個可能的世界,神的世界(用基督教的語言說就是聖寵的世界)與反抗的世界。此世界的消失即彼世界的出現。盡管另一世界出現是,其形式令人困惑。說到此,我們又涉及「一切」或「一無所有」。反抗問題的現實性僅僅由於某些社會今天想要遠離神的領域。我們如今生活在非神聖化的時代。當然,人不能歸結為反抗。但今天的歷史以及其種種爭論迫使我們不得不說,反抗是人的生存的基本方面之一。這就是我們歷史的現實。我們除非逃避現實,否則便應該從反抗中找到我們的價值。當人們遠離神及其絕對價值後,可以找到行為准則嗎?這正是反抗要提出的問題。
我們已經可以確定在反抗的范圍內所產生的朦朧的價值。現在我們應該思考,在當代的反抗思想與行動的各種表現形式中是否可以重新找到這種價值。若可以找到的話,則應該弄清其內容,但在繼續探討之前,應該注意到這種價值的基礎是反抗本身。人類的互助性建立在反抗行動的基礎之上,而反抗行動反過來又從這種互動關系中找到自己的根據。我們因而有理由說,任何反抗若意欲否定或摧毀這種互助性,則再不能稱為反抗,實際上它此時已與同意殺人的行為無異。同樣在神的領域之外,這種互助性只有在反抗的層面方可獲得生命。反抗思想的真正意義即在於此。人為了生存一定要反抗,但這種反抗不應越過自身所發現的一個界限,這就是人們聚集在一起才開始生存。反抗的思想因而不能擺脫記憶:它永遠處於緊張之中。當我們考慮它的行為與業績時,應該思忖它是否忠於最初的崇高原則或者相反,它是否由於倦怠或沖動而忘記了崇高原則,沉迷於專制或者奴役。
這就是用反抗思想對世界的荒誕性與表面的荒蕪開始進行深入思索而取得的最初進展。在荒謬的經歷中,痛苦是個人的,一進入反抗行動,痛苦則成為集體的,成為眾人的遭遇,一種具有奇特性思想最初的進展因而就是承認所有的人都有這種奇特性,而人類現實從整體上說由於遠離這種思想與世界而受苦。使單獨一人痛苦的疾病成為集體感染的瘟疫。我們每天所遭受的苦難中,反抗所有的作用猶如「我思」在思想范疇中所起的作用一樣。它是第一個明顯的事實,然而這個事實使人擺脫了孤獨狀態。它使所有的人都接受了第一種價值。我反抗,故我們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