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八月十五夜月的賞析

八月十五夜月的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8 05:55:26

⑴ 唐代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和意思是什麼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稍下巫山峽,猶銜白帝城。
氣沈全浦暗,輪仄半樓明。
刁斗皆催曉,蟾蜍且自傾。
張弓倚殘魄,不獨漢家營。

《八月十五夜月》釋義:

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
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 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樣潔白, 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閑地數著新生的白毛。

圓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峽,猶自被白帝城銜掛著。
江上霧氣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車輪一樣傾斜的圓月依然把半座樓照得通明。
兵營里士兵的刁斗敲響了催曉的聲音,月宮的蟾蜍也自然傾斜。
圓月如同張滿的弓,蒼白的魂魄不僅僅照耀漢家營盤。

⑵ 中秋旅思賞析

關於 中秋的詩
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全唐詩》)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雲 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並,他年此日應惆悵。

(《全唐詩》)

劉禹錫(772-842),唐朝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這首詩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韻,每一韻又是一個自然段落。第一段寫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寫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襯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暢想,寫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發自然;最後一段從暢想中曳回,寫日出月落,更就"絕景良時"抒發情感,略出桃源別後,難再重遊一意。全詩景物隨時而變,情調隨景而移,有起伏迭宕之感。

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全唐詩》)

此詩作於遠放江州之際,表現了物是人非的情感,於時間的轉換中逗出空的轉換,又於時空的轉換中,透出感情的轉換,昔之樂游,今之苦嘆,鮮明的比照中,表露了謫居生涯中的愁悶。

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全唐詩》)

皮日休(約833--?),字逸少,襄陽人。詩與陸龜蒙齊名,有《皮子文藪》。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宋蘇軾《中秋見月和子由》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盡銀闕涌,亂雲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
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
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 風回豈復堅。
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 鳴露草。
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
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台客。

(《宋詩鈔》)

這首長歌十四聯二十八句,可謂中秋詩中的長篇。詩中從月升寫到月落,既形象地描繪了中秋之月,又生動地記述了中秋人事。詩中"一杯未盡銀闕涌,亂去脫壞如崩濤"氣勢堪壯,"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想像獨特,"千燈夜作魚龍變","低昂赴節隨歌板"說出民風,"歸來呼酒更重看","對月題詩有幾人"道來己情,全詩景情交錯,人我雜出,氣格抑揚,詩情頓挫,低回中轉酣暢,激越中出衰婉,實為中秋詠月詩中的上乘之作。

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等等

⑶ 十五夜望月賞析100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只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

⑷ 杜甫詩《八月十五月夜》的解釋

在下愚見應該是從由景入情來賞析,比如轉篷象徵漂泊無依的情感,老杜空有歸心只可惜版無處還鄉的凄涼.此詩主調應該權是悲傷蒼涼的.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詩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詩後兩聯描述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立意浪漫,於老杜詩中別是一格。

意思:窗外是滿月,明鏡里也是滿月!
思鄉的情緒如同刀在心頭割刮!
輾轉流離,家鄉越來越遠!
桂花攀折,天空如此遠闊!
歸去吧!
路上的霜露象雪一樣潔白,
林中棲息的小鳥正梳理著羽毛,
看著那月宮中的兔兒,
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閑地數著新生的白毛。

⑸ 中秋詩詞以及詩詞中名句的賞析有哪些

《把酒問月》 ( 李白)

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皎如飛鏡臨丹闕,綠煙滅盡清輝發。但見宵從海上來,寧知曉向雲間沒?
白兔搗葯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惟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里。
賞析: 本詩寓意深廣, 詩的開篇基調定得很高,接著描繪了月亮綽約多姿、皎潔而又神秘的形象,若隱若現,優美朦朧,而意境拓展,超凡脫欲。詩人從困惑於宇宙之謎,寫到人生失意和對人生哲理的探求,顯示了孤高出塵的襟懷。

《月下獨酌》(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雲漢。
賞析: 詩人胸中郁結著難以言說的悲憤,在花間獨酌獨吟,求得一時的寧靜與慰藉。花間月下,美酒佳餚,看起來自得其樂,然而內心卻無限凄涼。詩中塑造了詩人飄逸不群的形象,結尾兩句格調陡起,顯示了高潔的品格、孤傲的情懷。《唐宋詩醇》評曰:「爾時情景雖復潦倒,終不勝其曠達。」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賞析: 這是詩人避亂蜀中之作。前兩聯睹月興感,用象徵團圓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襯自己飄泊異鄉的羈旅愁思;後兩聯描狀中秋夜色,「見羽毛」、「數秋毫」兩句下字奇險但准確形象,老杜大手筆由此可見一斑。

《春江花月夜》(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灧灧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賞析: 這首「孤篇橫絕」的古詩, 全詩 36句,4句一轉韻,9韻自然成段。從全詩的藝術結構和描寫層次來看,又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是詩的開始8句,寫春江月夜清麗明凈之美,點出詩題中的春、江、月、花、夜,自然流暢,毫無斧鑿之痕;第二層從「江天一色無纖塵」到「但見長江送流水」8句,是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索。「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一無法回答的問題,就是由眼前的感受進入無限時間和空間的思索,是在探索宇宙和人生的開端,進而體察宇宙無窮,社會人生世代相傳延續無盡的哲理。但人生易老,江月不變,這里又有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感悟與慨嘆。最後20句為第三層。由無限的時空思索,回到春江月夜中。詩人著力描寫了月光下思婦纏綿悠長的相思,夢中的深長憶念,音書斷絕的感傷。遊子思婦,終竟天各一方,相憶而不能相聚,最後只能把相思離別的傷感與悵惘,灑落在西沉明月余暉斜照的江樹上,顯得餘味無窮,情韻悠然。總之,它 把春江月夜的美、深摯動人的情和對人生的哲理思索,都渾然無跡地融入了詩情濃郁的意境里。而其語言清新明麗,音節婉轉流暢,情思濃烈感人,寫景搖曳生姿,題旨極富哲理,意境完美無瑕。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賞析: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於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於人間。全詩詠物以虛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
《水調歌頭》(蘇軾)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而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賞析: 這是一首最為著名的中秋詞,上片以設問句陡然領起,在追問神秘之月中,引出「乘風歸去」與在人間的心理上的矛盾斗爭,在對矛盾雙方的取捨中,表現了作者對人間的愛戀。下片過片轉寫月光,在月光隨著時間變換的移動中,逗出無眠之人,又由無眠之人對中秋圓月的質問中,抖出離別情思,但筆到而意轉,遂借月之圓缺的「物理」排解人之離合的情理,最後以由衷的美好祝願收結全篇,表達了作者超逸曠達的情懷。

《滿江紅??中秋寄遠》(辛棄疾)

快上西樓,怕天放、浮雲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應華發。 玉液滿,瓊杯滑。長袖起,清歌咽。嘆十常八九,欲磨還缺。若得長圓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別。把從前、離恨總成歡,歸時說。
賞析: 這首詞主旨是表達佳節思親之情。上片先以「快」字點急切之情,又以「怕」字出擔心之意,再以「憐」字表愛月之心,上片一問妙語雙關,明裡關懷嫦娥之孤冷,暗中感傷自己之幽獨。下片先寫賞月之宴之酒之歌,後述賞月之人之嘆之想,冀月圓說團圓,情溢字里行間。全詞即景生情,借景抒情,有情景交融之妙。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賞析: 這首詩引用了兩個民間傳說,一是民間傳說珍珠的育成與月的盈虧有關,月圓之時蚌則孕珠;二是民間傳說月由七寶合成,人間常有八萬二千戶給它修治。這樣借傳說詠月,又為中秋之月增添了神話的色彩,使中秋之月更為迷人。

《念奴嬌 .中秋對月》(文徵明)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風泛須眉並骨寒,人在水晶宮里。蛟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霜華滿地,欲跨彩雲飛起。 記得去年今夕,釃酒溪亭,淡月雲來去。千里江山昨夢非,轉眼秋光如許。青雀西來,嫦娥報我,道佳期近矣。寄言儔侶,莫負廣寒沈醉。
賞析: 此詞浮想殊奇,造語浪漫,對月之人似親昨月宮,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詞人貌似仙人,而懷中仍洗不盡塵世煩惱,人間天上渾然寫來,仙骨凡心雜錯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兩結拍,上結「欲跨彩雲飛起」,有超俗之想,下結「莫負廣寒沈醉」,又顯感傷,大起大落中,將矛盾的心態淋漓吐出。

⑹ 求一篇關於中秋的文章、詩詞(或者幫忙把下面這首詩評析一下)

中秋節詩詞選

《中秋》
(唐)李朴

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雲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
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
(宋)蘇東坡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
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
(宋)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太常引》
(宋)辛棄疾

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
把酒問姮娥:被白發欺人奈何!
乘風好去,長空萬里,
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台灣民謠: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鄉秋憶月,異國夜驚潮。
手未攀丹桂,以猶卷緣蕉;登樓悲作賦,西望海天遙。

《月夜思鄉》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
何處關山家萬里,夜來棖觸客愁多。

《煎熬》

夜深沉,明月高掛天正中,寂無聲;睡眼朦朧,
恍若夢中;生卧徘徊以不寧,故國家園縈腦中;
苦煎熬,歸去成空,如焚王衷。

⑺ 中秋古詩賞析

中秋月
蘇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譯文】
夜幕降臨,雲氣收盡,天地間充滿了寒氣,銀河流瀉無聲,皎潔的月兒轉到了天空,就像玉盤那樣潔白晶瑩。我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為風雲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這樣的美景,真是難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會到何處觀賞月亮呢?

【賞析】

這首小詞 ,題為「中秋月 」,自然是寫「人好月圓」的喜悅;調寄《陽關曲 》,則又涉及別情。記述的是作者與其胞弟蘇轍久別重逢,共賞中秋月的賞心樂事,同時也抒發了聚後不久又得分手的哀傷與感慨。
這首詞從月色的美好寫到「人月圓」的愉快,又從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歸結到別情。形象集中,境界高遠 ,語言清麗,意味深長。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並不直接從月光下筆,而從「暮雲」說起,用筆富於波折。明月先被雲遮,一旦「暮雲收盡 」,轉覺清光更多。句中並無「月光 」、「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 ,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積水空明的感覺。月明星稀,銀河也顯得非常淡遠 。「銀漢無聲」並不只是簡單的寫實,它似乎說銀河本來應該有聲的,但由於遙遠,也就「無聲」了,天宇空闊的感覺便由此傳出。今宵明月顯得格外團 ,恰如一面「白玉盤」似的。語本李白《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 。」此用「玉盤」的比喻寫出月兒冰清玉潔的美感,而「轉」字不但賦予它神奇的動感,而且暗示它的圓。兩句並沒有寫賞月的人,但全是賞心悅目之意,而人自在。
明月團圓,更值兄弟團聚,難怪詞人要贊嘆「此生此夜 」之「好」了。從這層意思說,「此生此夜不長好 」大有佳會難得,當盡情游樂,不負今宵之意。
不過,恰如明月是暫滿還虧一樣,人生也是會難別易的。兄弟分離在即,又不能不令詞人慨嘆「此生此夜」之短。從這層意思說 ,「此生此夜不長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別情。說「明月明年何處看」,當然含有「未必明年此會同 」的意思,是抒「 離憂」。同時,「何處看」不僅就對方發問,也是對自己發問,實寓行蹤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銜接,對仗天成。「此生此夜」與「明月明年」作對,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與「明年」之「明」義異而字同,借來與二「此」字對仗,實是妙手偶得。疊字唱答,再加上「不長好」、「何處看」一否定一疑問作唱答,便產生出悠悠不盡的情韻。

⑻ 《十五夜望月》賞析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⑼ 詩詞鑒賞《十五夜望月》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農歷十五日的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

「樹棲鴉」,主要應該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⑽ 十五夜望月的賞析誰會啊寫

王建《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題中的「十五夜」,結合三、四兩句來看,應指中秋之夜。詩題,《全唐詩》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詳。在唐代詠中秋的篇什中,這是較為著名的一首。
「中庭地白樹棲鴉」。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鋪了一層霜雪。蕭森的樹蔭里,鴉鵲的聒雜訊逐漸消停下來,它們終於適應了皎月的刺眼驚擾,先後進入了睡鄉。詩人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以積水空明、澄靜素潔之感,使人不由會聯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樹棲鴉」,主要應該十五夜望月是聽出來的,而不是看到的。因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們也不大可能看到鴉鵲的棲宿;而鴉鵲在月光樹蔭中從開始的驚惶喧鬧(周邦彥《蝶戀花》詞有句「月皎驚烏棲不定」,也就是寫這種意境)到最後的安定入睡,卻完全可能憑聽覺感受出來。「樹棲鴉」這三個字,朴實、簡潔、凝煉,既寫了鴉鵲棲樹的情狀,又烘託了月夜的寂靜。
「冷露無聲濕桂花」。由於夜深,秋露打濕庭中桂花。如果進一步揣摩,更會聯想到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樹。這是暗寫詩人望月,正是全篇點題之筆。詩人在萬籟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絲絲寒意,輕輕襲來,不覺浮想聯翩,那廣寒宮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濕了桂花樹吧?這樣,「冷露無聲濕桂花」的意境,就顯得更悠遠,更耐人尋思。你看他選取「無聲」二字,那麼細致地表現出冷露的輕盈無跡,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潤之久。而且豈只是桂花,那樹下的白兔呢,那揮斧的吳剛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詩句帶給我們的是多麼豐富的美的聯想。
明月當空,難道只有詩人獨自在那裡凝神注望嗎?普天之下,有誰不在低回賞月,神馳意遠呢?於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前兩句寫景,不帶一個「月」字;第三句才明點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擴大瞭望月者的范圍。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懷人之情,卻是人各不同的。詩人悵然於家人離散,因而由月宮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濃摯的。然而,在表現的時候,詩人卻並不採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傾訴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種委婉的疑問語氣:不知那茫茫的秋思會落在誰的一邊(「誰家」,就是「誰」,「家」是語尾助詞,無實義)。明明是自己在懷人,偏偏說「秋思落誰家」,這就將詩人對月懷遠的情思,表現得蘊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詩人獨有,別人盡管也在望月,卻並無秋思可言。這真是無理之極,然而愈顯出詩人情痴,手法確實高妙。在煉字上,一個「落」字,新穎妥貼,不同凡響,它給人以動的形象的感覺,彷彿那秋思隨著銀月的清輝,一齊灑落人間似的。《全唐詩》錄此詩,「落」字作「在」,就顯得平淡寡味,相形見絀了。
這首詩意境很美,詩人運用形象的語言,豐美的想像,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環境氣氛,把讀者帶進一個月明人遠、思深情長的意境,加上一個唱嘆有神、悠然不盡的結尾,將別離思聚的情意,表現得非常委婉動人。

賞析

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遠的七絕。它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畫。殷璠《河嶽英靈集》卷上贊王維詩「著壁成繪」,用蘇軾的話來說就是「詩中有畫」。這一評語也可移之於評一切有意境的唐詩。正因為如此,所以歷代畫家喜作唐人詩意畫。明《唐詩畫譜》中就有以這首詩為題材的版畫。它的背景為曲岸遠山,長空明月。畫面中心是一處臨水的勝游之地,曲欄圍著竹木太湖石,一株高大的落葉梧桐樹上有幾只棲鴉,樹旁生長著枝葉婆娑的秋桂。樹下五人,兩人望月而語,談興正濃。旁一戴襆頭揮扇的官員和一帶方巾倚童而立的老者正全神貫注地聆聽他們談天。整個畫面遠近主從。層次井然,有動有靜,和諧統一,頗為傳神。但這幅版畫僅是畫家別出心裁構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並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對全詩點睛之筆——秋思未作充分表達,實是美中不足。在這一點上,詩歌語言藝術顯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

在民俗中,中秋節的形成歷史悠久。據《周禮》記載,當時人已在中秋之夜擊鼓奏樂以迎寒。到後代節日氣氛愈來愈濃,此夜常是家人或親友團聚在一起賞月。所以一旦離別,總會使人逢節思親。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曾抒發過他的秋思:「滿目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王建也是望月興嘆,但寫法完全不同,很有創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王詩原題「十五夜望月」下有的版本尚有「寄杜郎中」四宇,似是寄友人杜元穎的。在詩題下又注雲:「時會琴客」,說明佳節良友相聚,並非獨吟。

「中庭地白樹棲鴉」明寫賞月環境,暗寫人物情態,精煉而含蓄。它象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首句一樣藉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這是一座樸素的住宅,夜深了,詩人偕客步出廳堂來到庭院。低頭但見地上月華如水。一片白色。庭樹的影子枝葉扶疏,象是紙上的水墨畫。步月者循聲望去,樹冠間影影綽綽有宿在枝頭的幾只烏鴉。全句無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處處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緊承上句,藉助感受進一步渲染中秋之夜。在桂花諸品中,秋桂香最濃。在皎潔的月亮上某些環形火山的陰影曾使富於幻想的人賦予它美好的形象,說它是月宮里的桂樹。有的傳說還說人間的桂樹是天上落下來的種子生成的。宋之問「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靈隱寺》)令人產生無限遐想。王建這句詩因桂香襲人而發。古人以為霜露之類似雨雪都從天而降,因而詩人探桂時奇怪冰涼的露水把花枝沁得這么濕卻沒聽到一點聲音。如此落筆,既寫出了一個具體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現了夜之深和靜,讀者彷彿身臨其境,覺得桂香與寒氣襲人而來了。

第三四句「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採取了忽然宕開的寫法,從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聯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賞月的活動升華到思人懷遠,意境闊大,含蓄不露。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曾寫到遊子思婦的月下相思。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懷遠》)寫望月思人之情,溢於言表。天下離人千千萬萬,懷人愁緒如綿綿秋草,逐處叢生;詩人在思誰是確定的,人人所思也是確定的,說「不知秋思落誰家」並非真不知,而是極寫秋思的浩茫渾涵,似虛而實,深得詩歌含蓄之美。對比他用賦體寫的《和元郎中從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及唐人其它中秋望月詩,尤能顯出它那以少勝多的特色。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