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出售哭聲賞析

出售哭聲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8 05:52:58

❶ 欣賞下圖漫畫《地球在哭泣》。 (1)「地球的哭聲」是由哪些問題引起的__________________

(1)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
(2)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3)控制人口增長;節約利用資源;保護環境;開發、利用新資源和能源;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等。

❷ 「嗚呼!阮步兵死,空山 無哭聲且千年矣。的賞析

「嗚呼!阮步兵死,空山 無哭聲且千年矣。」
譯::「唉!自從阮籍死後,空山之中已有千餘年沒有哭聲了。」

原文:
《登西台慟哭記》
作者:謝翱—南宋
始,故人唐宰相魯公開府南服,余以布衣從戎。明年,別公漳水湄。後明年,公以事過張睢陽廟及顏杲卿所嘗往來處,悲歌慷慨,卒不負其言而從之游。今其詩具在,可考也。
余恨死無以藉手見公,而獨記別時語,每一動念,即於夢中尋之。或山水池榭,雲嵐草木,與所別之處及其時適相類,則徘徊顧盼,悲不敢泣。又後三年,過姑蘇。姑蘇,公初開府舊治也,望夫差之台而始哭公焉。又後四年,而哭之於越台。又後五年及今,而哭於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與友人甲、乙若丙約,越宿而集。午,雨未止,買榜江涘。登岸,謁子陵祠;憩祠旁僧舍,毀垣枯甃,如入墟墓。還,與榜人治祭具。須臾,雨止,登西台,設主於荒亭隅;再拜,跪伏,祝畢,號而慟者三,復再拜,起。又念余弱冠時,往來必謁拜祠下。其始至也,侍先君焉。今余且老。江山人物,睠焉若失。復東望,泣拜不已。有雲從南來,渰浥浡郁,氣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乃以竹如意擊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極?莫歸來兮關塞黑。化為朱鳥兮有咮焉食?」歌闋,竹石俱碎,於是相向感唶。復登東台,撫蒼石,還憩於榜中。榜人始驚余哭,雲:「適有邏舟之過也,盍移諸?」遂移榜中流,舉酒相屬,各為詩以寄所思。薄暮,雪作風凜,不可留,登岸宿乙家。夜復賦詩懷古。明日,益風雪,別甲於江,余與丙獨歸。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後,甲以書及別詩來,言:「是日風帆怒駛,逾久而後濟;既濟,疑有神陰相,以著茲游之偉。」余曰:「嗚呼!阮步兵死,空山無哭聲且千年矣!若神之助固不可知,然茲游亦良偉。其為文詞因以達意,亦誠可悲已!」余嘗欲仿太史公著《季漢月表》,如秦楚之際。今人不有知余心,後之人必有知余者。於此宜得書,故紀之,以附季漢事後。
時,先君登台後二十六年也。先君諱某字某,登台之歲在乙丑雲。

譯文:
早先我的老朋友唐宰相魯郡公在南劍州地方設立辦事機構,我以普通老百姓身份投軍在他麾下。第二年,在漳江邊上與他分手。又過了一年,魯郡公因事路過張睢陽廟和顏杲卿駐軍處常山一帶,慷慨悲歌,終於沒有辜負自己的諾言,追隨諸先烈游於黃泉。如今他的遺詩都留在人間,可以為證。
我自恨一死之後只能空著兩手與魯郡公相見於地下,幸而還偏偏記得與他分別時的言語,每當我想到這些情景時,就會在夢中重溫一遍。有時遇到山水林池台榭及雲霞草木,與我們分手時的情狀恰巧相像時,就會令我徘徊流連仔細察看,悲痛異常而不敢哭泣。三年之後,我經過吳縣——吳縣是魯郡公早年辦公的府治所在地,對著姑蘇台第一次為魯郡公痛哭。又四年之後,我在越王台再次為他痛哭。又過了五年即到今天,我在嚴子陵釣台又設祭大哭。
昨天,我與友人甲、乙、丙相約好第二天聚會。中午,雨還沒停,我們在江邊雇了條船;然後上岸,瞻仰嚴子陵祠堂;又在祠堂旁邊僧房內休息。但見壞牆枯井,好像進入墳墓當中。回到船中,與船夫一道置辦了祭祀用具。過了一會,雨停下,我們登上西台,在荒亭角上安放了牌位,然後下拜,跪下行禮。祝誦完畢後,又大哭三聲,然後再下拜,起立。這時我又想起自己年輕時,經過這里一定要來祠堂瞻拜。起初來的時候,是跟隨先父一起來的。如今我也快要老了,面對山河大地,風雲人物,依戀不舍,如有所失。於是又對著東方哭拜不止。這時,有雲從南邊飄來,陰濕郁結,雲氣罩住了林木,好像加重了悲哀的氣氛。我用竹如意敲著石塊,演奏楚歌來招他的魂,歌詞是:「魂靈啊,你早上要飛往何方?晚上不要歸來,因為關塞一片昏黑。你化為朱鳥雖然有了嘴,卻能吃到什麼?」歌畢,竹如意與石塊俱已碎裂了,於是大家就相互感嘆。我們又登上東台,撫摸青石,然後回到船中休息。船夫方才因我痛哭過而感到驚奇,說:「剛才有巡邏船在此經過,我們何不移舟別處?」因此移船到河中心,設酒舉杯相勸,各自作詩來寄託自己的哀思。傍晚,雪飛風寒,舟中不可久留,就上岸住到乙家。夜裡再次寫詩懷古。到了第二天,風雪更大了,我就與甲在江邊分手,僅與丙兩人一同歸去。走了三十里,又隔了一夜才到家。
這以後,甲寄來書信與賦別的詩歌,信中說:「這天風急浪高,船夫拚命搖櫓,耽擱了很久才渡過河。過河之後,真疑心有神靈在暗中相助,以顯示這次聚游的偉觀。」我說:「唉!自從阮籍死後,空山之中已有千餘年沒有哭聲了。這事是否有神靈相助當然不能確知,但這次聚游確實是件壯舉。我們僅能賦詩作文來表達情懷,實在是很可悲的。」我曾經想模仿司馬遷作《秦楚之際月表》的體例作《季漢月表》。現在也許沒有人能了解我的用心,但後代人一定會了解我的用心。這里我應當把此事記下來,所以寫下這篇文章,將來把它附在記載季漢事跡之後。
今天是先父登嚴子陵釣台後的第二十六年。先父名某字某,他登台這年是乙丑年。

❸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杜甫《新安吏》詩歌鑒賞
新安吏
杜甫
客行新安道, 喧呼聞點兵。
借問新安吏: 「縣小更無丁?」
「府帖昨夜下, 次選中男行。」
「中男絕短小, 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 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 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
我軍取相州, 日夕望其平。
豈意賊難料, 歸軍星散營。
就糧近故壘, 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 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 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 僕射如父兄。」
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冬,郭子儀收復長安和洛陽,旋即,郭和李光弼、王思禮等九節度使乘勝率軍進擊,以二十萬兵力在鄴郡(即相州,治所在今河南安陽)包圍了安慶緒叛軍,局勢甚可喜。然而昏庸的肅宗對郭子儀、李光弼等領兵並不信任,諸軍不設統帥,只派宦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處置使,使諸軍不相統屬,又兼糧食不足,士氣低落,兩軍相持到次年春天,史思明援軍至,唐軍遂在鄴城大敗。郭子儀退保東都洛陽,其餘各節度使逃歸本鎮。唐王朝為了補充兵力,大肆抽丁拉夫。杜甫這時正由洛陽回華州任所,耳聞目睹了這次慘敗後人民罹難的痛苦情狀,經過藝術提煉,寫成組詩「三吏」、「三別」。《新安吏》是組詩的第一首。新安,在洛陽西。
「客行新安道,喧呼聞點兵。」這兩句是全篇的總起。「客」,杜甫自指。以下一切描寫,都是從詩人「喧呼聞點兵」五字中生出。
「借問新安吏:『縣小更無丁?』」這是杜甫的問話。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定製:男女十六為中,二十一為丁。至天寶三載(744),又改以十八為中男,二十二為丁。按照正常的徵兵制度,中男不該服役。杜甫的問話是很尖銳的,眼前明明有許多人被當作壯丁抓走,卻撇在一邊,跳過一層問:「新安縣小,再也沒有丁男了吧?」大概他以為這樣一問,就可以把新安吏問住了。「府帖昨夜下,次選中男行。」吏很狡黠,也跳過一層回答說,州府昨夜下的軍帖,要挨次往下抽中男出征。看來,吏敏感得很,他知道杜甫用中男不服兵役的王法難他,所以立即拿出府帖來壓人。看來講王法已經不能發生作用了,於是杜甫進一步就實際問題和情理發問:「中男又矮又小,怎麼能守衛東都洛陽呢?」王城,指洛陽,周代曾把洛邑稱作王城。這在杜甫是又逼緊了一步,但接下去卻沒有答話。也許吏被問得張口結舌,但更大的可能是吏不願跟杜甫嚕蘇下去了。這就把吏對杜甫的厭煩,杜甫對人民的同情,以及詩人那種迂執的性格都表現出來了。
「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於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麼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象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彷彿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後面對徵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這是杜甫勸慰徵人的開頭幾句話。照說中男已經走了,話講給誰聽呢?好象是把先前曾跟中男講的話補敘在這里,又象是中男走過以後,杜甫覺得太慘了,一個人對著中男走的方向自言自語,那種發痴發呆的神情,更顯出其茫茫然的心理。照說抒發悲憤一般總是要把感情往外放,可是此處卻似乎在收。「使眼枯」、「淚縱橫」本來似乎可以再作淋漓盡致的刻畫,但杜甫卻加上了「莫」和「收」。「不要哭得使眼睛發枯,收起奔涌的熱淚吧。」然後再用「天地終無情」來加以堵塞。「莫」、「收」在前,「終無情」在後一筆煞住,好象要人把眼淚全部吞進肚裡。這就收到了 「抽刀斷水水更流」的藝術效果。這種悲憤也就顯得更深、更難控制,「天地」也就顯得更加「無情」。

照說杜甫寫到「天地終無情」,已經極其深刻地揭露了兵役制度的不合理,然而這一場戰爭的性質不同於寫《兵車行》的時候。當此國家存亡迫在眉睫之時,詩人從維護祖國的統一角度考慮,在控訴「天地終無情」之後,又說了一些寬慰的話。相州之敗,本來罪在朝廷和唐肅宗,杜甫卻說敵情難以預料,用這樣含混的話掩蓋失敗的根源,目的是要給朝廷留點面子。本來是敗兵,卻說是「歸軍」,也是為了不致過分叫人喪氣。「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唐軍討伐安史叛軍,當然可以說名正言順,但哪裡又能談得上愛護士卒、撫養分明呢?另外,所謂戰壕挖得淺,牧馬勞役很輕,郭子儀對待士卒親如父兄等等,也都是些安慰之詞。杜甫講這些話,都是對強征入伍的中男進行安慰。詩在揭露的同時,又對朝廷有所回護,杜甫這樣說,用心是很苦的。實際上,人民蒙受的慘痛,國家面臨的災難,都深深地刺激著他沉重而痛苦的心靈。
杜甫在詩中所表現的矛盾,除了有他自己思想上的根源外,同時又是社會現實本身矛盾的反映。一方面,當時安史叛軍燒殺擄掠,對中原地區生產力和人民生活的破壞是空前的。另一方面,唐朝統治者在平時剝削、壓迫人民,在國難當頭的時候,卻又昏庸無能,把戰爭造成的災難全部推向人民,要捐要人,根本不顧人民死活。這兩種矛盾,在當時社會現實中尖銳地存在著,然而前者畢竟居於主要地位。可以說,在平叛這一點上,人民和唐王朝多少有一致的地方。因此,杜甫的「三吏」「三別」既揭露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又旗幟鮮明地肯定平叛戰爭,甚至對應征者加以勸慰和鼓勵,也就不難理解了。因為當時的人民雖然怨恨唐王朝,但終究咬緊牙關,含著眼淚,走上前線支持了平叛戰爭。
這是全解.期望能幫到你

❹ 兵車行的賞析

這首詩就是抄在送情場面的描寫和役夫襲控訴的敘述中,深刻揭露了頻繁徵兵,繁重租稅帶給人民的災難,批判了玄宗的窮兵黷武。這是杜甫困居長安生活的真實感受,是他批判現實黑暗的最早詩篇,也是他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光輝起點。
並且這首詩結構縝密,記事和記言前後呼應緊密結合,中間以「點行頻」三字承前啟後,群體形象與個體形象相結合,因而更具說服力,記事部分所寫的喧囂而又凄苦的場面是記言部分的鋪墊;記言部分所寫的戰爭災難,又是記事部分的深化,二者互相映襯,因而更具感染力。前半部分寫咸陽橋邊行役者、送行者在一起的沖天哭聲,以人哭始,以鬼哭終,前後呼應使全詩籠罩在一片悲劇氣氛之中。

❺ 新安吏 賞析

「肥男抄有母送,瘦男獨伶俜襲。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跟吏已經無話可說了,於是杜甫把目光轉向被押送的人群。他懷著沉痛的心情,把這些中男仔細地打量再打量。他發現那些似乎長得壯實一點的男孩子是因為有母親照料,而且有母親在送行。中男年幼,當然不可能有妻子。但為什麼父親不來呢?上面說過「縣小更無丁」,有父親在還用抓孩子嗎?所以「有母」之言外,正可見另一番慘景。「瘦男」之「瘦」已叫人目不忍睹,加上「獨伶俜」三字,更見無親無靠。無限痛苦,茫茫無堪告語,這就是「獨伶俜」三字給人的感受。杜甫對著這一群哀號的人流,究竟站了多久呢?只覺天已黃昏了,白水在暮色中無語東流,青山好像帶著哭聲。這里用一個「猶」字便見恍惚。人走以後,哭聲仍然在耳,彷彿連青山白水也嗚咽不止。似幻覺又似真實,讀起來叫人驚心動魄。以上四句是詩人的主觀感受。它在前面與吏的對話和後面對徵人的勸慰語之間,在行文與感情的發展上起著過渡作用。

分分啊~~~~

╭^^^╮
{/-◎◎-/}
( (oo) )
)))
please!

❻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分析這句話

母親反應強烈,在乎「我」的感受。「忍」寫出母親忍住悲傷(悲傷既指兒子癱瘓後的自暴自棄,又指母親自己的病)

❼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一句中的"撲""抓""忍"等詞好在哪裡

「撲,抓,忍住哭聲」可以看出母親對「我」的愛執著,深沉,害怕我失去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用她堅定的信念不斷的鼓勵「我」 。

❽ 《茉莉花》歌詞的賞析

這首民歌的五聲音階曲調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另一方面,它又具有流暢的旋律和包含著周期性反復的勻稱結構;江浙地區的版本是單樂段的分節歌,音樂結構較均衡,但又有自己的特點,此外句尾運用切分節奏,給人以輕盈活潑的感覺;

《茉莉花》旋律優美,清麗、婉轉,波動流暢,感情細膩,樂聲委婉中帶著剛勁,細膩中含著激情,飄動中蘊含堅定。

歌中抒寫了自然界的景物,表現出一種淳樸優美的感情,將茉莉花開時節,滿園飄香,美麗的少女們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愛花、惜花、憐花、欲采又捨不得採的美好心願,表達得淋漓盡致。這首民歌旋律優美平和,符合中國人「以柔克剛」的個性。

(8)出售哭聲賞析擴展閱讀

《茉莉花》是中國民歌,起源於南京六合民間傳唱百年的《鮮花調》,由軍旅作曲家何仿采自於六合的民歌匯編整理而成。1957年完成改編曲、詞。

此歌曲先後在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雅典奧運會閉幕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南京青奧會開幕式等重大場面上演出。在中國以及國際具有極高的知名度,在中國及世界廣為傳頌,是中國文化的代表元素之一,因其特殊的地位和代表,被譽為「中國的第二國歌」。

最早關於《茉莉花》的曲譜(《鮮花調》工尺譜)收錄在道光年間(1821年,一說1837年)的《小慧集》中;這種曲調是在明代已流行的《鮮花調》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各地方言語調、風土人情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下,衍生出各種風格的「同宗民歌」,流傳於各省的不同版本曲調各異,但歌詞基本上以反映青年男女純真愛情為主題。

這些民歌以江蘇的《茉莉花》流傳最廣、影響最大;1942年冬天,新四軍淮南大眾劇團的文藝兵何仿記錄下了在南京六合金牛山地區一位民間藝人那裡聽到的民歌版本《鮮花調》,後將原詞中三種鮮花(茉莉花、金銀花、玫瑰花)修改為一種,集中突出茉莉花的特點,對歌詞的順序也做了調整,把有封建意味的「奴」改成了「我」字,將其他一些歌詞改為老少咸宜的語句;

對原曲的頭尾作了一定的改動,將毫無變化重復的前兩句加入了一點「轉」音,用同一曲調演唱三段歌詞,三段的結束音由上揚改為下抑,並增加了以翻高拖腔做結束;

至1957年、1959年之前,共作了兩次修改,進一步豐富其旋律,將歌詞將「滿園花草」改為「滿園花開」,將「看花的人兒要將我罵」改為「又怕看花的人兒罵」。

❾ 我的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 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活著……賞析

一語雙關的話。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回好兒活,好好兒活……答」「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表面上寫的是勸慰「我」,不使我失去生活的勇氣,但實際上母親說的是「倆」,母親已經知道了自己的病,但為了讓兒子好好活著,自己先要好好活著。對於母親這些話外話的意思,「我」因為自己的原因,根本就沒有想過,直到後來妹妹告訴我,我才知道。

❿ 賞析下列句子。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

說明母親時刻為兒子著想,細節描寫使人物性格刻畫鮮明,感人至深。撲,抓,兩個動作,體現了母親想讓我離開絕望,讓我必須好好活下去。

這句話出自當代作家史鐵生《秋天的懷念》,此文敘述了史鐵生對已故母親的回憶,表現了史鐵生對母親深切的懷念,對母親無盡的愛,對母愛的贊美,以及史鐵生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悔恨之情,及對先年對母親不解的懊悔,令人十分感動。

部分原文:

雙腿癱瘓後,我的脾氣變得暴怒無常。望著望著天上北歸的雁陣,我會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聽著聽著李谷一甜美的歌聲,我會猛地把手邊的東西摔向四周的牆壁。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著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著我。「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著你去走走。」

她總是這么說。母親喜歡花,可自從我的腿癱瘓以後,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這兩條可恨的腿,喊著,「我可活什麼勁兒!」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兒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10)出售哭聲賞析擴展閱讀:

此文主旨寫母愛的真摯、細膩、深沉、偉大。作者以去北海看菊花為中心,敘述病入膏肓的母親忍受著巨大的病痛,隱瞞起病情,忘我地把愛全身心投入到不幸的兒子身上,直至自己生命最後一息的事,她對兒子的摯愛無微不至:理解、體諒、包容兒子的「暴怒無常」;

用盡苦心想辦法調整、改善兒子的心情(外出看花兒);盡量避免可能對兒子情緒產生負面影響的任何事情;臨終時刻念念不忘有病的兒子和未成年的女兒。全文表現出了母親對子女真摯無私的愛,也表達了子女對母親深深的懷念。

此文是一篇不到千字的散文,盡管文字很朴實,但卻是作者生活的真實體驗,表露出真情實感。作者把對母親無邊的懷念,濃縮到短短的篇幅里,字字句句浸滲的是心血,卻又平靜得像一泓秋水。

母親的病已到了垂危的地步,但是她忍著,是兒子的殘疾與不幸壓倒了她自己的病痛與不幸。為了使兒子得到一點點歡樂與安慰,她願意去做一切。

可是,她要推著殘疾的兒子去北海看菊花的心願最終沒來得及實現,昏迷前,留在世上的最後一句話是:「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史鐵生躺在輪椅上,靜靜地思索。

如果要詛咒、怨恨生活與命運的不公平的話,他比別人更有理由,然而,他擇了愛。「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