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門唱段賞析
Ⅰ 卡門序曲賞析
《卡門序曲》用迴旋曲式(ABACA)寫成,主部(A)先後出現了三次,主部之間是兩個插部B和C)樂曲的主部是一首節日進行曲,主題來自歌劇第四幕鬥牛士進場時的合唱旋律,曲調歡騰而熱烈,音樂把人們帶到了西班牙鬥牛場的喧鬧狂熱的氣氛之中。墮入情網的鬥牛士埃斯卡米羅和卡門來到鬥牛士場上,興高采烈的觀眾為他們歡呼喝彩。
第一插部的主題來自婦女兒童們在鬥牛場上活潑地跳躍歡唱的曲調。雖然情緒依然熱烈,但音樂滲透著婦女們的細膩感情和孩子們的天真稚拙,第一插部從不同的側面刻劃了鬥牛場的熱烈氛圍。
節日進行曲第二次出現後,是由弦樂主奏的第二插部、著名的「鬥牛士之歌」。曲調抒情而又威武雄壯,充滿了內在的動力,與主部的音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旋律來自歌劇第二幕中鬥牛士和崇拜者們在酒店裡的對唱。
「鬥牛士之歌」第二次出現時,銅管樂器演奏著堅定、強大而雄渾的進行!山節奏背景,音樂充滿了驕傲和豪爽的陽剛之美,閃耀著男性的火光般的色澤,帶有勝利者的英雄性氣概。
主部的節日進行曲第三次出現,鼓錢齊鳴,音樂推向輝煌燦爛的頂點而結束。
在歌劇中,《卡門序曲》是由低沉、悲劇性色彩的卡門動機結束,而在音樂會演奏時,這一個部分通常均作省略處理。
(1)卡門唱段賞析擴展閱讀
故事簡介
故事發生在1800年左右,出身於農家的下級軍官唐·霍賽,在吉普賽煙草女工卡門的誘惑下,墮入情網,成了走私販。過了些時候,卡門對唐·霍賽冷淡起來,她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羅。霍賽的妒忌,使卡門煩惱。他干涉她愛情上的自由,她被這種干涉所激怒,於是與他絕交了。
後來,在一次群眾對埃斯卡米羅鬥牛獲勝的歡呼聲中,霍賽刺殺了卡門。
劇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
音樂多用舞蹈歌曲及分節歌,具有強烈的戲劇性和西班牙風格。
評價
歌劇《卡門》是在創作藝術上登峰造極的作品,是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卡門》全劇共分四幕。歌劇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全劇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所有這些音樂又都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給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
全劇以其獨特的力量造成了強烈的戲劇性,表現了扣人心弦的真實生活,成為雅俗共賞、生命力持久的一部歌劇。
《卡門》的序曲,常被人們稱為「鬥牛士進行曲」。它一開始就由樂隊用強音奏出一個輝煌的生氣勃勃的進行曲式的主題,音樂立刻把我們帶到壯觀的鬥牛場面之中,我們彷彿看到了英武的鬥牛士,聽到了群眾的喝彩聲。
這個主題重復了幾次之後,音樂從A大調轉到F大調,樂隊輕輕地奏出了歌劇第二場中將要出現的《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序曲最後結束在一個強烈的不協和和弦——(減七和弦)上,更加強了這一段音樂帶給我們的悲劇懸念,預示了卡門悲劇性的結局。
序曲的基本部分是歌劇第四幕鬥牛場面的音樂的翻版(省去了聲樂部分),其結構是一首迴旋曲,通過多主題的對比並且展示出西班牙的典型環境,烘託了喜慶熱烈歡騰的氣氛。
卡門序曲填詞作品欣賞友誼萬歲——根據卡門序曲填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卡門序曲
Ⅱ 卡門的作品賞析
卡門為了報恩,可以毫不在意地獻出貞操;為了騙錢,可以絕不猶豫地出賣色相。這顯然回是為道德、倫理所不答容的。但梅里美卻並沒有任何批判她的意味,作者真正的用意正是通過卡門的不貞之舉來指示她身上的那種道德的真誠和「人性」的返樸歸真,用那種野蠻形式來表現生命的強力和自我意識。在更深層次上,卡門的不貞絕不同於資本主義文明社會的淫盪,她並不是那種掩飾自然天性的虛偽的「明知故犯」,而是一種出自自然天性的純真。
梅里美在小說《卡門》中體現了這樣一個道德景象,即文明的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律的日趨苛細,必然會構成對「人性」更強的束縛。而要擺脫這種束縛,就要以道德律的廢弛作代價。真正「合乎道德」的行為,應該是打破舊的道德秩序,充分維護個性尊嚴和白我意識的。所以,當法律已成為肋封為虐的工具時,他為唐何塞和卡門安排了兩種不同的結局。也正因為如此,盡管高龍巴、卡門等「化外之民」是野蠻、落後、粗俗的,他們在梅里美的筆下仍然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審美價值。相反,巴里凱尼和唐何塞這些道德文明的奴隸擁護者卻成了梅里美的批判對象。
Ⅲ 歌劇卡門的賞析
四幕歌劇《卡門》是梅拉克和阿萊維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歌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之一,也是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動鮮明的音樂語言、豐富巧妙的和聲配器手法以及強烈感人的戲劇性發展,把作品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卡門》是一部生動的音樂文學,它用音樂鮮明地刻畫出性格相異的人物形象,並且集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卡門》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中間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樂曲爽朗流暢,具有熾熱的西班牙音樂特色。所有這些音樂又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組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表現了真實的生活,使其成為雅俗共賞、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一部偉大作品。這部歌劇還包含了許多首在音樂會最常見的選曲,最著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剴拉的詠嘆調」、「花之歌」和「鬥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劇文獻中最精彩的部分。這部歌劇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比才通過對女主人公卡門獨立不羈的性格刻畫,強烈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想,滿腔熱情地謳歌了自由,體現了他對全部生活的堅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
《卡門》雖然描寫的是愛情、慾望、嫉妒、仇恨的悲劇,但因為劇中有大量的對話,所以它的體裁是喜歌劇,可見當時的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從內容來考慮,而完全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比才的最大優點,也是他最深刻的獨特性,就是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並成功地將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點。然後,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後並吞了其他兩個因素。從序曲開始,這個極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預告了卡門的命運。
《卡門》的旋律緊湊,節奏充滿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寫逼真細膩,因而造成許多戲劇高潮,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劇性。比才的和聲也很富想像力,音域也很寬廣,很能表現卡門緊張、激動的悲劇情緒。這部作品的音響結構也很完整,它的豐富感來自於配器法與伴奏中精緻的對位材料。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迴旋曲式。然後突然把A大調轉到F大調,突出了第二場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後27小節中,作者引進了卡門,用她的一個具有增二度音程特點的主題來加強觀眾對她的印象。隨著增二度音程越來越清楚地成為減七和弦的一部分,這個減七和弦往往使人聯想到劇中邪惡的事物。最後序曲在一個加倍的ff減七和弦結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然後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出現,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多情的卡門、性感的卡門。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在塞維利亞老城牆邊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們看到了比才作為一位音樂戲劇作曲家確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對動作中的任何一個細微變化,他都能運用恰如其分的音樂加以表達。
(三)音樂特色
1.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卡門》的主題是由愛情到毀滅,劇情發展迅速而深入,歌詞簡潔而緊湊。比才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體現現實主義的原則,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成功地刻畫了卡門溫柔、直率、熱情、殘忍、誘惑、傲慢、放盪、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門、何塞、鬥牛士等多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營造出對比和沖突十分強烈的戲劇氛圍,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第三幕中的《紙牌三重唱》,是全劇中最精彩的場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樂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不祥之兆。比才在《卡門》中,還採取了分曲編排的結構方式,靈活運用主導動機,在調性上做到連貫統一,使音樂推動了劇情的深化和發展。
2.強烈的民族音樂色彩。
《卡門》的音樂熱情、狂野,令人著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亞舞曲》、《阿拉貢舞曲》、《吉普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當時比才受到了法國相異習俗的影響,他筆下的卡門與梅里美小說原著已經有了不少區別,他所刻畫的歌劇人物總是與地方民族風格的模仿緊密相連的。在刻畫人物方面,他運用了純粹的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節奏來刻畫主人公這個熱情坦率、酷愛自由、敢做敢當的吉普賽女郎,並專為卡門設計的「哈巴涅拉」、突出響板節奏的「賽吉迪亞舞曲」或歡快撒脫的「吉普賽歌曲」,以及卡門每次出場時,無論是與霍塞女伴的對話還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斷。
歌劇的重要環節還貫穿了西班牙典型的「鬥牛士」和與之相配的風格性歌曲。這使得歌劇情境更加真實,色調更加濃艷和豐富多彩。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獨特的力、強烈的戲劇真實性的音樂戲劇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發著一種輕柔溫和的感傷情緒。這里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的東西,一切都是帶著粗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現出來的。音樂緊湊而爽朗,帶著熾熱的南國氣質,吸引力極強。
總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國的歌劇更加有力、熱烈而且戲劇化,在世界的舞台藝術中也占據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夠將人性的善惡與沖突描繪得真實貼切,對後輩寫實派頗具影響力。而《卡門》粗獷的自然美,充滿了強烈的民間特點,熱情、奔放、獨具特色的音樂,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卡門》不但對法國歌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直接促進了19世紀末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參考文獻:
[1]周世斌.中外經典音樂欣賞[M].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歐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
外國歌劇卡門音樂分析腳本·選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Ⅳ 求《卡門組曲》賞析
參考http://tieba..com/f?kz=205878941
Ⅳ 歌劇卡門的賞析。
歌劇《卡門》是19世紀法國作曲家卡比的經典之作。《卡門》是由一部小說改編,而卡爾為了讓劇情發展跟合理的搬上舞台,在保留其中的精華基礎加以大膽的改編,使情節線索變得簡潔又集中,使人物的性格更加鮮明突出。
本歌劇《卡門》共四幕:第一幕,卡門對唐荷西的一見鍾情;第二幕,初顯矛盾;第三幕,矛盾激化;第四幕,怒殺卡門。
歌劇的故事內容簡單概述為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普賽姑娘卡門愛上了年青英俊的唐荷西,使他墮入情網,使之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後來唐荷西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後來卡門又愛上了勇敢瀟灑的鬥牛士埃斯卡米洛,唐·荷西在嫉妒的憤怒中殺死了卡門。
歌劇《卡門》把直抒胸臆的歌詞同熱情奔放的音樂旋律結合起來,讓卡門在歌唱中表達自己對自由的強烈追求,塑造出感情熾熱、熱愛自由、個性鮮明的卡門形象第一幕卡門一上場就唱起了著名的《哈巴涅拉之歌》,明確表現出卡門熱愛自由的特點。
歌中唱道:「愛情是只不羈的小鳥,人們難以將它馴服。縱然是恐嚇、威嚇,它都不會屈服。任你怎樣喋喋規勸,它都不會輕易聽從。」但是後來正是由於卡門這樣的愛情觀,讓她和荷西一步步逼近絕路,正如紙牌占卜上說,「先是我滅亡,再是他滅亡」。
短短的2個多鍾頭裡面,人物的情感變化和劇情發展都符合戲劇的邏輯。另外雖然這不是悲劇但是正如有人評論「它有喜劇的因素」,這個並不難察覺,因為在開始的時候和中間部分有很多輕快的橋段和音樂。是這部結局是悲劇歌劇並不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麼傷感。
Ⅵ 卡門組曲 阿拉貢賞析
歌劇《卡門》 完成於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後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 四幕歌劇 《卡門》主要塑造了一個相貌美麗而性格倔強的吉卜賽姑娘——煙廠女工卡門。卡門使軍人班長唐·豪塞墮入情網,並舍棄了他在農村時的情人 —— 溫柔而善良的米卡愛拉。後來唐·豪塞因為放走了與女工們打架的卡門而被捕入獄,出獄後他又加入了卡門所在的走私販的行列。卡門後來又愛上了鬥牛士埃斯卡米里奧,在卡門為埃斯卡米里奧鬥牛勝利而歡呼時,她卻死在了唐·豪塞的劍下。
本劇以女工、農民出身的士兵和群眾為主人公, 這一點,在那個時代的歌劇作品中是罕見的、可貴的。也許正因為作者的刻意創新,本劇在初演時並不為觀眾接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部作品的藝術價值逐漸得到人們的認可,此後變得長盛不衰。這部歌劇以合唱見長,劇中各種體裁和風格的合唱共有十多部。
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迴旋曲式。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序曲中集中了歌劇內最主要的一些旋律,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片段1、片段2),主題選自歌劇最後一幕中鬥牛士上場時的音樂。 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
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片段3)。在這一幕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是十分深入人心的旋律,行板、d小調轉F大調、2/4拍子,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片段4和片段5)。 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片段6),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盪不羈的性格。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為快板、3/8 拍子,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 (片段7), 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 選自第二幕中 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片段8)。
第二幕中還有一段吉普賽風格的音樂, 表現的是兩個吉普賽女郎在酒店跳舞時縱情歡樂的場面(片段9),跳躍性的節奏和隱約的人聲烘托出酒店裡喧鬧的氣氛。
第二幕與第三幕之間的間奏曲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長笛與豎琴交相輝映,飽含脈脈的溫情(片段10)。
第三幕中著名的 《鬥牛士之歌》,是埃斯卡米里奧為感謝歡迎和崇拜他的民眾而唱的一首歌曲。這首節奏有力、聲音雄壯的凱旋進行曲,成功地塑造了這位百戰百勝的勇敢鬥牛士的高大形象(片段11)。
第四幕的結尾,正象柴科夫斯基所說的那樣: 「當我看這最後一場時,總是不能止住淚水,一方面是觀眾看見鬥牛士時的狂呼,另一方面卻是兩個主人公最終死亡的可怕悲劇結尾,這兩個人不幸的命運使他們歷盡辛酸之後還是走向了不可避免的結局。」 劇中還有一段膾炙人口的西班牙風格舞曲「阿拉貢」, 也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出的曲目(片段12)。
Ⅶ 梅里美《卡門》 簡介 賞析
在梅里美的傳世經典《卡門》中,原始強力與邪惡之美的結合達到了完美的極致!
小說回中,女主人公卡答門的美充滿了邪性。「她笑的時候,誰都回神魂顛倒」,美色和她的巫術、狡詐一樣是她的武器。她不擇手段,蔑視和反抗來自社會和他人的任何束縛:「寧可把整個城市燒掉,也不願坐一天牢。」與一起工作的女工一言不合,揮刀就在對方臉上畫下一個十字。唐荷塞為了她成了強盜和殺人犯。他罵她是「妖精」,她也說自己是「魔鬼」,「不許我做什麼我立刻就做。」她風流成性,情人無數,唐荷塞把她的情人殺了一個又一個。最後,她不再愛唐荷塞時,唐荷塞怎麼哀求,甚至把廚刀來威脅也沒有用,「作為羅姆,你有權殺掉你的羅密,但卡門永遠是自由的。」他能死也絕不改口或求饒,連中兩刀,「一聲不吭地倒下了」。
梅里美筆下的主人公都有一個突出的共同點,他們都率性而一意孤行,表現為狂熱激情的原始動力所支配,往往輕易地毀掉自己的夢想,自己所愛和希望,甚至輕易地毀掉自身,連命運也視同兒戲。
Ⅷ 求歌劇《卡門》《弄臣》評論或賞析
歌劇《卡門》賞析[摘 要]《卡門》是一部音樂創意和戲劇效果都十分出色的作品,是一部真正綜合概括了19世紀抒情藝術的歌劇,也是一部在藝術歷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劇。文章通過對比才及其作品的分析闡述了歌劇《卡門》的音樂特色。
[關鍵詞]歌劇 比才 卡門 音樂
作曲家比才的代表作品——歌劇《卡門》,一百多年來一直是世界歌劇舞台上最受歡迎並且久演不衰的作品。作為法國傑出的作曲家,比才是浪漫主義終結和現實主義興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稱他為「地中海的太陽」,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贊揚。
(一)內容介紹
四幕歌劇《卡門》是梅拉克和阿萊維根據梅里美的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歌劇是世界上最著名的歌劇之一,也是19世紀法國歌劇的最高成就。它以其生動鮮明的音樂語言、豐富巧妙的和聲配器手法以及強烈感人的戲劇性發展,把作品的主題思想表達得淋漓盡致。《卡門》是一部生動的音樂文學,它用音樂鮮明地刻畫出性格相異的人物形象,並且集中刻畫了卡門熱情潑辣、酷愛自由的性格。《卡門》的音樂始終緊密配合著舞台動作,中間沒有靜止的音樂場景。劇中進行曲、詠嘆調、舞曲等交替出現,樂曲爽朗流暢,具有熾熱的西班牙音樂特色。所有這些音樂又通過嚴謹的戲劇邏輯組合為一體,緊湊而簡練,表現了真實的生活,使其成為雅俗共賞、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一部偉大作品。這部歌劇還包含了許多首在音樂會最常見的選曲,最著名的是序曲和「哈巴涅拉舞曲」,重要唱段如「米剴拉的詠嘆調」、「花之歌」和「鬥牛士之歌」等都是歌劇文獻中最精彩的部分。這部歌劇具有重要的社會現實意義,比才通過對女主人公卡門獨立不羈的性格刻畫,強烈地反映了資產階級個性解放的思想,滿腔熱情地謳歌了自由,體現了他對全部生活的堅定信念。
(二)作品分析
《卡門》雖然描寫的是愛情、慾望、嫉妒、仇恨的悲劇,但因為劇中有大量的對話,所以它的體裁是喜歌劇,可見當時的歌劇和喜歌劇之間的區別並不是從內容來考慮,而完全是單純的技術問題。比才的最大優點,也是他最深刻的獨特性,就是運用了三種不同的因素:民間因素、喜劇因素和悲劇因素,並成功地將三者融為一體,所以作品的一致性是最先引人注目的特點。然後,悲劇因素再漸漸主宰整部歌劇,最後並吞了其他兩個因素。從序曲開始,這個極富特色的主旋律就預告了卡門的命運。
《卡門》的旋律緊湊,節奏充滿活力,人物的性格描寫逼真細膩,因而造成許多戲劇高潮,從而深刻地揭示了作品的悲劇性。比才的和聲也很富想像力,音域也很寬廣,很能表現卡門緊張、激動的悲劇情緒。這部作品的音響結構也很完整,它的豐富感來自於配器法與伴奏中精緻的對位材料。歌劇的序曲為A大調,四二拍子,迴旋曲式。然後突然把A大調轉到F大調,突出了第二場中《鬥牛士之歌》的副歌,在短小的序曲的最後27小節中,作者引進了卡門,用她的一個具有增二度音程特點的主題來加強觀眾對她的印象。隨著增二度音程越來越清楚地成為減七和弦的一部分,這個減七和弦往往使人聯想到劇中邪惡的事物。最後序曲在一個加倍的ff減七和弦結束。
整部序曲建立在具有尖銳對比的形象之上,以華麗、緊湊、引人入勝的音樂來表現這部歌劇的主要內容,而且使用明暗對比的效果將歌劇的內容充分地表現了出來。本劇的序曲是音樂會上經常單獨演奏的曲目。第一幕中換班的士兵到來時,一群孩子在前面模仿著士兵的步伐開路。孩子們在輕快的2/4拍子,d小調上,唱著笛鼓進行曲《我們和士兵在一起》。在這一幕中塑造了吉卜賽姑娘卡門熱情、奔放、富於魅力的形象。然後主人公卡門的著名詠嘆調《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出現,這是一段深入人心的旋律,充分表現出卡門豪爽、奔放而富有神秘魅力的形象。卡門被逮捕後,龍騎兵中尉蘇尼哈親自審問她,可她卻漫不經心地哼起了一支小調,此曲形象地表現出卡門放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個多情的卡門、性感的卡門。還是這一幕中,卡門在引誘唐·豪塞時,又唱出另一個著名的詠嘆調《在塞維利亞老城牆邊上》,是一首西班牙舞蹈節奏的迷人曲子,旋律熱情而又有幾分野氣,進一步刻畫了卡門性格中的直率和潑辣。
第一幕與第二幕之間的間奏曲也十分有名,選自第二幕中唐·豪塞的詠嘆調《阿爾卡拉龍騎兵》,大管以中庸的快板奏出灑脫而富活力的主旋律。第二幕中,我們看到了比才作為一位音樂戲劇作曲家確實向前邁出了一大步。對動作中的任何一個細微變化,他都能運用恰如其分的音樂加以表達。
(三)音樂特色
1.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卡門》的主題是由愛情到毀滅,劇情發展迅速而深入,歌詞簡潔而緊湊。比才在音樂創作中,力求體現現實主義的原則,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現了多彩的社會生活,特別是成功地刻畫了卡門溫柔、直率、熱情、殘忍、誘惑、傲慢、放盪、狡黠等多面的性格;塑造出卡門、何塞、鬥牛士等多個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光彩奪目的藝術形象,營造出對比和沖突十分強烈的戲劇氛圍,達到了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第三幕中的《紙牌三重唱》,是全劇中最精彩的場面,也是最精彩的歌曲。重唱的音樂和劇情融合得天衣無縫,給人以不祥之兆。比才在《卡門》中,還採取了分曲編排的結構方式,靈活運用主導動機,在調性上做到連貫統一,使音樂推動了劇情的深化和發展。
2.強烈的民族音樂色彩。
《卡門》的音樂熱情、狂野,令人著魔,其中《哈巴奈舞曲》、《塞吉迪亞舞曲》、《阿拉貢舞曲》、《吉普賽之歌》等眾多膾炙人口的旋律,高潮迭起,撼人心魄。
當時比才受到了法國相異習俗的影響,他筆下的卡門與梅里美小說原著已經有了不少區別,他所刻畫的歌劇人物總是與地方民族風格的模仿緊密相連的。在刻畫人物方面,他運用了純粹的西班牙風格的音調、節奏來刻畫主人公這個熱情坦率、酷愛自由、敢做敢當的吉普賽女郎,並專為卡門設計的「哈巴涅拉」、突出響板節奏的「賽吉迪亞舞曲」或歡快撒脫的「吉普賽歌曲」,以及卡門每次出場時,無論是與霍塞女伴的對話還是重唱都是一系列集聚民族特色的片斷。
歌劇的重要環節還貫穿了西班牙典型的「鬥牛士」和與之相配的風格性歌曲。這使得歌劇情境更加真實,色調更加濃艷和豐富多彩。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一部具有獨特的力、強烈的戲劇真實性的音樂戲劇作品,其抒情的部分散發著一種輕柔溫和的感傷情緒。這里沒有任何人為的造作的東西,一切都是帶著粗獷的力量和天然性表現出來的。音樂緊湊而爽朗,帶著熾熱的南國氣質,吸引力極強。
總之,因比才的改革,使得法國的歌劇更加有力、熱烈而且戲劇化,在世界的舞台藝術中也占據一重要席位。尤其他能夠將人性的善惡與沖突描繪得真實貼切,對後輩寫實派頗具影響力。而《卡門》粗獷的自然美,充滿了強烈的民間特點,熱情、奔放、獨具特色的音樂,都具有極強的吸引力。《卡門》不但對法國歌劇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直接促進了19世紀末真實主義歌劇的興起。
參考文獻:
[1]周世斌.中外經典音樂欣賞[M].北京:北京學苑出版社,1993.
[2]劉新叢,劉正夫.歐洲聲樂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
[3]楊民望.世界名曲欣賞(歐美部分)[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
[4]外國歌劇卡門音樂分析腳本·選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
音樂與戲劇的完美結合
摘 要:威爾第是19世紀最偉大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被譽為「義大利歌劇之王」。歌劇《弄臣》是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一部傑作,其音樂具有強烈感人的力量,他用這部歌劇再次證明了「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這一思想,成為上演率極高的傳世巨作。
關鍵詞:威爾第 《弄臣》 重唱
朱塞佩·威爾第(Giuseppe Verdi,1813—1901),義大利歌劇的集大成者。他一生創作了26部歌劇。他的歌劇創作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世紀40年代,當時義大利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納布科》《倫巴第人》《厄爾南尼》《列尼諾亞戰役》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此獲得了「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第二階段是50至60年代,《弄臣》《茶花女》和《游吟詩人》《假面舞會》標志著威爾第的歌劇從表現歷史人物的業績轉向現實生活和強烈的人性沖突上,這些作品奠定了威爾第歌劇大師的地位;第三階段,70年代至威爾第去世。這一時期,威爾第創作了精品之作《阿依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和《法爾斯塔夫》。威爾第的創作代表了義大利19世紀下半葉歌劇發展的歷史,但是這位作曲家之所以能揚名於世,主要還是由於《弄臣》的成就得來的,這一作品標志著威爾第已是一位可與瓦格納並稱的歌劇改革者。在創作上,《弄臣》不再使用那些枯燥無味的宣敘調,而是在貫通一體的管弦樂中進行歌唱,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的慾望、內心世界,音樂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
《弄臣》之故事梗概
義大利作曲家威爾第和腳本作家皮亞維筆下的《弄臣》,取材於法國大文豪雨果受查禁的浪漫主義話劇《國王行樂》。《弄臣》是威爾第創作中期的一部傑作,他把利哥萊托和吉爾達兩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普通人物推向歌劇舞台的中心,對於他們的不幸遭遇給予深切同情,並對封建統治階級進行嘲諷和批判。這部歌劇是作曲家為威尼斯歌劇院專門創作的,完成並首演於1851年。
故事發生在16世紀的曼圖亞,風流倜儻、縱欲好色的公爵是位獵艷冒險家,專以玩弄女性為樂;外表畸形殘廢的利哥萊托是位專門幫助公爵尋樂的弄臣並常常嘲諷被公爵誘騙了妻女的朝臣。歌劇開始映入眼簾的是曼圖亞公爵府中豪華的客廳,當公爵向朝臣博爾薩大談其最新的艷遇時,美麗的切普拉諾伯爵夫人引起了他的注意,便上前向她求愛。正在眾人狂歡之際,蒙特羅內伯爵突然闖進來,聲色俱厲地指責了玩弄他女兒的公爵,為此遭到了利哥萊托無情的嘲笑。蒙特羅內憎恨地詛咒公爵和利哥萊托必遭報應。利哥萊托相濡以沫的女兒吉爾達是他苟活人世的唯一精神動力。然而她被喬裝成學生的公爵騙取了愛情,詛咒開始得到報應。朝臣們為了對利哥萊托進行報復,設計將吉爾達綁入宮內交給公爵。利哥萊托一直努力設法逃避的事情發生了——女兒被公爵玷污了。這讓他萬分痛苦,惱羞成怒之下雇了殺手謀刺公爵。然而對公爵又愛又恨的吉爾達,決定用自己的生命去挽救她那不忠實的愛人。在歌劇結尾時,利哥萊托欣喜地等待殺手送來自己夢寐以求的麻袋時,發現了自己的女兒早已成為屈死鬼,他憤怒而絕望地喊道:「吉爾達,你是我的命根子,不能死。啊!這老傢伙的詛咒呀!」利哥萊托失聲昏倒在女兒身上,全劇在詛咒主題陰森的轟鳴和充滿戲劇感染力的氣氛中結束。
《弄臣》之人物性格
醜陋、善惡交織的利哥萊托 利哥萊托是具有雙重性格的歌劇人物形象,不僅是戲劇的主要承擔著,而且承擔著揭示主題「詛咒」的重任。他既是貌丑背駝供公爵娛樂的宮中小丑,又是內心敏感慈祥、對女兒充滿關愛的慈父。利哥萊托是整個悲劇事件的中心,悲劇後果的最大承擔者和悲劇內涵的主要載體。威爾第通過各種音樂手段,將自己的全部同情投向這個人物,並用變化多樣的音樂手法對利哥萊托這個內心畸形陰暗人物的復雜性格和矛盾心理狀態進行了深刻細致的刻畫:用附點音符連續地奏出同一個音,陰暗而悲慘的代表詛咒的音樂動機真實地描繪了利哥萊托內心的痛苦,豐富的旋律性和強烈的戲劇性相互結合在一起,促成了音樂形象的貫穿發展,增強了音樂的戲劇表現力,從而使利哥萊托成為歌劇文獻中最令人難忘、最具深刻人性的男中音角色之一。
輕浮、玩世不恭的曼亞圖公爵 公爵是風流倜儻、多情善變、縱情聲色的花花公子,以玩弄女性作為自己生活的樂趣。他憑借自己高貴的身份和瀟灑的外表贏得他所傾慕的女人的芳心,得到之後又隨意丟棄。在第一幕一開場,他滿不在乎地用敘事曲《這位小姐那位太太》唱出了他那輕浮的感情。歌中唱道:「今天的微笑,明天又投向別的女人,如果心裡只裝著一個人,那該是多麼愚蠢,不管別人怎樣議論,只要是我中意的女人,我一定要得到。」這就是他的愛情哲學,同時也暗藏了吉爾達日後悲慘的命運。公爵是全劇惡勢力的代表人物,從公爵的「浪漫曲」到對吉爾達表達愛情重唱「愛情是心靈的陽光」,到「女人善變」,對公爵這樣一個反面的角色,威爾第將優美動聽的旋律賦予他,在音樂上側重於抒情。
痴情、善良純真的吉爾達 在整個悲劇色彩的籠罩下,劇中的吉爾達是唯一讓人感到溫暖陽光的一個角色,養在深閨的吉爾達是一個純潔、深情,富於詩意的年輕女子,威爾第將她寫成輕盈而略帶幻想色彩的花腔女高音。詠嘆調《親愛的名字》旋律優美動聽,洋溢著浪漫主義氣息,形象地描繪了吉爾達對偽裝成窮學生的曼圖亞公爵深深的愛。揭示了初戀的吉爾達那溫柔多情、熱烈而狂喜的內心世界,這是一種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透著對美好愛情的嚮往。她的天真、痴情、善良與輕浮、玩世不恭的公爵形成強烈的對比。她的被欺騙、被蹂躪和最終被毀滅的事實,無情揭露了封建統治者關於愛的虛偽性及其殺人的本質。
《弄臣》之音樂魅力
《女兒!—啊,爸爸!》由於蒙特羅內的「詛咒」在利哥萊托的腦海中忽隱忽現,一直纏繞著他,他擔心自己的女兒遭報應。在第一幕第二場第七分曲,利哥萊托憂心忡忡地走進家門,女兒吉爾達飛快地跑來迎接他,並撲向父親的懷抱。父女相見時的喜悅與激動在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二重唱中得以充分的表現,利哥萊托用甜美的曲調真摯地訴說著女兒是自己唯一的慰藉。此時利哥萊托在觀眾的心目中已經逐步發生變化,他已經不再那麼面目可憎,而儼然成了一位慈父的形象。
這是一首典型的抒情二重唱。第一部分是再現性單三部曲式,音樂以切分節奏進入,緊接著八分音符跳音以顫音級進下行,音樂形象表現了青春、活力,和聲織體用C大調主屬和弦交替奏出明亮、輕快的音樂色彩,這種色彩預示了吉爾達的出場。利哥萊托深沉而悠長的旋律是中心音調,他的旋律在重唱中得到了完整的持續的展開,歌唱性強,音調的性格相當鮮明;而吉爾達聲部的旋律則明顯地帶有從中心音調派生發展而來的痕跡,裝飾性強,獨立性較弱,「親愛的女兒!」「爸爸!」「能夠緊緊擁抱你是我最大的愉快,你是我的命根子!」兩人歌頌著崇高美好的父女之情。緊接著是利哥萊托對往事的痛苦回憶的宣敘調和連接段,此時歌劇音樂主題「詛咒」的音樂元素,雙附點節奏型再次出現,使人物的悲劇色彩顯得更濃重。
第二部分是兩人的二重唱。二重唱先現部詠嘆調主題先是父女兩人的聲部兩次完整出現,讓觀眾聽清兩人各自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然後運用節奏模仿的卡農形成一問一答的形式再把兩個聲部交織起來,樂曲在道別聲中結束。「啊,我託付給你的這朵鮮花,溫柔美麗,貞潔無瑕,你要特別愛護她。」「啊,多麼深情,多麼關懷,不必為我擔心爸爸。」在這段比較復雜的二重唱中,展現了利哥萊托這位醜陋弄臣性格的另一個——對女兒深深的關懷和摯愛。
正在思戀之中的吉爾達通過歌曲《愛情是心靈的陽光》向保姆表明了自己內心的苦悶。公爵一看時機已到,走過來向保姆使了個眼色讓她下去,然後跪在吉爾達面前表明自己的愛情。吉爾達認出眼前這個大膽的青年正是在教堂遇到的那個夢寐以求的意中人,於是二人唱起愛慕的二重唱。
唱段從公爵向吉爾達表達愛慕之情的場景,以降B大調、3/8拍開始有三個主題。首先由公爵用優美動聽的旋律向吉爾達表白他虛偽的愛情,唱出主題A:「愛是心靈的陽光和生命,使我們心中常充滿激情。一切榮耀和權勢都不能使我動心,若有了愛情,連天使們也羨慕我們。」公爵的聲部以三拍子搖曳的節奏,極具歌唱性的民歌風的旋律向吉爾達抒發著他那「虛偽」的愛情,顯示出慷慨激昂的熾烈情感,透露出一種風流、瀟灑而又輕浮放盪的氣質,十分准確而又傳神地刻畫出公爵那種對女性、對愛情玩世不恭的戲劇形象。吉爾達的旋律引用了公爵旋律的素材,唱出了主題B:「啊這是我夢中聽到的聲音,它是多麼親切又多麼溫存!」接著兩個聲部運用了對比復調手法完美交織,公爵的旋律是主題的變化發展;吉爾達的聲部以連續級進的變化音旋律,表達了初戀的吉爾達那溫柔多情、熱烈而狂喜的內心世界。接著公爵和吉爾達在互相表達完愛慕之情後告別的重唱運用了卡農模仿手法唱出主題C,隨後兩聲部重合運用平行三度、六度二聲部復調手法,並不斷分裂展開,表明此時兩人感情達到一致。在結束時,主和弦與屬和弦交替,最終落到降D大調主和弦上,在兩人發誓相愛後,公爵隨保姆匆匆離去。在這首重唱中,吉爾達的純真、溫柔與輕浮、偽善假意、風流多情的公爵形成對比,而正是吉爾達的純真和對愛情的充滿幻想與詩意的激情,才造成了她悲劇性的命運。
《弄臣》之塑造悲劇人物形象的重唱
《弄臣》中有大量真摯深刻,並起著推動劇情發展的重唱,尤其是第三幕達到戲劇沖突高潮的四重唱,更是膾炙人口。重唱所抒發的情感沖突是引發悲劇的主要原動力。利哥萊托與吉爾達之間的親情以及他與公爵、大臣們之間的仇恨,也大都是通過重唱來完成的。尤其是主人公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四次重唱構成歌劇矛盾發展的脈絡,層層遞進地走向戲劇高潮。
第一次重唱出現在第一幕第二場中,那段感人至深的利哥萊托與吉爾達的父女間的抒情二重唱,不但展現出了吉爾達單純、善良,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向觀眾展現出這位醜陋弄臣性格的另一面——對女兒深深的關愛。然而,正是這種濃濃的父愛之情反而加重了主人公利哥萊托最終悲劇命運的程度,為最後父女生死離別的高潮部分做了重要鋪墊和准備。第二次重唱出現在吉爾達向父親描述她與公爵從認識到被拐的過程。仇恨再一次在利哥萊托心中升騰,一段富於進行曲風格的二重唱表達出利哥萊托復仇的決心,這就大大推動了悲劇的發展進程,為悲劇高潮的來臨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但天真善良並對愛痴迷的吉爾達卻勸慰父親放棄復仇的念頭,被利哥萊托拒絕了,這是父女出現的第一次間接分歧,並為後面吉爾達為愛獻身埋下了伏筆。第三次重唱出現在第三幕公爵和瑪達琳娜在屋裡,吉爾達和利哥萊托在屋外,形成兩組用不同感情唱起的四重唱。不了解內情的公爵向瑪達琳娜訴說虛偽的愛情,吉爾達大失所望,利哥萊托則發出憤怒的復仇誓言。在這看似寬松的氣氛中,卻蘊含著緊張因素,並為結尾悲劇性高潮的到來做了必要准備。當劇情推進到最後一場戲——父女離別。此時各種戲劇性沖突匯集在一起被發展到了頂點,作曲家用了父女二重唱將悲劇推向了最終的高潮從而利哥萊托這一悲劇性人物的形象也得以塑造完成。
在歌劇《弄臣》中,重唱的這些安排使戲劇情節發展邏輯嚴密,使利哥萊托的悲劇命運得到細致的闡述和發展,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獨具魅力的重唱,使這部歌劇的藝術魅力真摯完美,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之一 。雨果在看了歌劇後感慨道:「話劇中,不可能讓四個不同的角色,同時表達四種不同的感情,而威爾第的這首四重唱證明了只有歌劇能做到這一點。」威爾第用這部歌劇再次證明了「歌劇是用音樂展開的戲劇」這一思想,使其《弄臣》成為至今魅力未減的傳世之作。
參考文獻:
[1] 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2] 錢苑,林華.歌劇概論[M]. 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3.
[3] 朱德九.歌劇《弄臣》的劇情及音樂[J].音樂愛好者,1981,(02).
[4] 高陽.歌劇《弄臣》中悲劇性人物利哥萊托的形象初步分析[D].福建師范大學.
[5] 居其宏.大師威爾第與中國歌劇——紀念威爾第逝世100周年[J].人民音樂,2001,(05).
Ⅸ 求<卡門組曲〉的賞析
http://tieba..com/f?kz=205878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