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的散文賞析
❶ 林清玄散文集,完整原文+賞析(不要太多)
林清玄散文集
點擊一下下載,
如滿意請採納,
如有問題請追問,謝謝
❷ 林清玄散文精選片段加賞析
《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林清玄散文賞析鑒賞《桃花心木 》:
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我們喜愛,同時也深受命題人的重視。他的散文清新明麗,意味雋永,總是在淡淡的語氣中,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和認識。台灣有人評論林清玄的散文是絕然的感性,富於韻味,也充滿鄉土。這句話道盡了林清玄散文的風格。下面選其兩文,以供大家賞讀。
[原文美讀]
《桃花心木 》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麼固定、那麼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麼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美文品評]
這篇文章頗給人一種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的感覺,也是以種樹之法,寓為人處世之理,但本文更是以桃花心木這種特殊的樹的生長過程設寓,生動形像地揭示出人生的哲理:「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告訴人們,自主精神才是一個人的立身立世之本。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在不確定中,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感知,就能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文章層層深入,層層設疑,由事入理,融理於事,意味深長,奈人尋味。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義。語言自然親切朴實。
❸ 林清玄散文《清凈之蓮》賞析
這是一篇富於哲理的散文詩。無論是思想深度的表述,還是寫作技巧的運用都是非常出色的。假如我們都「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來照見這個無邊復雜的世界」,那麼「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找到智慧。」這是《清凈之蓮》帶給我的最初啟示。讀著《清凈之蓮》,似乎我的心也「平靜如無波之湖」。
當我開始讀《清凈之蓮》的時候,作者的「偶爾」連續出場讓我感到一個「偶爾」就是一朵智慧之蓮。且看作者偶爾看到「一輪夕陽正掛在街的盡頭」,會想到「如此美麗的夕陽實在是預示了一天即將落幕」;……且看作者回到家裡,看到噴涌而出的清水,會想到「水龍頭流出來的好像不是水,而是時間、心情,或者一種思緒」;……作者看到在山中小池塘里的一朵紅色睡蓮,從泥沼的淺地中昂然抽出美麗的音符,「彷彿無視於外圍的污濁」的時候,竟然會想起「究竟要怎樣的歷練,我們才能像這一朵清凈之蓮呢?」呀!呀!一連串的偶爾,一連串的智慧之蓮徹底征服了我。讀著這篇散文詩,我有了深深的顫動。我在想,作者需要擁有一顆怎樣的心靈,才可以如此敏感地感受世界,包容世界,才能「在一切的優美、敗壞、清明、污濁之中都找到智慧」。是的,「我們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一切煩惱都會帶來覺悟,而一切小事都能使我們感知它的意義與價值。」
可是,我們都是有智慧的人嗎?尋求智慧難嗎?讀到這里,《清凈之蓮》給讀者帶來了疑問,這是作者的高明。他在這首散文詩里,流瀉下一連串「偶爾」的智慧,乃至無窮無盡,造就了文章的氣勢。而正當我們喘不過氣之時,作者告訴我們「在人間尋求智慧也不是那樣難的」。這一揭示恰到好處,一下子就把讀者的興趣領進了智慧的殿堂。
自然而然,作者開始講述自己智慧的秘訣。除了要有澄明之心外,我們還需要有柔軟的心,甚至柔軟到「看到一朵花中一片花瓣落下,都使我們動容顫抖」。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敏感、包容、精緻、超拔自我,甚至在受傷的時候也能包容我們的傷口。於是,我們獲知了柔軟心的重要性。
可作者還不止於此。他繼續寫道:「柔軟心是大悲心的芽苗,柔軟心也是菩提心的種子,柔軟心是我們在俗世中生活,還能時時感知自我清明的泉源」。在這里,智慧之光有了佛家的色彩,大悲心與菩提心似乎也正是人世中所缺少的。散文詩《清凈之蓮》寫到這里,我們終於明白智慧的根源是來自於我們的內心最深處。只要我們擁有作者所言的「柔軟心」,我們同樣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文章開篇時,帶給我們無限驚訝的「偶爾」的智慧之光。
是的,我們「究竟要怎樣的歷練」,「才能像這一朵清凈之蓮呢?」作者已經告訴我們,只要我們的心足夠柔軟。我們心的柔軟,甚至「可以比花瓣更美,比草原更綠,比海洋更廣,比天空更無邊,比雲還自在。」「柔軟是最有力量,也是最恆常的。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凈的智慧之蓮吧!
❹ 林清玄散文集好句賞析
1、如來果我每天都來澆自水,每天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無法深入下去,一旦停止澆百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會一吹就倒。
這兩句是講種植桃花心木的訣竅。每天定時定量給樹苗澆水,對樹苗有害無益,它不能獨立地生長,老依靠人,它的根也不能扎入土層深處。即使存活了,度遇到了大風大雨,也會一吹就倒。「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這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知手法,把樹苗當作人來寫,寫得生動形象。
2、不只是樹,人也是一樣,在不確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較經得起生活的考驗,會鍛煉出一顆獨立自主的心。
人和樹木一樣,也應學會獨道立自主的生活,只有不依靠別人,經得起生活中的任何考驗,才會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成為適應社會的人。
3、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種樹人不用來了,因為這些樹的根扎得很深,能內不斷地從土壤中吸取水份,不用別人的澆灌,經得起乾旱、風暴,茁壯地生長起來。
❺ 超急!!!林清玄散文賞析
淺評林清玄散文
醉後方知酒濃,愛過方知情重。理智只不過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 生命中的很多事,你錯過一小時,很可能就錯過一生了。」
翻開林清玄散文書,我便看見了這幾句話,它們背後的扉頁上是一片白樺林,紛繁的飛絮,似乎編織著一個個凄迷而又隱諱的故事,映射著文字間躍然浮動的暗象。
這又是個滿懷愁苦的作家吧,我思付道,在我所讀過的台灣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會以一種輕快自如的筆調來吐露心跡的,餘光中的《鄉愁》,雖寫得婉約真摯,卻也有過「鄉愁是一個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的詩句,令人感傷之餘,又多了幾分世事無常的凄楚;席慕容的文字,的確也有清麗脫俗的篇章,但在不經意間,她還是會流露出種種對往昔的傷逝之情,她用的是一顆「初心」,圓潤光滑,細膩雋永,卻似乎著重於感情的抒發,而忘卻了凝重的質感;陳冠學以一名當代的梭羅自喻,在他悠閑自如、從容舒緩的淡墨畫面之外,卻是一種行將消失的緊迫感;李敖呢,一柄鋒刃的劍,充滿了劍氣的張弛與揮灑,直刺向世間一切的醜陋,羈熬,迅猛。而林清玄則是一派佛家風范,清清玄玄,不悲不嗔,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里潛泳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是內容和形式,靈魂和肉體,歷史和現實,瞬間和永遠的結合體。
在當代中國的散文文壇上,林清玄是以其藝術個性著稱的佼佼者之一。他擅長將眼前的與記憶中的景物,現實的場景與歷史的事件、文物,用散文的筆法和詩的境界,流轉萬里而又隱諱婉轉,一一收入藝術的品位和冥想之中,熔鑄在抒情的流動的氣清神定的凝注里。讀他的文章,最能感受到的是那東方的審美智慧和佛家的哲學情懷。他同樣關注卑微的小人物形象,農民、士兵、小商販、小職員,甚至有一些生活在最底層的「被侮辱的被損害的」人,但與魯迅等作家不同的是,他並不著意去刻畫和批判左右他們命運的社會力量,比如說魯迅的《孔乙己》;也不是為了從小人物身上發掘一些悲喜劇的成分,比如老舍的《茶館》,他也沒有一味地強調人性自身的堅韌和價值,你也許會奇怪地問:他的文章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就我自己來說,我最喜歡的是那種氣氛,一種柔弱生剛強、寧靜而致遠的人世間的一脈溫情和心香,用蘇東坡的一句話來說,便是「來往煙波非定居,生涯蓑笠外無余,一蓑煙雨任生平。」
林清玄的《月光下的喇叭手》便體現了他這一風格。故事的內容很簡單,講的是一個從大陸流落到台灣的窮苦藝人,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冬夜遇到了作者,他們兩人同樣懷著寂寞:「街很空曠,我自街口走去,他從望不見底的街頭走來,。我們原也會像路人一般擦身而過,可是不知道為什麼,那條大街竟被他孤單涼墨的影子緊緊塞滿,容不得我們擦身」,當「我」了解到他是一個用驪歌為死人送葬的喇叭手後,「他不覺仰天笑了:『人到底免不了一死,喇叭一響,英雄豪傑都一樣。』」老人談起了他的生平,他故鄉的大豆田和他的童年,說:「故鄉真不是好東西,看過也發愁,沒看過也發愁。」而「我」卻說:「故鄉是好東西,發愁不是好東西。」離別時,老人吹著喇叭,「我」唱著歌:
我們隔著迢遙的山河
去看望祖國的土地
你用你的足跡
我用我遊子的鄉愁
你對我說
古老的中國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沒有家的人
少年的中國也沒有鄉愁
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
林清玄把所有人世間的苦難和現代文明社會中人性的失落,統統看成是一種無常和苦諦,而對付無常最有效的辦法,自然不是盡情的發泄那一份無力和無奈,而是向內轉,和一顆植物一樣,回復並內斂為一顆種子,追述到種子發芽的瞬間,最具有張力,引而不發。他總是會把諸如鄉愁一般的感情,融入像月光一樣氣清神定的溫情中,換句話說,他有一套將激情醇化和晶體化的本領,能將如火如荼的激情化為透明的潔白的瀑布那樣,帶給人慾罷還休,虛實生輝的感覺,如沐浴在一片梵樂、馨香之中,從而置於一個「返樸歸真」、「空故了群動」的意境里。
林清玄的文章自始自終有一個獨創性,但又非偏激和極端。比方說,他把台灣社會轉型以後,人性的普遍失落造成的精神危機,形容為《洗碗水社會》,他說:「洗碗水社會就是溫吞水社會,一天天的在渾濁。洗碗水社會最可怕的是,不管你是多麼清澄的水,……一流下去馬上就臟了。」這段文字中有一個清晰的辯證聯結——先是社會的萎靡,再是風氣的倒退,接著便是人性的墮落,且絲毫沒有環轉的餘地,台灣殘酷的現實也就暴露無遺。
如果只看到林清玄婉約、清雅、獨創的文風,而沒有看到他本身性格對文字的影響,是不全面的。也許和余秋雨有異曲同工之妙,林的文章,有許多也是文化的體現。他熔鑄了豐厚的東方美學和佛家宗教情懷,他將現代人生中的無助感,挫折感,空漠感細細道來,充滿著現實感,這與他皈依佛教的悟性和入世的人生觀是分不開的。他寫過眾多的篇章,如《木魚餛飩》、《光之四書》、《佛鼓》、《黃昏菩提》,以及集禪機和生命體悟為一體的《金色印象》。尤其是《金色印象》一文,他將許多具有文化底蘊的事物收錄於間,這里有一段:「我想,所有的果實都是美的,如果說果樹是生命,果實就是樹的心,隨便怎麼擺,都是美的,如果一個人有果實,也是一樣的。」
看來,將自己的文筆定位於氣清神定的氛圍中,即便沒有那麼明顯的悲愁,也是一份難得的灑脫,誰又能說「一蓑煙雨任生平」不是一種聰明的選擇呢?
❻ 要林清玄散文賞析
林清玄的散文一向以「清而不玄」,富含哲理,而深受我們喜愛,同時也深受命題人的重視。他的散文清新明麗,意味雋永,總是在淡淡的語氣中,告訴我們人生的哲理,表達了他對社會、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和認識。台灣有人評論林清玄的散文是絕然的感性,富於韻味,也充滿鄉土。這句話道盡了林清玄散文的風格。下面選其兩文,以供大家賞讀。 [原文美讀] 桃花心木 鄉下老家前面,有一塊非常大的空地,租給人家種桃花心木的樹苗。 桃花心木是一種特別的樹,樹形優美,高大而筆直,從前老家林場種了許多,林場的桃花心木已是高達數丈的成林,所以當我看到桃花心木僅及膝蓋的樹苗,有點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 種桃花心木的是一個高大的人,他彎腰種樹的時候,感覺就像插秧一樣,不同的是,這是旱地,不是水田。 樹苗種下以後,他總是隔幾天才來澆水,奇怪的是,他來的天數沒有規則,有時三天,有時五天,有時十幾天來一次。澆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時澆得多,有時澆得少。 我住在鄉下時,天天都會在種有桃花心木苗的小路散步,種木苗的人偶爾會來家裡喝茶,他有時早上來,有時下午來,時間也不一定。 我感到愈來愈奇怪。 更奇怪的是,桃花心木有時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來的時候總會帶幾株樹苗來補種。 我起先以為他太懶,隔那麼久才為樹澆水。 但是,懶的人怎麼會知道有幾棵樹枯萎了呢? 後來我以為他太忙,才會做什麼事都不按規律。但是忙的人怎麼可能行事那麼從從容容? 我忍不住問他,到底是什麼時間來?多久澆一次水?桃花心木為什麼會無緣無故枯萎?如果你每天來澆水,桃花心木應該不會這么容易就枯萎吧? 種樹的人笑了,他說:「種樹不是種菜或種稻子,種樹是百年的基業,不像青菜幾個星期就可以保收。所以,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我澆水只是模仿老天下雨,老天下雨是算不準的,它幾天下一次?上午或下午?一次下多少?如果無法在這種不確定中汲水生長,樹苗很自然就枯萎了。但是,只要在不確定中找到水源,拚命紮根的樹,長成百年的大樹就不成問題了。」 種樹的人語重心長地說:「如果我每天都來澆水,每天都定時澆一定的量,樹苗就會養成依賴的心,根就會浮生在地表上,無法深入地底,一旦我們停止澆水,樹苗會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樹苗,遇到狂風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植樹者言,使我非常感動,想到不只是樹,人也一樣,在不確定中,我們會養成獨立自主的心,不會依賴。在不確定中,我們深化了對環境的感受與情感的覺知。在不確定中,我們學會把很少的養分轉化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長。 生命的法則不可能那麼固定、那麼完美,因為固定和完美的法則,就會養成機械式的狀態,機械的狀態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當我聽過種樹的人關於種樹的哲學,每天走過桃花心木苗時,內心總會有某些東西被觸動,這些樹苗正努力面對不確定的風雨,努力學習如何才能找到充足的水源,如何在陽光中呼吸,一旦它學會這些本事,百年的基業也就奠定了。 現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經長得與屋頂等高,是那麼優雅而自在,宣告著自主的生命。 種樹的人不再來了,桃花心木也不會枯萎了。
這篇賞析共1200字左右 可以自己改改 希望採納O(∩_∩)O謝謝
❼ 林清玄散文的特點
林清玄:台灣作家林清玄以他眾多溫婉澄明的散文打動了無數讀者的心 ,林清玄散文回的與眾不同之處在於 :他絕大多答數散文是以佛學文化為底蘊或題材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 ,佛學文化是林清玄散文創作的導引.林清玄既是散文名家 ,同時又是虔誠的佛家弟子 ,佛學的般若 (智慧 )已經深入他的氣息和血脈 ,成為他觀照世界萬物和人生的憑藉與指南.因此 ,林清玄的散文中呈現出佛學風貌也就不足為怪了.
林清玄的散文創作深受禪宗思想的影響,這類作品往往包含了深遠的禪意,林清玄的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其散文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伴之以人文的關懷和思考.他的散文風格簡朴、清新、智慧、幽遠,能做到虛實生輝,空靈流動,具有詩性之美.
林清玄的散文獨樹一幟,自成風格,其散文可貴之處在於,他的寫作能以積極的「入世」態度,關注現代人生存中面臨的種種問題,並伴之以人文的關懷和思考
❽ 林清玄散文賞析
百合花開》賞析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繹出一段美麗而又令人感動的故事。這就是台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心田上的百合花開》。一個小小的「心靈」,為了心中那個美好的願望,竟是如此的執著和堅韌。它,的確不是一株野草。
偏僻遙遠的山谷、高數千尺的斷崖,預示了野百合追求美好願望的道路必然艱難曲折。惡劣的生長環境,並沒有消磨它作為花——一棵百合的天性,雖然它剛誕生時長得跟其他野草一模一樣。但一個堅定的念頭在它的心中悄悄萌生:我要開花,我要以花作證。為此,它「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陽光,深深地紮根,直直地挺著胸膛」——與自然環境頑強地抗爭。
如果說與生長環境的抗爭,只是野百合為實現美好心願邁出的第一步的話,那麼,野草的譏諷嘲笑、蜂蝶的鄙夷才是野百合面對的更嚴酷的考驗。野百合是執著的,野百合更是智慧的。面對野草的嘲諷譏笑、蜂蝶的鄙夷勸導,野百合堅定的信念始終沒有動搖:「不管有沒有人欣賞,不管你們怎麼看我,我都要開花!」
不事張揚的野百合,用自己的行動默默抗爭,獨行其道,終成「正果」:「它終於開花了,它那靈性的潔白和秀挺的風姿,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顏色。」這花是信念的結晶,是心血的凝聚。野百合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價值。正因為這美麗來之不易,所以當百合谷成為人們的「聖地」之時,每一朵野百合都能謹記第一朵百合的教導:「全心全意默默地開花,以花來證明自己的存在。」
文章通篇運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層層襯托,塑造了一個充滿靈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百合谷其實就是一個充滿世事艱辛的大社會的縮影,野百合的遭遇何嘗不具有人生奮斗的典型意義:一個人社會價值的實現,只有一種方式,那就是「以花來證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台灣文壇,林清玄這個土生土長的作家,以其鄉土氣息、傳統情懷、民族意識以及他獨樹一幟的禪佛文化,成為台灣最為多產而且作品暢銷的作家之一。林清玄多次提到影響他性格和寫作風格的母親。他說,小時候母親曾告誡他,寫東西要「有趣味的你要多寫一點,與別人分享;辛酸的少寫一點,留著自己晚上回房間里哭就行了。因為人生已經夠艱辛了,人家來讀你的文章,應該從你的作品裡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而《心田上的百合花開》則巧妙地將趣味與辛酸結合起來,以趣味抒寫辛酸,使人從中「得到安慰,得到啟發,得到提升」。他認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靈中某些高貴物質的展現。野百合的形象,正是林清玄心中的「富人」的形象。林清玄就是企圖用文學的語言,表達一些開啟時空智慧的概念,表達一個人應該如何舍棄和實踐,才能走上智慧的道路這一生活哲理。
在林清玄看來,人生的美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慾望、物質帶來的美;第二個層次是文化、藝術、文明帶來的美的滿足。第三個層次是靈性、精神的美,這是最高境界的美。他信奉「盡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這樣一個因「盡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實現了「靈性、精神的美」。
《心田上的百合花開》所展現的正是林清玄追求的做人最高境界: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大其願,堅其志,細其心,柔其氣」的人生准則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體現。
❾ 林清玄散文摘抄150字350字賞析
他在一篇名為《海拔五百》的散文中寫道:「登山專家只看見山頂,不像我們,能享受海拔五百的樂趣。」我曾被這行文字很久感動。我們正在一種叫做「征服」的驅使中日漸遺落了一種知足常樂的平和心境,於是,我們只能努力想像「高處不勝寒」的孤冷,卻對半山腰的迷人景緻視而不見,殊不知,沒有了自由的心情與平靜的心態,再宏偉的目標終究是空想罷了。還記得林清玄向我們描述的那名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很多人都在暗地裡嘲笑他,然而回望城市的華燈萬盞,「從遠處看,每一個人的家只是一個小小的窗口」,怎比那茫茫林海的無際無邊?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林先生筆下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這聲音與那「海拔五百」、「以林為家」的境界合奏著同一支曲子,便是「清歡」。那是一種歡愉後的平靜,無奈後的超脫,放逐後的回首,宣洩後的釋然。我們正在日益豐富的物質世界裡,多了一份機智,少了一份閑適,多了一份世故,少了一份高雅。什麼時候,我們才能在塵世中重溫「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歡」的淡泊心境,在紅塵中傲對「惆悵東南一枝雪,人生看得幾清明」的心靈叩問?我唯有在一片佛鼓聲中虔誠祈禱……
文學的洗禮
——《林清玄散文》讀後感
翻開一本書,和著淡淡墨香,如品茗般幽雅清韻。三言兩語,智慧的光芒閃爍其中。洗凈鉛華,拋開那些看起來很虛無的深邃,所有的真相都會展示在面前。稱其為散文精神的至高,也不足為過。
沒有多餘的文字,一切彷彿是那麼自然,卻又充滿了奇妙的聯想,空靈流動。轉換了時空,彷彿置身於那書中的情景,心靈卻澄澈洞明。我佛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羅萬象,應作如是觀」。即便是遵從了「如是觀」的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在講述真理的同時,又顯得如此接近生活,如此接近生命的真相。一些原本很普通的事情,在林清玄的筆下,就可以發射出熠熠的真理的光芒。在林氏的散文中,我們可以看到平凡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苦與樂,從最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佛法,感悟禪、感悟宇宙人生的真諦。
? 林清玄在博大精深、煙波浩渺的佛教藝術和佛教哲學的海洋里潛游泅渡,將之化為氣息,化為血脈。寧靜中透露著激越,冷峻中保持著溫煦,流動中體現著凝注。繼承了佛家廣博的智慧與胸懷,輕輕一揮手袖,便裝凌雲的壯志,巧妙地幻化為柔美月光下心香的雋永與人性的溫情。於是,我們得以看到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的傑作。正如《黃昏菩提》中寫到:「凡是樹,就會努力生長;凡是人,就不會無端墮落。凡是人,就有人的溫暖,凡是樹,就會有樹的風姿。」「感恩這人世的缺憾,使我們警醒不至於墮落。感恩這都市的污染,使我們有追求明凈的智慧。感恩那些看似無知的花樹,使我們深刻地認清自我。最大的感恩是,我們生而為有情的人,不是無情的東西,使我們能憑借情的溫暖,走出或冷漠或混亂或骯臟或匆忙或無知的津渡,找到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
還記得那住在林中的年輕人,當人們問他為何不到山外打工時,他的口吻不容置疑:「這是我的家。」在年輕人的眼中,森林中的一切生靈,都在冥冥中傳遞著廣博與自然,帶給他家的熟識氣息。不會忘記那位賣餛飩的老人,他總是在深夜敲起清越的木魚,向老主顧傳達著生意的信號,卻不致中斷熟睡者的美夢,更在不經意間溫暖了遲睡者的心靈。正是這平凡樂器奏出的平凡音響,委婉地傳達著這位老者的淡泊心態,使串串雲淡風清的聲音久久在心靈的上空回繞……
讀畢林清玄的散文,豁然開朗,生命的價值別有洞天。「且讓我們在卑濕污泥的人間,開出柔軟清靜的智慧之蓮吧。」
❿ 林清玄散文集摘抄賞析
沉水香 林清玄
朋友從印度回來,送給我一塊沉香木,外形如陡峭的山,顏色黑得像黑釉.有
一種極素樸悠遠的香,連綿不絕地從沉水香中滲出,飄流在空氣里.
最特別的是,那沉香木非常沉重,遠非一般的木石可比.
朋友說:「這是最上等的烏沉香,由於它的心很堅實,丟到水中會沉到水底,
所以也叫沉水香.而且,它的香味是不斷從內部散出來,永遠也不會消失,這一塊
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還是和它從前在森林裡時一樣的香呀!」
沉香能夠供佛、能夠靜心、能夠去除穢氣,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沉香作為佛
法的象徵,需要更深的感受,像有著堅實的心,像永遠散放木質的芬芳,像沉定的
心情,謙虛如同在水底一樣.
沉香最動人的部分,是它的「沉」,有沉靜內斂的品質;也在它的「香」,一
旦成就,永不散失.
沉香不只是木頭吧!也是一種啟示,啟示我們在浮動的、浮華的人世中,也要
在內在保持著深沉的、永遠不變的芳香.
浮世是水,俗木隨慾望水波流盪,無所定止.
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
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
點評:
這是一篇,如文章題目一樣,有著內斂卻飄逸著從遠古書齋中才散發著的幽香的文字.
淡淡,輕輕,在不經意間,縷縷香氣拂面而來,便沉靜在其中,不能自拔.
尋香而凝視,才若從峰巒疊嶂,從濃雲迷霧中,發現著了讓心靈為之一振的深谷幽蘭.淡雅而清新的容貌,謙和而溫潤的身姿,風中飄渺著的馨香,由不得讓人放下一切的塵俗雜念,生活錙銖,而隨之「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此種境界,已距離我們太遙遠,太遙遠,不是我們有意遠離,而是時事環境讓我們在不知不覺中脫離了這樣的軌跡,不得已而已.
《立刻完成的靈葯》
—— 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從前有一個國王,他的性子很急,對任何事情都不願意等待。由於他的位高權重,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能達成願望。
有一天,王後生了一個女兒,整日整夜的啼哭,使國王感到心煩。他看著因哭泣而臉皺成一團的公主,心裡想著:「如果我的公主能立刻長大就好了,我就可以看見她亭亭玉立美麗的樣子。」
雖然在理智上他知道沒有人能立刻長大,但是在情感上卻非常著急,一想到要看到美麗的女兒還要經過那麼漫長的時間,他更是急得難以安寢。
國王心裡想:「以我的權勢和財富,加上國中人才濟濟,難道真的找不到使公主立刻長大的方法嗎?如果連這樣的方法都找不到,我做國王有什麼意思?養一群大臣又有何用呢?」
他一想到,就立刻下令,召集所有的大臣到宮里來,當眾宣布:「各位都是國中處理大事的智者,我很希望各位幫我想一個方法,讓初生的公主立刻長大,不知道哪一位可以想出方法?」
大臣們面面相看,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只好據實以告:「大王!我們雖然處理過許多國家大事,卻從來沒有聽過能使嬰兒立刻長大的方法呀!」
國王聽了非常生氣:「都是一群飯桶,以我們全國的力量,難道找不到一個使孩子立刻長大的方法嗎?你們連使小孩長大的小小方法都不知道,還能處理什麼重大的國事呢?限你們今天晚上就給我想出一個讓嬰兒立刻長大的方法,否則不準走出皇宮一步。」
大臣們個個嚇得面色如土、噤若寒蟬,一句話也不敢說。其中一位年長的大臣站出來說:「大王!在我國有一位最高明的醫生,說不定他有立刻長大的靈葯。」
國王立刻派人火速把名醫請來,問名醫說:「你是我國醫術最高明的醫生,不知你有沒有使公主立刻長大的靈葯?」
「大王!這......」名醫陷入了沉思。
國王著急地說:「只要你能使公主立刻長大,有任何困難,你盡管說!」
「大王!使公主立刻長大並沒有什麼困難。我知道在遙遠的東方有這樣的靈葯,只要給公主服用,立刻就會長大,只是往返費時,要走很久的時間才會抵達。」名醫平和的說。
國王一聽,眼睛發亮,急切地問:「那麼,要走多久的時間呢?」
名醫說:「至少要十二年的時間,而且那種靈葯要新鮮的時候吃才有效,所以我一定要帶公主前往,摘下來立刻給公主服用,公主就會立刻長大了。」
國王欣喜若狂:」太好了!太好了!只要能讓公主立刻長大,就算采靈葯需要走十二年的時間也值得的。」
名醫於是把公主帶走了。
從此,國王每天都在擔心,不知道十二年後公主有沒有吃到遙遠東方的那種靈葯。有一天正在擔心時,忽然聽到稟報:公主和名醫回來了。
當名醫走進來的時候,身邊跟著青春美麗、亭亭玉立的公主,國王看了歡喜不已:公主真的吃到立刻長大的靈葯了。
他立刻召集群臣,公開宣布:「這果然是我國第一名醫,既知道靈葯在哪,又千里迢迢帶公主去吃靈葯、公主確實是立刻長大了。名醫真是名不虛傳!」
在我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像國王一樣,希望這個世界有一種萬靈丹,讓我們選擇人生里自己喜歡的部分。
我曾經夢想,吃了一顆萬靈丹,一睡醒來,已經度過了煩人的升學與考試,從最好的大學畢業。
也曾經夢想,不必經過長途的追尋、飽受情愛的挫折,吃了一顆萬靈丹,張開眼睛,已經有了這個世界上最相知相契的伴侶。
更曾經夢想,遠離一切成長的痛苦、遠離一切努力的奮斗、遠離一切悲傷的眼淚,當我服了那立刻完成的靈葯,人生已經美滿,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很可惜這個世界上沒有這樣的靈葯,於是,在短暫的夢想之後,我依然坐地孤燈下讀書寫作。在情感的追尋中,我默默承受被拋棄與背叛的痛苦。在生命成長的過程里、我也常常流下悲傷的眼淚。
經過編織美夢的少年時代,我逐漸知悉了生命並沒有結局,每一個結局只是一個新過程的開始罷了,美好的過程可能帶來慘痛的結局,痛苦的過程也可能帶來幸福的結局。當然,過程平順而結局圓滿,是最理想的,但一時圓滿不代表永遠美滿,只是走向一個新的起點。
我們的人生不是問答題,有時問不在答里,有時答不在問里;有的問題沒有答案,有的答案遠在問題之外。
我們的情感不是是非題,沒有絕對的是非,因為每一個情感都是不相同、不能類比的;每一段情感都是對錯交纏的,在失敗的情感中,沒有贏家。
可嘆的是,這些對過程更深刻的認識,對人生更深密的思維,都是到飽經挫折的中年才慢慢理清的。
在我生命最困苦的時刻,也曾尋找過萬靈丹,向天求告:「請給我一貼靈葯吧!」我曾乞靈於宗教,探尋生命的終極安頓之方;也曾煉丹於文藝,追求情愛的平息煩惱之法。
經過了差不多十年,我才發現「靈葯並不在遠方」,也就是正視每一個眼前的生活歷程、努力的活在當下,對這一階段的人生與情感用心珍惜。
由於對眼前、對當下的珍惜用心,才能不怨恨過去,不懷忱未來。才能在每一個過程當中努力承擔,以最大的心意來生活。
在人生的歷程,我不著急,我不急著看見每一回的結局,我只要在每一個過程,慢慢慢慢的長大。
在被造謠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知之明。
在被誤解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覺之道。
在被毀謗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愛之方。
在被打擊時,我不著急,因為我有自愉之法。
那是因為我深深的相信:生命的一切成長,都需要時間。
欣然有這樣的如「沉水香」一樣的人,說著「沉水香」一樣的話,送達了「沉水香」一樣的心之物語,讓我們,哪怕是一瞬感受到了「沉水香」一樣的純凈世界,足矣. 收起
因為兒時的不懂事、貪玩。
外加上自己本來身體就不好,患有
血友病,一旦摔傷碰傷流血是
很難止住的,導致現在腿腳不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