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萊羅賞析
1. 交響樂的如何欣賞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像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地利的約翰·施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並不像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知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展、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在精彩浩淼的音樂世界裡,交響樂恐怕是最讓人愛恨交織、取捨兩難的了。因為在大眾的觀念了,他是高雅的、嚴肅的、讓人望而卻步的。其實交響樂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遠。只要掌握了基本的欣賞方法,聽懂交響樂是一點都不難的。 尼采說:「沒有音樂,生命是沒有價值的,而交響樂是音樂中的音樂,是音樂中神聖的殿堂,而且它具有博大的、高遠的、深厚的精神境界。」確實,在很多人眼裡,交響樂很高雅,其實,它一點都不難接近。對初次欣賞交響樂的人說,了解交響樂的結構是聽懂它的第一步。
開始的樂章是整部交響曲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一般是快速的奏鳴曲式(有時可以加上一段慢速度的引子),結構復雜、情緒嚴肅,確定了整部作品的基調。
相對於結構復雜的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就要單純、親切的多——它的速度緩慢,富有歌唱性,旋律寬廣如歌,因此這一樂章往往成為全曲的抒情中心。
第三樂章是舞曲性樂章,所以這一部分的音樂速度又加快了,多採用小步舞曲,或者是詼諧曲,節奏歡快活躍、音樂富於變化,溫文爾雅的小布舞曲很有可能就會轉變成粗俗的舞曲,甚至是一支不像舞曲但充滿活力的曲子。
什麼事情到了快要結尾的時候,人們都想升華一下,交響樂也不例外,所以它的最後一段樂章通常是帶有總結性的,音樂速度比第一樂章還快,而且一般會採用民間節日歡樂的場面,或者是勝利的頌歌來作為整部交響曲的結束。一般來說,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柴可夫斯基的《第三交響曲》就設有五個樂章,有的甚至只有兩個樂章,最為人熟悉的莫過於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了。 交響樂難懂,除了它蘊含的深厚精神內涵比較難琢磨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交響樂團的樂器結構很復雜。按照一般慣例,交響樂團是根據樂器發出的聲音和演奏的難度來進行排列的,由弦樂、木管、銅管、打擊樂這四組樂器組成。其中,弦樂器身居高位,是整個交響樂團的靈魂,相當於一桌美食的主菜。木管樂器隨後,銅管樂器其次,打擊樂器則排在最後。
弦樂器的組成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貝斯等,是交響樂隊中最富表現力的一組樂器。在撥弦里有一招很高妙的手法,叫做巴托克撥弦,是匈牙利一個叫巴托克的作曲家將小提琴的演奏發揮到極致的演奏手法。什麼叫巴托克撥弦?我們知道,為體現一種美感,撥弦一般是在小提琴上輕輕地撥,但巴托克追求的是一種強烈而直接的效果,他用手指伸到弦裡面,把弦拋起來,通過非常強烈的彈力,讓弦打在琴板上發出一種極強急猛的聲音。
在弦樂器後面會設有兩排管樂器,而管樂器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木管樂器,一種是銅管樂器。木管是色彩性極富麗的一組樂器,大家最熟悉的有笛族、雙簧族、單簧族三類。笛族中的長笛音色非常美,長笛是金屬做的,那它為什麼也被歸類到木管樂器呢?因為它最早是由木管來演奏的,但通過金屬的製造工藝,樂器能發出更美的聲音,所以長笛演變成了一種由金屬來製造的木管樂器;雙簧管是雙簧族的高音樂器,音色非常美艷,有時也會有種凄婉的感覺,略帶鼻音。他在樂隊里常常吹奏抒情如歌的旋律,故有「抒情女高音」之稱;單簧管是相對於雙簧管來說的,有的人還叫它做黑管,因為它通體黑色。單簧管的音色比雙簧管要更豐富一些,是木管組最富有豐富表情性的樂器。
接下來我們要說的是銅管樂器,包括圓號、小號、長號和大號。這類樂器,很多人在上學的時候就可能接觸過。比如小號,每個學校都有號鼓隊,樂器演奏的樂器中就有小號,它的穿透力非常強,即使是在轟隆震天的炮火中,只要激昂高亢的小號一吹,士兵馬上就振奮了,因為小號的特殊地位,所以它一般排在最後一排的中間;圓號被稱為「樂器里的活化石」,音色低沉。在歐洲,人們狩獵時一般用的就是圓號,音色高亢。庄嚴壯麗而飽滿;最後要介紹的銅管組樂器是大號,它的體積非常大,所以對演奏者的要求比較高,身子骨單薄一點的,吹著吹著很有可能就被大號壓垮了。
有人說,交響樂就是為整個管弦樂隊所作的奏鳴曲,其實也不然,打擊樂器在管弦樂隊里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成員,定音鼓是「老大」,它的任務是在演奏時將曲子帶入高潮,並將音樂的趣味性帶入曲子中。另外的成員,如排鍾、木琴、豎琴、大鼓、小鼓、三角鐵、響板、大鈸等,也是為了增強樂器的氣勢。我們所熟悉的雷公和電母就很好的解釋了打擊樂器在交響樂中充當的角色,刮風下雨時,雷公打的是大鼓,電母打的就是大鈸,氣勢壯麗而雄偉。
2. 求波萊羅的賞析.
在搜狗里打曲作者拉威爾和作品名《波萊羅舞曲》就可以欣賞這首樂曲了
拉威爾《波萊羅舞曲》,該作品創作於1928年。《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這部舞曲非常特殊,具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1、 奏自始至終完全相同,節拍速度不變;
2、 主題及答句同樣地反復九次,既不展開也不 變奏;
3、 全曲始終在C大調上,只是最後的兩小節才 轉調;
4、 舞曲前半部分配有和聲,除了獨奏就是齊奏 ,後半部分附有淡淡的和弦;
5、 舞曲自始至終只有漸強的變化。
舞曲開始,由小鼓和中提琴、大提琴的撥弦來表現"波萊羅"的節奏(鈴鼓自始至終打著相同的節奏)。這種節奏持續四小節之後,從第五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一主題,這個主題依次在長笛、單簧管等樂器上展開,音樂富有生氣,給人以明朗、安靜的感覺。樂曲的第二主題是第一主題的黯淡的答句,在第一主題重復兩次之後進入,這一部分也是由兩段組成,中間還使用了幾個變化音。第一主題和第二主題穿插重復進行,沒有展開和變奏,只是不斷地更換樂器,音樂的力度也逐漸加強。全曲中,這種反復共進行了九次。
拉威爾本人宣稱此曲:「整個是樂隊織體而沒有音樂的樂曲」。這首音樂1929年在紐約首演時,震驚了不少音樂界的人士,被美國報界形容為一個「爆炸」。盡管當時許多音樂家對拉威爾這種新奇的作曲方法不以為然,但我們今天不得不承認:這是一首相當優秀的、激動人心的作品。這首樂曲現在早已是音樂會的熱門之一,不少聽眾聽它時都稱「好像有魔力一樣,一口氣從頭聽到了癲狂的結尾」。這首曲子也是拉威爾高超的配器法的典型例證。
「波萊羅」是一種三拍子的西班牙舞曲,速度中庸,這種舞蹈常是氣氛熱烈、節奏鮮明。拉威爾的這部作品描述的是以下的舞蹈場景:在一家西班牙的小酒店裡,人們三三兩兩在喝酒聊天。這時一位妖艷的女郎開始跳起了輕盈的舞蹈。漸漸的,她越跳越有激情,並吸引了不少客人,他們也逐漸加入了她的舞蹈。音樂越來越熱烈,接近瘋狂,而舞蹈的人們也進入了歇斯底里的狀態,他們狂舞到最後,開始了瘋狂的殺戮,直到大部分人都已經死去,舞蹈才停止了下來。」
詩人里爾克的一首詩《西班牙舞女》,或許是對《波萊羅》最形象的詮釋:
像一枚硫磺火柴在手裡,白亮的
向四方噴吐(當它尚未完全燃起)
扭曲的火舌——:
在一圈近的觀者里
她的圓舞焦急的,光明而熱切的
開始以扭曲的形式播散開自己。
而突然她像是整個化成了火焰。
以她的眼光她將自己的發點燃
立刻又以一種大膽的藝術手段
把全身的衣裳在這火堆里旋轉,
從其中她有時上伸赤裸的手臂
有似蟒蛇被驚醒了沙沙作聲息。
然後又彷彿火焰已包緊她周身
於是把它全集起來,像滿不關心
往旁邊一扔,高傲的看它倒怎樣:
狂怒的翻滾著,它躺在那邊地上
仍燃燒著,像不肯讓步或降服——
可是她仰起臉,覺得勝利已穩確,
作一個甜美而可親的微笑,舉足
(嬌小而堅決的兩足)將它全踏滅。
3. 世界交響樂名曲推薦,可以在線欣賞,音質要好一點的.
《莫扎特:第40、41號交響曲》:第四十、四十一交響曲於1970年在基督大教堂內錄制,聲音比較厚實、共振也較強,不過很少有尖銳刺耳的聲音,樂隊的演奏自成一格,指揮在詮釋上下了很大功夫。莫扎特最後三首交響曲的調性——降E調、g小調與C大調——有著顯著的差異,而且每一篇作品都有自己的音樂風格,表情的特色也不盡相同。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序曲 Beethoven - 9 Symphonies; Overtures》CD1-CD6:
《第一交響曲》開始,貝多芬就賦予他的音樂以新的精神。
《第二交響曲》更接近浪漫主義精神。
《第三交響曲「英雄」》是獻給他心目中給人類帶來自由、平等、博愛新時代的英雄——拿破崙的。
《第四交響曲》性格幽默,富於生活氣息,有不少民間風格的音樂主題顯現。
《第五交響曲「命運」》可以說是他最集中精練,發展邏輯最清晰的作品。
《第六交響曲「田園」》引領了19世紀標題交響曲的潮流。
《第七》和《第八》交響曲都有生氣勃勃的舞蹈般的節奏,均完成於1812年。
《第九交響曲「合唱」》體現了他晚期風格,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創作的總結。
《貝多芬的最後一夜-Beethoven'S Last Night》: TSO的第三張作品《Beethoven's Last Night》選擇了以樂聖貝多芬做為他筆下的故事主角,樂隊成員Paul杜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內容大致是在某個貝多芬正在創作第10號交響曲的夜晚(貝多芬只有1~9號的交響曲作品),一個魔鬼來向貝多芬索命,如果不想死,唯一的辦法就是貝多芬用他所有的音樂以及他在人們心中的記憶來做交換,但貝多芬寧死也不願失去他的音樂,魔鬼退一步只要他未完成的第10號交響曲,貝多芬仍是不從,最後魔鬼以一位無辜少女的一生幸福做為要挾之下,貝多芬只有答應,不過,在一位精靈的詭計協助之下,結局又是如何呢?...
《春之交響曲-Spring Symphonies》:是身兼作曲家和鋼琴家的Brian Crain的作品,這是一次與交響樂團的合作,2005年春天在捷克首都布拉格錄制完成,合作方為捷克愛樂樂團。這部交響作品包含兩個獨立的樂章,在它們之間有一首作品名為「鋼琴獨奏」,整張專輯旋律非常優美,與Brian以往的作品風格有著很大的不同。
《柴可夫斯基名曲選 The Best Of Tchaikovsky》:柴科夫斯基是涉獵西方音樂體裁最廣泛的,並且吸取了許多西方的音樂形式語言傳統經驗。雖然他有時也採用俄羅斯民歌音調,但是在作品題材和音樂風格上,並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間性,因而被認為是與五人團的民族主義相對立的世界主義者。但是作為一個俄羅斯人,他的音樂充溢著自然流露出來的俄羅斯民族氣質。
《永恆的卡拉揚-精選集 Karajan Forever - The Greatest Classical Hits》:這張為紀念偉大指揮家卡拉楊誕辰而發行的唱片精選,曲目涵蓋了他指揮生涯中最著名的選段,適合入門欣賞,其曲目包括「四季」「卡門」「鄉村騎士間奏曲」「船歌」「皮爾金特組曲」「弦樂小夜曲」「自新大陸」「波萊羅」「睡美人」等等。
基本的一些音樂網中都有,在這里給你推薦一個我比較喜歡的音樂網——雅燃,交響樂專輯收藏還不錯,音質很好可以去體驗體驗。
4. 音樂欣賞問題
1、弦樂: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長笛、單簧管、雙簧管
銅管:小內號、長號、圓號容(法國號)
打擊:定音鼓、木琴
2、LS兩位已經說了很多了,我就不說了。
3、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沒錯
4、很多哦,特別是由卡農改編的
蔡依林《離人節》改編自肖邦的《E大調練習曲——離別》
周傑倫<夜曲> 《降E大調夜曲》
love is color blind 改編自《D大調卡農》
I need you VS I need you 改編自《D大調卡農》
Life is cool改編自《卡農》
楊丞琳《慶祝》改編自〈愛的禮贊〉
五月天《快樂很偉大》(《歡樂頌》)
五月天《垃圾車》(《少女的祈禱》)
胡彥斌-〈婚禮進行曲〉改編自婚禮進行曲
卓亞君《洛麗塔》改編自《 致愛麗斯 》
周迅《伴侶》改編自《藍色多瑙河》
一千零一個願望 改編自《G大調小步舞曲》
SHE的 remember改編自《天鵝湖》
SHE的不想長大
改編自《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
陳慧琳的Lover』s Concerto 改編自巴赫的小步舞曲
5. 如何欣賞交響樂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鑒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里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像,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通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系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斗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斗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斗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6. 誰知道有關於「熱愛生命,快樂閱讀」的好文章,想借來欣賞一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有一個叫黃美廉的女子,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症。這種病的症狀十分驚人,因為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裡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根據她的情況,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講演會上,一位學生貿然地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有過怨恨嗎?」在場的人都暗暗責怪這個學生的不敬,但黃美廉卻沒有半點不高興,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行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隻可愛的貓;……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讀了上面的這個故事,我們都會深深地被黃美廉那種不向命運屈服、熱愛生命的精神所感動。是啊,要想使自己的人生變得有價值,就必須要經受住磨難的考驗;要想使自己活得快樂,就必須要接受和肯定自己。其實,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缺陷或不如意的事情,並非只有你是不幸的,關鍵是如何看待和對待不幸。無須抱怨命運的不濟,不要只看自己沒有的,而要多看看自己所擁有的,我們就會感到:其實我們很富有。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都讀過很多讓我們感動和令我們深省的小故事,這些小故事中蘊含的哲理和智慧,曾經給我們的人生以啟迪,曾經給我們的心靈以慰藉或震撼,曾經讓我們感動。在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需要領悟一些道理,以便使自己變得更加睿智;都需要接受一些感動,以便使生命充滿激情。
這篇小說似乎包含了許多道理,熱愛生命,活著便是希望,應該是它的主題,世間一切事物中最可寶貴的就是生命。熱愛生命並不等於貪生怕死,「人生自古誰無死」?記得秋瑾有一首詩:「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一腔熱血勤尊重,灑去猶能化碧濤。」古今中外一切取得偉大成就的人都是懂得生命價值和運用生命價值的。一切正常人都是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於泰山。」當然在生活中不可能每一個人的死都重於泰山,然而卻不可以輕如鴻毛。人是不可以輕生的。我常常想起大仲馬的一句話,人類的全部幸福就在於希望和等待之中。活著是幸福,希望是幸福,等待是幸福。整個人類社會的一切都是在為了人類的活著和追求幸福而運作,活著和幸福是人類的主題和目的:如果離開了活著和幸福,人類的—切便將失去意義。
在宇宙空間飛行過的宇航員,到南極去進行過科考的科學家,當他們遠離人類群,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面對廣袤無情的大自然和宇宙空間挑戰生命極限歸來的時候,他們悟透了一切,他們感受到了人類在面對大自然的時候是非常渺小和脆弱的。同時覺得生命又是非常可貴和偉大的,人類在面對生命的極限時要求生存是多麼地不容易,多麼地艱難。挑戰生命極限歸來的人們,他們認為人類生活是最美好最幸福的。他們甚至認為人類的相互爭斗都是不應該的。只有失去過才知道擁有的可貴,然而生命不能作這樣的游戲,因為生命只有一次。那些挑戰過生命極限的人他們從生與死的邊緣走了過來,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和生活。由此便又想到傑克·倫敦那篇叫作「熱愛生命」的小說:兩個淘金人歷盡苦難和艱辛,從死亡線上掙扎過來的感人故事;使你覺得人的生命力是多麼強大,人的生存慾望是多麼強烈,人在死亡的邊沿才會深切感受到生的可貴。那麼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還有什麼理由輕生?還有什麼理由要無緣無故的離開這個人世呢?生命在其發展過程中是會遇到許多艱難困苦的,這恰好證明著生的可貴。生命是一切上層建築和物質世界的基礎,因為有了人類生命,才有了思想,才有了希望和追求,才有了這個五彩繽紛,像萬花筒一樣美好的世界。
生命面對時間和空間,正如古人所說「若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若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人生是短暫的,也是永恆的。人世間的生活才是實實在在的,有天倫之趣、朋友之誼、戀人之情,有理想、有美好、有追求、有夢幻,只有在人世間才能創造真正的美好天堂。珍惜生命吧,給人生唱一首贊歌。
3. 熱愛生命的故事
從小,我就知道,人的生命不是很長。
還在襁褓中時,我便體弱多病,醫生告訴父母做好夭折的准備。但我還是活過來了,盡管挺艱難。
由於心臟不好,不能隨別的孩子跑跑跳跳,我童年的天空一直陰霾密布,常常一個人躲進角落裡偷偷地哭。孱弱和孤獨化作綿綿憂絲在我幼小的心靈里輾轉復回,使我在那個年齡過早地懂得了生和死,懂得了生命對我竟是那麼吝嗇和殘酷。
再後來,我就長大了。長到一個落花時節,燦爛的秋陽里我蒼白的面上有了點點紅暈,我考上了大學,圓了兒時沒有敢奢望的夢。
再後來我就戀愛了。那是個很善良的男孩,寬厚、豁達而執著。我非常幸福地享受著做一個女孩子的快樂,也享受著擁有一個男孩子無邊的滿足。在他溫暖的臂彎里,我臉上的紅暈一直沒有退。很長一段時間,我幾乎忘了自己曾有過一個不堪的童年,也曾有著一個弱不禁風的病體。
直到大學最後一年的那個春天,我和男友去野外踏青。我們背靠著背坐在草地上,看藍天和白雲,看松林和遠遠的牧羊童。我們亢奮地唱著歌:「------希望你能愛我到地老到天荒,希望你能陪我到海角到天涯-------」唱到動情處,男友激動地攬我入懷,輕輕的在我耳邊細語:「今生今世相守,不離不棄------好嗎?」
生命的那一刻,是那麼的絢爛和溫馨,又是那麼的譴綣而溫柔。藍天與綠草之間,我知道我的心如花般勃然怒放了,展示了我從未有過的美麗。
但就在那個春天的夜晚,我憑窗而立,聽窗外遠遠的蟲鳴,遙對一輪滿滿的月,無限神往眷戀地回憶那藍天白雲,那草地,羊群------而後,我流淚了。
我知道我是懷著怎樣的投入愛著那個男孩,也知道他又是帶著怎樣的憐愛惜我如瓷。我們的愛情純凈、透明,象剛剛初綻的花。但也許美麗的東西都有殘缺:他精力充沛、體魄強健,而我柔心弱骨、身單體薄怎陪他一生風風雨雨?情到深處就有著那麼沉的不忍和憂慮,與其不能終生相守而留給他半生的苦澀,不如我早早地從他的生命里走開,讓他有機會再擁有一次完整的愛情、擁有一個沒有缺憾完美的人生。
命里註定我不該屬於他,不該屬於任何一個男孩。我本來就應意識到的。
於是,在那個春夜之後,我便慢慢地疏遠他、冷落他,大學畢業不顧他的阻攔我去了一個遙遠的城市。在給他的信中我平靜地寫道:「我已不再愛你-------」他不知道刻意逃離愛情有多麼不堪,那種愛而不能的傷心又是一種多麼深多麼深的痛!
後來,我就在那個城市裡一個人獨立地面對人和事,獨自承受人世上深深淺淺、大大小小的悲歡,很苦。每次在人流中穿過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心裡就會徹底的孤獨,於是便刻骨銘心地想起那個恨我薄情的男孩。他怎麼知道,我離開他是為了更好地愛他;他又怎麼知道,他曾擁有過一個多麼善良多麼美好的女孩,寧願傷害自己也不願傷害他。只恨蒼天不給我們這份塵緣。
割捨了愛情之後,我只是為了母親而活著。生命是母親給的,我自己沒有權力收回,我只能維系年邁的母親一點點的希望。其實,母親不該製造我這條弱小的生命的,經歷一番人世的滄桑之後,要帶著許多的遺憾離去。生命有時對每一個人實在不是那麼公平。
整整半年多,我拖著病體幾番沉浮、幾番掙扎,終於在紫丁香開的那個季節我病倒了。聽母親說我落草正是紫丁香殘謝之時,也許一切都是命里註定,紫丁香很快就會枯萎的,我想我會隨落紅一道走的。
於是,平靜的心愈加平靜。臨走時我要完成兩個心願:告訴那個男孩,我一直愛他,願他別辜負我好好活著;再告訴母親,不要為我悲傷,就當二十幾年前沒有過這個生命!我坦然地拍了兩封電報,坦然地一個人住進醫院,沒有急於去確疹,我等待著。
母親是和那個男孩一道來的。許是母親暗示了我離開他的緣由,他一進病房就凶凶的瞪我,而後淚眼婆娑地握住我的手,握得我的心都在顫顫地痛。
母親只是不語,她已做好了二十幾年的心理准備,心中的淚已流盡。
後來,醫生進來了,劈頭就責問母親為什麼把我一個人拋在這個城市、質問他為什麼不給女朋友一份關護和鼓舞,竟使我這樣不愛惜自己,這樣憂郁沉淪。
「別責怪他們,我知道我的生命很短。」我為母親開脫,也為他辯駁。
「其實,你幼年的心臟瓣膜狹窄已奇跡般地在兩三年前痊癒,只是你身單力薄,又不熱愛生命,抑鬱成疾------」
「奇跡般----」母親重復了一下,幾乎不敢相信地看看我,又看看老醫生,她黯淡的眼光一下子明亮了。
「是的。也許------」老醫生拍了一下我的肩頭:「要歸功於你的男朋友,你們一定非常相愛非常幸福。這世上的確有許多東西是生命中註定,我們無法更改的;但也有許多東西,你是必須自己去爭取的。你只要肯配合治療,很快就能和正常人一樣,也能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
老醫生走出去了。我、男友和母親都被震憾了,那時,午後的陽光正暖融融地照在我的臉上和母親、男友的身上。
過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是男友第一個反應過來,他飛速跑了出去,我聽見病房外他男孩子少有的響亮的哭聲,那麼痛快酣暢、那麼淋漓盡致。
床邊的母親把我摟進懷里,滿臉的笑容和淚水,一瞬間,母親臉上的皺紋好似少了許多。
後來,那個老醫生醫好了我的病。
我出院那天,拉住他深深地向他鞠了一躬,我感激他。他不但使我的身體康復,更重要的是,他給了我精神上和靈魂深處的震憾,讓我懂得生命那麼可貴,懂得了任何東西都要自己去奮斗、去爭取。
是的,這世上的確有許多東西是命中註定,我們無法更改的;但也有許多東西,是要自己去爭取的。如果生命都能爭取到,那麼人世上又有什麼不能爭取來的呢?
4.熱愛生命 作者:傑克·倫敦
他們兩個一瘸一拐地,吃力地走下河岸,有一次,走在前面的那個還在亂石中間失足搖晃了一下。他們又累又乏,因為長期忍受苦難,臉上都帶著愁眉苦臉、咬牙苦熬的表情。他們肩上捆著用毯子包起來的沉重包袱。總算那條勒在額頭上的皮帶還得力,幫著吊住了包袱。他們每人拿著一支來復槍。他們彎著腰走路,肩膀沖向前面,而腦袋沖得更前,眼睛總是瞅著地面。
「我們藏在地窖里的那些子彈,我們身邊要有兩三發就好了,」走在後面的那個人說道。
他的聲調,陰沉沉的,乾巴巴的,完全沒有感情。他冷冷地說著這些話;前面的那個只顧一瘸一拐地向流過岩石、激起一片泡沫的白茫茫的小河裡走去,一句話也不回答。
後面的那個緊跟著他。他們兩個都沒有脫掉鞋襪,雖然河水冰冷——冷得他們腳腕子疼痛,兩腳麻木。每逢走到河水沖擊著他們膝蓋的地方,兩個人都搖搖晃晃地站不穩跟在後面的那個在一塊光滑的圓石頭上滑了一下,差一點沒摔倒,但是,他猛力一掙,站穩了,同時痛苦地尖叫了一聲。他彷彿有點頭昏眼花,一面搖晃著,一面伸出那隻閑著的手,好象打算扶著空中的什麼東西。站穩之後,他再向前走去,不料又搖晃了一下,幾乎摔倒。於是,他就站著不動,瞧著前面那個一直沒有回過頭的人。
他這樣一動不動地足足站了一分鍾,好象心裡在說服自己一樣。接著,他就叫了起來:「喂,比爾,我扭傷腳腕子啦。」
比爾在白茫茫的河水裡一搖一晃地走著。他沒有回頭。
後面那個人瞅著他這樣走去;臉上雖然照舊沒有表情,眼睛裡卻流露著跟一頭受傷的鹿一樣的神色。
前面那個人一瘸一拐,登上對面的河岸,頭也不回,只顧向前走去,河裡的人眼睜睜地瞧著。他的嘴唇有點發抖,因此,他嘴上那叢亂棕似的鬍子也在明顯地抖動。他甚至不知不覺地伸出舌頭來舐舐嘴唇。
「比爾!」他大聲地喊著。
這是一個堅強的人在患難中求援的喊聲,但比爾並沒有回頭。他的夥伴干瞧著他,只見他古里古怪地一瘸一拐地走著,跌跌沖沖地前進,搖搖晃晃地登上一片不陡的斜坡,向矮山頭上不十分明亮的天際走去。他一直瞧著他跨過山頭,消失了蹤影。於是他掉轉眼光,慢慢掃過比爾走後留給他的那一圈世界。靠近地平線的太陽,象一團快要熄滅的火球,幾乎被那些混混沌沌的濃霧同蒸氣遮沒了,讓你覺得它好象是什麼密密團團,然而輪廓模糊、不可捉摸的東西。這個人單腿立著休息,掏出了他的表,現在是四點鍾,在這種七月底或者八月初的季節里——他說不出一兩個星期之內的確切的日期——他知道太陽大約是在西北方。他瞧了瞧南面,知道在那些荒涼的小山後面就是大熊湖;同時,他還知道在那個方向,北極圈的禁區界線深入到加拿大凍土地帶之內。他所站的地方,是銅礦河的一條支流,銅礦河本身則向北流去,通向加冕灣和北冰洋。他從來沒到過那兒,但是,有一次,他在赫德森灣公司的地圖上曾經瞧見過那地方。
他把周圍那一圈世界重新掃了一遍。這是一片叫人看了發愁的景象。到處都是模糊的天際線。小山全是那麼低低的。沒有樹,沒有灌木,沒有草——什麼都沒有,只有一片遼闊可怕的荒野,迅速地使他兩眼露出了恐懼神色。
「比爾!」他悄悄地、一次又一次地喊道:「比爾!」
他在白茫茫的水裡畏縮著,好象這片廣大的世界正在用壓倒一切的力量擠壓著他,正在殘忍地擺出得意的威風來摧毀他。他象發瘧子似地抖了起來,連手裡的槍都嘩喇一聲落到水裡。這一聲總算把他驚醒了。他和恐懼斗爭著,盡力鼓起精神,在水裡摸索,找到了槍。他把包袱向左肩挪動了一下,以便減輕扭傷的腳腕子的負擔。接著,他就慢慢地,小心謹慎地,疼得閃閃縮縮地向河岸走去。
他一步也沒有停。他象發瘋似地拼著命,不顧疼痛,匆匆登上斜坡,走向他的夥伴失去蹤影的那個山頭——比起那個瘸著腿,一瘸一拐的夥伴來,他的樣子更顯得古怪可笑。可是到了山頭,只看見一片死沉沉的,寸草不生的淺谷。他又和恐懼斗爭著,克服了它,把包袱再往左肩挪了挪,蹣跚地走下山坡。
谷底一片潮濕,濃厚的苔蘚,象海綿一樣,緊貼在水面上。他走一步,水就從他腳底下濺射出來,他每次一提起腳,就會引起一種吧咂吧咂的聲音,因為潮濕的苔蘚總是吸住他的腳,不肯放鬆。他挑著好路,從一塊沼地走到另一塊沼地,並且順著比爾的腳印,走過一堆一堆的、象突出在這片苔蘚海里的小島一樣的岩石。
他雖然孤零零的一個人,卻沒有迷路。他知道,再往前去,就會走到一個小湖旁邊,那兒有許多極小極細的枯死的樅樹,當地的人把那兒叫作「提青尼其利」——意思是「小棍子地」。而且,還有一條小溪通到湖裡,溪水不是白茫茫的。
溪上有燈心草——這一點他記得很清楚——但是沒有樹木,他可以沿著這條小溪一直走到水源盡頭的分水嶺。他會翻過這道分水嶺,走到另一條小溪的源頭,這條溪是向西流的,他可以順著水流走到它注入狄斯河的地方,那裡,在一條翻了的獨木船下面可以找到一個小坑,坑上面堆著許多石頭。這個坑裡有他那支空槍所需要的子彈,還有釣鉤、釣絲和一張小魚網——打獵釣魚求食的一切工具。同時,他還會找到麵粉——並不多——此外還有一塊腌豬肉同一些豆子。
比爾會在那裡等他的,他們會順著狄斯河向南劃到大熊湖。接著,他們就會在湖裡朝南方劃,一直朝南,直到麥肯齊河。到了那裡,他們還要朝著南方,繼續朝南方走去,那麼冬天就怎麼也趕不上他們了。讓湍流結冰吧,讓天氣變得更凜冽吧,他們會向南走到一個暖和的赫德森灣公司的站頭,那兒不僅樹木長得高大茂盛,吃的東西也多得不得了。
這個人一路向前掙扎的時候,腦子里就是這樣想的。他不僅苦苦地拼著體力,也同樣苦苦地絞著腦汁,他盡力想著比爾並沒有拋棄他,想著比爾一定會在藏東西的地方等他。
他不得不這樣想,不然,他就用不著這樣拚命,他早就會躺下來死掉了。當那團模糊的象圓球一樣的太陽慢慢向西北方沉下去的時候,他一再盤算著在冬天追上他和比爾之前,他們向南逃去的每一寸路。他反復地想著地窖里和赫德森灣公司站頭上的吃的東西。他已經兩天沒吃東西了;至於沒有吃到他想吃的東西的日子,那就更不止兩天了。他常常彎下腰,摘起沼地上那種灰白色的漿果,把它們放到口裡,嚼幾嚼,然後吞下去。這種沼地漿果只有一小粒種籽,外麵包著一點漿水。一進口,水就化了,種籽又辣又苦。他知道這種漿果並沒有養份,但是他仍然抱著一種不顧道理,不顧經驗教訓的希望,耐心地嚼著它們。
走到九點鍾,他在一塊岩石上絆了一下,因為極端疲倦和衰弱,他搖晃了一下就栽倒了。他側著身子、一動也不動地躺了一會。接著,他從捆包袱的皮帶當中脫出身子,笨拙地掙紮起來勉強坐著。這時候,天還沒有完全黑,他借著留連不散的暮色,在亂石中間摸索著,想找到一些乾枯的苔蘚。後來,他收集了一堆,就升起一蓬火——一蓬不旺的,冒著黑煙的火——並且放了一白鐵罐子水在上面煮著。
他打開包袱,第一件事就是數數他的火柴。一共六十六根。為了弄清楚,他數了三遍。他把它們分成幾份,用油紙包起來,一份放在他的空煙草袋裡,一份放在他的破帽子的帽圈裡,最後一份放在貼胸的襯衫裡面。做完以後,他忽然感到一陣恐慌,於是把它們完全拿出來打開,重新數過。
仍然是六十六根。
他在火邊烘著潮濕的鞋襪。鹿皮鞋已經成了濕透的碎片。氈襪子有好多地方都磨穿了,兩只腳皮開肉綻,都在流血。一隻腳腕子脹得血管直跳,他檢查了一下。它已經腫得和膝蓋一樣粗了。他一共有兩條毯子,他從其中的一條撕下一長條,把腳腕子捆緊。此外,他又撕下幾條,裹在腳上,代替鹿皮鞋和襪子。接著,他喝完那罐滾燙的水,上好表的發條,就爬進兩條毯子當中。
他睡得跟死人一樣。午夜前後的短暫的黑暗來而復去。
太陽從東北方升了起來——至少也得說那個方向出現了曙光,因為太陽給烏雲遮住了。
六點鍾的時候,他醒了過來,靜靜地仰面躺著。他仰視著灰色的天空,知道肚子餓了。當他撐住胳膊肘翻身的時候,一種很大的呼嚕聲把他嚇了一跳,他看見了一隻公鹿,它正在用機警好奇的眼光瞧著他。這個牲畜離他不過五十尺光景,他腦子里立刻出現了鹿肉排在火上烤得噝噝響的情景和滋味。他無意識地抓起了那支空槍,瞄好準星,扣了一下扳機。公鹿哼了一下,一跳就跑開了,只聽見它奔過山岩時蹄子得得亂響的聲音。
這個人罵了一句,扔掉那支空槍。他一面拖著身體站起來,一面大聲地哼哼。這是一件很 慢、很吃力的事。他的關節都象生了銹的鉸鏈。它們在骨臼里的動作很遲鈍,阻力很大,一屈一伸都得咬著牙才能辦到。最後,兩條腿總算站住了,但又花了一分鍾左右的工夫才挺起腰,讓他能夠象一個人那樣站得筆直。
他慢騰騰地登上一個小丘,看了看周圍的地形。既沒有樹木,也沒有小樹叢,什麼都沒有,只看到一望無際的灰色苔蘚,偶爾有點灰色的岩石,幾片灰色的小湖,幾條灰色的小溪,算是一點變化點綴。天空是灰色的。沒有太陽,也沒有太陽的影子。他不知道哪兒是北方,他已經忘掉了昨天晚上他是怎樣取道走到這里的。不過他並沒有迷失方向。
這他是知道的。不久他就會走到那塊「小棍子地」。他覺得它就在左面的什麼地方,而且不遠——可能翻過下一座小山頭就到了。
於是他就回到原地,打好包袱,准備動身。他摸清楚了那三包分別放開的火柴還在,雖然沒有停下來再數數。不過,他仍然躊躇了一下,在那兒一個勁地盤算,這次是為了一個厚實的鹿皮口袋。袋子並不大。他可以用兩只手把它完全遮沒。他知道它有十五磅重——相當於包袱里其他東西的總和——這個口袋使他發愁。最後,他把它放在一邊,開始卷包袱。可是,卷了一會,他又停下手,盯著那個鹿皮口袋。他匆忙地把它抓到手裡,用一種反抗的眼光瞧瞧周圍,彷彿這片荒原要把它搶走似的;等到他站起來,搖搖晃晃地開始這一天的路程的時候,這個口袋仍然包在他背後的包袱里。
他轉向左面走著,不時停下來吃沼地上的漿果。扭傷的腳腕子已經僵了,他比以前跛得更明顯,但是,比起肚子里的痛苦,腳疼就算不了什麼。飢餓的疼痛是劇烈的。它們一陣一陣地發作,好象在啃著他的胃,疼得他不能把思想集中在到「小棍子地」必須走的路線上。沼地上的漿果並不能減輕這種劇痛,那種刺激性的味道反而使他的舌頭和口腔熱辣辣的。
他走到了一個山谷,那兒有許多松雞從岩石和沼地里呼呼地拍著翅膀飛起來。它們發出一種「咯兒-咯兒-咯兒」的叫聲。他拿石子打它們,但是打不中。他把包袱放在地上,象貓捉麻雀一樣地偷偷走過去。鋒利的岩石穿過他的褲子, 劃破了他的腿,直到膝蓋流出的血在地面上留下一道血跡;但是在飢餓的痛苦中,這種痛苦也算不了什麼。他在潮濕的苔蘚上爬著,弄得衣服濕透,身上發冷;可是這些他都沒有覺得,因為他想吃東西的念頭那麼強烈。而那一群松雞卻總是在他面前飛起來,呼呼地轉,到後來,它們那種「咯兒-咯兒-咯兒」的叫聲簡直變成了對他的嘲笑,於是他就咒罵它們,隨著它們的叫聲對它們大叫起來。
有一次,他爬到了一定是睡著了的一隻松雞旁邊。他一直沒有瞧見,直到它從岩石的角落裡沖著他的臉竄起來,他才發現。他象那隻松雞起飛一樣驚慌,抓了一把,只撈到了三根尾巴上的羽毛。當他瞅著它飛走的時候,他心裡非常恨它,好象它做了什麼對不起他的事。隨後他回到原地,背起包袱。
時光漸漸消逝,他走進了連綿的山谷,或者說是沼地,這些地方的野物比較多。一群馴鹿走了過去,大約有二十多頭,都呆在可望而不可即的來復槍的射程以內。他心裡有一種發狂似的、想追趕它們的念頭,而且相信自己一定能追上去捉住它們。一隻黑狐狸朝他走了過來,嘴裡叼著一隻松雞。這個人喊了一聲。這是一種可怕的喊聲,那隻狐狸嚇跑了,可是沒有丟下松雞。
傍晚時,他順著一條小河走去,由於含著石灰而變成乳白色的河水從稀疏的燈心草叢里流過去。他緊緊抓注這些燈心草的根部,拔起一種好象嫩蔥芽,只有木瓦上的釘子那麼大的東西。這東西很嫩,他的牙齒咬進去,會發出一種咯吱咯吱的聲音,彷彿味道很好。但是它的纖維卻不容易嚼。
它是由一絲絲的充滿了水份的纖維組成的:跟漿果一樣,完全沒有養份。他丟開包袱,爬到燈心草叢里,象牛似的大咬大嚼起來。他非常疲倦,總希望能歇一會——躺下來睡個覺;可是他又不得不繼續掙扎前進——不過,這並不一定是因為他急於要趕到「小棍子地」,多半還是飢餓在逼著他。他在小水坑裡找青蛙,或者用指甲挖土找小蟲,雖然他也知道,在這么遠的北方,是既沒有青蛙也沒有小蟲的。
他瞧遍了每上個水坑,都沒有用,最後,到了漫漫的暮色襲來的時候,他才發現一個水坑裡有一條獨一無二的、象鰷魚般的小魚。他把胳膊伸下水去,一直沒到肩頭,但是它又溜開了。於是他用雙手去捉,把池底的乳白色泥漿全攪渾了。正在緊張的關頭,他掉到了坑裡,半身都浸濕了。現在,水太渾了,看不清魚在哪兒,他只好等著,等泥漿沉澱下去。
他又捉起來,直到水又攪渾了。可是他等不及了,便解下身上的白鐵罐子,把坑裡的水舀出去;起初,他發狂一樣地舀著,把水濺到自己身上,同時,固為潑出去的水距離太近,水又流到坑裡。後來,他就更小心地舀著,盡量讓自己冷靜一點,雖然他的心跳得很厲害,手在發抖。這樣過了半小時,坑裡的水差不多舀光了。剩下來的連一杯也不到。
可是,並沒有什麼魚;他這才發現石頭裡面有一條暗縫,那條魚已經從那裡鑽到了旁邊一個相連的大坑——坑裡的水他一天一夜也舀不幹。如果他早知道有這個暗縫,他一開始就會把它堵死,那條魚也就歸他所有了。他這樣想著,四肢無力地倒在潮濕的地上。起初,他只是輕輕地哭,過
簡單的
有一個叫黃美廉的女子,從小就患上了腦性麻痹症。這種病的症狀十分驚人,因為肢體失去平衡感,手足會時常亂動,口裡也會經常念叨著模糊不清的詞語,模樣十分怪異。醫生根據她的情況,判定她活不過6歲。在常人看來,她已失去了語言表達能力與正常的生活條件,更別談什麼前途與幸福。但她卻堅強地活了下來,而且靠頑強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國著名的加州大學,並獲得了藝術博士學位。她靠手中的畫筆,還有很好的聽力,抒發著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講演會上,一位學生貿然地這樣提問:「黃博士,你從小就長成這個樣子,請問你怎麼看你自己?你有過怨恨嗎?」在場的人都暗暗責怪這個學生的不敬,但黃美廉卻沒有半點不高興,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寫下了這么幾行字:
一、我好可愛;
二、我的腿很長很美;
三、爸爸媽媽那麼愛我;
四、我會畫畫,我會寫稿;
五、我有一隻可愛的貓;……
最後,她以一句話作結論: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沒有的!
7. 誰有"戰火浮生"片尾曲的下載地址呀
是這個嗎?鏈接: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kxNTE4NzMy.html
Bolero(波萊羅)有很多譯名.
《波萊羅舞曲》由法國作曲家莫里斯·拉威爾創作於1928年。《波萊羅舞曲》是拉威爾最後的一部舞曲作品,是他舞蹈音樂方面的一部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是二十世紀法國交響音樂的一部傑作。本曲是拉威爾受著名舞蹈家伊達·魯賓斯坦委託而作。民間舞蹈風格的旋律是這部作品的基礎。"波萊羅"原為西班牙舞曲名,通常以四三拍子、稍快的速度、以響板擊打節奏來配合。形式上,由主部、中間部和再現部構成。但拉威爾所作的這部舞曲,只是借用了"波萊羅"的標題,實際上是一首自由的舞曲。
賞析:在最初的音樂里,由長笛和單簧管無憂無慮地吹著,小鼓作出若有若無的應答,單簧管像是西班牙古老的小城裡經常出現的那一種深沉的歌唱。它使我們想起剛剛從甜蜜的夢鄉里醒來後的無事可做的早晨;想起有風吹起的童年日子;想起對著小樹林吹起口哨的黃昏;想起明天是否有什麼不幸來臨而感到心中悲戚;想起海上經歷的某個清晨,尤其是海,茫茫的海洋;想起在高空呼嘯而過,並與群星共飛的旅途之夜——想到這一切還不夠——大管加進來了,小號和薩克管加進來了,短笛、雙簧管、英國管、小提琴、中音薩克管、中提琴和大提琴加進來了,18種樂器在繼續由小鼓敲擊出來的「糾纏不清」的節奏。我們還必須記得彼此不同的恩愛之夜,記得他們豐富的呻吟與流淚,記得臨產婦的叫喊和她生產後的柔和、甜蜜、慘白、熟睡的臉盤。有這些記憶還不夠,我們必須學會遺忘,如果記憶的太多,還必須有極大的耐性,等待它們再來。直到我們身旁的時間被它吸走,世界轟塌,在一個非常清晰的時刻,誕生一首詩的第一個字。
8. 一個不懂音樂的人怎樣欣賞交響樂
現在可能有不少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其實它也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
交響樂中的這些類別我們要先有所了解,如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鑒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有一類叫「舞曲」的,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有一類是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里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民間故事。
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像,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通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系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斗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斗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斗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了。
9. 有哪些關於古典音樂鑒賞的好書值得推薦
《藝術的故復事》《維也納森林的制故事》《中國近現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音樂風格這個需要平時的積累,這是個龐大的體系,建議先看中國古代音樂史,西方音樂史這兩本,先從史學入手比較系統化。對音樂的始源,發展都有個整體的了解。我的中國古代音樂史是一本黑色的,西方音樂史封面是一副油畫,這兩本我個人感覺很專業,尤其是西方音樂史,內容精練翔實,對於初學有很好的幫助。
10. 怎樣欣賞古典音樂
其實聽古典音樂每個人的感受收不同的。
我很喜歡巴赫的 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和組曲 ,都是我的朋友聽了說那是噪音(看玩笑的,其實他非常喜歡古典音樂)。
所以,不要在乎別人怎麼說,也不要管那個藝術成就比較高——你所應該在乎的是你自己對音樂的喜愛。倘若太在乎學術上的的東西反而會影響聽音樂的感受吧。
退一步講,哪些偉大的音樂家留下這么多經典之作,到底是為什麼?
是為了讓後人研究嗎?
我想最大的意義不是這樣的(當然不是反對樂理的研究),而是應該讓我們能夠和他們一起分享這份美麗吧。
所以,不要在乎權威的評價——因為你對古典音樂的熱愛,就是對那些已故的巨匠最大的安慰。
言歸正傳
先查有關作者的資料,了解一下。然後將交響樂分為幾個部分,分段欣賞。聽一下各部分均使用的什麼樂器,最後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找朋友或老師交流一下意見。
其實我也不是專業搞音樂的,只是喜歡欣賞而已,建議你先從施特勞斯家族的圓舞曲開始欣賞吧!施特勞斯家族的曲子比較簡單,既不像古典時代的曲子那樣嚴謹,又不像肖斯塔科維奇他們的曲子那樣復雜。當然,本人最喜歡的還是巴洛克音樂,尤其是巴赫的管風琴曲,還有維瓦爾第的協奏曲,感覺他們才說出了人生的真諦,但是這些曲子比較嚴謹,一開始不容易接受。
至於書嘛,我感覺如果不想當專業人士就沒必要,就像如果不想專門研究英語語言學就不用看語法書一樣。主要還是要多欣賞,我有這樣的感覺:有時偶爾回想起來幾年前聽過的一首曲子,就會忽然感覺全理解了,而當時無論怎樣思考也是不管用的。
怎樣欣賞交響樂?
有些人認為交響樂高不可攀,無法理解。殊不知,它象文章一樣,也有深淺之分,只要懂得欣賞方法,入門是不難的。因為它所反映和描寫的畢竟是人類的生活和人類的思想感情,普通的人,入了門,就可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深到漸入佳境。當然在欣賞較高深的交響樂時,需具備一定的、相應的生活經歷和較高的文化水平,「必須用自己的經驗、印象和知識的積累去補充。」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的交響樂,簡單地談談欣賞的方法: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音畫」的,以描寫自然界及生活的景物為主要內容,比較通俗易懂。如俄國的作曲家莫索爾斯基的《展覽會中的圖畫》,鮑羅廷的《中亞細亞草原》,德國大作曲家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樂》,法國作曲家印象樂派創始人德彪西的《大海》,都可以說是這一類作品。聽《大海》樂曲,聽者如處大海之濱,從黎明至中午,鑒賞著大海的色、光、聲、形的變幻,時而感到狂風怒號,時而是拒浪拍岸,時而是波光浮動,時而又是浪花四濺,真是瞬息萬變。欣賞這些作品,加上豐富的想像,無形之中,就可得到概念性的聯想——大自然多美好、生活多有趣,萬物生長不息。
交響樂中有一類叫「舞曲」,它的民族風格極濃,樂曲比較短小,感情比較單純,旋律也比較清楚,大多描寫風俗性的節日歡樂活動,有載歌載舞的特點。也有從舞劇中剪取片斷成為單獨的器樂曲。此類交響舞曲,易於理解,很快地就能普及起來,如奧國的約翰·斯特勞斯的四百餘首圓舞曲,法國拉威爾作的《波萊羅舞曲》,捷作曲家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德國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我國作曲家的《瑤族舞曲》等等,都屬於交響舞曲。
在交響樂曲中,有一類有故事情節的,一般均有標題或每樂章有小標題。此類樂曲大多取材於民間熟悉的、廣泛流傳的戲劇、詩歌、傳說、神話、小說、故事等,如俄國里姆基基·考薩考夫的《天方夜譚》(組曲),是從阿拉伯神話小說《一千零一夜》取材;法國比才的《卡門組曲》根據同名歌劇的音樂剪輯;我國何占豪、陳剛的《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根據「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民間故事。
這些樂曲,並不象戲劇、文學、詩歌、曲藝、電影、電視那樣,從視覺上、語言上為欣賞者提供具體的人物形象或情節,而是發揮音樂的功能,以抒發人物的細致內心感情為主要手段,讓聽者從心靈上去感受。如果欣賞者事先了解它所描寫的內容,在聽樂時,隨著音響,腦海中就會有所想像,就會進入樂曲所規定的特定意境,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在交響樂中,有一類無故事情節的,也不描寫景色,但它通過音樂手段,反映了人們非常細膩的、豐富的、變化多端的感情起伏。此類音樂無標題(有標題也不過幾個字),反映的是某個特定的社會中,人們對社會的看法和希望。如貝多芬的《英雄》《命運》《合唱》交響樂,柴可夫斯基的《第五》《悲愴》交響樂等等。
欣賞這類交響樂,聽者必須對作曲者所處時代、環境、經歷、遭遇、身世等等有所了解,同時還要了解他寫作此曲時的動機、以及樂曲的基本內容(最好也了解一些音樂形式和手法等)。如此,在聽音樂時,聽者就能隨著樂曲感情的起伏變幻,而在內心得到一種訊號,隨著樂曲之樂而樂,悲而悲,憤而憤,並轉化成哲理概念。當然,要得到這一步,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生活經歷。如貝多芬(1770——1827)的著名交響樂《命運》,它通過貝多芬自己一生的甜酸苦辣的遭遇,並聯系著當時與他同命運共呼吸的廣大人民,抒發自己和命運之神作斗爭的意志。它反映了當時人民要求自由平等、解放人性的思想。貝多芬寫此曲時(38歲),正是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作殊死斗爭的年代。《命運》交響樂所表現出來的,時而動盪不安,時而靜思默想,時而積聚力量,時而激烈斗爭,時而邁步前進,時而歡呼勝利,就是抒寫他的堅定的意志、頑強的斗爭,熱烈的希望。
在欣賞交響樂時,假如欣賞者同時具備某些音樂上的基本資識,如曲體、調式、主題的變化和發民、配器、表現手法、調性色彩對比等等,那麼,就可得到更豐富的知識和美的享受。
1 欣賞交響樂時心態的調整
交響樂的欣賞是需要一個適宜的心理環境的。我們看到,許多人在沒有較好的心理准備的情況下去欣賞交響樂,總是覺得與音樂格格不入而沒有什麼收獲,這便是心態沒有調整好的結果。
首先,交響樂的欣賞主要由聽覺系統來進行,因此特別需要一個「靜態」的內外部環境。無論你是去音樂會,還是聽音樂,都需要仔細而安靜地欣賞,盡管你的情緒在隨著音樂的情緒波動,但卻不能像欣賞流行音樂或喜劇那樣為某一句,某一點而叫好。你的聽覺系統應保持一定的興奮狀態並集中在音樂中。有的人一邊看書,或一邊做事情一邊聽音樂,有的人甚至參加音樂會時做其他事情,這些特別不利於對交響樂的欣賞,交響樂需要集中注意力於細部,特別是整體。許多交響樂甚至需要我們一口氣把幾個樂章聽完才知道它的意思,如果沒有一個有利於欣賞交響樂的心態,勢必影響欣賞的質量。
其次,欣賞交響樂時,不能過於理智,有的人總是認為欣賞交響樂後應該像欣賞一本小說或者是一部電影那樣受到啟迪,得到收獲,結果往往相反。欣賞音樂,特別是交響樂,音樂所表達的內容是高度抽象的,絕對不能將某一句非得說成是花,某一段非得說成是草,這里是太陽,那裡是月亮,欣賞交響樂的過程是一個體力和精神的消耗過程,欣賞完一部交響樂後應該是較累的,在情緒情感上的感受,體會往往較多,而且這也應該是最重要的。如果十分理智地去分析作家在這里想說什麼,那裡想說什麼,或者這個樂團奏的怎麼樣,那個樂團奏的怎麼樣,反而會影響對音樂對作家的理解。成功的欣賞應該是對作曲家,對音樂的美的贊嘆而不是對其它的贊嘆。
2音樂欣賞中音樂形象的把握
無論是傳統的交響樂還是近現代的交響樂,絕大多數都有一個或多個主要的音樂形象。主要的音樂形象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會多次出現在樂曲中。主要的音樂形象一般都帶有特徵,有的是在旋律上,有的是在節奏上,有的是和聲的序列或和弦的展開,有的還會通過某種特性的樂器表現出來。在交響樂中,引子以後一般就要出現這個音樂形象,它或原樣地重復或改頭換面地重復,當經歷一個較大的演變過程後,往往要進入原樣重復的階段,在最後的結尾部分,這個形象還會多次進行「閃現」。在欣賞交響樂時,注意辨認這些形象,把握它的情緒特徵,對音樂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