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好問名句
『壹』 元好問中摸魚兒;雁丘詞中常考的詩句
《摸魚兒·雁丘詞》,又作《邁陂塘·雁丘詞》,亦作《摸魚兒》(問世間內情為何物),是容金代詩人、文學家、歷史學家元好問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詠物詞,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摸魚兒·雁丘詞》,寄託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1] 。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在《摸魚兒·雁丘詞》中,作者馳騁豐富的想像,運用比喻、擬人等藝術手法,對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展開了深入細致的描繪,再加以充滿悲劇氣氛的環境描寫的烘托,塑造了忠於愛情、生死相許的大雁的藝術形象,譜寫了一曲凄婉纏綿,感人至深的愛情悲歌,是為中國古代歌頌忠貞愛情的佳詞。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⑺?
『貳』 元好問詩歌的內容及其現實意義
元好(音hào)問(生於1190年,卒於1257年),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歷史學家、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啟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
其《論詩》絕句三十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頗有地位,作有《遺山集》又名《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
元好問的文學成就以詩歌創作最為突出,並以「喪亂詩」奠定了他在文學史上地位的。這些詩是在金朝滅亡前後寫出的,主要有《歧陽》三首、《壬辰十二月車駕車狩後即事》五首、《俳體雪香亭雜詠》十五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續小娘歌》十首等。
這些詩篇廣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國破家亡的現實,具有詩史的意義。元好問的「喪亂詩」就藝術上的概括力和情感上的真摯性來說,是杜甫以後少有的。但他不像杜甫那樣對國家的復興還抱有希望,他是既絕望而又不甘心,郁結的感情爆發為悲歌,感染力是很強烈的,並且這些「喪亂詩」又掀起了杜甫之後的現實主義詩風的又一高潮。比如《歧陽》之二「百二關河草不橫,十年戎馬暗秦京。歧陽西望無來信,隴水東流聞哭聲。野蔓有情縈戰骨,殘陽何意照空城。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再比如《癸巳五月三日北渡》「道傍僵卧滿纍囚,過去旃車似水流。紅粉哭隨回鶻馬,為誰一步一回頭」「隨營木佛賤於柴,大樂編鍾滿市排。虜掠幾何君莫問,大船渾載汴京來」「白骨縱橫似亂麻,幾年桑梓變龍沙。只知河朔生靈盡,破屋疏煙卻數家。」筆筆皆為血淚,字字飽含悲憤。正如清代大文學家史學家趙翼在《題遺山詩》中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 正是山河的破碎,詩人的憂患,才造就了這些曠世之作。
《岐陽三首》清風明月詩意圖
當然,元好問還有為數不少的寫景詩,這類詩的總體風格是豪壯、清雅、不事雕琢,有很多名句。比如《游黃華山》「湍聲洶洶轉絕壑,雪氣凜凜隨陰風。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雷公怒擊散飛雹,日腳倒射垂長虹。驪珠百斛供一瀉,海藏翻倒愁龍公。」詩人以大氣磅礴、力度千鈞的筆勢,寫出了黃華山瀑布的奇觀,給人以雄壯豪放的感受。此外,元好問在晚期還寫有一些題畫詩,這類詩短小精煉、意境深遠,往往是借題發揮,耐人品味,充分地襯託了畫作的內涵。比如《秋江曉發圖》「百轉羊腸挽不前,旃車轆轆共流年。畫圖羨殺扁舟好,萬里清江萬里天。」由詩中可以看出,畫的內容是秋江無際、扁舟曉發,但詩人只把這種畫面作為引子,而把道路艱難、世路艱難作為詠嘆的真正對象,使得畫圖的意境和內涵都擴展了許多。
元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他在臨終之時囑咐後人在他的墓碑上只題七個字「詩人元好問之墓」,足見他對自己詩歌創作的重視與肯定,而「詩狂他日笑遺山,飯顆不妨嘲杜甫。」[3]
詞
元好問留下詞377首,他也是金代作品最多的詞人。遺山詞內容不及其詩內容廣大,但在金詞壇卻是題材最豐富的一家,藝術上以蘇軾、辛棄疾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抒懷、詠史、山水、田園、言情、詠物、贈別、酬答、弔古傷時,無歷不控。
作為金詞壇現實主義詞人,他的詞筆首先是面向現實的。有「兵塵萬里,家書三月,無言強首。幾許光陰,幾回歡聚,長教分手。料婆婆掛械多應笑我,慌仲隊金城柳。」
元好問多懷古詞,形式以長調為主,奇慨遙深,如《木蘭花慢》「渺漲江東下」。田園詞則往往表現出恬談、閑適的情趣。描繪山河壯麗、抒發愛國豪情,是遺山詞一個重要內容,如遺山代表作《水調歇頭·賦三門律》等。
元氏山水詞之所以能如筆下山水那樣頂天立地,在於它不僅是雄渾的山水畫眷更有寄慨、壯思、理想自畫卷中選出。即如此首下聞純為感慨,詞之內涵亦因此而深化。在詞文上,遺山的愛情詞是別具一格的,如其著名的《雁丘詞》等。[4]
詩歌理論
元好問又是一位高明的文藝理論家,他的《論詩三首》、《論詩三十首》、《與張仲傑郎中論文》、《校笠澤叢書後記》等,幾乎概括了漢朝以來的各種詩歌風格與重要詩人,所有的點評都濃縮在七言詩句之中,不僅點評准確而且文采斐然, 「以詩論詩」再繼杜甫風范。
他提倡「自然」,主張情性之「真」;倡導雄勁豪放的詩風提倡性靈、神韻、格調的兼容;主張李、杜並列;提倡多元繼承的詩風;還提出許多寫作時的技巧原則,反對生硬晦澀,亂排典故,做學問要「真積力久」等等,都是他幾十年親身實踐得來的結晶,有著切實可行的指導意義。[3]
散曲
今存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元好問創制的《驟雨打新荷》散曲,元韌曾廣為流傳,為元散曲家趙孟版等人所檄賞。陶南村倔耕錄》曾雲:』「《小聖樂》乃(小石調)曲,元遺山先生好問所制,而名妓多歌之,藉以為《驟雨打新荷》者是也。」元好問是善於創制新曲的,《古今詞話頂好問》條引《金源言行錄陽:「有《錦機集》,其《三望子》,則《小聖樂》、《松液凝空》皆自製曲也。」如《三奠》曲自元好問創作後,劉秉忠、王惲等人曾依格填作。可見元好問就北曲而言,正是行家裡手,自成一家。故《太和正音劇評》述元獨家創作,渭:元遺山之詞如窮星孤松,列元好問於元散曲名家之列。[1]
史學
元好問目睹親歷金朝的衰亡和蒙古滅金的全過程,又從政多年,強烈的憂國憂民的社會責任感,使他時刻關注著金國的命運和金國史跡的保存。
當
《中州集》
金如敗亡前夕,他就向當政者建議用女真文小字寫一部金史,但未能如願,他就私下編撰了一部《壬辰雜編》。金滅亡後,他抱著「國亡史興,己所當任」的愛國信念,決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並為此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價。多年的奔波,他積累了相當多的金朝君臣遺言往行的資料上百萬字,後稱「金源君臣言行錄」。他抱著「以詩存史」的目的,編成《中州集》。這是一部金代詩歌總集,裡面不僅收錄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於蒙古國的詩人詞客、包括金朝兩位皇帝及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詩詞2116首(其中詩2001首,詞115首),而且為每位作者共250餘人寫了小傳,填補了中國文學史空白。
《金史·藝文傳》就是以它為藍本寫成的,後來《全金詩》也是在它的基礎上增補而成。同時,《中州集》也為金代歷史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可惜,正當他滿懷信心地說只需破費三數月功夫,查閱抄錄了《金實錄》上的有關內容,即可著手《金史》的著述時,他的一個朋友卻從中作梗,未能得在蒙古萬戶、漢軍首領張柔處見到金實錄,以致功虧一簣,使他抱恨以歿。元好問生前雖然未能實現自己修成金史的願望,但他所收集的這些資料,卻為元代修宋、遼、金史,以至明朝修元史,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特別是為修金史奠定了基礎。元好問尊重史實,不阿時俗,秉筆直書,所以後代學者一致認為,《金史》與元好問關系密切,《四庫全書總目》稱「多本其所著」。此外,元好問的這種國亡修史的作法,也多為後人所仿效。
『叄』 金代詩人元好問是在什麼情況之下說出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全詞抄錄)
摸魚兒-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這首詞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過全詞未必了解,今天特將其錄下,並講一講其中的故事。當年,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只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只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
早就知道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但直到現在才讀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讀懂了它。後來一直很喜歡,常常默默念著那一句句刻骨銘心之語。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里,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詞的最後,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贊,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全詞行文並不復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狂歌當哭,雌雄雙雕的先後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當初綾子初見此詞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了
『肆』 《臨江仙·元好問》中「人生長恨水長東」一句借用李煜的名句名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說說這句詩的含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這句話得從全文來看,北邙山,自古王侯將相多葬於此,所以作者才有黃塵老盡英雄的感慨,這里的老盡其實也包括作者自己感嘆英雄的懷才不遇,空老年華的悲涼,不由自主的就發出了這句人生長恨水長東之句,此句雖用自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但在這里則更顯悲壯,作者的一腔幽怨無人能共語,自有一份英雄獨立的悲涼之感。而最後的遠目送歸鴻則是源自於嵇康的目送歸鴻,手揮五弦和賀鑄的恨登山臨水,和寄七弦桐,目送歸鴻之句,即表現出了哀怨又有不平之意。大概這樣,有些來自於網路
『伍』 讀元好問的論詩中的詩句你會想到李白的哪句詩
元好問《論詩》中提及李白的詩句——「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世間東抹西塗手,枉著書生待魯連。」
很容易想到李白的詩是《望廬山瀑布》吧,「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
『陸』 元好問著名的詩詞是什麼
元好問著名的詩詞有以下:
1、同兒輩賦未開海棠
金朝:元好問
枝間新綠一重重, 小蕾深藏數點紅。
愛惜芳心莫輕吐, 且教桃李鬧春風。
2、京都元夕
金朝: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3、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金朝:元好問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人生長恨水長東。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鍾。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4、論詩三十首·其四
金朝:元好問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
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淵明是晉人。
5、鷓鴣天·候館燈昏雨送涼
金朝:元好問
候館燈昏雨送涼,小樓人靜月侵床。多情卻被無情惱,今夜還如昨夜長。
金屋暖,玉爐香。春風都屬富家郎。西園何限相思樹,辛苦梅花候海棠。
『柒』 元好問的秋懷中的名句
涼葉蕭蕭散雨聲,虛堂淅淅掩霜清。 黃華自與西風約,白發先從遠客生。
『捌』 著名文學家元好問的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描寫的是
這句話是金朝末年的詩人元好問寫的,是一篇名為《摸魚兒·雁丘詞》詞作中的其中一句。元好問從小便有「神童」之名,年僅十一歲便獲得翰林侍讀學士的青睞。可惜頗有才情的他並未能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佳績,16歲與19歲時前後兩次參加科舉均名落孫山。雖未能在考場上獲得好成績,但是元好問卻在第一次趕考途中創作了一篇名作。這篇名作便就是《摸魚兒·雁丘詞》。
當時年僅十六歲的元好問從陵川前往並州參加府試,途中他偶遇一位捕雁人。由於二人同路,於是這捕雁人便主動與元好問搭訕,一來二去之下這捕雁人就說起了他手中兩只大雁的來歷。他說他一開始就只打中其中一隻大雁,另一隻僥幸躲過捕殺的大雁卻久久不肯離去,而是一直盤旋在空中。這捕雁人本以為這只大雁沒一會兒便會離去,不曾想它在哀嚎了一陣之後便飛速撞向地面。
元好問聽捕雁人說了這個故事之後覺得大雁原來如此重情,甚至不惜以死相隨。深受感動的元好問出錢買下這一對大雁,並將它們妥善埋葬了起來。不僅如此,由此受到啟發的元好問還創作出了「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的名句。後來金庸在《神鵰俠侶》這一作品中也引用了這句話,隨著該作品的廣泛傳播這句話也變得更加廣為人知。
話說元好問在兩次參加科舉均未中的情況下,他在23歲那年又再一次參加了科舉考試,不過依舊未能高中。後來直到過了而立之年元好問才進士及第,可惜沒多久便又因牽扯入科場糾紛而放棄選任。三年之後元好問再次參加科舉並獲得優異成績,此次高中之後他便留在了汴京
『玖』 元好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全詞抄錄)
摸魚兒-雁邱詞
元好問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這首詞的首句大家一定很熟悉。不過全詞未必了解,今天特將其錄下,並講一講其中的故事。當年,元好問去並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者。這個捕雁者告訴元好問今天遇到的一件奇事:他今天設網捕雁,捕得一隻,但一隻脫網而逃。豈料脫網之雁並不飛走,而是在他上空盤旋一陣,然後投地而死。元好問看看捕雁者手中的兩只雁,一時心緒難平。便花錢買下這兩只雁,接著把它們葬在汾河岸邊,壘上石頭做為記號,號曰「雁邱」,並作《雁邱詞》。
早就知道那句「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但直到現在才讀到全篇,才了解其中的故事也才真正讀懂了它。後來一直很喜歡,常常默默念著那一句句刻骨銘心之語。
這是一首詠物詞。在詞前有小序說「太和五年乙丑歲,赴試並州,道逢捕雁者雲:『今旦獲一雁,殺之矣。其脫網者悲鳴不能去,竟自投地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為識,號曰雁邱。時同行者多為賦詩,予亦有《雁邱詞》。」
這就是說,大雁殉情的事強烈的震撼了他,所以在詞的開篇,便陡發奇問,破空而來。作者本要詠雁,卻從「世間」落筆,以人擬雁,賦予雁情以超越自然的意義,想像極為新奇。也為下文寫雁的殉情預做張本;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死相許」是何等極致的深情!
遙想雙雁,「天南地北」冬天南下越冬而春天北歸,「幾回寒暑」中雙宿雙飛,相依為命,一往情深。既有歡樂的團聚,又有離別的辛酸,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把它們分開。而「網羅驚破雙棲夢」後,愛侶已逝,安能獨活!於是「脫網者」痛下決心追隨於九泉之下,「自投地死」。
過片以後,作者又藉助周圍景物襯託大雁殉情後的凄苦。在孤雁長眠之處,當年漢武帝渡汾河祀汾陰的時候,簫鼓喧鬧,棹歌四起;而今平林漠漠,荒煙如織,簫鼓聲絕,一派蕭索。古與今,人與雁,更加感到鴻雁殉情的凄烈。但是死者不能復生,招魂無濟於事,山鬼也枉自悲鳴,在這里,作者把寫景與寫情融為一體,更增加了悲劇氣氛。
詞的最後,是作者對殉情鴻雁的禮贊,他說鴻雁之死,其境界之高,上天也會嫉妒,雖不能說重於泰山,也不能跟鶯兒燕子之死一樣同歸黃土了事。它的美名將「千秋萬古」,被後來的騷人歌詠傳頌。
全詞行文並不復雜,而行文騰挪多變,用事實回答了什麼是至情,寄人生哲理於淡悟之外。《神鵰俠侶》中李莫愁的狂歌當哭,雌雄雙雕的先後投水而死,更增加了本文的意境。想當初綾子初見此詞就已經被深深吸引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