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音樂賞析十面埋伏

音樂賞析十面埋伏

發布時間: 2021-02-17 06:30:37

① 琵琶《十面埋伏》聽後感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氣勢雄偉激昂,用音樂敘事的手法完美內地表現容了名聞古今的楚漢之戰,琵琶的演奏手法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盡致地發揮,那激動人心的旋律令聽者無不熱血沸騰、振奮不已。
秦朝末年,劉邦項羽展開了雄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② 如何賞析琵琶《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回奇特,在答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垓下決戰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

③ 古箏曲十面埋伏欣賞

初聞《琵琶語》,從聽到的那一刻起,該曲就把我帶入到一種凄清婉轉的情緒里,留戀忘返,樂不思蜀。
靜聽林海創作的《琵琶語》。反復的前奏,將人帶入一種纏綿悱惻、欲說還休的境界,淡淡憂傷的琴鍵聲,加上東方樂器琵琶所獨有的 「泣泣私語訴衷腸」 之特點,感情就這樣一步一步被牽引,最終讓人沉醉在音樂意境里而欲罷不能。其間,小提琴、中提琴、鋼琴、洞簫、時隱時現,很好地完成了和聲的作用。既突出了琵琶如歌如泣的特點,又進一步豐富了曲目的表現力和思想感情。此曲最精彩、最令人感到新奇的,還是曲子中間那一段,也許是林海對鋼琴總有著一份割捨不斷的情感,這時鋼琴突然變成主奏,琵琶變成伴奏。配上一段有如天籟般吟唱的女聲「啊……啊……」,在琵琶聲泣泣的背景下,將琵琶欲表之情展露得淋漓盡致!曲尾,再度重復的起始旋律,悠悠的琴聲過後,私語的夜幕就隨著水鄉的日落詩意般降下了,情感的宣洩得到了一個完美的結局!

④ 請教十年埋伏和霸王卸甲有什麼區別。請從音樂賞析的角度說詳細點。謝謝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這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武曲。
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輯的《琵琶譜》。均以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

《霸王卸甲》,著名琵琶大套武曲,全曲共分十六段。該曲和《十面埋伏》同樣都是取材於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不同的是,《十面埋伏》的主角是劉邦,而《霸王卸甲》的主角是項羽。此琵琶樂曲沉悶悲壯。

《霸王卸甲》是其中的一首。它是首琵琶傳統武套樂曲,和另一琵琶傳統武套曲《十面埋伏》的內容完全是一樣的,都是以為期五年的楚漢相爭中的垓下之戰為題材。但是兩首曲目描寫的角度不同。《十面埋伏》是站到劉邦一邊,著重寫劉邦漢軍勇武的雄姿,決戰的勝利的以及凱旋的英雄氣概,而《霸王卸甲》則是站在項羽一邊,著重渲染了楚霸王交戰失利,一蹶不振而至別姬自刎的英雄悲劇,對這位名躁一時的歷史人物給予了同情和贊揚。傳說虞姬在項羽聽到楚歌聲而自為詩後和曰:「漢失已落地,四面楚聲中,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蘇軾也曾做詩:「帳下佳人拭淚痕,門前壯士氣如雲,蒼皇不負君王意,只有虞姬與鄭君。」京戲《霸王別姬》名聞中外,琵琶曲《霸王卸甲》則給人帶來更深刻的感受。
《十面埋伏》主要歌頌了楚漢戰爭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而《霸王卸甲》則著重渲染了西楚霸王的英雄悲劇,對這個「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歷史人物表現了更多的同情和贊頌。 由於作者的立意不同, 因此兩曲的重點段落也不一樣。《十面埋伏》逼真地描繪了氣勢磅礴的大戰的場面,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猶如「雄軍百萬,鐵騎縱橫,呼號震天,如雷如霆也。」

⑤ 《十面埋伏》是我國著名的琵琶大麴,請你從審美的角度對這首古曲進行分析。

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樂器,也是最富特點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有著豐富的演奏技巧和獨特的表現力。《十面埋伏》是一首經典的琵琶古曲,具有較強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國音樂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
《十面埋伏》又名《陽平楚》,其曲譜最早見於清代華秋平編譯的《華秋平琵琶譜》。樂曲壯麗輝煌,風格雄偉奇特,生動地描繪了「楚漢之爭」的故事情節,著力刻畫了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
琵琶武曲常用的演奏技法有掃弦、快夾掃、煞音、絞弦、滿輪等。《十面埋伏》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列營、吹打、點將、排陣、走隊,主要描述漢軍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第二部分為埋伏、雞鳴山小戰、九里山大戰、吶喊,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形象地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第三部分為項王敗陣。為了突出全曲的氣勢,《十面埋伏》在引子一開始就運用了「輪拂」手法,並做了欲強先弱、欲放先收的藝術處理。
第一部分
「列營」,節奏自由而富於變化。從模擬鼓聲的手法開始,一幅戰鼓雷鳴、刀光劍影的古代戰爭畫面便展現在了聽眾面前,給人以震撼之感。樂曲採用「半拂輪」技巧,由慢及快、連續不斷、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立刻將聽眾帶到了空曠的原野和安營紮寨的戰爭前奏中,其節奏自由,力度最強。其中的「輪」僅一帶而過,著重強調的是「拂」。力點集中,手勢自然,聲音洪亮。在這一段中,用拍、彈面板模擬炮火的轟鳴聲。「掃拂輪」中的「拂」也是一帶而過,著力突出的是強烈的「掃」,隨後的「輪」給人以威武壯烈之感。在演奏時,右手要放鬆,將力量全放下來、沉下去,這樣才能呈現出戰爭場面的氣勢,使聽眾一下子緊張起來,屏住呼吸,進入壯麗的古代戰場。
「吹打」,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它運用了琵琶的長音輪指奏法,模擬了古代吹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音樂表現極像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本段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長輪」為主,第一拍要重點挑一下,速度不要太快,主要表現大將威風凜凜出營的場面;第二層次運用「勾輪」技法,右手放鬆,力量下放,速度比上一層次稍快,主要表現副將們出帳的畫面;第三層次運用「拂輪」技巧,力度更強,速度又比上一層次稍快,主要表現士兵們出征的場景。
「點將」是「吹打」後半部分的變化重復,後改用「扣、抹、彈、抹」的組合指法演奏十六分音符節奏,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它是對「吹打」的補充,主要運用「鳳點頭」這一富有特色的演奏技巧,柔和而輕巧,把音符打碎成一拍四個音,這種同音反復的效果,使音樂連續不斷地向前推進,表現了調兵遣將的情景。
「排陣」,節奏性較強,主要以「摭分」及「摭分剔」的簡單指法和稍快的速度來表現漢軍的精悍。「走隊」主要運用了中速「摭掃」的手法,力度由弱漸強,速度由慢漸快,重拍在後半拍,主要表現漢軍整齊又有紀律的行進。在演奏時應注意「掃」這一技巧,要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齊,一起演奏,這樣才能表現出漢軍的氣勢。
第二部分
「埋伏」的音樂和意境都很有特色,一張一弛的節奏營造出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給人以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之感。以遞升遞降的旋律和句幅的遞減、速度和力度的漸增,形象地表現了決戰前夕楚軍被圍得水泄不通的景象。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兩段做了鋪墊。本段採用了由快及慢的處理方式,長音運用「長輪」奏法,節奏自由,但要表現出埋伏時悄悄進行的場景,聲音必須輕中帶緊且速度漸快,更好地渲染大戰前所特有的寂靜和緊張的氛圍。

⑥ 大學生音樂鑒賞論文 十面埋伏

音樂十面埋伏的賞析作文

《十面埋伏》,又名《淮陽平楚》。琵琶獨奏。
是根據楚漢之爭編寫的樂曲,音樂扣人心弦,有很強的戲劇性和一定的寫實性。全曲時間是6分36秒,由三個大部分十個小段組成。
第一部分,大戰前的准備。第一段名為《列營》,樂曲以琵琶有力的掃弦、佛弦開始,表現了點兵擂鼓,幾秒鍾,強烈的表現力也有激人氣勢。第二段《吹打》,琵琶被五指迅速彈弦,音樂持續不斷,猶如軍號吹笛。接著的第三段《點將》是三段結尾部分的反復,戰前的氣氛越來越濃厚了。第四第五段分別是排陣和〈走隊〉,兩段的音樂基本相似,音調稍微簡練了,速度也是先慢再漸漸轉快,一起一伏,緊緊相扣。士氣再一次增強。第二部分開始了,第六段〈埋伏〉,音樂是〈列營〉中骨幹音調為核心,加合若乾的起伏,眼前就像漢軍出四方迅速將楚軍團團圍住。第七段〈雞鳴山小戰〉了,音樂還是慢起漸快,氣息逐步急促,且琵琶彈奏的「切切」聲響,便如短兵相接了,發出兵器相擊的響聲。從〈埋伏〉到〈小戰〉音律連貫,一氣呵成。接著〈九里山大戰〉開始了,彈奏的力度進一步加強,多種技法快速彈奏,鐵騎縱橫、金戈鐵馬,呼號震天的激烈戰斗場面就這樣表現得淋漓盡致。忽然,一聲凄楚的蕭聲掩蓋了戰斗,這就是楚歌。緊接著琵琶回到了簡單反復的音調,只聽那單騎孤踢聲遠遠的里去,這便是第九段〈項王敗陣〉了。直到一記短劃的強音戛然而止,霸王〈烏江自刎〉了,天還沒有亮。
,《十面埋伏》的藝術特點主要表現在反映古代重大歷史題材時,抓住了典型時間、典型環境,在描寫楚漢相爭這一歷史特定背景時,選擇了最有代表意義的垓下決戰的場面,在表現垓下大戰中又突出了吶喊,形成全曲高潮,完成了對漢軍這一進攻者、追擊者、勝利者生龍活虎的形象塑造,成功地展現出古代戰場上激烈壯觀的場景。

⑦ 古箏曲十面埋伏賞析,500字

古箏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現流行的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 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 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寫漢軍戰前的演習,點將、列陣,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音樂昂揚有力,伴有鼓聲、號角聲,鼓聲由慢逐漸加快,營造出大戰之前劍拔管張的緊張氣氛。第一部分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 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 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 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 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 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斗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 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寫楚漢短兵相接、刀光劍影的交戰場面。它是樂曲的主體部分,音樂多變,節奏急促,在演奏上連續運用了彈、掃、輪、絞、滾、煞等手法,以描寫激烈的撕殺、拼搏,驚天動地、動人心弦,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斗音 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 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 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⑧ 怎麼鑒賞古典音樂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十面埋伏》甚近似。全曲分十三個段落,都標題可歸三部分:
第一部分:
(1)「列營」全曲序引,表現出征前的金鼓戰號齊鳴,眾人吶喊的激勵場面。音樂有散漸快,調式的復合性及其交替轉換,更使音樂增加不穩定性。
(2)「吹打」。
(3)「點將」主題呈式,用接連不斷的長輪指手法(但輪一句輪一拂輪)和「扣、抹、彈、抹」組合指法,表現將士威武的氣派。
(4)「排陣」。
(5)「走隊」音樂與前有一定的對比,用「遮、分」和「遮、劃」手法進一步展現軍隊勇武矯健的雄姿。
第二部分:
(6)埋伏表現決戰前夕夜晚,漢軍在該下伏兵,氣象寧靜而又緊張,為下面兩段作鋪墊。
(7)雞鳴山小戰楚漢兩軍短兵相接,刀槍相擊,氣息急促,音樂初步展開。
(8)九里山大戰描繪兩軍激戰的生死搏殺場面。馬蹄聲、刀戈相擊聲、吶喊聲交織起伏,震撼人心。先用「劃、排、彈、排」交替彈法,後用拼雙弦、推拉等技法,將音樂推向高潮。
第三部分:
(9)項王敗陣。
(10)烏江自刎先是節奏零落的同音反復和節奏緊密的馬蹄聲交替,表現了突圍落荒而走的項王和漢軍緊追不舍的場面;然後是一段悲壯的旋律,表現項羽自刎;最後四弦一「劃」後急「伏」(又稱「煞住」),音樂嘎然而止。
原曲還有:
(11)眾串凱。
(12)諸將爭功。
(13)得勝回營。衛仲樂先生的演奏指「自刎」止,後三段刪去不奏。今日諸家大多承用此法。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
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⑨ 誰聽過琵琶曲<十面埋伏>,寫個關於這的賞析的文章,小弟感激不盡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 這首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方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的。 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秦朝末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在風起雲涌的農民起義猛烈打擊下,秦王朝宣告滅亡。此時,劉邦的漢軍和項羽的楚軍展開了逐鹿中原、雄霸天下的斗爭。到公元前202年,楚漢雙方已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戰爭,由於西楚霸王項羽驕矜、優柔寡斷而一再坐失良機,錯過了消滅劉邦漢軍的機會,而劉邦卻從幾次全軍覆沒中死裡逃生,而又重整旗鼓。到垓下決戰時,劉邦以三十萬的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了項羽的十萬之眾。深夜,張良吹簫,兵士唱楚歌,使楚軍感到走投無路,迫使項羽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外逃,而漢軍以五千騎兵追擊,最後在烏江邊展開一場決斗,項羽因寡不敵眾而拔劍自刎,漢軍取得了輝煌的勝利。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是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音畫。 《十面埋伏》最早見於記載的是1818年出版的《華秋蘋琵琶譜》,1895年出版李方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但這是一首在民間流傳的傳統樂曲。早在十六世紀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書中就記述了當時琵琶名手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的生動狀況。文中寫出道:"《楚漢一曲》,當其兩軍決斗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悲,終而落涕之無從也。其感人如此。"這段文字說明,《十面埋伏》的內容、結構和音樂形象與《楚漢》一曲所描述的大體一致,證明它的流傳年代是十分悠久的。 欣賞提示 琵琶曲《十面埋伏》採用了我國傳統的大型套曲結構的形式。全曲共有十三個小段落,每段冠以概括性很強的標題。這些標題是:一、列營;二、吹打;三、點將;四、排陣;五、走隊;六、埋伏;七、雞鳴山小戰;八、九里山大戰;九、項王敗陣;十、烏江自刎;十一、眾軍奏凱;十二、諸將爭功;十三、得勝回營。 全曲可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描述漢軍大戰前的准備,著重表現威武雄壯的漢軍陣容。共包括前五個小段。 "列營"實際上是全曲的引子。節奏比較自由而富於變化。開始就使用"輪拂"手法先聲奪人,渲染了強烈的戰爭氣氛。鏗鏘有力的節奏猶如扣人心弦的戰鼓聲,激昂高亢的長音好象震憾山谷的號角聲,形象地描繪了戰場特有的鼓角音響。此後用種種表現手法表現人聲鼎沸、擂鼓三通、軍炮齊鳴、鐵騎賓士等壯觀場面,恰如其分地概括了古代戰場緊張激烈的典型環境。 "吹打"是全曲中唯一的旋律性較強、抒情氣息濃郁的段落。琵琶用輪指奏出的長音,模擬了古代管樂器演奏的行進曲音調。 這段間樂極象古代行軍時笙管齊鳴的壯麗場面,刻畫了紀律嚴明的漢軍浩浩盪盪、由遠而近、闊步前進的形象。這段音樂在樂曲藝術形象的塑造上具有高屋建瓴的氣魄。 "點將"、"排陣"、"走隊"三個段落在實際演奏中是有所變化和取捨的。它們的相同特點是節奏整齊緊湊,音調跳躍富於彈性,表現了劉邦漢軍戰斗前的高昂的士氣,操練中隊形變換的迅速和士兵步伐矯健的形象。樂曲有條不紊的結構安排,使得情緒的發展步步進逼,為過渡到激戰場面作了充分的鋪墊。 第二部分包括六、七、八三個小段落,是全曲的中心部分。它形象描繪了楚漢兩軍殊死決戰的激烈情景。 "埋伏"這段音樂和它描繪的意境都很有特色,它利用一張一弛的節奏音型加以模進發展的旋律,造成了一種緊張、恐怖的氣氛。它給人以一種夜幕籠罩下伏兵四起,神出鬼沒地逼近楚軍的陰森的感覺。 "雞鳴山小戰"中琵琶運用了特有的"剎弦"技巧,形象地表現了雙方短兵相接小規模戰斗的情景。"剎弦發出的聲響不是純樂音,而是一種含有金屬聲響的效果,猶如刀槍劍戟互相撞擊。逐漸加快的速度和旋律的上下行模進,使情緒更為緊張。 "九里山大戰"是整個樂曲的最高潮。這段音樂家中運用了多種琵琶技巧手法描繪了千軍萬馬聲嘶力竭的吶喊和刀光劍影驚天動地的激戰。琵琶對喧囂激烈戰斗音響模擬十分出色,使人彷彿身臨其境,具有強烈的感染力。整個樂曲描繪楚漢兩軍的沖突,發展至此,勝負已定,矛盾已獲解決。 第三部分包括最後五個小段落,前兩段寫項羽失敗後在烏江邊自殺,低沉的音樂氣氛與前面的高潮形成鮮明的對照。其中"烏江自刎"這須旋律凄切悲壯,塑造了項羽慷慨悲歌的藝術形象。後三小段描述漢軍以勝利者的姿態出現的種種情景。但目前演奏一般都作刪節,有的省略整個第三部分,有的刪節去"眾軍奏凱"後三小段,目的是使樂曲情緒集中,避免冗長。 《十面埋伏》是我國傳統器樂作品中大型琵琶武曲的代表作。傳統的琵琶曲中文曲一般旋律抒情優美、節奏輕緩、技巧多用左手推拉吟揉手法。善於描繪優美的自然景色或表達內心細膩感情。而武曲情緒激烈雄壯,節奏復雜多變,富於戲劇性,多用右手力度較大的演奏技巧,擅長於表現強烈的氣氛和情緒。因而這首樂曲氣勢雄偉激昂,藝術形象鮮明。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