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雪余秋雨賞析

雪余秋雨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7 05:25:18

A. 余秋雨寫的文章《雪》有感

作家別具匠心,用福建飛雪的不美來反襯上海飛雪的美。作者著力從顏色、重量、數最、聲音等方面進行反襯,突出了上海雪花的美好的色彩、輕盈的姿態、顯示的活力。

B. 余秋雨《雪》的賞析是什麼

註:《雪》的作者王魯彥
作者以新穎豐富的想像,凝煉優美的語言,描繪了飛雪的美麗多姿,表達了對自由、美好的生活的追求。
文章一開頭,作者為什麼要把福建平原上的雪與江浙一帶的雪作比較?
答:這是以福建的雪作為映襯,把兩種雪進行對照描寫,從而使上海的雪更顯得多彩多姿,風姿卓越。

「『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意思是說我認為福建的雪不如眼前上海的雪美。

試說說「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這句話表達了什麼思想感情?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對上海的雪無比喜愛的思想感情。

品味「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結隊的蚊蚋,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一句中加點的詞語,說說在表達上的好處是什麼。
答:「活的」,寫出了雪花所具有的活力,「成群結隊」、「忙碌的飛翔」寫出了雪花紛紛擾擾,活潑可愛的情態,「粘著」、「擁入」賦予雪花人的性情,使得作者筆下的雪花有了人的思想感情,雪花的美麗可愛活現在讀者面前。可見用詞十分准確生動。

C. 《雪》余秋雨的散文

是余抄秋雨所寫。

這篇文章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散文,運用多種感官結合的手法描寫雪,使雪的形象更加生動立體,本文章用上海的雪與福建的雪做對比,更襯托出上海的雪潔白透明,美麗動人。第三小節對上海的雪做了具體描述,突出了雪的聲音與氣味,令人回味無窮。

D. 余秋雨散文陽關雪的象徵意義

這篇散文被收來錄在《自文化苦旅》這是本文化散文集中。它主要通過山水風物探求文化靈魂、人生真文化苦旅諦、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作者用深邃的目光透過這些景物,把關注的焦點定位在這些自然景觀背後所沉澱的文化內涵上,體現出一種俯仰天地古今的歷史感和滄桑感,飽蘸著深切的民族和文化的憂患意識。

E. 對於余秋雨寫的雪的點評

索思人生,錘煉文章。
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面世不久即風靡整個華人世界,有些版篇章已被收入中學語文課範文。為了權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和文學欣賞素養。為此,上海中醫葯大學出版社從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山居筆記》、《霜冷長河》《千年一嘆》及《行者無疆》中精選93篇文章,加以點評,編寫了《中學生·余秋雨散文賞析》一書。著重介紹了余秋雨先生文章的創作思路、寫作方法、結構布局及成功要領等;對精彩段落、詞語,充滿思辯的格言、警句,則進行具體剖析和重點提示,以期與讀者共同探索作者的內心世界。

F. 余秋雨《陽關雪》賞析

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究竟藏著什麼法術呢?」

讓我們先把目光投向八十年代中後期。那個時候,國內興起了一股所謂的「散文熱」。那時的情形是,鋪天蓋地的散文雜志、綜合文學雜志以及青年愛情婚姻家庭報刊的不斷出現,加之報紙的擴版,副刊、周末版的興起,散文成了最流行的文學體裁,成了人人可以搭乘的公共汽車。散文「熱」了。可是,這種「熱」並沒有給我們帶來應有的樂觀:那究竟是什麼樣的散文呢?沒有了深廣的情感能力,失去了感情的銳度,深廣的痛苦和壯美的歡樂成正在被溫情化享樂化,人類的大欲變成了個人的私慾,小欲、激情、理想分散成了零碎花哨的裝飾。兼有所謂「小女子散文」的拙劣表演,雞零狗碎的家長里短,更是倒了大眾的胃口。正如通俗小說、流行音樂、家庭肥皂劇一樣,時下流行的散文充其量是一種通俗的文本,一種無聊的媚俗。
就在這個時候,一種被評論家命名為「大文化散文」的散文文本開始閃亮登場,它就是以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為代表的散文樣式。她一經問世,便以獨特的視角、灑脫的行文、深刻的內涵、沉重的文化底蘊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古人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治學精神,余秋雨說:

「在研究中國古代線裝本的時候,耳邊也會響起一批大詩人、大學者放達的腳步。」

於是,他

「離開案頭,換上一身遠行的裝束,推開了書房的門。」

「中國文化真實的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

「在這看似平常的佇立間,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了,於是有了寫文章的沖動。」

(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於是,余秋雨從書齋走向了「遺址。」於是,一批文筆清麗,立意深邃的散文佳品從他的筆下誕生了。《陽關雪》就是其中的一處景觀。
陽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為古代通往西北邊疆的要道,因其地處玉門關的南面而得名。和《道士塔》、《莫高窟》一樣,本文也是取材於文化勝地和旅遊景點的,這樣做其實是很冒險的,因為早已有許多散文大家留下了名篇,而余秋雨的聰明在於,他只選取了有限的自然景觀,結合與之相關的人文景觀,並將二者進行雙向的相互闡釋,從而創造了一種人文山水畫卷,讓人在此流連。作者在開篇便說起古代文人的「無足觀」,文官之顯赫在官而不在文。可是,當他們卸掉了烏紗,隨意塗劃的詩文便可以千古留芳。這看似不經意的起筆,實際上,這正是本文所要表達的題旨,也為後面的論述埋下的伏筆。作者繼爾從白帝城、黃鶴樓、寒山寺寫起,進一步闡述歷代文人「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的魔力。接下來自然而然地引出了王維那首著名的《渭城曲》,話題也就轉到了正題上。這種開頭的寫法在余氏散文中隨處可見,就像電影鏡頭,從很遠處慢慢拉近。當作者向一老者打聽去陽關的路線時,卻被告知「沒什麼好看的,倒是有一些文人辛辛苦苦找去。」老者說著看了看天,又補了一句「這雪一時下不停。」作者自然不作理會,轉身鑽進雪裡。那雪肯然是不大了,況且作者也無意於寫自然的雪,所以一筆帶過。
然後就是在沙漠里行走,然後就看見了古戰場遺留下來的墳堆。面對此情此景,作者展開了想像翅膀,在歷史的時空里遨翔。他用深情而又錘煉的語言描述了昔日鐵馬金戈的殺敵場景以及戰爭帶給人民的災難。
如雨的馬蹄,如雷的吶喊,如注的熱血。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訣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
讀到這里,我想起了「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殺氣三時作陣雲,寒聲一夜傳刁斗」(高適《燕歌行》)、「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王昌齡《塞下曲》)、「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王維《壟西行》)、「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子夜吳歌》)、「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范仲淹《漁家傲》)等動人的詩句
作者仍不肯罷休,他還把陽關的墳堆和中原內地的墳地做了比較,前者是「大大咧咧鋪張開的沙堆」,後者則「在重重美景中發悶」。在作者眼裡,陽關的墳堆也具有奪人魂魄的魅力。
「陽關古址」終於尋到了,其實,這里真的沒有什麼好看的了。烽火台還在,已經坍了大半葦草在寒風中抖動,再有就是西北的群山積著層層疊疊的皚皚白雪。作者當然不是為了看這些景緻才來的。藉助於眼前的景觀,作者關注的是歷史留下的思索。站在陽關古址,他想到了王國維,由王國維想到了唐人風范。他寫道,唐人造像一看便可識認,是因為它有一種健美的形體、自信的目光,創造這種自信的只能是「那些真正從中世紀的夢魘中蘇醒、對前路挺有把握的藝術家。」而蒙娜麗莎發出的迷人微笑卻是在唐人造像之後的許多年之後才有的。萊辛等西方哲人反復論述過的詩與畫的界線,在王國維來說,可以「隨腳出入」。可是,「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允許他們以卑怯侍從的身份躬身而入,」而歷史老人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九州的畫風隨之黯然,西出陽關的詩人「大多成了謫官逐臣。」這才是讓作者最最痛心之處啊。無怪乎他要寫到:「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他為陽關的坍弛,為她坍弛於「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而仰天喟嘆!
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的散文有極強的抒情色彩,對此,有人卻給他扣上了「偽浪漫主義」、「矯情」甚或「煽情」的帽子,這是有失公允的。此文中的一些抒情句子都十分精采,很好地表達了思想感情。比如結束句,他是這樣的:還是回去罷,時間已經不早。怕還要下雪。在看似平淡中,包含了意獨龍未盡的諸多感傷,我覺得是傳神之筆。余秋雨曾說: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 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的長期熏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每到一個地方,總有一種沉重的歷史氣壓罩住我的全身,使我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嘆。(余秋雨《文化苦旅<自序>》)他走出書齋,走進遺址,用整個身心去體味,加之依仗著淵博的文學和史學功底,寫出了一批深邃蒼涼之作,而這些散文又是那些無病呻吟的小散文不可同日而語的。
余氏散文其時間空間距離的跨度之廣,思緒反差之強,歌頌與批判、贊美與追懷、智性的概括和感情的渲染,歷史的沉吟和個人經驗的敘述,諸多意向紛至沓來,跌宕起伏,民俗和藝術經典的穿插,時空的緊密連貫和空白,意向遠距離的呼應,使他的文章體現出繁復而多彩的特色,從而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喜愛。正如著名評論家孫紹振先生在《從審美到審智的「斷橋」》一文評述的那樣:他的散文不是傳統的性靈小品,更不是「匕首和投槍」所暗示輕型藝術話語,他的散文是貨真價實的大散文話語,五四以來,還沒有他這樣的融思想、智慧、情感於一爐的大容量大深度的話語。我覺得,這個評價余秋雨是授之無愧的。

G. 余秋雨 雪 的全文及賞析

雪(全文)·作者 余秋雨
美麗的雪花飛舞起來了。我已經有三年不曾見著它。
去年在福建,彷彿比現在更遲一點,也曾見過雪。但那是遠處山頂的積雪,可不是飛舞的雪花。在平原上,它只是偶然的隨著雨點灑下來幾顆,沒有落到地面的時候。它的顏色是灰的,不是白色;它的重量像是雨點,並不會飛舞。一到地面,它立刻融成了水,沒有痕跡,也未嘗跳躍,也未嘗發出唏噓的聲音,像江浙一帶下雪時的模樣。這樣的雪,在四十年來第一次看見它的老年的福建人,誠然能感到特別的意味,談得津津有味,但在我,卻總覺得索然。"福建下過雪",我可沒有這樣想過。
我喜歡眼前飛舞著的上海的雪花。它才是"雪白"的白色,也才是花一樣的美麗。它好像比空氣還輕,並不從半空里落下來,而是被空氣從地面捲起來的。然而它又像是活的生物,像夏天黃昏時候的成群的蚊蚋(ruì),像春天釀蜜時期的蜜蜂,它的忙碌的飛翔,或上或下,或快或慢,或粘著人身,或擁入窗隙,彷彿自有它自己的意志和目的。它靜默無聲。但在它飛舞的時候,我們似乎聽見了千百萬人馬的呼號和腳步聲,大海洶涌的波濤聲,森林的狂吼聲,有時又似乎聽見了兒女的竊竊私語聲,禮拜堂的平靜的晚禱聲,花園里的歡樂的鳥歌聲……它所帶來的是陰沉與嚴寒。但在它的飛舞的姿態中,我們看見了慈善的母親,活潑的孩子,微笑的花兒,和暖的太陽,靜默的晚霞……它沒有氣息。但當它撲到我們面上的時候,我們似乎聞到了曠野間鮮潔的空氣的氣息,山谷中幽雅的蘭花的氣息,花園里濃郁的玫瑰的氣息,清淡的茉莉花的氣息……在白天,它做出千百種婀娜的姿態;夜間,它發出銀色的光輝,照耀著我們行路的人,又在我們的玻璃窗上扎扎地繪就了各式各樣的花卉和樹木,斜的,直的,彎的,倒的。還有那河流,那天上的雲…
【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書城》雜志榮譽主編。
【賞析】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國的雨雖然自由活潑,卻「向來沒有變過冰冷的堅硬的燦爛的雪花。博識的人們覺得他單調,他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魯迅先生寫雪,別開生面,起筆有意發問,並且由此通貫全篇: 一是把「雨」和「雪」作對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將具有冰冷、堅硬、燦爛雪花的「朔方的雪」聯系起來,為結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線。
作者對江南的雪滿懷深情,用濃墨重彩繪出一幅萌動著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圖,意境新美,內涵豐富。作者贊美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從質與形上突現其特色。用「隱約著的青春的消息」和「極壯健的處子的皮膚」來比喻它,令人擊節贊賞。「處子」是最富生命活力的,用「處子的皮膚」喻雪,白皙光澤,柔嫩細膩不必說,還包含健美的因素;而「青春的消息」則給人以明確的哲理啟示: 冬雪之後,春天就不遠了。那「雪野」不已是那樣的生氣勃勃、春意盎然了嗎?
作者把這幅江南雪景圖描繪得有聲有色,聲色和諧;有動有靜,動靜相襯。但還不夠,還須用工筆重彩畫上美好純真的童年生活的一幕,孩子們多麼的天真爛漫,何等的聰穎伶俐!這才是江南雪野上綻開的真正的春花啊!
接著,作者筆峰一轉,又推出一幅更引人注目的「朔方雪景圖」。北國風光,雄偉壯麗,那冰冷的堅硬的「朔方的雪」與「江南的雪」截然不同,它的特質和形狀是「如粉,如沙」,「決不粘連」,持久地不融化。因此,它能以巨大的旋風為動力而「蓬勃地奮飛」,能在陽光中「燦燦地生光」。面對著漫天飛騰的朔雪造就的「無邊的曠野」、「凜冽的天宇」,作者著力從三度空間進行立體描繪,以突出飛騰的朔雪那種撼天動地、銳不可擋的氣勢。作者置身於這朔雪飛騰的宏偉壯觀中,禁不住感情洶涌,思緒馳騁。他凝視著「閃閃地旋轉升騰著的」雪花,聯想到它就是「雨的精魂」。
然而,由於「雨的精魂」畢竟是處在寒冷的朔方,它冷落地「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白茫茫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那是孤獨的雪」;它沒有了暖國的雨的自由活潑,「是死掉的雨」,透出了孤寂凄涼之感。至此,「朔方的雪」亦有「自己也以為不幸否耶」的問題了。
讀罷全文,掩卷細思,暖國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區別不過是各有各的「幸」與「不幸」而已,正如人生的「幸」與「不幸」的鍾擺永遠在兩極搖晃一樣。蘇聯作家巴甫柯夫說:「幸福是不可捉摸的。你從來不知道,它是不是存在。要考查你是不是幸福,只有去看看你周圍的人。」

H. 余秋雨《陽關雪》句子賞析

余秋雨《陽關雪》句子賞析:

我們可以把全文分為三個層次來賞析。

1.第一層次,從開頭到第三自然段「他們褪色的青衫里,窨藏著什麼法術呢?」
文章一開頭,便是一段議論,指出歷史上種種「怪異」但又建黨的現象:當為官的文人「峨冠博帶早已零落成泥之後」,他們「偶爾塗劃的詩文,竟能鐫刻山河,雕鏤人心」。以至無數的人們會在童年時代使「自選搭建」這此詩文景象,到了成年以後,又會「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為什麼古代文人的生命體驗又會成為後代人們的生命體驗呢?作者的感慨到這里戛然而止,留下的是給讀者的思考和耐人尋味的話題,巧妙地承轉出下文。

2.第二層次,從「今天,我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了」到第十一自然段「我憑直覺確信,這便是陽關了」。作者說自己「沖著王維的那首《渭城曲》」去尋陽關,既是對上文「焦渴地企盼著對詩境實地的踏訪」的照應,又告訴讀者「為童年,為歷史,為許多無法言傳的原因」來追尋生命體驗的目的。作者接下去在讀者面前展現的是沙漠邊陲的一派荒涼、肅殺、空曠的景象。對莽莽沙漠和沙漠雪景描繪,既是寫實的,又是深化了的。從寫實的角度順理成章的帶出墳堆,由此展開了聯想:「中原慈母的白發,江南春閨的遙望,湖湘稚兒的夜哭。故鄉柳蔭下的決別,將軍圓睜的怒目,獵獵於朔風中的軍旗」,簡潔而形象地概括出一幕幕的歷史景象,而墳堆本身,又是一種民族精神的象徵,從中呈現出社會性、人性,作者的歷史滄桑之感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來。第十自然段用的是對比的手法,作者說「堆積如山的二十五史,寫在這個荒原上的篇頁還算是比較光彩的」,「在中原內地就不同了……晨鍾暮鼓的音響總是那樣的詭秘和乖戾」。二十五史是歷代帝王修撰的所謂正史,作者這樣寫,既點出歷代王朝醉生夢死、荒淫奢侈的生活,又襯託了前方將士艱苦守衛邊疆的英雄氣概,突出了中華民族戍邊屯墾、抗禦外侮的民族精神。

3.第三層次即餘下的部分。這一部分是對陽關遺址的直接憑吊。作者用寒風、葦草、群山、白雪、烽火台等物象描繪出陽關遠近的荒涼之後,筆鋒一轉,又回到王維的《渭城曲》,用這首千古絕唱帶出「唐人風范」,盡管行路艱難,但他們不會灑淚悲嘆,告別是經常的,步履是放達的。可悲的是唐代前沒有把它的屬於藝術家的自信延續久遠,「長安的宮殿,只為藝術家們開了一個狹小的邊門」,因此,「陽關的風雪,竟越見凄迷」,最後「陽關坍馳了,坍馳在一個民族的精神疆域中。它終成廢墟,終成荒原」。「民族的精神疆域」和上文「歷史老人凜然肅然,扭過頭去,顫巍巍地重又邁向三皇五帝的宗譜」都是散文筆法,實質上,作者在這里抨擊的是封建廣義的保守、腐朽,帖於封建制度的禁錮,輝煌的歷史只是陽光的一現,只能停滯在長久而黑暗的歷代帝王的宗譜中。這一層次交織著作者復雜的情感、欣慰和遺憾,透過強烈的歷史滄桑感不時地流露出來,具有一唱三嘆的效果

理解:

這是一篇充滿歷史滄桑感、民族自豪感和理性思辨的散文。
作者寫陽關,不是一般的探幽訪勝,不是單純的詠物抒懷,而是藉助陽關這一歷史遺跡來折射中華民族在人類文明史上曾經作出的貢獻,來追尋中國古代文人曾經經歷過的生命體驗。因此,作者筆下的陽關,已經超越了陽關本身的意義,從而進入了人生、社會和歷史等更加廣闊的領域之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