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太史公自序賞析

太史公自序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6 20:58:19

❶ 幫我翻譯「《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意思是:《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聖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而創作的。

出處:兩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

原文:《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來者。」於是卒述陶唐以來,至於麟止,自黃帝始。

譯文:

《詩經》三百零五篇,大多是古代的聖賢之人為抒發胸中的憤懣之情而創作的。這些人都是意氣有所郁結,沒有地方可以發泄,這才追述往事,思念將來。」於是,終於記述了唐堯以來的歷史,止於獵獲白麟的元狩元年,而從黃帝開始。

(1)太史公自序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作者娓娓道來,錯落有致,累如貫珠。敘寫自己千餘年家世,不過數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壯游,磊落奇邁的倜儻少年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作者用相當篇幅序寫六家的要旨,論道六經的要義,分析精闢透徹,入木三分,指陳得失,有若案斷,雖歷百世而無可比擬,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馬父子的學術思想。全序規模宏大,文氣深沉浩瀚,是《史記》全書的綱領。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總結性文章,包含兩大內容:一是總結《史記》這本書,一是總結司馬遷這個人。司馬遷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歷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變遷、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於一爐。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當時所有的學問,是一篇深邃復雜的思想性文獻。

❷ 如何翻譯這句話:扶義倜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一、翻譯:有些人仗義而行,倜儻不羈,不使自己失去時機,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二、字詞釋義

1、扶義:仗義而行

2、俶儻:倜儻不羈

3、令:使

4、失時:失去時機

三、原文

扶義俶儻,不令己失時,立功名於天下,作七十列傳。

四、出處

節選自《史記》·《太史公自序》

(2)太史公自序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司馬遷在元封三年(前108年)接替其父擔任太史令,從太初元年(前104年)開始創作《太史公書》(後來稱為《史記》)。

後因向漢武帝為李陵戰敗投降匈奴之事辯護而被捕入獄並處以腐刑,在形體和精神上遭受巨大的創傷。出獄後任中書令,忍辱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大約在征和二年(前91年),終於完成了全書的撰寫和修改工作。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序文,也可看作是作者的自傳,排在全書最後。

二、作品賞析

《太史公自序》是《史記》的最後一篇,是《史記》的總結性文章,包含兩大內容:一是總結《史記》這本書,一是總結自己這個人。司馬遷在其中追溯了民族的歷史、家族的源流、政治的變遷、文化的辨析,融自己的遭遇和志向於一爐。

這是一篇大文章,分判了當時所有的學問,是一篇思想性的文獻,深邃復雜。

三、作者簡介

司馬遷,西漢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司馬談之子。

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繼任太史令,承父業著述歷史。後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❸ 史記中的好句及賞析

1、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 相識滿天下,知心有幾人 《史記》
3、 不知其人,則不為其友。 ——司馬遷 《史記》
4、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
5、 順 不妄喜;逆 不遑餒;安 不奢逸;危 不驚懼;胸有驚雷而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 也 。 ——司馬遷 《史記》
6、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 ——司馬遷 《史記》
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
8、 屈原賈生列傳:舉世混(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 ——司馬遷 《史記》
9、 禍不妄至,福不徒來 《史記》
10、 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腋 ——司馬遷 《史記》
11、 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 ——司馬遷 《 史 記》
12、 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強。 《史記》
13、 李將軍列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 馬 遷 《史記》
14、 仁者愛萬物,而智者備禍於未形,不仁不智,何以為國? 《史記》
15、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史記》
16、 日者列傳:得不為喜,去不為恨。 ——司馬遷 《史記》
17、 太史公自序: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司馬遷 《史記》
18、 商君列傳 千人諾諾,不如一士諤諤 ——司馬遷 《史記》
19、 陳涉世家: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司馬遷 《史記》
20、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司馬遷 《史記》
21、 管晏列傳: 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 辱 — —司馬遷 《史記》
22、 雖被萬戮,豈有悔哉! ——司馬遷 《史記》
23、 越王勾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司馬遷 《史記》
24、 以權利合者,權力盡而交疏。 《史記》
25、 高祖本紀: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司馬遷 《史記》
26、 淮陰侯列傳: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司馬遷 《史記》
27、 刺客列傳:天雨粟,馬生角 ——司馬遷 《史記》
28、 故音樂者,所以動盪血脈,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司馬遷 《史記》

❹ 史記·太史公自序全文

全文:

太史公自序

昔在顓頊,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際,紹重黎之後,使復典之,至於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後也。當周宣王時,失其守而為司馬氏。司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間,司馬氏去周適晉。晉中軍隨會奔秦,而司馬氏入少梁。

自司馬氏去周適晉,分散,或在衛,或在趙,或在秦。其在衛者,相中山。在趙者,以傳劍論顯,蒯聵其後也。在秦者名錯,與張儀爭論,於是惠王使錯將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錯孫靳,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更名曰夏陽。

靳與武安君坑趙長平軍,還而與之俱賜死杜郵,葬於華池。靳孫昌,昌為秦主鐵官,當始皇之時。蒯聵玄孫昂為武信君將而徇朝歌。諸侯之相王,王卬於殷。漢之伐楚,卬歸漢,以其地為河內郡。昌生無澤,無澤為漢巿長。無澤生喜,喜為五大夫,卒,皆葬高門。喜生談,談為太史公。

太史公學天官於唐都,受易於楊何,習道論於黃子。太史公仕於建元元封之間,愍學者之不達其意而師悖。

白話譯文:

從前顓頊統治天下時,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際,又讓重、黎的後代繼續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時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時候,程伯休甫就是他們的後裔。當周宣王時,程伯休甫因失去官守而成為司馬氏。

司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統治時期,司馬氏離開周都,到了晉國。後來,晉國中軍元帥隨會逃奔秦國,司馬氏也遷居少梁。

自從司馬氏離周到晉之後,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衛國,有的在趙國,有的在秦國。在衛國的,做了中山國的相。在趙國的,以傳授劍術理論而顯揚於世,蒯聵就是他們的後代。在秦國的名叫司馬錯,曾與張儀發生爭論,於是秦惠王派司馬錯率軍攻打蜀國,攻取後,又讓他做了蜀地郡守。

司馬錯之孫司馬靳,奉事武安君白起。而少梁已更名為夏陽。司馬靳與武安君坑殺趙國長平軍,回來後與武安君一起被賜死於杜郵,埋葬在華池。司馬靳之孫司馬昌,是秦國主管冶鑄鐵器的官員,生活在秦始皇時代。蒯聵玄孫司馬昂,曾為武安君部將並帶兵攻佔朝歌。

諸侯爭相為王時,司馬昂在殷地稱王。漢王劉邦攻打楚霸王項羽之際,司馬昂歸降漢王,漢以殷地為河內郡。司馬昌生司馬無澤,司馬無澤擔任漢朝市長之職。無澤生司馬喜,司馬喜封爵五大夫,死後都埋葬在高門。司馬喜生司馬談,司馬談做了太史公。

太史公職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遷。

出處:出自西漢司馬遷的《太史公自序》。

西漢景、武年間(時間不詳),在黃河龍門的一個小康之家中,司馬遷出生了。 司馬遷的祖父司馬喜在漢文帝詔入栗米受爵位以實邊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換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於徭役。

年幼的司馬遷在父親司馬談的指導下習字讀書,十歲時已能閱讀誦習古文《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漢武帝建元年間,司馬談到京師長安任太史令一職 ,而司馬遷則留在龍門老家,身體力行,持續著耕讀放牧的生涯。

司馬遷借老子之口說出了被他改造過和發展了的至治理想。保留了道法自然的內核,有意識地剔除了反映原始社會「小國寡人」和奴隸社會「使民」如何的思想,體現了深得道家精髓的「與時遷移」思想。其核心是天道自然,要旨是人民的足欲。

(4)太史公自序賞析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 。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❺ 《魏公子列傳》賞析 三千字


魏公子即信陵君,是「戰國四公子」之一。他名冠諸侯,聲震天下,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趙之平原、楚之春申,《魏公子列傳》便是司馬遷傾注了高度熱情為信陵君所立的一篇專傳。


傳中詳細地敘述了信陵君從保存魏國的目的出發,屈尊求賢,不恥下交的一系列活動,如駕車虛左親自迎接門役侯嬴於大庭廣眾之中,多次卑身拜訪屠夫朱亥以及秘密結交賭徒毛公、賣漿者薛公等;著重記寫了他在這些「岩穴隱者」的鼎力相助下,不顧個人安危,不謀一己之利,挺身而出完成「竊符救趙」和「卻秦存魏」的歷史大業。從而,歌頌了信陵君心系魏國,禮賢下士,救人於危難之中的思想品質。這也是本傳的主旨所在。誠如《太史公自序》所言,「能以富貴下貧賤,賢能詘於不肖,唯信陵君為能行之」。值得注意的是,傳中以大量筆墨描寫了下層社會的幾個人物(也可以看作是附傳),特別是門役侯嬴,他身處市井心懷魏國,才智遠非那般王侯公卿所能比。如果說,信陵君在歷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幕「竊符救趙」的壯舉而為人們所稱頌的話;那麼,門役侯嬴則是這幕壯舉的總導演,他更令人敬佩、景仰。這反映了司馬遷重視人民群眾力量的進步歷史觀。信陵君的結局是不幸的,他才高遭嫉,竟被魏王廢黜,以致沉湎酒色,終因「病酒」而死。這既真實地揭示了信陵君思想性格的弱點,更重要的是揭露了最高統治者嫉賢妒能,打擊忠良的丑惡行徑,可以說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某種帶有規律性的東西。


這是一篇出色的傳記文學作品。敘事精於選材,信陵君門客三千,才幹非凡,一生的活動千頭萬緒,作者著眼於突出傳旨,選擇了「竊符救趙」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作為敘事的中心,並圍繞這個中心組織材料,從而將其一生諸多方面的活動凝聚起來,既突出了信陵君的主要思想性格,又反映了歷史的真實面貌,使人們在人物的活動中看到歷史,在歷史的發展中了解人物,把人物、歷史都寫活了。刻畫人物性格,手法多樣,如刻畫信陵君禮賢下士的品格,有對人物言行心理的直接描繪,也有藉助周圍人物的對比烘托。細節描寫也相當成功,如寫晉鄙合符驗證後的懷疑心理時用「舉手視公子」幾個字加以刻畫,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便把一位嚄宿將當時當地驚奇、自信、決不輕易交出兵權的神態活靈活現的呈現在讀者面前,可謂神來之筆。


通篇洋溢著作者對信陵君的敬慕、贊嘆和惋惜的感情,不獨篇名直呼「公子」,就是文中稱「公子」即有一百四十七次,所謂「無限唱嘆,無限低徊」。茅坤說:「信陵君是太史公胸中得意人,故本傳亦太史公得意文。」

❻ 求臨江仙全文翻譯和賞析

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明代:楊慎
《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開場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2858
詠史,抒懷,人生,哲理
譯文及注釋
佚名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不管是與非,還是成與敗(古今英雄的功成名就),到現在都是一場空,都已經隨著歲月的流逝消逝了。
當年的青山(江山)依然存在,太陽依然日升日落。
在江邊的白發隱士,早已看慣了歲月的變化。
和老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的多少事,都付諸於(人們的)談笑之中。
注釋
①淘盡:盪滌一空。
②漁樵:此處並非指漁翁、樵夫,聯系前後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
③渚(zhǔ):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④驀(mù):願意為上馬、超越,此處意為「突然」。
⑤在廿一史彈詞第三段《 說秦漢》中,原文共11句,因為受各影視、文學、音樂等作品(主要是三國演義)的影響,廣為流傳的是前四句。▲
有用(932)沒用(205)
本節內容整理自網路(或由匿名網友上傳),原作者已無法考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費發布僅供學習參考,其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站務郵箱:[email protected]
譯文及注釋二
佚名
譯文
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
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
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的日升日落。
江上白發漁翁,早已習慣於四時的變化。
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的暢飲一杯酒。
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下酒閑談的材料。
注釋
(1)東逝水:是江水向東流逝水而去,這里將時光比喻為江水。
(2)淘盡:盪滌一空。
(3)成敗:成功與失敗。《戰國策·秦策三》:「良醫知病人之死生,聖主明於成敗之事。」
(4)青山:青蔥的山嶺。《管子·地員》:「青山十六施,百一十二尺而至於泉。」
(5)幾度:虛指,幾次、好幾次之意。
(6)漁樵:此處並非指漁翁、樵夫,聯系前後文的語境而為動詞:隱居。此處作名詞,指隱居不問世事的人。渚(zhǔ):原意為水中的小塊陸地,此處意為江岸邊。
(7)秋月春風:指良辰美景。也指美好的歲月。白居易《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
(8)濁(zhuó):不清澈;不幹凈。與「清」相對。濁酒 :用糯米、黃米等釀制的酒,較混濁。
(9)古今:古代和現今。《史記·太史公自序》:「故禮因人質為之節文,略協古今之變。」
(10)都付笑談中:在一些古典文學及音樂作品中,也有作「盡付笑談中」。▲
有用(311)沒用(96)
參考資料:
1、岳淑珍校注.楊慎詞品校註: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8月
2、王文才選注.楊慎詩選: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1年
鑒賞
佚名
這是一首詠史詞,借敘述歷史興亡抒發人生感慨,豪放中有含蓄,高亢中有深沉。
從全詞看,基調慷慨悲壯,意味無窮,令人讀來盪氣回腸,不由得在心頭平添萬千感慨。在讓讀者感受蒼涼悲壯的同時,這首詞又營造出一種淡泊寧靜的氣氛,並且折射出高遠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作者試圖在歷史長河的奔騰與沉澱中探索永恆的價值,在成敗得失之間尋找深刻的人生哲理,有歷史興衰之感,更有人生沉浮之慨,體現出一種高潔的情操、曠達的胸懷。讀者在品味這首詞的同時,彷彿感到那奔騰而去的不是滾滾長江之水,而是無情的歷史;彷彿傾聽到一聲歷史的嘆息,於是,在嘆息中尋找生命永恆的價值。
在這凝固地歷史畫面上,白發的漁夫、悠然的樵漢,意趣盎然於秋月春風。江渚就是江灣,是風平浪靜的休閑之所。一個「慣」字讓人感到些許莫名的孤獨與蒼涼。幸虧有朋自遠方來的喜悅,酒逢知己,使這份孤獨與蒼涼有了一份慰藉。「濁酒」似乎顯現出主人與來客友誼的高淡平和,其意本不在酒。古往今來,世事變遷,即使是那些名垂千古的豐功偉績也算得了什麼。只不過是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且談且笑,痛快淋漓。多少無奈,盡在言外。
大江裹挾著浪花奔騰而去,英雄人物隨著流逝的江水消失得不見蹤影。「是非成敗轉頭空」,豪邁、悲壯,既有大英雄功成名就後的失落、孤獨感,又暗含著高山隱士對名利的淡泊、輕視。既是消沉的又是憤慨的,只是這憤慨已經漸漸沒了火氣。面對似血的殘陽,歷史彷彿也凝固了。「青山依舊在」是不變,「幾度夕陽紅」是變,「古今多少事」沒有一件不在變與不變的相對運動中流逝,從「是非成敗」的糾葛中解脫出來,歷盡紅塵百劫,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拋開,太復雜了倒會變得簡單,在時、空、人、事之間的感悟中,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歷史固然是一面鏡子,倘若沒有豐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殘酷的人生體驗,那面鏡子只是形同虛設,最多也只是熱鬧好看而已。正因為楊慎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他才能看穿世事,把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來,令無數讀者產生心有戚戚的感覺。
既然「是非成敗」都如同過眼煙雲,就不必耿耿於懷、斤斤計較;不如寄情山水,托趣漁樵,與秋月春風為伴,自在自得。作者平生抱負未展,橫遭政治打擊。他看透了朝廷的腐敗,不願屈從、阿附權貴,寧肯終老邊荒而保持自己的節操。因此他以與知己相逢為樂事,把歷代興亡作為談資笑料以助酒興,表現出鄙夷世俗、淡泊灑脫的情懷。無論過去,當下,還是以後,追逐名利似乎總是一些人的生存方式,然而名韁利鎖又往往令人痛苦不堪,難以自拔。
當然要建功立業,當然要展現英雄氣概,當然要在無情的流逝中追求永恆的價值。但是既要拿得起,進得去;還要放得下,跳得出。要想看清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看清自己在歷史中的位置和可能起到的作用,深度和遠見都必須在生活中不斷磨煉。
浪奔浪流,萬里滔滔江水永不休,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歷史總要不斷地向前推進,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逝者如斯,誰也留不住時光的腳步。可是人們卻不甘就這樣順其自然,隨波逐流。
青山不老,看盡炎涼世態;佐酒笑語,釋去心頭重負。任憑江水淘盡世間事,化作滔滔一片潮流,但總會在奔騰中沉澱下些許的永恆。與人生短暫虛幻相對的是超然世外的曠達和自然宇宙的永恆存在。宇宙永恆,人生有限,江水不息,青山常在。
下片展現了一個白發漁樵的形象,任它驚駭濤浪、是非成敗,他只著意於春風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談笑間,固守一份寧靜與淡泊。而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漁樵,而是通曉古今的高士,就更見他淡泊超脫的襟懷,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

❼ 一飛沖天一鳴驚人的賞析

1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3.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4.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5.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司馬遷《史記》)

6.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馬遷《史記》)

7.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司馬遷《史記》)

8.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司馬遷《史記》)

9.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司馬遷《史記》)

10.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史記》)

11.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司馬遷《史記》)

12.項庄舞劍,意在沛公(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司馬遷《史記》)

13.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司馬遷《史記》)

14.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司馬遷《史記》)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 (史記·項羽本紀)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史記·滑稽列傳)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 (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 (史記·太史公自序)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史記·高祖本紀)

忠言逆耳利於行,良葯苦口利於病。 (史記·留侯世家)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史記·報任少卿書)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 (史記·淮陰侯 列傳)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功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非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記》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留侯世家〉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❽ 太史公自序的賞析

太史公從師唐都學習天文,從師楊何學習《易經》,從師黃子學習道家理論。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間做官,他憂慮學者不能通曉各學派的要義而所學悖謬,於是論述陰陽、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說:
《周易·系辭傳》說:「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體謀慮卻多種多樣;達到的目的相同,而採取的途徑卻不一樣。」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都是致力於如何達到太賓士世的學派,只是他們所遵循依從的學說不是一個路子,有的顯明,有的不顯明罷了。我曾經在私下裡研究過陰陽之術,發現它注重吉凶禍福的預兆,禁忌避諱很多,使人受到束縛並多有所畏懼,但陰陽家關於一年四季運行順序的道理,是不可丟棄的。儒家學說廣博但殊少抓住要領,花費了氣力卻很少功效,因此該學派的主張難以完全遵從;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則是不可改變的。墨家儉嗇而難以依遵,因此該派的主張不能全部遵循,但它關於強本節用的主張,則是不可廢棄的。法家主張嚴刑峻法卻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張,則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失去真實性;但它辯正名與實的關系,則是不能不認真察考的。道家使人精神專一,行動合乎無形之「道」,使萬物豐足。道家之術是依據陰陽家關於四時運行順序之說,吸收儒墨兩家之長,撮取名、法兩家之精要,隨著時勢的發展而發展,順應事物的變化,樹立良好風俗,應用於人事,無不適宜,意旨簡約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儒家則不是這樣。他們認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導,臣下應和,君主先行,臣下隨從。這樣一來,君主勞累而臣下卻得安逸。至於大道的要旨,是舍棄剛強與貪欲,去掉聰明智慧,將這些放置一邊而用智術治理天下。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身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身體和精神受到擾亂,不得安寧,卻想要與天地共長久,則是從未聽說過的事。
陰陽家認為四時、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節氣各有一套宜、忌規定,順應它就會昌盛,違背它不死則亡。這未必是對的,所以說陰陽家「使人受束縛而多所畏懼」。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重要規律,不順應它就無法制定天下綱紀,所以說「四時的運行是不能舍棄的」。
儒家以《詩》、《書》、《易》、《禮》、《春秋》、《樂》等《六藝》為法式,而《六藝》的本文和釋傳以千萬計,幾代相繼不能弄通其學問,有生之年不能窮究其禮儀,所以說儒家「學說廣博但殊少抓住要領,花費了力氣卻很少功效」。至於序列君臣父子之禮,夫婦長幼之別,即使百家之說也是不能改變它的。
墨家也崇尚堯舜之道,談論他們的品德行為說:「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階只有三層,用茅草搭蓋屋頂而不加修剪,用櫟木做椽子而不經刮削。用陶簋吃飯,用陶鉶喝湯,吃的是糙米粗飯和藜藿做的野菜羹。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墨家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慟哭而不能盡訴其哀痛。教民喪禮,必須以此為萬民的統一標准。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貴賤尊卑就沒有區別了。世代不同,時勢變化,人們所做的事業不一定相同,所以說墨家「儉嗇而難以遵從。」墨家學說的要旨強本節用,則是人人豐足,家家富裕之道。這是墨子學說的長處,即使百家學說也是不能廢棄它的。
法家不區別親疏遠近,不區分貴賤尊卑,一律依據法令來決斷,那麼親親屬、尊長上的恩愛關系就斷絕了。這些可作為一時之計來施行,卻不可長用,所以說法家「嚴酷而刻薄寡恩」。至於說到法家使君主尊貴,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職分明確,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張,即使百家之說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細煩瑣,糾纏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決取於概念名稱卻失棄了一般常理,所以說它「使人受約束而容易喪失真實性」。至於循名責實,要求名稱與實際進行比較驗證,這是不可不予以認真考察的。
道家講「無為」,又說「無不為」,其實際主張容易施行,其文辭則幽深微妙,難以明白通曉。其學說以虛無為理論基礎,以順應自然為實用原則。道家認為事物沒有既成不變之勢,沒有常存不變之形,所以能夠探求萬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後物情的事,所以能夠成為萬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為法,要順應時勢以成其業;有度而不恃度以為度,要根據萬物之形各成其度而與之相合。所以說「聖人的思想和業績之所以不可磨滅,就在於能夠順應時勢的變化。虛無是道的永恆規律,順天應人是國君治國理民的綱要」。群臣一齊來到面前,君主應讓他們各自明確自己的職分。其實際情況符合其言論名聲者,叫做「端」;實際情況不符合其言論聲名者,叫做「窾」。不聽信「窾言」即空話,姦邪就不會產生,賢與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問題在於想不想運用,只要肯運用,什麼事辦不成呢。這樣才會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光輝照耀天下,重又返歸於無名。大凡人活著是因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託於形體。精神過度使用就會衰竭,形體過度勞累就會疲憊,形、神分離就會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復生,神、形分離便不能重新結合在一起,所以聖人重視這個問題。由此看來,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體是生命的依託。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卻侈談「我有辦法治理天下」,憑借的又是什麼呢?

❾ 史記十大名篇和賞析

梁啟超指定的史記「十大名篇」分別是:

「大江東去楚王留芳」——《項羽本紀》

「禮賢下士威服九州」——《魏公子(即信陵君)列傳》

「文武雙雄英風偉概」——《廉頗藺相如列傳》

「功成不居不屈權貴」——《魯仲連鄒陽列傳》

「曠世奇才悲涼收場」——《淮陰侯列傳》

「官場顯形栩栩如生」——《魏其武安侯列傳》

「戎馬一生終難封侯」——《李將軍列傳》

「漢匈和親文化交融」——《匈奴列傳》

「商道貨殖安邦定國」——《貨殖列傳》

「史公記史千古傳頌」——《太史公自序》

史記中的名句

項庄舞劍,意在沛公。《史記·項羽本紀》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史記·項羽本紀》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史記·項羽本紀》

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史記·張儀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李將軍列傳》 失之毫釐,謬以千里。《史記·太史公自序》

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

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良葯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史記·留侯世家》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不飛則已,一飛沖天。《史記·滑稽列傳》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❿ 屈原離騷的賞析

賞析:

《離騷》是中國戰國時期詩人屈原創作的詩篇,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此詩以詩人自述身世、遭遇、心志為中心。

前半篇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願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

後半篇通過神遊天界、追求理想的實現和失敗後欲以身殉的陳述,反映出詩人熱愛國家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全詩運用美人香草的比喻、大量的神話傳說和豐富的想像。

形成絢爛的文采和宏偉的結構,表現出積極的浪漫主義精神,並開創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騷體」詩歌形式,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10)太史公自序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緣由:

屈原學識豐富,「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具有遠大的理想,對內主張修明法度、任用賢才,對外主張聯齊抗秦。

楚國貴族集團中的頑固派不斷打擊和排擠屈原,使他一生為之奮斗呼號的政治理想得不到實現。他就用詩歌傾吐自己的憂愁幽思、綿纏悱惻的情緒。

關於《離騷》的創作背景,爭論的焦點之一是它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還是作於屈原被流放時。

《史記·屈原列傳》里說,年輕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靳尚的讒害,被楚懷王疏遠。他「憂愁幽思而作《離騷》」。

而《史記·太史公自序》里說:「屈原放逐,著《離騷》。」《報任安書》里也說:「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司馬遷對同一事件的表述明顯存在著矛盾。

由於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決這個問題,從《離騷》本身找證據是個好辦法。詩中有這樣的詩句:「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著主動的態度,不是「被放」。此外,也有人因為詩中有「濟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懷疑它是屈原被放逐之後所作,但這並不足信。

因為《離騷》後半部分,全是寫詩人想像中的雲游,「濟沅湘以南征兮」並非實有其事。總之,《史記·屈原列傳》的說法是可信的,即《離騷》創作於屈原被楚懷王疏遠時。

是屈原根據楚國的政治現實和自己的不平遭遇,「發憤以抒情」創作出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而《史記·太史公自序》《報任安書》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時不太忠實於史實,也是有可能的。

人物形象:

這一形象也是追求光明和真理的美好形象,體現了詩人堅持正義的剛毅不屈的偉大精神。他堅信真理和正義的存在,雖然「路漫漫其修遠兮」,但他始終是「上下而求索」。

他非常清楚地知道,他的高潔的品格,他的超群拔俗的崇高理想,都「不同於今之人」,因而招致「謠諑」誹謗,遭受種種迫害打擊。

在這種情況下,連他親近的人都勸其隨俗浮沉,不要「博謇好修」。可是,詩人卻在詩中反復申明他決不能隨波逐流的態度。在打擊和迫害面前決不動搖,巋然如山,堅強不屈。

詩中描寫屈原三次求女嬃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不懈地探索真理,尋求志同道合者,這種對光明和真理的追求與熱愛的精神,正是他終生奮斗的力量源泉。這種精神對後世的影響也是極深遠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