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德彪西的賞析
1. 德彪西的月光曲聽後感
這是德彪西那獨特的個性逐漸進入成熟時期的過渡性作品。 月光是《專貝加摩組曲》的第三曲,很有屬表情的行板,9/8拍子。這是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為大眾化的一首,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復更加深了這一印象。接著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彷彿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
我一直覺得德彪西的月光比貝多芬的月光更是像描寫月光的,貝多芬的月光憂郁,德彪西的歡快明朗.
2. 德彪西《月光》的曲子特點是什麼
不同的月光還有抄不同的表現方法。法襲國印象派大師德彪西的鋼琴曲《月光》突出月夜的神秘、朦朧、清幽和輕盈,充溢著一種變幻無常的西方浪漫主義色彩。我國劉天華的二胡曲《月夜》則渲染出一派柔和、幽雅、嫻靜的氣氛,表現出我國舊時代知識分子那種清高、雅潔、恬然自得的閑適情調,具有濃郁的東方民族色彩。
3. 貝多芬的月光和德彪西的月光的區別,感受 論文
德彪西的《月光》:柔和,悠揚,閑適。 貝多芬的《月光》:激昂專,抗爭,無奈。 德彪屬西的這首月光更像是小夜曲,像是我國古代詩人的一種詠嘆。它表現的是心中的暢意自己對美好的歌頌。而貝多芬的月光原先並不叫月光,(以前小學課本里的講的為盲女彈琴也是編造的。)它原先只是一首奏鳴曲,總共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較為柔和,後人因而將其命名為月光。第二樂章不作評價。第三樂章較為激昂,表現為其抗爭的精神。 音樂這個東西,人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不過分,怎麼都是對的。我的回答只是提供一個思路,至於樓主會有什麼感受還要自己體會。希望不要讓我的回答影響你。
4. 聽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月光的感受是什麼
德彪西的《月光》:柔和,悠揚,閑適。 貝多芬的《月光》:激昂,專抗爭,無奈。 德彪西屬的這首月光更像是小夜曲,像是我國古代詩人的一種詠嘆。它表現的是心中的暢意自己對美好的歌頌。而貝多芬的月光原先並不叫月光,(以前小學課本里的講的為盲女彈琴也是編造的。)它原先只是一首奏鳴曲,總共分為三個樂章,其中第一樂章較為柔和,後人因而將其命名為月光。第二樂章不作評價。第三樂章較為激昂,表現為其抗爭的精神。 音樂這個東西,人人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只要不過分,怎麼都是對的。我的回答只是提供一個思路,至於樓主會有什麼感受還要自己體會。希望不要讓我的回答影響你。
5. 哪位大蝦幫我寫一個德彪西《月光》的鑒賞,2、3百字
這首月光曲來是德彪西從1890年開始自寫作的鋼琴組曲《貝加摩組曲》中的一首。
《貝加摩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組成,直到1905年才出版,前後歷時十五年,可見這一組曲的寫作經過了相當長時間的推敲。這一組曲不但旋律優美,而且運用了色彩極其豐富的和聲,顯示出德彪西已逐漸走向他自己所創立的"印象派"。組曲的曲名來源於德彪西留學義大利時,對義大利北部貝加摩地區的深刻印象。
這是德彪西那獨特的個性逐漸進入成熟時期的過渡性作品。 月光是《貝加摩組曲》的第三曲,很有表情的行板,9/8拍子。這是德彪西的鋼琴作品中最為大眾化的一首,美麗的旋律暗示了對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復更加深了這一印象。接著速度輕快的琶音描寫了月光閃爍的皎潔色彩,彷彿置身於晴朗而幽靜的深夜氛圍之中。
6. 論文:分析德彪西前奏曲《月光》3000字
題名又稱題目或標題。題名是以最恰當、最簡明的詞語反映論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的邏輯組合。
論文題目是一篇論文給出的涉及論文范圍與水平的第一個重要信息,也是必須考慮到有助於選定關鍵詞不達意和編制題錄、索引等二次文獻可以提供檢索的特定實用信息。論文題目十分重要,必須用心斟酌選定。有人描述其重要性,用了下面的一句話:「論文題目是文章的一半」。對論文題目的要求是:准確得體:簡短精煉:外延和內涵恰如其分:醒目。
(二)作者姓名和單位(Authoranddepartment)
這一項屬於論文署名問題。署名一是為了表明文責自負,二是記錄作用的勞動成果,三是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及文獻檢索(作者索引)。大致分為二種情形,即:單個作者論文和多作者論文。後者按署名順序列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堅持實事求是的態度,對研究工作與論文撰寫實際貢獻最大的列為第一作者,貢獻次之的,列為第二作者,余類推。註明作者所在單位同樣是為了便於讀者與作者的聯系。
(三)摘要(Abstract)
論文一般應有摘要,有些為了國際交流,還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論文內容不加註釋和評論的簡短陳述。其他用是不閱讀論文全文即能獲得必要的信息。摘要應包含以下內容:
①從事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內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獲得的基本結論和研究成果,突出論文的新見解;
④結論或結果的意義。
(四)關鍵詞(Keywords)
關鍵詞屬於主題詞中的一類。主題詞除關鍵詞外,還包含有單元詞、標題詞的敘詞。
主題詞是用來描述文獻資料主題和給出檢索文獻資料的一種新型的情報檢索語言詞彙,正是由於它的出現和發展,才使得情報檢索計算機化(計算機檢索)成為可能。主題詞是指以概念的特性關系來區分事物,用自然語言來表達,並且具有組配功能,用以准確顯示詞與詞之間的語義概念關系的動態性的詞或片語。
要點
一、選題
選題是論文寫作關鍵的第一步,直接關系論文的質量。常言說:「題好文一半」。對於臨床護理人員來說,選擇論文題目要注意以下幾點:(1)要結合學習與工作實際,根據自己所熟悉的專業和研究興趣,適當選擇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課題;(2)論文寫作選題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學術的某一領域或某一點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見,或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或新的觀點和認識,言之有物,讀之有益,就可以作為選題;(3)論文寫作選題時要查看文獻資料,既可了解別人對這個問題的研究達到什麼程度,也可以借鑒人家對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
需要指出,論文寫作選題與論文的標題既有關系又不是一回事。標題是在選題基礎上擬定的,是選題的高度概括,但選題及寫作不應受標題的限制,有時在寫作過程中,選題未變,標題卻幾經修改變動。
二、設計
設計是在論文寫作選題確定之後,進一步提出問題並計劃出解決問題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寫作順利進行。護理論文設計應包括以下幾方面:(1)專業設計:是根據選題的需要及現有的技術條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統計學設計:是運用衛生統計學的方法所提出的統計學處理方案,這種設計對含有實驗對比樣本的護理論文的寫作尤為重要;(3)寫作設計:是為擬定提綱與執筆寫作所考慮的初步方案。總之,設計是護理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藍圖,沒有「藍圖」就無法工作。
三、實驗與觀察
從事基礎或臨床護理科學研究與撰寫論文,進行必要的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是極重要的一步,既是獲得客觀結果以引出正確結論的基本過程,也是積累論文資料准備寫作的重要途徑。實驗是根據研究目的,利用各種物質手段(實驗儀器、動物等),探索客觀規律的方法;觀察則是為了揭示現象背後的原因及其規律而有意識地對自然現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於搜集科學事實,獲得科研的感性材料,發展和檢驗科學理論。二者的區別在於「觀察是搜集自然現象所提供的東酉,而實驗則是從自然現象中提取它所願望的東西。」因此,不管進行動物實驗還是臨床觀察,都要詳細認真.以各種事實為依據,並在工作中做好各種記錄。
有些護理論文寫作並不一定要進行動物實驗或臨床觀察,如護理管理論文或護理綜述等,但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將實踐中得來的素材上升到理論,才有可能獲得有價值的成果。
四、資料搜集與處理
資料是構成論文寫作的基礎。在確定選題、進行設計以及必要的觀察與實驗之後,做好資料的搜集與處理工作,是為論文寫作所做的進一步准備。
論文寫作資料可分為第一手資料與第二手資料兩類。前者也稱為第一性資料或直接資料,是指作者親自參與調查、研究或體察到的東西,如在實驗或觀察中所做的記錄等,都屬於這類資料;後者也稱為第二性資料或間接資料,是指有關專業或專題文獻資料,主要靠平時的學習積累。在獲得足夠資料的基礎上,還要進行加工處理,使之系統化和條理化,便於應用。對於論文寫作來說,這兩類資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當地將它們運用到論文寫作中去,注意區別主次,特別對於文獻資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適當引用,不要喧賓奪主。對於第一手資料的運用也要做到真實、准確、無誤。
五、論文寫作提綱
擬寫論文提綱也是論文寫作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說從此進入正式的寫作階段。首先,要對學術論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並根據自己掌握的資料考慮論文的構成形式。對於初學論文寫作者可以參考雜志上發表的論文類型,做到心中有數;其次,要對掌握的資料做進一步的研究,通盤考慮眾多材料的取捨和運用,做到論點突出,論據可靠,論證有力,各部分內容銜接得體。第三,要考慮論文提綱的詳略程度。論文提綱可分為粗綱和細綱兩種,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點,不涉及材料和論文的展開。對於有經驗的論文作者可以採用。但對初學論文寫作者來說,最好擬一個比較詳細的寫作提綱,不但提出論文各部分要點、而且對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詳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等都有所反映,寫作時即可得心應手。
六、執筆寫作
執筆寫作標志著科研工作已進入表達成果的階段。在有了好的選題、豐富的材料和詳細的提綱基礎上,執筆寫作應該是順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輕心。一篇高質量的學術論文,內容當然要充實,但形式也不可不講究,文字表達要精煉、確切,語法修辭要合乎規范,句子長短要適度。特別應注意的是,一定要採用醫學科技語體,用陳述句表達,減少或避免感嘆、抒情等語句以及俗言俚語,也不要在論文的開頭或結尾無關聯系黨政領導及其言論或政治形勢。
論文寫作也和其他文體寫作一樣,存在著思維的連續性。因此,在寫作時要盡量排除各種干擾,使思維活動連續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氣呵成。對於篇幅較長的論文,也要部分一氣呵成,中途不要停頓,這樣寫作效果較好。[2]
7. 比較欣賞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月光》與德彪西《月光》,談談他們在旋律、節奏的色彩上的異同。
在西方音樂中,描寫月光的作品最著名的是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與德彪西的《明月回之光答》,兩者都稱為《月光》。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月光》,既有從視覺的角度來描寫月光,又有內心所賦予月光的某種心理起伏。對《月光》的光線背景的描述和人心的思維與邏輯情緒之間的比擬,成為德彪西《月光》的音樂主題。同樣,由於音樂藝術的特殊性質,對於德國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貝多芬而言,他的《月光》似乎更注重心靈的起伏與表達。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是從外部的視覺來描寫自然景緻,從而引起了視覺印象的變幻,那麼貝多芬的《月光》第一樂章,可以說是從內心來審視心靈的世界,升華了對英雄的贊美。英雄內視自己靈魂深處的幻想、詩意、渴求、慾望,從而謀求某種心靈的平靜。《月光》是德彪西鋼琴作品《貝加瑪組曲》中的第三首,是其鋼琴作品中最流行的作品之一,屬於浪漫主義風格向印象主義風格過渡的作品。這是一首優美、明凈且充滿詩情畫意的鋼琴曲,以視覺藝術輕柔的筆觸、清淡的調色板,以濃郁的調性(降D大調)、清澈的和聲與流動的織體,給我們帶來了音樂視覺下的關於月夜明凈的大自然之情景。其曲式屬再現三段體結構,且首尾相呼應。......
8. 德彪西月光的評價
1.在音樂作品中,《月光》首先讓人想到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原題為《升C小調奏鳴曲》,作品27號之2),然而這卻是歷史與他開的一個不大不小的玩笑。貝氏原作並無「月光」這一標題,但H.F.L.雷爾斯塔勃(1799~1860)因樂曲第一樂章而想到了盧塞恩湖上的月光,因為為之定名「月光」。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原屬《貝加莫組曲》(Suite Burgamasque)第三樂章,但作品實在太美了,以至人們常常將它單獨抽出演奏,久而久之,便忘了其真正出處。
作為印象派音樂的鼻祖,德彪西的音樂作品可稱是名副其實的「音畫」。人們對王維的詩曾有過這樣的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借用這一評價,德彪西的作品可以當之無愧地稱「曲中有畫,畫中有曲」了。然而,要做到這一步又談何容易:曲是流動的時空,畫是凝固的瞬景。但大師畢竟是大師,他放棄了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家們以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作為其表現手法,轉而汲取印象主義和象徵主義繪畫派的技巧,並將之實踐於自己的作品中,以朦朧的、有多重指向的旋律讓聽者進行音—畫重構。代表作中最典型地體現這一方式的便是《月光》。也正因為《月光》取得了如此偉大的成就,以至於直到今天,現代派的作曲家們仍未能寫出,至少未能寫出廣為流傳的描摹月光之作。
德彪西處理《月光》的方式無疑是特別的。
2.如果說「靜」是貝多芬月光的最大特點的話,那麼「動」便是德彪西月光的精髓所在。在他的音樂里,月光如水般傾泄,緩緩流淌,充盈整個房間。德彪西的音符是有些離散的,打散了旋律。然而散而不亂,像是溢出的水銀在地板或是台階上走走停停。每一個音符,都給你充分的想像空間。
貝多芬的月光是月光下流淌的故事,那流暢的旋律將故事娓娓道來;而德彪西的月光就是月光本身,一夜傾城。
3.就以月為題的音樂而言,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比之「否定敘述邏輯」的《春江花月夜》似乎應該說都是「肯定敘述邏輯」。但是,同樣是「肯定敘述邏輯」,德彪西的《月光》似乎還處於「六朝抒情小賦」的境界,而貝多芬的《月光》則已經是以「興」為主要表現形態的「唐詩」、「宋詞」。竊以為,貝多芬的《月光》比德彪西的《月光》似乎又要「超越」一些。
為了說明以上的論斷,下面將就德彪西的《月光》和貝多芬的《月光》做一些必要的展開。
* * * *
由於音樂藝術的特殊性質,對於法國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名曲《月光》,我們雖有心弦的共鳴,卻只能在沉默中欣賞,而無法訴諸於語言文字。
對於這首印象派的名曲,筆者所能訴諸於筆端的,無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體「印象」:所謂「月光」,對於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而言,似乎既有外視之景緻的意識印象,又有內心之思緒的波瀾起伏。
對「月光」的「印象」和「人心」的「思緒」之間的「比擬」,也成為德彪西《月光》的主題。
同樣由於音樂藝術的特殊性質,對於德國著名古典、浪漫派作曲家貝多芬的名曲《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我們雖有心弦的共鳴,也只能在沉默中欣賞,而無法訴諸於語言文字。
對於這首《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筆者所能訴諸於筆端的,也無非是如下一些非常空泛的整體感受:所謂「月光」,對於貝多芬而言,似乎更適宜於心靈的沉潛。
如果說:德彪西的《月光》,乃是因「外視自然景緻」而引起了印象的變幻;那麼,貝多芬的《月光》,則是因「內審心靈世界」而升華了英雄的情操。此,正是中國詩論所謂的「興」。
與貝多芬之「陽性」的《熱情奏鳴曲》(第一樂章)相比,《月光奏鳴曲》(第一樂章)是一首「陰性」的樂曲。當白晝過去,事功平靜之後,朦朧的月光,使英雄內視自己靈魂深處的夢幻、詩情、渴望、慾念,並謀求某種心靈的平靜。貝多芬的《月光》,乃是英雄的內心獨白,乃是偉人的沉思感悟。這里,藝術表現的主要形態,應該是「興」,而且在「肯定敘述邏輯」之中醞釀著狂熱的追求、熾烈的行動。
正因貝多芬的《月光》第一樂章乃是英雄的內心獨白、偉人的沉思感悟,隨之而來的第三樂章那種被蘇聯音樂美學家、音樂史學家加拉茨卡雅在其《西歐音樂名作》一書中形容為「烈火般的抗議」、「愈來愈狂怒地沖擊」、「以可怕的力量爆發」出來的「憤怒、抗議和熱情」 ,才不至於顯得突如其來。正如加拉茨卡雅所說,這是「從抒情的哲學沉思」向「斗爭」和「行動」的轉變。
羅曼·羅蘭《貝多芬傳》曾引貝多芬的名言:「我是替人類釀造純醪的酒神,是我給人類以精神上至高的熱狂」。據此,似乎可以把《月光》第一樂章比作「酒神」釀造的「純醪」,而把《月光》第三樂章比作「純醪」導致之「人類精神上至高的熱狂」。貝多芬之「洶涌的感情」,的確如加拉茨卡雅所說,具有無比「遼闊的空間」。那種把樂聖貝多芬的《月光》僅僅視作「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所謂「音樂美學」、「音樂哲學」(參趙鑫珊《貝多芬之魂》),與此豈可同日而語。
4.在西方音樂中,寫月光的曲子最著名的要屬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和德彪西的《明月之光》。兩者都簡稱「月光」。音樂界認為,前者是以訛傳訛,而後者才是真正為月色而寫的。事實如此。但近二百年來,貝多芬這首作於1801年的曲子,始終被人們稱為《月光奏鳴曲》。
1801年,在完成了《#C小調奏鳴曲》之後,喜歡給自己的作品加標題的貝多芬沒有給這部作品取任何名字,只是在口頭上稱它為「幻想風格的奏鳴曲」。當然也就不可能把它其中的第一樂章叫做「月光」什麼的。他為誰「幻想」?為一個叫「茱麗葉塔伯爵夫人」的女人。貝多芬和她有過一段戀情,作品是為她而創作的。那麼為什麼近百年來一直稱它為《月光奏鳴曲》呢?始作俑者是德國詩人路德維希-萊爾斯塔勒(1790~1860)。他說,聽貝多芬這首曲子,老叫他想起「瑞士流森湖上的月光,像湖面上盪漾的小船那樣的情景」。
後來的故事就編的更美。說是貝多芬某天晚上在維也納散步時聽到有人彈奏自己的作品,其中一段總彈不好。敲門而入,看見一個瞎眼睛女孩坐在琴凳上,貝多芬深為感動,當即作了示範,當主人知道這就是他們景仰的貝多芬的時,非常激動,懇求貝多芬再彈奏一曲,那瞎眼睛女孩說,她的哥哥是個窮鞋匠,他們沒有錢買他的音樂會昂貴的門票,貝多芬馬上答應了他們的請求。這時窗外的月光皎潔,萬籟聚寂,靜夜中只有風兒輕輕掠過樹梢的聲音。貝多芬閉上眼睛,緩緩的彈奏出這首他即興創作的曲子,人們因之稱它為《月光奏鳴曲》。
據說,這後一個故事是一個無名作者杜撰出來的。當時的出版和劇院老闆也懂得炒作,為了擴大。作品的影響,他們努力宣傳這個故事。這個樂章本身就非常美,加上這個故事,《月光奏鳴曲》就這樣被認可而廣為流傳了。雖然此後俄羅斯作曲家、鋼琴家魯賓斯坦試圖努力糾正這種誤導,說「在音樂上,月光要用朦朧、夢想、和平、溫柔的手法來表現,而這首奏鳴曲第一樂章徹頭徹尾是悲劇性的。」
我不以為然,起碼對我來說是相反的。正是月光的標題幫助我感受到那寧靜的月夜,正是那寧靜的月夜使樂曲最終落腳到想要表達的那種隱隱的哀傷之中。
貝多芬寫這部作品的第一樂章的時候的確非常哀傷:他失聰了。對一個作曲家,有什麼比失去聽力更為不幸呢?1801年11月16日他在寫給他的朋友威格勒的信中說:「我在這兩年裡過的是怎樣孤獨與悲哀的生活,你是無法想像到的:我的耳疾好像是一個幽靈,到處阻擋著我,我躲避著一切人,好像是一個厭世者。」
盡管《#C小調奏鳴曲》第二、三樂章仍然反映出貝多芬「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決不屈服它」的一貫風格,但第一樂章確實是悲哀的。貝多芬自己之所以叫它「幻想風格的奏鳴曲」,很清楚,他想說對茱麗葉塔伯爵夫人的感情無非是一種「幻想」而已。他深深為自己的耳疾悲傷。
明知如此,人們仍然要固執地把它和月光聯系在一起。因為寂寞、寧靜的月光確實能把人導入一種哀傷的情緒之中。不管是「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愁也好,還是「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處看」的漂泊感也罷,一輪冷月導入的哀傷和貝多芬因患耳疾的哀傷是同樣的一種心理態勢。殊途同歸:都是哀傷。
同是月光,古往今來,不管是外國的作曲家或是中國的詩人,作品可因不同的主觀感受和意趣各異,大相徑庭。這無疑和每個人當時所處的環境和心境有決定性的關系。法國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1862~1918)的《明月之光》就是一支風格迥異的曲子。
《明月之光》原是受象徵派詩人魏爾倫(1844~1896)同名詩歌影響寫成的。1884年德彪西赴義大利留學,其間游歷了義大利北部的貝加摩地區,那裡美麗的風光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旅行歸來,讀到魏爾倫的《明月之光》,激發沖動,寫成了《貝爾加瑪斯克》組曲,其中第三首就叫《明月之光》,表達的就是貝加摩月色給他留下的印象,因其更具獨立性常作為單獨的曲目演奏。
樂章一開始的感覺就是,皓月清輝,遠處的阿爾卑斯山積雪如銀,整個天地剔透如水晶;夜空如黑色的天鵝絨般舒展著,稀疏地墜著鑽石般的星星,月下的原野安詳而舒坦,野風陣陣,樹葉沙沙。德彪西充分發揮了音樂的創造能力,不僅能使人「看」到作曲家描繪的月夜美景,同時會和作曲家一起進入一種美好的沉思。奇怪的是,這不是月光帶給人的那種憂傷感,而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豁達,是「雲破月來花弄影」的靜寂美,甚至是「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甜蜜回憶。
兩種月光,兩種感情,這是作曲家當時的心境決定的。貝多芬表現他的哀傷,一開始用了長達四小節的緩慢引子導出悲劇性的主題,發展而成呻吟、嗚咽了。表現為右手的旋律部分逐漸破碎幾乎消失,只剩下三連音的伴奏音型均勻流動,彷彿就是內心那無言的傷痛。
繪畫中有「亮色」之說,音樂中也有「亮音」。三度音程就有明亮的感覺。會使人想到那皎潔晶瑩的月光。悠長的旋律線和平穩的節奏,再加上與色調柔和而明凈的和聲融合在一起,達到的就是一種清幽、靜寂的效果。著便是德彪西的「月光」 和貝多芬的「月光」的不同之處。
生活中誰都不願哀傷,但反映到藝術作品中它常常變成了一種美麗,這是一個奇怪的美學現象,更不用說顯示生活中本來就很美好的事物了。
貝多芬和德彪西的「月光」同時被人喜愛就是這個道理。
9. 德彪西 鋼琴曲《月光》主題思想
這個很難說啊,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彈出來也有不同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