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宮秋月賞析
1. 中華十大名曲賞析
中華十大名曲賞析
梅花三弄
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而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廣陵散琴曲
又名《廣陵止息》。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稽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秘譜》。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十面埋伏
樂曲描寫公元前二零二年楚漢戰爭在垓下最後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一九二五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
魚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
胡笳十八拍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
《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滌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之意。
2. 急需各種名曲的賞析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漢宮秋月」、「廣陵散」、「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平沙落雁」。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俞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鍾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陽蕭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相傳晉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廣陵散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據《琴操》記載: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3. 應一平的發表其他文章
崛起的框架——初探深圳的隨想
《深圳青年報》1986年9月日
滯重的自由與超越——85新潮美術的美學批判(卓非)
《西北美術》西安美院學報 1988年第4期。
幾束心絮——關於我的三張畫 《畫家》總第7期 1988年
蒼涼高原的四季 《畫家》總第9期 1989年
傳統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 (美術學碩士學位論文 1988年)
《西安美院五十年院慶美術學論文集》
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1999年。
莫道聽雨獨自閑——談楊小寶的水墨畫《大視野》2003年第1期。
筆情墨韻心境——龔賢作品賞析
《西安美術學院教師論文集》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7年。
澄鑒博映 哲思惟文——趙步唐教授讀書筆記展前言 2007年
圖謀而得意——從戴進《秋山訪友圖》看山水畫「分景」與「造境」
《西北美術》2008年第4期。
大美術 大美院 大寫意——記建構中國美術教育體系的實踐者楊曉陽
《陝西英才》第5期 2008年。
《探索中國美術教育的實踐者》記第三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獲得者、西安美院院長楊曉陽。
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名師頌》第3卷 2008年。
德藝雙馨——記中國美協副主席楊曉陽2008年。
《寫意精神的高揚——從「風生水起——大寫意小畫展」談起》
《大河報》《東方今報》2008年。
探索 拓展 創新 ——記西安美院朱盡暉博士
《陝西英才》第10期 2009年。
關於《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的若干問題簡釋
《西北美術》2009年第3期。
幕天席地品世象——讀佚名繪畫《三翁論道圖》
南堂不忘湯若望——讀湯若望《洗犬圖》
《上海美術家》 2009年增刊。
凌波萬里傳福音——讀利瑪竇《教士進寶圖》
《上海美術家》 2009年第3期。
西安美院藏畫作品鑒賞系列點評24篇
《延河》半月刊2008年—2009年
循徑入道品畫圖《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編輯緣起
《中國歷代繪畫 西安美院珍藏》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9年
風華甲第呈瑞祥——讀佚名畫作《明園大觀圖》
《上海美術家》 2010年增刊。
幾回掩卷不由心——趙步唐山水寫生畫卷序
《山高水長》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第1版。
《巴黎散記》《紐約紀行》《走進布里斯班》《今夜西安》刊登在《西部航空》《中國旅遊》等雜志。
泠泠縹渺望碧影——讀沈士充《雲山禪修圖》
《西北美術》2010年第1期。
從地緣文化學視角賞析吳道蘇山水畫卷《古溪採石圖》
《社科論壇》2010年第2期
胡天回望長安月——讀羅瀾《漢宮秋月圖》
《陝西省廣播電視報》2010年6月。
濟世懸壺來東土——利瑪竇作品欣賞
《陝西省廣播電視報》2010年7月。
《西安美術學院院報》自2011年第1期起開辟「藏畫欣賞」專欄,
每期刊登一篇應一平的古畫鑒賞系列文章。
秀水靈山映天光——讀明人佚名畫作《水村集》
《西北美術》2011年第1期。
凝眸覽古 ——西安美術學院藏畫概觀
《收藏》2011年第6期。
讀鄭板橋《蘭石疏竹圖》
《揚州晚報》2011年5月28日。
天鏡舟隱澹蒼煙——讀謝時臣《石湖別墅圖》
《收藏》2011年第7期。
廟堂之下獨行者——讀黃慎《東方朔得桃圖》
《揚州晚報》2011年7月16日。
清光依舊滿人寰——讀曾鯨《蘇文忠公笠屐圖》
《收藏》2011年第9期。
跨越時空的心靈對話——解讀王翚的二幅意筆仿古畫
《美術教育研究》2011年第11期。
立象盡意 沉博有容——西安美術學院藏畫概覽
《上海藝術家》2011年第6期。
素位而行 靈山在望——姚展雄禪意散文集序
《素心無塵》中國長安出版社出版。
圖像造型主客體的存在方式——論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上篇)
《西北美術》2011年第4期。
圖像造型主客體的存在方式——論中國繪畫的「形」「色」觀念(下篇)
《西北美術》2012年第1期。
復活了的昆明池——西咸禮贊
《陝西日報》2011年12月9日
風動塵香 墨彩華章——郭線廬水墨畫作品欣賞
《陝西美術》2012年第1期。
素顏無華天心相照——郭線廬水墨畫作品欣賞
《上海藝術家》2012年第1期。
獨坐清江水榭中——讀李寅《清江憑眺圖》
《西北美術》2012年第1期。
天地為隱者留名——讀明人佚名《松溪玄談圖》
《西北美術》2012年第2期。
郭線廬的水墨畫
《城市經濟導報》2012年1月16日
往事追思共惘然――讀文徵明《山房憶舊圖》
《收藏》2012年第3期。
天鏡舟隱澹蒼煙――由讀古畫所想到的
《藝文志》2013年第2期
見得心如法眼寬――讀黃慎《逸仙圖》
《金秋》2013年第4期下半月
4. 想要循序漸進地欣賞一些古典音樂,有哪些作品可以推薦
中國十大古曲簡介 一、《高山流水》 《列子·湯問》記載:伯雅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贊賞地說:「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彈了一首驚濤駭浪、洶涌澎湃的曲子,鍾子期又說:「洋洋乎志在流水。」鍾子期能深刻地領會伯牙所彈奏樂曲《高山流水》的內涵。從此,他們倆人結成了知音,被傳為千古佳話。 據文獻記載,《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後,《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發展,曲譜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的金唱片,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新的「知音」。 二、《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為漢魏時期相和楚調但曲之一。嵇康因反對司馬氏專政而遭殺害,臨刑前曾從容彈奏此曲以寄託。據《神奇秘譜》載錄,此曲原是東漢末年流行於廣陵地區(即今安徽壽縣境內)的民間樂曲,曾用琴、箏、笙、築等樂器演奏,現僅存古琴曲。 《神奇秘譜》所載《廣陵散》,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共45段。樂曲定弦特別,第二弦與第一弦同音,使低音旋律同時可在這兩條弦上奏出,取得強烈的音響效果。此曲之所以能躋身十大古曲之一,還得部分歸功於嵇康。魏末著名琴家嵇康因反對司馬氏的專政而慘遭殺害,在臨行前嵇康從容彈奏此曲以為寄託,彈奏完畢他嘆息道,《廣陵散》今天成為絕響。之後《廣陵散》名聲大振,人們在理解這首樂曲時又多了一層意義,它蘊涵了一種蔑視權貴、憤恨不平的情緒。 三、《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展景抒懷的琴曲,又名《雁落平沙》、《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遜、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曲譜最早載於公元1634年(明末崇禎七年)刊印的藩王朱常淓纂集《古音正宗》。此曲原為四段,在流傳的過程中發展成六段、七段、八段等不一。 全曲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勾勒出大自然寥廓壯麗的秋江景色,表現清淺的沙流,雲程萬里,天際群雁飛鳴起落的聲情。曲意爽朗,樂思開闊,給人以肅穆而又富於生機之感,借鴻雁之高飛遠翔,抒發和寄託人們的胸臆,體現了古代人民對祖國美麗風光的歌頌與熱愛。 四、《梅花三弄》 古琴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是中國古典樂曲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早在唐代就在民間廣為流傳。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芳香、凌霜傲雪的高尚品性,是一首充滿中國古代士大夫情趣的琴曲。《枯木禪琴譜》說:「曲音清幽,音節舒暢,一種孤高現於指下;似有寒香沁入肺腑,須從容聯絡,方得其旨。」 晉隋以來有此笛曲,為東晉大將桓伊所作。後經唐代琴家顏師古改編為琴曲,流傳至今。梅花傲霜高潔的品格,是古今藝術創作的重要題材,常為人們用以隱喻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明楊掄《伯牙心法》記載:「梅為花之最清,琴為聲之最清,以最清之聲寫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韻也。三弄之意,則取泛音三段,同弦異徽雲爾。」琴曲中採用完整重復三段泛音寫法不多見,「故有處處三疊陽關,夜夜梅花三弄之誚。」(《律話》)。 五、《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大型琵琶曲,堪稱曲中經典。樂曲內容的壯麗輝煌,風格的雄偉奇特,在古典音樂中是罕見的。此曲最早見於1818年出版的華秋萍《琵琶譜》,1895年出版的李芳園編訂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將它改名為《淮陰平楚》。 樂曲是根據公元前202年楚、漢兩軍在垓下(今安徽省靈壁縣東南)進行決戰時,漢軍設下十面埋伏的陣法,從而徹底擊敗楚軍,迫使項羽自刎烏江這一歷史事實加以集中概括譜寫而成。垓下決戰是我國歷史上一次有名的戰役。琵琶曲《十面埋伏》出色地運用音樂手段表現了這場古代戰爭的激烈戰況,向世人展現了一幅生動感人的古戰場畫面。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豐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 樂曲採用漁民和樵夫對話的方式,題材集中精煉,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曲調飄逸瀟灑,描繪出漁樵在青山綠水中悠然自得的神態。樂曲中時而出現伐木或搖櫓的聲響,使人形象地聯想起漁樵生活的情景。 八、《胡笳十八拍》 古琴曲《胡笳十八拍》是根據漢代以來流傳的同名敘事詩而創作的琴曲,是我國音樂史上一首傑出的古典名曲。原詩作者一說為蔡文姬,但《後漢書·蔡琰傳》中未見記載,故難以定論。其音樂為唐人傳譜。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徵、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樂曲以十分感人的樂調訴說了蔡琰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戰亂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抒寫了主人公對祖國、對故土的深沉思念及骨肉離別的痛苦感情。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詩」。 九、《漢宮秋月》 中國傳統音樂中,同名異曲、異曲同名的現象很多,樂曲各個版本的歷史淵源與流變往往需要艱苦的考證。比如,《漢宮秋月》就有琵琶曲、二胡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不同版本。 此曲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十、《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國的兩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陽春》和《白雪》,是由楚國著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廬,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鍾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幫助下傳唱開來的,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樂曲產生的年代沒有確切的史料可以說明。唐代顯慶二年(657年)呂才曾依琴中舊曲配以歌詞。《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後來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
5. 高山流水(中國古典十大名曲任一)賞析,300字以上,使用排比句,從開始到結束有順序的賞析。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胡笳十八拍」、「十面埋伏」、「漢宮秋月」、「廣陵散」、「陽春白雪」、「漁樵問答」、「平沙落雁」。單單聽了這些名字就已經神為之奪,中國韻味之美,由此可見一斑。俞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鍾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凄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以堪;自稽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
春江花月夜
原名《夕陽蕭鼓》,意境深遠,樂音悠長。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更名。《夕陽簫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早已流傳。
春江花月夜
梅花三弄
《梅花三弄》是一首古琴曲,由笛曲改編而來,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相傳晉桓伊作笛《梅花三弄》,後人移值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是蓍名琵琶傳統大套武曲,前身是明代的《楚漢》。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在亥下最後決戰的情景 。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
十面埋伏
漢宮秋月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古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
www.u148.net
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盪滌之意,「白雪」取懍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
漁樵問答
《漁樵問答》是一首流傳了幾百年的古琴名曲,「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漁樵問答
胡笳十八拍
《胡笳十八拍》原是一首琴歌,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胡笳十八拍
廣陵散
《廣陵散》,古琴曲,又名《廣陵止息》。據《戰國策》及《史記》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看法,《神奇秘譜》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據《琴操》記載: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入深山,苦學琴藝10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亡了。
廣陵散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6. 中國古代有名的古琴曲有哪些
一. 高山流水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
二. 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是我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它至少在漢代已經出現。其內容向來說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將它與《聶政刺韓王》琴曲聯系起來。《聶政刺韓王》主要是描寫戰國時代鑄劍工匠之子聶政為報殺父之仇,刺死韓王,然後自殺的悲壯故事。關於此,蔡邕《琴操》記述得較為詳細。
今存《廣陵散》曲譜,最早見於明代朱權編印的《神奇秘譜》(1425年),譜中有關於「刺韓」、「沖冠」、「發怒」、「報劍」等內容的分段小標題,所以古來琴曲家即把《廣陵散》與《聶政刺韓王》看作是異名同曲。
據趙西堯等著《三國文化概覽》的描述,《廣陵散》樂譜全曲共有四十五個樂段,分開指、小序、大序、正聲、亂聲、後序六個部分。正聲以前主要是表現對聶政不幸命運的同情;正聲之後則表現對聶政壯烈事跡的歌頌與贊揚。正聲是樂曲的主體部分,著重表現了聶政從怨恨到憤慨的感情發展過程,深刻地刻劃了他不畏強暴、寧死不屈的復仇意志。全曲始終貫穿著兩個主題音調的交織、起伏和發展、變化。一個是見於「正聲」第二段的正聲主調,
另一個是先出現在大序尾聲的亂聲主調。
正聲主調多在樂段開始處,突出了它的主導體用。亂聲主調則多用於樂段的結束,它使各種變化了的曲調歸結到一個共同的音調之中,具有標志段落,統一全曲的作用。
《廣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國現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殺伐戰斗氣氛的樂曲,直接表達了被壓迫者反抗暴君的斗爭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藝術性。或許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廣陵散》的這種反抗精神與戰斗意志,才如此酷愛《廣陵散》並對之產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廣陵散》在清代曾絕響一時,建國後我國著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根據《神奇秘譜》所載曲調進行了整理、打譜,使這首奇妙絕倫的古琴曲音樂又回到了人間。
近代琴學家楊時百,在其所編《琴學叢書》的《琴鏡》中就認為此曲源於河間雜曲《聶政剌韓王曲》。
「廣陵」是揚州的古稱,「散」是操、引樂曲的意思,《廣陵散》的標題說明這是一首流行於古代廣陵地區的琴曲。這是我國古代的一首大型器樂作品,它萌芽於秦、漢時期,其名稱記載最早見於魏應璩《與劉孔才書》:「聽廣陵之清散」。到魏、晉時期它已逐漸成形定稿。隨後曾一度流失,後人在明代宮廷的《神奇秘譜》中發現它,再重新整理,才有了我們現在聽到的《廣陵散》。
三. 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
漁樵問答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樂曲開始曲調悠然自得,表現出一種飄逸灑脫的格調,上下句的呼應造成漁樵對答的情趣。主題音調的變化發展,並不斷加入新的音調,加之滾拂技法的使用,至第7段形成高潮。刻劃出隱士豪放無羈,瀟灑自得的情狀。其中運用潑刺和三彈的技法造成的強烈音響,應和著切分的節奏,使人感到高山巍巍,樵夫咚咚的斧伐聲。第1段末呈現的主題音調經過移位,變化重復貫穿於全曲,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此曲有一定的隱逸色彩,能引起人們對漁樵生活的嚮往,但此曲的內中深意,應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及『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興亡得失這一千載厚重話題,被漁父、樵子的一席對話解構於無形,這才是樂曲的主旨所在。歷史上最有名的『漁』的代表是東漢的嚴子陵,早年他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劉秀很賞識他。劉秀當了皇帝後多次請他做官,都被他拒絕。嚴子陵一生不仕,隱於浙江桐廬,垂釣終老。歷史上『樵』的代表則是漢武帝時的大臣朱買臣。朱買臣早年出身貧寒,常常上山打柴,靠賣薪度日,後妻子因忍受不了貧困而離開了他。《漁樵問答》一曲是幾千年文化的沉澱。『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塵世間萬般滯重,在《漁樵問答》飄逸瀟灑的旋律中煙消雲散。這種境界令人嘆服。
曲譜最早見於《杏庄太音續譜》(明蕭鸞撰於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嚮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現在的譜本有多種。《琴學初津》雲此曲:「曲意深長,神情灑脫,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聲之欸乃,隱隱現於指下。」由於音樂形象准確、生動,因此近幾百年來在琴家中廣為流傳。
漁樵問答古琴詞——摘自《蘭田館琴譜》
第一段
問乾坤古往今來,任桑田滄海悠悠。陽鳥月兔,飛鳥難留。天高地下,渺渺虛舟。總寄身寥廓。何慮何憂。光陰如水東流,漁人樵子,不識有王侯。信乎漁人樵子,不識有王侯。這江山與我度春秋。
第二段
否泰難期,山林湖海,漁樵活計,爾與我兩相依。惟有此山林湖海,漁樵活計,爾與我兩相依,須富貴何為。漁兮,樵兮,一丘一壑,朝斯暮斯。樵採薪於山之顛,漁垂釣於水之濱。樵所志兮常在樵,漁所志兮常在漁。漁樵相遇兩相問曰,漁之樂,其樂何如。樵之樂,其樂又何如。
第三段
試看那山水,樂趣何多,雲嶺與那煙波。絲綸斤斧作生涯,世事休管蹉跎。漁樵之樂,其樂又如何,指山水相與笑呵呵。嘆人生功名富貴,朝成夕敗,有命自天。總不如,總不如安份忘機,無榮無辱,樂趣在雲巔與那煙波。相逢箕踞,相逢箕踞,拍掌浩歌,浩浩歌。江山風月,這便是我安樂窩。
第四段
曉起帶月行,披星卧月眠。撒網也,扁舟系水濱,風靜波平。伐木也,持斧入深林,霧散煙晴。終日安然,得魚負薪。摧枯拉朽,巨口細鱗,賣與市中人。
第五段
花開葉落,不知世界,不記春秋。桃源流水,何處更那深幽。獨坐那磯頭,遠岫層巒踏遍,力倦且休,此外又何求,此外又何求。又何求兮,又何求,任他野草閑花滿地愁。暑往寒來春復秋,白發亂颼颼。青山綠水,相對話綢繆,樂以忘憂。婆娑歲月,爾我盡悠悠。
第六段
論古今有許多英雄,為卿為相,定伯匡王,成靈氣焰,四海漾榮光,至今都已成空,盡成空。繁華凋謝,竟與草茅微賤同。榮枯勝敗,顯晦興亡,時移勢改,落花隨水去也任流東。追思往哲,何如把釣嚴公,高節清風。王質得遇神仙,至今仰芳蹤。世事竟如何,世事竟如何,竟如何兮竟如何。看那古往今來皆幻夢,百歲光陰過隙駒,莫問是和非。蠟社相攜,杯酒足歡娛。樂我漁樵,笑弄煙霞,俯仰又何求。
第七段
今朝會遇聚談日影移,明日重逢陰晴又未知,且隨天時。惟有漁人樵子最便宜。
第八段
山兮自蒼蒼,水兮自茫茫。漁樵之樂,蓋在乎山水之間。
四. 胡笳十八拍
《胡茄十八拍》是古樂府琴曲歌辭,一章為一拍,共十八章,故有此名,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卻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不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古琴曲,據傳為蔡文姬作,由18首歌曲組合的聲樂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語中即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聲之故。表現了文姬思鄉、離子的凄楚和浩然怨氣。現以琴曲流傳最為廣泛。
漢末大亂,連年烽火,蔡文姬在逃難中被匈雙所擄,流落塞外,後來與左賢王結成夫妻,生了兩個兒女。在塞外她度過了十二個春秋,但她無時無刻不在思念故鄉。曹X平定了中原,與匈奴修好,派使邪路用重金贖迴文姬,於是她寫下了著名長詩《胡笳十八拍》,余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琴曲中有《大胡笳》、《小胡笳》、《胡笳十八拍》琴歌等版本。曲調雖然各有不同,但都反映了蔡文邪路思念故鄉而又不忍骨肉分離的極端矛盾的痛苦心情。音樂委婉悲傷,撕裂肝腸。
唐代琴家黃庭蘭以擅彈此曲著稱。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詩中有:「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在琴曲中,文姬移情於聲,借用胡笳善於表現思鄉哀怨的樂聲,融入古琴聲調之中,表現出一種浩然的怨氣。
現有傳譜兩種,一是明代《琴適》(1611年刊本)中與歌詞搭配的琴歌,其詞就是蔡文姬所作的同名敘事詩;一是清初《澄鑒堂琴譜》及其後各譜所載的獨奏曲,後者在琴界流傳較為廣泛,尤以《王知齋琴譜》中的記譜最具代表性。
全曲共十八段,運用宮、征、羽三種調式,音樂的對比與發展層次分明,分兩大層次,前十來拍主要傾述作者身在胡地時對故鄉的思戀;後一層次則抒發出作者惜別稚子的隱痛與悲怨。
此曲全段都離不開一個「凄」字,被改編成管子獨奏,用管子演奏時那種凄切哀婉的聲音直直的透入人心,高則蒼悠凄楚,低則深沉哀怨。
蔡文姬作的《胡笳十八拍》被郭沫若稱道為「是一首自屈原《離騷》以來最值得欣賞的長篇抒情」
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據郭沫若說,突厥語稱「首」為「拍」,十八拍即十八首之意。又因該詩是她有感於胡笳的哀聲而作,所以名為《胡笳十八拍》或《胡笳鳴》。原是琴歌,但魏晉以後逐漸演變成為兩種不同的器樂曲,稱《大胡笳鳴》、《小胡笳鳴》。前者即為《胡笳十八拍》的嫡傳。
五. 陽春白雪
它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盪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陽春白雪》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
《陽春白雪》:由民間器樂曲牌儀《八板》(或《六板》)的多個變體組成的琵琶套曲。「八板頭」變體的循環再現,各個《八板》變體組合在一起形成變奏的關系,後又插入了《百鳥朝鳳》的新材料,因此它是一首具有循環因素的變奏體結構。
《陽春白雪》流傳有兩種不同版板,「大陽春」和「小陽春」,《大陽春》指李芳園、沈浩初整理的十段、十二段樂譜。《小陽春》是汪昱庭所傳,又名《快板陽春》,流傳很廣。這里介紹的是《小陽春》。
陽春白雪的典故來自《楚辭》中的《宋玉答楚王問》一文。楚襄王問宋玉,先生有什麼隱藏的德行么?為何士民眾庶不怎麼稱譽你啊?宋玉說,有歌者客於楚國郢中,起初吟唱'下里巴人',國中和者有數千人。當歌者唱'陽阿薤露'時,國中和者只有數百人。當歌者唱'
陽春白雪'時,國中和者不過數十人。當歌曲再增加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即'引商刻羽,雜以流徵'的時候,國中和者不過三數人而已。宋玉的結論是,'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陽春白雪'等歌曲越高雅、越復雜,能唱和的人自然越來越少,即曲高和寡。
當然宋玉與楚襄王的這番討論的目的不是談論歌曲本身,而是強調雅與俗的巨大差距,並為自己的才德不被世人承認而辯解。宋玉進而說'鳥有鳳而魚有鯤',自然非凡間俗物可比。宋玉說,'非獨鳥有鳳而魚有鯤也,士亦有之。'最後,宋玉引出了自己的結論,即'夫聖人
瑰意琦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宋玉的意思是,但凡世間偉大超凡者,往往特立獨行,其思想和行為往往不為普通人所理解。
北宋的沈括在《夢溪筆談·卷五·樂律一》中指出,《宋玉答楚王問》中明明說,'客有歌於郢中者',即有客人在郢中唱歌。而不是郢人在唱歌,更不是郢人善唱歌。沈括認為,郢中為楚國舊都,'人物猥盛',之所以和者寥寥,是由於不知道或沒有聽過這首歌曲。宋玉
以此自況,未免有些不講道理。以郢人不熟悉陽春白雪這樣的曲子而指責他們,這不是很荒謬么?沈括還指出,陽春白雪典故中的一些細節後來被錯誤的解讀和傳播,例如,善歌者都被稱為'郢人',而原文的意思是郢人不善歌。
陽春白雪這個典故說明了不同的欣賞者之間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存在著的巨大差異。樂曲的藝術性越高,能欣賞的人就越少。不得不承認,這種差異又和欣賞者的主觀趣味有很大關系,有時很難得到一個客觀公允的評價。正如西晉葛洪在《廣譬》一書中所指出的:'觀聽殊
好,愛憎難同。'
對於聽慣桑間濮上之曲、下里巴人之聲的人,當然無法理解陽春白雪和黃鍾大呂的高貴雅緻。從這點來說,古今並無太大區別。今人欣賞音樂,大都是'入耳為佳,適心為快。'
'雪唱與誰和,俗情多不通。'一個多元化的世界是不能離開'雪唱'和'俗情'的。任何音樂似乎越通俗,支持者也越眾。這和今天票房收入最好的往往是流行歌曲演唱會是一個道理。當然高雅的藝術自有其價值,時代愈久,愈彌足珍貴。
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毛澤東試圖將高雅藝術和通俗文化統
一
起來。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曾說,'就算你的是『陽春白雪'吧,這暫時既然是少數人享用的東西,群眾還是在那裡唱『下里巴人',那麼,你不去提高它,只顧罵人,那就怎樣罵也是空的。現在是『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統
一 的問題,是提高和普及統 一 的問題。不統 一
,任何專門家的最高級的藝術也不免成為最狹隘的功利主義;要說這也是清高,那隻是自封為清高,群眾是不會批準的。'統 一
的初衷也許是好的,但在極左的年代裡陽春白雪成了受批判的對象,而下里巴人也成了政治的附庸。
陽春白雪雖然被指高雅藝術,但古曲《陽春白雪》在很多書籍里被解題時,都稱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地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甦,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很顯然這是在'陽春白雪'四個字的字面上解題了。陽春白雪的典故和琴曲《陽春
白雪》年代相隔太遠,已無音樂上的關聯。
《陽春白雪》曲倒是很有可能與元代的散曲有關。元代楊朝英的《陽春白雪》是一本著名元代散曲集。元曲在曲韻及格律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陽春白雪》中收錄的白仁甫的《駐馬聽》中有這樣的句子,'白雪陽春,一曲西風幾斷腸。'可見元代已有陽春白雪這支曲子。
至於元代令人'幾斷腸'的《陽春白雪》曲,如何演變為今日輕快流暢的樂曲,已非大路所能參透。言猶未盡,此處且做'留白',與眾友共賞析。
六. 平沙落雁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種流派傳譜,其意在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
《平沙落雁》最早刊於明代《古音正宗》(1634),又名《雁落平沙》。自其問世以來,刊載的譜集達五十多種,有多種流派傳譜,僅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第一集收入了六位琴家的演奏譜,關於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陳立昂之說;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說,又有說是明代朱權所作。因無可靠史料,很難證實究竟出自誰人之手。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從鴻雁「迴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後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數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諸城派的《平沙》,增加了一段在固定音型陪襯下用模擬手法表現大雁飛鳴,此呼彼應的情景,形象鮮明生動,別具一格。
《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致,容易為聽眾理解。
《平沙落雁》的曲意,各種琴譜的解題不一。《古音正宗》中說此曲:「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鴣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也。……通體節奏凡三起三落。初彈似鴻雁來賓,極雲霄之縹緲,序雁行以和鳴,倏隱倏顯,若往若來。其欲落也,回環顧盼,空際盤旋;其將落也。息聲斜掠,繞洲三匝,其既落也,此呼彼應,三五成群,飛鳴宿食,得所適情:子母隨而雌雄讓,亦能品焉。」這段解題對雁性的描寫極其深刻生動。全曲委婉流暢,雋永清新.……
七. 夕陽簫鼓
又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春江花月夜》,為中國古代琵琶曲文曲中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最遲在十八世紀就流傳在江南一帶。作者佚名。
【歷史演變】
這是一首著名的琵琶傳統大套文曲,明清就早已流傳了,該曲名最早見於清姚燮(1805~1864)的《今樂考證》。樂譜最早見於鞠士林(1820年前)與吳畹卿(1875年)的手抄本,1875年前後吳畹卿抄本傳譜為共6段加1尾聲,無分段標題。其後各派傳譜分段不一。在平湖派李芳園1895年所編的《南北派十三套大麴琵琶新譜》中,曲名《潯陽琵琶》,曲體有所擴展,共10段,其分段標題為:①夕陽簫鼓、②花蕊散回風、③關山臨卻月、④臨水斜陽、⑤楓荻秋聲、⑥巫峽千尋、⑦簫聲紅樹里、⑧臨江晚眺、⑨漁舟唱晚、⑩夕陽影里一歸舟。在浦東沈浩初1929年所編的《養正軒琵琶譜》中,曲名叫《夕陽簫鼓》,其分段標題為:①回風、②卻月、③臨水、④登山、⑤嘯嚷、⑥晚眺、⑦歸舟。1923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鄭覲文將此曲改為絲竹合奏曲,同時根據《琵琶記》中的「春江花朝秋月夜」更名為《春江花月夜》,至今猶用此名。
八. 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它是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斗場景的琵琶音樂。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所繪之情景、聲色與今之、
整曲來看,又有「起、承、轉、合的」布局性質。第一部分含五段為「起、承部」,第二部分含三段為「轉」部,第三部分含二段為「合」部;明代王猷定《湯琵琶傳》中,記有被時人稱為「湯琵琶」的湯應曾彈奏《楚漢》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瓦屋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聲、鼓聲、劍弩聲、人馬辟易聲,俄而無聲,久之有怨而難明者,為楚歌聲;凄而壯者,為項王悲歌慷慨之聲、別姬聲。陷大澤有追騎聲,至烏江有項王自刎聲,余騎蹂踐爭項王聲。使聞者始而奮,既而恐,終而涕泣之無從也。」從這段描述可看出,湯應曾彈奏的《楚漢》與《十面埋伏》在情節及主題上一致,由此可見早在16世紀之前,此曲已在民間流傳。
《楚漢》在明代嘉靖、萬曆前後流行一時,深受琵琶演奏家的喜愛;自公元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譜》問世以來,其後各個琵琶譜集都載有《十面》樂譜。各個版本在分段與分段標目都有所不同:《華氏譜》稱《十面》,由直隸王君錫傳譜,凡十三段;《李氏譜》名《淮陰平楚》,隋秦漢子作;金山周瑞清厚卿校,凡十八段;《養正軒譜》稱《十面》,一名《淮陰平楚》,凡十八段;《瀛州古調》名《十面埋伏》,凡十段。
九. 漢宮秋月
漢元帝時,為了和匈奴和親,美麗的王昭君遠嫁大漠,於是有了流傳千古的《漢宮秋月》。
此曲為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復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及演奏形式,樂曲表現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漢宮秋月》原為崇明派琵琶曲,現流傳有多種譜本,由一種樂器曲譜演變成不同譜本,且運用各自的藝術手段再創造,以塑造不同的音樂形象,這是民間器樂在流傳中常見的情況。《漢宮秋月》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主要表達的是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及一種無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漢宮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廣東小曲,粵胡演奏,又名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劉天華記錄了唱片粵胡曲《漢宮秋月》譜,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蔣風之整理並演奏的《漢宮秋月》,作了很大刪節以避免冗長而影響演奏效果。其速度緩慢,弓法細膩多變,旋律中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樂聲時斷時續,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綽注的運用,以及特性變徵音的多次出現,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極富感染力。
江南絲竹《漢宮秋月》:採用的原為「乙字調」(A宮),由孫裕德傳譜。原來沈其昌《瀛州古調》(1916年編)絲竹文曲合奏用「正宮調(G宮)。琵琶仍用乙字調弦法,降低大二度定弦,抒情委婉,抒發了古代宮女細膩深遠的哀怨苦悶之情。中段運用了配器之長,各聲部互相發揮,相得益彰,給人以追求與嚮往。最後所有樂器均以整段慢板演奏,表現出中天皓月漸漸西沉,大地歸於寂靜的情景。
琵琶曲《漢宮秋月》:又名《陳隋》。以歌舞形象寫後宮寂寥,更顯清怨抑鬱,有不同傳譜。目前一般是據無錫吳畹卿(1847-1926)所傳,但劉德海加上了許多音色變化及意向鋪衍的指法,一吟三嘆,情景兼備,很有感染力。
十. 梅花三弄
梅花一弄斷人腸,梅花二弄費思量,梅花三弄風波起,雲煙深處水茫茫。
《梅花三弄》是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又名《梅花引》、《玉妃引》,是中國傳統藝術中表現梅花的佳作。明朱權編輯的《神奇秘譜》記載此曲最早是東晉時桓伊所奏的笛曲。後由笛曲改編為古琴曲,全曲表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此曲結構上採用循環再現的手法,重復整段主題三次,每次重復都採用泛音奏法,故稱為《三弄》。體現了梅花潔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今演奏用譜有虞山派《琴譜諧聲》(清周顯祖編,1820年刻本)的琴簫合譜,其節奏較為規整,宜於合奏;廣陵派晚期的《蕉庵琴譜》(清秦淮瀚輯,1868年刊本),其節奏較自由,曲終前的轉調令人耳目一新。
7. 如何欣賞古箏
如果您是要欣賞古箏本身,可以先看其顏色和流線型,其次看箏頭的圖案或雕專花(建議不要雕花吧屬,本人學搖指的時候著實被坑了一把,硌得慌),我的古箏就是雕花的。最後可聽音色,材質越好的古箏,音色越清脆,當然就越好聽了。
如果您是要欣賞古箏曲,首先肯定提議去聽名曲,中國古箏十大名曲分別是《漁舟唱晚》《戰台風》《高山流水》《林沖夜奔》《寒鴉戲水》《侗族舞曲》《漢宮秋月》《香山射鼓》《東海漁歌》《出水蓮》。當然,還有其他一些曲子您可以選擇性去聽。而且現在很多流行樂曲中也夾帶古箏演奏,您也可以去欣賞。
8. 十大古箏名曲有哪些
中國古箏十大名曲有抄:
第一首《漁舟唱晚》是傳統的古箏獨奏名曲。
第二首《出水蓮》為廣東潮州客家箏曲。
第七首《寒鴉戲水》是「客家箏曲」中名作。
第八首《東海漁歌》是張燕創作於七十年代的作品。
第九首《香山射鼓》作於1980年,1983年在第六屆亞洲音樂論壇上被評為優秀音樂作品。
第十首《戰台風》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王昌元有感於上海碼頭工人與台風頑強搏鬥的精神而創作的。
9. 描寫秋的悲傷句子
描寫秋的悲傷句子來
1、秋風瑟瑟自,樹葉零亂,凄涼片片,到處彌漫,心也隨著欲發的傷感,突然發現,秋天是個傷感的季節……
2、在這個深秋,我看到的是秋天的多變:既看到了秋天的收獲,又看到了秋天的無奈,也看到了秋天的迷惘,更多的是看到秋天的傷感……
3、我喜歡秋天,著了魔似的喜歡秋天的一切,秋葉、秋雨…這一切在我眼裡是那樣的讓人憂傷。又是滿目的黃葉,又是凋零的季節。
4、如果你悲傷,那麼它便是一個蜷縮角落,讓人悲悼的秋;如果你傷感,滿地落葉,急煞的秋風鋪天卷地,疾風颯然,到處醞釀著離別的氣氛,卻道盡是離人淚,那麼秋,將是一個離別之秋。
5、驀然回首,秋天已悄然漸遠,唯有我獨自一人,品嘗這一季的蒼涼。卻始終錯過了落葉紛飛的憂傷;錯過了長河落日的悲壯;也錯過了古道斜陽的凄然。
6、一個人的秋天,那麼孤單;一個人的秋天,那麼悲涼;一個人的秋天,那麼漫長……
7、那個秋天,心隨著秋風蕭瑟、飄搖,心事像落葉一樣枯萎、埋葬,一切都消失在那個煙雨縹緲的清秋中。
8、那個秋天,也是秋風起,也是落葉黃,落葉在樹的身邊隨風盤旋,帶著一絲的無奈、一絲的落寂、一絲的不舍,低低的吟唱著離別的歌,和那棵她曾經深愛過的大樹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