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恨紅樓夢未完名句
『壹』 求下聯: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夢未完
海棠無香 鰣魚多刺 紅樓夢未完
他鄉遇友 金榜有名洞房燭正燃
上聯是張愛玲專的人生三恨:一恨海屬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下聯人生三喜: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人生三恨」對「人生三喜」。
故知:老朋友;舊友。
『貳』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這三條說了,還有嗎?人生就是一場自己都不知道怎麼演的大舞台。
『叄』 張愛玲說過:「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之後是什麼啊
人生之恨事,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未完
『肆』 請問三大恨事,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是什麼意思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意思是:海棠花雖美麗卻沒有香味,鰣魚味道鮮專美卻屬骨頭太多,不好下咽;紅樓夢小說寫的好,卻沒有寫完。很有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意思,表示時間很少有完美的事物。
這是張愛玲在《紅樓夢魘》里的著名話頭:
「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小時候看紅樓夢看到八十回後,一個個人物都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起來,我只抱怨『怎麼後來不好看了?』……很久以後才聽見說後四十回是有一個高鶚續的。怪不得……」
(4)三恨紅樓夢未完名句擴展閱讀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出自張愛玲的《紅樓夢魘》。
張愛玲,中國現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張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一幢沒落貴族府邸。
1944年張愛玲結識胡蘭成與之交往。1973年,張愛玲定居洛杉磯,1995年9月8日,適逢中秋節,張愛玲的房東發現她逝世於加州韋斯特伍德市羅徹斯特大道的公寓,因動脈硬化心血管病而去世,終年75歲,被發現的時候她已經過世一個星期。9月30日,生前好友為她舉行了追悼會,追悼會後,骨灰被撒入太平洋。
『伍』 為何張愛玲說「三恨紅樓夢未完」
張愛玲在其紅學著作《紅樓夢魘》中寫道「有人說過「三大恨事」是「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第三件不記得了,也許因為我下意識的覺得應當是「三恨紅樓夢未完」。」
『陸』 海棠無香,鰣魚多刺,紅樓未完。是張愛玲引用的,那麼,真正最初出自哪裡
清金聖嘆曾戲言人生三大遺憾:鰣魚多刺、海棠無香、紅樓未完。
『柒』 張愛玲說人生有三恨,一恨紅樓夢未完,二恨海棠無香,三恨什麼
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骨,三恨紅樓夢未完。
『捌』 張愛玲說:「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未完。」
「恨來海棠無香」「恨鰣魚多刺」源,前人已有所嘆。出自宋代惠洪所著《冷齋夜話》。
海棠並非無香,五代詞人和凝就曾在《臨江仙》中寫道:「海棠香老春江晚,小樓霧縠空濛。」以此來寫海棠的香,所以彭淵材說「海棠無香」,只是用來說明自己的遺憾心情罷了。
鰣魚是「長江三絕」之一,有名的美味。烹制時不必不去鱗,鮮美肥嫩,令人回味不已。蘇東坡曾評價說「此中風味勝蒓鱸」。美中不足的,便是鰣魚多刺,讓人又愛又恨。
所以,古人所說「恨海棠無香」「恨鰣魚多刺」,都是在說美中不足之事,表達心中的遺憾之情。
(8)三恨紅樓夢未完名句擴展閱讀:
張愛玲生於上海,中國現代女作家,7歲開始寫小說,12歲開始在校刊和雜志上發表作品。
1943至1944年,創作和發表了《沉香屑·第一爐香》《沉香屑·第二爐香》《茉莉香片》《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等小說。
1955年,張愛玲赴美國定居,創作英文小說多部,但僅出版一部。1969年以後主要從事古典小說的研究,著有紅學論集《紅樓夢魘》。1995年9月在美國洛杉磯去世,終年75歲。有《張愛玲全集》行世。
『玖』 人生三恨:一恨海棠無香,二恨鰣魚多刺,三恨紅樓夢是個大坑張愛玲先生是啥意思
張愛玲在她的《紅樓夢魘》里還有三句話,說高鶚的後續四十回「把《紅樓夢》通俗回化了」,「如答『附骨之疽』」,並說高鶚「死有餘辜!」後續的四十回「紅樓夢」與雪芹原文在一起流傳了二百多年,對《紅樓夢》的跗面影響太大了。所以書名取「夢魘」。前面兩恨是引古人的,她真正的恨便是《紅樓夢》未完。
『拾』 一恨鰣魚多刺,二恨海棠無香,三恨紅樓夢未完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
人生有三大憾事:一是鰣魚美味卻魚刺太多,二是海棠花美卻沒有香氣,三是《紅樓夢》精品卻沒有寫完。
出處:張愛玲《紅樓夢魘》
1966年張愛玲定居美國,至1995年離世,期間以十年時間研究《紅樓夢》,此書正是其晚年多年研究的結晶。
(10)三恨紅樓夢未完名句擴展閱讀:
張愛玲通過對各個版本的比較和對照,考據作者的行文思路和情節可能會發生的變化和走向,甚至推敲八十回後可能發生的故事修改情形,如賈赦和賈敬兩位老爺是為了襯托對比賈政而寫。
張愛玲用一章「三詳《紅樓夢》」來用各個版本的對照和異同等蛛絲馬跡來論證《紅樓夢》「是創作不是自傳」,是小說而不是家族史,盡管書中的某些情節某些人物以作者的生活經歷為原型,但在張愛玲看來絕不足以支撐「自傳說」,畢竟創作來源於生活。
而張愛玲也列出了她的考證,如寶玉上學辭別黛玉,張愛玲指出,此處有脂硯齋的批註「真有其事」,而之後得黛玉葬花、聞曲等標志性的情景卻並無此類批註。
脂硯齋與作者曹雪芹有著同樣家庭背景,寶玉身上既有脂硯齋的影子也有作者的個性,他們的一些生活紀實被運用到小說中,所以脂硯齋會有「真有其事」「真有其語」之類的批註,而黛玉的輪廓個性或是參照脂硯齋早年的戀人,但有關寶黛的文字卻絕大部分是創作虛構的。
可見,黛玉和寶玉雖確有其原型,故事情景也有生活事實作為參照,但創作是遠遠多於生活寫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