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藝術賞析論文
A. 300分急求一篇 對園林藝術欣賞的認識 論文 1000字左右
東西方園林的審美差異 令人琳琅滿目的園林建築,為我們營造了不同的文化氛圍。從中也讓我們領略到它們的魅力。如果說,中國的園林像一杯充滿濃郁香氣的茶葉茶,需要我們細細品嘗,然後慢慢回味的話,那麼,西方的園林就像一塊精美的糕點,別具匠心,給人最直接的享受。 中國園林藝術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講究自然天成,不露人工斧鑿的痕跡。中國古代向來把園林看成是一首詩或是一幅畫,而不是單純的土木工程。它巧妙地將詩畫藝術與園林熔為一爐。詩畫與園林作品不僅贊美自然本身的形態美,而且更注重自然的內在美,將自然「人格」化。認為松柏延年,荷花廉潔,翠竹虛心,岩石堅貞……這些都是和人的情感相聯系的。因此,竹影花影,風聲雨聲,陽光月光,茶香花香,都能激起人們的情感的豐富的聯想,形成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獨特風格。 西方園林則更大程度上體現了人類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成就。在他們的園林里,你會發現人工雕琢過的自然散發著另一種美,一種被人類理想化了的美。這種美表現地很直白,很顯露,無須太多的揣摩,給人以直接的享受。 從東西方園林的比較中我們不難發現,西方人更注重個性的充分發揮和自我理念的完美結合,不過於拘泥小節,張揚且十分大氣,但有時他們的園林會給人一種與環境極不協調的感覺,身處其中有一種矛盾、沖突的體驗,能給人一種振奮的感覺;而我們東方人,造園更注重「和諧」,追求人與景的和諧、景與景的和諧,而「個性」二字是很難得以展現的,許多大膽的創新都因為會破壞了這份「和諧」而難以實現。因為和諧,東方的園林不免有點小家子氣,因為和諧,帶給你的是寧靜而安詳的心境,所以中國的園林是休心養性的好地方,尤如世外桃源。 就如吃飯,羅卜、青菜都要有才好,園林建設不妨中、西的都有,中西合璧也是一個上佳的選擇。人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時候往往又有不同的心境,不同風格的園林恰可與之相應。 在我們今天,人們在追求綠化、美化自己的生活環境時,當千篇一律的公園、風景區越來越多時,我們是否該好好回過頭來看一看東西方園林的經典之作?願我們的家園里多一些個具特色的園林,願世界美得如同園林一般,也願世界上所有如園林般,凝聚人類偉大智慧的藝術作品,能百花齊放,為人類的藝術藍圖添抹最絢爛的色彩。
B. 500分求一篇園林藝術論文
蘇州園林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現在大概很少有人用這口吻教訓後生小子了!人生一世自然都要經過無數的橋,除了造橋的工程人員外,恐怕要算畫家見的橋最多了。
美術工作者大都喜歡橋,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橋,多麼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於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橋與流水相交,更富有形式上的變化,同時也是線與面之間的媒介,它是溝通線、面間形式轉變的橋!如果煞它風景,將江南水鄉或威尼斯的石橋拆盡,雖然綠水依舊繞人家,但徹底摧毀了畫家眼中的結構美,摧毀了形式美。
石拱橋自身的結構就很美:圓的橋洞、方的石塊、弧的橋背,方、圓之間相處和諧、得體,力學的規律往往與美感的規律相拍合。不過我之愛橋,並非著重於將橋作為大件工藝品來欣賞,也並非著眼於自李春的趙州橋以來的橋梁的發展,而是緣於橋在不同環境中的多種多樣的形式作用。
茅盾故鄉烏鎮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一座石橋時,彷彿發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都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一座長橋,卧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里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廣西、雲南、貴州等省山區往往碰到風雨橋,橋面上蓋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畫中點綴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橋下多半是急流,人們到此總要駐足欣賞飛瀑流泉,畫家和攝影師們必然要在此展開一番搏鬥。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將橋作為畫卷的高潮,因橋上橋下,往返行人,各樣船隻,必然展現生動活潑的場面,兩岸街頭濃厚的生活情調也被橋相聯而成濃縮的畫圖。矛盾的發展促成戲劇的高潮,形象的重疊和交錯構成豐富的畫面,橋往往擔任了聯系形象的重疊及交錯的角色,難怪繪畫和攝影作品中經常碰見橋。極目一片莊稼地,有些單調,小徑盡頭忽然出現一座小橋,橋下小河裡映著橋的倒影,倒影又往往被浮萍、雜草刺破。無論是木橋還是石橋,其身段的縱橫與橋下的水波協同譜出形與色的樂曲。田野無聲,畫家們愛於無聲處靜聽橋之歌唱,他們尋橋,彷彿孩子們尋找熱鬧。高山峽谷間,憑鐵索橋、竹索橋交通。我畫過西藏、西雙版納及四川等地不少索橋,人道索橋險,畫家們眼裡的索橋卻是一道線,一道富有彈性的線!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麼生命力,是險峻的環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岩、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南京長江大橋遠看也是一道直線,直線美不美?直線是否更符合新的審美觀?不宜籠統地提問,不能籠統地答復,藝術形式處理中,往往是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為了畫長江大橋,我曾爬上南京獅子山,就是想尋找與橋身的直線相襯托、呼應、引申的點、線、面!為了畫錢塘江大橋,我曾兩次爬到六和塔背後的山坡上,但總處理不好那龐大的六和塔與長長的橋的關系,因而構不成畫面。雖然濱江多垂柳,滿山開桃花,但脂粉顏色哪能左右結構之美呢!成昆路上,直線橋多,列車不斷地過橋、進洞,出洞、過橋,幾乎是橋連洞,洞連橋。每過環形的山谷,前瞻後顧,許多橋的直線時時劃斷陡坡,有時顯得險而美,有時卻險而不美,美與險並不是一回事。
攝影師和畫家繼續在探尋橋之美,大橋、小橋,各有其美。有人畫鵲橋,喜鵲構成的橋不僅意義好,形式也自由,生動活潑。凡是起到構成及聯系之關鍵作用的形象,其實也就具備了橋之美!
C. 園林鑒賞的論文
園林鑒賞
園林是一種立體空間綜合藝術品,是通過人工構築手段加以組合的具有樹木、山水、建築結構和多種功能的空間藝術實體。或者說是利用環境而構築的一種表現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據這一定義,筆者認為園林的結構主要由樹木、山水和建築三項要素所構成。而且三個要素呈有機的組合狀態,構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間藝術境界。比如只有樹木,沒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築,則無異於植物園、林場;只有建築,沒有樹木及山水,又無異於一般工廠、學校、醫院及民居等。三種要素巧妙地熔於一爐,才構成園林這一綜合藝術實體。
1.園林,顧名思義,首先要有「林」,不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壇、草坪、草地等。總之包括樹木花草在內的綠地布局是園林規劃設計的重要工作任務之一。綠化設計的原則是通過個體植物的觀賞特性,組織構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獨立觀賞意義的單株植物、行樹、綠籬、樹叢、樹群、花圃、花壇、草坪、草地等,然後再考慮環境變化特點和風景點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機的組合,構成具有不同畫意的綠地。晉陶淵明《桃花源記》雲:「中無雜樹,芳草鮮美」。即是講:桃花宣群植遠觀,綠蔭襯繁花,其畫意自顯。可見他對風景區栽植花樹的遠見卓識。我國古代園林很講究花草樹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蘇州留園多白皮鬆,怡園多松、梅,滄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風貌。又如蘇州拙政園的楓楊,網師園的古柏,都是一園之勝,左右大局,如果這些饒有畫意的古木去了,一園景色頓減。西湖滿覺隴一徑通幽,數峰環抱,故配以桂叢,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氣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賞桂,遊人信步盤桓,流連忘返。說明桂香造成了極佳的感應氣氛。可是近年來沒有注意這個問題,植物品種搞亂了,各園個性削弱了,似應引以為戒。宋人郭熙說得好:「山以水為血脈,以草為毛發,以煙雲為神采。」草尚如此,何況樹木呢!其次,園林植樹綠化,還要考慮有藏有露的部位選擇。如小園植樹,其具芬芳者,皆宜圍牆;而芭蕉忌風碎葉,故栽於牆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陽斯盛,須植於主廳之南。小園樹宜多落葉,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園樹宜適當補常綠,則曠處有物,此為以疏救塞,以密補曠之法。又如柳樹是裝點園林的常見樹種,古人詩詞中屢見萬柳名園的傑作,但江南園林則罕見之,因柳宜瀕水。植之宜三五成行,葉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園,不能相稱。而北國園林,面積雄大,高柳侵雲,長條拂水,柔情萬千,別饒風姿,為園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園林結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園之特徵,山水相依,鑿池引水,尤為重要。我國古代造園家,最懂這一道理,他們視水為陸之眼,陸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區善於疏水。不僅懂得引水構景,且善用水改善環境與氣候。江村湖澤,荷塘菱沼,蟹籪漁庄,水上產物不減良田,既增收入,又可點景。王漁洋詩雲:「江干都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神韻天然,最是宜人。鍾伯敬在《梅花墅記》中亦雲:「大要三吳之水,至甫里(角直)始暢,墅外數步反不見水,水反在戶以內。蓋別為暗竇,引水入園,開扉坦步,過杞菊齋……登閣所見,不盡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橋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楊修竹之所茂蔭則皆水也。」可見,水在園林構景中何等重要了。
園中山石常與水交融組成美妙境界。所謂「山貴有脈,水貴有源,脈源貫通,全園生動」,就是講的這一道理。我國古代學者郭熙說:「水以石為面」,「水得山而媚」。當代園林鑒賞家陳從周也說「水隨山轉」,「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隨地作低平」,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來說明山水之間的關系的。園林疊山理水就是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特別是中、小城市有山水憑藉的園林,盡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園,無水不成景,城因景異,方是妙構。
構築假山疊石是一門藝術。唐詩中不乏詠假山詩句,說明了假山和園林已結成不解之緣。後來歷代出現了許多堆砌假山的名字,總結了不少掇石的經驗。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結合的「十種基本形式」(又稱十字訣):安、連、接、斗、垮、拼、懸、劍、卡、重。江南一帶流傳的「七字訣」:疊、豎、拼、壓、鉤、掛、掌。他們還生動地指出:「園林中假山之奇在於逼真,其妙在於天趣,而其巧更在於人工。」「假山平處見高低,直中求曲折,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由於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疊山要求也有差異,如黃石山少變化,故疊石時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轉折,要在渾厚中見空靈;湖石山太瑣碎,疊築時要宛轉多姿,少做作,要空靈中寓渾厚。到了我國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尋味處在開合多變。開者山必有分,以澗谷出之,上海豫園大假山就是一個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層次分明,而山之餘脈,石之散點,皆開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緒年代,假山欲以巧取勝,反趨纖弱,實則巧奪天工之假山,未有不從重拙中來。所以黃石之美在於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園林建築是園林結構中最重要部分。我國古代造園,大都以建築物開路。特別是私家園林,必先造花廳,然後布置樹石。沈元祿記猗園曰:「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蓋園以建築為主,樹石為輔,樹石為建築之聯綴物也。
園林建築要有如下特點:
①妙在得景:園林建築布局不象宮殿、寺廟和一般住房那樣呈軸線對稱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環境,建築位置要取最好的視線和觀景點,以得體為原則。園林的最大功能是觀賞。實現觀賞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體的人。所以構園重在構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十首》《重過何氏園五首》,就描寫了園中有景,景中有人,人與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園思想。他寫道:「名園依綠水,野竹上青霄」,「綠垂風折筍,紅綻雨肥梅」,此乃園中景也。「興移無灑掃,隨意坐莓苔」,「石闌斜點筆,梧葉坐題詩」,乃景中人也。人們有了這種境界,方可悟構園神理。
造園之道,還在於「悟」。悟即領會造園之意境,建築之虛實。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異。王國維《人間詞話》言境界雲:對象不同,表達方法亦異,故詩有詩境,詞有詞境,曲有曲境。「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詩境也。「夢後樓台高鎖,酒醒簾幕低垂」,詞境也。「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曲境也。園林建築意境亦然,其詩情畫意,在實際事物中體現出來,就是園林之意境。園林建築者如能「悟」出古人詠景之境界,「景露則境界小,景隱則境界大」,「亭台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得山」,「幾個樓台游不盡,一條流水亂相纏」等,則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許多園林建築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紅樓夢》大觀園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虛構之處。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處正在此。造園之道正亦如斯,所謂實處求虛,虛中得實,淡而不薄,厚而不滯。如園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題欣賞上以感情悟物,且進而達人格化。
在上述景與人、虛與實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導下,就不難理解和運用構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園林建築的空間處理不同於一般封閉方正的布局形式,盡量避免對稱,要求有曲折變化。如曲徑、曲橋、曲廊等,設計時要曲中寓直,靈活應用,曲直自如。園林中兩側都有風景,隨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顧盼有景,信步其間使距離延長,趣意加深。由此可見,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據這一原理,園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徑多於主道,則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尋,有泉可聽,有石可留,吟想其間,所謂「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須登,可小立顧盼,故古時多採用磴道。
園林建築變化多姿,還可使遊人獲得小園大覽、大園短覽之感。我國古代園林多封閉,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其要諦就是採用「空靈」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見大,「栽來小樹連盆活,縮得群峰入座青」,乃見巧慮。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遊人感到有景可賞,辦法就是改變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蘇南之園,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寧紹之園,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無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構成水面形態之重要手法。至於水柔水剛,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園林的大小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園林空間隔則深,暢則淺,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變化,以有限面積,造無限空間,因此在設計上常採用大園套小園,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極多,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濠濮間、畫舫齋,頤和園中的諧趣園,蘇州拙政園中的枇杷園、海棠塢等。如果入門便覺個大園,內部空曠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園亦未必游遍全園。如果景物有特點,委宛多變,游之不足,下次再來。風景區也好,園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盡。
除了以牆、廊等建築物分隔空間外,還要穿插山石樹木,使空間變化靈活而不呆板。花牆或牆上開設漏窗,不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間互相滲透。通過分劃空間的大小對比,使人感到景物層出不窮。此點正是我國園林建築技術的特色之一。
③貴在自然:園林之美,貴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築物起「點景」作用,可謂錦上添花,但花終不能壓錦也。基於這一要求,園林疊山理水應盡量造成「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我國古代許多疊山家從來主張園林山水接近自然,園林建築也要與自然環境協調。如明末清初張南恆所主張的平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構園家們如果能夠理解這個道理,就不至於使園林建築離自然太遠,並多少能呈現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為棲息小休的賓館,宜著眼於周圍有幽靜之境,能信步盤桓,游目騁懷,故室內外空間互相呼應,以資流通,晨餐朝輝,夕枕落霞,坐卧其間,小中可以見大。反之高樓鎮山,汽車環居,喇叭徹耳,好鳥驚飛,俯視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見小,渺不足觀,以城市之建築奪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損,游者掃興而已。所以有些園林專家一再提倡:風景區(包括園林)之建築,宜隱不宜顯,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頂(山頂),須變化多,要隨宜安排,巧於因借,存民居之風格,求古樸之情趣,如小院曲戶,粉牆花影,「城市山林」,兩得其宜。這樣園內建築可互為對景,園外佳景,可借入園內,而建築本身能與地形結合,越山跨水無所不宜,有的還可與山石岩洞結合成為自然與人工相融合的建築。明末張岱在《陶庵夢憶》中憶記長白園(即蘇州天平山高義園)雲:「園外有長堤,桃柳曲橋,蟠屈湖西,橋盡抵園:園門故作低小,近門則長廊復壁,直達山麓,其繒樓慢閣,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見也。」
目前,我國有些風景區及園林,移入許多與自然環境不協調的建築物。如南京燕子磯,除臨水一面尚可觀外,余則黑雲滾滾,勢襲長江。有人坐石磯戲為打油詩雲:「燕子燕子,何不高飛,久棲於斯,坐以待斃。」總之,古跡之處應以古為主,園林之處應以幽秀為主,自然景區應以天趣為主,切不可移入不協調之建築。否則,祖國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燦爛文化,將受大損矣。
為了避免遠離自然的弊病,園林建築布局首先要求單體與環境意境協調,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來氣氛,後者可以通過所謂模山范水來實現。如承德避暑山莊的湖區建築以仿江南勝景為主,並且採取蘇州集錦式建築,繪畫著重清淡色調,絕禁重彩,與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調。平原應和山區則仿北方景色為主,再加上園外奇峰異景,構成北國風光。山莊就因仿全國各地勝景,考慮當地環境特點加以再創造設計,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園林要素表達出預想的境界,辦法就在於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尋覓借景。晉陶淵明的千古絕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是暗示一種「借景」。北京圓明園,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園內景物皆因水而築,招西山入園,終成「萬園之園」。無錫寄暢園為山麓園,景物皆面山而構,納園外山景於園內。可見,許多園林是園外有園,景外有景。問題的關鍵是在於「借」。陳從周先生提出:「園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於『時』。花影、樹影,雲影、水影,風聲、水聲,鳥語、花香,無形之景,有形之景,交響成曲」。如今城市造園,已成定勢,但要臻其美,關鍵在「借景」,招城外山色、遠寺浮屠入園。
⑤奇在隔景:園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別是市園。經常出現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於園內;隔者是屏谷丑於園外。合分本相對而言,亦相輔而成,不隔其俗,難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觀一面者,有能觀兩面者,在乎選擇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園中的靜心齋,其後牆外緊臨地安門西大街。如果不用邊廊相「隔」,則市囂之氣會歷歷在目,從而損害古園氣氛。今遊人入園,目光被邊廊亭閣絕然遮隔,盡管身居市街包圍,亦無摒棄仙境之感。上海豫園也是一例:此園翠秀堂,乃盡端建築,廳後為市街,然面臨大假山,深隱北麓,人留其間,不知身處市囂中,僅一牆之隔,判若仙凡,可見隔之妙哉!我國江南市園,無不皆存前奏。滄浪亭雖屬半封閉之園,而園中景色,隔水可呼,緩步入園,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園林雖有樹木、山水、建築構成,此為共性;但每個園林又有特色,此為個性。如蘇州四大名園中,網師園是以靜觀為主,拙政園以動觀為主,滄浪亭之蒼古,留園之華瞻,它們各具特色,吸引游眾。又如北方園林,在建築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頂,而用卷棚屋頂(如卷棚懸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輕巧和曲線輪廓。南方園林中建築的屋頂翼角採用嫩戧起翹,更突出了屋頂曲線。而古代帝王苑囿中為了表現仙山樓閣的境界,集中當時能工巧匠的神技,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園林建築,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築形制的黃鶴樓、滕王閣以及北京故宮角樓、頤和園佛香閣、畫中游等。這些建築比一般建築更重視造型及輪廓,表現了我國園林古建精華,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築的特色和風格上。還有一些園林,如蘇州網師園,有亭名「月到風來」。它臨池面向,有粉牆若屏,正擷風花雪月勝景精華,體現了客觀存在的風月招之即來、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該亭成了網師園具有特色的點景建築。再如西湖三潭印月,為西湖的點景標志建築之一,因無潭則景不存。人常言:畫龍點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時一景「相看好處無一言」,必藉之以題辭,辭出而景生。我國許多亭台樓閣,都題有對額,這種題辭無不起著「點景」作用。
⑦首在神氣:巨山大川,古跡名園,首在神氣。所謂神氣即指園林建築全局、總體或風格。它是決定園林局部單體建築的基因,任何構園師若不先觀全局、風格和神氣,而一味追求枝節瑣碎問題,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難以定論的局面。「五嶽」之所以為天下名山,就在於「神氣」之旺。今規劃風景區或園林,若不解「神氣」,必至庸俗低級,有污山靈。又如蘇州園林建築,其風格在於柔和,吳語所謂「糯」;揚州園林建築,風格則多雅健。只有風格定後,方能言局部單體,宜亭施亭,宜榭設榭,山疊何派,水引何式。總之,這些單體建築,都必循風格之特徵。
⑧貴在層次:山不在高,貴在層次。峰嶺之勝,妙在深秀。園林同山景一樣,也要深秀而富層次。布局時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闌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見其片斷,不逞全形,圖外有畫,咫尺千里,餘味無窮。例如,園林建亭須略低山巔,植樹不宜峰尖,山露腳而不露頂,露頂而不露腳,大樹見梢不見根,見根不見梢等,都是增加園林層次的造園藝術特徵的措施,是符合「遠山無腳、遠樹無根、遠舟無身」等造景機理的。有些園林,如無錫的梅園,常州的紅梅閣園,內植許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園內處處成圖,實現以少勝多,以小見大。總之這些造園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層次變化的作用。
D. 急求西方園林藝術鑒賞論文!1500字左右,希望帶文獻~謝謝!
中西方園林藝術賞析——從中西方園林藝術鑒別中學習
從古至今,無論中西方,人類對於美的追求與創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園林設計中的大量傳世佳作,都寫滿了人們的對於美的各種見解與領悟,留給後人的不僅僅只是驚嘆,更有促使人們努力鑽研下去的不竭動力。
從古至今,無論中西方,人類對於美的追求與創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園林設計中的大量傳世佳作,都寫滿了人們的對於美的各種見解與領悟,留給後人的不僅僅只是驚嘆,更有促使人們努力鑽研下去的不竭動力。作為後人更應奮發,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創造更深遠的輝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西方園林藝術各自的特點,從中領略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以及人類的巧奪天工。
中西園林由於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不同而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盡管中國園林有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之分,且呈現出諸多差異,而西方園林因歷史發展不同階段而有古代、中世紀、文藝復興園林等不同風格。但從整體上看,中、西方園林由於在不同的哲學、美學思想支配下,其形式、風格差別還是十分鮮明的。
人工美與自然美
中、西園林從形式上看其差異非常明顯。西方園林所體現的是人工美,不僅布局對稱、規則、嚴謹,就連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從而呈現出一種幾何圖案美,從現象上看西方造園主要是立足於用人工方法改變其自然狀態。中國園林則完全不同,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築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與自然擬人化
既然是造園,便離不開自然,但中西方對自然的態度卻很不相同。西方美學著作中雖也提到自然美,但這只是美的一種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經過人工的改造,便達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說自然美本身並不具備獨立的審美意義。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曾專門論述過自然美的缺陷,因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沒有自覺的心靈灌注生命和主題的觀念性的統一於一些差異並立的部分,因而便見不到理想美的特徵。「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華為藝術美。而園林是人工創造的,他理應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達到完美的境地。
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並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的確立大約 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士大夫階層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並寄情山水見,於是便借情作為中介而體現湖光山色中蘊涵的極其豐富的自然美。中國園林雖從形式和風格上看屬於自然山水園,但決非簡單的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這種創造卻不違背藹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順應自然並更加深刻的表現自然。在中國人看來審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契合點,即「暢神」。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作用。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還可以通過:「移情」的作用把客體對象人格化。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認為物我之間可以相互交融,以致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國則是自然擬人化。
形式美與意境美
由於對自然美的態度不同,反映在造園藝術上的追求便有所側重了。西方造園雖不乏詩意,但刻意追求的卻是形式美;中國造園雖也重視形式,但傾心追求的卻是意境美。西方人認為自然美有缺陷,為了克服這種缺陷而達到完美的境地,必須憑借某種理念去提升自然美,從而達到藝術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種形式美。早在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從數的角度來探求和諧,並提出了黃金率。羅馬時期的維特魯威在他的論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問題,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組合細部時適度的關系」。文藝復興時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等人還通過人體來論證形式美的法則。而黑格爾則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為命題,對整齊一律、平衡對稱、符合規律、和諧等形式美法則作抽象、概括。於是形式美的法則就有了相當的普遍性。它不僅支配著建築、繪畫、雕刻等視覺藝術,甚至對音樂、詩歌等聽覺藝術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與建築有密切關系的園林更是奉之為金科玉律。西方園林那種軸線對稱、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幾何圖案構圖,強烈的韻律節奏感都明顯的體現出對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於物質形態的范疇。但其衡量的標准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於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國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文人、畫家的介入使中國造園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而詩和畫都十分注重於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造園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一個好的園林,無論是中國或西方的,都必然會令人賞心悅目,但由於側重不同,西方園林給我們的感覺是悅目,而中國園林則意在賞心。
必然性與偶然性
西方造園遵循形式美的法則,刻意追求幾何圖案美,必然呈現出一種幾何制的關系,諸如軸線對稱、均衡以及確定的幾何形狀,如直線、正方形、圓、三角形等的廣泛應用。盡管組合變化可以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仍有規律可循。西方造園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違反形式美的法則,因此園內的各組成要素都不能脫離整體,而必須以某種確定的形狀和大小鑲嵌在某個確定的部位,於是便顯現出一種符合規律的必然性。
中國造園走的是自然山水遠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詩畫一樣的境界。如果說它也十分注重於造景的話,那麼它的素材、原形、源泉、靈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發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東西便越包含豐富的意蘊。因此中國的造園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變萬化,整體和局部之間卻沒有嚴格的從屬關系,結構鬆散,以致沒有什麼規律性。正所謂「造園無成法」。甚至許多景觀卻有意識的藏而不露,「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會路轉,有亭翼然」,這都是極富詩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園林以精心設計的圖案構成顯現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國園林中許多幽深曲折的景觀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滿了偶然性。
明晰與含混
西方園林主從分明,重點突出,各部分關系明確、肯定,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瞭然,空間序列段落分明,給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確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園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則顯示出一種規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規律性的東西都會給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長邏輯思維,對事物習慣於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質,這種社會意識形態大大影響了人們的審美習慣和觀念。
E. 園林藝術鑒賞的論文
從古至今,無論中西方,人類對於美的追求與創造都近乎精益求精,園林設計中的大量傳世佳作,都寫滿了人們的對於美的各種見解與領悟,留給後人的不僅僅只是驚嘆,更有促使人們努力鑽研下去的不竭動力。作為後人更應奮發,站在偉人的肩膀上,創造更深遠的輝煌。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中國方園林藝術各自的特點,從中領略中國文化,以及人類的巧奪天工。
中國園林有北方皇家園林和江南私家園林之分,且呈現出諸多差異。皇家園林趨於華麗精緻,名園如頤和園、北海、避暑山莊、圓明園,無論是在選址、立意、借景、山水構架的塑、建築布局與技術、假山工藝、植物布置、乃至園路的鋪設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中國私家園林很可能與皇家園林起源於同一時代,但是從已知的歷史文獻中,人們了解到在漢代有梁孝王的免園,大富豪袁廣漢的私園。這類私家園林均是仿皇家園林而建,只是規模較小,內容朴實。
自然美
中國園林既不求軸線對稱,也沒有任何規則可循,相反卻是山環水抱,曲折蜿蜒,不僅花草樹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築也盡量順應自然而參差錯落,力求與自然融合。
自然擬人化
中國人對自然美的發現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種途徑。中國人主要是尋求自然界中能與人的審美心情相契合並能引起共鳴的某些方面。中國人的自然審美觀的確立大約 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定的歷史條件迫使士大夫階層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並寄情山水見,於是便借"情"作為中介而體現湖光山色中蘊涵的極其豐富的自然美。中國園林雖從形式和風格上看屬於自然山水園,但決非簡單的再現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領悟自然美的基礎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這種創造卻不違背藹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順應自然並更加深刻的表現自然。在中國人看來審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變自然,而是強調主客體之間的情感契合點,即「暢神」。它可以起到溝通審美主體和審美客體之間的作用。從更高的層次上看,還可以通過:「移情」的作用把客體對象人格化。莊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認為物我之間可以相互交融,以致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園的美學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國則是自然擬人化。
意境美
中國造園則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屬於物質形態的范疇。但其衡量的標准則要看能否借它來觸發人的情思,從而具有詩情畫意般的環境氛圍即「意境」。這顯然不同於西方造園追求的形式美,這種差異主要是因為中國造園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國沒有專門的造園家,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由於文人、畫家的介入使中國造園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而詩和畫都十分注重於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國造園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獲取,而"悟"是一種心智活動,"景無情不發,情無景不生"。因此造園的經營要旨就是追求意境。
偶然性
中國造園走的是自然山水遠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詩畫一樣的境界。如果說它也十分注重於造景的話,那麼它的素材、原形、源泉、靈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發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東西便越包含豐富的意蘊。因此中國的造園帶有很大的隨機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變萬化,整體和局部之間卻沒有嚴格的從屬關系,結構鬆散,以致沒有什麼規律性。正所謂「造園無成法」。甚至許多景觀卻有意識的藏而不露,「曲徑通幽處,禪房草木生」,「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會路轉,有亭翼然」,這都是極富詩意的境界。
含混
中國造園講究的是含蓄、虛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們置身其內有撲溯迷離和不可窮盡的幻覺,這自然是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和觀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國人認識事物多藉助於直接的體認,認為直覺並非是感官的直接反應,而是一種心智活動,一種內在經驗的升華,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國園林的造景借鑒詩詞、繪畫,力求含蓄、深沉、虛幻,並藉以求得大中見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從而把許多全然對立的因素交織融會,渾然一體,而無明晰可言。相反,處處使人感到朦朧、含混。
出世
羨慕神仙生活對中國古代的園林有著深遠的影響,秦漢時代的帝王出於對方士的迷信,在營建園林時,總是要開池築島,並命名為蓬萊、方丈、瀛洲以象徵東海仙山,從此便形成一種"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殘酷的政治斗爭,使社會動亂分裂,士大夫階層為保全性命於亂世,多逃避現實、縱欲享樂、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過著隱居的生活。這時便滋生出一種消極的出世思想。陶淵明的《桃花園》中便描繪了一種世外桃源的生活。這深深影響到以後的園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場失意或退隱,便營造宅院,以安貧樂道、與世無爭而怡然自得。
重情
中國古典園林是滋生在中國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並深受繪畫、詩詞和文學的影響。由於詩人、畫家的直接參與和經營,中國園林從一開始便帶有詩情畫意的濃厚感情色彩。中國畫,尤其是山水畫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直接、深刻。可以說中國園林一直是循著繪畫的脈絡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沒有什麼造園理論專著,但繪畫理論著作則十分浩瀚。這些繪畫理論對於造園起了很多指導作用。畫論所遵循的原則莫過於「外師造化,內發心源」。外師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為創作的楷模,而內發源則是強調並非科班的抄襲自然山水,而要經過藝術家的主觀感受以粹取其精華。 除繪畫外,詩詞也對中國造園藝術影響至深。自古就有詩畫同源之說,詩是無形的畫,畫是有形的詩。詩對於造園的影響也是體現在「緣情」的一面。中國古代園林多由文人畫家所營造,不免要反映這些人的氣質和情操。這些人作為士大夫階層無疑反映著當時社會的哲學和倫理道德觀念。中國古代哲學「儒、道、佛」的重情義,尊崇自然、逃避現實和追求清凈無為的思想匯合一起形成一種文人特有的恬靜淡雅的趣味,浪漫飄逸的風度和朴實無華的氣質和情操,這也就決定了中國造園的「重情」的美學思想。
總上所述,僅僅只是中國園林藝術特點的一小部分,還有更多,更精髓的東西等待我們去挖掘,人類千百年來創造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來世界是屬於我們的,未來世界的美也要靠我們去創造了,肩上的擔子並不輕。我們更應以積極的心態去迎接這一光榮的使命,任重而道遠。
F. 關於中國園林的論文,2000字
園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運用工程技術和藝術手段,通過改造地形(或進一步築回山、疊石、答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築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環境和遊憩境域。在中國漢族建築中獨樹一幟,有重大成就的是古典園林建築。同時西方國家在建造園林中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傳統中國文化中的一種藝術形式,起源於中國「禮樂」文化,通過以花木等為載體襯托出人類主體的精神文化。landscape garden 應解釋為「觀賞園藝」是完全不同的事物。中國傳統俗稱「花匠學」英語 scenery 較好,因為其有藝術的意味。
出現這類錯覺,是學科分類與學術體系時代局限的原因。
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資源,使我國文化產業孕育著產生巨大財富的機遇,文化產業吸引投資的領域不斷擴大。各地各有關部門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以公共財政為支撐、以基層為重點,大力發展文化事業。通過政府主導,引導多元投入,各地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方式日趨多樣化,多元投入機制正在形成。園林古建築行業攜「文化產業」和「城市綠化」兩個概念,進來受到更多商家的追捧。
G. 求園林景觀賞析論文 3000字左右。。。
呵呵,你是干什麼用?我可以給你寫2374578174
H. 求一篇5000字的園林鑒賞論文 10
發你了
I. 幫忙找一篇園林藝術欣賞論文!!!
圓明園是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有「萬園之園」的美稱,為什麼什麼樣式的園林這里都有。的確,如果今天還和140年前一樣,這座超巨型園林就是當之無愧的「世界園林之王」了。她原為清代舉世無雙的皇家御苑。從1709年開始營建,至1809年基本建成,歷時一個世紀。它的陸上建築面積比故宮還多1萬平方米,外圍周長約10公里。水域面積又等於一個頤和園。三園分別有垣牆相隔;前為萬春園,後面並列的兩園,左為圓明園,右為長春園。圓明園系一座水景園,水面佔全園面積一半以上,有些景觀的命名,直接以水為主題。在山環水繞之中,分布著140多個景區,匯集了當時江南若干名園勝景的特點,融我國古代造園藝術精華,以園中之園的藝術手法,將詩情畫意融化於千變萬化的景象之中。其中有50多處景點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園勝景,如「平湖秋月」、「蘇堤春曉」、「三潭印月」、「麴院風荷」等,都來自於杭州的西湖十景,不僅模仿建築,連名字也照搬過來。 還有仿桃花源的「武陵春色」、仿廬山的「西峰秀色」、仿獅子林的」疊石迷宮」、仿瞻園的「茹園」、仿孤山放鶴亭的「招鶴蹬」等等,匯集了無數天下勝景和名園的精華。圓明園中還建有西式園林景區。最有名的「觀水法」,是一座西洋噴泉,還有萬花陣迷宮以及西洋樓等,都具有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風格。在方河裡還有一個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邊山上便可欣賞萬里-之外的「水城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