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論語鄉黨篇賞析

論語鄉黨篇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5 21:57:07

『壹』 論語鄉黨篇讀後感500字

以上1至26段,全部是外在的要求。
學禮,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兩個方版面來學:1、由內及外:先學第權九章、體會君子之心,以君子之心待人。再想像一下君子怎麼樣待人,進而理解本章的禮。2、由外到內:先學本章,學習「躬行君子」的君子之行。再想像一下為什麼我們要這樣做,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進而理解前一章的君子之心。
所謂 「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第九章就是君子的質,本章就是君子的文。

『貳』 論語的鄉黨篇中體現了孔子怎樣的生活禮儀和政治禮儀

在《鄉黨篇》里告訴我們,在不同場合說話應把握不同的分寸,在氣氛嚴肅的場合說話要莊重謙和(恂恂如也),在氣氛輕松的場合說話要活潑暢快(侃侃如也),在氣氛寧靜的場合說話要謹慎(與與如也)。再看行走:不要站立門中,不要腳踩門檻(立不中門,行不履閾);有時要走小步(足縮縮,如有循),有時要走得輕快自如(愉愉如也,翼如也)。對著裝也有明確規定:不講究豪華,但追求整潔,如《弟子規》就有這樣表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置冠服,有定位,勿亂頓,致污穢,衣貴潔不貴華」。

『叄』 有關論語.鄉黨

劉寶楠的《論語正義·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清人考證,此馬廄為孔子自家的。孔子退朝回家,得知馬廄被燒了(焚可以指人為也可以指天災),只問了一句是否傷人。記錄者加了一句「不問馬」,言外之意是一般人總是還有問問馬的,馬畢竟是條命,也是重大財產。後人解釋說是「賤畜而重人」。朱子說:「非不愛馬,然恐傷人之意多,故未暇問。蓋貴人賤畜,理當如此。」不過,「貴人賤畜」之說不足以解惑。領導幹部里不是常說「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嗎,可見財產也是很重要的。「貴人」不足以「不問馬」。動物保護主義者一定會對孔子有意見。

還有一個疑問,孔子問傷了人沒有,回答是什麼呢?傷了還是沒傷。如果傷了人,孔子會立刻組織善後工作,很可能「未暇問」馬。可是記錄者只說「不問馬」,而不是「未及問馬」。而且如果傷了人,為什麼就此戛然而止了呢?傷了誰?是馬夫還是別人?重不重?有沒有生命危險?如果傷了人,夫子之言僅此三字,似乎不合情理。如果沒有傷人,孔子又不問馬,是不是有點「不愛馬」了呢?難道馬的地位在孔子心目中如此之低嗎?孔子曾說:「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憲問》)馬亦有德,豈可不愛哉?

或許可能的答案是馬廄里已經沒有馬了。《正義》雲:「夫子仕魯為大夫,得有馬乘,故鄭(玄)以退朝為自朝來歸,明此廄為夫子家廄矣。」原來,夫子坐著馬車去上朝,家裡的馬廄里已經沒有馬了。

可是如果馬廄里沒有馬,記錄者為什麼又要多此一舉地加上句「不問馬」呢?

難道句讀應當這樣讀:「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雖然劉寶楠《正義》明確說不應把「不」誤讀為「否」,《釋文》、揚雄都犯了這個錯誤。但是,「不」和「否」也是可以通假的。而且《論語》中沒有用作「不是、沒有」的「否」。(「否」字只有一見:《雍也》: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如果這樣一來,孔子就並非不問馬了,而是問了人之後得到否定消息,再問馬,這也是先人後馬,重人輕馬,一問一答,合情合理。

『肆』 《論語 鄉黨》主要記錄了誰的言行舉止

《論語 鄉黨》
本篇是《論語》的一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內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容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本篇共27章,集中記載了孔子的容色言動、衣食住行,頌揚孔子是個一舉一動都符合禮的正人君子。例如孔子在面見國君時、面見大夫時的態度;他出入於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都顯示出正直、仁德的品格。本篇中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側面,為人們全面了解孔子、研究孔子,提供了生動的素材。

『伍』 問論語鄉黨篇的一句話深刻意思

孔子抄是在鼓勵子路要象鳥兒一樣飛的襲更高看的更遠,還有一層含義是鳥兒到老了就要飛不動了,學習的好時機千萬要把握住,所以子路聽了從老師的話回去以後更加努力學習積極加以實踐進步起來更加明顯。這句話客觀上反映了孔子教學重在讓學生自己領悟,自然而然的學生就會做到嚴於律己,這種相對來說自主性多一點的方式值得現代人借鑒

『陸』 孔子論語的鄉黨的詳細解說以及每個字詞的用法

鄉 黨 篇 第 十
(本是一章,今分為二十七節。)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⑵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裏、朝廷上,有話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只是說得很少。
【注釋】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順貌。 ⑵便便——便舊讀駢,pián。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祥的樣子。
【注釋】⑴誾——音銀,yín。
1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趨進⑷,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面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卻很整齊。快步向前,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貴賓辭別後一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注釋】⑴躩——音矍,jué,皇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齊之貌。 ⑷趨進——在行步時一種表示敬意的行動。
10.4 入公門,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氣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⑸,翼如也。
復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
經過國君的坐位,面色便矜莊,腳步也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來,降下台階一級,面色便放鬆,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好像鳥兒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
【注釋】⑴鞠躬如——這「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這是雙聲字,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所有「□□如」的區別詞(區別詞是形容詞、副詞的合稱),都不用動詞結構。清人盧文弨龍城札記說:「„„且曲身乃實事,而雲曲身如,更無此文法。」 ⑵過位——過舊音戈,平聲。位是人君的坐位,經過之時,人君並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攝齊——齊音咨,zī,衣裳縫了邊的下襬;攝,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並,bǐng,屏氣卽屏息,壓抑呼吸。 ⑸趨進——有些本子無「進」字,不對。自漢以來所有引論語此文的都有「進」字,唐石經也有「進」字,太平御覽 居處部、人事部引文,張子正蒙引文也都有「進」字。
10.5 執圭⑴,鞠躬如也,如不勝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禮⑷,有容色⑸。
私覿⑹,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走過。
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
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松愉快。
【注釋】⑴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 ⑵勝——音升,shēng,能擔負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縮,「蹜蹜」,舉腳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 ⑷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 ⑸有容色——儀禮 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 ⑹覿——音狄,dí,相見。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⑴,紅紫不以為褻服⑵。
當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
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⑷。

褻裘長⑸,短右袂⑹。
必有寢衣⑺,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殺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裹著襯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黃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
喪服滿了以後,什麽東西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吊喪。
大年初一,一定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注釋】⑴紺緅飾——紺音贛,gàn;緅音鄒,zōu;都是表示顏色的名稱。「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相當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的顏色,這裏用「鐵灰色」來表明它。「飾」是滾邊,鑲邊,緣邊。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顏色,而這兩種顏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作裝飾。 ⑵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代大紅色叫「朱」,這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不用為平常家居衣服的顏色。 ⑶袗絺綌——袗音軫,zhěn,單也。此處用為動詞。絺音痴,chī,細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 ⑷緇衣羔裘等三句——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顏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做裼(音錫)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褻裘長——褻裘長為著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連。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較短,為著做事方便。有人認為衣袖一長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會如此,於是對這一句別生解釋,我認為那些解釋都不可信。 ⑺寢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做襞積),猶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殺——去聲,shài,減少,裁去。「殺之」就是縫制之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種禮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著去吊喪。 ⑾吉月——這兩個字有各種解釋:(甲)每月初一(舊注都如此);(乙)「吉」字誤,應該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歷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羣經平議);兩說都不可信。今從程樹德論語集釋之說。
10.7 齊,必有明衣,布⑴。
齊必變食⑵,居必遷坐⑶。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釋】⑴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雲:『絲布澀難縫』,則晉 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薴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⑵變食——變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說法:(甲)莊子 人間世篇說:「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乙)周禮 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凈,這便是「變食」。(丙)金鶚求古録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⑶遷坐——等於說改變卧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⑴,魚餒而肉敗⑵,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⑸。
唯酒無量,不及亂⑹。
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霉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喫。食物顏色難看,不喫。氣味難聞,不喫。烹調不當,不喫。不到該當喫食時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喫。
席上肉雖然多,喫它不超過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
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釋】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飲食經久而腐臭。 ⑵餒,敗——餒音「內」的上聲,něi,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 ⑶不時——有兩說:(甲)過早的食物,冬天在溫室種菜蔬,在漢書 循吏召信臣傳和桓寬鹽鐵論 散不足篇裏便稱為「不時之物」。但在漢朝,也只有「太官園」和其他少數園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極為富貴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時,不但不必有溫室種菜的技術,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夠享受。(乙)不是該當吃食的時候。呂氏春秋 盡數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說本王夫之四書稗疏。 ⑸食氣——食音嗣,「氣」,說文引作「既」。「既」、「氣」、「餼」三字古書通用。「食氣」,飯料。 ⑹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雲:「亂者神志昏亂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傳:『疾病則亂』。論語 鄉黨篇:『唯酒無量不及亂』。易象傳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譯文】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釋】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禮。天子諸侯的祭禮,當天清早宰殺牲畜,然後舉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繹祭」。繹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帶來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貴賤等級分別頒賜祭肉。這樣,祭於公的肉,在未頒下來以前,至少是放了一兩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來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喫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齊如也。
【譯文】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注釋】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錯字。這是食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左傳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不坐。
【注釋】⑴席——古代沒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鋪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葦、蒯草、竹篾以至禾穰為質料。現在日本人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墨子 非儒篇說:「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則「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漢書 王尊傳說,「[匡]衡與中二千石大鴻臚賞等會坐殿門下,衡南鄉,賞等西鄉。衡更為賞布東鄉席,起立延賞坐„„而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雲雲,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禮制之意。
10.13 鄉人飲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纔出去。

【注釋】⑴鄉人飲酒——卽行鄉飲酒禮,據禮記 鄉飲酒義「少長以齒」。王制也說:「習鄉尚齒」。既論年齡大小,所以孔子必須讓杖者先出。
10.14 鄉人儺⑴,朝服而立於阼階⑵。
【譯文】本地方人迎神驅鬼,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注釋】⑴灘——音挪,nuó,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還有雇請巫師以驅逐疫鬼的迷信,叫做「沖儺」,可能是這種風俗的殘餘。 ⑵阼階——阼音祚,zuò,東面的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10.15 問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譯文】託人給在外國的朋友問好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注釋】⑴問——問訊,問好。不過古代問好,也致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 鄭風 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 ⑵拜——拱手並彎腰。
10.16 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葯,孔子拜而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葯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道:「傷了人嗎?」不問到馬。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⑴之。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以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位先嘗一嘗。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養著它。

同國君一道吃飯,當他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喫飯,[不喫菜。]
【注釋】⑴薦——進奉。這裏進奉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為祭祀。
10.19 疾,君視之,東首⑴,加朝服,拖紳⑵。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問,他便腦袋朝東,把上朝的禮服披在身上,拖著大帶。
【注釋】⑴東首——指孔子病中仍舊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設在南窗的西面。國君來,從東邊台階走上來(東階就是阼階,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國君自以為是全國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從阼階上下),所以孔子面朝東來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紳——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蓋在身上。紳是束在腰間的大帶。束了以後,仍有一節垂下來。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呼喚,孔子不等待車輛駕好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廟,每事問⑴。
【注釋】⑴見八佾篇。
10.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⑴。」
【譯文】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斂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注釋】⑴殯——停放靈柩叫殯,埋葬也可以叫殯,這裏當指一切喪葬事務而言。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的贈品,卽使是車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不行禮。
10.24 寢不屍,居不客⑴。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著,也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
【注釋】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從釋文和唐石經校訂作「客」。居,坐;客,賓客。古人的坐法有幾種,恭敬的是屈著兩膝,膝蓋著地,而足跟承著臀部。作客和見客時必須如此。不過這樣難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這幾個字是依從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說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10.25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負版⑵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⑶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穿齊衰孝服的人,就是極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態度,[表示同情。]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
在車中遇著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體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手伏車前橫木。
一有豐富的菜餚,一定神色變動,站立起來。

遇見疾雷、大風,一定改變態度。
【注釋】⑴式——同「軾」,古代車輛前的橫木叫「軾」,這裏作動詞用,用手伏軾的意思。 ⑵版——國家圖籍。 ⑶迅雷風烈——就是「迅雷烈風」的意思。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孔子上車,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登車]。
在車中,不向內回顧,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畫畫。
10.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譯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幾只野雞。]孔子的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孔子道:「這些山樑上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又振一振翅膀飛去了。
【注釋】⑴共——同「拱」。 ⑵嗅——當作狊,jù,張兩翅之貌。 ⑶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釋之較為平易者翻譯出來。

『柒』 《論語.鄉黨》第26篇-升車~~~~!的賞析!(急需)

升車,必正立,執綏。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上車必然先立正,執綏登回車,在車答中不四處打量,說話不急促不高聲,不指手畫腳。這是講禮法,要我們從威儀上入手,進入自然法則。所謂世界不二元的是一元的,心與物是一不是二。

『捌』 論語鄉黨全篇翻譯,謝謝

10.1 孔子於鄉黨,恂恂⑴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廟朝廷,便便⑵言,唯謹爾。
【譯文】孔子在本鄉的地方上非常恭順,好像不能說話的樣子。
他在宗廟裏、朝廷上,有話便明白而流暢地說出,只是說得很少。
【注釋】⑴恂恂——恂音旬,xún,恭順貌。 ⑵便便——便舊讀駢,pián。
10.2 朝,與下大夫言,侃侃如也;與上大夫言,誾誾⑴如也。君在,踧踖如也,與與如也。
【譯文】上朝的時候,[君主還沒有到來,]同下大夫說話,溫和而快樂的樣子;同上大夫說話,正直而恭敬的樣子。君主已經來了,恭敬而心中不安的樣子,行步安祥的樣子。
【注釋】⑴誾——音銀,yín。
10.3 君召使擯,色勃如也,足躩⑴如也。揖所與立,左右手,衣前後⑵,襜⑶如也。趨進⑷,翼如也。賓退,必復命曰:「賓不顧矣。」
【譯文】魯君召他去接待外國的貴賓,面色矜持莊重,腳步也快起來。向兩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卻很整齊。快步向前,好像鳥兒舒展了翅膀。貴賓辭別後一定向君主回報說:「客人已經不回頭了。」
【注釋】⑴躩——音矍,jué,皇侃義疏引江熙雲:「不暇閑步,躩,速貌也。」 ⑵前後——俯仰的意思。 ⑶襜——音幨,chān,整齊之貌。 ⑷趨進——在行步時一種表示敬意的行動。
10.4 入公門,鞠躬如⑴也,如不容。
立不中門,行不履閾。
過位⑵,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攝齊⑶升堂,鞠躬如也,屏氣⑷似不息者。
出,降一等,逞顏色,怡怡如也。
沒階,趨進⑸,翼如也。
復其位,踧踖如也。
【譯文】孔子走進朝廷的門,害怕而謹慎的樣子,好像沒有容身之地。
站,不站在門的中間;走,不踩門坎。
經過國君的坐位,面色便矜莊,腳步也快,言語也好像中氣不足。
提起下襬向堂上走,恭敬謹慎的樣子,憋住氣好像不呼吸一般。
走出來,降下台階一級,面色便放鬆,怡然自得。
走完了台階,快快地向前走幾步,好像鳥兒舒展翅膀。
回到自己的位置,恭敬而內心不安的樣子。
【注釋】⑴鞠躬如——這「鞠躬」兩字不能當「曲身」講。這是雙聲字,用以形容謹慎恭敬的樣子。論語所有「□□如」的區別詞(區別詞是形容詞、副詞的合稱),都不用動詞結構。清人盧文弨龍城札記說:「„.且曲身乃實事,而雲曲身如,更無此文法。」 ⑵過位——過舊音戈,平聲。位是人君的坐位,經過之時,人君並不在,坐位是空的。 ⑶攝齊——齊音咨,zī,衣裳縫了邊的下襬;攝,提起。 ⑷屏——音丙,又音並,bǐng,屏氣卽屏息,壓抑呼吸。 ⑸趨進——有些本子無「進」字,不對。自漢以來所有引論語此文的都有「進」字,唐石經也有「進」字,太平御覽 居處部、人事部引文,張子正蒙引文也都有「進」字。
10.5 執圭⑴,鞠躬如也,如不勝⑵。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戰色,足蹜蹜如有循⑶。
享禮⑷,有容色⑸。
私覿⑹,愉愉如也。
【譯文】[孔子出使到外國,舉行典禮,]拿著圭,恭敬謹慎地,好像舉不起來。向上舉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給別人。面色矜莊好像在作戰。腳步也緊湊狹窄,好像在沿著[一條線]走過。
獻禮物的時候,滿臉和氣。
用私人身分和外國君臣會見,顯得輕松愉快。
【注釋】⑴圭——一種玉器,上圓,或者作劍頭形,下方,舉行典禮的時候,君臣都拿著。 ⑵勝——音升,shēng,能擔負得了。 ⑶足蹜蹜如有循——蹜音縮,「蹜蹜」,舉腳密而狹的樣子。「如有循」,所沿循的應當是很窄狹的東西,所以譯文加了「一條線」諸字以示意。 ⑷享禮——古代出使外國,初到所聘問的國家,便行聘問禮。「執圭」一段所寫的正是行聘問禮時孔子的情貌。聘問之後,便行享獻之禮。「享禮」就是享獻禮,使臣把所帶來的各種禮物羅列滿庭。 ⑸有容色——儀禮 聘禮:「及享,發氣焉盈容。」「有容色」就是「發氣焉盈容」。 ⑹覿——音狄,dí,相見。
10.6 君子不以紺緅飾⑴,紅紫不以為褻服⑵。
當暑,袗絺綌⑶,必表而出之。緇衣,羔裘;素衣,麑裘;黃衣,狐裘⑷。
褻裘長⑸,短右袂⑹。
必有寢衣⑺,長一身有半。
狐貉之厚以居。
去喪,無所不佩。
非帷裳⑻,必殺之⑼。
羔裘玄冠不以吊⑽。
吉月⑾,必朝服而朝。
【譯文】君子不用[近乎黑色的]天青色和鐵灰色作鑲邊,[近乎赤色的]淺紅色和紫色不用來作平常居家的衣服。
暑天,穿著粗的或者細的葛布單衣,但一定裹著襯衫,使它露在外面。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麑裘,黃色的衣配狐裘。
居家的皮襖身材較長,可是右邊的袖子要做得短些。
睡覺一定有小被,長度合本人身長的一又二分之一。
用狐貉皮的厚毛作坐墊。
喪服滿了以後,什麽東西都可以佩帶。
不是[上朝和祭祀穿的]用整幅布做的裙子,一定裁去一些布。
紫羔和黑色禮帽都不穿戴著去吊喪。
大年初一,一定穿著上朝的禮服去朝賀。
【注釋】⑴紺緅飾——紺音贛,gàn;緅音鄒,zōu;都是表示顏色的名稱。「紺」是深青中透紅的顏色,相當今天的「天青」;「緅」是青多紅少,比紺更暗的顏色,這裏用「鐵灰色」來表明它。「飾」是滾邊,鑲邊,緣邊。古代,黑色是正式禮服的顏色,而這兩種顏色都近於黑色,所以不用來鑲邊,為別的顏色作裝飾。 ⑵紅紫不以為褻服——古代大紅色叫「朱」,這是很貴重的顏色。「紅」和「紫」都屬此類,也連帶地被重視,不用為平常家居衣服的顏色。 ⑶袗絺綌——袗音軫,zhěn,單也。此處用為動詞。絺音痴,chī,細葛布;綌音隙,xì,粗葛布。 ⑷緇衣羔裘等三句——這三句表示衣服裏外的顏色應該相稱。古代穿皮衣,毛向外,因之外面一定要用罩衣,這罩衣就叫做裼(音錫)衣。這裏「緇衣」、「素衣」、「黃衣」的「衣」指的正是裼衣。緇,黑色。古代所謂「羔裘」都是黑色的羊毛,就是今天的紫羔。麑音倪,ní,小鹿,它的毛是白色。 ⑸褻裘長——褻裘長為著保暖。古代男子上面穿衣,下面穿裳(裙),衣裳不相連。因之孔子在家的皮襖就做得比較長。 ⑹短右袂——袂,mèi,袖子。右袖較短,為著做事方便。有人認為衣袖一長一短,不大好看,孔子不會如此,於是對這一句別生解釋,我認為那些解釋都不可信。 ⑺寢衣——卽被。古代大被叫「衾」,小被叫「被」。 ⑻帷裳——禮服,上朝和祭祀時穿,用整幅布做,不加翦裁,多餘的布作褶疊(褶疊古代叫做襞積),猶如今天的百褶裙。古代男子上衣下裙。 ⑼殺——去聲,shài,減少,裁去。「殺之」就是縫制之先裁去多餘的布,不用褶疊,省工省料。 ⑽羔裘玄冠不以吊——玄冠,一種禮帽。「羔裘玄冠」都是黑色的,古代都用作吉服。喪事是凶事,因之不能穿戴著去吊喪。 ⑾吉月——這兩個字有各種解釋:(甲)每月初一(舊注都如此);(乙)「吉」字誤,應該作「告」。「告月」就是每月月底,司歷者以下月初一告之於君(王引之經義述聞、俞樾羣經平議);兩說都不可信。今從程樹德論語集釋之說。
10.7 齊,必有明衣,布⑴。
齊必變食⑵,居必遷坐⑶。
【譯文】齋戒沐浴的時候,一定有浴衣,用布做的。
齋戒的時候,一定改變平常的飲食;居住也一定搬移地方[不和妻妾同房]。
【注釋】⑴布——現在的布一般是用草棉(棉花)紡織的,但古代沒有草棉,布的質料,王夫之四書稗疏說:「古之言布者,兼絲麻枲葛而言之。練絲為帛,未練為布,蓋今之生絲絹也。清商曲有雲:『絲布澀難縫』,則晉 宋間猶有絲布之名。唯孔叢子謂麻薴葛曰布,當亦一隅之論。」趙翼陔餘叢考說:「古時未有棉布,凡布皆麻為之。記曰:『治其絲麻,以為布帛』是也。」 ⑵變食——變食的內容,古人有三種說法:(甲)莊子 人間世篇說:「顏回曰:『回之家貧,惟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齊乎?』曰:『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有人據此,便把「不飲酒,不茹葷(葷是有濃厚氣味的蔬菜,如蒜、韭、蔥之屬)」來解釋「變食」。(乙)周禮 天官膳夫:「王日一舉„.王齊,日三舉。」這意思是王每天雖然吃飯三頓,卻只在第一頓飯時殺牲,其餘兩頓,只把第一頓的剩菜回鍋罷了。天子如此,其他的人更不會頓頓吃新鮮的。若在齋戒之時那就頓頓吃新鮮的,不吃回鍋的剩菜,取其潔凈,這便是「變食」。(丙)金鶚求古録禮說補遺說,變食不但不飲酒、不食蔥蒜等,也不食魚肉。 ⑶遷坐——等於說改變卧室。古代的上層人物平常和妻室居於「燕寢」;齋戒之時則居於「外寢」(也叫「正寢」),和妻室不同房。唐朝的法律還規定著舉行大祭,在齋戒之時官吏不宿於正寢的,每一晚打五十竹板。這或者猶是古代風俗的殘餘。
10.8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⑴,魚餒而肉敗⑵,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⑶,不食。割不正⑷,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⑸。
唯酒無量,不及亂⑹。沽酒市脯不食。
不撤姜食,不多食。
【譯文】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
糧食霉爛發臭,魚和肉腐爛,都不喫。食物顏色難看,不喫。氣味難聞,不喫。烹調不當,不喫。不到該當喫食時候,不喫。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喫。沒有一定調味的醬醋,不喫。
席上肉雖然多,喫它不超過主食。
只有酒不限量,卻不至醉。
買來的酒和肉乾不喫。
喫完了,姜不撤除,但喫得不多。
【注釋】⑴饐而餲——饐音懿,yì;餲,ài;飲食經久而腐臭。 ⑵餒,敗——餒音「內」的上聲,něi,魚腐爛叫「餒」,肉腐爛叫「敗」。 ⑶不時——有兩說:(甲)過早的食物,冬天在溫室種菜蔬,在漢書 循吏召信臣傳和桓寬鹽鐵論 散不足篇裏便稱為「不時之物」。但在漢朝,也只有「太官園」和其他少數園圃才能供奉,也只有皇上和極為富貴之家才能享受,而在孔子時,不但不必有溫室種菜的技術,卽有,孔子也未必能夠享受。(乙)不是該當吃食的時候。呂氏春秋 盡數篇:「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卽此意。 ⑷割不正——「割」和「切」不同。「割」指宰殺豬牛羊時肢體的分解。古人有一定的分解方法,不按那方法分解的,便叫「割不正」。說本王夫之四書稗疏。 ⑸食氣——食音嗣,「氣」,說文引作「既」。「既」、「氣」、「餼」三字古書通用。「食氣」,飯料。 ⑹亂——高亨周易古經今注雲:「亂者神志昏亂也。左傳宣公十五年傳:『疾病則亂』。論語 鄉黨篇:『唯酒無量不及亂』。易象傳曰:『乃亂乃萃,其志亂也。』得其恉矣。」
10.9 祭於公,不宿肉⑴。祭肉⑵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譯文】參與國家祭祀典禮,不把祭肉留到第二天。別的祭肉留存不超過三天。若是存放過了三天,便不喫了。
【注釋】⑴不宿肉——古代的大夫、士都有助君祭祀之禮。天子諸侯的祭禮,當天清早宰殺牲畜,然後舉行祭典。第二天又祭,叫做「繹祭」。繹祭之後才令各人拿自己帶來助祭的肉回去,或者又依貴賤等級分別頒賜祭肉。這樣,祭於公的肉,在未頒下來以前,至少是放了一兩宵了,因之不能再存放一夜。 ⑵祭肉——這一祭肉或者指自己家中的,或者指朋友送來的,都可以。
10.10 食不語,寢不言。
【譯文】喫飯的時候不交談,睡覺的時候不說話。
10.11 雖疏食菜羹,瓜祭⑴,必齊如也。
【譯文】雖然是糙米飯小菜湯,也一定得先祭一祭,而且祭的時候還一定恭恭敬敬,好像齋戒了的一樣。
【注釋】⑴瓜祭——有些本子作「必祭」,「瓜」恐怕是錯字。這是食前將席上各種食品拿出少許,放在食器之間,祭最初發明飲食的人,左傳叫氾祭。
10.12 席⑴不正,不坐。
【譯文】坐席擺的方向不合禮制,不坐。
【注釋】⑴席——古代沒有椅和櫈,都是在地面上鋪席子,坐在席子上。席子一般是用蒲葦、蒯草、竹篾以至禾穰為質料。現在日本人還保留著席地而坐的習慣。墨子 非儒篇說:「哀公迎孔子,席不端,不坐。」以「端」解「正」,則「席不正」,是坐席不端正之意。然而漢書 王尊傳說,「[匡]衡與中二千石大鴻臚賞等會坐殿門下,衡南鄉,賞等西鄉。衡更為賞布東鄉席,起立延賞坐„.而設不正之席,使下坐上」雲雲,那麽,「席不正」是布席不合禮制之意。
10.13 鄉人飲酒⑴,杖者出,斯出矣。
【譯文】行鄉飲酒禮後,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這纔出去。
【注釋】⑴鄉人飲酒——卽行鄉飲酒禮,據禮記 鄉飲酒義「少長以齒」。王制也說:「習鄉尚齒」。既論年齡大小,所以孔子必須讓杖者先出。
10.14 鄉人儺⑴,朝服而立於阼階⑵。
【譯文】本地方人迎神驅鬼,穿著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注釋】⑴灘——音挪,nuó,古代的一種風俗,迎神以驅逐疫鬼。解放前的湖南,如果家中有病人,還有雇請巫師以驅逐疫鬼的迷信,叫做「沖儺」,可能是這種風俗的殘餘。 ⑵阼階——阼音祚,zuò,東面的台階,主人所立之地。
10.15 問⑴人於他邦,再拜⑵而送之。
【譯文】託人給在外國的朋友問好送禮,便向受託者拜兩次送行。
【注釋】⑴問——問訊,問好。不過古代問好,也致送禮物以表示情意,如詩經 鄭風 女曰雞鳴「雜佩以問之」,左傳成公十六年「楚子使工尹襄問之以弓」,哀公十一年「使問弦多以琴」,因此譯文加了「送禮」兩字。 ⑵拜——拱手並彎腰。
10.16 康子饋葯,拜而受之。曰:「丘未達,不敢嘗。」
【譯文】季康子給孔子送葯,孔子拜而接受,卻說道:「我對這葯性不很了解,不敢試服。」
10.17 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孔子的馬棚失了火。孔子從朝廷回來,道:「傷了人嗎?」不問到馬。
10.18 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君賜腥,必熟而薦⑴之。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於君,君祭,先飯。
【譯文】國君賜以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坐位先嘗一嘗。國君賜以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進供。國君賜以活物,一定養著它。
同國君一道吃飯,當他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自己先喫飯,[不喫菜。]
【注釋】⑴薦——進奉。這裏進奉的對象是自己的祖先,但不能看為祭祀。
10.19 疾,君視之,東首⑴,加朝服,拖紳⑵。
【譯文】孔子病了,國君來探問,他便腦袋朝東,把上朝的禮服披在身上,拖著大帶。
【注釋】⑴東首——指孔子病中仍舊卧床而言。古人卧榻一般設在南窗的西面。國君來,從東邊台階走上來(東階就是阼階,原是主人的位向,但國君自以為是全國的主人,就是到其臣下家中,仍從阼階上下),所以孔子面朝東來迎接他。 ⑵加朝服,拖紳——孔子卧病在床,自不能穿朝服,只能蓋在身上。紳是束在腰間的大帶。束了以後,仍有一節垂下來。
10.20 君命召,不俟駕行矣。
【譯文】國君呼喚,孔子不等待車輛駕好馬,立卽先步行。
10.21 入太廟,每事問⑴。
【注釋】⑴見八佾篇。
10.22 朋友死,無所歸,曰:「於我殯⑴。」
【譯文】朋友死亡,沒有負責收斂的人,孔子便道:「喪葬由我來料理。」
【注釋】⑴殯——停放靈柩叫殯,埋葬也可以叫殯,這裏當指一切喪葬事務而言。
10.23 朋友之饋,雖車馬,非祭肉,不拜。
【譯文】朋友的贈品,卽使是車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在接受的時候,不行禮。
10.24 寢不屍,居不客⑴。
【譯文】孔子睡覺不像死屍一樣[直躺著],平日坐著,也不像接見客人或者自己做客人一樣,[跪著兩膝在席上。]
【注釋】⑴居不客——「客」本作「容」,今從釋文和唐石經校訂作「客」。居,坐;客,賓客。古人的坐法有幾種,恭敬的是屈著兩膝,膝蓋著地,而足跟承著臀部。作客和見客時必須如此。不過這樣難以持久,居家不必如此。省力的坐法是腳板著地,兩膝聳起,臀部向下而不貼地,和蹲一樣。所以說文說:「居,蹲也。」(這幾個字是依從段玉裁的校本。)最不恭敬的坐法是臀部貼地,兩腿張開,平放而直伸,像箕一樣,叫做「箕踞」。孔子平日的坐式可能像蹲。說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10.25 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
凶服者式⑴之。式負版⑵者。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迅雷風烈⑶必變。
【譯文】孔子看見穿齊衰孝服的人,就是極親密的,也一定改變態度,[表示同情。]看見戴著禮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卽使常相見,也一定有禮貌。
在車中遇著拿了送死人衣物的人,便把身體微微地向前一俯,手伏著車前的橫木,[表示同情。]遇見背負國家圖籍的人,也手伏車前橫木。 108 論 語 譯 注
一有豐富的菜餚,一定神色變動,站立起來。
遇見疾雷、大風,一定改變態度。
【注釋】⑴式——同「軾」,古代車輛前的橫木叫「軾」,這裏作動詞用,用手伏軾的意思。 ⑵版——國家圖籍。 ⑶迅雷風烈——就是「迅雷烈風」的意思。
10.26 升車,必正立,執綏。
車中,不內顧,不疾言,不親指。
【譯文】孔子上車,一定先端正地站好,拉著扶手帶[登車]。
在車中,不向內回顧,不很快地說話,不用手指指畫畫。
10.27 色斯舉矣,翔而後集。曰:「山樑雌雉,時哉時哉!」子路共⑴之,三嗅⑵而作⑶。
【譯文】[孔子在山谷中行走,看見幾只野雞。]孔子的臉色一動,野雞便飛向天空,盤旋一陣,又都停在一處。孔子道:「這些山樑上雌雉,得其時呀!得其時呀!」子路向它們拱拱手,它們又振一振翅膀飛去了。
【注釋】⑴共——同「拱」。 ⑵嗅——當作狊,jù,張兩翅之貌。 ⑶這段文字很費解,自古以來就沒有滿意的解釋,很多人疑它有脫誤,我只能取前人的解釋之較為平易者翻譯出來。

『玖』 論語鄉黨篇評析材料

《論語.鄉黨》集中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活動和習慣,凸顯了孔子的德行品質,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這段記載。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後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通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里。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於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於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於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拾』 《論語•鄉黨》賞析,謝謝。

《論語.鄉黨》中最值得稱道的一段記載是,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孔子的這個表現同當今社會現實中的一些冷漠現象是一個鮮明的對比。馬廄著了火,孔子聽說之後所問的是傷了人沒有,而不去問馬的情況,關心的是人而不是財產,這種人文關懷恐怕是咱們現在很多人沒法比的。咱們現在遇到事故和災難,經濟損失是不會不提的。雖然按照規定也有通報人員傷亡情況,但更被關心的還是經濟損失,而不是人的生命,這恐怕是咱們現實社會常常出現各種冷漠表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這句話中所說的人,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在意思上略有不同。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人,一般是泛指人科動物,主要是生物學的含義。古時候提到人,除了生物學的含義,常常還有身份的反映。我們可以通過人民這個詞來解釋這個問題。人民這個詞很早就出現了,但不同於我們今天政治意義上的內涵,而是人和民的合稱。民是指的平民,是貴族以為具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而人則是指沒有獨立社會地位的群體,他們沒有戶籍、沒有權利,僅僅剩下生物學上人的意義,比如奴隸,他們可以說沒有作為人的起碼權利,但又不能排除出人這個物種之外,因而稱之為人。
馬在當時是貴族的重要工具和財產,但貴族一般只是使用,不會整天呆在馬廄里。負責飼養和管理馬匹,整天在馬廄工作的人多數是地位低下甚至沒有地位的人員。馬廄發生火災,首先會受到傷害的就是這些人,這句話中的人也更多的是指這些人,而不是馬的擁有人。
直到人文主義被提到相當高度的今天,人們對於財產的關心程度往往還是遠遠高於對人的關心程度,一些人甚至在需要對財產和親人之間作出選擇是,選擇的是財產。而孔子在那個社會身份等級分明的時代,對於同自己沒有直接關系而社會地位又很低,不被社會所關注的人員表現出這樣的關懷,不能不說是十分可貴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