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張養浩黃州道中賞析

張養浩黃州道中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5 19:13:08

1. 雙調胡十八,張養浩寫的,賞析

張養浩(1270年-1329年),漢族,字希孟,號雲庄,又稱齊東野人,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生於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於元文宗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經歷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台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後辭官歸隱,朝廷七聘不出。天歷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出任陝西行台中丞。是年,積勞成疾,逝世於任上。
張養浩不僅以散曲知名,他的詩歌成就也很高,能夠與"元詩四大家"相媲美,並且內容充實,題材廣泛,在詠史紀游、反映現實政治、民生疾苦方面,都有上乘之作。而且語言優美成熟,特別善於寫景抒情,具有很強的表現力。
【雙調】胡十八 ,元代,張養浩。 原文:
正妙年,不覺的老來到。思往常,似昨朝,好光陰流水不相饒,都不如醉了,睡著。任金烏搬廢興,我只推不知道。
從退閑,遇生日,不似今,忒稀奇。正值花明柳媚大寒食,齊歌著壽詞,滿斟著玉杯,願合堂諸貴賓,都一般滿千歲。
客可人,景如意,檀板敲,玉簫吹。滿堂香藹瑞雲飛,左壁廂唱的,右壁廂舞的。這其間辭酒杯,大管是不通濟。
試算春,九十日,屈指間,去如飛。三分中卻早二分歸,便醉的似泥,渾都有幾時。把金杯休放閑,須臾間日西墜。
人會合,不容易,但少別,早相離。幸然有酒有相識,對著這般景緻,動著這般樂器。主人家又海量寬,勸諸公莫辭醉。
人笑余,類狂夫,我道渠,似囚拘。為些兒名利損了身軀,不是他樂處,好教我嘆吁。喚蛾眉酒再斟,把春光且邀住。
自隱居,謝塵俗,雲共煙,也歡虞。萬山青繞一茅屋,恰便似畫圖中間裹著老夫。對著這無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

2. 張耒 海州道中 賞析

熙寧九年(1076)前後,張耒曾因事寓居海州,詩當作於此間。
一首寫夜行,一首寫晝行;一寫水行,一寫陸路。前者重在所聞,後者重在所見。

3. 閑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出自哪裡

張養潔

黃州道中

濯足常思萬里流,幾年塵跡意悠悠。閑雲一片不成雨,黃葉滿城都是秋。落日斷鴻天外路,西風長笛水邊樓。夢回已悟人間世,猶向邯鄲話舊游。

4. 張養浩山坡羊咸陽懷古賞析,翻譯

山坡羊 潼關懷古

元 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躇,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

亡,百姓苦!

翻譯

一座座峰巒匯集在一起,黃河的波濤氣勢強盛。潼關附近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地勢險要。眺望長安古都,心緒翻滾。可嘆當年秦漢帝王起居的地方,如今萬間宮殿都化為了灰土。朝代興,是百姓的災難!朝代亡,也是百姓的痛苦!

賞析一

華山的峰巒相連,如四面八方聚攏而來,黃河的波濤洪流如雄獅怒吼,震地撼天,凶險的潼關要道就在華山黃河之間。(站在潼關)遙望古都長安城,思緒萬千,心緒紛亂。(行程中)經過秦漢遺址令人傷心萬千,(歷代王朝興建的)無數宮殿都化作了廢墟和泥土。一朝興起,百姓要受苦。一朝滅亡,百姓還是受苦。

張養浩赴陝西途中登臨潼關古塞,懷古思今,寫下了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寫登臨潼關所見,由遠至近,既是寫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達了心中波瀾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寫出了山河的動態與靈性,將山的雄偉與水的奔騰之勢勾勒出來,有力地烘託了作者弔古傷今的悲憤傷感 之情。「望西都」四句點題懷古,面對昔日帝都的遺址,作者展開充分的想像,突出了歷史的變遷。最後兩句一語道破封建社會朝代興亡的本質。從歷史的變革中,從興亡的對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慘命運揭示出來,既是歷史的概括,也是現實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內容。

5. 求以下這首詞的解釋及賞析,謝謝!

原文
山坡羊潼關懷古
(元)張養浩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
山河表裡潼關路。
望西都,意躊(chóu)躇(chú)。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注釋

①山坡羊——曲牌名,決定這首散曲的形式;「潼關懷古」才是標題。
②潼關——古關口名,現屬陝西省潼關縣,關城建在華山山腰,下臨黃河,非常險要。
③山河表裡——外面是山,裡面是河,形容潼關一帶地勢險要。具體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
④西都——陝西長安,是漢代的西京。這是泛指秦漢以來在長安附近所建的都城。
⑤躊躇——猶豫.徘徊不定,心事重重,此處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
⑥秦漢經行處——秦朝(前221年~前206年)京城咸陽,西漢(前206-25)的京城——長安,都在陝西省境內潼關的西面。經行處,經過的地方。
⑦宮闕——皇宮建築。闕,皇門前面兩邊的樓。
[編輯本段]譯文
群峰眾巒連綿起伏,波濤如黃河奔騰,潼關內有華山,外有黃河,地勢堅固。遙望古都長安,思緒起起伏伏。令人傷心的是途中所見的秦漢宮殿遺址,萬間宮殿早已化作了塵土。唉!大興土木之時,百姓服勞役;一朝滅亡,百姓流離失所。
賞析
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宋朝不僅繼承了唐朝的詩而形成了宋詩獨具的特點,而且又有詞的興起。到了元代,另一種新興的體裁是曲。曲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戲曲,另一種是散曲。散曲沒有動作、說白,便於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為獨立單位。小令以一支為限,如果兩三支合為一個單位,叫做帶過曲。課題的《山坡羊》都是標有題目的小令。
作者這時正行進在潼關的路上,峰巒、波濤都是親眼見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躊躇)的原因是:災難頻繁,百姓受苦。
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歷年間,關中大旱,張養浩被徵召任陝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經過潼關時觸發了追念古代情懷而作的,表現了作者對民間疾苦的關心和同情。 這支流傳的小令,以深邃的歷史眼光揭示出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們的爭城奪地的戰爭中蒙受災難的,還是那些無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燒的紅燭,照亮了人們的眼睛,使之認識到象徵封建政權的宮闕,它的興建是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壘起來的;它的倒塌也有無數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這便是它所閃耀的思想光輝。至於鑄辭精當,造型生動,有強烈的抒情色彩乃其餘事。
張養浩的《山坡羊 潼關懷古》把潼關的地形與歷史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寓情於景,觸景生情,以潼關作為歷史的見證者,發出一聲沉甸甸的「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嘆。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全曲分三層:第一層(頭三句):寫潼關雄偉險要的形勢。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峰巒如聚:形容重岩疊嶂,群山密集,綿亘不斷。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
張養浩於天歷二年(公元1329年),因關中旱災,,任陝西行台中丞以賑災民。途經潼關,看到的是「峰巒如聚,波濤如怒」的景象。 本層描寫潼關壯景,生動形象。第一句寫重重疊疊的峰巒,潼關在重重山巒包圍之中,一「聚」字讓讀者眼前呈現出華山飛奔而來之勢、群山攢立之狀;因地勢險要,為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山本是靜止的,「如聚」化靜為動,一個「聚」字表現了峰巒的眾多和動感。第二句寫怒濤洶涌的黃河,潼關外黃河之水奔騰澎湃,一「怒」字讓讀者耳邊回響千古不絕的滔滔水聲。黃河水是無生命的,而「如怒」則賦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個「怒」字,寫出了波濤的洶涌澎湃。「怒」字還把河水人格化,「怒」字注入了詩人弔古傷今而產生的滿腔悲憤之情。為此景所動,第三句寫渲關位於群山重重包圍、黃河寒流其間那除隘之處。「山河表裡潼關路」之感便油然而生,至此潼關之氣勢雄偉窺見一斑,如此險要之地,暗示潼關的險峻,乃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由此引發了下文的感慨。
第二層(四一七句):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②「山河」句:言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形勢十分險要。潼關:在今陝西潼關縣北,歷代皆為軍事要地。③西都:指關中一帶,周、秦、漢、北朝、隋、唐等朝均在這里建都。④躊躇:原指猶豫不決,徘徊不前。這里形容思潮起伏,陷入沉思。⑤「傷心」句:言經過秦漢的故都,想起那「你方唱罷我登場」的興亡往事,引起無窮的傷感。⑥「宮闕「句:言在無數的戰亂中,過去的宮殿已經化為了一片焦土。宮,宮殿。闕,王宮前的望樓。
寫從關中長安萬間宮闕化為廢墟而產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點出作者遙望古都長安,憑弔古跡,思緒萬千,激憤難平。「望西都,意躊躇」,寫作者駐馬遠望、感慨橫生的樣子。作家身處潼關,西望舊朝故都長安,西都」即長安,長安不僅是秦漢都城,魏、晉、隋、唐都建都長安。作為六朝古都,當年是何等的繁華、昌盛。現在,昔日的奢華早已灰飛煙滅不復存,只剩下一片殘垣斷壁的衰敗景象,怎能不令詩人躊躕傷心呢? 曾經是好幾個朝代的都城,它的繁榮昌盛的景象在古籍中也曾有過記載,可如今眼前只剩下一片荒涼,萬千滋味湧上心頭,遙想當年,秦之阿房,漢之未央,規模宏大,彌山縱谷,可如今崇麗之宮闕,寸瓦尺專皆盪然無存,想到今番前去的任務,他不禁感慨萬千。第六、七句「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點出無限傷感的原因。「官闕萬間都做了土」,「宮闕萬間都作了土」,便是這由盛到衰的過程的真實寫照,是何等令人「傷心」啊!這一層看起來只是回顧歷史,而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歷代改朝換代的戰爭的慘烈圖景讀者很容易想像。在這里概括了歷代帝業盛衰興亡的滄桑變化。這里作家面對繁華過後的廢墟所發出的「傷心」實乃悲涼。為秦漢舊朝統治者悲涼,恐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三輔黃圖》:「阿房宮,亦曰阿城。惠文王造宮未成而亡,始皇廣其宮,規恢三百餘里。離宮別館,彌山跨谷,輦道相屬,閣道通驪山八百餘里。」後來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見《見記•項羽本楊》。故曰:「阿房一炬」。 這種局面是他們不曾想到的吧!同時亦為百姓悲涼,秦漢的一宮一闕都凝聚了天下無數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但它卻隨著秦王朝的滅亡而化為焦土。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王朝的興替固然令人傷感,但作者最傷心的卻是百姓之苦。秦王朝為彰顯一個時代的輝煌,集國之全力塑起阿房、未央之建築,民之苦不可言;然而輝煌過去,隨即而來是朝代的變換,百姓在戰爭中苦不堪言 。此情此景,讓作家沉重的說出第三層「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千古流傳的語句。
第三層(末四句):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寫作者沉痛的感慨:歷史上無論哪一個朝代,它們興盛也罷,敗亡也罷,老百姓總是遭殃受苦。(一個朝代興起了,必定大興土木,修建豪華的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一個朝代滅亡了,在戰爭中遭殃的也是人民。他指出歷代王朝的或興或亡,帶給百姓的都是災禍和苦難。這是作者從歷代帝王的興亡史中概括出來的一個結論。三層意思環環相扣,層層深入,思想越來越顯豁,感情越來越強烈,渾然形成一體。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樣理解「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句話?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題的開拓和深化。如果這首曲子的曲意僅僅停留在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上,那麼它僅僅宣揚了佛家「一切皆空的思想」,它與其它懷古詩(與《洛陽懷古》「功,也不久長!名,也不久長!」 與陳草庵《山坡羊 嘆世》「興,也任他;亡,也任他。」 與《驪山懷古》「贏,都變做了土;輸,都變做了土。」與趙慶善《長安懷古》「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與楊慎《臨江仙》「是非成敗轉頭空」)的主題並無多大區別。在否定歷史的同時,也否定了積極有為的人生態度。正因為最後兩句就使得這首曲的境界大大高出同題材的其它作品。這首曲可貴之處在於它有深切的人文關懷,有對老百姓疾苦深切同情與關懷。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滅亡之際戰亂頻仍,民不聊生。「興」,怎麼也「百姓苦」呢?王朝之「興」必大興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興起時,築長城,開馳道,造官室,勞役繁重,百姓受盡了苦。「興,百姓苦」一句,發人所未發,深刻而警策。興則大興土木,亡則兵禍連結,不論「興」、「亡」受苦的都是百姓。歸納總結:這首小令語言精練,形象鮮明且富有人民性,是整個元散曲中的優秀作品。。
《潼關懷古》中對歷史的概括,顯指元代現實生活:懷古實乃傷今,沉重實乃責任。這種復雜的感情要結合作家的生平經歷才能理解。張養浩自幼才學過人,曾向平章不忽木獻書,被提拔,後任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等職,因評時政,得罪當權者被罷官,為避禍不得不隱姓埋名;後被召起,官至禮部尚書。50歲時辭官歸隱於濟南雲庄,關中旱災時被重新任命,趕赴陝西救賑災民。多年的宦海沉浮,讓他把功名富貴都參破,不再在意統治者對自己的評判;濟南雲庄的歸隱生活,不僅讓他欣賞禮贊自然的風光,更讓他體察民生只艱辛;尊奉孟子民本之思想,讓他深深懂得民生之重要;剛正不阿、仗義執言的性格,讓他有勇氣面對現實說出心中真實的想法。元代百姓生活之苦被作家以懷古的形式表現出來。這種憂民之心使他「到官四月,傾囊以賑災民,每撫膺痛哭,遂得病不起。」這是一個有良知的讀書人真實的本性和真實的生活,也是當時社會所難得一見的。
張養浩特殊的仕途經歷,決定了他的懷古散曲中有一種參破功名富貴的思想,《驪山懷古》中寫到「贏,都做了土;輸,都做了土。」 《洛陽懷古》中寫到「功,也不長;名,也不長。」 《北邙山懷古》中寫到「便是君,也喚不應;便是臣,也喚不應。」這些曲中張養浩把勝負之數、功名之分、生死之際,看成了毫無差別的,只是借古人古事述說富貴無常、人生如夢。只有《潼關懷古》以難得的沉重,以深邃的目光,揭示了封建社會里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元的統治者對讀書人實行民族歧視政策,直到元仁宗延佑二年(公元1315年)才正式實行科舉取士制度,況且這種制度也是不公平的,這就造成下層讀書人在很大程度上對元統治者失去信心,對社會缺少責任感,所以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都深刻地打上時代地烙印:他們或感傷古王朝之覆,發一通思古之幽情;或感嘆古今之巨變,流露對世事人生把握不定之惶恐;或有感於歲月流逝,抒發個人沉淪不遇之憂情。惟有《潼關懷古》洋溢著沉重的滄桑感和時代感。
從作品內容、作家其他懷古作品、同時期其他作家懷古作品三個層面上看,《潼關懷古》都表現為 一份難得的沉重。
理解
本篇在寫法上層層深入,由寫景而懷古,再兒議論。意蘊深邃,感情沉鬱,雄渾蒼茫的景色、真摯深沉的情感和精闢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使得全曲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首散曲字里行間充溢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突現了懷古詩的特色,又別具沉鬱風格。
背景材料
1.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庄,元代濟南(今屬山東)人。曾任監察御史,因批評時政為權貴所忌,被罷官。復職後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上疏諫元夕內庭張燈得罪,辭官歸隱,屢召不赴。1329年關中大旱,應召出任陝西行台中丞,忙於賑災事宜,積勞成疾,任職僅四個月,死於任所。
張養浩能詩,尤長於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著有《雲庄休居自適小樂府》一卷,主要是歸隱期間的作品,反映了樂於隱居思想,有時也流露出對官場的不滿。晚年目擊人民的苦難,寫了一些揭露社會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調較高。這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關懷古》是作者路過潼關時寫的。《元史·張養浩傳》說:"天歷二年,關中大旱,飢民相食,特拜張養浩為陝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飢者則賑之,死者則葬之。"張養浩在"關中大旱"之際寫下了這首《山坡羊》。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797398.htm

6. 求<憑闌人 金陵道中>賞析

《金陵道中》是一首描寫行役羈旅苦情的佳作。開頭兩句巧妙地化用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所創造的意象,「瘦馬馱詩天一涯」指作者自己,「倦鳥呼愁村數家」是景物。由我及物,物也有了倦意和愁感。作者從萍蹤逆旅的主題,引申到時光易逝的感嘆上:「撲頭飛柳花,與人添鬢華」,青春不再,滿頭青絲,變成如霜白發。柳花無意,詩人有情,無限感慨蘊於詩底。小令僅有四句,卻有兩層意思,又層層進遞,氣脈相連,耐人咀嚼,促人憬悟。

7. 求張養浩的折桂令·中秋譯文和賞析

《雙調·折桂令》中秋 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

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婆娑。

老子高歌,為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作者介紹]

張養浩(1270~1329),元代散曲作家。字希孟,號雲口,山東濟南人。幼有義行,好讀書,初被薦為東平學正。後拜監察御史,歷官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職。因父老辭官,屢召不赴。文宗天歷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勞瘁去世。

張養浩為官方正,敢於直言犯諫。武宗時,曾因議立尚書省事,大違當政者意,被構罪罷官,他恐遭禍,變姓名逃去。英宗時又曾為內廷張燈為鰲山事上諫而險遭不測。他的散曲多是在辭官歸里後所寫,由於對宦海風波、世態炎涼有切身體察,因此能作比較真切的描寫。如「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裡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朱履曲〕《警世》),作者感觸至深,因此能寫出這樣沉痛的句子。而當他寫到歸田之後,則輕松自如的心情躍然紙上,「中年才過便休官,合共神仙一樣看」(〔雙調·水仙子〕),「掛冠,棄官,偷走下連雲棧,湖山佳處屋兩間,掩映垂楊岸。」(〔中呂·朝天曲〕)他的一些散曲中常寫與鷗鷺為伍,與雲山為友,使他心曠神怡。他的詠吟山水的優秀篇章也不少。但是,他的「警世」、「退隱」題材的作品,調子仍然是比較低沉的。他的理想只是遠離囂塵去過田園生活,以遠禍全身。

張養浩對人民疾苦也比較同情。最著名的作品是《山坡羊》,《潼關懷古》:「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躇,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他在懷古興嘆之際能聯想到百姓的疾苦,比同類題材的散曲作品要高出一籌。又如小令〔得勝令〕《四月一日喜雨》、套曲〔一枝花〕《詠喜雨》,是他在陝西救災時所作,比較真實地反映了災區人民流離失所的悲慘生活。在元代散曲中這些作品是難能可貴的。

《太和正音譜》評張養浩的散曲如「玉樹臨風」,指出他的作品格調高遠。他的作品文字顯白流暢,感情真朴醇厚,無論抒情或是寫景,都能出自真情而較少雕鏤。《潼關懷古》小令,以及一些寫退隱生活的作品,可以代表他的藝術風格。然而他的寫景的散曲中,也有一些工麗清逸的作品,如「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檐,芰荷叢一段秋光淡」(〔水仙子〕《詠江南》),「鶴立花邊玉,鶯啼樹杪弦」(〔慶東原〕)等句,表明他的作品在總的藝術格調中還有所變化,散曲色調比較豐富。

張養浩著有散曲集《雲口休居自適小樂府》傳世。據《全元散曲》所輯,今存小令161首,套數2首。

8. 《黃州》陸游 賞析

陸游《黃州》局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嘆學齊優。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
萬里羈愁添白發,一帆寒日過黃州。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

賞析一:
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陸游受命為四川夔州通判,次年,他沿江前往赴任,於八月間到達黃州(今湖北黃岡)。

黃州的赤鼻磯,後人常誤為三國時的赤壁戰場,而作弔古傷今之論,其中尤以蘇軾的前後《赤壁賦》為著。詩人在這里也將錯就錯,藉以抒懷。春秋時楚人鍾儀,被俘入晉,稱為「楚囚」。詩人平生主戰,在主和派的攻擊下,政治主張得不到舒展,無異「楚囚」,焉能不悲?「齊優」也是春秋故事,孔子治魯,齊人患之,送女樂給魯執政,孔子遂被迫去國。《史記·樂書》稱孔子「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司馬貞《索隱》雲:「齊人歸女樂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於魯而去也。」詩人將此典信手拈來,以言自己遠赴夔州(今四川奉節)的播流之苦。

頷聯寫江濤吼鳴,似前朝英雄的怨恨之聲;草木臨秋,榮枯皆有天意。這里自有當年曹操不獲吞吳、周郎未擒老賊之恨,更有詩人報國無門、壯志難酬之恨;而眼前草木入秋,紛紛凋零,猶如千古英雄相繼消隕,自己也終不免與草木同腐,於是不能不感嘆天意無私、不遂人願了。這若句詩在千古浩嘆中,飽含了感念身世的不盡慨嘆,景象開闊蕭瑟,情辭悲愴沉痛,達到了情景交融的渾成境界。

頸聯直寫旅程,意緒仍承頷聯而下:新添的白發與帆上的慘淡白日相互映襯,「萬里」與「一帆」相對,於一片蒼涼蕭瑟中更顯出羈旅的孤寂凄清。一個「過」字看似平淡,細味則不乏深意:原來詩人的滿腹愁悲,已被不盡的江聲所淘盡,此際已心如心灰,雖路經黃州,卻只是悄然而過。

詩的結尾十分沉痛。「生子當如孫仲謀」原是曹操當年望見吳軍陣營整肅時的一句嘆語(見《三國志·孫權傳》注引《吳歷》),現在詩人面對赤壁陳跡,自然感慨萬千。他把曹操的贊語改作「生子何須似仲謀」,正語反說,集中表現出對抗戰前途的深深失望和悲傷,同時也包含了對主和派執政的激憤之情。

賞析二:
此詩作於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時放翁西行入蜀,舟過黃州,見前代遺跡,念時事艱危,嘆英雄已矣,顧自身飄零,無限傷感,油然而起,遂形諸詩篇。故題為《黃州》,詩卻非常專詠黃州;看似詠古之詩,實是傷感之作。讀此詩,決不可拘泥於題目,泥於文字,當於詞意凄愴之處,識其激憤之情;於筆力橫絕之處,求其不平之氣;於音節頓挫之處,聽其深沉之慨。

放翁越人,萬里赴蜀,苦為微官所縛,局促如轅下駒。故首句即標其情,自卑如楚囚之難堪。《史記·樂書》:「自仲尼不能與齊優遂容於魯。」司馬貞《索隱》:「齊人歸女樂而孔子行,言不能遂容於魯而去也。」此所謂「齊優」,與放翁行跡,殊不相類。故此句「齊優」二字,實放翁信手拈來,率爾成對,未必真用以自喻。首聯所寫,全在「局促」、「遷流」四字,若泥於「楚囚」、「齊優」,以為放翁必有所指,反失詩意。

黃州位於長江中游,三國爭雄之地。杜甫詩:「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八陣圖》)頷聯出句,即借用杜詩。此句「英雄」,似可指已被長江巨浪淘盡的三國風流人物。但放翁之意,本不在懷古,故此「英雄」實是自道。其恨,正是上聯所言「局促」、「遷流」之恨,是歲月蹉跎、壯志未酬之恨。頷聯對句從李賀詩「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銅仙人辭漢歌》)中化出。人雖多情,天意無私。衰蘭送客,秋草迎人,於人倍增傷感,於天卻是時之當然。而天之無情,又正襯托出人心之不平。此聯文約意深,筆力絕高。

頸聯緊接上聯。萬里羈愁,正是英雄之恨;頻添白發,又與草木搖落相映;一帆寒日,對照兩岸秋聲;黃州城下,點出興感之地。放翁於此時、此地、此景,總是無限感慨,不能不吐,但又不欲暢言,故但借眼前景象,反復致意。中間兩聯,雖所寫情景相似,但筆法錯綜,變化無端。

長江、漢水流域,有赤壁多處。蘇軾謫官黃州,誤信其地傳說,言「簧周西山簏,斗入江中,石色如丹,傳雲曹公敗處,所謂赤壁者。」(《苕溪漁隱叢話後集》)數游其地,作賦填詞,語意高妙,堪稱古今絕唱。其實蘇軾所游之處,乃黃岡城外赤鼻磯,三國「赤壁之戰」舊址,在今湖北蒲圻縣東北,兩者並非一地。但黃州赤壁,卻因蘇軾之故,聲名大振。後人過黃州遂思赤壁,見痴壁又必追憶昔日英雄。特別在偏安半壁,強敵入犯之時,更是思英雄再世,與敵抗衡。放翁於此,卻偏道赤壁已成陳跡,萬事盡赴東流,世事成敗,又何足道,生子何須定似仲謀。放翁一生,志在恢復失地,即使僵卧孤村,猶夢鐵馬,提筆狂書,思驅敵人,決不會出此消極之言。明王嗣奭評杜甫詩句「儒術於我何有哉,孔丘盜跖皆塵埃」時「說總是不平之鳴,無可奈何之詞。」(《杜臆》)此詩末聯,也正是因為當時小朝廷不思振作而發出的無可奈何的不平之鳴。

陸游抒寫愛國熱情的詩篇,有的高亢激昂,一瀉千里,有的則悲痛低沉,哀惋悱惻。這首七律基調低沉,是後一類型的代表。

9. 曾幾《三衢道中》賞析

梅子黃透了的時候,

天天都是晴和的好天氣,

乘小舟沿著小溪而行,

走到了小溪的盡頭,

再改走山路繼續前行。

山路上蒼翠的樹,

與來的時候一樣濃密,

深林叢中傳來幾聲黃鸝的歡鳴聲,

比來時更增添了些幽趣。

10. 求蘇軾 新城道中(其一) 賞析

新城道中(其一)
蘇軾

東風知我欲山行,吹斷檐間積雨聲。

嶺上晴雲披絮帽,樹頭初日掛銅鉦。

野桃含笑竹籬短,溪柳自搖沙水清。

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葵燒筍餉春耕。

【今譯】

東風像是知道我要到山裡行,吹斷了檐間連日不斷的積雨聲。嶺上浮著的晴雲似披著絲棉帽,樹頭升起的初日象掛著銅鉦。矮矮竹籬旁,野桃花點頭含笑;清清的沙溪邊,柳條輕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帶的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吃了好鬧春耕。

【賞析】

此詩描寫作者出巡時途中所見的美麗景色,愉快地贊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勞動生活。

綿綿春雨多日不停,詩人有事需要進山,只好准備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的時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聲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詩人興奮之極,心想,這是東風知道我有進山的打算,特意把陰雲吹散了吧。

雨後的早晨,山中景色煥然一新。一座座峰巒眉清目秀,頭上頂著潔白的雲朵,宛如戴上輕軟的絲綿帽子;太陽剛剛升起,掛在高高的樹梢,好像一面黃橙橙的銅鑼。

詩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你看,矮矮的竹籬後面,盛開的山桃花探頭探腦,紅撲撲的臉兒滿含笑意;清清的沙溪邊上,柳樹擺著輕盈的枝條,自由處在的翩翩起舞。一花一木都是這樣春意盎然,這樣殷勤好客啊。

詩人正為滿山花木左顧右盼,忽見西面山間幾縷炊煙裊裊上升,那裡的農婦,有的正在燒飯做菜,有的已經提著飯籃走下山來。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著牛兒,趁雨過天晴,忙著春耕了。優美的山野風光,無憂無慮的勞動生活,世間最快樂的,恐怕無過於此了!詩人在這次山行中確實感受到了極大的樂趣。

這是一首七言律詩,中間四句組成一套山水畫屏。前兩句描寫遠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潔白的絮帽,樹枝掛著明亮的銅鑼,把晴天雲朵和初升的太陽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有神采;後兩句描寫近景,用的是擬人手法:山桃花倚籬而笑,楊柳枝無風自搖,自然景物被賦予人的神態舉止,真是嫵媚極了。詩的開頭兩句:多情的東風很會察顏觀色,猜透了詩人心中的憂慮,並且立即慷慨相助,吹得雨散天開,這怎能不使詩人喜出望外呢!所以進得山來,桃花笑,柳條舞,一路喜氣盈盈。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擬人,不僅描繪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詩人山行之樂,內心之樂和景色之美互相影響,互相滲透。這就是人們最愛追求的那種藝術境界:情景相生。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