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不相信賞析
⑴ 龍應台《相信與不相信》原文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塑膠線,懸掛昨晚剛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綠細直紋短袖我最喜歡。之前兩天它都區別其它的短袖,單件摻著洗衣粉放在紅色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朴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則是曲折的街巷,用鉛筆在城市地圖上標出,它們就構成一個字母,准確地說,應該是個倒置的W,首尾兩點之間距離沒那麼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塑膠線,懸掛昨晚剛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綠細直紋短袖我最喜歡。之前兩天它都區別其它的短袖,單件摻著洗衣粉放在紅色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准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1)龍應台不相信賞析擴展閱讀:
龍應台,1952年2月13日生於中國台灣高雄大寮鄉眷村,現代作家、曾擔任「台灣文化部部長」。1974年畢業於台灣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後,赴美國求學,後獲堪薩斯州立大學英美文學博士。1988年遷居德國,在法蘭克福大學任教授。1994年,出版《人在歐洲》。1998年,她的三部書《啊,上海男人》、《這個動盪的世界》、《故鄉異鄉》在上海相繼發行。1999年,龍應台出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局長。2008年在香港大學教授任上獲評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0年11月15日,龍應台以260萬人民幣的版稅收入,榮登作家富豪榜第16名,引發廣泛關注。2014年12月5日,正式卸任台灣「文化部長」。
⑵ 《不相信》 龍應台
例如美國攻打伊拉克,發動戰爭,打著維護人權的旗號,卻葬送了多少人的生命,野蠻內的武力,文明的外容衣,2 用對比的手法寫出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引起思考,破立同在,給讀者自我思考,自我選擇的空間,更能切合讀者心態,且不失犀利
⑶ 龍應台的(不)相信的讀後感
《不相信》讀來後感
自《不相信》這篇文章寫了龍應台20年前的相信與不相信,現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對比。以前她相信愛國、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和海枯石爛的永恆,可是現在一件件變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現在有些還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決定命運、色即是空、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都相信了。
我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總覺得作者有那麼絲絲的無奈,縷縷的感傷。是啊,原來的童真美好,隨著對社會人性的認識,逐漸被消磨了,變得現實。小學時候我也曾經相信成績不代表什麼,成績的多少也是無所謂。但是上了初中,我覺得我在乎成績了,雖然沒有誇張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現在我也會為成績傷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轉變是好的,讓我有了上進的心。小時候不相信世界上有壞人,認為所有人在心裡都存在那一片善良的土地,但是現在我相信了,這個世界是一個大熔爐,在這個熔爐中還能守護著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人只有被提煉出來的精華和廢棄的殘渣。
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玩耍在樹下的孩子了。已經到了選擇相信與否的時候了。
⑷ 求龍應台《不相信》讀後感600字左右
篇一:《不相信》讀後感
《不相信》這篇文章寫了龍應台20年前的相信與不相信,現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對比。以前她相信愛國、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和海枯石爛的永恆,可是現在一件件變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現在有些還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決定命運、色即是空、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都相信了。
我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總覺得作者有那麼絲絲的無奈,縷縷的感傷。是啊,原來的童真美好,隨著對社會人性的認識,逐漸被消磨了,變得現實。小學時候我也曾經相信成績不代表什麼,成績的多少也是無所謂。但是上了初中,我覺得我在乎成績了,雖然沒有誇張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現在我也會為成績傷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轉變是好的,讓我有了上進的心。小時候不相信世界上有壞人,認為所有人在心裡都存在那一片善良的土地,但是現在我相信了,這個世界是一個大熔爐,在這個熔爐中還能守護著自己的那片土地的人只有被提煉出來的精華和廢棄的殘渣。
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玩耍在樹下的孩子了。已經到了選擇相信與否的時候了。
篇二:《(不)相信》讀後感
這是《目送》里的一篇文章,寫了龍應台20年前的相信與不相信,現在的相信不相信,形成了對比。以前她相信愛國、歷史、文明的力量、正義、理想主義者、愛情和海枯石爛的永恆,可是現在一件件變成了不相信。以前相信的現在有些還是值得相信。以前不相信的性格決定命運、色即是空、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都相信了。
我在讀這篇散文的時候,總覺得作者有那麼絲絲的無奈,縷縷的感傷。是啊,原來的童真美好,隨著對社會人性的認識,逐漸被消磨了,變得現實。小學時候我也曾經相信成績不代表什麼,成績的多少也是無所謂。但是上了初中,我覺得我在乎成績了,雖然沒有誇張到考不好就要死要活的,但是現在我也會為成績傷心了,不過我覺得這個相信與不相信之間的轉變是好的,讓我有了上進的心。
我也已經不是當年那個無憂無慮,玩耍在樹下的孩子了,我承載著父母的理想,要完成他們年輕時沒有條件完成的使命。
⑸ 台灣作家龍應台說: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以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
我覺得你可以寫議論文。可以採用遞進的分論點。從個人,到生活,到社會。例子回有很多,比如從小聽的一些故事,答經歷的事情,朋友的感情。深挖可以往成長的角度寫。一直相信的可以是夢想,堅持,是父母的愛......也可以用現實和不現實來做正反對比。
這樣的文章,寫敘事好些,但是很難寫出深意,字數不好把握,容易寫成小說。
⑹ 龍應台的《(不)相信》沒有讀懂。特別是最後的「譬如李叔同……天心月圓」「相信與……沉吟」。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么?復雜,因而引內人探求。任容何的理論都不能將它刻畫。誰聲稱掌握了生命的秘密,生活的真諦。誰就在撒謊。騙他人,也自欺。二十歲以前相信的,應該是偏信吧。還沒怎麼經歷過生活的歷練,卻急切地想知道生活的「奧秘」。別人教給你一條通往輝煌宮殿的路,只是想著「輝煌」心裡受用,就信了這「路」。年齡漸長,嘗試過了努力,碰了許多壁,也放棄過很多次。得到?也不知道得到了什麼。只感覺慢慢向牆角退去。現在,還有相信的么?有。這相信摻雜了些許自己的經驗,感覺漸漸有了力量,雖然這力量還很小。相信,是人活下去的一個支點。忘記在哪裡看過類似的話。或許吧。
錯誤的看法來自灌輸和缺失,讓我們更多的了解現實,說出現實,來彌補所產生的迷茫感……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有信心的生活下去,而不是拒絕生活.
⑺ 看完龍應台的不相信有一句不懂…請大家幫忙看看…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彿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我的理解是 不是什麼事情你都可以歸結為相信或者不相信 比如歷史啊之類的 相信版與不相信 你還要思考很多 在不同的權情況下 會有不同的感覺 你之前相信的一些事情 可能很多年以後 你會發現 那是假的 所以說 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思考問題深入一點 好吧 我也覺得我的解釋不太好~
⑻ (不)相信——龍應台、、讀後感
摘自我愛咖啡的blog
《(不)相信》——龍應台
[ 2012-9-5 下午 12:27:00 | By: 我愛咖啡 ]
0推薦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後來一件一件變成不相信。
曾經相信過愛國,後來知道「國」的定義有問題,通常那諄諄善誘要你愛國的人所定義的「國」,不一定可愛,不一定值得愛,而且更可能值得推翻。
曾經相信過歷史,後來知道,原來歷史的一半是編造。前朝史永遠是後朝人在寫,後朝人永真塑膠線,懸掛昨晚剛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綠細直紋短袖我最喜歡。之前兩天它都區別其它的遠在否定前朝,他的後朝又來否定他,但是負負不一定得正,只是累積漸進的扭曲變形移位,使真塑膠線,懸掛昨晚剛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綠細直紋短袖我最喜歡。之前兩天它都區別其它的短袖,單件摻著洗衣粉放在紅色相永遠掩蓋,無法復原。說「不容青史盡成灰」,表達的正是,不錯,青史往往是要成灰的。指鹿為馬,也往往是可以得逞和勝利的。
曾經相信過文明的力量,後來知道,原來人的愚昧和野蠻不因文明的進展而消失,只是愚昧野蠻有很多不同的面貌:純朴的農民工人、深沉的知識分子、自信的政治領袖、替天行道的王師,都可能有不同形式的巨大愚昧和巨大野蠻,而且野蠻和文明之間,竟然只有極其細微、隨時可以被抹掉的一線之隔。
曾經相信過正義,後來知道,原來同時完全可以存在兩種正義,而且彼此抵觸,冰火不容。選擇其中之一,正義同時就意味著不正義。而且,你絕對看不出,某些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機熱烈主張某一個特定的正義,其中隱藏著深不可測的不正義。
曾經相信過理想主義者,後來知道,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一掌有權力,他或者變成當初自己誓死反對的「邪則是曲折的街巷,用鉛筆在城市地圖上標出,它們就構成一個字母,准確地說,應該是個倒置的W,首尾兩點之間距離沒那麼惡」,或者,他在現實的場域不堪一擊,一下就被弄權者拉下馬來,完全沒有機會去實現他的理想。理想主義者要有品格,才能不被權力腐化;理想主義者要有能力,才能將理想轉化為實踐。可是理想主義者兼具品格及能力者,幾希。
曾經相信過愛情,後來知道,原來愛情必須轉化為親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轉化為親情的愛情,猶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塊——它還是冰塊嗎?
曾經相信過海枯石爛作為永恆不滅的表徵,後來知道,原來海其實很容易枯,石,原來很容易爛。雨水,很可能不再來,滄海,不會再成桑田。原來,自己腳下所踩的地球,很容易被毀滅。海枯石爛的永恆,原來不存在。
二十歲之前相信的很多東西,有些其實到今天也還相信。
譬如國也許不可愛,但是土地和人可以愛。譬如史也許不能信,但是對於真塑膠線,懸掛昨晚剛洗的衣物,其中一件淡綠細直紋短袖我最喜歡。之前兩天它都區別其它的短袖,單件摻著洗衣粉放在紅色相的追求可以無止盡。譬如文明也許脆弱不堪,但是除文明外我們其實別無依靠。譬如正義也許極為可疑,但是在乎正義比不在乎要安全。譬如理想主義者也許成就不了大事大業,但是沒有他們社會一定不一樣。譬如愛情總是幻滅的多,但是螢火蟲在夜裡發光從來就不是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爛的永恆也許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個無窮的宇宙,一剎那裡想必也有一個不變不移的時間。
那麼,有沒有什麼,是我二十歲前不相信的,現在卻信了呢?
有的,不過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談。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准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相信與不相信之間,彷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龍應台說,在歐洲很多人喜歡她的《目送》,而在大陸,更多人喜歡這篇《不相信》。我也喜歡後者。尤其讀到愛情,不禁有淚潸然,,過了40,不再渴望愛情,身邊的愛即是親情,正是這樣,它才得以永恆。然而,你會不相信愛情嗎?反正我願意相信。不遠處,
⑼ 求龍應台的《(不)相信》的讀後感(要原創!!!)
「相信抄與不相信之間,彷佛還有令人沉吟的深度。」這便是我們的生活么?復雜,因而引人探求。任何的理論都不能將它刻畫。誰聲稱掌握了生命的秘密,生活的真諦。誰就在撒謊。騙他人,也自欺。二十歲以前相信的,應該是偏信吧。還沒怎麼經歷過生活的歷練,卻急切地想知道生活的「奧秘」。別人教給你一條通往輝煌宮殿的路,只是想著「輝煌」心裡受用,就信了這「路」。年齡漸長,嘗試過了努力,碰了許多壁,也放棄過很多次。得到?也不知道得到了什麼。只感覺慢慢向牆角退去。現在,還有相信的么?有。這相信摻雜了些許自己的經驗,感覺漸漸有了力量,雖然這力量還很小。相信,是人活下去的一個支點。忘記在哪裡看過類似的話。或許吧。
錯誤的看法來自灌輸和缺失,讓我們更多的了解現實,說出現實,來彌補所產生的迷茫感……要的是每個人都要有信心的生活下去,而不是拒絕生活.
⑽ 求龍應台文章《相信與不相信》的自我賞析最好有一定深度適合在課堂上講。
我有一篇文章,在班上做的語文課前三分鍾,很成功,關於一個女孩的成長經歷,《遠走高飛》。
用你的心去讀,真的會流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