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還吳賞析
Ⅰ 送人游吳這首詩什麼意思
送人游吳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版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權眠月,鄉思在漁歌。
【賞析】作者送人前往漫遊的吳縣,又叫姑蘇,是當時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兒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絲織品聞名全國,還有不少古跡,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也有另一詩人寫了同名的詩
送人游吳
李頻
楚田開雪後,草色與君看。
積水浮春氣,深山滯雨寒。
毗陵孤月出,建業一鍾殘。
為把鄉書去,因收別淚難。
重在描寫與友人的依依惜別,此去山遠水長,望友珍重。
Ⅱ 送人游吳 是一首送別詩,卻在情感和表現手法上別具一格,請試做分析
送人游吳
(唐) 杜荀鶴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港小橋版多。
夜市賣菱藕,權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特點:
這首送別詩通過想像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筆致新穎可喜,僅在結尾處輕輕點出送別之意。 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吳地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Ⅲ 送人歸夏譯文和賞析
詞句注釋
⑴京師:指北宋都城汴梁。
⑵子規:杜鵑鳥的別名。傳說為 蜀 帝 杜宇 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埤雅·釋鳥》:「杜鵑,一名子規。」 唐 杜甫 《子規》詩:「兩邊山木合,終日子規啼。」
⑶故園:舊家園;故鄉。 唐 駱賓王 《晚憩田家》詩:「唯有寒潭菊,獨似故園花。」兵馬:士兵和軍馬,借指戰爭,戰事。 唐杜甫 《出郭》詩:「故國猶兵馬,他鄉亦鼓鼙。」[1]
白話譯文
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日落時分山村中仍舊幽夢不斷。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我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
作品鑒賞編輯
這首詩中有寄託、感慨、諷喻之意,有傷離感亂之情,同時對於現實表現了強烈的不滿。
此詩先是描寫了門外子規鳥叫個不停,讓人真切的感受到詩人強烈的故鄉之思,然後又通過日落時分山村中那幽夢不斷的場景的描寫,暗示詩人被深重的痛苦所困擾。既然只是因為思念故土,而惆悵失意,當然要解除這一煩惱的最好方式是能回一次故鄉。但擺在詩人面前的現實是:即便故園沒有戰火,但國土淪喪,南北分裂,已是亡國奴的詩人就是能回故鄉也是頗為犯愁的事。送友歸京,觸景生情,心生憂國之愁。
詩中「子規」意象的含義: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杜鵑鳥,俗稱布穀,又名子規、杜宇、子鵑。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藉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古詩中常出現「子規」這個意象。如「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難》),「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詩中「故園便是無兵馬」與「猶有歸時一段愁」兩句看似矛盾,其實並不矛盾。這兩句的意思是:即使家鄉已無兵馬戰亂,但歸家之路仍愁緒萬千。愁是因為戰爭。詩人這兩句看似矛盾的話,突出了詩人對戰爭留下的悲痛及現實的不滿,表達了一種思念故土,有家難歸的悲傷之情。[2]
Ⅳ 送人 唐 李咸用的翻譯和賞析
通過詠馬來表現志士的奇才異質、遠大抱負及不遇於時的感慨與憤懣,其表現方法屬比體。一、專二句展現出一片屬富於特色的邊疆戰場景色,乍看是運用賦法:連綿的燕山山嶺上,一彎明月當空;平沙萬里,在月光下象鋪上一層白皚皚的霜雪。從句法上看,後二句一氣呵成,以「何當」領起作設問,強烈傳出無限企盼意,且有唱嘆味;而「踏清秋」三字,聲調鏗鏘,詞語搭配新奇,蓋「清秋」草黃馬肥,正好馳驅,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駿馬輕捷矯健的風姿。。
Ⅳ 《送友人》賞析
背景:
這首詩是玄宗天寶末(約754)李白在安徽宣城送別友人時所作。
宣城是南齊大詩人謝朓居住和任太守之地,景色優美,李白對此素來獨有情衷。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詩的首二句就不僅僅是對宣城地理環境的客觀描寫,而其中也包含有詩人對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時刻提起,還應當包含有對彼此在山青水秀的這座名城共處過的一段難忘時光的留戀。從全詩看,詩人是與友人騎馬同行,出城來到郊外,青山白水都是眼前所見景色。但詩人將這番景色鑄成工緻的聯語(青山——白水,北郭—— 東城),又產生了一種深長的意味。山依著城,水戀著城;水畢竟要流去,青山卻依然留駐,這難道不正是一種依依惜別之情的象徵?
於是,水到渠成地引出第二聯的惜別:「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此地作別,是直敘眼前正在發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加強了感慨唱嘆之情,使詩句頓生神采。而「孤蓬,出自古詩「孤蓬轉霜根」,它與「轉蓬」一辭,在詩歌中都是飄泊遊子的象徵,但「孤」字更強調分離、離群的意義。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遠(「萬里征」),惜別之情豈不沉重,復雜的離緒,全含在唱嘆的聲情和蘊藉的意象中。
「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似乎前兩句嗟嘆猶嫌未足,詩人又推出一組惜別的意象。「浮雲」、「落日」和「孤蓬」一樣,都是送別詩常用的詩歌語匯。
漢代古詩有「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蘇李詩則有「仰視浮雲馳,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 而李白將「浮雲」、「 落日」分配給「遊子意」、「故人情」,實際上則是互文的修辭法。浮雲出岫,日薄西山,也許就是分手時的光景,但詩人已經將情移入,使景色成為依依難舍,而又無可如何的象徵。
不必明言「遊子意」究竟是何意,「故人情」究竟是何情,離情愁腸已結於讀者心間。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上句是對分別的舊話重提。但「此地一為別」是未來式,「揮手自茲去」則成了進行式,抒情就有遞進的感覺。詩人只寫送、別雙方揮手致意,而集中描寫本已長相廝伴的兩匹坐騎臨別前,相對長鳴。馬尚如此有情,何況人呢。「蕭蕭馬鳴」本是詩經《車攻》的成句,而加入一個「班」(馬相別稱「班」,語出《左傳》)字,是翻新了詩意,可說是融匯古語而自出心裁。
從六朝以來,五言律詩在結構上已形成一定慣例,即大體遵循由破題、到寫景、最後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則不同,它基本上是寫景—— 抒情—— 再寫景(象喻式)—— 再抒情,從「此地一為別」到「揮手自茲去」,構成一個螺旋式推進的結構,頗有回腸盪氣之感。詩人盡量避免直抒胸臆,反復運用山水雲日等自然意象,來隱喻烘托別情,最後以班馬長嘶作結,余韻深長。
Ⅵ 送人游吳 解釋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抄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詩歌意義]
歷代描寫蘇州城建築特色的,以唐代杜荀鶴《送人游吳》中的這兩句最為著名。蘇州古稱吳、吳縣,春秋時更是吳國的都城,城內總體布局,雖歷經千餘年滄桑,始終未有變易。但因經濟逐代繁榮,民居逐代增多,城內空閑之地越來越少,所以說「古宮閑地少」。敘事狀物可謂是恰如其分。但「閑地少」還有個客觀原因,蘇州是名副其實的水城,城內河網交錯,更顯得水港多,小橋多,而閑地少,凸顯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Ⅶ 送人還吳 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不舍與惆悵。
Ⅷ 送人游吳的作品評析
這首送別詩通過想像描繪了吳地秀美的風光,毫無離別時的傷感情緒,筆致新穎可喜,僅在結尾處輕輕點出送別之意。唐代的蘇州又稱吳郡。作者送人前往漫遊的吳縣,又叫姑蘇,是當時蘇州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這兒是富庶的魚米之鄉,絲織品聞名全國,還有不少古跡,作品抓住這些特點,通過描繪,便把這個典型的江南水鄉城市活托出來了。作者對它熟悉而又有感情,所以人們讀來親切有味。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的最大特色是水。自從伍子胥在蘇州建城以來,城裡水道縱橫,漁船星數,水上的生活便一直是當地人們最主要的生活。詩歌的頷聯承接「人家盡枕河」而來,點明的就是這樣的當地特色。「古宮閑地少」這五個字是杜荀鶴用漫筆寫出的蘇州歷史。春秋時期蘇州是吳國的首都,在漫長的時光變遷里,蘇州已經由一個政治要地轉變為經濟重地了。在唐朝,全國的經濟重心開始逐步南移,雖然沒有宋朝那麼明顯,但帶來的直接影響還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才會有「古宮閑地少」的情況出現。
「水港小橋多」則是詩人用寫實般的白描手法營造出來的水鄉美景。對於國家政治文化重心所在的北方來說,一座水城如若不是親眼所見,總是會覺得不可思議的,所以簡單的意象組合就能為沒來過水鄉的人們營造出一個夢般的圖畫:彎彎的河道,較之於整齊寬敞的官路,多的是潺潺流動的靈性。遍布的小橋,連接著生活的此岸和彼岸,蹲在橋上的時光以及人們佇立橋頭眺望遠方的守候,也不是北方那掙扎在朔風之下堅韌得近乎麻木的漢子們所能輕易理解的。小橋、流水構建的生活,有著令人心折的精緻和讓人輕易陷入的漫不經心。這樣的美,別處尋無可尋。
生活是流動的。生活中所有的美麗都是從流動中彰顯出來。「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杜荀鶴很喜歡「夜市」和「春船」的組合,在另一首《送友游吳越》里,「夜市橋邊火,春風寺外船」便和這句異曲同工。像這樣繁榮、熱鬧的詩句,讀來是非常喜人的。在中國古代,只有經濟發達的城市才會有夜市,蓮藕則更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水產。綾羅綢緞又是生活富足的象徵。仔細吟誦詩句,彷彿真的可以看見操著蘇州話的人們正趁著夜市的燈火談論生計。那些遠方微明的燈火,一晃一晃,彷彿黑夜中閃爍溫暖的星星。水鄉所有的生活,就像沒有受到任何打攪的世外桃源,在微醺的醉意里,融化了。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此聯是詩人所設想的別全詩於後情景。此處才道出了送別之意,足見詩人謀篇布局之匠心獨具,顯得餘味悠長,耐人尋味。
此詩以想像出之,格調清新活潑,篇末喟然一嘆,可謂動人情思,引人遐想。詩人筆下的江南水鄉,在其精心描繪下更是活脫而出,令人讀來如臨其境,恍如人在畫中游。
Ⅸ 快!!!!杜荀鶴《送人游吳》的賞析
送人游吳》
[年代] 【唐】
[作者] 【杜荀鶴】
[體裁] 【五律】
[類別] 【送別】
[出處] 【全專唐詩:卷691】
[內容]
君到姑蘇見屬,人家盡枕河。
古宮閑地少,水巷小橋多。
夜市賣菱藕,春船載綺羅。
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詩歌意義]
歷代描寫蘇州城建築特色的,以唐代杜荀鶴《送人游吳》中的這兩句最為著名。蘇州古稱吳、吳縣,春秋時更是吳國的都城,城內總體布局,雖歷經千餘年滄桑,始終未有變易。但因經濟逐代繁榮,民居逐代增多,城內空閑之地越來越少,所以說「古宮閑地少」。敘事狀物可謂是恰如其分。但「閑地少」還有個客觀原因,蘇州是名副其實的水城,城內河網交錯,更顯得水港多,小橋多,而閑地少,凸顯了「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特色。
Ⅹ 《送人歸吳》,是哪個古詩人的作品
有多個版本。
送人歸吳
1)寇準(宋)
忽憶湖山景,沿流興不窮。
孤舟將去夜,絕塞已來鴻。
白發前期近,滄川舊業空。
明時方道在,莫更學漁翁。
寇凖(即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漢族,華州下邽(今陝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詩人。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改大名府成安縣。累遷殿中丞、通判鄆州。召試學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館,為三司度支推官、轉鹽鐵判官。歷同知樞密院事、參知政事。後兩度入相,一任樞密使,出為使相。乾興元年(1022年)數被貶謫,終雷州司戶參軍。天聖元年 (1023年),病逝於雷州。
皇佑四年(1053年),宋仁宗詔翰林學士孫抃撰神道碑,謚「忠愍」,復爵「萊國公」,追贈中書令,仁宗親篆其首曰「旌忠」。故後人多稱「寇忠愍」或「寇萊公」。寇準善詩能文,七絕尤有韻味,有《寇忠愍詩集》三卷傳世。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2)送人歸吳
唐 雍陶
遠愛春波正滿湖,羨君東去是歸途。
吟詩好向月中宿,一叫水天沙鶴孤。
雍陶,字國鈞,成都人(約公元八四四年前後在世)。工於詞賦。少貧,遭蜀中亂後,播越羈旅,有詩雲:「貧當多病日,閑過少年時。」大和八年陳寬榜進士及第,一時名輩,咸偉其作。然恃才傲睨,薄於親黨。其舅雲安劉欽之下第,歸三峽,卻寄陶詩雲:「山近衡陽雖少雁,水連巴蜀豈無魚「得詩頗愧赧,遂通向不絕。大中六年,授國子毛詩博士。與賈島、殷堯藩、無可、徐凝、章孝標友善,以琴樽詩翰相娛,留長安中。大中末,出刺簡州,時名益重,自比謝宣城、柳吳興,國初諸人書奴耳。賓至,必佯佯挫辱。投贄者少得通。秀才馮道明,時稱機捷,因罷舉請謁,給閽者曰:「與太守有故。」陶倒屣,及見,呵責曰:「與足下素昧平生,何故之有「馮曰:「誦公詩文,室邇人遠,何隔平生「吟陶詩數聯,如「立當青草人先見,行近白蓮魚未知。」又「閉門客到常如病,滿院花開未是貧。」又「江聲秋入峽,雨色夜侵樓「等句。陶多其慕己,厚贈遣之。自負如此。後為雅州刺史,郭外有情盡橋,乃分衿祖別之所。因送客,陶怪之,遂於上立候館,改名折柳橋,取古樂府《折楊柳》之義。題詩曰「従來只有情難盡,何事呼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它離恨一條條。」甚膾炙當時。竟辭榮,閑居廬岳,養痾傲世,與塵事日冥矣。有《唐志集》五卷,今傳。
3)送人歸吳
唐 · 李頻
何人不歸去,君去是閑人。
帝里求相識,山家即近鄰。
交情吾道可,離思柳條新。
未飲青門酒,先如醉夢身。
李頻(818—876),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今浙江建德李家鎮)人,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著有《梨岳集》一卷,附錄一卷。
壽昌縣令穆君曾游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為贊賞。
4) 《送人歸吳》唐 齊己
比說歸耕釣,迢迢向海涯。春寒遊子路,村晚主人家。□□□□□,□山綠過茶。重尋舊鄰里,菱藕正開花。
齊己(863年—937年)出家前俗名胡德生,晚年自號衡岳沙門,湖南長沙寧鄉縣祖塔鄉人,唐朝晚期著名詩僧。
5)送人歸吳
作者:姚鵠
東吳與上國,萬里路迢迢。為別晨昏久,全輕水陸遙。湘陰島上寺,楚色月中潮。到此一長望,知君積恨銷。
姚鵠,字居雲。蜀中(四川中部)人。詩人。姚鵠(hú)早年時期隱居蜀中,經常出入當時好士公卿之席幕。於會昌三年(843)經宰相李德裕的推薦,進士及第。咸通十一年(870),姚鵠累官至江南東道台州刺史。姚鵠工詩善文,元代人辛文房謂姚鵠「吏材文價,俱不甚超。」《唐才子傳》,然而故震亨卻稱贊其詩為「清潑而不可多得」《唐音癸簽》。姚鵠留詩詞共三十七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