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黃鶴樓賞析視頻

黃鶴樓賞析視頻

發布時間: 2021-02-14 17:00:06

❶ 黃鶴樓賞析(300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是一首登樓懷古思念鄉土的傳世佳作。首兩聯劈空寫來,發人去樓空、歲月不再之慨,寄託著詩人入世虛無的悲嘆。末兩聯,以明麗之景寫江中景色之美,畫面頓生明暗對比,但隨即落筆暮靄煙波,景緻陡暗,原來是樂景寫哀,歸思難收,令人讀罷,如幻如夢,愁緒無限。傳說李白登此樓,本欲作詩,見樓中題有此詩,自嘆不如,擱筆而去。
此詩前四句抒寫人去樓空、世事蒼茫的慷慨,後四句描繪登樓所見,烘托思鄉之情,視野開闊,抒情真摯,為詠黃鶴樓的絕唱。傳說李白登黃鶴樓,曾想寫詩,見到此詩佩服之至,並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有詩題上頭。」
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半首就整飭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人黃鶴,杳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晴川草樹,歷歷在目,萋萋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文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

【賞析】本詩描寫在黃鶴樓上遠眺所見壯麗景色,借神話傳說由黃鶴一去不返空留悠悠白雲,表現人生有限宇宙無窮的思想,抒寫了作者懷家思鄉的深情。全詩氣象雄渾,意蘊深厚。

❷ 黃鶴樓 的賞析

詩的後四句轉換角度,寫登上黃鶴樓俯視江漢所見所感。詩人居高臨下,如從天上觀察人寰一般,油然而生超然物外之慨,這感慨也是從空間和時間兩個角度展開。與寥廓的宇宙空間相比,人世間的距離感應該是微不足道的,晴日下,遼闊的江漢平原上景物歷歷在目;鸚鵡洲芳草萋萋更在眉睫之前,但我的鄉關卻很遙遠,非目力可及。人一生的活動范圍實在太有限,與仙人相比,真像翱翔蓬蒿之間的小雀與展翅九萬里的大鵬鳥一樣懸殊。至於從時間角度言,人的壽命以歲月計,積日成月,積月成歲,轉眼之間便是百年,一個人的一生就過完了,比起「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的冥靈來,已經短得可憐;比起「天上方七日,世上幾千年」的神仙來,更不可同日而語。在人世這個空間和人生這段時間的座標繫上,此時此地的我處在什麼位置?當此一日將暮、江上煙波泛起之際,身在黃鶴樓上的「我」真說不清楚。可見詩人之「愁」有豐富的內涵,不是單單為了鄉愁。後四句中,寫景比較突出,但都是信手拈來的眼前景,作者並非著意刻畫;特別是當這些景語融入詩人深沉的感慨後,它們作為景物的特徵更趨淡化。推知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之語,很大程度上為此而發。

前人推許此詩,有人說它「鵬飛象行,驚人以遠大」(王夫之語),有人說它「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沈德潛語),都是著眼於此詩意境的開闊和運筆的飄逸,這正是此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❸ 《黃鶴樓》的賞析,急!!!

黃鶴樓
崔 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作者簡介:崔顥,(?—754),汴州(今河南開封)人。開元十年進士及第,曾出使河東節度使軍幕,天寶時歷任太僕寺丞、司勛員外郎等職。足跡遍及江南塞北,詩歌內容廣闊,風格多樣。或寫兒女之情,幾近輕薄;或狀戎旅之苦,風骨凜然,詩名早著,影響深遠。
詩詞釋義: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黃鶴樓》賞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傳》記李白登黃鶴樓本欲賦詩,因見崔顥此作,為之斂手,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傳說或出於後人附會,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確曾兩次作詩擬此詩格調。其《鸚鵡洲》詩前四句說:"鸚鵡東過吳江水,江上洲傳鸚鵡名。鸚鵡西飛隴山去,芳洲之樹何青青。"與崔詩如出一轍。又有《登金陵鳳凰台》詩亦是明顯地摹學此詩。為此,說詩者眾口交譽,如嚴羽《滄浪詩話》謂:"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這一來,崔顥的《黃鶴樓》的名氣就更大了。
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志》);又雲費文偉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引《圖經》)。詩即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適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此詩前半首用散調變格,後年首就整傷歸正,實寫樓中所見所感,寫從樓上眺望漢陽城、鸚鵡洲的芳草綠樹並由此而引起的鄉愁,這是先放後收。
前人有"文以氣為主"之說,此詩前四句看似隨口說出,一氣旋轉,順勢而下,絕無半點滯礙,黃鶴,二宇再三出現,卻因其氣勢奔騰直下,使讀者"手揮正弦,目送飛鴻",急忙讀下去,無暇覺察到它的重疊出現,而這是律詩格律上之大忌,詩人好象忘記了是在寫"前有浮聲,後須切響"、宇宇皆有定聲的七律。試看:首聯的五、六字同出"黃鶴";第三句幾乎全用厭聲;第四句又用"空悠悠"這樣的三卒閱煞尾;亦不顧什麼對仗,用的全是古體詩的句法。這是因為七律在當時尚未定型嗎 不是的,規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顥自已也曾寫過。是詩人有意在寫拗律嗎 也未必。他跟後來杜甫的律詩有意自創別調的情況也不同。看來還是知之而不顧,如《紅樓夢》中林黛玉教人做詩時所說的,"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在這里,崔頗是依據詩以立意為要和"不以詞害意"的原則去進行實踐的,所以才寫出這樣七律中罕見的高唱入雲的詩句。沈德潛評此詩,以為"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詩別裁》卷十三),也就是這個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規,不回到格律上來,那麼,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為七古了。此詩前後似成兩截,其實文勢是從頭一直貫注到底的,中間只不過是換了一口氣罷了。這種似斷實續的連接,從律詩的起、承、轉、合來看,也最有章法。元楊載《詩法家數》論律詩第二聯要緊承首聯時說:"此聯要接破題(首聯),要如騎龍之珠,抱而不脫。"此詩前因旬正是如此,敘仙人乘鶴傳說,額聯與破題相接相抱,渾然一體。楊載又論頸聯之"轉"說:"與前聯之意相避,要變化,如疾雷破山,觀者驚愕。"疾雷之喻,意在說明章法上至五、六句應有突變,出人意外。此詩轉折處,格調上由變歸正,境界上與前聯截然異趣,恰好符合律法的這個要求。敘昔大黃鶴,否然已去,給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覺;忽一變而為睛川草樹,歷歷在目,妻妻滿洲的眼前景象,這一對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樓遠眺者的愁緒,也使女勢因此而有起伏波瀾。《楚辭·招隱士》曰:"王孫游分不歸,春草生分萋萋。"詩中"芳草萋萋"之語亦藉此而逗出結尾鄉關何處、歸思難禁的意思。末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這樣能回應前面,如豹尾之能繞額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詩法度的。
正是由於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❹ 黃鶴樓崔顥賞析

崔顥《黃鶴樓》賞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後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濛,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准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後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峰巔。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後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二)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相傳始建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武昌古時叫鄂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鄂州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也有傳說記載,三國時·1297·《唐詩鑒賞大典》

一個名叫費文禕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人漫遊到了這里,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麼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藉助於樓名的傳說,卻能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一個神話境界,引發出無限遐思。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於平易之中。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餘」,「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感受。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雲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詩人在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後不對,但讀起來音節瀏亮,一氣貫注,顯得自然流動,並不著力。

頸聯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繪出了一幅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裡,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一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於洲上,後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鮮麗,形象優美的圖畫:

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的土地啊!

於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化為無盡的鄉愁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末聯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彷彿籠罩著煙霧一般。「煙」字能表現出一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為許多詩人喜用。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

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一個「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遊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這樣的詩歌,抒發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盪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上並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弔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鄉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而這種覽勝弔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駕鶴成仙美麗而虛幻,但詩人卻浪漫地認無為有,肯定他們「已乘黃鶴去」,現在黃鵠磯上只剩下空樓一座,徒有其名而已!於是,詩人弔古傷今之意,借鶴去樓空點出,從而使畫面呈現出一種空寂寥落感。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見之憾,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這種人事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共鳴。詩的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情。詩人登樓遠眺,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平坦的陸地上草木繁茂,歷歷在目;而江中的鸚鵡洲上則「芳草萋萋」,生意盎然。看到亭亭綠樹,萋萋芳草,此時,詩人心中驀地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觸發了思鄉之情,於是,詩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想透過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尋覓自己的「鄉關」,然而,故鄉遙迢千里,詩人在黃鶴樓上怎麼能夠看得到呢?從而由「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濃重的鄉愁。這種情思渺渺、悠悠不盡的心靈感受,對客游異鄉的人來說,是不難理解的。

在律詩中,這是一首破格之作。詩的前四句一氣貫注,跌岩轉折,連用三個「黃鶴」、兩個「空」字,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三平調煞尾,完全擺脫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筆隨,情躍紙上。對於這一七律中的離格奇絕之筆,沈德潛曾稱贊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作為律詩,前四句既然破格,後四句就要力求整飭歸正。否則,就把七律寫成七古了。由於該詩後四句回到格律時文筆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體上仍然給人以大氣磅礴、一氣呵成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詩實在是一種創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以「離格」責之,反而彌覺新穎。

(三)

中國有很多名山大川,都有極其美麗的明間傳說,但不一定有黃鶴樓那樣有名,黃鶴樓可以說和中國的長城、北京的故宮、西安的兵馬俑一樣蜚聲海內外。這是為什麼呢?除賣酒遇仙這個美麗的傳說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歷代詩人對它的贊美和歌頌。黃鶴樓建成後,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前來吟詩作賦,正是他們的詩,使黃鶴樓名傳四方。在眾多的著名詩人中,最有名的要數唐代詩人崔顥和李白的詩篇。

相傳有一年,詩人崔顥慕名來到黃鶴樓,他游覽後即興賦了一首詩: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已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這首詩意境美妙,是描寫黃鶴樓的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詩。可是由於唐代著名詩人很多,崔顥名氣不大,因此,詩雖好,但無人賞識。又一年,詩仙李白來到黃鶴樓,當地老百姓見詩仙來此,十分高興,紛紛要求李白為黃鶴樓寫一首詩,為黃鶴樓傳名。李白游覽後認為:黃鶴樓故事奇特,風景優美,於是詩興大發,答應寫詩。當人們准備好筆墨紙硯,李白飽蘸濃墨,凝神屏氣,提筆欲寫,可就在這時,他一抬頭,看到了牆上崔顥的詩,他當場愣住,搖搖頭,擱筆不寫。圍觀的人們不知何故,紛紛詢問為什麼?只見李白嘆了口氣,吟出一首打油詩:

一拳打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吟完,擱筆而去。由於李白得推崇,崔顥的詩名聲大振,黃鶴樓也隨著崔顥的詩名傳四方。李白面對如此美景,沒有寫出好詩,十分惆悵,他決心尋找靈感,再比高低。於是,他租了一條小船,順江東去,這一日,來到古城金陵,他慕名游覽了金陵最有名的名勝——鳳凰台。他按崔顥寫黃鶴樓的詩的體裁寫了一首吟誦金陵鳳凰台的詩和崔顥二比高低,詩是這樣寫的:

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境,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此詩懷古抒情,同崔詩一樣,意境美妙,李白十分高興,認為可以和崔詩一比高低。但是詩評家認為,這首詩雖好,但模仿崔詩的痕跡太重,甚至最後一句的三個字都一樣,都用了「使人愁」三字。因而沒有超過崔詩。李白聽後,心悅城服。於是他將這件事埋在心底,決心再找機會,三比高低。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李白送好友孟浩然去廣陵(今揚州),來到黃鶴樓,面對好友即將分別,他依依不捨,滿懷激情的為即將遠行的朋友寫下了一首感情真摯的送別詩: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這首詩將黃鶴樓雄偉壯麗、登高望遠的意境描寫的非常美妙,它一鳴驚人,成為千古絕唱。詩評家評論,在描寫黃鶴樓的上千首詩中,崔顥的七律——登黃鶴樓,李白的七絕——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以稱得上是並列第一。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崔顥題詩,李白擱筆,引來李白三次同崔顥斗詩,最終贏得並列第一,使黃鶴樓名傳千古的一段文壇佳話。

正是由於黃鶴樓的美麗傳說,使黃鶴樓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使它名聲大噪,名傳四方;正是由於眾多詩人的美麗詩篇使黃鶴樓平添了許多文化內涵,使它走向千家萬戶,千古名傳。

一共三篇,你自己看著那篇好,自己選吧
以上回答你滿意么?

❺ 如何賞析《黃鶴樓》一詩所表現的意境

《黃鶴樓》是唐代詩人崔顥登臨黃鶴樓時所作,自古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黃鶴樓留下內詩篇,包括容大詩人李白,但崔顥的這首《黃鶴樓》被譽為眾詩之冠,李白都推崇備至,可見其文學水平之高。


這首詩是作者歸鄉途中登上黃鶴樓極目遠眺時所作,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思念和常年漂泊在外的孤獨傷感。雖透出一股鄉愁,但本詩用色明麗,意象優美,氣象宏大,繪出了一幅大氣絕美的畫卷。詩中的不少句子都成為了經典,廣為流傳,稱得上是一首黃鶴樓的絕唱。

❻ 崔顥黃鶴樓賞析

一、賞析

此詩描寫了在黃鶴樓上遠眺的美好景色,是一首弔古懷鄉之佳作。這首詩首聯巧用典故由仙人乘鶴歸去引出黃鶴樓;頷聯緊承首聯,說自從仙人離去,黃鶴樓已經歷經千百年之久;頸聯詩意一轉,進入景物描寫,寫晴日在黃鶴樓所見之景。

尾聯以寫煙波江上日暮懷歸之情作結,使詩意重歸於開頭那種渺茫不可見的境界。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嘹亮而不拗口,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情景交融,意境深遠。

二、原文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三、翻譯

過去的仙人已經駕著黃鶴飛走了,這里只留下一座空盪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回來,千百年來只看見悠悠的白雲陽光照耀下的漢陽樹木清晰可見,鸚鵡洲上有一片碧綠的芳草覆蓋。天色已晚,眺望遠方,故鄉在哪兒呢?眼前只見一片霧靄籠罩江面,給人帶來深深的愁緒。

四、朝代

(6)黃鶴樓賞析視頻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二、作者簡介

崔顥(hào)(704—754),汴州(今河南開封市)人,唐代詩人。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官至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最為人稱道的是他那首《黃鶴樓》,據說李白為之擱筆,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贊嘆。《全唐詩》收錄詩四十二首。

唐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進士。《舊唐書·文苑傳》把他和王昌齡、高適、孟浩然並提,但他宦海浮沉,終不得志。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氣勢宏偉,著有《崔顥集》。

天寶中為尚書司勛員外郎。少年為詩,意浮艷,多陷輕薄;晚節忽變常體,風骨凜然。一窺塞垣,狀極戎旅,奇造往往並驅江、鮑。後游武昌,登黃鶴樓,感慨賦詩。及李白來,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無作而去,為哲匠斂手雲。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擇美者,稍不愜即棄之,凡易三四。初李邕聞其名,虛舍邀之。顥至獻詩,首章雲:「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兒無禮!不與接而入。

顥苦吟詠,當病起清虛,友人戲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詩瘦耳!」遂為口實。天寶十三年卒。有詩一卷,今行。(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他詩名很大,但事跡流傳甚少,現存詩僅四十幾首。崔顥曾為太僕寺丞,天寶中為司勛員外郎。

❼ 黃鶴樓寫作手法賞析

意中有象、虛實結合的意境美。詩從樓的命名之由來著想,借傳說落筆,專然後生發開去。仙人跨屬鶴,本屬虛無,現以無作有,說它「一去不復返」,就有歲月不再、古人不可見之憾;

仙去樓空,唯余天際白雲,悠悠千載,正能表現世事茫茫之慨。詩人這幾筆寫出了那個時代登黃鶴樓的人們常有的感受,氣概蒼莽,感情真摯。

(7)黃鶴樓賞析視頻擴展閱讀

黃鶴樓

唐 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白話譯文:昔日的仙人已乘著黃鶴飛去,這地方只留下空盪的黃鶴樓。黃鶴一去再也沒有返回這里,千萬年來只有白雲飄飄悠悠。漢陽晴川閣的碧樹歷歷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鸚鵡洲。時至黃昏不知何處是我家鄉?看江面煙波渺渺更使人煩愁!

這首詩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黃鶴樓因其所在之武昌黃鶴山(又名蛇山)而得名,傳說古代仙人子安乘黃鶴過此(見《齊諧記》);又傳說費禕登仙駕鶴於此(見《太平寰宇記》),這首詩詩就是從樓名之由來寫起的。詩人登臨黃鶴樓,覽眼前景物,即景生情,詩興大作,創作了這首詩。

❽ 如何賞析《黃鶴樓·崔顥》

崔顥《黃鶴樓》賞析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一)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樓頭送目,江天相接的自然畫面因白雲的襯托愈顯宏麗闊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詩人的心境漸漸開朗,胸中的情思也隨之插上了縱橫馳騁的翅膀:黃鶴樓久遠的歷史和美麗的傳說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終歸物在人非、鶴去樓空。人們留下什麼才能經得起歲月的考驗?她不是別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爛也割捨不斷的綿綿鄉戀、悠悠鄉情。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艷陽高照,澄空流碧,恍惚中,漢水北岸的樹木化作久久思念的親愛之人,宛如眼前。和煦的陽光,給人家的溫暖。依稀間,鸚鵡洲上的芳草叢中走來一身正氣、擊鼓罵曹的禰衡,他面對黃祖的屠刀,視死如歸,血灑碧草,正是無數浪跡天涯的遊子浸滿血淚的無私付出,才構築了無數令人難忘的故鄉。美好的憧憬與動情的追憶,使得「晴川、芳草」二句極富人情味。詩作的思想品位也因此跨進更為高遠的境地。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後面是夜晚,鳥要歸巢,船要歸航,遊子要歸鄉。水霧江煙,一片迷濛,問鄉鄉不語,思鄉不見鄉,面對此情此景,誰人不生鄉愁也無由。詩作以一「愁」收篇,准確地表達了日暮時分詩人登臨黃鶴樓的心情,同時又和開篇的暗喻相照應,以起伏輾轉的文筆表現纏綿的鄉愁,做到了言外傳情,情內展畫,畫外拖音。

詩作的前兩句民歌風味濃郁,景到言到,語如聯珠;後兩句則對仗工整,音律諧美,文采飛揚。特別是作者獨具匠心的剪裁,更有令人回味無窮之感。詩人將思念親人的狹義鄉愁與心繫天下蒼生的廣義鄉愁有機結合,使得本篇的韻味和風骨跨上了同類詩作的最高峰巔。詩人的風采與秉性亦隨詩篇的展開躍然紙上:他才華橫溢,如晴川東去,奔流不息;他不拘小節,似芳草萋萋,崢嶸不已。沒有自戀自迷之頹廢,也無自私自利之狹隘,鄉愁情懷的抒發也同樣波瀾壯闊、豪邁昂揚,不愧為是被後人推為唐朝七律詩中的第一佳作。

(二)

黃鶴樓舊址在今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大橋武昌橋頭。

相傳始建於三國東吳黃武二年(223)。武昌古時叫鄂州。據《元和郡縣志》記載:「鄂州城西臨大江,西南角因磯名樓,為黃鶴樓。」也有傳說記載,三國時·1297·《唐詩鑒賞大典》一個名叫費文禕的人登仙,曾乘黃鶴在此樓休息,因此得名黃鶴樓。這使千年古樓蒙上了神奇色彩,更加聞名天下。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詩人漫遊到了這里,乘興登臨,首先誦出了這樣的詩句是很自然的。這個起句語言明白曉暢,表面上看沒有什麼辭采,但感情放縱恣肆,藉助於樓名的傳說,卻能一下子將人們帶進一個神話境界,引發出無限遐思。從這點說,這首詩的起句筆勢突兀陡峭,引人入勝,寓奇崛於平易之中。面對歷史陳跡,不免浮想聯翩,「已乘」和「空餘」,「昔人」與「此地」,兩相映襯,凝成了古今變化、物是人非的巨大感慨,深刻地表達了詩人登樓之初的浩然情懷。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頷聯由神話傳說回到了現實感受。詩人登上了古樓,縱目遠眺,只見碧空浩渺,白雲悠悠。這樣空茫的境界不免又使仕途坎坷的詩人產生人世彷徨的無限惆悵。詩人在這里突破了格律的限制,沒有苛求對仗工整,詞性和聲律似對非對,前對後不對,但讀起來音節瀏亮,一氣貫注,顯得自然流動,並不著力。

頸聯兩句對仗則非常精美工穩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繪出了一幅絢麗的大江景色。當詩人的視線從遠處的天際回落到地面景物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漢陽。

那裡,綠樹掩映,漢水交匯,在明麗的陽光下,看上去分外清晰,江面,只見一丘沙洲隆起江心,這就是鸚鵡洲了。東漢末年的文人彌衡,曾在洲上作過《鸚鵡賦》,彌衡被江夏太守黃祖殺於洲上,後人便改洲名為鸚鵡洲,作為紀念。彌衡素有文氣,但懷才不遇,終遭不幸,如今只剩下一片芳草萋萋。詩人見景生情,不由地聯想到自己的漂零身世。雖然他以如椽的大筆為眼前的景物勾勒出一幅色彩鮮麗,形象優美的圖畫:

紅艷的陽光,白亮的浪花,濃綠的樹木,但是景色雖好,終究還是異鄉的土地啊!

於是,那惆悵的情懷就自然地轉化為無盡的鄉愁了。「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末聯描繪的江面已是一片暮靄,彷彿籠罩著煙霧一般。「煙」字能表現出一種朦朧、彌漫、飄忽的景象。為許多詩人喜用。崔顥在這里用了一個「煙波」,就把水波渺茫,暮靄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現出來了,在極有深度的視覺形象中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它與「日暮」

一同構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詩人的懷鄉之情:

黃昏時分,忙碌在外的人們都在回家了,而自己呢,宦途失意,還面對浩浩大江,獨立在蒼茫暮色之中,更添異地飄泊之感。一個「愁」字作結,點出了全篇的主旨。

思鄉是古人抒情的主要內容之一,在遊子的登臨詩作中更為習見。這樣的詩歌,抒發的雖不是憂國憂民的感情,卻可以從詩人那飄泊動盪的生活感受中,反映出封建社會一些知識分子的困苦情狀。《黃鶴樓》這首詩景色絢爛,境界開闊,在感情基調上並不頹唐,不失為這類主題中的「千古擅名之作」。

這首詩通過詩人在仕途失意之際來游黃鶴樓的所憶所見,抒發了弔古傷今之感和遊子的鄉愁。詩的前四句主要寫詩人登黃鶴樓的憑吊之感。而這種覽勝弔古的情思又自然地與有關黃鶴樓命名之由來的美麗傳說緊密相聯。駕鶴成仙美麗而虛幻,但詩人卻浪漫地認無為有,肯定他們「已乘黃鶴去」,現在黃鵠磯上只剩下空樓一座,徒有其名而已!

於是,詩人弔古傷今之意,借鶴去樓空點出,從而使畫面呈現出一種空寂寥落感。而「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二句,又深寓了古人不可見之憾,展現了詩人對世事變幻無常的感慨。這種人事變遷、今非昔比的感慨,在古人心目中是典型的,也是共通的,它是很容易觸動政治失意者的共鳴。詩的後四句,寫登樓所見景色和因憑吊而生的鄉情。詩人登樓遠眺,漢陽府東晴川閣附近平坦的陸地上草木繁茂,歷歷在目;而江中的鸚鵡洲上則「芳草萋萋」,生意盎然。

看到亭亭綠樹,萋萋芳草,此時,詩人心中驀地想起了《楚辭·招隱士》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的名句,觸發了思鄉之情,於是,詩人的目光便落在「日暮」時分的「煙波江上」,想透過眼前迷茫的景色去尋覓自己的「鄉關」,然而,故鄉遙迢千里,詩人在黃鶴樓上怎麼能夠看得到呢?從而由「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透露出濃重的鄉愁。這種情思渺渺、悠悠不盡的心靈感受,對客游異鄉的人來說,是不難理解的。

在律詩中,這是一首破格之作。詩的前四句一氣貫注,跌岩轉折,連用三個「黃鶴」、兩個「空」字,第三句幾乎全用仄聲,第四句又用三平調煞尾,完全擺脫格式和平仄的拘束,自然流泄,意到筆隨,情躍紙上。對於這一七律中的離格奇絕之筆,沈德潛曾稱贊它是「意得象先,神行語外,縱筆寫去,遂擅千古之奇」。作為律詩,前四句既然破格,後四句就要力求整飭歸正。否則,就把七律寫成七古了。由於該詩後四句回到格律時文筆也很自然,因此它在整體上仍然給人以大氣磅礴、一氣呵成的感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此詩實在是一種創新和突破,所以,人們不僅不以「離格」責之,反而彌覺新穎。

❾ 黃鶴樓的賞析,快!!!!!

《黃鶴樓》
作者:崔顥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回白雲千載空悠悠答。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註解】:
1、黃鶴樓:故址在湖北武昌縣,民國初年被火焚毀,傳說古代有一位名叫費文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