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魯迅風箏賞析

魯迅風箏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4 16:35:46

㈠ 魯迅的<風箏>評析.

《風箏》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寫的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首先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風箏聯想到故鄉早春二月時節的放風箏開始描寫,流露出淡淡的鄉愁。然後自然地從風箏想到兒時往事:作為兄長的他對所謂沒出息的酷愛風箏的弟弟的懲罰。成年後的作者為自己幼時的無知,對弟弟兒童天性的扼殺行為充滿了內疚和自責。更令作者痛苦的是他已無法求得寬恕,因為弟弟對這件往事已漠然忘,這里照應了文章一開頭作者見到風箏時「驚異和悲哀」的情緒。這種驚異和悲哀並不僅僅在於作者內心的深刻自我反省,而在於他從弟弟的「全然忘卻」中體會到中國老百姓對封建道德奴役、家長式的專制制度的不覺醒,因而倍感改造「國民性」任務之艱巨,點出作者心情沉重的內在原因。文章敘事與抒情緊密相聯,在敘事的基礎上,抒發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極端憎惡和對美好明天的憧憬。此文以白描寫景、寫人,舒事與感嘆、議論相結合,滲透著一種深沉的理性精神。
賞析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㈡ 魯迅的作品風箏,全文解析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另一個特點,是作者採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里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

《風箏》寫於1925年1月。但是魯迅在1919年9月發表過一篇《我的兄弟》,寫的完全是《風箏》里的故事。《我的兄弟》只有三百餘字,像是《風箏》的提綱。
當然,《我的兄弟》是獨立的一篇作品,它表達一種愧疚之情,說明壓抑兒童游戲的本能是錯誤的,甚至是殘酷的。《風箏》也寫了這些,也表現了這種感情和這種思想。但是,《風箏》畢竟是一篇嶄新的作品,它表達的內容就不僅僅是這些。《風箏》的開頭和結尾都寫著一個被壓抑、被封鎖住的春天。如果說《雪》是在冬日裡尋春,那麼《風箏》卻是在春風里感到冬的肅殺。這仍然是一首關於春天和青春的詩,是魯迅在繼續「尋求那逝去的青春」。
《風箏》一開始先由北京的寂寞的春天、灰暗的春光寫起。然後,便是故鄉「春二月」的回憶,是「一片春日的溫和」。風箏是故鄉春日的象徵,是美好青春的象徵,它引導讀者進入「久經逝去的春天」。

㈢ 魯迅《風箏》的語言賞析

「很驚惶地站起來,來失了色瑟縮源著」是因為風箏被無端肢解了,他獨自「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其驚恐不安的內心,其悲苦無奈的神態,寫得是多麼真切,彷彿如見其人。

。「我」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便「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因被「瞞」而「憤怒」,只一筆,就勾畫出了「我」的頗帶幾分「專制」色彩的心理狀態,而一個「折」字,一個「擲」字,一個「踏」字,則傳神地寫出了「我」的一連串動作,十分具體地表現出了「我」的盛怒和狂暴,與小兄弟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照。這些平常的字眼兒,由於作者運用得恰到好處,就產生了不尋常的藝術效果。

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㈣ 魯迅風箏解析

答1、因為那時的弟弟還小,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也是他小時候的游戲,而我卻把弟弟的風箏弄壞了,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答2、是弟弟偷偷的做風箏而我見到了後不但沒幫他,反而把他的風箏給弄壞了,並且踩在自己的腳下。
答3、因為他想起了原來是怎麼對弟弟的,而且剛好是在一個時間,對弟弟的實施。
答4、弟弟他忘了風箏,他原諒了自己
答5、給弟弟道歉的時候,可弟弟沒記得原來的事
6、當時的封建
7、因為我不幸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8、自己的過錯
9、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

可以用了吧

㈤ 哪位能找到關於魯迅<<風箏>> 的賞析

賞析魯迅的《風箏》

賞析魯迅的《風箏》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體現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關注社會的情感。在筆者看來,他的文章多數不容易讀懂,甚至有些雜文艱深悔澀,例如《朝花夕拾》。但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動人,筆者首推《風箏》。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裡。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至此,應該把魯迅的另一篇文章與《風箏》連系分析,就是《狂人日記》。在《狂人日記》中,作者直呼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主題與《風箏》不謀而合,只是後者更為形象具體,它含「情」說「理」,情理交融,用事例去敘述,讓讀者更容易領會它深遠的主題,感受言外之意。
《風箏》最特出的兩大特點有如下:
一、 人物刻畫之高明。全文一筆一劃,有如勾畫畫像,著墨不多,卻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聽旁人的故事一樣。」僅僅幾筆,已將人物的意情神韻攝了下來,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已過去全然忘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二、 情之深,感人到極。敘事的文章真情實感,往往以情動人。「我」的追悔、我的驕橫,以及小兄弟的惶恐和絕望,種種的情感在文章字眼中恣意流露,讀者一路讀來,幾乎與之一同呼吸,心情隨之起伏。自我的檢討,對弱小者的同情,對舊社會的批判,一種文人關注現實的情感,隨文章流露了出來。
《風箏》整體上為敘事性散文,帶有抒發感情的基調貫通全文。這種感情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采擷人生影片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有關風箏的一點記憶。平凡的材料,情節也簡單,但是,作者卻在現象中層層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過了寫自己幼年時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和成年後通過與兄弟放風箏,希望獲得寬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動實質是對兒童的天真無邪的天性的虐殺。作者批判剖析、自我,進而得出了舊社會思想一味戕殺兒童活潑自然的個性的結論。文章由小見大,言近旨遠,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個更深遠的高度。

㈥ 風箏 魯迅 賞析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文章以風箏為引線,對「我」粗暴對待小弟的言行,作了深刻的反思。同時對小弟這樣的人的不覺悟表示出深深的悲哀。這無疑是對封建宗族制度摧殘兒童的罪惡進行控訴。
敘述往事與抒情緊密結合是文章的突出特點。全文雖以敘事為主,但深深地融匯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關鍵的地方,則又通過凝煉的語言,作了畫龍點晴的點染,使文章感情的表達更加明朗。例如,文章開頭「我」從北京冬季的天空中,看見一二風箏浮動著,引起了一種驚異和悲哀。為什麼呢?下面作者就插入一段對故鄉風箏時節的回憶。這段文字不僅敘述了故鄉早春的景象,而且在這一景一物的描寫中,都凝聚「我」對故鄉的贊美之情。在此基礎上,作者進一步直接抒發了這種感情:「我現在在那裡呢?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久經廖別的故必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這就將「我」對故鄉的深切懷念更充分地表達出來。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還不單純是為了抒發「我」對故鄉的深情,如聯系全文來看,回憶故鄉,目的或落腳點是使「我
想起幼時欺凌小兄弟之事。」我「在這里進行了反思。透過這個小」我「,看到舊的倫理道德統治下的整個社會面貌——大「我」——家長式的管理、長幼尊卑的秩序是何等的神聖,何等的殘酷,何等的愚味無知,它扼殺了兒童的天性,當作者挖掘的釀成悲劇的社會原因。「我」的回憶是對封建宗族制度的摧殘兒童的控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我」經過深刻反省認識到這一地可挽回的過錯過後,心情無比沉重。這種懺悔意識,否定了舊「我」,催生了新「我」,「我」的思想演進軌跡明晰了,「我」的復雜心理狀態顯示了,正是這些原因,所以當「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風箏,而感到「驚異與悲哀」。
另一個特點,是作者採用白描的手法,幾筆就把人物形象、性格特點,傳神地勾畫出來。例如描寫「十歲內外」,「多病,瘦得不堪」的小兄弟,「張著、嘴,呆看著空中出神」,為別人放的風箏「驚呼」,「跳躍」,這就把小兄弟善良、活潑可愛、喜歡游戲的性格表現了出來。當他私自做風箏的秘密被發現後,作者描繪了他窘迫不堪的神情時這樣寫道:『他向著大方登,從大小登;便很驚惶地站了起來,失了色瑟縮著。」作者在這里寫出了小兄弟的精神狀態,是被封建禮教所麻木的自然流露,這不單純是膽小的緣故,其深層原因更是造成此種現象的依據。當「我」徹底毀壞了他既將完工的風箏,傲然走出時,他「絕望地站在小屋裡」。這里作者對其它並未著力渲染,只是抓住小兄弟的表情神態,簡約的幾筆,就將他進行正當游戲的願望遭到虐殺後,那種驚懼、絕望的心情,極其形象地揭示了出來,這些描寫完全符合兒童的特點。與小兄弟的形象想對照,突出了「我」的粗暴、兄長的威嚴。
另外,文章的。心理描寫也很出色。如作者在寫「我」時,主要抓住人物我心理描寫,著重寫了「我」的沉重的。心情、謀求補過的方法,以及補過不成後感受。這些心理活動,充分表達了「我」的悔恨與悲哀,尤其是當「我」向小兄弟提起兒是的這樁舊事時,弟弟卻驚異地問:「有過這樣的事么?」顯然,他已經「全然忘卻。」這一筆的含義的深刻的,它意味著直到作者寫不文時有的人對封建思想的奴役還不覺醒。這使作者深感沉重和悲哀!

㈦ 魯迅 風箏 賞析

從側面寫出他對他弟弟的童年的游戲進行扼殺的深深的懺悔,心裡感到很不應該

㈧ 魯迅《風箏》句子賞析

1.擲是有力的扔,那個帶有動作者的感情在里邊,表示動作者當時很激動。
2.踏不能改為踩的內原因也容是如此,踏是用力的狠力的踩,也是有感情在里邊。
純文學的書,每一字每一個詞都是經過錘煉的,中國的字詞同義的很多,但是每一個詞卻又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在里邊,是不能夠輕易替換的。

㈨ 魯迅的風箏,分析

.寫法精講

①這篇散文中,有魯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有魯迅的自省精神,有魯迅對小兄弟身受「虐殺」卻無怨恨的深沉感慨。

②文章說的是小時候不許小兄弟放風箏,不準小兄弟弄這種沒出息的玩藝,行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戲之於兒童的意義,魯迅醒悟過來,自己當年的行徑,簡直是「對於精神的虐殺」。雖然事隔久遠,魯迅還是一心想補過,然而小兄弟卻全然忘卻,「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③從手足之情上看,當年不許小兄弟放風箏,是為小兄弟有出息,那種恨,是恨鐵不成鋼。一旦明白自己錯了,雖是幾十年前的往事,雖為兄長,也要討小兄弟寬恕。同胞手足之情溢於言表。

④從游戲的意義上看,「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到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

⑤從魯迅的自省精神看,魯迅是嚴於解剖自己的,嚴於自省的,往事、小事,都一絲不苟,知錯必改,鄭重其事,這種精神非常可貴。

⑥從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這種現象上看,魯迅的感慨尤其深沉,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小兄弟為什麼全然忘卻?原來他偷做風箏,自己也並不認為正當,以為兄長該管,因此並不耿耿於懷。

2.重點精講

①第一、二段:「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而出現於遠處天空中一二風箏的浮動,使「我」似乎看到「久經訣別的故鄉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在這天空中盪漾了」,在「我」與讀者的面前展示出了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圖畫:天空,抬眼看見的是淡墨色的蟹風箏或嫩藍色的蜈蚣風箏,耳邊聽見的是沙沙的風輪聲;地上,楊柳已經吐芽,山桃也多吐蕾,這早春二月的景象正和天上的點綴相照應。作者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既增添了往事回憶哀婉動人的力量,又使作品帶上幾分明麗的色彩,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嚮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第一段從結構上說,是為了引出下文。

②第三段:這段話描寫出小兄弟對風箏入迷的情態。「我」「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不許」放風箏。而小兄弟「最」喜歡風箏。他沒有風箏,就眼巴巴「呆看」著人家的風箏在空中飄游而「出神」,「有時至於小半日」;他時而為人家的風箏突然跌落下來而失聲「驚呼」;他時而又為人家的風箏因「纏繞解開」而「高興得跳躍……」多麼美好的心靈,多麼純真的情感!作者把小兄弟入迷的情狀描寫得越如醉如痴,越能加重對剝奪他放風箏權利的封建家規的控訴力量,而小兄弟那時十歲內外,正是游戲的年齡,多病,瘦得不堪,正需要鍛煉身體,而風箏正是可以使他高興使他強壯的一項運動。這些都為下文「我」蠻橫毀壞小兄弟「苦心孤詣」而「偷做」風箏埋下伏筆。

③第四段:放風箏,這本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我」卻把它看作是「沒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而且強加於人,對小兄弟橫加限制,以致因為「憤怒他的瞞了我的眼睛」「偷做沒出息孩子的玩藝」,而破壞了小兄弟辛辛苦苦做好的風箏,本段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作了具體的解釋。「即刻伸手摺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如此無情的踐踏,並「傲然」離去的神態,作者稱之為「精神的虐殺」,是非常深刻的。被糟踐的雖然是一隻風箏,可是同時受到傷害的卻是一顆本來應該受到愛撫的稚嫩的心。耐人尋味。小兄弟呢?他「很驚惶地站起來,失了色瑟縮著」,「後來絕望地站在小屋裡」。小兄弟受了這樣無理的對待,也只能逆來順受。因為「論長幼」,「我」是兄長,自以為擁有無限的權力。從「我」對風箏的態度和破壞風箏的粗暴行為,我們清楚地看到了「我」的精神上和心理上某種鮮明的印記被扼殺兒童天性的封建教育思想和老幼尊卑的陳腐觀念打下的烙印。這使人痛切地感到其中包含著某種具有悲劇意味的東西。

④第五、六段:當「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這一新鮮科學氣息一旦吸進「我」的中毒很深的心靈,就產生了「懲罰」感,就難忘那「精神的虐殺」的一幕,心就「彷彿同時變了鉛塊,很重很重地墮下去了」。痛感自己不準小兄弟放風箏,並把小兄弟喜歡入迷的表現視為「笑柄」,看作「可鄙」的思想與行為,是對一顆稚嫩的童心的嚴重摧殘,由此而自責和反思,袒露出嚴於解剖自己的心靈美。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游戲實在出於兒童天性,游戲使兒童活潑、健康、聰明。因此不準游戲,無異於虐殺兒童天性。魯迅看到外國的兒童教育主張,認識了中國舊式教育的落後,願中國的兒童教育改變落後的偏見,願兒童精神從此不受壓制,從此能夠健康成長。第六段承上啟下。

⑤第七段:這段描寫「我」企望「補過」的心情,「補過」的方法:由「不愛放風箏」,「嫌惡」風箏,反對小兄弟放風箏,毀壞風箏到「送他風箏,贊成他放,勸他放,我和他一同放」,這是多麼大的變化啊!「我」抖掉了精神的枷鎖,似乎恢復了兒童的天性,「嚷著,跑著,笑著」,在歡快的旋律中,極為簡短的語句隨著輕松的節奏跳躍著,好像重現了孩子們放風箏時活潑、歡樂的景象。但這只不過是一個反襯罷了,因為時過境遷,一切都無從追回了,結果只能加重「我」悵惘、悔恨的情感。

⑥第八、九、十、十一段:這幾段描寫當「我」懷著一顆「沉重」的心去討小兄弟的寬恕時,小兄弟卻「全然忘卻」在「我」看來是「精神的虐殺」的一幕。聽著往事反而「驚異地笑著」:「有過這樣的事么?」這段朴實無華的文字,展示了小兄弟身受「虐殺」卻毫無怨恨。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文章就落腳在這一點上,留下無盡的悲哀和發人深思的問號。

⑦第十二段:文章開頭說,「我現在在那裡呢?」在「嚴冬的肅殺」之中。這時,作者憶及逝去的春天。文章結尾說,又見到故鄉的春天;而這時,「四面又明明是嚴冬」。這首尾的照應是由實而虛由北京的風箏而想起故鄉的春天;又由虛而實,由回憶中的春天進入現實的嚴冬。

為什麼說「悲哀」是無可把握的悲哀?「我」要討弟弟的寬恕,撫平他精神的創傷,而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精神被虐殺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無法補過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這是怎樣的悲哀啊。而這種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說「無可把握的悲哀」,想擺脫也不可能了。

為什麼說「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見春天,不要望見風箏,這才能忘卻,才能擺脫悲哀。我只感覺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氣」,不僅指當時的天氣,而且指心頭的悲涼。當年虐殺者與被虐殺者都被愚昧觀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為有什麼錯,現在虐殺者有了覺悟而後悔痛苦,而被虐殺者已經全然忘卻。覺悟者永遠無法補過,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慄。

3.難點精講

①這篇散文的主要意思是什麼?

初讀後,可以感知魯迅先生不是天生的智者,他也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傳統觀念有落後的一面。但是魯迅先生可貴的是,一旦接受科學思想,是知錯必改的,魯迅先生充滿了自省精神。魯迅又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之所以能夠肆意虐殺的原因。

②對於「精神的虐殺的這一幕」怎樣理解?

「我」過去認為,放風箏「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藝」,作為兄長,嚴格管束弟弟,原是為弟弟有出息,現在反思起來,當年為落後觀念所支配,自己的行徑實在是「精神虐殺」的行為。從這一幕里,我們可以看出魯迅童年時代長幼之間很不平等的封建秩序。「論長幼,論力氣,他是敵不過我的」,可見作為兄長的粗暴行徑是以暴力為基礎的。魯迅把自己寫得很粗暴,字里行間深含自我譴責的意味。做弟弟的呢,兄長不許放就不敢放,只得偷偷做風箏,被兄長發現,驚惶失措,快要完工的風箏被兄長踐踏,也毫無抗爭的意思,除了絕望,沒有一句抗辯的話。

③「我」懂得游戲的意義後,心情沉重,總想補過,這說明什麼?

魯迅一旦接觸科學思想,就認識錯誤,設法補過,並不因為自己當初的動機是好的就原諒自己,也不因為當初的想法是受了傳統的影響而寬恕自己,也不因為時間相隔久遠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麼沉重,可見他是多麼嚴厲地解剖自己,他的為人是多麼嚴肅認真。

④「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全然忘記了,為什麼「我」的心情反而「只得沉重著」?

「我」討弟弟的寬恕,弟弟卻全然忘卻,毫無怨恨,「我」的心因而不得輕松,只得沉重著,這又翻出一層意思。被虐殺者並不認為被虐殺,把兄長的行徑視為合情合理,做風箏要偷著做,正說明自己也不認為游戲是「正當」的,一旦被兄長發現,自認該罰。被虐殺者的麻木使虐殺者可以恣意妄為,這是尤其令人悲哀的。所以魯迅只覺得這世界一片肅殺和寒威。

⑤「四面都還是嚴冬的肅殺,久經訣別的故鄉的久經逝去的春天,卻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怎麼說春天「久經逝去」?為什麼又說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盪漾了?

這里所說的「春天」,有特定的含義,是小時候的故鄉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風箏的春天,現在,在北京,看見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由風箏而聯想到故鄉風箏時節的春天氣息,所以覺得這春天「就在這天空中盪漾了」。

⑥看到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為什麼說是「不幸」?

跟「懲罰」一詞聯系起來就明白了,因為自己一向以為管小兄弟管得對,現在見到書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來,受到懲罰了,對舊「我」來說,良心遭受了譴責,可謂「不幸」。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㈩ 魯迅先生的散文《風箏》的賞析(150字左右)急!!!

賞析魯迅的《風箏》

賞析魯迅的《風箏》

魯迅是我國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他的文章深沉厚重,體現強烈的愛國情操和關注社會的情感。在筆者看來,他的文章多數不容易讀懂,甚至有些雜文艱深悔澀,例如《朝花夕拾》。但也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章非常動人,筆者首推《風箏》。
文章由回憶引起,看到風箏,「在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引發了作者的記憶深處的往事。自己不愛風箏,甚至「厭惡」風箏,「以為這種沒出息的孩子所做的玩藝」,看到了小兄弟因風箏而「驚呼」「高興得跳躍」,認為是「笑柄,可鄙的」——這些情感導致了他接著下來對小兄弟的一次精神虐殺——當「我」恍然大悟,發現他偷偷地做風箏時,「憤怒地」「折斷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將風輪擲在地下,踏扁了」,面對「我」的「傲然」,小兄弟先是「很驚惶」,「失了色的瑟縮著」,最後「絕望地」留在小屋裡。這些人物描寫,僅寥寥無幾,就刻畫了人物的個性特點,神情呼之欲出。「我」為兄長,小弟「多病,瘦得不堪」,「論長幼,論力氣,他都是敵不過我的」。所以當自己驕橫地踏碎他的夢想時,他毫無反抗之力。
時間逝去,再見到風箏時,作者敘述道:「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並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因為中年後的他發現年少時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但自己卻把它沒殺了。「我的心已彷彿變了鉛塊,很重很重的墮下去了」。「我」虐殺兒童的思想根源,來自當時封建思想的束縛。舊思想無視孩子的天性,認為守規守矩的才是好孩子,文中用「肅殺的嚴冬」暗示了當時的社會環境,使文章含蓄又帶有深意。
至此,應該把魯迅的另一篇文章與《風箏》連系分析,就是《狂人日記》。在《狂人日記》中,作者直呼出了「救救孩子」的口號,主題與《風箏》不謀而合,只是後者更為形象具體,它含「情」說「理」,情理交融,用事例去敘述,讓讀者更容易領會它深遠的主題,感受言外之意。
《風箏》最特出的兩大特點有如下:
一、 人物刻畫之高明。全文一筆一劃,有如勾畫畫像,著墨不多,卻成功地刻畫了人物的形象。「『有過這樣的事么?』他驚異地笑著說,就像聽旁人的故事一樣。」僅僅幾筆,已將人物的意情神韻攝了下來,呈現在讀者面前,一個已過去全然忘卻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二、 情之深,感人到極。敘事的文章真情實感,往往以情動人。「我」的追悔、我的驕橫,以及小兄弟的惶恐和絕望,種種的情感在文章字眼中恣意流露,讀者一路讀來,幾乎與之一同呼吸,心情隨之起伏。自我的檢討,對弱小者的同情,對舊社會的批判,一種文人關注現實的情感,隨文章流露了出來。
《風箏》整體上為敘事性散文,帶有抒發感情的基調貫通全文。這種感情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感受,采擷人生影片中的一個小小的片斷,有關風箏的一點記憶。平凡的材料,情節也簡單,但是,作者卻在現象中層層深入,剖析,在平凡中得出了精深的哲理。文章通過了寫自己幼年時不允許小兄弟放風箏和成年後通過與兄弟放風箏,希望獲得寬恕,揭示了自己的行動實質是對兒童的天真無邪的天性的虐殺。作者批判剖析、自我,進而得出了舊社會思想一味戕殺兒童活潑自然的個性的結論。文章由小見大,言近旨遠,把思想感情推向了一個更深遠的高度。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