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徐悲鴻愚公移山賞析

徐悲鴻愚公移山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4 11:47:16

❶ 愚公移山徐悲鴻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 1940年,徐悲鴻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是徐悲鴻畫作中的神品,畫作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有機地融會一體,獨創了他「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事件,作品問世幾十年,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國寶級的油畫作品,在長達65年充滿傳奇的流傳中,海外的炎黃子孫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熱愛和犧牲精神,終於使這個國寶回到了祖國。我們在此無意賞析這幅畫的藝術性,而更多地關注這幅畫的思想性。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愚公移山》是徐悲鴻先生藝術創作頂峰時期的經典作品,也是中國油畫史上最精彩的作品之一。徐悲鴻先生曾創作兩幅油畫《愚公移山》,此次被瀚海公司徵集到的是徐悲鴻先生完成的第一稿,尺寸稍小(46×107.5cm);現收藏於徐悲鴻紀念館的《愚公移山》是第二稿,尺寸為400×200cm。第一稿從構思、創作、保護、收藏都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據悉,抗戰期間,徐悲鴻與印度聖雄甘地會面,他從這位印度靈魂人物身上隱約看見愚公的形象,於是充滿激情地創作了《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1941年底,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在新加坡的徐悲鴻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密藏於枯井,後為感激這些「枯井之寶」守護者,他以《愚公移山》相贈。據介紹,北京徐悲鴻紀念館收藏的《愚公移山》在「文革」中卷放於潮濕的房間,顏色脫落。中法油畫專家經過5年的艱難修復終於使其重見天日,但徹底恢復原貌尚需時日。因此,此次上拍的《愚公移山》是目前最能體現徐悲鴻抗戰期間創作風貌的巨作。

❷ 徐悲鴻當時創作《愚公移山》這幅畫的寓意所在是

他在1940年創作這幅畫,創作時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立意在於以形回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答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很高興能夠為樓主回答問題,希望樓主能夠採納鄙人的愚見,如果還有什麼需要咨詢的繼續追問哦,謝謝,嘿嘿

❸ 徐悲鴻 愚公移山圖 為什麼出名

徐悲鴻是我國現代抄著襲名畫家、美術教育家。1940年,他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是徐悲鴻畫作中的神品,畫作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有機地融會一體,獨創了他「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事件,作品問世幾十年,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國寶級的油畫作品,在長達65年充滿傳奇的流傳中,海外的炎黃子孫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熱愛和犧牲精神,終於使這個國寶回到了祖國。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我們在此無意賞析這幅畫的藝術性,而更多地關注這幅畫的思想性。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❹ 請寫一短文,說說徐悲鴻當時創作《愚公移山》這幅畫的寓意所在

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內民將抗日進行到容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徐悲鴻先生曾創作兩幅油畫《愚公移山》,現收藏於徐悲鴻紀念館的《愚公移山》是第二稿,尺寸為400×200cm。第一稿從構思、創作、保護、收藏都充滿了傳奇的色彩。據悉,抗戰期間,徐悲鴻與印度聖雄甘地會面,他從這位印度靈魂人物身上隱約看見愚公的形象,於是充滿激情地創作了《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1941年底,為了躲避日機轟炸,在新加坡的徐悲鴻把自己所有的作品和收藏密藏於枯井,後為感激這些「枯井之寶」守護者,他以《愚公移山》相贈。

❺ 徐悲鴻油畫愚公移山圖的 時代背景 表達內容 藝術特色

根據您的問題再學習思索,編輯出以下回答:
1、時代背景:
徐悲鴻油畫愚公移山圖創作於中國人民抗日的艱苦年代,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實踐。《愚公移山》的題材,取於《列子·湯問》。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愚公挖山不止的氣概,表達國人抗日決心和毅力,鼓舞和激勵大眾爭取全民族的最後解放。
2、表達內容:
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鏟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畫家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卧,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3、 藝術特色 :
徐悲鴻的藝術思想基本上是在一條有傳統到寫實為基礎的軌跡上發現行起來的。特別是受法國學院式教育的影響頗深。他強調師法造化。重視基礎訓練,培養了一批批具有堅實功底的美術人才。形成了中國藝術教育中的「徐悲鴻體系」。
《愚公移山》是徐悲鴻中國畫的代表作之一,是以古代寓言人物故事為題材,表現中國人民堅持抗戰到底的必勝信念,對激勵中國民眾的抗戰鬥志無疑起著重大的影響。
在繪畫筆法和色彩方面,這幅畫充分體現了作者在中國傳統技法和西方傳統技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功底。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白描勾勒手法被運用於人物外形輪廓、衣紋處理和樹草等植物的表現上,而西方傳統繪畫強調的透視關系、解剖比例、明暗關系等,在構圖、人物動態、肌肉表現方面發揮得淋漓盡致,在人物造型方面,作者借用了不少印度男模特形象,並直接用全裸體人物進行中國畫創作,這是徐悲鴻的首創,也是這幅作品另一頗為獨特之處。可以說,徐悲鴻在這幅作品中將中西兩大傳統技法有機地融會貫通成一體,獨創了自己"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
《愚公移山》構思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起稿於同聖雄甘地會見及跋涉喜馬拉雅山之間,完成於聖地尼克坦,美術史學家挖掘出的這些多元而復雜的成因和背景,無不醞釀於畫家改革中國美術的初衷。徐悲鴻從不是一位搞「純粹藝術」的畫家,在強調寫實主義的努力中,從未放棄古典傳統與愛國精神。《愚公移山》的開創性,與其說是一種孜孜以求的水到渠成,不如說是畫家的人文關懷落在時代的命運上,因此,《愚公移山》從誕生之日起,註定成為一代畫家將自我生命與民族興亡的現實緊密相系的楷模。

❻ 愚公移山 這幅畫的賞析200字左

寓意堅來持不泄,必有所成.徐悲自鴻早年在歐洲學畫時曾被老外看不起,認為中國人是蠢材,不可能取得成就,徐悲鴻為了還擊,替中國人爭光,努力不怠的學畫,並最終獲得成功,說明了勤奮和堅持可以創造奇跡.
至於愚公移山,應該也是有傳說來源的,著名作家金萬藏在其小說《翻譯者的奇遇》中大膽的假設,認為這可能是一次盜墓行為,用移山為名進行掩蓋.在當時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不去種地卻把全部生產力用去移山,別的不說,光吃飯就成問題了.

❼ 《愚公移山》為我們揭示了什麼哲理

關於《愚公移山》升華為民族精神的哲學基礎

寓言故事《愚公移山》與大量古代神話、傳說、寓言故事一樣,記錄了古代先民們對大自然的認識,寄託著美好的願望,闡述著精微的人生哲理。我國古代神話、寓言故事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如《女媧補天》、《後羿射日》、《鯀禹治水》、《精衛填海》、《邯鄲學步》、《葉公好龍》等,有很多是具有深刻哲理的。但是在眾多的神話、寓言中,只有《愚公移山》能夠從寓言故事升華為民族精神。

《愚公移山》記錄於《列子·湯問》一書。列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原名列禦寇,所著《列子》(現在普遍認為《列子》是魏晉時期的偽書,但無論真偽,都不影響其思想價值)以哲理散文、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的形式,闡述了道的屬性和物質運動的思想,反映了人的心理片斷和理性思維。《湯問》是《列子》八篇中的第五篇,主要內容是以商湯和夏革問答的形式,從探討世間萬物有無始終、天地有無盡頭開始,講述了諸多寓言故事。

《愚公移山》以思想浪漫、語言生動而膾炙人口,從文學角度看,完全可以看做是一篇上乘的古代文言小說。但從思想內涵上看,它探討了事物的相對性規律,生發了對立統一的意識,涵蓋著古代先民們樸素的哲學思想。 從哲學角度去分析,《愚公移山》至少包含以下幾種原始的對立統一觀點:

一是愚與智的關系。寓言的主人公是愚公,同時又有一個對立面智叟。這從文學的角度構置了一個矛盾,從哲學的角度講述了一個「愚與智」的關系。愚公看似愚蠢的移山壯舉,是因為有「指通豫南,達於漢陰」的宏大理想做支撐的。他不顧年邁力衰,毅然從事這一偉大事業,以至於最終感動上帝。而智叟目光短淺、安於現狀,對愚公的行為冷嘲熱諷,結果是愚公憑借堅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成功,而智叟則因貌似聰明而被人們嘲笑。這又完成了愚與智的轉化,即「大愚就是大智」。

二是一與眾的關系,也就是少數與多數的關系。年已90的愚公發起移山這一倡議,這是個人的想法,但是他又通過各種方法,如家庭會議、率先垂範等,來動員家人參與這項事業,以至於感化帶動鄰里共同參與,使移山這項任務轉化成了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行為,這就是個人力量和群眾力量的關系。從現代領導學來講,它講述的是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倡議者和廣大群眾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說,宏偉的目標可以由一個人或一級組織提出來,但實現這一目標,必須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參與,所謂民心齊、泰山移,眾志成城、無往而不勝。

三是內與外的關系。從地理區域上說,太行、王屋二山擋住了愚公的去路,構成了愚公的內部生活環境,移山就是要打通這個內部環境和外部世界的聯系。這體現了人們對內與外、局部與全部的關系的認識,體現了人們克服困難、走向廣闊天地的強烈願望。如果再引申一步,阻擋住「愚公」的山,可以是有形的太行、王屋二山,也可以是無形的擋在人們思想上的山。從這個意義上說,老愚公具有開放意識、開放精神。

四是當代與未來的關系。愚公從事的事業是開創性的。他知道,僅憑一代兩代人是完不成這項任務的,但還是要下決心干成這件事情,並且要求他的子子孫孫永無窮盡地完成這項偉大事業。這是當代與未來之間的關系,反映了人類的文化傳承精神。當代和未來雖不在一個時空上,但只要有了統一的理想目標,這個目標就會跨越時空界線,成為一代代共同為之奮斗的精神支柱。

五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在自然面前,是被動地適應自然,還是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去有目的地改造自然,這是古代思想家爭論的焦點之一。《愚公移山》的故事表達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即人可以改變環境、人可以改造自然、人可以變不利條件為有利條件,體現了「人定勝天」的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也正是有了這種思想,愚公移山才更加顯示出它強大的生命力。

如上所述,《愚公移山》不是一般性的寓言,它應該是古人的哲學觀點、政治論述。寓言故事本身揭示的哲學思想特別是人面對自然的態度,這就為後來《愚公移山》升華為民族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關於愚公移山精神的魅力與價值

讓人羨慕你的,不是你的權勢,而是你的氣質;

讓人景仰你的,不是你的高度,而是你的境界;

讓人害怕你的,不是你的本領,而是你的精神。

愚公決定移山的時候,受到了智叟的質疑。於是愚公便說出了「我死了以後,還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以後,還有孫子,孫子死了以後,還有他的兒子,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至理名言。河曲智叟竟然啞口無言。而操蛇之神聽到了愚公所說的話,也害怕了。便報告天帝,將山移走。然而,操蛇之神究竟害怕什麼呢?按理說,在中國人的精神中,神一向佔有相當的地位。因此在千百年之後的今天,我們揣測操蛇之神的擔心,未必沒有意義。自古以來,中國人中想要象神仙那樣獲得財富並且長命百歲的人總是很多。但他們追求的方法,也許在神看來都是與人的生命本質和神的本質背道而馳的。而他們想要成為神的動機和目的,大概也是與神的真諦背道而馳的。所以,神一般不會出來干涉這些人夢想和為此作出的各種的努力。

愚公與這些人不同。他沒有奢侈的慾望,只是因為想走出去,於是便想將家門口的兩座大山搬走。他的夢想很簡單,他的方法也很簡單。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馬上就動手做。這也許就觸及到了問題的本質。移山本來只有神仙用神仙方法才能做到。從來沒有人懷疑,那是唯一的方法。愚公卻是凡人,他的方法是凡人的方法。以普通人的智慧來看,除了時間這個未知數,這個工程肯定成功。愚公的決心已經把時間問題也解決了。奇跡是否出現,已經不是問題。只要工程堅持下去,預期的好的結果必然發生。

愚公及其家族也許並沒有想到,他們在做的事情,本來只能由神做的事情。他們與神仙不一樣,與那些希冀成為神的凡人也不一樣。愚公們沒有想成為神,也不想享受神的待遇,擁有神的威力。他們只是想靠自己的力量,把山移走。他們的邏輯無法辯駁。他們的方法直接有效。他們的目的簡單平凡,他們的毅力和決心堅強恆久。簡言之,他們對神構成了挑戰。

操蛇之神害怕的,並不是移走幾座山的事情。在神的世界中,山被移走的事情是經常有的。他們害怕的,並不是山被移走。我想,他們害怕的是,山被不是神仙的人移走,害怕的是挖山這件事本身,是挖山必然會引發的一連串影響深遠的後果。

如果操蛇之神不幹涉,愚公和他的子孫們會堅持下去,他們的挖山可能會成為中國歷史上一項最曠日持久的工程。以中國普通民眾的同情心和性格,愚公家族的決心和勇氣會在中國老百姓中引起共鳴,這個工程的可操作性,工程設想的簡潔大膽與可行,會使人心動,進而成為挖山的志願者。很多人一定會參加進來幫忙,會有人出謀劃策籌款捐助,政府可能會因此讓愚公家族免賦稅免勞役。很多有奉獻精神的女人會主動嫁給愚公的後代,保證愚公家族的子子孫孫綿延不絕,保證他們能專心挖山。若是堅持,愚公本人或者他的後代中或者中國其他有學問的人中肯定會有人出來研究提高挖山和運輸的方法,愚公工程院院士們會改進工程的操作方法,愚公研究所下屬各科研機構會發明或者改進工具。他們的發明創造可能會巧奪天工。愚公工程機械廠會源源不斷地生產出各種高效率的工具。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中國人民的智商,這簡直是一定的。因為自古到今,所有劃時代的創造發明大概都來自無數次乏味的重復,所有的靈感都來自對簡單快捷的渴望。因此,愚公和他的後代肯定會發現一些關於移山的秘密和訣竅。而且,由此及彼,他們會因此發現更多的關於其他方面的秘密。這樣,以前被神獨占的天地間的秘密,比如如何壽比南山,如何福如東海,如何在太虛中遨遊三千里,如何在銀河的盡頭泛舟看日出,或者如何煉丹,度過天上無窮的歲月,如何彈指間呼風喚雨,就會被一群普通百姓的人知曉。

而且他們一旦發現了秘密,就會給沒有參與挖山的其他人以啟發。很多人也許會想,既然挖山本身可以窺視到神掌握的天地間的秘密,那麼做其他事情的秘密也可以用類似的方法去發現。一旦出現了這種革命性開拓性的思路,按照中國人的智慧,一定會出現比愚公移山更偉大的設想和同樣腳踏實地的做法。凡人們從此會改變追求成仙的方法,改用類似愚公那種切實可行的方法。不再會用那種與神的真諦背道而馳的方法。在中國古代有關神的傳說記錄中,都是一個凡人如何成仙,還沒有出現過一群一群的凡人同時成仙的事情。如果愚公為天下示範,出現了全國民眾爭相學習愚公移山精神的高潮,大家從此一起探究天地秘密,就會出現一群一群的人同時成仙的事情,神仙世界的歷史就必然重寫。

這一切,掌握並保守天地秘密的神是不願意看到的。他們知道人與神之間的界限並不是不可逾越的,而且只有他們才知道應當如何逾越。當愚公以他自己的方式向神的方向邁出了決定性的第一步時,操蛇之神害怕了,他們絕對不允許愚公向天下做示範。他們立即採取行動。應當說,操蛇之神是個恪盡職守的神,天帝的批准也是快速的。他們的行動卓有成效。從此愚公銷聲匿跡。愚公在山消失的地方開始另一種生活。他九十年夢想的平凡事情終於因為平原的出現而有機會付諸實踐。於是他就沒有再提出值得記載的偉大設想讓操蛇之神心驚膽戰。

有過愚公這樣一個大智若愚的人,操蛇之神們從此加倍小心,不讓類似的局面出現,以免激發平凡的人們試圖掌握改變自己命運的決心和勇氣,從而徹底改變神與人的共存的世界格局。這也就是愚公移山的魅力與價值的全部所在。

四、關於《愚公移山》文藝作品的藝術魅力

愚公移山是一個流傳數千年的故事,從古至今人們津津樂道,是崇尚它寓含的精神。眾所周知,中國共產黨歷代中央領導人都十分推崇它。開國領袖毛澤東「老三篇」中的《愚公移山》,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大都能誦背如流。但凡與《愚公移山》有關的文藝作品,也都特別受人們的歡迎。這里,特別值得一提的:

一是傅斯年1918年11月發表在《新潮》雜志上的著名評論文章《愚公移山論》。今天的人們都以為毛澤東主席是第一個關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其實不然。說句公道話,早在「五四」運動時期,第一個關注《愚公移山》寓言故事的人是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傅斯年先生,是他首次旗幟鮮明、且開明宗義地在我國提出了「愚公移山論」。

傅斯年是中國現代著名的歷史學家、教育家、思想家,是「五四」期間的學生領袖之一,是「五四」文學革命的闖將之一,也是一枝健筆,他的不少文章與陳獨秀、胡適、錢玄同、魯迅、周作人等文化先驅的文章一樣,猶如號角匕首,在新文化運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後來,曾任北大、台灣大學校長。2005年,原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訪問大陸在北大演講時,曾多次提到傅斯年先生。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他當時雖然還是北大的一名學生,但他主編的《新潮》雜志卻與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齊名,成為「五四」文學革命的重要輿論陣地。胡適先生在《中國文藝復興運動》一文中說:「《新潮》雜志在內容和見解方面,都比他們的先生們辦的《新青年》還成熟得多,內容也豐富得多,見解也成熟得多。」

1918年11月,就在他主編的《新潮》雜志第一卷第一號上,傅斯年寫了一篇大文章——《人生問題發端》。在這篇宏文中,傅斯年批判了達生觀、出世觀、物質主義、遺傳的倫理觀念等四種拿「非人生」破壞人生的「左道」觀念,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為了不用許多話來做解釋就能讓人明白,他就把《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完整地截取出來,用《愚公移山》這則寓言故事來代表他的思想,並把他的思想、他的觀念稱為「愚公移山論」。

「愚公移山論」到底是什麼?傅斯年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他超越了《愚公移山》寓言的相對性,把關注的目光放到「為公」、「民眾」和「努力」三個方面。

第一是「為公」。他的人生觀念是:「為公眾的福利自由發展個人」。「所謂公眾的福利,就是大家皆有的一份,而且是公共求得的福利。」這是傅斯年先生對人生問題的思考,也是對愚公挖山不止的一種詮釋。

第二是「民眾」。在封建社會,人們講的是君主,關注的是君王,但傅斯年卻把關注的目光轉向了故事的主角愚公以及和愚公一樣的「民眾」。提出要自由發展個人,尊重每一個人的發展權利,特別提到「群眾力量」這個非常現代的觀念,他認為群眾是不滅的。不滅的群眾力量,是可以戰勝自然界的。他的這種民眾意識、大眾意識,實現了愚公移山從古代走向現代的跨越,成為《愚公移山》現代性的一個標志。

第三是「努力」。努力是《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本身蘊含的精神,千百年來一直流淌在人們的血液里。傅斯年更深地挖掘了「努力」的含義。他提出:「人類所以能據有現在的文化和福利,都因為從古以來的人類,不知不覺地慢慢移山上的石頭土塊,人類不滅,因而漸漸平下去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並說「但能群眾永遠努力做去,沒有不『事竟成』的」。

這樣,為公思想、民眾意識、群眾力量、努力精神,就構成了傅斯年先生「愚公移山論」的核心。

傅斯年的這篇文章,在《新潮》發表之後,在全國思想界、理論界引起很大轟動,傅斯年的「愚公移山論」、「愚公人生觀」成為當時新思想的重要代表之一,《愚公移山》寓言故事所蘊含的時代精神也就成為人們爭相探討的對象。而當時,風華正茂的毛澤東正在北大圖書館工作,可以想像,作為一個關注中華民族現狀、未來、前途、命運的有識之士,毛澤東不會不讀這篇文章,也許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才有了日後毛澤東對愚公移山更深刻的關注,才有了舉世文明的「老三篇」《愚公移山》。

二是徐悲鴻《愚公移山》國畫。 徐悲鴻是我國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1940年,他創作了國畫《愚公移山》,這幅畫是徐悲鴻畫作中的神品,畫作將中國的傳統繪畫和西方繪畫技巧有機地融會一體,獨創了他「中西合璧」的寫實藝術風格,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使之歷史性地成為中國現代美術的非凡事件,作品問世幾十年,至今仍得到人們的喜愛。作為國寶級的油畫作品,在長達65年充滿傳奇的流傳中,海外的炎黃子孫表現出了對藝術的熱愛和犧牲精神,終於使這個國寶回到了祖國。2006年6月底在北京以3300萬元創下了中國油畫拍賣的世界紀錄。我們在此無意賞析這幅畫的藝術性,而更多地關注這幅畫的思想性。他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三是由韓永久作詞、卞留念譜曲的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幾年前,一曲旋律優美的《愚公移山》歌曲,唱響在祖國的城市和鄉村,唱遍了大江南北,響徹大地。演唱者軍旅歌手江濤一曲成名,成為了人們喜愛的明星。那朗朗上口的:「望望頭上天外天,走走腳下一馬平川」的動人歌詞,引起了生活在今天幸福時代許多年輕人的共鳴!

綜上所述,如果說傅斯年先生的「愚公移山論」闡述的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那麼徐悲鴻先生的《愚公移山》則是用藝術的方式表達了中華民族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嚮往。當然,歌曲《愚公移山》也就是在用音樂表達中國人民對愚公移山精神的崇拜。這些作品,無疑都散發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人們今天還喜歡與《愚公移山》有關的文藝作品,就說明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僅不會過時,也不可能過時,而且,作為中國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的愚公移山精神,今天乃至以後,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必須使之發揚光大,世代相傳。

❽ 分析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的因素有哪些

1、《愚公移山圖》批判了日軍的兇殘暴虐,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2、徐悲鴻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3、徐悲鴻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卧,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❾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批判了什麼

徐悲鴻創作《愚公移山》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版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權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❿ 徐悲鴻的《愚公移山》批判了什麼

  1. 《愚公移山圖》批判了日軍的兇殘暴虐,歌頌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

  2. 徐悲鴻創作這幅畫,立意在於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將抗日進行到底,並堅信一定能取得勝利。這幅畫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民族的艱辛、勝利的渴望讓潛伏在人們血液中艱苦奮斗、不怕犧牲的精神開始沸騰。

  3. 徐悲鴻在處理這個故事時,著重以宏大的氣勢,震人心魄的力度來傳達一個古老民族的決心與毅力。就空間布局,他作了數十幅小稿反復修改,最終以從右至左,從前往後的格局展開畫面。畫面右端有幾個高大健壯、魁梧結實的壯年男子,手持釘耙奮力砸向黑土。其姿勢表情不一,或膛目,或吶喊,或蹲地,或挺腹,然動態均呈蓄力待發之狀,有雷霆萬鈞之勢。這群呈弧形分布的人物占據畫面大部分空間,人物頂天立地,有撐破畫面之感。根據構圖需要,左側畫面的人物排列較為鬆散,人物或高或低,樹叢小景置於其間。一挑筐大漢和倚鋤老者背對觀眾以加強空間縱深感,拉開與右半段緊張勞作者之間的距離,造成右半部是前線而左半部是後方的感覺。老翁似乎正在語重心長地對下一代人敘述自己的願望和信心,描繪著未來的美好景象。這組人物顯得神情自然逼真,姿態生動自如。背景青山橫卧,高天淡遠,翠葉修篁。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