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析搗練圖
⑴ 《拾穗圖》和《搗練圖》的不同欣賞感覺
《拾穗者》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這是一幅十分真實的,親切美麗,而又給人以豐富聯想的農村勞動生活的圖畫。從中不難看出畫家對勞動的甘苦,特別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義是有著切身的深刻體驗的。整個作品的手法極為簡潔朴實,晴朗的天空和金黃色的麥地顯得十分和諧,豐富的色彩統一於柔和的調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樣,雖然所畫的內容通俗易懂,簡明單純,但又絕不是平庸淺薄,一覽無余,而是寓意深長,發人深思,這是米勒藝術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紀法國現實主義在師,他的大量的以農民題材為主的油畫、素描、版畫至今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與鼓舞。 《拾穗者》描寫了一個農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黃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無際,麥收後的土地上,有三個農婦正彎著身子十分細心地拾取遺落的麥穗,以補充家中的食物。她們身後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麥垛,似乎和她們毫不相關。我們雖然看不清這三個農婦的相貌及臉部的表情,但米勒卻將她們的身姿描繪有古典雕刻一般莊重的美。三個農婦的動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動作連環的美,好像是一個農婦拾穗動作分解圖。扎紅色頭巾的農婦正快速的拾著,另一隻手握著麥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經撿了一會了,袋子里小有收獲;扎蘭頭巾的婦女已經被不斷重復的一上一下彎腰動作累壞了,她顯得疲憊不堪,將左手撐在腰後,來支撐身體的力量;畫右邊的婦女,側臉半彎著腰,手裡捏著一束麥子,正仔細巡視那那已經拾過一遍的麥地,看是否有漏撿的麥穗。農婦們就是如此往復地勞動著,為了全家的溫飽,懷著對每粒糧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辭辛苦地拾著麥穗。 畫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黃色調,紅、藍二塊頭巾那種沉穩的濃郁色彩也融化在黃色中,整個畫面安靜而又莊重,牧歌式地傳達了米勒對農民艱難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對農村生活的特別的摯愛。 《搗練圖》系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絡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現在讓我淺釋張萱及傳其所繪的《搗練圖》。 張萱(公元713—741年),京兆(陝西省西安)人,開元時曾任史館畫直。「善起草」,對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尤擅長仕女畫。在《宣和畫譜》所載繪畫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繪貴族婦女游春、梳妝、鼓琴、奏樂、橫笛、藏迷、賞雪等悠雅閑散生活場景的畫跡。畫中的貴族婦女大都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被稱做「綺羅人物」。在他之前,以婦女為專題的繪畫不多,專畫婦女現實生活的就更少見,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和宣揚封建道德戒規相聯系的。從這一角度看張萱畫現實生活中的婦女題材,有一定進步意義。當然他畫婦女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為地主階級填補精神空虛服務的。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肋等,張萱是周昉的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但因時代久遠,張萱的繪畫作品多數都散佚無存。現存的《搗練圖》卷、《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武後行從圖》雖或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窺見其繪畫技藝之一斑。 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練」是一種絲織品,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沸煮、漂白,再用杵搗,才能變得柔軟潔白。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⑵ 通過對《搗練圖》的欣賞,我們可以從中了解哪些唐代歷史、文化及習俗
通過對《搗練圖》的欣賞,從中了解服裝、女工、社會風潮以肥為美的唐代歷史、文化及習俗
盛唐是一個色彩開張的朝代,色彩在生活中備受需要。身處炫麗的唐宮,濃彩更是無處不在。《搗練圖》中的人物,衣飾色彩柔和,艷而不俗,朱紅、緋紅、橙黃、草綠等交相輝映。
裙薄如蟬翼,以極細的筆觸勾畫出衣裙上織印的花紋。細細看來,一層層衣服竟是可以一件件穿上去的,贊嘆!曾有人用了「工細妍麗」四字評價,在此之上再加上「妙筆化俗」才更有趣。
唐宮里女工的工作日常。自古民以食為天,人物的健碩豐腴,說明唐宮的伙食不錯。執絹的人身體後仰著力,熨練的人認真專注,可見勞動帶來的智慧和歡喜。
「搗練」是古代女性最常見的勞作之一,搗衣縫制多在秋季,無形中增添了幾分蕭索落寞之感。除了詩句,今天的人們只能從古畫中直觀體會,而表現「搗衣」最著名的畫作。
《搗練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盛唐的時代風格。摹本中的人物線條以圓筆長線居多,線條組合寬松自然,符合史料中記載張萱的下筆風格。
圖中的女性身份雖是從事勞作的下級宮廷奴婢,但衣著艷麗華貴,體態豐滿慵懶,頗有貴族氣質,這也是唐代社會盛行肥美之風的體現。
(2)賞析搗練圖擴展閱讀:
《搗練圖》繪制在細致平滑的宮絹上,並無作者和摹者的款印,卷首題跋: 「宋徽宗摹張萱搗練圖真跡」。
另有金章宗用瘦金體題「天水摹張萱搗練圖」。瘦金體由宋徽宗獨創,筆畫勁挺秀麗,風格獨特。金章宗完顏璟愛好書法,曾在朝中設立書畫院,「凡好書札,悉效宣和(徽宗時年號),字畫尤為逼真」。
完顏璟學宋徽宗的字,幾乎可以亂真。從這些題跋上推測,金章宗完顏璟曾經是這幅《搗練圖》的收藏者。
1904年起,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開始僱用日本研究者擔任東方部顧問。1912年5月,時任波士頓博物館東方部顧問的岡倉天心,從天津大沽口進入中國,他此行的目的就是奉命收集中國古代藝術品。
此後一個月中,岡倉天心被眾多中國古董商人包圍。他利用「中國·日本特別基金」先後收購了《遠山柳塘圖》等古畫和一批珍貴的青銅器,這幅《搗練圖》是購自一位滿清貴族之手,當年8月入藏波士頓博物館。此後《搗練圖》一直存放於該館。
⑶ 對《搗練圖》的賞析
《搗練圖》是中國古代仕女畫的重要代表作,它以中國傳統長卷形式,體現了工筆人回物畫獨特的表現形式,同答時也充分展示了唐代仕女圖所達到的高度成就,它對於了解唐代宮廷婦女的勞動生活,特別是她們的服飾,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⑷ 搗練圖藝術鑒賞300字怎麼寫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內圖》 《搗練圖》局部
描繪了從搗容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人物造型有唐代人物畫的共同特點:臉型豐滿,設色工麗。
⑸ 《搗練圖》鑒賞
http://wenku..com/view/476149d4360cba1aa811da17.html
http://wenku..com/view/5fa17a1fb7360b4c2e3f6451.html
張萱《搗練圖》賞析
張萱,生卒年未詳,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盛唐時著名人物畫家之一,擅畫婦女、兒童、貴公子,並從事社會風俗畫製作。他在繪畫題材上一變漢魏以來「列女」、「孝子」傳統,轉向表現現實生活。同時,在宗教畫盛行的當時另闢了蹊徑,對我國人物畫特別是風俗畫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所畫婦女慣用硃色,暈染耳根為其特色。又善以點簇筆法,畫亭台、樹木、花鳥等宮苑景物,點綴妍巧,俱窮其妙。現存世作品有《搗練圖》、《虢國夫人游春圖》等。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 刻劃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畫面分為三級人物:第一組四個婦女用木杵搗練;第二組兩個人,一個坐在地毯上理線,另一個坐著縫紉;第三組是幾個婦女把練抻直,用熨斗燙平。整個畫面的構圖安排得十分巧妙,三組人或坐或立,有高有低,錯落有致。各組人物之間彼此呼應,聯系緊密又自然和諧。搗練一組中,一人回身挽袖與理線一組相應,後兩組人物之間又穿插一蹲著扇火轉首的女孩,使三組人物氣脈相連。作者善於捕捉勞動中的微小細節,進行深入刻畫,生動地傳達了生活的情趣,表現出人物不同的心理和性格特點。坐在火盆旁的女孩一邊揮扇,一邊回頭欲語的情態,反映出她對扇火這種單調、重復動作的厭倦,渴求新的刺激分散注意力的心理,揭示了女孩活潑好動的性格。熨平一組中,畫一個稚氣的小女孩,在練下穿梭來去,活躍了勞動過程中的板滯氣氛,使整個畫面收到張弛有度,富於節奏變化的藝術效果。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 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 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張萱是注重寫實的畫家,所畫女性臉型圓潤飽滿,體態豐腴健壯,氣質雍容高貴,顯示了大唐盛世中皇家女性的華貴之美。《搗練圖》的人物造型雖然寫實,但又不是社會生活的純客觀再現。它的人物造型是略帶誇張的,然而又是非常含蓄的。線條是傳統工筆人物畫的主要造型手段。《搗練圖》線形超逸,形象寫實,細密靈動,功力深厚。作者把吳道子「天衣飛揚,滿壁風動」的鐵線描加以含蓄化,變為細勁的游絲鐵線描,線形暢達、疏密自然而質地具顯,衣下形體准確充實。行筆起落有序,線出於體,妙造自然,不露痕跡,准確地體現了世俗生活中人物的體貌與內心世界。比如縫練的女子:衣紋勾勒充分發揮了線的表現力,每一條線都是靈動的,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再如最後的一位扯練婦女,作者用極其嚴謹、准確而概括的線條把女性的身姿、動態勾畫得優美、含蓄而安詳,「健美而不失典雅、自信而矜持」。線描雖是細勁精緻的,然而體現出的卻是雄健、大度和庄嚴。
《搗練圖》中人物五官也是高度概括和符號化的。那細長高昂的眉毛既交代了婦女的地位和身份,又刻畫了人物的心理狀態。那高度程式化的臉、鼻造型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生活的主觀認識。這種高明的「意向造型」正是源於作者對社會生活和宮廷勞動婦女生命活力的深刻理解。線從生命中流出,形是高於生活原形的符號化再創造。每一局部無不傾注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認識。《搗練圖》的人物造型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偶然的,它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它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影響十分深遠。
服飾在工筆重彩繪畫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從某種意義上甚至可以說,工筆畫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畫服飾。盛唐時代「胡」氣彌漫,外域文化的湧入使唐朝文化異彩紛呈。然而唐文化在大量攝取異族外來文化的同時卻未失卻中華文化的特質,相反,而是對它進行能動地選擇、改造、消化和吸收,使唐文化更加生機勃勃、氣象萬千。唐代經濟的高度發達促進了同各民族之間的廣泛交流,高度發展的絲織工藝也能夠滿足時人的現實需要,開放有度的思想觀念又使唐代的精神追求清新健康、充滿活力。
《搗練圖》中婦女的裝束雖和周昉的《簪花仕女圖》略有區別,但從束胸長裙、長袖上衣、不同紋飾的披風飾帶和高高的發髻可以看出,這些華貴的宮廷婦女極具現實意義的、強烈的、大膽的和坦率的時尚追求。
《搗練圖》不是一般的描繪,它是對生活的藝術的再現,是「藝術」之搗練,包含了精神層面的、「形而上」的人文追求。它像一面鏡子,從婦女的表情和動態已經折射出那個時代的文化心理、思想狀態,透過作品我們可以讀出作者在輝煌盛世面前的憂患意識和對封建制度、禮教倫常的深刻批判,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歷史文化價值。
張萱《搗練圖》正是這樣一件構思幾近完美、技法高度成熟的希世珍品。它是工筆重彩繪畫的典範,留給我們的是無限豐富的經驗和值得探究的課題,是無窮的啟示和思考。它就像帶有無數歷史信息的一座迷宮,吸引著眾多的後來者去探尋。它又像一顆恆星,至今仍散發著耀眼奪目的光輝而歷久不衰,以它獨特的人文價值照耀著一代又一代的膜拜者。《搗練圖》可稱不朽的盛世經典。我們今天來解讀這件經典作品,對於弘揚我們的重彩繪畫傳統,重振偉大的現實主義雄風,意義深遠。
⑹ 《搗練圖》賞析
《搗練圖》工筆重彩,亦系宋徽宗摹本,現藏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搗練圖》描繪了從搗練到熨練各種活動中的婦女們的情態,刻畫了不同人物的儀容與性格。表現的是婦女搗練縫衣的場面,人物間的相互關系生動而自然。
從事同一活動的人,由於身份、年齡、分工的不同,動作、表情各個不一,並且分別體現了人物的特點。人物形象逼真,刻畫維肖,流暢,設色艷而不俗,反映出盛唐崇尚健康豐腴的審美情趣,代表了那個時代人物造型的典型時代風格。
執絹的婦女身軀稍向後仰,似在微微著力;熨練婦女認真專注的表情,端麗的儀容,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溫厚從容的心情。
在絹下好奇地窺視的女孩,以及畏熱而回首的煽火女童,都生動引人。畫家表現婦女搗練活動,不只是描繪搗練、絡線、織修、熨燙等的活動過程,他既重視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又注意刻畫某些富有情趣的細節,使得所反映的內容,更具有生活氣息。
(6)賞析搗練圖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
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
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
參考資料:網路-搗練圖
⑺ 如何欣賞搗練圖
中國古代的人物畫源遠流長,可追溯到史前的岩畫和陶繪。迄今所知最早的獨幅人物畫,也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人物畫逐步形成了以線描和裝飾性色彩塑造形象、注重人物精神刻畫的傳統。
唐
代的人物畫,在中國繪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中有兩個以擅長畫貴族婦女而著稱的人物畫家——張萱和周昉。他們的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一些共同的特色:畫中的
婦女形象多是曲眉豐頰、濃麗多姿,使人一看便知道這是唐代的作品。兩個人中間,周昉是學張萱的,他直接繼承並發展了張萱的繪畫風格,因而在繪畫史上他們常
被相提並論。張萱和周昉的繪畫直接影響了晚唐、五代的人物畫的風格。
畫家介紹:張萱,京兆(今陝西西安)人,生平事跡不詳,只知道他是盛唐時的著名畫家。開元、天寶年間(公元713叫55年)任「史館畫直」(即宮廷畫師),主要畫人物,特別擅長畫貴族婦女、兒童、貴公子。在《宣和畫譜》中是這樣介紹張萱的,說他的畫「於貴公子與閨房之秀最工」,「又
能寫嬰兒,此尤為難」。《唐朝名畫錄》中說他的畫「點簇景物位置、亭台樹木花鳥,皆窮其妙」。相傳他畫婦女慣用硃色暈染耳根。在這以前,以婦女為題材的繪
畫不多,描寫生活中的婦女的作品更是難得。張萱改變了這種情況,他所畫的婦女面相豐滿,體態健康,和現在看到的唐代雕塑的風格相似。張萱的真跡現在已經看
不到,《搗練圖》和《虢國夫人游春圖》為宋朝人的摹本,其摹畫非常精緻,因畫史記載周昉「初效張萱,後則小異」,以此畫與周昉傳世作品相比較,可知「摹本去原作未遠」,因此,對於我們了解張萱的繪畫風格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作品介紹:《搗練圖》卷,作者張萱,宋摹本,絹本設色,37厘米×147厘米,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
此畫描繪宮中婦女製作絲絹的勞動場面。「練」是絲織品的一種。練織時質硬,必須煮過、漂
白,再用杵搗,才能柔軟潔白。這幅作品共畫了十二個人物,這些人物或長或幼、或坐或站,神情姿態各異。作者將他們按勞動工序分為搗練、織修、熨燙三個場
面,所以,這幅作品可以分成三個部分來看。開始的一部分是四個婦女用木杵在搗練;第二部分是兩個人,一個坐在地氈上理線,另一個坐在凳上縫紉;第三部分是
幾個婦女正在把練扯直,用熨斗熨平。整個畫面,不僅人物的安排和各個動作之間的聯系處理得自然合理,而且細節的描寫非常精到。例如搗練中的挽袖,扯練時的
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以及扇火小孩因怕熱而回頭等動作細節的刻畫都是非常真實、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這幅作品的勾線工細勁健,著色富麗勻
凈,特別是「豐頰肥體」的人物造型,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版面介紹與教學建議:本課安排有作品《搗練圖》整體介紹、各局部分析,並設置了以下欄目:「仕女畫」解釋、「宋徽宗趙佶」介紹、「同時期(藝術作品中的) 女性形象」、「畫家小傳」和「思考與討論」等,使教材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知識資源和學習工具,以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目的是向學生提供美術欣賞的學習方法,展示豐富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圖像世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欣賞水平。教師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來制定教學方案。
在教學中,教師可同時展示《搗練圖》和西方古代人物畫圖片資料,引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式,對它們不同的繪畫創作意圖、表現方式、使用材料、繪畫技巧及整體繪畫效果等進行比較,討論「《搗練圖》與你了解的西方人物畫相比有什麼不同?」從而進一步理解東西方繪畫所體現的不同的審美特徵。
教
師通過引導學生欣賞《搗練圖》和教材中刊登的、同時期表現女性形象的其他藝術作品,了解唐代人物畫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點,如教材中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
圖》、周防的《簪花仕女圖》和《三彩女立佣》等,以及其他的唐代人物形象;也可以用唐代的人物造型與其他朝代的人物造型進行比較,進一步明確「唐代人物畫
中人物造型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教
師可設置一些題目,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各組圍繞一個專題,通過上網查詢、圖書閱讀等方式,收集與這個專題有關的知識和信息,如介紹中國古代人物畫、畫家張
萱和他的作品的信息等。在課上各組派代表陳述本組的觀點。這樣,從對一幅畫的鑒賞人手,了解中國古代人物畫的發展,了解唐代人物畫概況,學生學到的是美術
欣賞的方法。
⑻ 對《搗練圖》的藝術鑒賞與賞析
張大千(1899一1983),出生於四川省內江縣(今內江市)。其原名張正權,後又取單名為爰,字季,亦字季爰,後又改字大千,號大千居士。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張大千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他日後特有的標志。
⑼ 唐代張萱《搗練圖》賞析(或評論)
《搗練圖》是唐代畫家張萱之作。此圖描繪了唐代城市婦女在搗練、理線、熨平、縫制勞動操作時的情景。畫中人物動作凝神自然、細節刻畫生動,使人看出扯絹時用力的微微後退後仰,表現出作者的觀察入微。其線條工細遒勁,設色富麗,其「豐肥體」的人物造型,表現出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
唐代是我國古代文化藝術發展到繁榮昌盛的時代。當時的繪畫興旺鼎盛,產生出近四百名有史可查的優秀畫家,遺留下諸多異彩煥發的藝術傑作。現在讓我淺釋張萱及傳其所繪的《搗練圖》。在仕女畫發展的早期——漢魏晉時期,畫家筆下的仕女多是秀骨清相,薄衣廣袖。在這一時期繪畫理論著作中稱仕女畫家為「青工綺羅」。到仕女畫發展到中期的唐五代時期,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始有「仕女』」之稱。畫家創作的仕女形象也演變成張萱畫中所描繪的形象,以求更加符合於當朝統治者的審美趣味。在唐代,精工仕女的畫家有張萱、周肋等,張萱是周昉的的老師,其工細妍麗,代表了唐代仕女畫的典型風格。但因時代久遠,張萱的繪畫作品多數都散佚無存。現存的《搗練圖》卷、《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和《武後行從圖》雖或為後人摹本,但仍可令人窺見其繪畫技藝之一斑。
現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的《搗練圖》卷是一幅工筆重設色畫,表現貴族婦女搗練縫衣的工作場面。「練」是一種絲織品,又是一種絲綢加工手段(即脫膠,將生坯加工成白練)。剛剛織成時質地堅硬,必須經過草木灰鹼性溶液沸煮、日曬氧化漂白,再用杵搗,加強草木灰水對絲膠的滲透能力,使脫膠均勻徹底,才能使絲綢變得柔軟潔白。這幅長卷式的畫畫上共刻畫了十二個人物形象,按勞動工序分成搗練、織線、熨燙三組場面。第一組描繪四個人以木杵搗練的情景;第二組畫兩人,一人坐在地氈上理線,一人坐於凳上縫紉,組成了織線的情景;第三組是幾人熨燙的場景,還有一個年少的女孩,淘氣地從布底下竄來竄去。畫家採用「散點透視法」進行構圖,把整個搗練的勞動場面分三部分呈現在讀者面前。同時,他不單純圖解勞動的程序步驟,而是注重對勞動場面中流露情緒的細小動作的描繪,似求得更好地展示出筆下人物的性格和心理活動。如搗練中的挽袖,縫衣時靈巧的理線,扯練時微微著力的後退,幾個小孩的穿插,一女孩在煽火時以袖遮面及另一女孩出神地觀看熨練等,使畫面中的人物與場景真實生動,充滿生活情趣。顯然,這是畫家熟悉生活、認真觀察的結果,體現了唐代仕女畫在寫實方面取得的傑出成就。畫家以細勁圓渾、剛柔相濟的墨線勾勒出畫中人物形象,輔以柔和鮮艷的重色,塑造的人物形象端莊豐腴,情態生動,完全符合張萱所畫人物「豐頰肥體」』的特點在技法的運用上也與之相差無幾,是我們了解和研究張萱、周昉仕女畫及唐代仕女畫成就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宣和畫譜》所載繪畫作品中,有不少是描繪貴族婦女游春、梳妝、鼓琴、奏樂、橫笛、藏迷、賞雪等悠雅閑散生活場景的畫跡。畫中的貴族婦女大都具有曲眉豐頰,體態肥碩、服裝頭飾繁縟華麗的突出特點,被稱做「綺羅人物」。在他之前,以婦女為專題的繪畫不多,專畫婦女現實生活的就更少見,象顧愷之《女史箴圖》一類的畫,大都是和宣揚封建道德戒規相聯系的。從這一角度看張萱畫現實生活中的婦女題材,有一定進步意義。當然他畫婦女是站在地主階級立場、為地主階級填補精神空虛服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