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傳米開朗基羅賞析
1. 名人傳米開朗基羅讀後感
米開朗琪羅
羅曼。羅蘭先生所著的巨人三傳之一《米開朗基羅傳》,是傅雷先生所譯。書中除了傳記原文以外,還附有米氏相關作品彩色插圖一百五十餘幅。讀罷此書,心中感慨萬千。
在書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活的生命,一個真實的米開朗琪羅。他平易,但又超凡脫俗。他無以倫比的藝術天賦和創造力全部獻給了藝術,他追求藝術真善美之表現力的執著與忠誠更是感人。米開朗琪羅是無愧於那個時代,無愧於巨人的稱號的。
米開朗琪羅生於義大利的佛羅倫薩,那是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他是一個精神的貴族。他是個天才。他有一種駭人的生命,猛烈地爆發,使他太弱的肉體與靈魂有所不能承擔。
在創造的不斷沖動中,他除了夜以繼日的工作,除此以外什麼都不想。他在繼續不斷的興奮中生活。
他一生致力於藝術的創造,試圖把真善美保存到永恆。
他狂野,他不羈,他高貴。他欣賞自己,贊賞自己,他不答應別人把他當藝術家來看。他認為,天才這個詞都不配於他。
他的父親也勸告他不要勞作過度,但是勸告並不起作用。他從不肯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更合人性些。他只以極少的麵包與酒來支持他的生命。
大師留存下來的作品,無論是建築、雕塑還是繪畫,任何一件都已成為不朽,它們與他一樣名垂千古。
米開朗基羅生於一四七五年三月六日,安息於一五六四年二月十八日下午五時。享年90歲。
他的一生就在不息的藝術沖動與創造中渡過。無數的失敗,無數的成功,他走完了自已充滿坎坷的一生。最終他用自已的精神和生命為人類留下了無限寶貴的財富。
2. 《名人傳》中表現了米開朗基羅是什麼特點
有字數抄限制嗎?
米開朗琪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雕刻家、畫家、建築家.自幼喪母、勤奮好學.他憂郁,孤獨,困頓,煩躁而軟弱,是一個沒有歡樂的受苦人,他的英雄主義精神表現在藝術創作方面,是一位英雄藝術家。
性格:孤芳自賞,生性乖僻,瘋瘋癲癲,慷慨大度,果斷而有魄力,艱苦奮斗,對理想的追求,對熱情的迷醉,生活中溫善隨和,藝術上他是難以想像的多疑和苛求.
3.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里對米開朗基羅是怎麼評價的呀
羅曼羅蘭在《名人傳》中對米開朗琪羅的評價:
這就是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有人認為他之所以終生未婚,是由於其貌不揚,導致他有很強烈的自卑情結。在文藝復興這么一個講究容貌漂亮和儀容的時代,米開朗基羅是個最不受人喜歡的人物。他中等身材,雙肩寬闊,軀體瘦削,頭大,眉高,兩耳突出面頰,臉孔長而憂郁,鼻子低扁,眼睛雖銳利卻很小。可以說,他的長相非常糟糕,不討人喜歡。
他不怎麼喜歡漂亮女人,屋裡有女人他就受不了。他也畫女人,但總是畫成熟的女人,而不是那種嫵媚的少女。當時很多藝術家都認為人的肉體是美的體現和源泉,他卻對女人的肉體美無動於衷。與他曾經保持一段友誼的是在公元1542年他結識的維托利亞·科隆納。
那時,米開朗基羅已經67歲,科隆納是50歲。但是科隆納認為自己仍然屬於已經死去17年的丈夫,這就註定了他們之間的交往只是一種精神上的友誼。她送給他143首詩,他的回答充滿愛慕和熱情,但也充滿了文學的幻想。
他們碰面時,討論藝術和宗教,使他長期存在的悲觀情緒消失了。她為他祈禱,希望他永遠不再是他們相遇前的他。公元1547年,科隆納死了,從此以後米開朗基羅有很長一段時間里好像是精神錯亂,甚至消沉,他自責在她生命的最後時刻,他沒有吻她的臉和手。
還有人說米開朗基羅之所以終身未娶,是由於他是個同性戀者。有的人還舉出米開朗基羅詩集中有一首獻給年輕人的情詩,以此來證明他是個同性戀者。這個年輕人叫托馬索·卡瓦列里,是一個以繪畫當消遣的羅馬貴族。
大約在公元1532年,他來到聖安傑洛學習,並以自己英俊的外表和優雅的儀態迷惑住了米開朗基羅。米開朗基羅愛上了他,寫情詩給他,坦率地吐露自己的愛慕之情,致使後人將米開朗基羅與達·芬奇並列為歷史上最著名的同性戀者。其實,在文藝復興時期,這種男人對男人示愛的情形很普遍,女人之間也是一樣。很難就此斷定米開朗基羅是個同性戀者,也不能說這就是他終生未婚的主要原因。
羅曼·羅蘭(Romain Rolland),1866年生於法國克拉姆西。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19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一生為爭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不屈的斗爭,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1944年12月30日,羅曼·羅蘭去世。享年78歲。
《名人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1866~1944年)創作的人物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基羅傳(或譯作米開朗琪羅)》(1906)、《托爾斯泰傳》(1911)三部傳記。被稱為「三大英雄傳記」,也稱「巨人三傳」。現已被選中為人教版八年級下冊語文名著閱讀
4. 摘抄名人傳米開朗基羅600
1.「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也遭人恨。他愛人,但無人愛他。人們對他既欽佩,又懼怕。最終他在人們心中引起了一種宗教般的崇敬。他凌駕於他的時代。於是,他稍稍平靜了一些。他從高處看人,而人們則從低處看他。他始終是單身。他從不休息,連最卑賤的人都能享受到的溫柔他也嘗不到,他一生中連一分鍾都不曾在另一個人的溫柔懷抱里入眠。他從未得到過女人的愛。在這荒漠般的天地里,只有維多利亞科洛納的友情,曾閃過一道純潔而冷峻的星光。周圍是一片黑夜,只有他熾熱的思想流星——他的慾望和瘋狂的夢境——飛馳而過。貝多芬從未經歷過這樣的黑夜。因為這黑夜就在米開朗基羅的內心。貝多芬的悲憤是社會的過錯,他本人卻天性快活,且渴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則憂郁成性,令人害怕,使人本能地躲開他。他在自己周圍造成了一片空虛。」
2.貝多芬的痛苦來自病痛的折磨,米開朗基羅的痛苦來自他充滿矛盾的靈魂:他既無殘疾,也不貧窮。他出身高貴,是佛羅倫薩的名門望族,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很高的文化素養和藝術功底,。但他的祖國多災多難,外族入侵,人民被奴役,他的心血之作一次又一次被毀於戰亂。他非常富有,每完成一部作品,他都會獲得一大筆酬勞,但他卻過著像窮光蛋一樣的生活,只吃麵包,喝點葡萄酒,每天只睡幾個小時;他驚人的長壽,一生渴望愛情,寫出大量火熱純潔的十四行詩,但他卻終身未婚,孤單到老;他的家族從未給他任何溫暖,總是一次又一次從他身上榨取金錢,利用他的名譽到處炫耀,而他根深蒂固的家族觀念和光宗耀祖思想卻使他出手大方;他驕傲固執,目空一切,他在藝術上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甚至不惜和教皇鬧翻,但他又軟弱可笑,總是在關鍵時刻選擇妥協投降,做出種種與他名譽不符的可笑舉動;他的藝術天分驚人,雄心勃勃,創作出《大衛像》、《奴隸》、《摩西》等驚世傑作,但他又不得不為教皇奔波賣命,這個任務還沒完成,又有新的任務在催促著他,因此他計劃中最偉大的作品都半途而廢。他一生都在超負荷的工作,同時還要為那些沒完成作品忍受內心的譴責;到了老年,他已經成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後一位藝術大師,人們對他像對上帝一樣敬重,無人敢於挑戰他的權威,但他卻越來越虔誠,在上帝面前惴惴不安。
3.一切使他不安;他的家庭也嘲笑這永遠的不安。他如自己所說的一般,在「一種悲哀的或竟是癲狂的狀態」中過生活。痛苦久了,他竟嗜好有痛苦,他在其中覓得一種悲苦的樂趣: 「愈使我受苦的我愈歡喜。」
對於他,一切都成為痛苦的題目,甚至愛,甚至善。 「我的歡樂是悲哀。」
沒有一個人比他更不接近歡樂而更傾向於痛苦的了。他在無垠的宇宙中所見到的所感到的只有它。世界上全部的悲觀主義都包含在這絕望的呼聲,這極端偏狂的語句中。 「千萬的歡樂不值一單獨的苦惱!……」
「他的猛烈的力量把他和人群幾乎完全隔離了。」
他是孤獨的。他恨人;他亦被人恨。他愛人;他不被人愛。人們對他又是欽佩,又是畏懼。晚年,他令人發生一種宗教般的尊敬。他威臨著他的時代。那時,他稍微鎮靜了些。他從高處看人,人們從低處看他。他從沒有休息,也從沒有最微賤的生靈所能享受的溫柔——即在一生能有一分鍾的時間在別人的愛撫中睡眠。婦人的愛情於他是無緣的。在這荒漠的天空,只有科倫娜冷靜而純潔的友誼,如明星一般照耀了一剎那。周圍盡是黑夜,他的思想如流星一般在黑暗中劇烈旋轉,他的意念與幻夢在其中回盪。貝多芬的憂郁是人類的過失;他天性是快樂的,他希望快樂。米開朗基羅卻是內心憂郁,這憂郁令人害怕,一切的人本能地逃避他。他在周圍造成一片空虛。
這還算不得什麼。最壞的並非是成為孤獨,卻是對自己亦孤獨了,和自己也不能生活,不能為自己的主宰,而且否認自己,與自己斗爭,毀壞自己。他的心魂永遠在欺妄他的天才。人們時常說起他有一種「反對自己的」宿命,使他不能實現他任何偉大的計劃。這宿命便是他自己。他的不幸的關鍵足以解釋他一生的悲劇。而為人們所最少看到或也不去看的關鍵,只是缺乏意志和稟性懦怯。
5. 《名人傳》米開朗基羅人物分析100字
1475年3月6日,米開朗基羅出生於卡森蒂諾地方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基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使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基羅轉入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基羅被教皇尤利烏斯二世徵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基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避地找了出來,米開朗基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基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基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終於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6. 《名人傳》「米開朗琪羅」 賞析(6句)。
米開朗基羅(義大利語:Michelangelo,-1564),全名米開朗基羅·迪·洛多維科 Buonarroti Simoni。雕塑家、建築師、畫家和詩人。他與列奧納多·達芬奇和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以人物「健美」著稱,即使女性的身體也描畫得肌肉健壯。米開朗基羅脾氣暴躁,不合群,和達·芬奇與拉斐爾都合不來,經常和他的恩主頂撞,但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
該傳記分上下闋,上闋「搏鬥」,下闋「放棄」和尾聲「死」。1475年3月6日,米開朗琪羅出生於義大利卡森蒂諾的卡普雷賽,父親是法官。母親在他六歲時便死去,米開朗琪羅被寄養在一個石匠的妻子家裡。十三歲時,他進入多梅尼科·吉蘭達約的畫室。據說由於他的成績優秀,他的老師為之嫉妒。一年後他們分手了,米開朗琪羅轉入另一所雕塑學校。不久,由於宗教信仰的沖突,他離開了那裡。後來,他又先後到過威尼斯、羅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斷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開朗琪羅被他人鼓動。教皇讓他去畫西斯廷教堂的天頂畫。此後幾年,他一直受著歷任教皇的差遣,攜帶著痛苦去創作他並不滿意的作品。1527年米開朗琪羅捲入了一場革命的漩渦,差一點喪命。革命結束後,教皇克雷芒又將他從隱蔽的地方找了出來,米開朗琪羅不得不重新為他所抗拒的人勞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駕崩,米開朗琪羅原以為從此能安安靜靜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剛到羅馬,又被他新主人——保羅三世抓住了。似乎命運註定他只能在無休止的干涉中替別人幹活。不僅如此他的愛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開朗琪羅站了一整天來創作《哀悼基督》。14日他開始發燒,18日下午5時,這位傑出的雕塑家兼畫家永遠地離開了人間!
米開朗琪羅的遭遇悲慘,仍然堅持雕塑。他的大量作品顯示了寫實基礎上非同尋常的理想加工,成為整個時代的典型象徵。他的藝術創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義思想和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常常以現實主義的手法和浪漫主義的幻想,表現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斗爭的精神面貌。米開朗琪羅的藝術不同於達·芬奇的充滿科學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而是在藝術作品中傾注了自己滿腔悲劇性的激情。這種悲劇性是以宏偉壯麗的形式表現出來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徵又是現實的反映。這些都使他的藝術創作成為西方美術史上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7. 《名人傳》中米開朗基羅的主要內容.人物形象.
主要內容: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Bounaroti,1475.3.6-1564.2.12),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
1475年3月6日生於佛羅倫薩附近的卡普萊斯(卡波熱斯),父親是當地的一名法官,脾氣爆烈,但是懼怕上帝。母親在米開朗琪羅六歲的時候就死了。
他13 歲進入佛羅倫薩畫家基爾蘭達約(Ghirlandaio)的工作室,後轉入聖馬可修道院的美第奇學院作學徒,在那兒他接觸到了古風藝術的經典作品和一大批哲人學者,並產生了崇古思想。時興的新柏拉圖主義和受到火刑懲處的多名我會教士薩伏那洛拉給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影響。
人物形象:
米開朗基羅最初本無意做一位畫家,他的志向是成為一位雕刻家,並且只在意"雕"而不在意"塑":像人們掙脫自己的肉體束縛一樣,獲得存在的形式。這正是新柏拉圖主義的教條。
人物簡介: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又譯「米開朗琪羅」,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最高峰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
他的父親是洛多維科·迪·萊昂納多·博那羅蒂·迪·西蒙尼(Lodovico di Leonardo Buonarroti di Simoni)他的母親名叫弗朗切斯卡·迪·內里·德爾·米尼亞托·迪·錫耶納(Francesca di Neri del Miniato di Siena)。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 1564 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 3001 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對他的尊敬。
(7)名人傳米開朗基羅賞析擴展閱讀:
在《米開朗基羅傳》的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並不認為一般人都能生活在高山之巔。但不妨一年一度登高禮拜。他們可以在那兒更新肺部的氣息和脈管中的血液。在高處,他們會感到更加接近永恆。
待回到人生的平原,他們將滿懷勇氣面對日常的搏鬥。」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在是金石之言。《名人傳》非常好地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成就。
畢竟「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
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我們周圍的空氣多沉重,老大的歐羅馬在重濁與腐敗的氣氛中昏迷不醒。
鄙俗的物質主義鎮壓著思想,阻撓著政府與個人的行動。社會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類喘不過氣來。——「打開窗子吧!讓自由的空氣重新進來!呼吸一下英雄們的氣息。」
《名人傳》,又稱《巨人三傳》,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著名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羅曼·羅蘭創作的傳記作品,它包括《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托爾斯泰傳》三部傳記。《名人傳》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傳記里的三人,一個是音樂家,一個是雕塑家兼畫家,另一個是小說家,各有自己的園地,三部傳記都著重記載偉大的天才,在人生憂患困頓的征途上,為尋求真理和正義,為創造能表現真、善、美的不朽傑作,獻出了畢生精力。
《名人傳》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十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沒有拘泥於對傳主的生平做瑣屑的考述,也沒有一般性地追溯他們的創作歷程,而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
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 負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可以說是為我們譜寫了另一闋「英雄交響曲」。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們來說,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崇尚平庸的社會《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相對貧弱的時代,我們寧願去贊美他們的作品而不願去感受他們人格的偉大。
《名人傳》寫作目的崇高,創造精神世界的太陽,呼吸英雄的氣息,使人們在痛苦、失望的現實中獲得心靈上的支撐。《名人傳》洋溢著一股旺盛的激情。每一個閱讀《名人傳》的讀者首先都會強烈地感受到作品中無法抑制的熱情,都會為羅蘭那極富感召力的語言而怦然心動。
羅曼·羅蘭(法語:Romain Rolland,1866年1月29日-1944年12月30日),20世紀的法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社會活動家。作為作家,他創作了《約翰·克里斯多夫》、《母與子》(又名《欣悅的靈魂》)等作品,除此之外還獲得19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他的小說特點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也是傳記文學的創始人。作為社會活動家,他一生堅持自由真理正義,為人類的權利和反法西斯斗爭奔走不息,被稱為「歐洲的良心」。
8. 名人傳 米開朗琪羅 讀書筆記 好句+賞析 500字
<名人傳》讀書筆記
《名人傳》由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貝多芬傳》、《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組成,它們均創作於二十世紀初期,無論在當時是在後世都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在這三部傳記中,羅曼·羅蘭是緊緊把握住這三位擁有各自領域的藝術家的共同之處,著力刻畫了他們為追求真善美而長期忍受苦難的心路歷程。
書中寫了三個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個是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另一個是義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開朗基羅;最後一個是俄羅斯名作家:托爾斯泰。
在這本《名人傳》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是個音樂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親發現了,不幸的是,貝多芬的父親並不是一個稱職的好父親,他天天讓貝多芬練琴,不顧及他的心情,一個勁兒的培訓他,有時甚至把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進一個屋子裡關起來,一關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學音樂。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慘的,他的母親在他十六歲時就去世了,他的父親變成了揮霍的酒鬼。這些不幸一起壓到了貝多芬的頭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傷痕,也因此導致他的脾氣暴躁而古怪。但是貝多芬沒有因此而沉淪,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熱愛的音樂事業中去了。由於他的天分和勤奮,很快地他就成名了。當他沉醉在音樂給他帶來的幸福當中時,不幸的事情又發生了:他的耳朵聾了。對於一個音樂家而言,最重要的莫過於耳朵,而像貝多芬這樣以音樂為生的大音樂家,卻聾了耳朵,這個打擊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貝多芬的一生是悲慘的,也是多災多難的,但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呢?為什麼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卻能做到呢?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認為,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有著超與凡人的毅力和奮斗精神。面對困難,他絲毫無懼。這就是他成功的秘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到困難時,經常想到的就是請求他人的幫助,而不是直面困難,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而貝多芬,因為脾氣古怪,沒有人願意與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對困難,只能單槍匹馬,奮力應戰。雖然很孤獨,卻學會了別人學不到的東西:只要給自己無限的勇氣,再可怕的敵人也可以打敗。
羅曼·羅蘭稱他們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筆墨,寫出了他們與命運抗爭的崇高勇氣和擔荷全人類苦難的偉大情懷.早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我國著名翻譯家傅雷先生譯成中文,他從《名人傳》中得到的啟示是:「惟有真實的苦難,才能驅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難;惟有克服苦難的壯烈的悲劇,才能幫助我們擔受殘酷的命運;惟有抱著『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精神,才能挽救一個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麼,對於今天的讀者來說,《名人傳》又能給予我們什麼呢?在一個物質生活極度豐富而精神生活
相對貧弱的時代,在一個人們躲避崇高、告別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會里,《名人傳》給予我們的也許更
多是尷尬,因為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鏡,使我們的卑劣與渺小纖毫畢現。在《米開朗琪羅傳》的
結尾,羅曼·羅蘭說,偉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嶺,「我不說普通的人類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
他們應上去頂禮。在那裡,他們可以變換一下肺中的呼吸,與脈管中的血流。在那裡,他們將感到更迫近永恆。以後,他們再回到人生的廣原,心中充滿了日常戰斗的勇氣」。對於我們的時代,這實才是真言。《名人傳》印證了一句中國人的古訓:古今之成大事業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
貝多芬的「在傷心隱忍中找棲身」,米開朗琪羅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歡」,托爾斯泰的「我哭泣,我痛
苦,我只是欲求真理」,無不表明偉大的人生就是一場無休無止的戰斗。我們的時代千變萬化,充滿機
遇,我們渴望成功,但我們卻不想奮斗。我們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許會使我們取得曇花
一現的成就,但絕不能讓我們躋身人類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讀讀《名人傳》也許會讓我們清醒一些。
9. 羅曼·羅蘭《名人傳》的 米開朗琪羅傳的摘抄及賞析
片段:什麼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版?曾獲得這種心靈從未權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賞析:這一段寫了米開朗琪羅的的艱辛和淚水,哪怕他只是一個被世人遺忘的人,他用了自己的力量創造了自己的快樂,世界的快樂.如段中所說「用痛苦換來的歡樂.」這是他在艱辛後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和歡欣,他並沒有自私的面對生活,而是無私的用苦難來鑄成歡樂,把他給予世界.
10. 名人傳 米開朗琪羅傳摘抄加賞析,謝謝
摘抄:什麼勝利可以和這場勝利相比?哪天的陽光,曾達到這種超人的努力的光榮?曾獲回得答這種心靈從未獲得的凱旋?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廢,孤獨,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來給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難來鑄成歡樂,好似他用那句豪語來說明的—那是可以總結他一生,可以成為一切英勇心靈的箴言的:「用痛苦換來的歡樂.」
賞析:這一段寫了米開朗琪羅的的艱辛和淚水,哪怕他只是一個被世人遺忘的人,他用了自己的力量創造了自己的快樂,世界的快樂.如段中所說「用痛苦換來的歡樂.」這是他在艱辛後的快樂,成功的喜悅和歡欣,他並沒有自私的面對生活,而是無私的用苦難來鑄成歡樂,把他給予世界.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