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的名句
① 解釋名言意思!
愛無相無形,有點類似佛法,法無定法,所以不可有執著之念,如果有針對性的回去讀書,勢必會損失很多答,難以形成宏觀、宏大的知識結構。結構越復雜,越是無相無形的,最後就是沒有結構。
再有,微觀意義的學習是向外學知識,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就是向內(也就是向心)去探求,這個是難點、也是必須要修的。二者加到一起才可稱之為宏觀意義上的學習。
對活到老、學到老的本質,也就是學習的東西越多、越龐雜,就能形成一種無窮的智慧。那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毛澤東一生都在讀書,晚年是偶爾看的還是《安徒生童話》呢,可見一斑。
② 解釋名句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
[解讀]君子心地平坦內寬廣,小人卻經容常局促憂愁。君子襟懷坦白,安貧樂業,與人為善,知足常樂,所以能坦盪盪。小人慾念太多,患得患失,憂心忡忡,怨天尤人,局促不安,所以常心懷戚戚。坦盪盪:心胸開闊,自由自在的樣子。戚戚:憂懼不安的樣子。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曲禮上》
[解讀]禮節重在相互往來:有往無來,不符合禮節;有來無往,也不符合禮節。在人際交往中,人們之間應平等相待,互助互濟。尚:重在。
鍥而含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解讀]雕刻了一下,就放棄了,就是腐朽的木頭也刻它不斷;如果刻個不停,即使是金石也可以雕刻成功。這個比喻意在說明學習、做事情,只有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淺嘗輒止,將會一無所成。鍥(qiè)、鏤(lòu):雕刻。
③ 名人名言(要有解釋的)
天下皆知取之來為取,而莫知源與之為取。 ——《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東西才是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99.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10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譯:羊羔有跪下接受母乳的感恩舉動,小烏鴉有銜食喂母鴉的情義,做子女的更要懂得孝順父母。
對著瘋狂的暴力,只有機智才能抵抗。——雨果《海上勞工>>
解釋
當遇到的災難遠遠躲不了,用武力或蠻力不能與之抗衡時,我們要學會用腦,用智力來對抗他。就像在海上行船時,遇到了大風暴,我們不能與之硬拼,我們要用航海知識、機智來躲避他,拯救自己。就像革命戰爭時期,遇到了大批的武裝暴力組織,而我們的武裝力量又十分弱小時,我們要用機智的頭腦,用機智的方法來抵抗、對抗。
④ 名言警句及解釋。
1、「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著名科學家、中科院院士裘法祖)
解釋:「做人知足」少了慾望無法滿足的煩惱;「做事知不足」會更上一層樓 ;「做學問不知足」會不斷拓展知識深廣度。
2、「長的是苦難,短的是人生。」(張愛玲)
解釋:人生是短暫的,短暫的人生充滿苦難。直面苦難並戰勝苦難,使苦難變成歡樂是人生無法規避、必許解決的永恆主題。
3、「當人生的最高目標是花費最小的力氣掙最多的錢的時候,人的道德就變得不可救葯了。」(法國作家斯特凡尼、本森)
解釋:用權力或暴力一夜暴富的貪官、盜賊、走私、販毒、造假者莫不如此,和他們談道德無異與虎謀皮。
4、「人們需要的與其說是好人,不如說是好的制度。」(卡爾、波普)
解釋:好的制度使壞人變好,不好的制度使好人變壞(大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5、「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除心理的疲憊與痛楚。」(馬克思)
解釋:心情和身心成正比,美好的心情來自純凈少欲的美好心靈。
6、「拿起筆來老子天下第一,放下筆來夾著尾巴做人。」(二月河座右銘)
解釋:前半句充滿自信、霸氣,後半句洋溢謙遜自斂,貌似矛盾,卻是為文、做事、做人成功密訣。
7、「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東漢一長者對少年陳蕃的訓詞)
解釋:凡事需從小處做起,只有做好小事,才能做成大事。不掃小屋而能掃好大屋、小事做不好而能成大事者,天下無。
(4)解釋的名句擴展閱讀:
勵志名言警句:
1、勤奮工作,勇於實踐;始終堅持學習;做一個有德行的人;富有創新精神。——富蘭克林
2、有了堅定的意志,就等於給雙腳添了一雙翅膀。——喬·貝利[2]
3、誰有歷經千辛萬苦的意志,誰就能達到任何目的。——米南德
4、衰莫大於心死,愁莫大於無志。——莊子
5、盡管我們用判斷力思考問題,但最終解決問題的還是意志,而不才智。——沃勒
6、萬事皆由人的意志創造。——普勞圖斯
7、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沒有方向,沒有生活。——托爾斯泰
8、意志是每一個人的精神力量,是要創造或是破壞某種東西的自由的憧憬,是能從無中創造奇跡的創造力。——萊蒙托夫
9、忍耐和堅持雖是痛苦的事情,但卻能漸漸地為你帶來好處。 ——奧維德
⑤ 100句名人名言及解釋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並且不斷溫習與實習,不也很舒暢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很快樂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飲食不求滿意,居處不求恬靜,勤勉做事而說話謹慎,到有賢德的人那裡去匡正自己,可以說是好學的了。」
3.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4.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我,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5.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矩。」《論語》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立足於社會,四十把握了知識而不致疑惑,五十歲了解並順應了自然規律,六十歲聽到別人說話就能明辨是非真假,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又不超出規矩」。
6.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普遍地團結人而不相互勾結;小人相互勾結而不能普遍地團結人。」
7.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
【譯文】孔子說:「只讀書而不深入思索就會茫然無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讀書就會產生疑惑。」
8.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看見賢德的人就要想著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就要反省自己。」
9. 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啊:有了過錯,人人都看見了;改正的時候,人人都仰望著。」
10.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
【譯文】孔子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會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做夥伴。」
11.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論語》
【譯文】子夏說:「做官有了餘力就可以學習了,學習有了餘力就可以做官了。」
12.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質朴多於文彩就會顯得粗野,文彩多於質朴就會流於浮華。文彩與質朴搭配適中,才能成為君子。」
13.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
【譯文】孔子說:「對於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愛它的人,喜愛它的人不如以它為樂的人。」
14.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論語》
【譯文】孔子說:「把所學的東西默默地記下來,不斷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感到倦怠,這些我做得怎麼樣呢?」
15. 子夏曰:「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譯文】子夏說:「普天下的人都應是兄弟。」
16. 子曰:「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論語》
【譯文】孔子說:「干不義的事得到了財富和地位,對我來說,就猶如浮雲一樣。」
1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為師學習的人;我選擇其中好的並且向他學習,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過來。」
18. 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仁德難道離我們很遠嗎?我需要仁德,那仁德就來了。」
19. 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闊坦盪,小人永遠局促憂愁。」
20.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堅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以實現仁德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嗎?對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遙遠嗎?」
21.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模作樣,這樣的人很少有仁義之心。」
22.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
【譯文】孔子在河岸上感嘆說:「時光的流逝就像這河水一樣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23.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譯文】孔子說:「在上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著做,自己身行不正,雖然發號施令,在下者也不會服從。」
24.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重視和諧而不強求完全相同,小人強求完全相同而不重視和諧。」
25.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平和大方而不驕恣,小人驕恣而不平和大方。」
26.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實。
【譯文】孔子說:「君子以言過其實為恥辱。
27. 子曰:「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
【譯文】孔子說:「貧窮而沒有怨言很難做到,富有而不驕傲容易做到。」
28.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
【譯文】孔子說:「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沒有能力。」
29. 子曰:「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譯文】孔子說:「君子端莊而不爭執,會群而不拉幫結伙。」
30.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論語》
【譯文】孔子說:「志士仁人,不能為求生而損害仁德,只能犧牲自己來成全仁德。」
31. 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假如沒有長遠打算,一定會有眼前的憂患。」
32.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
33.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不單憑語言來薦舉人,也不單憑人來廢除他的言論。」
34.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怨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譯文】子貢問孔子說:「有一句可以終身奉行的話嗎?」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我所不情願強加給自己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35.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36.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謀事。」
37. 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結交正直的朋友,誠信的朋友,知識廣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結交諂媚逢迎的人,結交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結交善於花言巧語的人,是有害的。」
38. 孔子曰:「益者三樂,損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益矣。樂驕樂,樂佚游,樂晏樂,損矣。」《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快樂有三種,有害的快樂也有三種。以節制禮樂為快樂,以宣揚別人的長處為快樂,以廣交賢良的朋友為快樂,是有益的。以驕恣淫樂為快樂,以放盪無度為快樂,以宴玩荒淫為快樂,都是有害的。」
39.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年輕時,血氣未定,要戒女色;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爭斗。到了老年,血氣已經衰弱,要戒貪得。」
4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所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九點要考慮的:看的要考慮是否明白,聽的要考慮是否清晰,臉色要考慮是否暖和,態度要考慮是否謙恭,語言要考慮是否忠誠,做事要考慮是否敬業,疑問要考慮如何向人請教,心裡不平時要考慮是否有所患,得到利益時要考慮不要忘義。」
41. 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
【譯文】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並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假如做了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應該好好的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
42. 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弟子規》
【譯文】與人相處不斤斤計較財物,怨恨就無從生起。言語能夠包容忍讓,多說好話,不說壞話,忍住氣話,不必要的沖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
43.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弟子規》
【譯文】父母教導我們做人處事的道理,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做錯了事,父母責備教誡時,應當虛心接受。
44.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現能《弟子規》
【譯文】稱呼長輩,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長輩面前,要謙虛有禮。
45. 不可以誇耀自己的才能。朝起早夜眠遲老易至惜此時《弟子規》
【譯文】早上要盡量早起,晚上要晚點睡覺,因為人生的歲月很有限,光陰容易消逝,少年人一轉眼就是老年人了,所以我們要珍惜現在寶貴的時光。
46. 衣貴潔不貴華上循份下稱家《弟子規》
【譯文】穿衣服需注意整齊,不必講究昂貴、名牌、華麗。穿著應考量自己的身份及場合,更要衡量家中的經濟狀況,才是持家之道。
47. 年方少勿飲酒飲酒醉最為丑《弟子規》
【譯文】青少年未成年不可以飲酒。成年人飲酒也不要過量,試看醉漢瘋言瘋語,丑態畢露,惹出多少是非?
48. 事勿忙忙多錯勿畏難勿輕略《弟子規》
【譯文】做事不要急急忙忙慌慌張張,因為忙中容易出錯,不要畏苦怕難而猶豫退縮,也不可以草率,隨便應付了事。
49. 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弟子規》
【譯文】借用別人的物品,一定要事先講明,哀求允許。如果沒有事先徵求同意,擅自取用就是偷竊的行為。
50.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弟子規》
【譯文】開口說話,誠信為先,允許他人的事情,一定要遵守承諾,至於欺騙或花言巧語,更不能使用。
51.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弟子規》
【譯文】任何事情在沒有看到真相之前,不要輕易發表意見,對事情了解得不夠清晰明白時,不可以任意傳播,以免造成不良後果。
52. 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弟子規》
【譯文】看見他人的長處或善行義舉,要馬上想到學習看齊,縱然目前能力相差很多,也要下定決心,逐漸趕上。
53.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輕眥《弟子規》
【譯文】當你有能力可以服務眾人的時候,不要自私自利,只考慮到自己,捨不得付出。如果別人有能力,不能輕蔑,更不能妒忌。
54. 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弟子規》
【譯文】只要是人,不分族群、人種、宗教信奉,皆須相親相愛。同是天地所生萬物滋長的,應該不分你我,互助合作,才能維持這個共生共榮的生命共同體。
55. 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弟子規》
【譯文】如果一個人聽到別人說自己的缺失就氣憤,聽到別人稱贊自己就歡喜,那麼壞朋友就會來接近你,真正的良朋益友反而逐漸疏遠退卻了。
56. 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戒。《詩經》
【譯文】進言的人沒有罪過,聽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57.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左傳》
【譯文】說話沒有文采,就傳播不遠。
58.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戰國策》
【譯文】常用來表示記取過往的經驗教訓,以作為後來行事的借鑒。
59.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戰國策》
【譯文】走失了羊,趕緊修補羊圈,還不算晚。比喻失誤要後及時補救。
60.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戰國策》
【譯文】指在一個陷阱的環境里,不要過於與對手爭強好勝,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敵人。
61. 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周易》
【譯文】仁慈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觀察事物,看見的是其「智」的一面。
6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
【譯文】天體運行,剛健有力,君子處世,應像天一樣,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息。
63. 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譯文】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遜虛心會得到好處
64.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禮記》
【譯文】不論做什麼事,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否則就會失敗。
65.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譯文】玉石若不經過雕琢,就不會成為玉器;人若不學習,就不會懂得道理。
66.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禮記》
【譯文】學習之後才會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學之後才會知道困惑的地方。
67.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
【譯文】只要做人光明磊落,那麼到哪裡都有公平。
68.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譯文】廣博的學習知識,仔細地詢問知識,謹慎的思考知識,明確地分辨知識,全心全意地用知識。
69. 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禮記》
【譯文】接受了別人的禮品而不思回報,是失禮的行為。禮,原是禮節禮貌。現在人們通常指禮物。
70.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
【譯文】這句話告誡人們指責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
71.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孟子》
【譯文】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人要生存,要有作為,要有出息,就要敢於直面內憂外患,就要歷經一番艱辛困苦的磨難,就要歷經一番肉體至精神的人生錘煉。
72.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
【譯文】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7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譯文】尊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同時也尊敬別人的父母和老人;愛護自己的幼小兒女,同時也愛護別人的幼小兒女。
74. 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孟子》
【譯文】沒有圓規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圓」或「方」的形狀來。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則。
7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譯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幫助他的人就少。
76.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
【譯文】富貴不能迷亂他的思想,貧賤不能改變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壓服他的意志,這才叫作大丈夫。
77.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
【譯文】不停地刻,金塊和石頭都可以被雕刻。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恆,再多的困難也能克服。
78.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
【譯文】青,從藍草中取得,顏色卻比藍更深,比喻後生晚輩通過學習和積累,學習超過前輩。
79. 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荀子》
【譯文】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遠的距離),他的成功在於不斷行走。比喻先天條件差的,只要通過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80. 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
【譯文】水既能托載著船前進,也能使船傾覆。這句話深刻地指出,凡事都具有兩重性,好的事情如不加以適當引導就會造成壞的結果,壞的事情如經合理疏導則可以引出好的結果。
81. 天網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譯文】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82.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譯文】真實可信的言詞不漂亮,漂亮的言詞是不真實可信的。
83.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譯文】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
84.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譯文】君子交友講究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他們的交情看起來像水一樣淡。小人以利為先,他們交友往往親密狎昵,他們的交情就象醇酒一樣甘甜,卻不講道義。
85. 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兵法》
【譯文】了解自己,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失敗。即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86.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譯文】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倦前行的人常常可以達到目的。
87. 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商君書》
【譯文】行動遲疑不決辦不成事,做事猶豫不能成功。
88.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楚辭》
【譯文】短:不足,長:有餘。比喻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彼此都有可取之處。
89.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
【譯文】不管多聰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慮中,也一定會出現個別錯誤。平凡的人在許多次考慮中,也會有一次是正確的。
90. 差之毫釐,謬以千里。《禮記》
【譯文】開始時雖然相差很微小,結果會造成很大的錯誤。比喻做事須謹慎,不能出一點點差錯。
91.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後漢書》
【譯文】處境越窮困,意志應當越堅定。老年人越是年長,精神應當越壯豪。
92.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後漢書》
【譯文】真誠之心所到的地方,就算是堅如金石的東西,也要被打開。
93.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
【譯文】少壯年華時不努力學習,待到年老時就只能悲傷了。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
94. 功不可以虛成,名不可以偽立《答賓戲》
【譯文】不可以騙取功名,不應該虛假名聲。
95.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
【譯文】即使是很小的壞事也不做;但即使是再小的好事也要做。
96.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三國志》
【譯文】指別人已有進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
97.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志》
【譯文】指不辭辛勞,勤勤懇懇,小心謹慎,竭盡全力,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為止。
98.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三國志》
【譯文】有志向的人雖然年老,仍有雄心壯志。英雄到了晚年,壯志雄心並不衰減。
99.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太子少傅箴》
【譯文】靠著硃砂的變紅,靠著墨的變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變好,接近壞人可以使人變壞。指客觀環境對人有很大影響。
100. 管中窺豹,時見一斑。《晉書》
【譯文】從竹管的小孔里看豹,只看到豹身上的一塊斑紋。比喻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指所見不全面或略有所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名人名言
⑥ 解釋名人名言的含義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人的影響短暫而微弱,書的影響則廣泛而深遠——普希金
4、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列夫·托爾斯泰
5、書籍是屹立在時間的汪洋大海中的燈塔——惠普爾
6、一個愛書的人,他必定不致於缺少一個忠實的朋友,一個良好的老師,一個可愛的伴侶,一個溫情的安慰者——巴羅
7、書籍是朋友,雖然沒有熱情,但是非常忠實——雨果
8、書籍是青年人不可分離的生活伴侶和導師——高爾基
14、讀書是在別人思想的幫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魯巴金
15、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隻眼睛,一隻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眼睛看到紙的背面——歌德
16、讀書不要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這樣的讀書使我獲益不少——盧梭
17、不讀書的人,思想就會停止——狄德羅
18、讀書是易事,思索是難事,但兩者缺一,便全無用處——富蘭克林
1、讀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2、韜略終須建新國,奮發還得讀良書——郭沫若
3、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毛澤東
4、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趙樹理
5、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6、聰明在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
7、讀書忌死讀,死讀鑽牛角——葉聖陶
8、不怕讀得少,只怕記不牢——徐特立
9、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周恩來
10、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周恩來
11、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余秋雨
12、如果把生活比喻為創作的意境,那麼閱讀就像陽光——池莉
13、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魯迅
14、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陶行之
15、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之
16、偉大的成績和辛勤勞動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勞動就有一分收獲,日積月累,從少到多,奇跡就可以創造出來——魯迅
17、讀過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藏克家
手好累 加分吧
⑦ 關於解釋名言的意思!
1.知道學習的人不如愛好學習的人;愛好學習的人不如以學習為樂的人.說明了一定要有好的心態,只有將學習當成一種樂趣,才能更好地學習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dai 四聲)
學而不思則罔------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注重通過自省來提高自己的修養,儒家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我的理解是:只埋頭讀書作學問,而不反省自身來糾正自己的錯誤,提高修養,培養良好的品德,那麼就會迷失方向,學的知識就會用於邪門歪道。
思而不學則殆------而如果只是著眼於自身,而不向外部學習,不與外部接觸,就失去了生存的基礎,更談不上進步了!這也與「三人行必有我師」相似!
總之,孔子是告訴弟子,即使學習忙,也不能丟棄修養品行。正確處理內外部的關系!
3.這一章的原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迄今幾乎沒有人從思想上特別看重這一章。它既未言「仁」,亦未談「禮」,似乎只是一個編排上的起頭,而不是內在的開端。可是,如果我們深入到《論語》的語境之中,會體會到這一章、乃至這一章中孔子所說的第一個字具有的極深的含義,由它才能進入孔子的思想境界之中。
傳統注釋家們對於這個「學」字有兩大類看法。第一種認為它是個「虛字」或及物動詞,指「去學個什麼」。比如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主張:「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 「效」一定是指去仿效個什麼,這里按朱熹當然意味著「效先覺之所為」。另一種看法認為這個「學」字只能是個「實字」或「名詞」,不然不可以作為「習」的對象。毛奇齡《四書改錯》這樣批評朱熹:「學有虛字,有實字。如學禮,學詩,學射、御,此虛字也。若志於學,可與共學,念終始典於學,則實字矣。此開卷一字,自實有所指而言。……且『效』是何物,可以時習?……學者,道術之總名。」 這兩種解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使「學」完全受制於「所學」,不管這所學指先覺之所為還是道術。可是,孔子在這里只講「學而時習之」,並未講「學聖」或「學道」。而且,從《論語》全書看來,「學」在一些重要地方不能被置換為「學什麼」或「學的什麼」;不論「學(的)什麼」,總遺漏了孔子講「學」本身中所蘊涵的那樣一種更純粹活潑的意思。
在一般情況下,「學」與「所學」似乎不可分,談「學」一定要落實到所學的什麼上來。但孔子卻常要「還原掉」所學而只講「學」。這並非只是為了「縮寫」而「言簡意賅」,也不是為了達到一個普遍概念,而應理解作,這「簡易」本身就是「變易」,因而能使「意賅」,達到無論多少「所學」也達不到的「中極」。 在這種情況下,孔子關注的是「學」這樣一個原發的現象或狀態。以否定的方式講就是:「學則不固」。(1.8) 「固」意味著「固執」於某種現成者,因而「蔽」於斯。 它代表著孔子所最反對的一大類人生樣式和思想方式。「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9.4)孔子所戒絕摒棄的這四者——「意,必,固,我」——都屬於這一類,指進入不到時機化境域之中的僵執自閉的態度。「學」則恰與之相反,它破除對現成者(不管它們是物質性的還是觀念性的)的固執,因而能引人入境。
「學」本身的含義在古希臘人意識到的「學習悖論」中可被更真切地感受到。柏拉圖的《美諾篇》(80E以下)講到了這個悖論。 按照這個思路,「學」就「所學」而言從「邏輯上」就不可能,因為所學者或是你已經知道的或是你還不知道的;而這兩種情況都使學不可能或無意義:「已知」就不用學,「不知學什麼」就不能學。「學」一定要求一種介乎「已知」與「還不知」的中間狀態,但這在持二值邏輯觀、真理觀和實在觀的傳統西方哲學中,是一個無法真正說清而只能靠插入「第三者」含糊過去的問題。直到十九世紀末,「現象」(「『假』象」)、「生成」、「運動」、「時間」等,都一直未得到通透明了的理性說明。因此,「蘇格拉底」或柏拉圖只能提出「靈魂不朽(因而已知道了一切)」和「回憶說」來說明學習的可能,「所有的學習不過只是回憶而已」。 當然,這只是一種「含糊」的策略而已。
春秋之時,華夏之域,似乎沒有這樣的論辯;但孔子對「學」本身所要求的和所能引發的那樣一個居間境界的含義,卻定有極深的領會。「子曰:『七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5.28)可見「好學」是他自認的獨特之處。眾弟子中,他獨許顏淵「好學」。「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6.3;又見11.7)以子貢之敏銳,曾參之誠懇,子夏之才氣,有若之充實,都不能算好學,可見「好學」絕非指「喜好」一般意義上的「學」和「所學」,而應理解作「對學本身的居中境界好之樂之而不離之」。因此,我們在《中庸》第8章讀到:「子曰:『回之為人也,擇手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中庸」對於孔子而言乃是「中極」,「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6.29)它是超出一切二值方式的最微妙的時機化智慧,被稱為「時中」。 《中庸》第1章這樣描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這里「未發」可以被更深切地理解為觀念和二值邏輯的區分還未行之有效的那樣一種原本狀態,所謂「天下之大本也」; 這也就是「學本身」所要求和進入的那樣一種狀態,不然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學。在這種狀態之中,就有了一種超出單單「學個什麼」的境域式的或原本呼應式的學法,即「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 也就是所謂「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的狀態。
確實,只有顏回對這種狀態感受最深。「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而;雖欲從之,末由也已。」(9.11)這段嘆辭既有子貢的「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19.25)之意,但要更深切精微得多,充滿了一個在學境之中而非之外的人的體會。夫子「善誘人」,讓弟子於不明見於其已知,又不隔絕於其未知的過程中入其學境;繼而讓他越來越深切地感受這境界本身的惚恍居中性。兩「彌」字,「瞻前忽後」,都顯示這學境本身總是超出所能學的東西,所能「立」的原則,所能「從之」的門徑;但這超出並非像不可階而升的天那麼高遠「無限」,卻恰恰總是源源不絕地構生出豐富的意蘊,令人好之樂之,「欲罷而不能」。正因為如此,才有所謂「孔顏樂處」,即這師徒二人的最相契無間處:「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6.11)
由此我們可知「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中「時」與「悅」的含義。這「時」不止是一般意義上的「時常」,而是「學」所要求和包含者。「學」一定處於「已知」與「未知」還未從邏輯上割分的的狀態,即一種原發的「過去」與「未來」相交而維持著的「當下」之「中」,也就是顏回所體驗的「忽後瞻前」而「欲罷不能」的「時」之當「中」。這樣講來,學本身就要求和蘊含原本的而非物理的時間性,或一種活在時機境域之中的不可窮盡的終極(中級)。這樣的學本身就會「時習之」,也自其本性就要求「反」和「復」,以「見天地之心」。 這重復並非只是重新找回和維持那已學者,而同時就會引出新的可能,「溫故而知新」,(2.11)在中節應和之中摩盪不絕。如果沒有這樂聲一般氤氳相揉的時境,則學無可能。因此學境本身總走在所學者之前,以其樂境時境「誘人」,使學者悅之,「飯疏食飲水,曲肱而忱之,樂亦在其中矣。」(7.16)可見對學本身有體會者必時習之,也必「悅乎」。這段話講的是學本身的狀態和境界,引領全書乃至全部儒家思想。從「藝」的角度講是領會「禮」、「詩」、「書」、「樂」、「易」、「春秋」的關鍵;從「作人境界」上講則是引領到「君子」和「仁人」的開端。
由於「學」本身總在使人「不固」,使人入境,它相比於眾德性就處於一個特殊的地位上。孔子這樣講:「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17.8)任何德行如只當作「所學」而持之好之,則被其本身所「固」所「蔽」。要解其蔽,唯有入「好學」之境,感受「如有所立卓,末由也已」的狀況,方能還仁、知、信、直、勇、剛以本來面目。當然,這「好學」或「學」絕非只限於書本、師徒之學;它是人的一種最不受制於現成者的生存形態,可以有各種表現。「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所謂好學也已』」。(1.14)
簡言之,「學」是這樣一種活動,它使人超出一切現成者而進入一個機變、動人和充滿樂感的世界。
4.這句話,表現出孔子自覺修養,虛心好學的精神。它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擇其善者而從之,見人之善就學,是虛心好學的精神;另一方面,其不善者而改之,見人之不善就引以為戒,反省自己,是自覺修養的精神。這樣,無論同行相處的人善於不善,都可以為師。《論語》中有一段記載,一次衛國公孫朝問子貢,孔子的學問是從哪裡學的?子貢回答說,古代聖人講的道,就留在人們中間,賢人認識了它的大處,不賢的人認識它的小處;他們身上都有古代聖人之道。「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論語·子張》)他隨時隨地向一切人學習,誰都可以是他的老師,所以說「何常師之有「,沒有固定的老師。《論語》中不少記載,如孔子入太廟,「每事問「(《論語·八佾》);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始我於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我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於予與改是。「(《論語·公冶長》)子貢對孔子說,子貢自己只能「聞一而知二」,顏回卻可以「聞一而知十」。孔子說:「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都體現了這種精神。這樣的精神和態度,是很值得我們學習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態度和精神,也體現了與人相處的一個重要原則。隨時注意學習他人的長處,隨時以他人缺點引以為戒,自然就會多看他人的長處,與人為善,待人寬而責己嚴。這不僅是修養、提高自己的最好途徑,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和諧的重要條件。
雖然「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可是人們並不是經常能夠做到。人們常犯的一個通病,就是往往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少;或者只看自己的優點和他人的缺點,看不到自己的缺點和他人的優點;愛拿自己的長處他人的短處比。在與人相處中,就表現為對優於己、強於己者不服氣;對有缺點錯誤者鄙視、嫌棄;嚴於責人而寬於責己;拿正確的道理當手電筒,只照別人,不照自己。這樣,既堵塞了向他人學習提高自己的道路,也難免造成人際間的不和諧,以至沖突。
所以,重溫「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認真領會它的深刻內涵,並且努力去做,還是很有意義的。
⑧ 名人名言和解釋
1、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後漢書》
譯:人們都認為只有獲取別人的回東西才是答收獲,卻不知道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
2、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漢·司馬遷《報任安(長卿)書》
譯:人終究免不了一死,但死的價值不同,為了人民正義的事業而死就比泰山還重,而那些自私自利,損人利已的人之死就比鴻毛還輕.
⑨ 解釋名言意思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聰明並且好學,向地位比自己低、學識比自己少的人請教內,也不感到羞恥。
2業精於勤荒容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學業的精進由於勤奮,而荒廢由於游盪玩樂;德行的成就由於思考,而敗壞由於因循隨便。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而不知道思考,就會被知識表象所迷惑;只空想而不學習,就會對學習有害
4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修養品行從學習開始,學習以讀書為根本( 通俗點說:以讀書來修身,應該以學習為最首要的任務;而如果要教授學問,則應該以書本上的知識為根本 )
⑩ 名言警句及解釋
1、君子以儉德辟難。
大意:君子用儉朴的德行來避免危難。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大意:在國家事業上要勤勞,在家庭生活上要節儉。
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大意:節儉,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惡中的大惡。
4、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大意:老百姓的生計在於辛勤勞作,只有勤於勞作,財物才不會匱乏。
5、儉節則昌,淫佚則亡。
大意:節儉就會昌盛,淫佚享樂就會敗亡。
6、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大意:農夫在中午的炎炎烈日下鋤禾,滴滴汗珠掉在生長禾苗的土中。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一粒都是這樣辛苦得來。
7、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大意:縱觀歷史,大到邦國,小到家庭,無不是興於勤儉,亡於奢靡。
8、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大意:憂慮操勞國事可以使國家興盛發達,追求安逸享樂可以招致自己的滅亡。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大意:從節儉變得奢侈容易,從奢侈轉到節儉則很困難。
10、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
大意:有計劃地索取,有節制地消費,就會常保富足。
11、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
大意:只有節儉可以使人廉潔奉公,只有寬容可以使人養成好的品德。
12、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大意:即使是一頓粥、一頓飯,也應當想到它來得不容易;即使是半根絲、半根線,也要想到勞作的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