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相見歡

賞析相見歡

發布時間: 2021-02-13 07:26:47

㈠ 求《相見歡》賞析

相見歡①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②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③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④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③離愁:指去國之愁。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品評】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㈡ 相見歡 詩詞賞析

~~~~~這該是千古名詞了。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不要著急,最好的總會在最不經意的時候出現。

㈢ 【相見歡】賞析,翻譯及作者介紹

相見歡 南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烏夜啼》、《秋夜月》、《上西樓》。李煜此詞即有將此調名標為《烏夜啼》者。三十六字,上片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
②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
③離愁:指去國之愁。④別是一般:另有一種。

翻譯
一個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天邊月形如鉤,在這清寒的秋夜,院子里深鎖著梧桐,也鎖住了寂寞。心中的思緒,想要剪斷,卻怎樣也剪不斷,想好好梳理,卻更加的雜亂,這樣的離鄉思念之愁,而今在心頭上卻又是另一般不同的滋味。

簡析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 或寫愁之長, 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作者簡介
李煜(937——978),五代時期南唐後主。字重光,號鍾隱。繼位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已經稱帝三年,宋朝已先後滅掉後蜀、南漢,形勢岌岌可危。繼位十年後,自貶國號為江南,改稱國主(世稱李後主),派遣使臣朝宋。。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宋朝派遣曹彬率師南伐,次年攻佔金陵,將李煜俘獲到汴京。978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被毒死。
李煜善於寫詞,詞作內容大部分都是描寫宮廷的腐化生活,風格浮靡。進入汴京以後,他的詞作多寓身世感慨,情致凄婉。後人將他的詞作與其父李璟(南唐中主)的詞作合刻為《南唐二主詞》,《宋史》、《五代史》有傳。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詞。被稱為「千古詞帝」。

㈣ 納蘭性德《相見歡》鑒賞

----自己動手集綴,勉強為之----

【原文】

相見歡
落花如夢凄迷。麝煙①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注釋】
①麝煙:焚燒麝香所散發的香煙。

【鑒賞】
本篇很像微型小說。作者於詞中塑造了閨中女子傷春念遠的形象。其中有環境氛圍的渲染,動作的描繪,心理的刻畫,鮮明生動,細膩深刻,令人嘆為觀止。其結處顯系柳永「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之句而來,極傳神,極細致。這種作法在詞中時有所見,雖不能說這是納蘭的創造,然而可以說在他的手裡得到了精妙的運用。
這首詞雖不像他的悼亡之作那樣悲凄幽咽,哀怨綿長,但其孤獨凄清,別恨悠悠的苦情則依然是灼人心脾,呈現出一種「灰色」的格調,讀之令人悒悒不歡的。
寫真意,抒真情,摹真景,說真活,絕無矯作,絕不搔首弄姿。納蘭此詞盡顯其「真純」詞風。況周頤說:「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蕙風詞話》),「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愛。」(波瓦洛《詩的藝術》。
納蘭詞之無限低徊,無邊悵惋,其無終幽怨和無盡的傷感,也是他所生活時代的一種曲折反映。准其如此,人稱一部《紅樓夢》是時代的寫真,那麼一部《納蘭詞》是其時代的吉光片羽,應該說也是未嘗不可的。

㈤ 相見歡 賞析

詞牌概述
該調仿於唐,正名《相見歡》,南唐後主李煜作此調時已歸宋。古人雲「亡國之音哀以思」,詩人身為亡國之君,這哀之痛與思之切都深沉而含蓄地體現在這首詞中。故宮禾黍,感事懷人,誠有不堪回首之悲,因此又名「憶真妃」。又因為此調中有「上西樓」、「秋月」之句,故又名「上西樓」、「西樓子」、「秋夜月」。宋人則又名之為「烏夜啼」。(《詞苑叢談》雲:「南唐李後主烏夜啼詞最為凄惋,詞曰:『無言獨上西樓』雲雲。」故「錦堂春」亦名「烏夜啼」﹞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寄景抒情的典範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凋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一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襲,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雲雲,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里,一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一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一「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痴、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吁出了人與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一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一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㈥ 李煜 《相見歡 》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李煜(937-978),南唐後主。開寶八年(公元975年)宋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身囚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其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忍屈負辱過了三年囚徒生活,後被宋太宗賜酒毒死。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藝術家和詞人。李煜詞以被俘為界分前後兩期,前期詞作多描寫宮廷生活與男歡女愛,香艷精緻,才情蘊藉;後其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啊!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然而 「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得恨,都被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一個愁字了得。

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內心的愁悶。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聲聲慢》)。以上具是寫景佳作。寫雨中梧桐,能表現詩人內心的愁苦。寫缺月梧桐,則又是一番境界。蘇軾語「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卜運算元》)。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份凄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那麼,此情此景,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一種心境呢?下片中,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那麼,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涌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一個愁字了得。

末句「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一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 「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作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㈦ 相見歡的鑒賞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則應當是他離鄉去國的錐心愴痛。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藉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

1、「無言獨上西樓」:「無言」,無盡思緒,無可傾訴;「獨上西樓」:登高問月,無人傾訴、心境落寞的行為觀照;「月如鉤」: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圓必缺,載荷著人生的無常之悲。

2、「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種著梧桐樹的寂靜庭院為秋色籠罩(梧桐,古有「梧桐樹,三更雨」、「疏雨滴梧桐」等句),「寂寞梧桐」,似有人樹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訊隔絕杳無;「清秋」:背景,為通篇充溢的「離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畫了一幅意境朦朧、浸染著哀愁的圖畫。

3、「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表現了心宇深處深深的寂寞、萬般的無奈和無法排遣的離愁。

4、「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一般滋味」指離愁,即「離愁在心頭」之意。如果說前文還用「剪」和「理」的動作對離愁加以形象摹刻,本句則將離愁寫得無可形狀、無以陳述,為更深一層的寫法
這首抒寫離愁的詞,從渲染孤寂凄涼的環境氣氛入手,形象地展現了心頭無可解脫的愁苦之情。全篇如訴如嘆,凄婉動人,明白如話,句句精彩。
編輯本段翻譯
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仰視天空,缺月如鉤。俯視庭院,寂寞的梧桐樹凄慘的秋色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之中。 剪也剪不斷,理它卻還亂的是去國之愁。此時此刻,另有一種滋味湧上心頭。

㈧ 相見歡的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這一句敘述,通過動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語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煉准確。寫的動作是「上西樓」,單從這三個字,看不出人的情感。如果是愛妃宮娥,前呼後擁上西樓,那倒是十分歡樂熱鬧的。然而這卻是「獨上西樓」,並且還是「無言」!「白鳥無言定是愁」,何況人呢?李後主愁恨滿懷,踽踽獨上的形象躍然紙上,呈現眼前。「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兩句描景,寫後主所處的凄涼環境。他登上西樓,舉頭見新月如鉤,鉤起一串舊恨新愁;低頭看桐蔭深鎖,鎖住了滿院清秋。凄涼的景物中,蘊含著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梧桐,在古典詩詞中,從來就是個表現愁情的物象,「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溫庭筠《更漏子》)、「依約相思碎語,夜涼桐葉聲聲」(陸甫之《清平樂》)「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張炎《清平樂》)等等,表現的都是愁悶的境界;秋天是個蕭條悲涼的季節,「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吳文英《唐多令》),秋景所引起的是一種凄切、悲傷的情緒。處在這樣秋色深鎖的梧桐深院中,一般人也都會產生凄寒孤寂之感,何況是由君主淪為囚徒的李後主呢?昔日為君主之時,所居之地是「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陪伴著的是「春殿嬪娥魚貫列」(《玉樓春》)。而現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鉤」,其內心的愁恨該是多麼深長呀!「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換頭處以重筆直抒胸臆,點出自己的「離愁」。他的離愁,不是一般的男女離別之愁,而是失掉故國的深愁長恨。一般人的離愁,還是可以拋掉的:「心中得勝暫拋愁,醉卧涼風拂簟秋」(雍陶詩);是可以洗掉的:「一曲清歌一杯酒,為君洗去古今愁」(劉秉忠詩);是可以割斷的:「梁園歌舞足風流,美酒如刀割斷愁」(劉子翚詩)。而李後主的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可見愁之深,恨之長。有這樣的深愁長恨,其心中的滋味該是什麼樣呢?「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別是」,就是不同於一般,這是由君主變為囚徒的特殊滋味。這種滋味,凡人未能嘗試,只有自家領略。其為酸甜,抑或苦辣?其為煩惱,抑或悔恨?自己親身嘗過,尚且說不出,則他人豈可道哉?此所謂「無聲勝有聲」,此種無言之哀,更勝於痛哭流涕之哀。

㈨ 相見歡賞析

「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愁苦神態,「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了西樓。神態與動作描寫,揭示詞人內心深處隱寓的,很多不能傾訴的孤寂與凄婉。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形象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了月形,表明時令,且意味深長:那如鉤殘月經歷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人世間無數的悲歡離合,又勾起了詞人的離愁別恨。

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被無情秋風掃盪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乾和殘葉在秋風中瑟縮,詞人不禁「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不只是梧桐,即便凄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牆深院中。

而「鎖」住的不只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在這高牆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用個愁字是說不完的。

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一切無不渲染出一種凄涼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孤寂之情,同時也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作為一個亡國之君,一個苟延殘喘的囚徒,他在下片中用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一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

這位昔日南唐後主心中所涌動的離愁別緒,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的帝王江山。

然而,時過境遷,如今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一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心頭難以排遣。作者嘗盡了愁的滋味,而這滋味,是難以言喻、難以說完的。

原詞:

《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五代: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一般 一作:一番)

釋義: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一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抬頭望天,只有一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凄涼的秋色之中。

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亡國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一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注釋:

1、鎖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籠罩。清秋,一作深秋。

2、剪,一作翦。

3、離愁:指去國之愁。

4、別是一般:另有一種意味。別是,一作別有。


(9)賞析相見歡擴展閱讀:

975年(開寶八年),宋朝滅南唐,李煜亡家敗國,肉袒出降,被囚禁待罪於汴京。宋太祖趙匡胤因李煜曾守城相拒,封其為「違命侯」。李煜後期詞作多傾瀉失國之痛和去國之思,沉鬱哀婉,感人至深。《相見歡》便是後期詞作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沉鬱。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地抒發真摯的感情。

此外,運用聲韻變化,做到聲情合一。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沉鬱的感情。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