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袁枚賞析
1. 馬嵬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首詩將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前兩句表現了詩人對下層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後兩句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不幸迫使諸多夫妻不能團圓的現實。
原詩: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
像石壕村那樣的夫妻訣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1)馬嵬袁枚賞析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陝西任職途中,同時創作下了另外三首同名作品。唐代天寶十四載(765年)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自京都長安逃往四川經過馬嵬坡時,禁軍嘩變,殺死宰相楊國忠,並迫使唐玄宗命楊貴妃自縊。歷代詩人對這一歷史事件多有題味。
其中最著名者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詩人緬懷歷史,自然想到《長恨歌》,創作此詩,抒發感慨。
二、文學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引發了很多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
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有名的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2. 袁枚 馬嵬 詩的主旨是什麼請``詳細點``
馬嵬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回。
【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答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3. 閱讀袁枚的,<<馬嵬>>,運用你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分析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寫一篇賞析文章.
賞析:
陝西興平縣西有個馬嵬驛,相傳晉人馬嵬為避兵亂曾築城於此,但那隻是個普通內的地方,到了唐容天寶年間安史之亂起,玄宗李隆基自長安西奔成都,途經馬嵬驛,軍隊嘩變,以為楊貴妃及其兄楊國忠是禍國殃民的根源,於是迫使玄宗處死了楊氏兄妹,演成了一幕歷史上帝王與其愛妾生死離合的愛情悲劇,遂令馬嵬這個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為歷代文人詠嘆的對象。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就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李商隱的《馬嵬》「海外徒聞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傳誦的名篇。
歷來馬嵬詩的內容不外是嘆惋李、楊的愛情悲劇或諷刺玄宗之昏庸無能,而袁枚這首《馬嵬》詩卻能脫去前人窠臼,自辟蹊徑,以其鮮明的思想感情和巧妙的藝術構思給讀者以新的啟示。此詩的首兩句單刀直入,表達了作者的見解:《長恨歌》所描述、所嘆息的是帝王的情愛,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只是「虛無縹緲」間的太真仙子所感受的相思之苦和唐玄宗個人失去所愛的痛苦,但在詩人看來,這種痛苦並不值得同情,真正的苦難在於冷酷的現實之中。
4. 馬嵬的翻譯和賞析
馬嵬
李商隱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為詠史詩,以李隆基(唐玄宗)、楊玉環(貴妃 )故事為抒情對象。詩開首即說「海外」,指楊玉環死後,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尋其魂魄,在海外仙山會見了她,楊授以鈿合金釵,並堅訂他生之約的傳說故事而言。詩人以玄宗心情設想,直說九州更變,四海翻騰,海外徒然悲嘆,而「他生」之約,難以實現。三四句承上鋪寫。「空聞」、「宵柝」,即未聞「宵柝」;「無復」、「報曉」,即不用「報曉」。此皆承上兩句「徒聞」、「未卜」之意,暗指楊玉環被縊於馬嵬事。五六句轉入實事。「此日」指貴妃賜死之日,「當時」指七夕相約之時。「六軍同駐馬」指禁軍嘩變,李、楊兩人的愛情也一同「駐馬」了,幻滅成空。「七夕笑牽牛」,意為七夕之夜,長生殿上兩人曾歡笑密約,並笑牽牛織女一年一度相見之短暫;「 當時」曾「笑」他人,而今卻不如牽牛織女之長久相戀;相比之下,令人可憫而又可笑。詩人把六軍憤慨之情與長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議論深刻,筆鋒犀利。七八句以反詰語氣反襯作結。「紀」,歲星十二年一周天為一紀,玄宗在位四十五年,約為四紀。「莫愁」古洛陽女子,嫁為盧家婦,婚後生活幸福。此言貴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愛情甜蜜,生活幸福。詩人借「莫愁」以寄託感慨。以「如何」來反問,暗含指責。
這是一首政治諷刺詩,鋒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一開頭夾敘夾議,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尋見楊妃的傳說,而用「徒聞」加以否定。「徒聞」者,徒然聽說也。意思是:玄宗聽方士說楊妃在仙山上還記著「願世世為夫婦」的誓言,「十分震悼」,但這有什麼用?「他生」為夫婦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婦關系,卻已分明結束了。怎麼結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次聯用宮廷中的「雞人報曉籌」反襯馬嵬驛的「虎旅鳴宵柝」,而昔樂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處境和心情已躍然紙上。「虎旅鳴宵柝」的逃難生活很不安適,這是一層意思。和「雞人報曉籌」相映襯,暗示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樂,這又是一層意思。再用「空聞」和「無復」相呼應,表現那希望已幻滅,為尾聯蓄勢,這是第三層意思。「虎旅鳴宵柝」本來是為了巡邏和警衛,而冠以「空聞」,意義就適得其反。從章法上看,「空聞」上承「此生休」,下啟「六軍同駐馬」。意思是:「虎旅」雖「鳴宵柝」,卻不是為了保衛皇帝和貴妃的安全,而是要發動兵變了。
正因為如此,才「無復雞人報曉籌」,李、楊再不可能享受安適的宮廷生活了。
第三聯的:「此日」指楊妃的死日。「六軍同駐馬」與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同意,但《長恨歌》緊接著寫了「宛轉蛾眉馬前死」,而「此日」即倒轉筆鋒追述「當時」。「當時」與「此日」對照、補充,不僅其意自明,而且筆致跳脫,蘊含豐富,這叫「逆挽法」。玄宗「當時」七夕與楊妃「密相誓心」,譏笑牽牛、織女一年只能相見一次,而他們兩人則要「世世為夫婦」,永遠不分離,可在遇上「六軍不發」的時候,結果又如何?兩相映襯,楊妃賜死的結局就不難於言外得之,而玄宗虛偽、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無遺。同時,「七夕笑牽牛」是對玄宗迷戀女色、荒廢政事的典型概括,用來對照「六軍同駐馬」,就表現出二者的因果關系。沒有「當時」的荒淫,哪有「此日」的離散?而玄宗沉溺聲色之「當時」,又何曾慮及「賜死」寵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聯的一句已如箭在弦。
尾聯也包含強烈的對比。一方面是當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寵妃,另一方面是作為普通百姓的盧家能保住既「織綺」、又能「採桑」的妻子莫愁。詩人由此發出冷峻的詰問:為什麼當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還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詩,其批判的鋒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許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問作結,更豐富了批判的內容。
5. 馬嵬的李商隱和馬嵬的袁枚,這兩首詩古詩背景一樣,但各有什麼特點
李商抄隱的兩首《馬嵬》:
【其一】
冀馬燕犀動地來,自埋紅粉自成灰。
君王若道能傾國,玉輦何由過馬嵬。
【其二】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傳宵柝,無復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袁枚的《馬嵬》: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兩者的《馬嵬》詩比較起來,是不是有如下特點:
1、李商隱的詩,隱諱地諷刺了唐玄宗作為君王保不住愛妃。但袁枚的詩,則說民間的夫妻別離要比君王的夫妻別離更動人。
2、李商隱的詩重在描繪馬嵬坡的別離場景,手法為「賦」。而袁枚的詩直接對比君王的夫妻離別與民間的夫妻離別,手法為「比」。
3、李商隱善用典故,可稱用典大師,但兩首馬嵬詩卻用典不多。袁枚的四句短詩,連續用了四個典故,生動、感人。
6. 《馬嵬》 袁枚
馬嵬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陝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所作,共4首。袁枚與愛妾分別,遠赴陝西,實屬身不由己,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李楊情事,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李楊二人的生離死別並不值得同情。
翻譯:
當年流傳的而且又寫入《長恨歌》中的關於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喜相會的愛情故事,並不值得歌唱,因為人世間還有能拆散夫妻的「銀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經受了生離死別的痛楚。相士好村裡那樣兒子戰死而媳婦守寡,老翁逾牆而老嫗應征之類夫妻訣別的情景,比玄宗和貴妃的愛情悲劇更能催人淚下,涕零如雨了。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象石壕村那樣的夫妻決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詩論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蒼山居士,錢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慶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調做官,曾任江寧、上元等地知縣,政聲好,很得當是總督尹繼善的賞識。三十三歲父親亡故,辭官養母,在江寧(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隨園」,築室定居,世稱隨園先生。自此,他就在這里過了近50年的閑適生活,從事詩文著述,編詩話發現人才,獎掖後進,為當時詩壇所宗。袁枚24歲參加朝廷的科考,試題是《賦得因風想玉珂》,詩中有「聲疑來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總裁們以為「語涉不庄,將置之孫山」,幸得當時總督尹繼善挺身而出,才免於落榜。
著作有《小倉山房集》;《隨園詩話》16卷及《補遺》10卷;《子不語》24卷及《續子不語》10卷;隨園食單1卷;散文 ,尺牘,隨園食單說部等30餘種。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18155.htm
馬嵬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袁牧
袁牧,字子牛,號求愚,生於江蘇省泰州市,八十年代初考入南京師范大學美術系本科學習中國畫,畢業後被推薦為碩士學位研究生。八十年代末研究生畢業並被分配至蘇州絲綢工學院紡織藝術分院(現蘇州大學藝術學院)任教至今。現為江蘇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花鳥畫研究會會員、加拿大 「 晚晴詩社 」 顧問、蘇州市花鳥畫研究會秘書長、蘇州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袁牧長期從事中國畫創作與理論研究工作,作品曾多次在美國、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2005 年二月應德國巴伐利亞州文化教育部之邀,赴德進行了為期三周的講學,並在慕尼黑和岱亘多夫市舉辦了兩場個人畫展,作品全部被德國友人收藏。袁牧中國畫作品講究意境,追求詩意,用現代的繪畫語言,巧妙地將中國傳統人文精神溶入到時代的審美情趣中,其作品深受中外友人的愛戴,美國前總統布希先生曾於 1982 年收藏一幅《貓蝶圖》;美國《 JAMA 》、中國《美術》、《裝飾》、《江蘇畫刊》、《美術博覽》和香港、新加坡等地專業美術雜志也多次作過介紹。除了繪畫創作外,在理論上也有一定的研究, 1994 年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專著《工筆花鳥畫的特技與肌理》; 2001 年 1 月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專著《工筆花鳥的特殊表現技法》; 2002 年 12 月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作品集《袁牧畫集》; 2003 年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專著《花鳥畫技法》等,同時發表論文數十篇,成果和名字被多種知己收錄。 2004 年 7 月創建《袁牧詩畫舫》( www.yuanmuart.tom)網站,開辟了詩畫研究的新窗口。
7. 馬嵬袁枚的表達技巧
袁枚論詩主張抒寫性情,繼明公安派之後揭櫫「性靈說」。這種文學論調與當時的吳敬梓、曹雪芹、鄭燮等人的進步文學思潮、哲學思潮、史學思潮相互對應著。他認為詩必須有詩人不失赤子之心的「真我」,反對儒家傳統詩論,認為艷詩可作。他的詩論為清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之風,對掃除擬古之作有積極作用。其詩多抒發個人的閑情逸致或嘆古諷今,往往隨性而發,富於情趣與意境,追求明白曉暢、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散文思想穎銳,部分作品直接揭露現實黑暗與官場腐敗。抒情作品則情感真摯,富於感染力,具有清新自然,文筆生動的特點。
見網路 http://ke..com/view/18155.htm
馬嵬
袁枚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賞析】
唐玄宗李隆基與貴妃楊玉環之間悲歡離合的故事,不知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詩情文思。白居易著名的《長恨歌》,在揭示唐玄宗寵幸楊貴妃而造成政治悲劇的同時,也表達了對二人愛情悲劇的同情。袁枚此詩卻能不落俗套,另翻新意,將李、楊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長恨歌》和《石壕吏》是為人所熟知的著名詩篇,其創作背景均為安史之亂。它們一以帝王生活為題材,一以百姓遭遇為主旨,恰好構成鮮明的對照
《馬嵬》是乾隆十七年(1752)袁枚赴陝西候補官缺,路過馬嵬驛所作,共4首。袁枚與愛妾分別,遠赴陝西,實屬身不由己,聯想到白居易《長恨歌》所寫李楊情事翻譯:
當年流傳的而且又寫入《長恨歌》中的關於唐玄宗和楊貴妃七喜相會的愛情故事,並不值得歌唱,因為人世間還有能拆散夫妻的「銀河」不知有多少夫妻經受了生離死別的痛楚。相士好村裡那樣兒子戰死而媳婦守寡,老翁逾牆而老嫗應征之類夫妻訣別的情景,比玄宗和貴妃的愛情悲劇更能催人淚下,涕零如雨了。
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象石壕村那樣的夫妻決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認為百姓的生離死別不勝枚舉,李楊二人的生離死別並不值得同情。
8. 袁枚馬嵬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提到馬嵬,我們自然會想到白居易在《長恨歌》中的詩句:"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當年安祿山攻破潼關,唐玄宗帶領楊貴妃等從長安匆忙出逃。到了馬嵬坡,因"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為平息眾怒,唐玄宗不得不處死楊貴妃。楊玉環顯然是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提到長生殿,我們當然不忘"白詩"里寫到的當年唐玄宗與楊貴妃在此的山盟海誓:"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作連理枝。"楊貴妃死後,唐玄宗無限悲傷。"白詩"中也有描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天長地久有盡時,此恨綿綿無絕期。"在白居易筆下,李楊二人的愛情悲劇是多麼值得人們的同情啊!可袁枚持相反看法,他勸人們"莫唱當年長恨歌。"他是有參照物的:"人間亦自有銀河"(這里講的"人間"顯然是指宮廷外的勞苦大眾。)不作"縱比"(即用後人眼光看前人)吧,也可橫比嘛(即在唐代自比),唐代里就有不少平民百姓的愛情悲劇!此時,袁枚很自然地想到另一個與白居易同代的大詩人杜甫的《石壕吏》一類關心民瘼的名篇。在《石壕吏》一詩里,山村老翁與老婦的"二男新戰死",又見"有吏夜捉人"的抓兵拉夫。至使"老翁逾牆走",老婦又被官兵抓去"從軍"的悲劇。袁枚哀嘆:《石壕吏》里"夫妻別"一類痛苦的眼淚遠比帝王妃子的所謂愛情悲劇里的淚水要多得多!在袁枚看來,老百姓的苦難比帝王妃子們的所謂愛情悲劇更值得人們同情!袁枚把眼光投向老百姓中的"銀河",為老百姓的苦難鳴不平,表現了一個正直文人的優秀道德品質。
再看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楊本是李隆基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被唐玄宗看中,他先轉了彎讓楊玉環出家當女道士再納進宮,將兒子的情人一下子變成了自己的老婆,不說亂倫,至少也是一件很尷尬的事,何以值得歌頌!
讀了袁枚的"莫唱當年長恨歌",筆者作為普通百姓的一員也想向當今的文藝家們提一個請求:應多多深入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多寫些反映百姓們的快樂、疾苦、企望、想法的文藝作品。宮情戲少演一些,帝王妃子們的愛情糾葛呀、大款大腕們的三角多角戀愛呀少花些筆墨吧!這是社會主義時代一個文藝家最起碼的道德底線。封建時代的文人袁枚都能做到,何況今天呢?
盡管有點多,但這是我看到過的比較好的版本了。這篇評論就寫得非常沒有水平。下面是袁枚的介紹:
袁枚是清代乾隆、嘉慶時期的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並稱乾隆三大家。他活躍詩壇60餘年,存詩4000餘首,基本上體現了他所主張的性靈說,有獨特風格和一定成就。他有少量反映現實社會生活的詩歌,如《苦災行》、《征糧嘆》等。但袁詩思想內容的主要特點是抒寫性靈,表現個人生活遭際中真實的感受、情趣和識見,往往不受束縛,時有唐突傳統,在藝術上不擬古,不拘一格,以熟練的技巧和流暢的語言,表現所感受到的思想體會和所捕捉到的藝術形象,追求真率自然、清新靈巧的藝術風格。其中較突出的佳作,主要有兩類:即景抒情的旅遊詩和嘆古諷今的詠史詩。…………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當然,介紹一位人物,自然要從他的成就以及好的一面說起,所以這篇介紹無可厚非。
9. 馬嵬 袁牧 詩句理解 和袁牧的簡介
《馬嵬》譯文:
用不到去歌唱當年皇帝妃子的悲歡離合;在人間也有銀河,使得千千萬萬人家夫妻離散。
像石壕村那樣的夫妻訣別數也數不清,老百姓的淚水比長生殿上灑的那點淚水多得多了。
原文:
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石壕村裡夫妻別,淚比長生殿上多。
《馬嵬》是清代詩人袁枚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將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下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前兩句表現了詩人對下層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後兩句揭露了社會上的種種不幸迫使諸多夫妻不能團圓的現實。
(9)馬嵬袁枚賞析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作者赴陝西任職途中。唐代天寶十四載(765年)發生安史之亂,唐玄宗自京都長安逃往四川經過馬嵬坡時,禁軍嘩變,迫使唐玄宗命楊貴妃自縊。歷代詩人對這一歷史事件多有題味。其中最著名者為白居易的長篇敘事詩《長恨歌》。詩人緬懷歷史,自然想到《長恨歌》,創作此詩,抒發感慨。
2、作者簡介:
袁枚(1716年3月25日-1798年1月3日):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 清朝乾嘉時期代表詩人、散文家、文學批評家和美食家。
袁枚倡導「性靈說」,與趙翼、蔣士銓合稱為「乾嘉三大家」(或江右三大家),又與趙翼、張問陶並稱「性靈派三大家」,為「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直隸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
主要傳世的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及《補遺》,《隨園食單》、《子不語》、《續子不語》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摯,流傳久遠,古文論者將其與唐代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並提。
10. 袁枚的馬嵬和李商隱的馬嵬其二抒發的情感有什麼區別
袁枚的《馬嵬》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歌將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放在民間百姓悲慘遭遇的背景加以審視,強調廣大民眾的苦難遠非帝妃可比。《馬嵬其二》隱含著作者對唐玄宗的強烈批評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