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古人風俗名言

古人風俗名言

發布時間: 2021-02-13 06:06:44

⑴ 我國傳統習俗,干什麼,有關名言

中國的傳統節日及習俗

【春節】 時間: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 : 熬年守歲
【元宵節】時間: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寒食節】時間:清明節前一天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清明節】時間:農歷三月初八 (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那一天,公歷4月5日左右)習俗:掃墓、踏青。
【端午節】時間: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七夕節】時間: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
【重陽節】時間:九月初九習俗:登高、插茱萸。
【中秋節】時間: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
【臘八節】時間:農歷臘月初八習俗:喝臘八粥。

【春節】我國傳統習俗中最隆重的節日。此節乃一歲之首。古人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新正等,而今人稱春節,是在採用公歷紀元後。古代「春節」與「春季」為同義詞。春節習俗一方面是慶賀過去的一年,一方面又祈祝新年快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多與農事有關。迎龍舞龍為取悅龍神保佑,風調雨順;舞獅源於鎮懾糟蹋莊稼、殘害人畜之怪獸的傳說。隨著社會的發展,接神、敬天等活動已逐漸淘汰,燃鞭炮、貼春聯、掛年畫、耍龍燈、舞獅子、拜年賀喜等習俗至今仍廣為流行。春節,是我國各族人民的傳統節日。100多年前,民間藝人「百本張」曾在他的曲本中這樣寫道:「正月里家家賀新年,元宵佳節把燈觀,月正圓,花盒子處處瞅,炮竹陣陣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這是歷史上關於歲首春節的生動寫照。 相傳堯舜時期,我國就有了這個節日。殷商甲骨文的卜辭中,亦有關於春節的記載,有慶祝歲首春節的風俗。但當時的歷法,是靠「觀象授時」,是否准確,尚難確定。到了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太初元年,我國人民創造了「太初歷」,明確規定以農歷正月為歲首。從這時起,農歷新年的習俗就流傳了2000多年。直到新中國成立,改用公元以後,這個節日就改為春節。
【元宵】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正月半、上元節、燈節。元宵習俗有賞花燈、包餃子、鬧年鼓、迎廁神、猜燈謎等。宋代始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即圓子,用糯米粉做成實心的或帶餡的圓子,可帶湯吃,也可炒吃、蒸吃。 農歷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正月為元月,古人稱夜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節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懸,地上彩燈萬盞人們觀燈、猜燈謎、吃元宵合家團聚、其樂融融。元宵節起源於漢朝,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後,呂後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後死後,平除呂後勢力,擁立劉恆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後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並把正月十五日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在「太初歷」中就把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
【寒食】我國民間傳統節日。節日里嚴禁煙火,只能吃寒食。在冬至後的一百零五天或一百零六天,在清明前一、二日。相傳,春秋時晉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大臣介子推曾割股啖之。重耳做國君後,大封功臣,獨未賞介子推。子推便隱居山中。重耳聞之甚愧,為逼他出山受賞,放火燒山。子推抱木不出而被燒死。重耳遂令每年此日不得生火做飯,追念子推,表示對自己過失的譴責。因寒食與清明時間相近,後人便將寒食的風俗視為清明習俗之一。
【清明】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按農歷算在三月上半月,按陽歷算則在每年四月五日或六日。此時天氣轉暖,風和日麗,「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清明節由此得名。其習俗有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插柳戴花等。歷代文人都有以清明為題材入詩的。
【端午】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端陽、重午、重五。端午原是月初午日的儀式,因「五」與「午」同音,農歷五月初五遂成端午節。一般認為,該節與紀念屈原有關。屈原忠而被黜,投水自盡,於是人們以吃粽子、賽龍舟等來悼念他。端午習俗有喝雄黃酒、掛香袋、吃粽子、插花和菖蒲、鬥百草、驅「五毒」等。端午節是我國較為古老的傳統節日。每逢陰歷五月初五這天,人們都要在江河湖海上舉行賽龍舟,還要吃粽子、戴香袋、踏青采艾蒿等,這些活動已成為千古不變的習俗,從古至今一直在沿續著。
若說到端午節的來歷,人們首先就會想到愛國詩人屈原。相傳戰國時,楚襄王寵信奸佞,屈原因仗義直言遭革職放逐。秦國趁機進攻楚國,楚地千里疆域毀於一旦。眼見國破家亡,百姓流離失所,屈原是有心報國而無力回天,憤然之下,屈原抱巨石投汩羅江而去。當地百姓聞聽屈原投江,紛紛前來救助,他們順流而下,一直追到洞庭湖,也未尋見屈原的屍體,湖面上舟船往來穿梭百舸爭游的場景蔚為壯觀。這一日正是陰歷五月初五日。後來,每逢這一天,人們就在江河上賽龍舟,意在懷念屈原。人們還把粽子投入水裡,只為了喂飽魚龍蝦蟹,保全屈原的屍身不被吞食。
【乞巧】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少女節或七夕。相傳,天河東岸的織女嫁給河西的牛郎後,雲錦織作稍慢,天帝大怒,將織女逐回,只許兩人每年農歷七月初七夜晚在鵲鳥搭成的橋上相會。或說:天上的織女嫁給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將織女抓回天庭,只許兩人一年一度鵲橋相會。每年七月初七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綉花的技巧。在葡萄架下,靜聽牛郎織女的談話,也是七月七的一大趣事。七夕節又稱為「乞巧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節日。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相會之時。「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
【中秋】我國民間傳統節日。又稱團圓節。農歷八月在秋季之中,八月十五又在八月之中,故稱中秋。秋高氣爽,明月當空,故有賞月與祭月之俗。圓月帶來的團圓的聯想,使中秋節更加深入人心。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系起來後,更富浪漫色彩。歷代詩人以中秋為題材作詩的很多。中秋節的主要習俗有賞月、祭月、觀潮、吃月餅等。農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葯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葯秋復春,女亘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一年,人們把這一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重陽】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易經》將「九」定為陽數,兩九相重,故農歷九月初九為「重陽」。重陽時節,秋高氣爽,風清月潔,故有登高望遠、賞菊賦詩、喝菊花酒、插茱萸等習俗。唐人有「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 重陽節又名重九節,九月九,榮萸節,菊花節等。重九日是古代即有的慶祝風俗。唐代把重陽正式定為節日。在唐代,重陽節人們有登高、插茱萸的習俗。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春秋戰國時代。屈原在《遠游》中曾寫道:「集重陽人帝宮兮」。到了漢代,重陽之俗逐漸在民間流行。據說,漢高祖劉邦的愛妃威夫人被呂後慘害後,侍候戚夫人的宮女賈也被逐出宮,嫁與貧民為妻。賈傳出: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都要佩茱萸、食蓮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於是,重陽之俗便從宮中傳到了民間,並逐漸盛行。
【臘日】我國民間傳統節日。這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臘日通常在每年的最後——個月(臘月)舉行,南北朝時臘日已固定在農歷十二月初八。有吃赤豆粥、祭拜祖先等習俗。佛教的臘八粥後也滲入臘日習俗。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據說,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成道之日也在十二月初八,因此臘八也是佛教徒的節日,稱為「佛成道節」。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後、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戶戶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合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小年】 臘月二十三,又稱「小年」,是民間祭灶的日子。
據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裡講壞話了。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俗,因此祭灶王爺,只限於男子。
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戶戶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除夕】我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二月三十日晚,家家在打掃一清的屋裡,擺上豐盛的菜餚,全家團聚吃「年飯」。此夜大家通宵不眠,或喝酒聊天,或猜謎下棋,嬉戲游樂,謂之「守歲」。零點時,眾人爭相奔出,在庭前攏火燃燒(古稱「庭燎」,取其興旺之意),並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之時搶先放出三個「沖天炮」,以求首先發達,大吉大利。此時,爆竹聲、歡叫聲響成一片,一派「爆竹聲中除舊歲」的景象。

⑵ 關於民風民俗的名言警句

民風民俗的名言警句:

1、作者:林徽因。 出處:窗子以外。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朴的人情風俗。

2、作者:巴爾扎克。出處:歐葉妮·葛朗台。

金錢控製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麼義與不義,只要能夠達到塵世的天堂,享盡繁華之福,化心肝為鐵石,胼手胝足地去爭取暫時的財富,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處都揭櫫著思想,甚至法律上也這樣寫著。

3、作者:錢鍾書。出處:人·獸·鬼。

咱們國家、人民、風俗、心理不是據說都和西洋相反么?咱們是東方民族,他們偏要算西方民族;咱們是中國人,他們老做外國人;咱們招手,手指向下,他們招手,硬把手指朝上,咱們敬禮時屈膝。

4、作者:汪曾祺。出處:受戒。

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

5、作者:伊坂幸太郎。出處:一首朋克救地球。

保有跨越世代的傳統風俗絕對不是壞事,現今的日本幾乎沒有代代相傳的思想,人們毫不珍惜思想與常識,用過即丟,也沒察覺到累積智慧與知識的重要性。

(2)古人風俗名言擴展閱讀:

1、民風民俗是特定社會文化區域內歷代人們共同遵守的行為模式。風俗的多樣性,是以習慣上,人們往往將由自然條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為規范差異,稱之為「風」;而將由社會文化的差異所造成的行為規則之不同,稱之為「俗」。

2、民風民俗鍾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歷史最悠久、最為隆重的民間傳統佳節。在與福建省一水之隔的台灣,其歷史文化、風士人情、生活習俗、親緣血統等等均與祖國大陸,尤其是福建閩南地區一脈相承,因而島內民眾的春節習俗自然與祖國大陸民間大同小異。

⑶ 求,有關風俗的名人名言。。。

習俗就是對一切都司這見慣(奧索尼烏斯)
●習俗先於一切法律,自然勝過一切藝術(丹尼爾)
●習俗是另一種天性(蓋侖)
●習俗是人生的偉大的向導(休姆)
●習俗是最好的主人(西塞羅)
●習俗提供了倫理學所依存的唯一基礎(克魯奇)
●一個好的習俗比法律更可靠(歐里庇得斯)
●習俗是暴君(拉丁語)
●習俗是位態度粗暴而使人失望的小學女教師(蒙田)
●習俗是聰明人的瘟疫,傻瓜的偶像(英國)
●習俗是愛情的天敵(布爾沃·利頓)

●世界各地的根學蒂固的習俗,都是人類進步的障礙(穆勒)

●人性所厭惡的,習俗卻偏將它們展現在人們的面前(洛克)

●習俗的權威是無邊的(緒儒斯)

●習俗使我們順從一切(伯克)

●習俗支配法律(拉丁語)

●人的行為烽舉止無不受習俗的制約(皮浪)

●長期形成的習俗不是輕易可以破除的;誰試圖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結果往往徒勞無益(塞·約翰遜)

●當我們還在搖籃里的時候,習俗便已來到我們身邊,直到我們

跨進它才依依離去(英格索爾)

●習俗是法律外的法律(拉丁語)

●習俗,至高無尚的人主(小普林尼)

●習俗,世界上的巨大的偶像(龐弗雷特)

●習俗是萬物的主宰(愷撒)

●人們都是憑天性思考,按規則說話,照習俗辦事(培根)

●我們對違背習俗的事情要比對違背自然的事情更加敏感(普盧塔克)

●習俗也許不如法律來得明智,然而它們向來比法律更受人歡迎(迪斯累利)

●有多少國家,就有多少習俗(英國)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

●離家三里遠,別是一鄉風

●鄉風處處異

●一番江水一番魚

●入境問禁,入國問俗

●入鄉隨俗,這是規矩中的規矩,法律中的法律(蒙田)

●各市有各市的風俗,各鄉有各鄉的習慣(蘇聯)

●喝什麼地方的水,隨什麼地方的風俗(蒙古)

●如果到了羅馬,就學那裡的規矩(西班牙)

●入其國者從其俗(日本)

●只要我們黨的作風完全正派了,全國人民就會跟我們學,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樣就會影響到全民族(毛澤東)

●為了促進風氣的進步,首先必須搞好黨風,特別是要求黨的各級領導同志以身作則(鄧小平)

●開放、搞活政策延續多久,端正黨風的工作就得干多久,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就得干多久,這樣才能保證我們開放,搞活政策扔正確執行(鄧小平)

●我雖然從小就熟習風俗,我卻以為把它破壞了倒比遵守它還體

面些(莎士比亞)

●從各方面對習俗的質疑,是每一個思想水平較高的人的必然發展階段(愛獻生)

●壞的習俗與其留著,不如破除(英國)

●別提習俗不習俗的它是懦夫的借口(查·丘吉爾)

●脫離成規會引起墨守成規者的勃然大怒。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這種做法是對自己的批判(伯·拉塞爾)

⑷ 古代名人寫的關於禮儀的名言

1、仁者愛人,為仁由己。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版下歸仁焉。
2、德權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
3、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舊唐書》
4、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5、不在牆上留一條傷痕,不在空氣中留下一句臟話。
6、只有尊敬別人的人,才有權受人尊敬。
7、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8、環境整潔優美,生活健康科學,社會文明進步。
9、學校是學習之所,文明是成功之本。
10、舉行盛大的葬禮,與其說是向死者誌哀,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生者的虛榮。——拉羅什富科

⑸ 收集各地的風俗名言

1、每逢佳節倍思親。
2、悲莫悲兮生別離。
3、好家難舍,熟地難離。
4、物離鄉專貴,人離鄉賤。
5、樹高屬千丈,葉落歸根。
6、出門一里,不如家裡。
7、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8、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9、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
10、金窩銀窩,不及家裡狗窩。
11、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
12、駿馬懷念草原,勇士懷念故鄉。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14、不到異鄉看看,不知故鄉的美麗。
15、金窩銀窩,比不上家鄉的窮窩窩。

⑹ 關於''民風民俗"的名言,詩句

1.金錢抄控製法律,控制政治,控制風俗,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管什麼義與不義,只要能夠達到塵世的天堂,享盡繁華之福,化心肝為鐵石,胼手胝足地去爭取暫時的財富,這是今日最普遍的到處都揭櫫著思想,甚至法律上也這樣寫著。——巴爾扎克。

2.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剎的名勝,又可以知道點內地純朴的人情風俗。——林徽因

3.保有跨越世代的傳統風俗絕對不是壞事,現今的日本幾乎沒有代代相傳的思想,人們毫不珍惜思想與常識,用過即丟,也沒察覺到累積智慧與知識的重要性。——伊坂幸太郎

4.白眼珠鴨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時如清水,閃動時像星星。渾身上下,頭是頭,腳是腳。頭發滑溜溜的,衣服格掙掙的。--這里的風俗,十五六歲的姑娘就都梳上頭了。這兩上丫頭,這一頭的好頭發!通紅的發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個去趕集,一集的人都朝她們望。——汪曾祺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⑺ 古代名人名言大全

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唐 劉禹錫

譯文:這里的山哪怕不高,但是有了仙人在這里,這山就能非常出名。這里的水,哪怕不深,只要有了龍,也會非常靈驗。

2、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宋 盧梅坡

譯文:說句公道話,梅花須遜讓雪花三分晶瑩潔白,雪花卻輸給梅花一段清香。

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用之所趨異也。——西漢 司馬遷

譯文:人終究免不了一死,有的人死的其所,體現出了生命的價值,而有的人的死無足輕重,因此意義是不同的。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 范仲淹

譯文:在天下人擔憂之前先擔憂,在天下人享樂之後才享樂

5、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西漢 劉向

譯文:和道德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蘭花香氣屋子,久了會身染香氣,就聞不到蘭花香氣了。和素質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進入咸魚市場,時間久了就變臭。

6、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北宋 孫昭遠

譯文:一個人用銅當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當鏡子,可以知道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當鏡子,可以發現自己的對錯。

⑻ 古人名言名句

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

自古以來凡是做大事業的人,不僅有出類拔萃的才能,也一定有堅韌不拔的意志。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蘇軾《留侯論》

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

3、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蘇軾《留侯論》

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

4、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蘇軾《水調歌頭》

人有悲歡離合的變遷,月有陰晴圓缺的轉換,這種事自古來難以周全。

只希望這世上所有人的親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

5、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蘇軾《飲湖上初晴後雨》

如果把美麗的西湖比作美人西施,那麼淡妝也好,濃妝也罷,總能很好地烘托出她的天生麗質和迷人神韻。

6、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王安石《元日》

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他們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7、眾里尋他千網路,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我在人群中尋找她千百回,猛然一回頭,不經意間卻在燈火零落之處發現了她。

8、身世酒杯中,萬事皆空。古來三五個英雄。雨打風吹何處是,漢殿秦宮。——辛棄疾《浪淘沙·山寺夜半聞鍾》

整日在借酒澆愁的狀態中渡過,一生的努力因沒能改變國家的敗局而全部成空。

古今往來的英雄們本就不多,卻因時間的流逝而淹沒,再也難找到像劉邦、秦始皇那樣的英雄。

9、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夢里挑亮油燈觀看寶劍,夢中回到了當年的各個營壘,接連響起號角聲。

把烤牛肉分給部下,樂隊演奏北疆歌曲。這是秋天在戰場上閱兵。

10、垂下的頭顱只是為了讓思想揚起,你若有一個不屈的靈魂,腳下就會有一片堅實的土地。——汪國真《旅程》

11、天還未黑,雲怎敢灰;雨還未下,風怎敢吹;瓜還未熟,秧怎敢枯;花還未落,樹怎敢死;你還未嫁,我怎敢老。——汪國真《怎敢》

12、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汪國真《山高路遠》

13、我也願學習蝴蝶,一再的蛻變,一再的祝願,既不思慮,也不彷徨;既不回顧,也不憂傷。——林清玄《境明,千里皆明》

14、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林清玄《人生最美是清歡》

15、再溫柔平和寧靜的落雨,也有把人浸透的威力。——林清玄《玫瑰海岸》

16、雖然明天還會有新的太陽,但永遠不會有今天的太陽了。——林清玄《和時間賽跑》

⑼ 中國古人的名言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天道酬勤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把學問過於用作裝飾是虛假;完全依學問上的規則而斷事是書生的怪癖.——培 根
聰明的人有長的耳朵和短的舌頭.——弗萊格
重復是學習之母.——狄慈根
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麼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利希頓堡
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佚 名
求學的三個條件是:多觀察、多吃苦、多研究.——加菲勞
人天天都學到一點東西,而往往所學到的是發現昨日學到的是錯的.——B.V
我的努力求學沒有得到別的好處,只不過是愈來愈發覺自己的無知.——笛卡兒
學到很多東西的訣竅,就是一下子不要學很多.——洛 克
學問是異常珍貴的東西,從任何源泉吸收都不可恥.——阿卜·日·法拉茲
學習是勞動,是充滿思想的勞動.——烏申斯基
游手好閑的學習並不比學習游手好閑好.——約·貝勒斯
有教養的頭腦的第一個標志就是善於提問.——普列漢諾夫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韓愈
★天才就是無止境刻苦勤奮的能力 --卡萊爾
★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華羅庚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勤勞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勞一生,可得幸福長眠 --達·芬奇(義大利)
★形成天才的決定因素應該是勤奮 -郭沫若
★人的大腦和肢體一樣,多用則靈,不用則廢 -茅以升
★你想成為幸福的人嗎?但願你首先學會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靈感不過是「頑強的勞動而獲得的獎賞」 --列賓
貴有恆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無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愛因斯坦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
自古以來學有建樹的人,都離不開一個「苦」字.

⑽ 關於中國古代禮儀文明的名言警句

1、良好的禮貌是由微小的犧牲組成。——愛默生

2、不學禮,無以立。——孔子

3、凡人之所以貴於禽獸者,以有禮也。——《晏子春秋》

4、在宴席上最讓人開胃的就是主人的禮節。——莎士比亞

5、無禮是無知的私生子。——巴特勒

6、利益,是聰明人想出來的與愚人保持距離的一種策略。——愛默生

7、人不能象走獸那樣活著,應該追求知識和美德。 —— 但丁

8、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9、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10、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11、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12、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周恩來

13、一個人最傷心的事情無過於良心的死滅。 —— 郭沫若

14、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 德謨克利特

15、理智要比心靈為高,思想要比感情可靠。 —— 高爾基

16、人在智慧上應當是明豁的,道德上應該是清白的,身體上應該是清潔的。 —— 契訶夫

17、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 —— 馬克思

(10)古人風俗名言擴展閱讀:

文明禮儀是人類為維系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范,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的。

文明禮儀不僅是個人素質、教養的體現,也是個人道德和社會公德的體現,更是城市的素養、更是國家的臉面。所以,我們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禮儀之邦」,就更應該用文明的行為舉止,合理的禮儀來待人接客。這也是弘揚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