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書法的英文名句
A. 有什麼關於書法的名言
▲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揚雄《法言》
▲書畫清高,首重人品,品節既優,不但人人重其筆墨,更欽仰其人。——清.松年《頤園畫論》
▲立品之人,筆墨外自有一種正大光明之概。——清.王妤
▲且其浩浩落落之懷,一皆寓於筆墨之際,所謂品高,韻自勝焉。—— 張沅《石濤畫語錄》
▲古人論書雲: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是書之法,學者習之,故當熟之於手,必先修諸德以熟之於身。德而熟之於身,書之於手,如是而為書焉。——《書法三味》
▲學書者有兩觀:曰觀物,曰觀我。觀物以類情,觀我以通德。——清.劉熙載《藝概》
▲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唐.張彥遠《法書要錄》
▲夫書稟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故書也者,心學也;寫字者,寫志也。——清.劉熙載《藝概》
▲學術經論,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動悉邪。柳公權曰:心正則筆正。——明.項穆《書法雅言》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筆正乃可法矣。 ——柳公權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亦但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得志不如得道。)——唐.孫過庭《書譜》
▲書法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品下者,雖激昂頓挫,儼然可觀,而縱橫剛暴,未免流露楮外。——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清.松年《頤園論畫》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清.劉熙載《藝概》
▲手與神運,藝從心得。其志一於書,軒冕不能移,貧賤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終其身。——宋.朱文長《續書斷》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心神不正,書則欹斜;志氣不和,字則顛仆。——唐.虞世南《筆髓論》
▲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東漢.趙壹《非草書》
▲喜即氣和而字舒,怒則氣粗而字險,哀即氣郁而字斂,樂則字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深淺,變化無窮。 ——元.陳繹曾《翰林要訣》
▲人貌有好醜,而君子小人之態,不可掩也,言有辯訥,而君子小人之氣,不可欺也。書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亂也。 ——蘇軾《書論》
▲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清.劉熙栽《藝概》
▲夫書者,英傑之餘事,文章之急務也。雖其為道,賢不肖皆可學,然賢能之常多,不肖者能之常少也,豈以不肖者能之而賢者遽棄之不事哉!——宋.朱文長《續書斷》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風節著者,代不乏人。論世者,慕其人,益重其書,書人遂並不朽於千古。--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夫人靈於萬物,心主於百骸。故心之所發,蘊之為道德,顯之為經綸,樹之為勛猷,立之為節操,宣之為文章,運之為字跡。——明.項穆《書法雅言》
▲人品既殊,性情各異,筆勢所運,邪正自形。——明.項穆《書法雅言》
▲ 試以人品喻之,謀猷諳練,學識宏深,必稱黃發之彥。詞氣清亮,舉動利便,恆數俊髦之英。老乃書之筋力,少則書之姿顏。筋力尚強健,姿顏貴美悅,會之則並善,折之則兩乖。融而通焉,書其幾矣。若其規模宏遠,意思窈窕,抑揚旋折,恬曠雍容,元老無少,難乎名狀,如天仙玉女,不能辨其春秋,此乘之上也。初視雖少,強觀實老,豐采秀潤,符束巍峨,引拂輕颺,氣度凜毅,世所謂少年老成,乘之次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 夫人之性情,剛柔稟殊,手之運用,乖合互形。謹守者,拘斂雜懷,縱逸者,度越典則;速者,驚急無縕;遲重者,怯郁不飛;簡峻者,挺掘鮮道;嚴密者,緊實寡逸;溫潤者,妍媚多節;標險者,雕繪太苛;雄偉者,固愧容夷;婉暢者,又漸端厚;庄質者,蓋嫌魯朴;流麗者,復過浮華;纖茂者,尚多散緩;爽健者,涉茲剽勇;穩熟者,缺彼新奇。--明.項穆《書法雅言》
▲余謂筆墨之間,本足覘人氣象,書法亦然。……諸登善,顏常山,柳諫議文章妙今古,忠義貫日月,其書嚴正之氣溢於楷墨……太白書新鮮活潑,呼吸清淑,擺脫凡塵,飄飄乎有仙氣。……凡此皆字如其人,自然流露者。 ——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質直者則挺勁不遭,剛狠者又倔強無潤,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賽鈍,輕瑣者染於俗吏。——唐.孫過庭《書譜》
▲心畫心聲總失真,文章寧復見為人。高情千古《閑居賦》,爭識安仁拜路塵。--元遺山
二 .臨摹入門 循序漸進
▲初學不外臨摹。臨書得其筆意,摹書得其間架。臨摹既久,則莫如多看,多悟,多商量,多變通。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唯初學者不得不摹,亦以節度其手,易於成就,皆須是古人名筆,置之幾案,懸之座右,朝夕諦觀,思其用筆之理,然後可以摹臨。 南宋.姜夔《續書譜》
▲麓台雲: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便無入路。故初學必以臨古為先。清.秦祖永《繪事津梁》
▲學書之法,非口傳心授,不得其精。大要臨古人墨跡,布置間架,擔破管,書破紙,方有功夫。明.解縉《學書法》
▲先學間架,古人所謂結字也;肩間架即明,則學用筆。間架可看石碑,用筆非真跡不可。清.馮班《鈍吟書要》
▲臨池之法:不外結體,用筆。結體之功在學力,而用筆之妙關性靈。苟非多閱古書,多臨古貼,融會於胸次,未易指揮如意也。能如秋鷹博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學書全無貼意,如舊家子弟,不過循規蹈矩,飽暖終身而已。清.錢泳《書學》
▲學書者,既知用筆之訣,尤須博觀古貼,於結構布置,行間疏密,照應起伏,正變巧拙,無不默識於心,務使下筆之際,無一點一畫,不自法貼中來,然後能成家數。清.馮武《書法正轉》
▲先資政公曰:凡書未成家者,宜日與古貼為緣,無論何貼,皆足以范我筆力。清.梁章鉅《學字》
▲學書須步趨古人,勿依傍時人。學古人須得其神骨,勿徒其貌似。清.梁讞《平書貼》
▲凡臨古人書,須平心耐性為之,久久自有功效,不可淺嘗輒止,見異既遷。清.梁章鉅《學字》
▲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人人言之。然天下最上的境界,人人要到,卻非人人所能到。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石湖雲:學書須是收昔人真跡佳妙者,可以詳視其先後筆勢輕重往復之法,若只看碑本,則惟得字畫,全不見其筆法神氣,終南精進。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北宋.米芾《海岳名言》
▲故凡得名跡,一望而知為何家者,而通篇意氣歸於本家者,真跡也。一望知為何家之書,細求以本家所習前人法而不見者,仿書也。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學書時時臨摹,可得形似。大要多取古書細看,令入神,乃到妙處。惟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北宋.黃庭堅《論書》
▲凡臨古人始必求其似,久久剝換,遺貌取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每習一貼,必使筆法章發透入肝膈,每換後貼,又必使心中如無前貼。積力即久,習過諸家之行質,性情無不奔會腕下,雖曰與古為徒,實則自懷杼軸矣。清.包世臣《藝舟雙輯》
▲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摩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 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書類乎本,緩筆定其行勢,忙則失其規矩。晉.王羲之《筆書論十二章》
▲又學時不在旋看字本,逐畫臨仿,但貴行,住,坐,卧常諦玩,經目著心。久之,自然有悟入處。信意運筆,不覺得其精微,斯為善學。 南宋.陳犧《負暄野錄》
▲且一食之美,惟飽其日,倘一觀而悟,則潤於終身。唐.張壞灌《六體書論》
▲學古人書,須得其神骨,魄力氣格,命脈,勿徒貌似而不深求也。清.梁讞《學書論》
▲臨摹用工,是學書大要,然必先求古人意指,次究用筆,後像行體。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不泥古法,不執己見,惟在活而已矣。清.鄭板橋
▲臨摹古人不在對臨,而在神會,目意所結,一塵不入,似而不似,不容思議。明.沈灝〈畫塵〉
▲自運在服古,臨古須有我。兩者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傷神。清.王淑〈論書滕語〉
▲吾書雖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踐古人,是一快也。北宋.蘇軾〈論書〉
▲學書一字一筆須從古貼中來,否則無本。早矜脫化,必規矩,初宗一家,精深有得。繼采諸美,變動弗拘。斯為不掩性情,自辟門經。清.梁讞《學書論》
▲凡臨摹須專力一家,然後以各家總覽揣摩,自然胸中饜飫,腕下精熟。久之眼光廣闊,志趣高深,集眾長以為己有,方得出群境地。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習古人書,必先專精議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淹貫眾有,亦決不能自成一家,到得似來,只為此家所蓋,枉費一生氣力。清.王淑〈論書滕語〉
▲若但株守一家而摹之,久之必生一種習氣,甚或至於不可響遠。苟能知其弊之不可長,於是自書精意,自辟性靈,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不襲不蹈而天然入聲,可以揆古人而同符,即可以傳後世而無槐:而後成其為我而立門戶矣。清.沈宗騫〈芥學畫編〉
▲只學一家,學成不過為人作奴婢;集眾長歸於我,斯為大成。《翰林粹言》
▲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鍵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清.梁讞《學書論》
▲今之學書者,自當以唐碑為宗。唐人門類多,短長肥瘦,各臻秒境;宋人門類少,蔡,蘇,黃,米,俱有毛疵。學者不可不知也。清.錢泳《履園叢話》
▲舊他拓本與拓手精,則肥瘦不失,精神充足,而緊要在執筆得法,執筆不得法,縱令臨古人墨跡,皆無是處也。清.梁讞《學書論》
▲古人學書不盡臨摹,張古人書於壁間,觀之入神,則下筆時隨人意。學書即成,且氧於心中無俗氣,然後可以作,示人為揩式。北宋黃庭堅《論書》
▲故學必有法,成則無體,欲探其奧,先識其門。有知其門不知其奧,未有不得其法而得其能者。唐.張懷灌《六體書論》
▲近人不知其用力所自出,專攻近體,可謂數典忘祖矣,焉能卓然以自立哉!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代以來,殊不師古,而緣情棄道,才記姓名,或學不該贍,聞見又寡,致使成功不就,虛費精神。自非道靈感物,不學說以今方新,學書以古方朴。 清.范公勉《書法述要》
▲近世士人多學今書,不學古書,務取媚好,氣格全弱,然而以古並之,便覺不及;豈古人心法不傳而規模形似,不足以得其妙乎。 宋.周行己《浮止集》
▲學一半撒一半,未嘗全學;非不欲全,實不能全,亦不必全也。清.鄭板橋
▲學者貴於慎取,不可遂為古人所欺。清.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不善學者,即聖人之過處而學之,故蔽於一曲。今世學《蘭亭》者,多此也。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人筆法淵源,其最不同處,最多相合。李北海雲:似我者病。正以不同處求同,不似處求似,同於似者皆病也。清.惲壽平《甌香館畫跋》
▲大抵下筆之際,盡仿古人,則少神氣;專勿遒勁,則俗病不除。所貴熟習精通,心手相應,斯為美矣。南宋.姜夔《續書譜》
▲用力到沉著痛快處,方能取古人之神,若一味仿摹古法,又覺刻劃太甚,必須脫去摹似蹊徑,自出機軸,漸老漸熟,乃造平淡,遂使古法優游筆端,然後傳神。清.宋曹《書法約言》
▲臨摹古人,須食古而化,獨自成家。明.李流芳
▲若執著成見,凝滯於胸中,終不能參以活法運用,雖參活法,亦自有一定不易之勢。奔放馳驟,不越范圍,所謂師古而不泥於古,則得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作書須自家主張,然不是不學古人;須看真跡,然不是不學碑刻。清.馮班〈 鈍吟書要〉
▲可與談斯道矣!東晉.衛鑠《筆陣圖》
古人有言;隨人學人成舊人,自成一家始逼真。北宋.黃庭堅《論書》
▲學書六要;一氣質,二天資,三得法,四臨摹,五用功,六識鑒。六要俱備,方能成家。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作書要發揮自己性靈,初莫寄人籬下,凡臨摹各家,不過竊取其用筆,非規矩形似也。近世每臨一家,止摹仿其筆畫;至於用意入神,全不領會。要知得形似者有盡而領神味者無窮。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故思翁有「謬種流傳,概行掃卻」之說,最有功初學。若已入門庭,則當曰:與其過而棄之,毋寧過而存之。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書法無他秘,只有用筆與結字耳。用筆近日尚有傳,結字古法盡矣。變古法須有勝古人處,都不知古人,卻言不取古法真是不成書耳。清.馮班《 鈍吟書要》
▲若分布少明,即思縱巧,運用不熟,便欲標奇,是未學走而先學趨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觀能書者,僅得數字揣摩,便自成體。無他,專心既久,悟其用筆,用墨及結體之法,供我國運用耳。清.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學書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餘......北宋.歐陽修《試筆》
▲學書易少年時將楷書寫定,始是第一層手。清.梁讞《學書論》
▲凡作字須熟觀魏,晉人書,會之於心,自得古人筆法也。欲學草書,須精真書,知下筆向背,則識草書法,草書不難工矣。北宋.黃庭堅《論書》
▲古之善書者,必先楷法,漸而至於行草,亦不離乎楷正。宋.歐陽修《歐陽文忠公文集》
▲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楷書既成,乃縱為行書;行書既成,乃縱為草書。學草書者,先習章草,知偏旁來歷,然後變化為草聖。學篆者亦必由楷書,正鋒既熟,則易為力。學八分者,先學篆,篆既熟,方學八分,乃有古意。明.豐坊《學書法》
▲凡學書字,先學執筆......,若初學,先大書,不得從小。晉.衛鑠《筆陣圖》
▲古貼字體大小,頗有相徑庭者。如老翁攜幼孫行,長短參差,而情意真執,痛癢相關。清包世臣《安吳論書》
▲作書起轉收縮,須極力頓挫,筆法既得,更多臨唐貼以嚴其結構。清.梁讞《學書論》
▲若氣質薄,則體格不大,學力有限;天資劣,則為學限,而入門不易;法不得,則虛積歲月,用功徒然;工夫淺,則筆畫荒疏,終難成就;臨摹少,則字無師承,體勢粗惡;識鑒短,則徘徊今古,胸無成見。清.朱履貞《學書捷要》
▲初作字,不必多費諸墨。取古拓善本細玩而熟視之,既復,背貼而索之。學而思,思而學,心中若有成局,然後舉閉而追之......清.宋曹《書法約言》
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庄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北宋.蘇軾《論書》
▲旭常雲:或問書法之妙,何得其古人?曰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其次識法,須口傳手授,勿使無度。所謂筆法也,其次在布置,不慢不越,巧使合宜;其次變通識懷,縱合規矩;其次紙筆精佳。五者備矣,然後能齊古人。唐.蔡希綜《法書論》
▲初學字時,不可盡其形勢,先想字成,意在筆前。一遍正其手腳,二遍須學形勢,三遍須令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每加抽拔,使不聲澀。晉.王羲之《筆勢論》
▲若泛學諸家,則字有工拙,筆多失誤,當連者反斷,當斷者反續,不識向背,不知其止,不悟轉換,隨意用筆,任筆賦形,失誤顛錯,反為新奇。南宋.姜夔《續書譜》
▲初學條理,必有所事,因象而求意。終及通會,行所無事,得意而忘象。故曰由象識心,象不可著,心不可離。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人工書,須從師授。必先識試勢,乃可加功;功勢既明,則務遲澀;遲澀分矣,無系拘踞;拘踞既亡,求諸變態;變態之旨,在於奮斫;奮斫之理,資於異狀;異狀之變,無溺荒僻;荒僻去矣,務於神采;神采之至,幾於玄微,則宕逸無方矣。唐.張懷灌《玉堂禁經》
三.形神相依 意境為重
▲形者,其形體也;神者,其神采也。宋.袁文
▲形者,神之質地;神者,形之用也。是則形稱其質,神音其用;形之與神,不得相異。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神即形也,行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射則神滅也。南北朝.范縝《神滅論》
▲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於型似之外,取生意於形似之中。明.高廉
▲取意舍形,無所求意。故得其形,意溢於形;失其形,意雲何哉?明.王履
▲學書之要,唯取神,氣為佳,若模象體勢,雖形似而無精神,乃不知書者所為耳。宋.蔡襄《宋端明殿學士蔡忠公文集》
▲書之心,主張布算,想像化裁,意在筆端,未形之相也;書之相,旋折進退,威儀神采,筆隨意發,既形之心也。明.項穆《書法雅言》
▲夫字以神情為精魄,神若不如,則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層,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神,心之用也。唐.李世民《指意》
▲書之妙道,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可紹於古人。南朝.王僧虔《筆意贊》
▲故之書道玄妙,必資於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機巧必須於心悟,不可以目取也。清.馮武《筆髓》
▲其有一點一畫,意態縱橫,偃亞中間,綽有餘裕,結字峻秀,類於生動,幽若深遠,煥若神明,以不測為量者,書之妙也。唐.張懷灌《評書葯石論》
▲為書之體,須入其形,若坐若形,若飛若動,若往若來,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蟲食木葉,若利劍長戈,若強弓硬矢,若水火,若雲霧,若日月,縱橫有可象者,方得謂之書矣。東漢.蔡邕《九勢》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氣立矣。東漢.蔡邕《石室神授筆勢》
▲古人作書,於聯絡處見章法;於灑落處見意境。清.周星蓮《臨池管見》
▲至若磔髦竦骨, 短截長,有似夫忠臣抗直補過匡主之節也;矩則軌轉,卻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順慎終思遠之心也;耀質含章,或柔或剛,有似夫哲人行藏知進知退之行也。 唐.張懷灌《書斷》
▲夫心合於氣,氣合於心;神,心之用也,心必靜而已矣。唐.李世民《指意》
▲成形結字,得形體不如得筆法,得筆法不如得氣象。《翰林粹語》
▲要使筆落紙上,精神能沖其中,氣韻目暈於外。似生實熟,圓轉流暢,則筆筆有筆,筆筆無痕矣。清.華琳《南宗訣秘》
▲故有筆法而有生動之情,有墨氣而有活潑之致。清.丁皋《寫真秘訣》
▲蓋法高於意則用法,意高於法則用意,用意正其神明於法也。清.劉熙載《藝概》
▲風神者,一須人品高,二須師法古,三須紙筆佳,四須險勁,五須高明,六須潤澤,七須向背得宜,八須時出新意。則自然長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澤之矍,肥者如貴游之子,勁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賢士。南宋.姜夔《續書譜》
▲夫字以神為精魄,神若不知,則字無態度也;以心為筋骨,心若不堅,則字無勁健也;以副毛為皮膚,副若不圓,則字無溫潤也。唐.李世民《筆法訣》
▲有功無性,神采不生;有性無功,神采不實。。《翰林粹語》
▲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機者,傳奇之精神;趣奇,傳奇之風致。少此二物,則如泥人土馬,有生形而無升氣。李漁《閑情偶記》
▲所謂神品,於吾神所著故也。 明.懂其昌《畫禪隨筆》
▲學術通 於學仙,鍾神最上,鍾氣此之,鍾形又此之。
▲書貴入神,而神有我神他身之別。入他身者,我化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為我也。清.劉熙栽《藝概》
▲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 宋.沈括《夢溪筆談》
▲真在內者,神動於外,是所以貴真也。《莊子》
▲然智者無涯,法不固定,且以風神骨氣者居上,妍美工用者居下。唐.張懷灌《書藝》
▲書之大局,以氣為主;字字有骨肉筋血,以氣充之,精神乃出。 姚配中
氣韻有發於墨者,有發於筆者,有發於意者,有發於無意者。發於無意為上,法於意次之,發於筆又次之,發於墨下矣。清.張庚
▲提要之要,以己之神,取人之神也。清.丁皋《寫真密訣》
▲意,先天,書之本也;象,後天,書之用也。清.劉熙栽《藝概》
▲作字要手熟則氣神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一樂事。宋蘇軾《東坡題跋》
▲不求形似,正是潛移造化而於天游;近人只求形似,欲似所以愈離。清.惲壽平《歐香館畫跋》
▲書要力實而氣空,然求空心於其實,未有不透紙而能離紙者也。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與字中,大者磅礴乎字外。清.劉熙栽《藝概》
▲筆墨一道,用意為上。清.王原矜
▲玄妙之意,出於物類之表;淵深之理,伏於查冥之間;豈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測。非有獨聞之聽,獨見之明,不可議無聲之音,無形之相。唐.張懷灌《書藝》
▲陽氣明而華壁立,陰氣大而風神生。晉.王羲之《述天台紫真傳授筆法》
▲有筆有墨謂之畫,有韻有趣謂之筆墨,瀟灑風流遺之韻,盡變窮奇謂之趣。清.惲壽平《 香館畫禪》
▲筆底深秀,自然有氣韻,有書卷氣。清.蔣驥《傳神秘要》
▲氣有清濁厚薄,格有高低雅俗。清.劉熙載《藝概》
▲書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於心行。不然,書雖倖免薄濁,但亦為他人寫照而已。清.劉熙載《藝概》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盪然。明.豐坊《書訣》
▲筆墨酣暢,意趣超古。清.吳歷
▲仆曰:文則數言乃成其意,書則一字已見其心,可謂得簡易之道。欲知其妙,初觀莫測,久視彌珍,雖書已緘藏,而心追目極,情猶眷眷者,是為妙矣。唐.張懷灌《文字論》
▲書法惟風韻難及......。清.左因生《書式》
▲夫翰墨及文章至妙者,皆有深意以見其志覽之即瞭然。唐.張懷灌《書議》
B. 關於書法的名言名句有哪些
關於書法的抄名言名句
1、雲鶴游天,群鴻戲海。
2、學書則知識學可以致遠。
3、一點失所,若美女之眇一目;一畫失所,如壯士之折一肱。
4、字之縱橫,猶屋之楹梁,宜平直,不宜傾欹。
5、書貴熟,熟則樂。書忌熟,熟則俗。未能畫平豎直而遽求神妙,是猶離規矩以求巧,非吾所敢知也。
6、初學臨書,先求形似,間架未善,遑言筆妙。
7、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聲畫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動情乎。
8、凡善書畫者,未有不品學兼長,居官更講政績聲名,所以後世貴重。
9、書無定法,莫非自然之謂法,隸法推漢,楷法推晉,以其自然也。唐人視法太嚴,故隸不及漢,而楷不及晉。
10、言心聲也,書心畫也。
11、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12、覽天地之心,推聖人之情,折疑論之中,理俗儒之諍。
13、離形得似,書家上乘。然此中消息甚微,不可死在句下。
14、若平直相似,狀如運算元,上下方整,前後平齊,便不是書法,但得其點畫耳。
15、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雲:字為心畫。
16、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
17、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准。
18、握筆之法,虛掌實指。指聚則實,指實則掌自然虛。
C. 關於書法的名言名句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書法名言100句
1、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4、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6、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
7、高韻深情,堅質浩氣,缺一不可以為書。
8、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9、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10、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11、龍威虎振,劍拔弩張。
12、不怕衣服有補釘,只怕心靈有污點。
13、莫道浮雲終蔽日,嚴冬過盡綻春蕾。
14、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15、正書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閑聖道也。
16、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17、山隨平野近,江入大荒流。
18、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19、或寄以騁縱橫之志,或托以散郁結之懷。雖至貴不能抑其高,雖妙算不能量其力。
20、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
21、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22、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
23、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流無人舟自橫。
24、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25、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26、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27、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28、蟬噪林愈靜,鳥嗚山更幽。
29、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30、凡人各殊氣血,異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書之好醜,在於心手。
31、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
32、無聲之音,無形之相。
33、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34、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35、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
36、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37、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38、雲鶴游天,群鴻戲海。
39、引筆奮力,若鴻鵠高飛,邈邈翩翩。
4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41、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42、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43、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44、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4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4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47、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是則理性情者,書之首務也。
48、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D. 關於書法的名言有哪些
1、古抄之善書者多壽,心定故也。人襲能定其心,何事不可為。
2、書法亦就佛法,始於戒律,精於定慧,證於心源,妙於了悟,至於極也,亦非口手可傳焉。
3、內典《金經》雲:「非法非非法。」書家悟得此訣,何患食古不化。
4、清心寡慾,字生精神,是亦誠中形外之一證。
5、渣滓去,則清光來,若心地叢雜,雖筆墨精良,無當也。故揚子雲:字為心畫。
6、昔人有聯語雲:夫復何為,莫非自然。真至理名言也。作書亦當知此意。
7、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皆宜。書亦如之。
8、摹古之法,如鬼享祭,但吸其氣,不食其質。
9、心粗氣浮,百事無成。書雖小道,亦須靜定。
E. 關於書法的名人名言
書,心畫也。〔中〕揚雄:《法言?問神》
書,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形學也。有形則有勢。〔中〕康有為:《廣藝舟雙揖?綴法》
書法,就其現象而言,它是一門藉助於漢字,追求運動、節奏、張力,有著無窮變化的點畫線條形式及其遞進組合態勢的抽象藝術。〔中〕叢文俊:《書法意象批評釋名》
喜即氣和而宇舒,怒則氣粗而宇險,哀則氣郁而字斂,樂則氣平而字麗。情有重輕,則字之斂舒險麗亦有淺深,變化無窮。〔中〕陳繹曾:《翰林要訣?變法》
書肇於自然,自然既立,陰陽生焉;陰陽既生,形勢出矣。〔中〕蔡邕:《九勢》
勢來不可止,勢去不可遏,惟筆軟則奇怪生焉。〔中〕蔡邕:《九勢》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慾,便以為姿。〔中〕孫過庭:《書譜》
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中〕蘇軾:《論書》
字畫本自同工,字貴寫,畫亦貴寫。以書法透入於畫,而畫無不妙;以畫法參入於書,而書無不神。〔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字惟有用筆與結字。用筆在使盡筆勢,然須收縱有度;結字在得其真態,然須映帶勻美。〔中〕馮班:《鈍吟書要》
書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質。〔中〕包世臣:《藝舟雙揖?答三子問》
書以筆為質,以墨為文。〔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之要,統於「骨氣」二字。〔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要兼備陰陽二氣。大凡沈著屈郁,陰也;奇拔豪達,陽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寫字者,寫志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筆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為本。〔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作書能養氣,亦能的助氣。〔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書道,亦足以恢擴才情,醞釀學問也。〔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善書。書與畫殊途同歸也。〔中〕朱和羹:《臨池心解》
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中〕沈尹默:《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
中國書法從很早開始便成就為一門最為普及的藝術,一門最引人入勝的藝術;而在世界藝術之林中,又成就為一門獨特的、高級的藝術。〔中〕陳廷佑:《中國書法美學?國粹論》
下筆點畫波撇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中〕衛夫人:《筆陣圖》
用筆須手腕輕虛。〔中〕虞世南:《筆髓論?指意》
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中〕李世民:《筆法訣》
妙在執筆,令其圓暢,勿使拘攣。〔中〕顏真卿:《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
平腕雙苞,虛掌實指,妙無所加也。〔中〕韓方明:《授筆要說》
用筆之力,不在於力;用於力,筆死矣。〔中〕林蘊:《撥鐙序》
虛掌實指,指不入掌,東西上下,何所閡焉!〔中〕林蘊:《撥鐙序》
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中〕蘇軾:《論書》
知書不在於筆牢,浩然聽筆之所之,而不失法度,乃為得之。〔中〕蘇軾:《論書》
執之欲緊,運之欲活,不可以指運筆,當以腕運筆。執之在手,手不主運;運之在腕,腕不主執。〔中〕姜夔:《續書譜?用筆》
雙鉤懸腕,讓左側右,虛掌實指,意前筆後。〔中〕豐坊:《書訣》
大字運上腕,小字運下腕,不使肉襯於紙,則運筆如飛。〔中〕豐坊:《書訣》
懸腕則筆勢無限,否則構而難運。〔中〕徐渭:《筆玄要旨》
執筆欲死,運筆欲活。指欲死,腕欲活。〔中〕王澍:《論書剩語?執筆》
臂、腕、指三者功夫齊到,方能成書。〔中〕朱履貞:《書學捷要》
臂肘一懸,則周身之力自至矣。〔中〕朱履貞:《書學捷要》
中鋒腕力尚矣,然腕力之運行,全在肘力左右之,非怒筆木強之謂。〔中〕朱和羹:《臨池心解》
藏頭護尾,力在字中,下筆用力,肌膚之麗。〔中〕蔡邕:《九勢》
轉筆,宜左右回顧,無使節目孤露。〔中〕蔡邕:《九勢》
藏鋒,點畫出入之跡,欲左先有,至回左亦爾。〔中〕蔡邕:《九勢》
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中〕蔡邕:《九勢》
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中〕蔡邕:《九勢》
書有二法:一曰疾,二曰澀。得「疾」、「澀」二法,書妙盡矣。〔中〕蔡邕:《衍極》
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書,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中〕衛夫人:《筆陣圖》
第一須存筋藏鋒,滅跡隱端。〔中〕王羲之:《書論》
每書欲十遲五急,十由五直,十藏五齣,十起五伏,方可謂書。若直筆急牽裹,此暫視似書,久味無力。〔中〕王羲之:《書論》
粗不為重,細不為輕。纖微向背,毫發死生。〔中〕王僧虔:《筆意贊》
最不可忙,忙則失勢;次不可緩,緩則骨痴。〔中〕歐陽詢:《傳授訣》
太緩而無筋,太急而無骨。〔中〕虞世南:《筆髓論?指意》
一畫之間,變起伏於峰抄;一點之內,殊衄挫於豪芒。〔中〕孫過庭:《書譜》
轉折者,方圓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轉。折欲少駐,駐則有力;轉不欲滯,滯則不遒。然而真以轉而後遒,草以折而後勁,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續書譜?真書》
用筆如折釵股,如屋漏痕,如錐畫沙,如壁坼。……折絞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屋漏痕欲其橫直勻而藏鋒,錐畫沙欲其無起止之跡,壁坼者欲其無布置之巧。〔中〕姜夔:《續書譜?用筆》
古人論詩之妙,必曰沉著痛快。惟書亦然,沉著而不痛快,則肥濁而風韻不足;痛快而不沉著,則潦草而法度盪然。〔中〕豐坊:《書訣》
「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作書最要泯沒棱痕,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僵,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怒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作書須提得筆起,不可信筆。蓋信筆則其波畫皆無力。提得筆起,則一轉一束處皆有主宰。轉、束二字,書家妙訣也。〔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欲知多力,觀其使運中途。何謂豐筋?察其紐絡一路。〔中〕笪重光:《書筏》
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亦劣。〔中〕笪重光:《書筏》
勁如鐵,軟如棉,須知不是兩語;圓中規,方中矩,須知不是兩筆。〔中〕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能用拙,乃得巧;能用柔,乃得剛。〔中〕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用筆沉勁,姿態乃出。〔中〕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須是字外有筆,大力迴旋,空際盤繞,如游絲,如飛龍,突然一落,去來無跡,斯能於字外出力,而向背往來,不可得其端倪矣。〔中〕王澎:《論書剩語?運筆》
隔筆取勢,空際用筆,此不傳之妙。〔中〕王澍:《論書剩語?運筆》
書家貴下筆者重,所以救輕靡之病也。然一味蒼辣,又是因葯發病,要使秀處如鐵,嫩處如金,方為用筆之妙。〔中〕吳德旋:《初月樓論書隨筆》
幾下筆須使筆毫平鋪紙上,乃四面圓足。〔中〕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上》
惟管定而鋒轉,則逆入平出,而畫之八面無非毫力所達,乃後積畫成字,聚字成篇。〔中〕包世臣:《藝舟雙揖?述書中》
用筆之法,見於畫之兩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斷不可企及者,則在畫之中截。〔中〕包世臣:《藝舟雙揖?歷下筆譚》
每作一畫,必有中心,有外界。中心出於主鋒,外界出於副毫。鋒要始、中、終俱實,毫要上下左右皆齊。〔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起筆欲斗峻,住筆欲峭拔,行筆欲充實,轉筆則兼乎住、起、行者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逆人、澀行、緊收,是行筆要法。〔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筆心,帥也;副毫,卒徒也。卒徒更番相代,帥則無代。論書者每曰「換筆心」實乃換向,非換質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要筆鋒無處不到,須是用「逆」字訣。勒則鋒右管左,努則鋒下管上,皆是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凡書要筆筆按,筆筆提。〔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家於「提」、「按」二字,有相合而無相離。故用筆重處正須飛提,用筆輕處正須實按,始能免墮、飄二病。〔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有振、攝二法。〔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行筆不論遲速,期於備法。善書者雖速而法備,不善書者雖遲而法遺。〔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用筆者皆習聞澀筆之說,然每不知如何得澀。惟筆方欲行,如有物以拒之,竭力而與之爭,斯不期澀而自澀矣。澀法與戰掣同一機竅,第戰掣有形,強效轉至成病,不若澀之隱以神運耳。〔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要曲而有直體,直而有曲致。〔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書法在用筆,用筆貴用鋒。〔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字之法,先使腕靈筆活,凌空取勢,沈著痛快,淋漓酣暢,純任自然,不可思議。將能此筆正用,側用,順用,重用,輕用,虛用,實用,擒得定,縱得出,拓得開,渾身都是解數,全仗筆尖毫末鋒芒指使,乃為合拍。〔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擒縱二字,是書家要訣。〔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凡字每落筆,皆從點起。點定則四面皆圓,筆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中〕周星蓮:《臨地管見》
用筆到毫發細處,亦必用全力赴之。〔中〕朱和羹:《臨池心解》
工夫深,雖枯亦潤;精神足,雖瘦亦肥。〔中〕姚孟起:《字學臆參》
其墨或酒或淡,或浸或燥,遂其形勢,隨其變巧。〔中〕歐陽詢:《用筆論》
帶燥方潤,將濃遂枯。〔中〕孫過庭:《書譜》
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不知也。〔中〕姜夔:《續書譜?用墨》
字之巧處在用筆,尤在用墨,然非多見古人真跡,不足與語此竅也。〔中〕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論用筆》
筋骨不生於筆,而筆能損之,益之;血肉不生於墨,而墨能增之,減之。〔中〕笪重光:《書茂》
畫法字法,本於筆,成於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沈,筆飄則墨浮。〔中〕包世臣:《藝舟雙楫?述書下》
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中〕包世臣:《藝舟雙揖?述書下》
用墨之法,濃欲其活,淡欲其華。〔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墨不旁出,為書家上乘。〔中〕朱和羹:《臨池心解》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中〕蔡邕:《九勢》
書之章法有大小,小如一字及數字,大如一行及數行,一幅及數幅,皆須有相避相形、相呼相應之妙。〔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凡書,筆畫要堅而渾,體勢要奇而穩,章法要變而貫。〔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筆畫少處,力量要足以當多;瘦處,力量要足以當肥。〔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字莫患乎散,尤莫病於結。散則貫注不下,結則擺脫不開。〔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作書貴一氣貫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應,打疊一片,方為盡善盡美。〔中〕朱和羹:《臨池心解》
法者,左顧右盼,前呼後應,筆筆斷,筆筆連,修短合度,疏密相間耳。〔中〕姚孟起:《字學臆參》
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後書之;若迫於是事實,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中〕蔡邕:《筆論》
夫書,先默坐靜思,隨意所適,言不出口,氣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對至尊,則無不善矣。〔中〕蔡邕:《筆論》
欲書者,先於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堰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後作字。〔中〕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後》
凡書貴乎沉靜,令意在筆前,字居心後。未作之始,結思成矣,仍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心欲急不欲遲,何也?心是箭鋒,箭不欲遲,遲則中物不入。〔中〕王羲之:《書論》
必使心忘於筆,手忘於書,心手達情,書不妄想。〔中〕王僧虔:《筆意贊》
輕重出於心,而妙用應乎。〔中〕虞世南:《筆髓論?釋真》
欲書之時,當收視反聽,絕慮凝神,心正氣和,則契於妙。〔中〕虞世南:《筆髓論?契妙》
翰不虛動,下必有由。〔中〕孫過庭:《書譜》
得時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中〕孫過庭:《書譜》
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中〕柳公權:《舊唐書?柳公綽傳》
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中〕黃庭堅:《論書》
未書之前,定志以帥其氣,將書之際,養氣以充其志。〔中〕項穆:《書法雅言?神化》
本領者,將軍也;心意者,副將也。本領極要緊,心意附本領而生。〔中〕馮班:《鈍吟書要》
用意險而穩,奇而不怪,意生法中,此心法要悟。〔中〕馮班:《鈍吟書要》
書要心思微,魄力大。微者條理於字中,大者旁礴乎字外。〔中〕劉熙載:《藝概?書概》
以法為主,氣以輔之,則任筆所之,無不如志矣。〔中〕周星蓮:《臨池管見》
F. 關於「書法」的名言有哪些
王羲之:分均點畫,遠近相須,播布研精,調和筆墨;鋒纖往來,疏密相附。版
柳公權:「用筆在心,權心正則筆正.」
衛鑠:「下筆點墨畫芟波屈曲,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
G. 關於書法的名言警句,有詩意的。
1、生命不可能從謊抄言中開出燦襲爛的鮮花——海涅
2、惟誠可以破天下之偽,惟實可以破天下之虛——薛瑄
3、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4、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5、誠實是力量的一種象徵,它顯示著一個人的高度自重和內心的安全感與尊嚴感——艾琳·卡瑟
6、虛偽的真誠,比魔鬼更可怕——泰戈爾
7、工作上的信用是最好的財富。沒有信用積累的青年,非成為失敗者不可——池田大作
8、民無信不立——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