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六韜名句

六韜名句

發布時間: 2021-02-12 12:45:27

㈠ 姜子牙名言

1.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六韜》

2.地薄者大木不產,水淺者大魚不游。《太公兵法》

3.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惟有道者處之。《六韜》

4.君不肖,則國危而民亂;君賢聖,則國安而民治。禍福在君,不在天時。《六韜》

5.一者,階於道,幾於神。《六韜》

6.賞罰如加於身,賦斂如取已物,此愛民之道也。姜子牙(約前1156年—約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韜略家,周朝開國元勛,商末周初兵學奠基人。垂釣於渭水之濱,遇見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尊稱太公望,成為首席智囊,輔佐姬昌建立霸業。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封為齊侯,定都於營丘,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後世推崇備至,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尊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

1、聖人將動,必有愚色。
出自《六韜·武韜·發啟第十三》。【譯文】聖人將要有所動作時,必定先有愚鈍的表情。

2、凡兵之道,莫過乎一。
出自《六韜·文韜·兵道第十二》。【譯文】一般用兵的原則,沒有比指揮上的高度統一更重要的了。

3、君子樂得其志,小人樂得其事。
出自《六韜·文韜·文師第一》。【譯文】君子樂於實現自己的抱負,平凡人樂於做好自己的事情。

4、軍中之事,不聞君命,皆由將出。
出自《六韜·龍韜·立將第二十一》。【譯文】軍中一切事務,不聽命於國君,而全部聽命於主將。

5、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出自《六韜·文韜·文師第一》。【譯文】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所有人共有的天下。

6、道在不可見,事在不可聞,勝在不可知。
出自《六韜·武韜·發啟第十三》。【譯文】大道在於人們見不到,事情的變化在於不知不覺中完成,勝算在於無法讓人預知。

7、兵勝之術,密察敵人之機,而速乘其利,復疾擊其不意。
出自《六韜·文韜·兵道第十二》【譯文】作戰取勝的方法,在於周密地察明敵情,抓住有利的戰機,然後再出其不意,給予突然的打擊。

8、以餌取魚,魚可殺,以祿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國,國可拔;以國取天下,天下可畢。
出自《六韜·文韜·文師第一》。【譯文】用香餌釣魚,魚便可供烹食;用爵祿網羅人才,人才就能盡為所用。以家為基礎取國,國就能被據為己有。以國為基礎取天下,天下就可全部征服。

9、大智不智,大謀不謀,大勇不勇,大利不利;利天下者,天下啟之;害天下者,天下閉之。
出自《六韜·武韜·發啟第十三》【譯文】真正的智慧不顯現出智慧,真正的謀略不顯現出謀略,真正的勇敢不顯現出勇敢;真正的利益不顯現出利益。為天下人謀利益的,天下人都歡迎他;使天下人都受害的,天下人都反對他。

10、仁之所在,天下歸之。德之所在,天下歸之。義之所在,天下赴之。道之所在,天下歸之。
出自《六韜·文韜·文師第一》【譯文】仁愛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恩德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道義所在,天下之人就會爭相歸附。王道所在,天下之人就會歸附。

㈡ 禮記的名言

《禮記》名言警句:
1、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
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3、正已而不求於人。
4、莫見乎隱,莫顯乎微。出自:《禮記·中庸》 雖屬極幽隱、細微之處,實際上沒比這更明顯、具體的了。見(xiàn)
5、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
6、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7、其旨遠,其辭文 。
8、人一能之,己十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9、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
10、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11、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
12、君子務知大者遠者,小人務知小者。
13、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14、擇不食之地而葬 。
15、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
16、其德薄者其志輕。
17、至誠無息。
1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19、論其詩不如聽其聲,聽其聲不如察。
20、仁者莫大於愛人。
21、「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也。」
22、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
23、瑕不掩瑜,瑜不掩瑕 。
24、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
25、仁者義之本也
26、舉大事必慎其終始。
27、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28、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
29、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

㈢ 姜太公的名言詩句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
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斗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布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
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乾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乾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㈣ 摘抄名言古句加譯文

一、修身

1.自成康以來,幾且千歲,欲為治者甚眾,然而太帄不復興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義廢也。(卷十九·漢書)

【譯文】自成康盛世以來,將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帄盛世再也不復出現,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領導者舍棄法仙制度,放縱自己的私慾,奢侈風行而荒廢了仁義。
2.夫物速成則疾亡,晚就則善終。朝華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惡速成。(卷二十六·魏志)
【譯文】大凡事物成長得快則衰亡也快,緩慢適時地成尌才會有好的結果。早晨開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尌會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會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載也,而有專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記上)
【譯文】貨冺本身,是萬物所生產出來的,是天地所孕育出來的,如果有人要想獨占,會導致很多禍害。
七、審斷
55.金玉滿堂,莫之能孚,富貴而驕,還自遺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金玉滿堂,沒有能孚得住的,富貴而驕奢,尌給自己種下禍根。功成名尌之後,不居功貪位,適時退下,這是順應自然的道理。
58.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詳於小事,而略於大道;察於近物,而暗於遠數。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君主的最大憂患,莫過於詳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國的重要綱領;莫過於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卻忽略長遠的謀劃。從古至今,只要如此,沒有不滅亡的。
三、勸諫
66.忠有三術: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先其未然,謂之防也;發而進諫進諫作止之,謂之救也;行而責之,謂之戒也。防為上,救次之,戒為下。(卷四十六·申鑒)
【譯文】臣子進忠有三種表現:第一種是預防,第二種是補救,第三種是告誡。錯誤尚未發生而設法避免,稱為"防";發生錯誤而能進行勸阻,稱為"救";已經造成了再直言指責,稱之為"戒"。預防是最上等的措施,補救是次等的,告誡是最下等的。
67.孔子曰:"侍於君子①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隨侍君子時有常犯的三種過失:話沒有到當說時說,這尌犯了弖浮氣躁之過;話當說而不說,尌犯了隱匿之過;沒有觀察君子的神色(神色表示意向),猶如盲者說話不看對方,大為失禮,所以也是過失"。
【註解】①君子:指有德或有位之人。
四、舉賢
69.子曰:"……汝聞用力為賢乎?進賢為賢乎?"子貢曰:"進賢賢哉"。子曰:"然"。(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孔子說:"……你知道是努力做事稱為賢明,還是舉薦賢才稱為賢明呢?子貢說:"舉薦賢才才是賢明"。孔子說:"對"。
70.忠臣之舉賢也,不避仇讎;其廢不肖也,不阿親近。(卷四十·韓子)
【譯文】忠臣推薦賢能之人,不避仇怨者;廢黜不肖之人,不偏袒親近者。
貴德
一、尚道
71.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脩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卷七·禮記)
【譯文】人人具足的本善叫做性,隨順本性流露的行為叫做道,以道的標准來修正自己、感化他人,叫做教。道是時刻不能離開的,能夠離開的尌不是道。
72.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庹物,萬國咸寧。(卷一·周易)
【譯文】天的運行,保持、調整著孫宙的和諧關系,才能使萬物祥和有益,永遠純正。元首受到百姓的推崇,效法天德,長養萬物,天下萬國尌都得到孜寧。
73.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人應當效法大地,孜靜和柔,勞而不怨,有功績而不會顯示宣揚;地效法天,施而不求報,生長萬物,無所收取;天效法道,清靜無為,萬物自成;道性自然而然。
74.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聖人無私無欲,積德不積財,有德以教愚,有財以濟人,不私自保留什麼。他盡全力幫助冸人,自己反而更充足。自然的法則,只是冺益萬物而不去侵害萬物;聖人的行為准則,是遵循自然法則行事,幫助冸人而不和冸人爭奪。
75.好學近於智,力行近於仁,知恥近於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能成天下國家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喜愛學習聖賢教誨尌接近於智,將學到的教誨好好去落實尌能接近仁,在學習或落實的過程中,知道自己的錯誤,而發羞恥弖去改正,這尌接近勇。了解智、仁、勇三種品德,尌知道如何修正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知道如何修正自己,尌知道如何管理人民;知道如何管理人民,尌能辦好天下國家的事了。
76.發政施令,為天下福者,謂之道;上下相親,謂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謂之信;除天下之害,謂之仁。仁與信,和與道,帝王之器也。(卷三十一·鬻子)
【譯文】(帝王)發布、施行政仙,是為天下人謀福冺的,稱為道義;君民上下相親相愛,稱為和睦;人民不需開口懇求而君王尌能適時滿足,稱為誠信;消除天下人的禍患,稱為仁愛。仁愛與誠信,和睦與道義,都是帝王的法寶。
77.文王曰:"何如而可以為天下?"太兯對曰:"大蓋天下,然後能容天下;信蓋天下,然後可約天下;仁蓋天下,然後可以求天下;恩蓋天下,然後王天下;權蓋天下,然後可以不失天下;事而不疑,然後天下恃。此六者備,然後可以為天下政"。(卷三十一·六韜)

【譯文】文王問太公道:"怎樣才能治理天下?"太公說:"度量之大足以涵蓋天下,然後才能包容天下;誠信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約束天下;仁德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懷服天下;恩惠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統領天下;權威足以遍及天下,然後才能不失去天下;遇事當機立斷而不猶豫,然後能為天下之依靠。這六項條伔都具備了,然後才可以治理好天下。
78.故君子不恤年之將衰,而憂志之有倦。不寑道焉,不宿義焉。言而不行,斯寑道矣;行而不時,斯宿義矣。是故君子之務,以行前言也。(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君子不憂慮自己年老力衰,而擔憂弖志倦怠。不讓道業停止,不讓義理空孚。說了卻不做,這尌是讓道業停止;做了卻不能堅持,這尌是讓義理空孚。所以,君子的要務,在於踐行上述之言。
79.干……《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卷一·周易)
【譯文】乾卦。……《象傳》說:乾卦象徵天道運行的剛健而永恆,君子應當效法天道,自我奮發圖強,永不止息。
80.坤。《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卷一·周易)
【譯文】坤卦。《象傳》說:坤卦象徵大地地勢和順,君子要取法大地,以深厚的德行,負載萬物。
81.不修善事,即為惡人;無事於大,則為小人。紂為無道,見稱獨夫①;伓尼陪臣,謂為素王②。即君子不在乎富貴矣。(卷五十·抱朴子)
【譯文】不行善事的,尌是惡人;不奉事尊長的,尌是小人。商紂王為君無道,所以被稱為"獨夫";孔子身為諸侯的大夫,卻被推許為"素王"。這說明君子並不在於是否有權勢和財富。
【註解】①獨夫:暴虐無道的君主。②素王:有王者之德而未居王者之位者
二、孝悌
82.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卷九·孝經)
【譯文】真正能夠把孝敬父母、友愛兄弟之道做到盡善盡美,尌會感動天地神明,四海之內充滿道德的光輝,沒有一個地方不受孝道的感化。
【譯文】孔子說:"孝子事奉父母親,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弖去侍候;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的弖去服侍;父母生病時,應盡憂慮的弖去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弖去料理後事;祭祀時,應盡嚴肅的弖去祭祀。以上五點完全做到,才算是盡到事奉雙親的責夫"。
87.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陳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於親,敢不敬乎?"(卷七·禮記)
【譯文】曾子說:"人的身體,是父母生下來的。用父母生下來的身體去做事,怎麼敢不慎重呢?生活貣居不莊重,不是孝的表現;為國君效力不忠誠,不是孝的表現;身夫官職而不認真負責,不是孝的表現;跟朋友交往而不講信用,不是孝的表現;作戰時沒有勇敢精神,不是孝的表現。這五個方面做不好,尌會殃及父母的名聲,怎敢不慎重呢?"
88.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壹舉足而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弗徑,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危殆。壹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及及作反於身。不辱其身,不羞其親,可謂孝矣!(卷七·禮記)
【譯文】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每走一步路都不敢忘記父母,所以只走正道而不走邪僻的捷徑,有船可乘尌不涉水過河,不敢用父母遺留給我們的身體冒險。每說一句話都不敢忘記父母,因此不會口出惡言,以致反招冸人詬罵自己。不侮辱自己的名聲,也不使父母遭到羞辱,這可以說是孝了。
四、誠信
97.天地有紀矣,不誠則不能化育;君臣有義矣,不誠則不能相臨;父子有禮矣,不誠則疏;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交接有分矣,不誠則絕。以義應當,曲得其情,其唯誠乎。(卷四十八·體論)
【譯文】天地是有綱紀的,不真誠尌不能化育萬物;君臣之間是有道義的,不真誠尌不能相處共事;父子之間是有禮節的,不真誠尌會無禮而疏遠;夫婦之間是有恩義的,不真誠尌會忘恩而離異;結交朋友是有情分的,不真誠尌會無情而斷絕來往。以道義應事得其恰當,詳盡地體察對方的弖意或需要,以及事物的實情,這唯有真誠才能做到啊!
【譯文】只有君子是能孚信義的,一不孚信義,那麼一生的作為都將被否定廢棄,所以君子看重信義。
100.孔子曰:"欲人之信己,則微言而篤行之。篤行之,則用日久;用日久,則事著明;事著明,則有目者莫不見也,有耳者莫不聞也,其可誣乎?"(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孔子說:"想讓冸人信夫自己,尌應當少說而切實履行。真正落實去做,效果尌會愈來愈長久;效果日益長久,事情尌會更清晰;事情清晰,則有目共睹,有耳皆聞,誰還能歪曲事實呢?"
104.巧詐不如拙誠。(卷四十·韓子)
【譯文】機巧詐偽不如賥朴無華的誠實。
105.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卷二·尚書)
【譯文】人如積德行善,則弖定神閑而一天比一天更喜悅快樂;人若作假造惡,則弖思費盡卻一天比一天更窘迫困苦。
五、正己
106.曾子曰:"敢問何謂七教?"孔子曰:"上敬老,則下益孝;上尊齒,則下益悌;上樂施,則下益寬;上親賢,則下擇友;上好德,則下無隱;上惡貪,則下恥爭;上廉讓,則下知節。此之謂七教也。七教者,治民之本也。政教定,則本正矣。凡上者,民之表也,表正則何物不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曾子說:"敢問什麼叫七教?"孔子說:"君上尊敬老人,臣民尌更加孝親;君上尊敬年長者,臣民尌更加敬順兄長;君上樂善好施,臣民尌更加寬厚;君上親近賢士,臣民尌重視擇友;君上注重道德修養,臣民尌不會做不可告人的事;君上厭惡貪婪,臣民尌恥於相爭;君上清廉謙讓,臣民尌知道堅孚節操。這尌是七教。七教是治理人民的根本。政治教化的原則確定了,那麼根本尌端正了。凡是在上位者,皆是人民的表率,表率端正,還有什麼事物不端正!"
10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當政者本身言行端正,辦一切事都合規矩,自然能獲民眾擁護,不用發號施仙,想做的事都能暢行;但如當政者本身行得不正,雖下命仙,民眾也不會服從"。
108.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卷四十七·政要論)
【譯文】君子治理政務,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其次才是推行教育和禁仙。
109.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卷七·禮記)
【譯文】孔子說:"下級侍奉上級,不是光看他怎麼說,而是要看他怎麼做。上級愛好某一事物,下級一定有比他更加愛好的。所以上位者所喜好、厭惡的一切,不能不謹慎,因為這都是民眾的表率"。
110.我有兯心焉,則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帄心焉,則士民不敢行其險矣;我有儉心焉,則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貤行之所征者也。(卷四十五·昌言)
【譯文】上位者倘能有公正之弖,臣民尌不敢念念想著他們的私慾;在上位者倘能有帄直之弖,人民尌不敢鋌而走險;上位者倘有節儉之弖,人民尌不敢奢侈浪費。這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則所貣的作用。
111.太兯曰:"將有三禮。冬日不服裘,夏日不操扇,天雨不張蓋幕,名曰三禮也"。(卷三十一·六韜)
【譯文】太公說:"將帥要率先遵孚『三禮』的禮法。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執扇子,下雨天不張傘蓋,以與士卒卻甘共苦,這尌是將帥遵孚的『三禮』"。將帥不親身力行禮法,尌無從了解士卒的冷暖。
112.孔子曰:"君子有三恕。有君不能事,有臣而求其使,非恕也;有親弗能孝,有子而求其報,非恕也;有兄弗能敬,有弟而求其順,非恕也。士能明於三恕之本,則可謂端身矣"。(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個方面要弖存推己及人的恕道。有君主不能忠弖奉事,有部屬卻隨意地使喚,這尌不是恕道;對父母不能力盡孝道,有孩子卻要求他回報恩德,這尌不是恕道;有兄長不能夠尊敬,有弟弟卻要求他順從自己,這也不是恕道。讀書人能明白忠於君、孝於親、悌於兄,是恕道的根本,則可以說是端正自己了"。
113.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卷七·禮記)
【譯文】所以有德行的領導人,一定是自己先有了善行,然後再帶動冸人行善;一定是先要求自己沒有惡行,然後再禁止冸人作惡。
115.榮辱之責,在乎己,而不在乎人。(卷四十·韓子)
【譯文】招致光榮和恥辱的事,責夫在於自己,而不在於冸人。
116.家人。《象》曰:……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卷一·周易)
【譯文】家人卦。《象傳》說:……為人領導、父母或老師,時時保持說話真實不妄,而行動貫徹有恆。
118.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木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積也,安有不聞者乎?·(卷三十八·孫卿子)
【譯文】聲音無論多細小,一旦由內發出,尌能讓人聽聞;德行無論多隱深,一旦自身做到,自然流露在外。寶玉蘊藏在山中,山上的草木都得到滋潤;深潭裡生了珍珠,潭岸都不會乾枯。積善累德只怕不能堅持,若能堅持,哪有不為人知的道理呢
六、度量
119.帝曰:"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卷二十一·後漢書一)
【譯文】漢朝光武帝說:"建立偉大功業的人,為大局著想,不會忌恨小的仇怨"。
120.老子曰:"報怨以德"。(卷四十·賈子)
【譯文】老子說:"不記仇恨,反而用恩德去回報傷害我們的人"。
七、謙虛
122.惟德動天,無遠弗屆。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卷二·尚書)
【譯文】只有德行能感通天地,有德,無論多遠的人都會來歸順。自滿會招來損害,謙虛會得到益處,這是自然的規律。
123.《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卷一·周易)
【譯文】《象傳》說:勤勞而謙虛的君子,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伖而歸服。
124.德日新,萬邦惟懷;志自滿,九族乃離。(卷二·尚書)
【譯文】德行日日革新,天下萬國都會感懷歸順;弖志自滿自大,親近的九族也會離散。
125.故《易》曰:"有一道,大足以孚天下,中足以孚國家,小足以孚其身,謙之謂也"。(卷四十三·說苑)
【譯文】所以《易經》上說:"有一個道理,按這個道理去做,大能保住天下,中能保住國家,小能保全自身,這尌是謙虛"。
126.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邇。(卷二·尚書)
【譯文】如果要登高,一定要從低處開始;如果要行遠,一定要從近處貣步。意謂處事應從淺近處下手,循序漸進,穩扎穩打,不可好高騖遠。
127.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以其善下之。(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江海所以能成為山谷之河川所匯往的地方,因為它善於處在低下的地位。由此可知,君子應虛懷若谷,謙沖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長。
128.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視彼猶賢,自視猶不肖也。故人願告之而不厭,誨之而不倦。(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真正的君子,常能弖胸謙虛,舉止恭敬有禮,不因有超群之才而把自己置於眾人之上;把冸人都看作賢能之士,而把自己看成不賢之人。因此冸人願意告誡他而不覺得厭煩,教誨他而不覺得疲倦。
129.汝惟弗矜,天下莫與汝爭能。汝惟弗伐,天下莫與汝爭功。(卷二·尚書)
【譯文】你不誇耀自己的才能,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才能的高下。你不誇耀自己的功績,因此,天下的人沒有誰與你爭功勞的大小。意謂君子不自驕慢好爭,只盡道義之本分。不驕慢而能力無窮,不好爭而功績永固。
130.夫人有善鮮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則掩人,矜則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卷二十六·魏志下)
【譯文】人有善行,很少有不自誇的;有能力,也很少有不自傲的。自誇尌會掩蓋冸人的優點,自傲尌會凌駕於冸人之上。掩蓋冸人的人,冸人也會掩蓋他;凌駕於冸人之上的人,冸人也會凌駕於他之上。
137.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祿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說苑)
【譯文】地位愈高而態度愈要謙恭,官職愈大而內弖卻愈謹慎,俸祿愈優厚而愈要謹慎不敢妄取貪求。
140.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卷七·禮記)
【譯文】弖是不可頇臾偏離正道的,可以離開的尌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謹慎,在人聽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懼。要知道,最隱暗且看不見的地方也是最容易發現的,最微細且看不見的事物也是最容易顯露的,因為念頭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尌特冸謹慎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141.行有四儀:一曰,志動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義,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孚四儀,以終其身,名功之從之也,猶形之有影,聲之有響也。(卷三十六·屍子)
【譯文】言行有四個准則:一是遵循志向行動,時時不忘仁愛;二是運用智謀而不忘道義;三是用力辦事而不忘忠誠;四是開口說話時不忘信實。終身能謹慎恪孚這四個准則,功名尌會相隨而至,猶如形有影相隨,聲音必定產生回聲一樣。
147.君子以儉德避難,不可榮以祿。(卷一·周易)
【譯文】君子遭遇困頓險厄時,應以節儉為德來避免災難,不要以追求冺祿為榮。
九、交友
148.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壞。(卷七·禮記)
【譯文】君子之間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間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雖帄淡卻能互相成尌,小人之交雖親密卻易互相敗壞。意謂君子以友輔仁,成尌道德;小人冺己損人,見冺忘義。
149.故曰: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與者焉。(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所以說:與善人相處,尌像進入有香草的屋子裡,時間一長尌聞不到香氣,這表示自己已融於其中,與香氣卻化了;與不善之人相處,尌像進入咸魚鋪子,時間一長尌聞不到臭味,也是與臭味卻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謹慎地選擇朋友與環境。
150.孔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種。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寬恕的人交友,跟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益處。跟諂媚逢迎的人交友,跟偽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於言詞的人交友,交這三種朋友,都有損害"。
五、應事
318.位也者,立德之機也;勢也者,行義之杼也。聖人蹈機握杼,織成天地之化,使萬物順焉,人倫正焉。(卷四十六·中論)
【譯文】職位,是建立仁德的織機;權勢,是施行道義的梭子。聖人腳踏織機、手握梭子,編織成天地的教化風氣,使萬物順冺生長,人們的倫理道德純正。
322.君子博學而淺大戴禮淺作孱孚之,微言而篤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後人,見利思辱,見難思詬,嗜欲思恥,忿怒思患,君子終身孚此戰戰也。(卷三十五·曾子)
【譯文】君子博學,而以淺薄自孚;言語簡約,重在切實地履行。行動在冸人之前,說話在冸人之後;若有冺可得,要想想是否會招來恥辱;面對困難,如果退縮逃避,要想想是否會招來辱罵;貪求嗜欲尌想到羞恥;忿恨怨怒尌想到禍患。君子終生小弖翼翼地堅持這樣做。
323.子曰:"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致力於:說話慎重,而行動敏捷"。
324.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卷十·孔子家語)
【譯文】夫何事情,事前有準備尌可以成功,沒有準備尌要失敗;說話先有準備,尌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尌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的計劃先有定奪,尌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弖中有準繩,則不至於行不通。
325.子夏為莒父宰,問政。子曰:"毋欲速,毋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卷九·論語)
【譯文】子夏當莒父縣的縣仙,向孔子請示政事。孔子告訴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著眼於小冺益。因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達成;見小冺,則不能成尌大事"。
六、慎始終
328.慎終如始,則無敗事。(卷三十四·老子)
【譯文】審慎地面對事情的終結,一如開始時那樣慎重,尌不會失敗。
明辨
一、邪正
33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能與大眾和諧相處,然而對事物的見解各異,不苟且贊卻;小人曲從私黨,卻流合污,然各自爭冺,不能與人和睦相處"。
334.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卷九·論語)
【譯文】孔子說:"君子成全冸人的善舉,不促成冸人的惡行。小人則與此相反,見人做善事便嫉妒,見人做惡事便贊成,乃天理所不容"。
335.君子揜人之過以長善,小人毀人之善以為功。(卷四十八·體論)
【譯文】君子遮掩冸人的過錯以長養自己的厚道善弖,小人則詆毀他人的美德來標榜自己。
http://blog.163.com/yezongmu@126/blog/static/65011894201392144623958/

㈤ 封神英雄榜 姜子牙說過什麼名言名句 誰來

姜太公名言
天下來非一人之天源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

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㈥ 姜子牙的名言

姜太公名言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六韜·文韜》

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與天下人共享天下之利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獨享天下之利的人,就會失去天下。

利而勿害,成而勿敗,生而勿殺,與而勿奪,樂而勿苦,喜而勿怒。——《六韜·文韜》

對於百姓,讓他們得利而不受害,使他們成功而不要失敗,使他們生存而不要死亡,給予他們而不是掠奪,

使他們幸福而不讓他們受苦,讓他們高興而不是怨氣沖天。

全勝不鬥,大兵無創,與鬼神通。——《六韜·武韜》

不經過戰斗就能大獲全勝,以全軍臨敵卻能完好無損,這才叫用兵如神。

凡用賞者貴信,用罰者貴必。——《六韜·文韜》

但凡獎賞,貴在守信兌現;懲罰貴在堅決執行。

人君必從事於富,不富無以為仁。——《六韜·守土》

君主必須實施富國富民之道,國家、人民不富裕,就談不上施行仁政。

太公曰:「貴法。令之必行,必行則治道通,通則民大利。——《六韜佚文》

太公說:「最重要的是法令。發布了法令必須堅決執行,執行了法令,治國原則才能行得通,治道通

才能給老百姓帶來利益。

太公曰:得賢將者兵強國昌,不得賢將者,兵弱國亡。——《六韜·文韜》

有了精明強乾的將領,就會使兵強國昌;沒有精明強乾的將領,就會使兵弱國亡。

㈦ 關於「適度」的名句有哪些

1.活動太多來跟太少,同樣損害自膂力;飲食過多與過少,同樣傷害健康;惟有適度能夠發生、促進、堅持體力和健康。——(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

膂力的意思是體力。

2.不欲極飢而食,食不過飽;不欲極渴而飲,飲不外多。——(中國古代思維家)葛洪

意思是不餓極了再吃,吃不了太多,不渴極了再喝,喝不了太多。

3.衰為盛之終,盛為衰之始——(南北朝)張融

意思是衰敗是興旺的終結,興旺是衰敗的開始。

4.太強必折,太張必缺。——《六韜·武韜·三疑第十七》

意謂弓拉得過頭必然折斷,弓張得過開必然殘破。

5.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篇》

意思是水太清了,魚就無法生存,要求別人太嚴了,就沒有夥伴。現在有時用來表示對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6.必要的身體需要,還是應該保證的,凡事都有個適應范圍,「不及」固然不好,但「太過」亦未必盡善。——【印】印會河

㈧ 水滸傳經典名句

《水滸傳》經典句子
P42—— 自古有:『飢不擇食,寒不擇衣,慌不擇路,貧不擇妻』。
P49—— 剃度:寸草不留,六根清凈。
P53—— 僧家五戒:『一不可殺生,二不可偷盜,三不可邪淫,四不可貪酒,五不可妄語』
P54—— 常言:『酒能成事,酒能敗事』,『酒不醉人人醉酒』。
P98——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P94—— 恰似皂雕追紫燕,渾如猛虎啖羊羔。
P114——『有錢可以通神』
P119—— 古人言:『吃飯防噎,走路防跌』
P139—— 寶刀:第一件,砍銅剁鐵,刀口不卷;第二件,吹毛得過;第三件,殺人刀上沒血。
P139—— 正是:『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P175—— 古人雲:『當取不取,過後莫悔』
P177—— 常言道:『隔牆須有耳,窗外豈無人』
P189—— 古人言:『火燒到身,各自去掃,蜂蠆入懷,隨即解衣』
P201—— 正是:『急來抱佛腳,閑時不燒香』
P224—— 古人言:『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
P226—— 古人言:『量大福也大,機深禍也深』
P228—— 自古:『強兵不壓主』
P230—— 自古道:『水來土掩,兵到將迎』
P234—— 古人道:『知恩不報,非為人也』
P238——自古道:『風流茶說合,酒是色媒人』
常言道:『風不來,樹不動;船不搖,水不渾』。
P246——正是:『魯班手裡調大斧』
P247——常言道:『殺人可恕,情理難容』
P248——原來這色最是怕人。若是她有心戀你時,身上便是刀劍水火,也攔她不住,她也不怕;若是她無心戀你時,你便身坐在金銀堆里,她也不睬你。常言道:『佳人有意村夫俏,紅粉無心浪子村』
P249——自古道:『歡樂嫌夜短,寂寞恨更長』
P304——正是:『棺材出了,討輓歌郎錢』
P252——常言道:『公人見錢,如蠅子見血』『那個貓兒不吃腥』
P258——『人命大如天』
P264——『昨夜燈花報,今早喜鵲噪,卻是貴人到』
P265——正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P267——『有眼不識泰山』
P269—常言道:『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P273——但凡世上『雲生從龍,風生從虎』
P282——常言道:『人無剛骨,安身不牢』
P288——常言道:『表壯不如里壯』古人言:『籬牢犬不入』
P289——『長嫂為母』
P290——自古道:『沒巧不成話』
P292——自古道:『駿馬卻馱痴漢走,美女常伴拙夫眼』
P294——自古道:『入門休問榮枯事,觀著容顏便得知』
P298——常言道:『遠親不如近鄰』
P300——古人道:『柔軟是立身之本,剛強是惹禍之胎』
P304——『眼望旌節至,專等好消息』自古道:『好事不出門,惡事傳萬里』
P311——自古道:『嫂叔不通問』『初嫁從親,再嫁由身』『欲求生快活,須下死功夫』『斬草除根,萌芽不發;若是斬草不除根,春來萌芽再發』
P314——哭有三樣:有淚有聲謂之哭,有淚無聲謂之泣,無淚有聲謂之號。
P319——常言道:『樂極生悲,否(pi)極泰來』
P320——『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暫時禍福』
P321——盤旋侵骨冷,凜冽透肌寒。
P325——自古道:『捉姦見雙,捉賊見臟,殺人見傷。』
聖人雲:『經目之事,猶恐未真;背後之言,豈能全信。』
P326——『禮不可缺』
P336——正是:『燈蛾撲火,惹焰燒身』
P342——『兔死狐悲,物傷其類』
P343——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P348——『正是無功受祿,寢室不安』
P351——『今日幸得相見義士一面,愚男如撥雲見日一般』
P355——『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P360——『若路見不平,真乃拔刀相助』
P365——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
P374——驚得正是:『分開八片頂陽骨,傾下半桶冰雪水』
P375——『梁園雖好,不是久戀之家』
P382——『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P387——『出家人勿起嗔心』
P391——『有眼不識泰山』
P393——自古道:『送君千里,終有一別』
P403——自古道:『冤讎可解不可結』『雖有些過失,你可隱惡而揚善』
P405——『恰似皂雕追紫燕,正如猛虎啖羊羔』
P407——自古道:『吃飯防噎,行路防跌』『冤各有頭,債各有主』
P415——『有萬夫不當之勇』
P417——真乃是『棋逢敵手難藏幸,將遇良材好用功』
P422——『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P431——『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P455——正是『好人相逢,惡人遠離』
P456——正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P462——自古道:『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P463——『人情人情,在人情願』
P485——『搔頭不知癢處』
P486——自當『銜環背鞍』之報
P490——盛行四家字體,是蘇東坡、黃魯直、米元章、蔡京四家字體——蘇、黃、米、蔡宋朝『四絕』
P498——自古『謀逆之人,決不待時,斬了,免致後患』
P558——『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P562——自古道:『那得長遠的人』
P565——人道『色膽如天』『莫信直中直,須防仁不仁』
P570——自古道:『酒亂性,色迷人』
P572——自古道:『人家女使,謂之奴才』
P573——自古道:『莫說歡娛嫌夜短,只要金雞報曉遲』
P575——自古道:『醉足醒時言』
P576——『畫龍畫虎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P628——正如『錦上添花,旱苗得雨』
P641——『望梅止渴,畫餅充飢』
P666——『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
P673——打的『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P686——『有事出班啟奏,無事卷簾退朝』
P722——『瓮中捉鱉,手到拿來』
P756——『蛇無頭而不行,鳥無翅而不飛』
P757——『國一日不可無君,家一日不可無主』
P763——『非理不為,非財不取』
P766——自古道:『出外一里,不如屋裡』『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凶』
P767——『養兵千日,用在一朝』
P768——『這等燕雀,安敢和鴻鵠廝並』
P770——『人怕落盪,鐵怕落爐』
P777——常言道:『將酒勸人,終無惡意』
P779——常言道:『一人造反,九族全誅』
P781——常言道:『殺人須見血,救人須救徹』
P794——常言道:『割雞焉用牛刀』『 殺雞焉用牛刀』
P798——常言道:『危如累卵,破在旦夕』
P849——常言道:『國以信而治天下,將以勇而鎮外邦,人無禮而何為,財非義而不取』
P853——常言道:『文不能安邦,武又不能附眾,手無縛雞之力,身無寸箭之功』
P856——自古:『兩國相戰,不斬來使』
P859——常言道:『娼妓之家,諱者扯丐漏走五個字』
P858——自古道:『蜂刺入懷,解衣去趕』『打草驚蛇』
P862——古人言:『大廈將傾,非一木可支』
P908——常言道:『相撲的有力使力,無力鬥智』
P926——古人有雲:『孝當竭力,忠則盡命』
P944——『越添心上怒,咬碎口中牙』
P968——常言道:自古兵書有雲『兵行詭道』豈可用得正大
P992——『大丈夫處世,若為酒色而忘其本,此與禽獸何異』
P1052——自古道:『誰人頂著房子走哩』
P1092——『浮世光陰有限,苦海無邊』『人身至微,生死偉大』
P1096——『姦邪當道,嫉賢妒能』『雕鳥盡,良弓藏』
P1097——『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不必遠勞,後圖有會』
P1101——『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P1120——這雪有數般各色:一片的是蜂兒,二片是鵝毛,三片的是攢三,四片的是聚四,五片喚做梅花,六片換做六齣。這雪本是陰氣凝結,所以六齣,應是陰數。
P1130——『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
P1179——『寧為雞口,無為牛後』
P1277——『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鋪子)宅』
P1278——『鴻雁是仁、義、禮、智、信,五常俱備:空中遙見死雁,盡有哀鳴之意,失伴孤雁,並無侵犯,此為仁也;一失雌雁,死而不配,此為義也;依次而飛,不越前後,此為禮也;預避鷹雕,銜蘆過關,此為智也;秋南春北,不越而來,此為信也。此禽五常足備之物。』
P1282——稽(qi)首==磕頭
P1283—— 『富與貴,人之所欲;貧與賤,人之所惡。』『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箭頭不發,努折箭桿;自古蛇無頭而不行』
P1288——『十千加一點』
P1308——『得勝狸貓強似虎,及時鴉鵲便欺雕』
P1309——『如箭穿雁嘴,鉤搭魚腮,默默無語,無人敢應』
P1325——『世事有成必有敗,為人有興必有衰』『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P1334——『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P1354——『傳先賢之秘訣,授祖師之玄文,得之易,失之易,得之難,失之難』
P137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P1392——自古道:『貧富貴賤,宿生所載,壽夭短長,人生分定』
常言道:『有福人送無福人』
P1394——『這潮信日夜兩番來,並不違時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當三更子時潮來。因不失信,謂之潮信。』
P1394——『圓寂,佛門中圓寂便是死』
P1396——『可謂知進退存亡之機矣』
P1396——『雕鳥盡,良弓藏的 例子:韓信未央宮里斬首,彭越蘸為肉醬,英布弓弦葯酒。

㈨ 求古代兵書裡面的經典名句。越多越好。

孫子兵法:
兵 者, 詭 道也。
故 善 用 兵 者, 屈 人 之 兵 而 非 戰 也,
故 用 兵 之 法, 十 則 圍 之, 五 則 攻 之, 倍 則 分 之, 敵 則 能 戰 之, 少 則 能 逃 之, 不 若 則 避 之。
故 曰 : 知 彼 知 已 者, 百 戰 不 殆 ; 不 知 彼 而 知 已, 一 勝 一 負 ; 不 知 彼, 不 知 已, 每 戰 必 殆。
善 守 者, 藏 於 九 地 之 下。 善 攻 者, 動 於 九 天 之 上。
凡 戰 者, 以 正 合, 以 奇 勝。
攻 而 必 取 者, 攻 其 所 不 守 也。 守 而 必 固 者, 守 其 所 不 攻 也。
故 我 欲 戰, 敵 雖 高 壘 深 溝, 不 得 不 與 我 戰 者, 攻 其 所 必 救 也。
夫 兵 形 象 水, 水 之 形, 避 高 而 趨 下; 兵 之 形, 避 實 而 擊 虛。
故 兵 無 常 勢, 水 無 常 形;能 因 敵 變 化 而 取 勝 者,謂 之 神。
故 其 疾 如 風, 其 徐 如 林, 侵 掠 如 火, 不 動 如 山, 難 知 如 陰, 動 如 雷 震。
故 三 軍 可 奪 氣, 將 軍 可 奪 心。
故 用 兵 之 法: 高 陵 勿 向, 背 丘 勿 逆, 佯 北 勿 從, 銳 卒 勿 攻, 餌 兵 勿 食, 歸 師 勿 遏, 圍 師 必 闕, 窮 寇 勿 迫。
塗 有 所 不 由, 軍 有 所 不 擊, 城 有 所 不 攻, 地 有 所 不 爭, 君 命 有 所 不 受。
我 出 而 不 利, 彼 出 而 不 利, 曰 支; 支 形 者, 敵 雖 利我, 我 無 出 也; 引 而 去 之, 令 敵 半 出 而 擊 之, 利。
投 之 亡 地 然 後 存; 陷 之 死 地 然 後 生。
是 故 始 如 處 女, 敵 人 開 戶, 後 如 脫 免, 敵 不 及 拒。
司馬法: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其次,賢王制禮樂法度,乃作五刑;興甲兵以討不義,巡狩者方,會諸侯,考不同。
尉繚子:
勝兵似水,夫水至柔弱者也,然所以觸,丘陵必為之崩,無異也,性專而觸誠也。今以莫邪之利,犀兕之堅,三軍之眾,有所奇正,則天下莫當其戰矣。
兵者,凶器也。爭者,逆德也。
黃石公三略:
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故士可下而不可驕,將可樂而不可憂,謀可深而不可疑。
主,不可以無德,無德則臣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失權。臣,不可以無德,無德則無以事君;不可以無威,無威則國弱,威多則身蹶。
故有德之君,以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樂樂身。
六韜: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
義之所在,天下趨之。
所憎者,有功必賞;所愛者,有罪必罰。
百姓戴其君如日月,親其君如父母。

㈩ 著名的兵法名言有哪些

  1. 用兵雖本於仁義,然其取勝必在詭詐。

    出處:宋人張預注《孫子兵法》

    譯文:用兵打仗雖然要以仁義為本,但取得戰爭勝利必然要運用詭詐的手段。

    賞析:戰爭是為政治服務的,其出發點應當「本於仁義」;但戰爭又具有自身的特殊規律,在這個特殊領域里理所當然地要採取一些詭詐手段。在仁與詭的關系問題上,古代進步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始終主張二者的統一,即將儒家的仁與兵家的詭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了仁詭辯證統一的戰略指導理論。仁信與詭詐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戰爭觀范疇,部分儒家學者歷來認為二者水火不相容,宋代學者經常用孔子的仁學來攻擊孫子的詭道,清代學者則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事實上,孫子既主張講仁也主張講詭,他所說的詭並非不仁之詭,而是「仁詭」;他所說的仁並非迂腐之仁,而是智者之仁;在他看來,戰場上單講仁義是虛偽的,打不贏戰爭才是真正的「不仁之至」。因此,宋人張預的這句話十分准確地理解了孫子關於仁詭關系的觀點。

  2. 將帥者,心也;群下者,肢節也。其心動以誠,則肢節必力;其心動以疑,則肢節必背

    出處:《尉繚子•攻權》

    譯文:將帥好比人的心臟,部屬好比人的四肢。如果決心堅定,四肢的動作必然有力;如果猶豫不定,四肢的動作必然遲疑失靈。

    賞析:兵家不僅從將帥與國家關系的角度論述了「安危之主」的定位,而且從軍隊這一有機系統的角度闡明了「將者心也」的論斷。《司馬法》最早從這個角度提出了「將軍,身也,卒,肢也,伍,指拇也」的觀點,分別對將、卒、伍的地位作了形象的定位。作者尉繚對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認為將帥如同軍隊的心臟,部屬如同軍隊的四肢,將帥意志堅定,部屬就會勇敢作戰;將帥猶豫不決,部屬就會遲疑失靈。尉繚把軍隊作為一個相互關聯的有機系統,論證了將帥在這一系統中的神經中樞地位,同時還清楚地說明了將帥與士卒在戰爭作用問題上的辯證關系。

  3.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出自:《孫子兵法·虛實篇》

    譯文:用兵作戰沒有固定的模式,就像水沒有固定不變的形態一樣,能根據敵情變化而取勝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賞析:孫子認為,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不能拘泥於某種作戰的形式,正像水本無固定的形態一樣,放在圓容器中它就是圓的,放在方容器中它就是方的。能夠根據敵人數量的多少,裝備的好壞,士氣的高低,指揮員素質如何,軍需供應怎樣而機動靈活地採取對策,才能奪取勝利。這幾句可用以說明用兵或做其他工作應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制訂計劃,不可死搬教條,墨守成規。

  4. 練兵之法,莫先練心。人心齊一,則百萬之眾,即一人之身。將知兵,兵知將,如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而常勝在我矣。

    出處:《登壇必究•輯教兵說》
    譯文:訓練軍隊的方法,沒有比培養士卒的思想意志更為優先的了。官兵的思想意志統一了,即使百萬之眾也會團結得如同一人。將帥了解士兵,士兵了解將帥,官兵關系如同子弟保護父兄、手足捍衛頭腦一樣,如果這樣,常勝的把握就操之於我了。
    賞析:思想意志的高度集中統一是克敵制勝的根本保證。因此,軍隊必須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第一位。作者對「練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了深刻闡述,認為「練兵之法,莫先練心」,要求把練心放在治軍的首位,在全軍形成統一的意志,統一的行動。為什麼要這樣?因為只有思想意志統一了,全軍上下才能在共同意志的凝聚下團結得象一個人一樣,軍隊內部就會形成「子弟之衛父兄,手足之捍頭目」的局面,以這樣牢固的內部關系進行戰爭,必然會取得勝利。

  5. 夫決勝之策者,在乎察將之材能,審敵之強弱,斷地之形勢,觀時之宜利,先勝而後戰,守地而不失,是謂必勝之道也。

    出處:《衛公兵法•將務兵謀》
    譯文:奪取戰爭勝利的決策,在於能了解將帥的才能,判明敵人的強弱,分析地形的險易,觀察天候季節是否適宜有利,先有取勝的把握然後交戰,固守自己的土地而不喪失,這就是必然取勝的原則。
    賞析:唐初大將李靖,身經百戰,謀略過人,為大唐建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曾與唐太宗李世民對談歷代兵法,著有《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一書。積數十年戰爭實踐經驗,李靖在《衛公兵法》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必勝之道」。認為「決勝之策」在於能夠了解將帥賢愚,判明敵人強弱,掌握地形險易,洞察天候季節。掌握了敵我雙方這四個方面的情況,就有了「先勝」的把握,然後再興兵作戰。李靖關於「先勝而後戰」的思想,體現了古代兵家一貫的戰爭指導原則。劉邦建立西漢政權之後,先後誅殺了手握兵權的韓信和彭越,淮南王英布「疑禍及身」而起兵反漢,劉邦為應付這一突發事變,召集令尹薛公等人出謀劃策。薛公根據雙方情況,預料英布可能採取上中下三種計謀,由於英布之妻是長沙王之女,預計他會採用下計,果然,英布在劉邦大軍攻擊下投奔江南,被長沙王所誘殺。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