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問君能有幾多愁賞析

問君能有幾多愁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2 10:57:30

❶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

這句詩詞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拓展資料: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作者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

❷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

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幾乎是李煜畢生詞作的精華所在。這一句以水喻愁,含蓄地將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與滔滔水勢聯系在一起,既富哀怨亦蘊大氣,讓人不由自主的陷入了這奔涌而出的憂郁之中。同是以水喻愁的詩句,劉禹錫的「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的「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李煜於此一句中雖僅僅展示了他無盡憂愁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但使讀者從中取得了心靈上的呼應,人的愁思固然內涵各異,但都可借用此句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誰到憂愁之時不是覺得這愁苦便如滔滔巨浪劈面而來,無可抵擋呢?李煜於詞尾的捫心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無怪此詞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對於李煜此人,作為政治家他是完全的失敗,但是作為文學家他卻得到後世景仰,正如後人的評價:「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由李煜,我所想的卻是政治與文藝的關系。李煜的詞,絕少有憂國憂民的政治理念,他只講求詞的本身的美感,斷不會為強言國事而打破詞韻平仄(這也是我不喜辛詞的原因之一),因此他的詞篇篇美侖美奐,都是藝術上的精品。這種思想便是「為藝術而藝術」,這才應該是藝術者的最高理念。文為什麼一定要「載道」呢?藝術的歷史遠比政治要早,人類尚在朦朧時便已知道了用舞蹈表達情感,說藝術出現是為政治服務那完全是狡辯。藝術的作用應該是表達人心中最真切的情感而不是表現代表著人性丑惡的政治,如果要在藝術中強加上沉重的主題,這「藝術」已不是藝術,而已淪為了醜陋的工具。倘若李煜的詞里通篇是悲亢亡國之痛或是感慨不能與天下爭,那麼今世藝術史上的李煜,就不過是一個三流的愛國詞人罷了。

❸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點評賞析.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范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賞析

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雕欄 通:闌)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葯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賞析

這句詩詞出自五代李煜的《虞美人》,《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思不盡,貼切感人。

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拓展資料:

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作者

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歲貢以保平安。

❻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怎麼賞析

作為一個皇帝李煜是失敗的;但正是亡國成就了他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成為宋詞婉約派的開山祖。
《虞美人》是千古傳誦不衰的著名詩篇。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李煜被俘到汴京後。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李煜的絕命詞。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
「春花秋月」這些最容易勾起人們美好聯想的事物卻使李煜倍添煩惱,他劈頭怨問蒼天:年年春花開,歲歲秋月圓,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一語讀來,令人不勝好奇。但只要我們設身處地去想像詞人的處境,就不難理解了: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這些美好的事物只會讓他觸景傷情,勾起對往昔美好生活的無限追思,今昔對比,徒生傷感。
問天天不語,轉而自問,「往事知多少。」「往事」當指往昔為人君時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為虛幻了。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來,為什麼人生的春天卻一去不復返呢?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東風」帶來春的訊息,卻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想像:夜闌人靜,明月曉風,幽囚在小樓中的不眠之人,不由憑欄遠望,對著故國家園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湧上心頭,又有誰能忍受這其中的況味?一「又」字包含了多少無奈、哀痛的感情!東風又入,可見春花秋月沒有了結,還要繼續;而自己仍須苟延殘喘,歷盡苦痛折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國」的倒裝。「不堪回首」,但畢竟回首了。回首處「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故國的江山、舊日的宮殿都還,只是物是人非;懷想時,多少悲恨在其中。「只是」二字以嘆惋的口氣,傳達出無限悵恨之感。用以描寫由皇一變而為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最後,詞人的滿腔幽咴倌芽刂疲

❼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對這句話的賞析。

簡單的說就是抒發了古國哀思,纏綿不盡的個人凄苦之情。從一個皇帝淪為階下囚,李煜的愁思,對故國的思念,對自己身世里的痛,如同那滔滔不盡的一江春水般無窮無盡。
賞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
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在寫下這首《虞美人》後,宋太宗恨其「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而毒死了他。寫的是處於「故國不堪回首」的境遇下,愁思難禁
的痛苦。全詞不加藻飾,不用典故,純以白描手法直接抒情,寓景抒情,通過意境的創造以感染讀者,集中地體現了李煜詞的藝術特色。以「一江春水向東流」比愁
思不盡,貼切感人。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後主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葯將他毒死。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這美好的情景是何時結束的呢?過往的事,有多少還記憶猶新呢?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詞
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透露出他內心多
少凄楚和無奈!夜深人靜,倚樓遠望,只見月光如水。眼前的一切更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在這里發出的豈止是深沉地嘆
息,簡直是痛徹肺腑的呼號。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
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只是」二字,極為沉重,傳達出物是人非
的無限悵惘。「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
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
唱——「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詰:「問君能
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悲愁么?「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
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
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
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作為國君,李煜無疑是失敗的;作為詞人,他卻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首《虞美人》便是一首傳誦千古的名作。他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的傳統,將詞由花前月下娛樂遣興的工具,發展為歌詠人生的抒情文體。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
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前人吊李後主詩雲:「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政事」的亡國之君,沒有什麼好說
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後人留下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不衰。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一篇。詞作經過精心結構的,通篇一
氣盤旋,波濤起伏,又圍繞著一個中心思想,結合成諧和協調的藝術整體。在李煜之前,還沒有任何詞人能在結構藝術方面達到這樣高的成就。所以王國維說:「唐
五代之詞,有句而無篇。南宋名家之詞,有篇而無句。有篇有句,惟李後主降來後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軒數人而已。」(《人間詞話刪稿》)可見李
煜的藝術成就有超越時代的意義。當然,更主要的還是因為他感之深,故能發之深,是感情本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也是王國維說得好:「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
者也。」這首《虞美人》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於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
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他的勇氣,是史所罕見的。李煜詞這種純真深摯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於「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這個特色在這首
《虞美人》中表現得最為突出,以致使李煜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五月之
夜》)李煜《虞美人》不正是這樣的不朽之作嗎!

❽ 賞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以其奔放之筆用問答的形式吐露心中深長的愁恨: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回的本體「愁」,接著用答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

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8)問君能有幾多愁賞析擴展閱讀:

原文: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作者】李煜【朝代】五代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❾ 佳句賞析「問君能有幾多愁,要有多愁有多愁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顯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傾瀉;版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權長流不斷,無窮無盡。這九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九字句,五字仄聲,四字平聲,平仄交替,最後以兩個平聲字作結,讀來亦如春江波濤時起時伏,連綿不盡,真是聲情並茂。這最後兩句也是以問答出之,加倍突出一個「愁」字,從而又使全詞在語氣上達到前後呼應,流走自如的地步。

❿ 問君能有幾多愁 賞析

虞美人 【南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翻譯: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往事又知道有多少!小樓上昨天夜裡又刮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桿、玉石砌成的台階應該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若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這不盡的滔滔春水滾滾東流。

此詞大約作於李煜歸宋後的第三年。詞中流露了不加掩飾的故國之思,據說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麼,它等於是李煜的絕命詞了。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凄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又」點明了「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盡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里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里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於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涌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凈、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贊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全詞虛設回答,在問答中又緊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寫得自然而一氣流注,最後進入語盡意不盡的境界,使詞顯得闊大雄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棖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