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廢園賞析

廢園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2 06:32:22

Ⅰ 《鵲踏枝 過人家廢園作》賞析 龔自珍

鵲踏枝 過人家廢園作

龔自珍

漠漠春蕪春不住,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
偏是無情偏解舞,蒙蒙撲面皆尺絮。
綉院深沈誰是主?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
莫怨無人來折枝,花開不合陽春暮。

經世致用,原是龔自珍青年時期即深懷的抱負,他的外祖父段玉裁也時以 「努力為名儒,為名臣,勿願為名士」戒教之。然而時代卻無情地偏偏要陷其於至多隻能做「名士」的境地,龔自珍是慨然而憤懣了。對社會人生的感受和認識,首先來自人才選拔的科舉制給予他的刺激。自幼即博通多才的龔定庵,嘉慶十五年(1810)應順天鄉試竟只中了個副榜,三年後再試又落榜,嚴峻的現實使敏銳於思的年輕的龔自珍省悟到時世與人才之間無可調和的沖突。這闋《鵲踏枝》就寫於這一時期這樣的心境中。不合時序,只能枉有痴情;「陽春」已暮,必然名花無主。詞人將「明如許」的「孤花」置於「藤刺牽衣」,春草叢蕪,飛絮漫舞的背景前,那種反差是如此鮮明。龔自珍二十二歲時作的《金縷曲》中曾強烈表示不願做雕蟲小技的匠工:「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他何嘗早早願意「怨去吹簫,狂來說劍」,甚而去草野伴青燈?他的使命感,責任心是被現實剝蝕掉的。「無奈蒼狗看雲,紅羊數劫,惘惘休提起!客氣漸多真氣少,汩沒心靈何已?千古聲名,百年擔負,事事違初意」,後來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詞中抒述的這番心聲,正印合著「花開不合陽春暮」的這個痛苦的判斷。「藤刺牽衣,礙卻行人路。」和「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 寫出了「廢」。文中「偏是無情偏解舞」 表現了作者不屑的情緒;「一朵孤花,牆角明如許!」 則表現了作者驚喜的情緒:而「莫怨無人來折枝,花開不合陽春暮。」 表現了作者無奈的情緒。

http://ke..com/view/1755945.htm

Ⅱ 賞析的古詩

http://..com/question/14655069.html?fr=idfn

http://ke..com/view/383874.htm

http://ke..com/view/410814.htm

Ⅲ 小溪的作品賞析

在《紅燭·孤雁篇》中,這一首《小溪》與前一首《廢園》編排在一起,彷彿是別出心裁的對照:《廢園》是生存環境的惡化對個體生命的摧殘,《小溪》則是個體生命在抗爭中求發展。《小溪》的主要意象有兩個:樹影與小溪。兩者在詩中構成了某種矛盾對立的關系,矛盾對立緣於它們各自的屬性,也是對它們的生存能力的測試。
樹影是「鉛灰色的」,冷酷無情、盛氣凌人,讓人心有餘悸。這是摹其形,而「惡夢」則是人的感受,是繪其神。從形到神,樹影都代表了生命世界中那種冷漠而頗有勢力的物種,他們粗壯強勁,孔武有力,占據著得天獨厚的地勢,竭力向周圍的生存環境施展自己的影響。而小溪畢竟太「小」了。它新鮮活潑,充滿青春的嚮往。但在樹影的籠罩之下,則完全失去了陽光與自由,你看,在樹影的「橫壓」下,它幾乎是動彈不得了(「昏睡著」)。在生命世界裡,年輕的、活潑的生命常常都是這樣的弱小,因而就常常受到另一類物種粗暴的壓迫,生命存在的現實就是如此么?
但嚮往自由的小溪又是不甘屈服的。它「掙扎著,掙扎著……」連續兩個「掙扎著」生動地傳達出了小溪的頑強與執著。它不會因此而放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它要竭盡自己的力量作殊死的搏鬥,這或許就是生命世界裡那難能可貴的自由意識與進取意識吧?沒有這樣的意識,任何弱小的生命都不會從強者的壓迫中掙脫出來,在遍地荊棘中為自己的發展開拓出一條道路,沒有這樣的意識,整個生命世界的進化也是不可能的。《小溪》生命意識與《廢園》的不同也正在於此,《廢園》充滿零落者的顧影自憐,而《小溪》則是自我意識的崛起和抗爭。
最後一個句子在理解上有點歧義。「似乎毫無一點影響」是指的什麼?是小溪的掙扎對樹影的橫壓「毫無一點影響」?(這是事實)是樹影的橫壓對小溪的奔流「毫無一點影響」?(這也是事實)不過,作為讀者,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樣的歧義就是由詩人聞一多設下的。「含混」在現代詩學當中,恰恰就是一種褒義、威廉·燕卜蓀《意義含混的七種類型》就全面地論述了「含混」之於詩歌創作的重要性,正是它充分地顯示了詩歌這一特殘語言的獨立特質。燕卜蓀的這一著名的論述是在1930年發表的,這當然是二十年代初期的聞一多所不曾知曉的。但是,我們應當看到,對詩歌語言的認真推敲、研習卻是象徵主義以降西方詩歌的一大趨向,並非始於批評家燕卜蓀。聞一多當時正留學美國,對西方現代詩歌的發展向來關注,我們不能說他就沒有嘗試「歧義」、「含混」的願望。
在這里,句子的含混恰恰豐富了詩歌本身的意蘊:樹影的橫壓不受影響,可知生命世界嚴酷的現實;而小溪的奔騰不受影響則又現出新生生命的頑強與毅力。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不是隨處可以見到這樣強大的兩類力量嗎?生命的競爭總是在最至關重要的時刻才見出勝負來。

Ⅳ 在酒樓上 賞析

賞析要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等方面來寫,在鑒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

例:

《在酒樓上》通過講述主人公呂緯甫由一個在辛亥革命時期的熱血青年變成意志消沉的文人這樣的轉變,對當時社會上新型知識分子的形象及心態做了深刻的探討剖析。

《在酒樓上》的主人公不是阿Q式的麻木的老中國兒女,而是覺醒了的新人。但是,魯迅筆下的覺醒者,這些已經獲得自我意識的年輕的知識者們,不但沒有人性獲得自由的興奮、歡愉,反而產生了那種「夢醒了無路可走」的更加深沉的悲劇感受,魯迅揭示給讀者的是人的自由的艱難和沉重。

《在酒樓上》文本中,魯迅運用了色彩感非常強烈的自然意象及氣氛感熱烈的生活意象。它們在小說結構安排,素材連接,故事推進等方面都起到了用關鍵性的作用;

讓主體和客體、日常世界和精神世界得以對接,「實現熱情與冷峻的平衡」最終達到「多重的抒情」,即反諷的抒情。

(4)廢園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魯迅在「五四運動」之前,也就是正式進入文學生活之前,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在這個時代里,一方面,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的共同壓迫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另一方面,近代民族資產階級思想也十分活躍,使得人們的思想受到沖擊。當「五四運動」漸漸落幕後,知識分子不像之前那麼情緒高漲,而是也跟「五四運動」一樣,消沉了。《在酒樓上》正是創作於這一時期。

與傳統的小說背景設置相較而言,《在酒樓上》的背景設置尤如一首詩歌,眾多的意象圍繞著「懶散和懷舊的心緒」而組建。

洛思旅館窗外寂靜凄清的環境是「我」的情緒外化,也是在強化「我」的無聊,迫使我走向一石居的導火索。

一石居中依然以個體意象的集合組合成整體主觀的情緒體驗。這酒樓的一切物件都將成為「我」和呂緯甫情感觀照的對象,回憶的載體和投射物。

Ⅳ 描寫秋天的詩句,有賞析

《秋涼晚步》
宋代:楊萬里
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
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內猶開最小錢。
賞析:
向來詩人容易悲愁,秋風颯颯,秋雨蕭蕭,一切都顯得那麼凄涼冷落。而楊萬里在《秋涼晚步》詩中卻說:「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容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評:像這樣寫春天、寫秋天,就寫出了新意。
2、《秋夜曲》
唐代:王維
桂魄初生秋露微,輕羅已薄未更衣。
銀箏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歸。
賞析:
此詩前兩句是寫景,寫得頗為悠閑,秋夜微涼,景物凄清;末兩句是寫情,主人公寂寞難寢,殷勤弄箏。此詩語極委婉,情極細膩,把兒女羞澀的情感遮掩得嚴嚴實實:少婦獨守空閨,沉浸於相思,不忍更衣;借彈箏自遣寂寞,又不忍回屋。
詩人借用女主人公心理活動來展示其獨守空房的哀怨,曲盡其妙;代寫思婦心境,抒發內心空虛的痛苦,更顯深刻細膩生動,流露出女主人公獨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現出詩人詩藝的功力。

Ⅵ 經典詩詞及賞析

朱湘(字子沅)是二十年代清華園的四個學生詩人之一,與饒孟侃(字子理)、孫大雨(字子潛)和楊世恩(字子惠)並稱為「清華四子」,後來與其他三子成為了中國現代詩壇上的重要詩人。在校期間,他的藝術天分已經嶄露出來,當時就是清華校園的文學名人。

朱湘是一個性格獨特、對藝術充滿執著的詩人,他在清華六年學生生活並不順利,曾因記滿三次大過而受到勒令退學的處分,1926年復學後又讀了一年才畢業。但這並不意味著朱湘的學習成績不好,他「中英文永遠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觀的道德藩籬如嫖賭煙酒向來沒有犯越過,只因喜讀文學書籍時常逃課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時候被學校開除掉了。」他在給清華文學社的顧一樵的信中說,他離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戰。這種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對清華園無限留戀:「清華又有許多令我不舍之處。這種兩面為難的心情是最難堪的了。反不如清華一點令人留戀的地方也無倒好些。」他之不滿意清華在於:「人生是奮斗的,而清華只有鑽分數;人生是變換的,而清華只有單調;人生是熱辣辣的,而清華只是隔靴搔癢。」嚴格的校園生活,對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來說,不免感到拘囿;但清華的自然人文環境,畢竟給過他熏染和陶冶,使他後來的創作道路走得更為扎實。

有風時白楊蕭蕭著,
無風時白楊蕭蕭著,
蕭蕭外更聽不到什麼。

野花悄悄的發了,
野花悄悄的謝了,
悄悄外園里更沒有什麼。

看起來這是一首完全寫景的詩歌,然而景物中蘊涵著「情語」:沒有生氣的「廢園」里除了蕭蕭的白楊,無所聽、無所見,在悄沒聲中歲月流逝,青春不再,這其實就是詩人心目中死氣沉沉的校園的象徵。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滿和苦悶,當然這不滿還是比較朦朧的,不像這首《冬夜歌》,直截了當地寫明副標題「敬勉《周刊》產物質而革課程也」:

聳暮空紫色西山,
山頂戴著白雪之冠;
山陰飄清華校旗,
但清華旗色何其黯然!

夕陽是清華的靈魂,
漫天的黑雲將他攫吞;
遺下物質的軀殼,
有大會堂作伊的墳墓。

玄冰彷彿功課,
壓住本性活潑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滯重的面色,
再不見風中的笑窩。

詩人用象徵比喻的手法,描寫彌漫著物質氣息的校園,吞噬靈氣如墳墓,缺乏自主意識像石像,刻板教條。其實它並不缺少靈秀的環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潑的少年一樣,然而黑雲壓住了美景,功課窒息了學生的天性。詩人忍不住要吶喊:趕走冬夜,讓春色重臨校園。

朱湘獨立不羈的思想也同樣表現在這一時期的論文中,《課程上前車之鑒》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發展,減少課時,改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傳統的考試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審美情趣,而不能總沉浸於世俗之中。

從學生時代起,朱湘的個性就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詩歌卻是少有的平靜和諧,他彷彿在創作之前洗凈了身內身外的煩惱,給詩歌留下一方神聖和諧的園地。從創作初起時就十分注重錘煉詩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內心是喧囂的,而他的詩情卻是寧靜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陣陣溫風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聽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寶寶,
蜜蜂飛的真輕。

……

舒緩的旋律,悠揚的節奏,錯落有致的詩行,加上活潑清新的形象,在不經意中營造出一派和諧世界,給人以閱讀與聆聽的雙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進行著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別追求「理智節制情感」的具有東方神韻的美學原則,從詩的情感到詩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實踐著,形式上講究整齊、對稱,詩韻上講究與內容情緒合一,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詩創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雨 景

文/朱湘

我心愛的雨景也多著呀:

春夜夢回時窗前的淅瀝;

急雨點打上蕉葉的聲音;

霧一般拂著人臉的雨絲;

從電光中潑下來的雷雨——

但將雨時的天我最愛了。

它雖然是灰色的卻透明;

它蘊著一種無聲的期待。

並且從雲氣中,不知哪裡,

飄來一聲清脆的鳥啼。

(選自《朱湘代表作》)

[賞析]

雨中的景象,在古往今來的詩人筆下寫盡了,但在朱湘筆下卻有了新的意境。詩以種種關於雨的新鮮意象和感覺,表現了詩人對美的追求和期待。詩人對自然美廣泛的興味與追求,用隱蔽而又鮮明的色彩的意象表達出來了。詩中既寫了千姿百態的自然美,也象徵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美;既寫出了現實生活中已經展現的種種美的景象,也寫出了對現實生活中尚未出現的令人嚮往期待的美。寂寞的雲氣中飄來的一聲「清脆的鳥啼」,這是多麼令人神往而深思。自然美和生活美在作者筆下融成一片詩情美,充滿了韻色與姿態。

《雨景》是《草莽集》中唯一的一首「無韻詩」,長期以來被認為是這本詩集中最優秀的「寫景詩」。在這首新穎、清雋的小詩中,抒發了詩人對大自然剎那間奇異的感受,細膩含蓄,純凈清新。朱湘的寫景小詩與冰心、宗白華的小詩不同,他不是從自然中獲得人生啟示,而是單純而滿懷驚異地描繪自然之美,顯示了一個沉醉於大自然中的純粹詩人卓爾不群的藝術才華。詩歌的調子輕快,同時也顯示了「句的均齊」。

Ⅶ 有關秋的詩句及賞析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秋詞二首 劉禹錫鑒賞】

這兩首詩的可貴,在於詩人對秋天和秋色的感受與眾不同,一反過去文人悲秋的傳統,唱出了昂揚的勵志高歌。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鴻圖。顯然,這只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只鶴的頑強奮斗,沖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只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斗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斗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的主題思想。

這兩首《秋詞》主題相同,但各寫一面,既可獨立成章,又是互為補充。其一贊秋氣,其二詠秋色。氣以勵志,色以冶情。所以贊秋氣以美志向高尚,詠秋色以頌情操清白。景隨人移,色由情化。景色如容妝,見性情,顯品德。春色以艷麗取悅,秋景以風骨見長。第二首的前二句寫秋天景色,詩人只是如實地勾勒其本色,顯示其特色,明凈清白,有紅有黃,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閑淡的情韻,泠然如文質彬彬的君子風度,令人敬肅。謂予不信,試上高樓一望,便使你感到清澈入骨,思想澄凈,心情肅然深沉,不會象那繁華濃艷的春色,教人輕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人狂」反比襯托出詩旨,點出全詩暗用擬人手法,生動形象,運用巧妙。

這是兩首抒發議論的即興詩。詩人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深刻的思想,既有哲理意蘊,也有藝術魅力,發人思索,耐人吟詠。法國大作家巴爾扎克說過,藝術是思想的結晶,「藝術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積驚人的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因而能喚起人們的想像、形象和深刻的美感。劉禹錫這兩首《秋詞》給予人們的不只是秋天的生氣和素色,更喚醒人們為理想而奮斗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獲得深刻的美感和樂趣。

Ⅷ 古詩鑒賞

飲酒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 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廬山,當時是佛教、道教雲集的勝地。

(1)這首詩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一、二句記敘,概括寫出詩人生活環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對於第一句是極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堅決地轉折。三、四兩句議論,以自設賓主的設問方式揭示出心志淡遠是在「人境」中獨享安閑的緣由。五---八句細致的描寫採菊的過程,並以所見寫心境,「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中自有「悠然」的心境。收尾兩句抒發感情:「忘言」中滲透出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由衷喜愛。

(2)歷來論者對這首詩的第六句持不同見解:有認為「悠然見南山」好的,也有認為「悠然望南山 」好的。「見」字好,「見」更能顯示出詩人採菊時,未留心、不經意間與廬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態,從而標志出詩人悠然、淡泊,超脫於塵雜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識地凝目眺望,更能寄託詩人對僧道雲集的廬山勝地一往情深的嚮往,是詩人隱逸思想的真實外化,體現著藝術形式服從於思想內容的創作原則。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1、 詩語言樸素無華而又高度概括,首句用了一個「獨」字,兩個「異」字,渲染在異鄉作客的生疏不適的孤獨感。

2、有人評價「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詩在全詩中「曲折有致,出乎常情」,這三四句挑選出重陽登高和茱萸插頭兩個意象,抒情一反一二句詩的直抒胸臆 ,顯得深沉含蓄。 本為詩人思念兄弟,卻以「遙知」二句翻轉一面,化出幻覺,寫家鄉的兄弟為失落詩人而遺憾不已。詩人把「我思人」的情緒,折射為「人思我」的幻覺,似乎自己「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處境並不值得訴說,反倒是兄弟們「少一人」的缺憾更須體貼。這正是這兩句的出乎常情之處,它使情感更加深沉而餘味無窮。

希望可以幫到你!

Ⅸ 描寫秋天的詩句賞析

楓橋夜泊
唐代復:張繼
月落烏啼制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
譯文
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江邊楓樹與船上漁火,難抵我獨自傍愁而眠。
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寒山古寺,半夜裡敲響的鍾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這首七絕以一「愁」字統起。前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滿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郁的審美情境。後兩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鍾聲,是一種空靈曠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鍾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江楓漁火對愁眠」。經霜後鮮紅似火的楓葉與漁船上星星點點的燈火,在霜天夜晚呈現出一種朦朧美,給這幅秋江月夜圖平添幾分悅目賞心的風姿,繪景已達到美得無瑕的境界!然而,作者著力渲染秋江月夜的美景時,筆束一頓便繪出一個「愁」字來。
這首詩採用倒敘的寫法,先寫拂曉時景物,然後追憶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鍾聲,全詩有聲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