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君人物賞析
① 魯迅《傷逝》里涓生和子君的人物形象說明(都要200字左右)
子君的人物形象: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涓生的人物形象
涓生是一個力圖與個人主義決裂的覺醒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典型。所以,首先我們應該肯定,他是醒了的,他的覺醒的表現是,第一,他理解到,「回憶以前,這才覺得大半年來,只為了愛,——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其次,他理解到,「我覺得新的希望就只在我們的分離」。接下去,他理解到,「新的路的開辟,新的生活的再造,為的免得一同滅亡」。最後,他理解到,「她的命運,已經決定她在我所與的真實——無愛的人間死滅了」。這里,涓生的思想發展經歷了一個很明顯的過程,即是:覺醒——戰勝感情的自我——獲得理性的自我——重新陷入麻木的自我。狹獈的階級觀念和社會意識使涓生不能看清子君踏上死途的真正原因在於封建禮教和傳統道德的殘酷和腐朽,在於個人奮斗的盲目和軟弱,而終於認定,「真實」才是真正的「無愛的人間」,是致人死命的毒刀,他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這便是涓生生命的歸宿,一個從謊言世界裡超脫出來,真實世界裡苦悶徘徊了一陣之後,又終於在現實生活所給予的苦痛之中重新回到謊言世界裡去的人,絕不是一個勇敢、堅定的探索者和革命者。自然,涓生的路,也只能是作者是最終所要否定的路。
然而,既然涓生是娜拉形象的異化,毫無疑問,無論是於家庭還是於社會,他都必然成為一個悲劇人物。究其悲劇性,一方面,表現在和子君的愛情的毀滅,另一方面,則表現在他和個人主義決裂的不徹底。他愛子君,這是事實,但只在先前。先前,子君和涓生一樣,都是醒了的人,醒了的人是不會與熟睡中的人為友的,所以他們彼此的相愛應該說是真誠的,直到他們一同私奔,到吉兆胡同建立了自己的家庭以後,他們的感情才逐漸起了變化。子君是個人主義的忠實的維護者,她的全部希望只在於操勞家務以維持現有的「安寧和幸福」;涓生是力圖與個人主義決裂的人,他認識到「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因此,他不愛子君,也是事實,但只在以後。我們無須在這場愛情悲劇中發尋主要的責任人,憑空為他們愛情的天平加上道德的砝碼。但我們必須承認,涓生和子君的分離,代表著反個人主義和個人主義兩種思想在革命道路上的分離。
與個人主義決裂作為涓生的行動基點,這是他自始至終應該值得肯定的一面。但是,涓生既是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就不可能徹底擺脫固有的狹獈的小資產階級世界觀和人生觀。他清醒地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去和現在,但對於將來的路,卻始終是一片模糊。在他的眼前,有「怒濤中的漁夫,戰壕中的兵士,摩托車中的貴人,洋場上的投機家,深山密林中的豪傑,講台上的教授,昏夜的運動者和深夜裡的偷兒……」有「蔚藍的天,深山大海,廣廈高樓,戰場,摩托車,洋場,公館,晴朗的鬧市,黑暗的夜……」有「深山大澤,洋場,電燈下的盛筵,壕溝,最黑最黑的深夜,利刃的一擊,毫無聲響的腳步,……」紛繁的世界充滿誘惑,讓他眼花繚亂,使他辨不清虛實真偽,辨不清前行的路,於是,他只能長久徘徊於苦悶和迷惘之中,最終毫無聲息地走向墮落。
② 魯迅《傷逝》的藝術特色及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傷逝》的藝術特色:
小說採取「手記」的方式,用詩一樣的語言抒寫了涓生的心境,寓批判於事實的縷述。有追憶中的內心獨白與傾訴,也有回想里的細節點綴與刻畫,具有濃郁的抒情色彩與精湛的白描技法。
小說的敘事、議論、寫景都有濃郁的抒情色彩。小說大體上是按照會館]吉照胡同、會館這樣回顧式結構進行描述的,在具體事件回顧中,作者沒有按照事件的時間順序。而是根裾主人公的情感,有祥有略,跳越式的追述。
首先,在敘述中抒情
如:子君死後 ,涓生又回到會館,回憶一年前與子君相戀時的情景,是用敘述的語言抒發他們相戀的情感:「在一年前,在寂靜和空虛中並不是這樣,常常含著期待,期待子君的到來」、「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是怎樣地使我驟然生動起來呵!」「然而現在呢,只有寂靜和空虛依舊,子君卻決不再來了,而且永遠,永遠地!......」
其次,也通過議論直抒胸臆
小說結尾段:「我願意真有所謂鬼魂,真有所謂地獄,那麼,即使在孽風怒吼中,我也將尋覓子君,當面說出我的悔恨和悲哀,祈求她的饒恕;否則,地獄的毒焰將圍饒我,猛烈地燒盡我的悔恨和悲哀。」
這是表達了涓生追悔莫及的悔恨和悲哀的心情。
再次,作者也藉助景物描寫抒情
作者寫道:一年前兩人相戀時,子君就帶著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還有掛在鐵式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紫白的藤花。一年後,依然是這樣的破屋,這樣的板床,這樣的半枯的槐樹和紫藤,但那時使我希望、歡欣、愛、生活的,卻全都逝去了。
作者寫出了人去樓空的空虛與寂莫。
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極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頃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祿祿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撲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侯,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撲和善良的品性。
--我的課堂筆記
③ 對比分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傷逝》中的「子君」的人物形象,並分析兩者悲劇產生的原因
辛亥革抄命前,早寡的祥林襲嫂聽說婆婆要把她賣掉,連夜跑到魯鎮,來到魯四老爺家幫佣,因不惜力氣得到太太歡心。不料又被婆婆把她搶走與賀老六成了親。賀老六忠厚善良,為湊錢還債累病而死,兒子也被狼吃掉,於是祥林嫂又回到魯四老爺家。她怕死後閻王分屍,把一年工錢拿去捐了土地廟門檻。當她在祝福晚上興沖沖端出供品時,魯家的不平待遇又給予她重創,於是從此精神萎靡,做事心不在焉,被趕出去當了乞丐。在一個祝福之夜,她死在了漫天風雪中
④ 傷逝中子君人物形象
封建社會中希望獲得婚姻自主和愛情上的自由的知識分子的形象提煉
子君可以是魯迅的戀情,可以是他的理想,可以是他的烏托邦
⑤ 簡析子君形象。
子君人物形象分析
閱讀《傷逝》,提到子君,不少批評者將子君歸為「新時代的女性」,她受過新式教育,上過新式學堂,敢於沖破家庭的束縛,在愛情上追求自己的幸福。文章中的確不難看出子君想要沖破牢籠的決心,在她跟涓生交往半年,又談起她在這里的胞叔和父親之後,子君能決然地說出「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這樣的子君,能讓人看到想要主宰自己命運的一絲希望,這是她的言語、思想、行為和做派所表露出來的。看到自己愛著涓生那顆堅定的心後,不顧社會世俗的偏見,便自願地選擇和涓生同居,甚至在兩人籌劃找尋住所方面,子君堅持當掉了自己唯一的金耳環和金戒指這是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里,女子萬萬不能做的人生禁事,所以子君身上的「新」是的確一目瞭然的。
也有不少批評者認為魯迅先生筆下的子君就是《玩偶之家》里出走的娜拉,娜拉出走的結局不是回來就是墮落,子君雖然逃離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卻又闖進了另一個牢籠。兩個人的生活從一開始的甜蜜漸漸被生活中的柴米油鹽代替,隨著時間的飛馳,涓生和子君遭受著各種各樣的考驗。子君管了家務之後便連談天的功夫也沒有,何況讀書和散步。這是自詡是新時期進步青年的涓生所不能容忍的,他需要思想上的契合和溝通,他們在思想、文化和情趣上的分歧已越來越遠。涓生丟了工作後,這個家失去了維持生計的經濟來源,柴米油鹽難以為繼,油雞成為口糧之後,阿隨也被送走,作者花了大量的筆墨展現兩人的矛盾:
可惜的是我沒有一間靜室,子君又沒有先前那麼幽靜,善於體貼了,屋子裡總是散亂著碗碟,彌漫著煤煙,使人不能安心做事,但是這自然還只能怨我自己無力置一間書齋。然而又加以阿隨,加以油雞們。加以油雞又大起來了,更容易成為大家爭吵的線索。加以每 日「川流不息」的吃飯;子君的功業,彷彿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構思就常常為了這催促吃飯而打斷。即使在坐中給看一點怒色,她總是不改變,仍然毫無感觸似的大嚼起來。
涓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已經嫌惡了子君,殘酷的現實澆滅了子君對於生活的熱情,涓生的不愛,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她選擇了最為體面的一條路——死亡。既不用面對說出「我已經不愛你了」這樣絕情話的涓生,又不願回到和自己鬧掰的胞叔、爸爸那裡去。在這一點上,她又是不新的,她懦弱,她膽小,她不敢面對自己的信仰破滅。她還是那個魯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舊式女人。
⑥ 誰能給我發篇魯迅 傷逝 關於子君和涓生的人物分析
《傷逝》一九二五年發表,是魯迅先生的惟一一部愛情小說。作者將一對青年的愛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後依然濃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過他們的悲劇命運寓示人們要將個性解放與社會解放結合起來,引領青年去尋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 下面是給你找到的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涓生受過「五四」運動的洗禮,對當時的統治階級懷有不滿,但又不能與社會決裂。他嘲諷自己:我在教育局裡做事,就像鳥販子手裡的小鳥……我很怕日子久了,翅子麻痹,將來忘卻了飛翔。他感到孤獨、空虛和寂寞。這時,子君闖進了他的生活。 子君是一個叛逆的女性,她在追求個性解放,沖破封建家庭牢籠時表現出來的那種堅決態度和勇敢精神,贏得了涓生的愛慕。他倆無視社會的嘲諷和流言蜚語,毅然結合在一起。生活條件雖不優裕,但兩顆心卻沉浸在愛情中,還有過短暫的幸福生活。然而,他們畢竟閱歷不深,他們不理解在黑暗的封建社會下,是不可能有長久的幸福和安寧生活的。 無情的現實,使他們陷入了困境和矛盾,接踵而來的是:繁忙的家務勞動;愛情上因缺乏新的滋養,逐漸停滯、凝固;加之兩個人在性格、思想上的差異,發生了一些摩擦。更嚴重的打擊是,他們不能為社會封建勢力所容許的那種超越規范的結合,終於導致涓生被解除了在教育局的職務。 涓生曾一度寄希望於依靠自己的翻譯工作和著述生活,但很快就遭到現實的殘酷嘲弄。面對黑暗的社會和冷漠的家庭,涓生醒悟到,他們沉浸在盲目的愛情之中,而將人生的要義全盤疏忽了。他決心趁自己的翅膀還沒有忘卻張動的時候,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可是他對這一道路也還並不確切地了解。 涓生的變化,引起了子君的疑懼;子君在愛情上所作出的試探,更激起了涓生的煩惱和痛苦,迫使他偏激地向子君剖析了他們大半年來共同生活的不幸,表明他們的盲目愛情生活應該結束了。曾為尋求愛情幸福而顯示過勇敢和迸發過性格火花的子君,終於因受時代的局限,在愛情的幻滅中,在旁人賽過冰霜的冷眼下死亡了。 子君死後,涓生陷入極度悲哀與終結恨之中,他譴責自己是一個卑怯者,痛斥自己不該讓子君負著重擔在絕望中走盡人生的旅程。涓生在哀傷子君去世後,堅定地表白:「我要向新的生活跨進第一步去我要將真實深深地藏在心的創傷中,默默地前行,用遺忘和說謊做我的前導。」 在「五四」運動後,知識分子涓生和與追求個性解放的子君無視封建社會的藩籬自由結合,並開始了一段幸福的婚姻生活。但生活殘酷的現實使尚未足夠成熟的兩個人逐漸陷入困境,愛情的色彩逐漸暗淡,兩人的性格差異越發顯現出來,而封建勢力又給予他們沉重打擊,令二人失去生活來源。涓生逐漸醒悟到要去尋求新的生活道路。子君則對涓生的變化充滿疑懼,不停地試探涓生。子君的試探反倒引起涓生更多的煩惱和痛苦,他向子君坦言了他的痛苦和想法,表明這種生活應該結束。愛情的幻滅給了子君致命的打擊,她在旁人的冷眼下死去。涓生對子君的去世感到強烈自責和無比哀傷,但他決定仍要勇敢的探索前進。 子君和涓生都是在五四新思潮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具有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他們有個性解放、男女平等、自由戀愛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作者充分地肯定了子君英勇無畏的反抗精神。為了爭取戀愛和婚姻自由,敢於同舊勢力進行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專制家庭,高傲地宣稱: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力。這是子君反封建專制的戰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現了她對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作者也批評了子君軟弱、妥協和思想的停滯不前,當他們建立起小家庭以後又沉浸在凝固的安寧與幸福里,忘記了人生的全盤要義,把精力傾注到家務里及恭順地侍奉丈夫,表現出舊式婦女賢妻良母式的性格,失去了奮飛的能力和勇氣,變得平庸短淺,由一個勇敢無畏的新時代的女性變成庸庸碌碌的家庭奴隸。由於她性格的軟弱,最後不得不回到她曾經背叛的舊家庭里去,走進了連墓碑也沒有的墳墓。作者也寫出了她純朴善良的性格,她為了愛情,不計較涓生是個門第卑微的窮青年,當離開涓生的時候,沒有留下字條,卻默默地把僅有的生活用品留給涓生,這里有關心,有惋惜,有對愛情的最後留戀,表現出子君純朴和善良的品性。
⑦ 《不幸的人生》中子君人物形象分析的論文開題報告
人物形象分析的我很擅長
可以幫你寫開題
大概什麼時候交稿呢?
⑧ 子君,涓生與莎菲的人物形象對比分析
魯迅 傷逝
《傷逝》是一篇抒情體小說,它採用手記的形式,來寫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愛情悲劇故事。這故事沒有放開筆墨寫他們的熱烈相愛、爭取自由的斗爭,而是用倒敘的手法,由涓生來追述和總結過去,大力壓縮同居前的熱戀與抗爭的激揚文字,著重鋪寫同居後的不幸遭遇和愛情破裂的過程,使整個故事情節的進行和人物的描述,都滲透著「悔恨和悲哀」的感情色彩。涓生和子君是「五四」時期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知識分子。他們在個性解放、平等自由等資產階級民主主議思想的影響下,勇敢地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爭取個人的婚姻自由。在他們的堅決斗爭下,終於沖破重重阻力,創立了「滿懷希望的小小家庭」。但是這場自由婚姻的勝利,卻成了他們愛情悲劇的開始。他們同居以後的「幸福生活」,很快就被殘酷的現實生活所代替。他們不僅分離,而且從什麼地方來又回到什麼地方去了。子君不得不回到已經與之決裂的家庭,不久便在「無愛的人間死去了」,涓生也回到了同居以前借居的會館,負著巨大的悔恨和悲哀,雖然也在努力尋求新的生路,但是囿於他的思想,也只是孤獨地掙扎著。
涓生和子君愛情悲劇的思想意義在於,從反面告訴我們:追求愛情婚姻自由,真正實現個性解放,必須同改造社會的斗爭結合起來,才有出路。也就是說,造成這個悲劇的原因有兩方面:當時社會現實的客觀原因和涓生、子君思想上主觀原因。造成涓生和子君愛情悲百的客觀原因。在客觀上,他們背叛封建禮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行為,既不容於家庭,也不容於社會。涓生在百無聊賴中等待子君就曾「我便要取了帽子去看她,然而她的胞叔就曾當面罵過我。」可以想見封建家庭禮教的代表子君的「胞叔」對「愛情自由」、「婚姻自主」是多麼殘酷。
⑨ 通過涓生,子君的人物形象,分析《傷逝》揭示愛情悲劇的獨特之處。求幫助
一、經濟來源斷絕
二、封建傳統道德和社會輿論
三、愛情基礎的薄弱和思想性格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