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父親的作品賞析

父親的作品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2 00:26:08

Ⅰ 分析羅立中的作品《父親》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刻畫了一個中國老農的典型形象,農民是國專家的衣食父母,因此屬,油畫名稱為父親。從畫面上人物的皺紋以及鼻子旁的苦命痣,和卷耳朵來表現人物的溫馴.天性善良。畫面上運用了多層畫法,色彩飽和厚實,營造出面頰乾裂厚重似土層的效果,表現中國農民飽經風霜的臉孔。整個油畫運用超寫實表現手法,強調真實面貌,充滿了人性關懷。將父親那種承受生活壓力之重以及對生活飽含的希望刻畫的淋漓盡致。

羅中立,1948年生,重慶人。1982年畢業於四川美院油畫系,1983-1986年在比利時安特衛普美院研修部進修。作品《父親》獲「第二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曾在紐約、芝加哥、波士頓,布魯塞爾、悉尼、北京、台灣等地舉辦個展。台灣「山藝術文教基金會」設立了「羅中立油畫獎學金」。現為四川美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中國台灣山美術館、美國哈佛大學、美國俄克拉荷馬州立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比利時國家歷史博物館等海內外藝術機構及私人廣泛收藏。

Ⅱ 父親的病的作品鑒賞

《父親的病》回憶兒時為父親延醫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幾位「名醫」的行醫態度、作風、開方等種種表現,揭示了這些人巫醫不分、故弄玄虛、勒索錢財、草菅人命的實質。記述魯迅兒童時期在故鄉的生活片段,展現了當時的人情世態和社會風貌,是了解少年魯迅的可貴篇章。
在《朝花夕拾》里讀到了青年的魯迅有份深藏不露的志氣。《父親的病》里寫到,在父親因庸醫愚昧而去世後,為避開那無聊的流言,也為了母親,魯迅毅然到陌生的他鄉求學。在日本留學時,為了救國圖存,毅然謝絕了藤野先生的極力挽留,又放棄自己的專業,孤獨地投入艱難的文藝運動------雖然這一切在文中都只是輕描淡寫,但是蘊藏在字里行間的那股無形的愛國熱情,把每一位讀者的心都點燃了,這是在許多作家作品中都找不到的感覺。難怪一位日本學者說:「縱使日本有一千個川端康成,也比不上中國,因為中國有位魯迅。」
人生閱歷的疏密、時代氛圍的錯落,造就了不同時代不同人的思想。過多的「鬥士」形象的渲染,讓人過多的感受到魯迅的「冷峻」,就像最常見的那尊他的胸像。當我們忘記魯迅身上的光環,或者忘記魯迅,細細品讀《朝花夕拾》,就會發現一個「冷峻」外的魯迅。從而發現魯迅內心深處的一片凈土。正是在這片凈土上,散發著魯迅許多人性的靈光,使他的文章洋溢出濃濃暖意。

Ⅲ 父親的作品賞析

《父親》一畫是在美國畫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畫的啟發下,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烙印,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父親》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形式語言上,都有革新的意義,定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政治氣候下的產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富有內涵,容貌描繪得極為細膩、感情復雜、含蓄、主體形象沒有被細節的刻畫所影響,反而更加突出,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而且是主題思想的突破,顯示出了畫者的魄力與勇氣,《父親》開辟了刻畫普通農民的復雜性格和表現內心思想的新領域,給80年代的藝術界以巨大的震動,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當下、未來,有人說《父親》的形象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而是中國經歷十年浩劫的八億農民的父親,也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這個形象所體現的力量,是支撐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偉大力量,這個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性,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是《父親》一畫也反映了他構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頌,贊美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卻又對農民身上附著的封建意識感到可悲,所以畫面上的農民臉上又籠罩著一絲愁雲,所以說《父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徵,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價值的倫理學價值。《父親》更象一座紀念碑,屹立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心中。
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印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
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
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
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
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也許《父親》那破了又鋦起來的粗瓷碗,早已放進歷史博物館,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被太陽所炎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父親》點燃我們心中沉積已久的熱情,無論是作者的創造,還是讀者欣賞,都是賦予藝術的偉大使命!

Ⅳ 《父親》的鑒賞

《父親》這幅畫構思的產生,是從看到一位守糞農民後開始的。重慶的廁所都是回分劃給附近縣農村的,為了答防止別的生產隊來自己隊上偷糞,每個廁所都有農民看守,大一些的甚至有農民搭棚長期駐守。雖然如此,仍有為偷糞而毆斗、廝打的事情發生。那是1975年的除夕之夜,雨夾著雪粒不斷地向人們撲來,冷極了,在我家附近的廁所旁邊,守候著一位中年的農民,早晨我就注意到他在雪水中僵直的動態,他用農民特有的姿勢,將扁擔豎在糞池坑邊的牆上,身體靠在上面,雙手放在袖裡,麻木、呆滯,默默無聲地叼著一支旱煙。一直到晚上,他都一直呆在那兒,不同的只是變換著各種姿勢。除夕歡樂的夜晚降臨了,周圍的高樓平房一齊放出溫暖的燈火,歡笑、音樂、鞭炮夾雜著猜拳行令的叫喊……響成了一片。但這位離家守糞的農民像是一個被遺忘的人,他呆滯、麻木的神態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了一種強烈而又鮮明的對比,他也有家,兒女還在盼著他回家團聚呢。此時,他想些什麼

Ⅳ 我的父親的作品欣賞

油畫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強烈地沖擊著觀眾的視覺,震撼著人們的心靈——這就是我們的父親!

Ⅵ 羅中立的油畫《父親》的鑒賞

羅中立以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雖沒有華麗色彩,也沒有宏大場景,但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膩豐澤,被業內評價為「以紀念碑式的宏偉構圖,飽含深情地刻畫出中國農民的典型形象,深深地打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

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

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的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的烙印。

(6)父親的作品賞析擴展閱讀

《父親》是當代畫家羅中立於1980年創作完成的大幅畫布油畫。現收藏於中國美術館。

該畫用濃厚的油彩,精微而細膩的筆觸,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普通農民形象。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人物形象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美。

《父親》屬於大尺幅超寫實肖像油畫,這是一幅「很大很大」的普通農民肖像畫。

畫中人物頭裹白布、手端舊碗且在陽光照射下滿臉黝黑,其臉上有,似歲月的刀刻出、又似五線譜譜寫的皺紋,眉弓上有,如早晨葉片上的露水,大粒而欲滴的汗珠,還有凸出的眉弓與凹陷的眼睛,高挺的鼻樑、寬厚的鼻翼以及鼻樑右側粗黑大顆的苦命痣,僅剩一顆門牙、半張的嘴、乾裂的唇和手中端著的這碗渾水,形成呼應,似乎這老人剛經過一陣辛苦的勞作,口乾舌燥,正想端著水喝,突然來了一個熟悉或陌生的人,老人眼光注視著這人的情景。

《父親》是1980年羅中立根據在大巴山生活的體驗,以及與農民結下的深情,創作的作品。

20世紀70—80年代,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

《父親》中的藝術形象來源於一位名叫鄧開選的普通農民。20世紀70年代農民進城主要是淘糞,把糞作肥料。為了這個肥料,生產隊、公社之間經常發生爭斗,就是為了這個肥料,畫家附近的廁所里都有農民住在裡面,那時候城裡面每一個廁所都有農民住在裡面。

農民過年的時候也守在那個地方,所以農民的那個神態和姿勢,引起作者很大的震動,之後,他就畫了守糞的農民,又畫了一個當巴山老赤衛隊員的農民,最後才有了現在這幅作品,開始畫的名字是「粒粒皆辛苦」,後改成《我的父親》,最後去掉了「我的」二字更名為《父親》。

《父親》被視為傷痕畫派的一個重要代表,是一幅典型的鄉土寫實主義作品,表現了畫家羅中立的鄉土主義情懷,是羅中立本人對本土文化和藝術的堅守與挑戰,也是為落後的農村及農民代言,讓人們關注農民,關注那朴質的美與勤勞的品格。

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人們對於普通農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人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

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就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田。當人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人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Ⅶ 父親的作品內容

畫家筆下濃厚的油彩和西方現代藝術中超寫實的手法巧妙地採用了特寫構圖,精微內而細膩的筆觸,容淋漓的汗水從臉上的毛孔中滲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之美。頌歌般的畫面色彩十分莊重,生動感人,是對生活中勞動者的崇敬和贊譽。

Ⅷ 油畫父親鑒賞

~看到這幅油畫,讓每位讀者的意像中充滿了這位純朴的農人,不禁讓我感懷,這也許是作者對父親及終年耕作土地的默默感恩。畫家筆下濃厚的油彩和西方現代藝術中超寫實的手法巧妙地採用了特寫構圖,精微而細膩的筆觸,淋漓的汗水從臉上的毛孔中滲出。塑造了一幅感情真摯、純朴憨厚的父親畫面,即使沒有斑斕奪目的華麗色彩,也沒有激越盪漾的宏大場景,但作者依然刻畫得嚴謹朴實,細而不膩,豐滿潤澤。背景運用土地原色呈現出的金黃,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體現了《父親》外在質朴美和內在的高尚之美。頌歌般的畫面色彩十分莊重,生動感人,是對生活中勞動者的崇敬和贊譽。
鮮明的影象總是能一下射入腦海,於是撞擊到心靈的某個部位,久久不能釋懷。第一次看到羅中立的油畫作品《父親》,中國農民的形象就開始在我心中定位。面朝著的黃土,背朝著的天,混著泥土的汗水,深邃不見的眼,這就是作者要表達的農民一生的縮影。
自油畫作品《父親》出世至今,對它的好評從未間斷,人們對畫中的各部分索取得淋漓盡致,讓農民的兒女能湧出淚來,讓人們浮躁的內心肅然起敬,這是屬於農民個人的魅力,更是這幅油畫給我們帶來的一種無形的力量,是「不問收種,只問耕耘」的特殊情感,是這一生貢獻給土地的有力證明!
顯然,我們能從畫和題目中知道畫中人的兩個身份:農民和父親。他是一位農民父親。父親為了兒女的奔波是一種無私的奉獻,農民父親為了兒女的耕作是一種血淚的勞苦。我注視畫中的這位農民父親,日光強烈照射下的臉都能反射出光來,我愈發覺得這張臉像一張明鏡,照映著我們的心,明鏡中仍有深深的裂痕,那是春下秋冬的風雨無阻,那是冷暖不知的歲月旅途。
是的,這是父親,農民父親!指甲里還存有腳下的泥土,眉梢上還掛有灰色的汗珠,碗中有水已經發黃卻泛起金光,笑得不知所措甚至有些麻木,就這樣,感動得我們一塌糊塗。
這樣一幅優秀的油畫作品,將作者的才華無疑地展示出來,在中國的油畫史上默默築起一座里程碑。作者拋給我們一張父親的臉,寫實的手法與細膩的刻畫竟然讓讀者看懂了神與神的相通。豐子愷說:「藝術鑒賞時最先由感覺,其次動感情」。我覺得,還有最後出感悟。這幅偉大的作品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已經不僅僅是父親的形象,不僅僅是農民父親,而是這片土地的兒子,祖輩曾經灑滿血汗的這片土地,是否會有後來人依然繼承這樣的「父親」,隨著時代浪潮的湧入,是否還有人安心於去做這樣的「父親」,我想,這是我們當今應該引起的對二十年前這幅《父親》的思考。作者深諳農民的困苦,懂得農民的歡樂,更理解農民的需求。《父親》能夠激起我們對於人民由衷的熱愛、贊美和強烈的責任感,激起我們發自內心的感情波瀾,而不只是一聲悲天憫人的長嘆。藝術融鑄入人們的思想感情之中,深刻地表現出中國農民的力量和希望。命運給予他為土地的興衰而抗爭的責任,命運同時也給予他為家庭的成敗而打拚的勤奮,命運給予父親善良的心,純朴的情,與世無爭的信念,在陽光下曬得那麼自然黝黑的皮膚。即使這一生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從未有一聲嗟怨,只要看到那秋日陽光下大片大片的金黃,微笑一年一度地湧上心甜。
作者這樣鮮明的藝術語言堪稱驚世之筆,心底波瀾暗涌,聆聽內心的震撼,是作者筆下「父親」的呼應,不用更多的語言便能隨時嗅到濃重的鄉土味道。羅丹說:「像在藝術領域的其它部門一樣,誠摯是唯一的法則」。誠摯的作者創造了誠摯的父親,賦予作品強大的生命力,不禁讓人感嘆藝術價值可以如此之高,如此之深刻。當我們凝視一個陽光下的慈父時,它的意義已不僅限於農民的力量所在,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它已經涉及了人類靈魂的象徵。
也許《父親》那破了又鋦起來的粗瓷碗,早已放進歷史博物館,今天面對《父親》,我們仍能領受一種逼人的燒灼感。那張被疲勞所摧殘,被太陽所炎曬而布滿皺紋的臉,將是我們無法忘卻的臉,他是你我精神上共同的父親,也是中華民族滄桑歷史的見證。《父親》點燃我們心中沉積已久的熱情,無論是作者的創造,還是讀者欣賞,都是賦予藝術的偉大使命!

Ⅸ 求圖片:對《父親 》這一幅畫的鑒賞

油畫作品《父親》,作者羅中立,創作時間於年,作品篇幅:216x152公分。

《父親》一畫曾獲「中國青年美展」一等獎,其畫面具有一種悲劇性的震撼力,表現了生活在貧困中的老農形象;老農開裂的嘴唇、滿臉的皺紋以及手中粗劣的碗等等寫實的描繪,消除了觀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隔膜,畫家藉此來對傳統文化和民族進行反思。

羅中立創作《父親》,這個父親不僅是羅中立的父親,而且是全中國勞動人民的父親,《父親》是農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一個,是羅中立這代人思考的結晶。

《父親》一畫是在美國畫家克洛斯巨型肖像畫的啟發下,採用照相寫實主義手法畫中國的一位普通的、貧困的、苦澀的老百姓,人物的形象是人們再熟悉不過的老年農民形象。老人枯黑、乾瘦的臉上布滿了象溝壑,又如車轍似的皺紋,深陷的眼睛露出了凄楚、迷茫又帶著懇切的目光,象是在緬懷過去,又象是在期待未來,讓我們感受到那牛羊般的善良目光的「通視」。乾裂、焦灼的嘴唇似乎已被封干許久,僅剩一顆門牙的嘴裡不知飽嘗過多少的酸、甜、苦、辣,猶如耙犁一般的破傷的大手捧著一個破了又被重新鋦起的粗瓷碗在喝水,細小毛孔里滲出的汗珠不知已滑落多少,稀疏口胡須,還有那象徵著悲劇色彩的苦命痣,都無不打上了他艱苦勞動、生活悲慘的的烙印。

站在這幅巨大的肖像畫面前,使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特有的煙葉味,感到他的肌膚在抖動,他的血液在奔流,叫人們思考,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激起廣大觀眾的共鳴面對《父親》,使我們感到這是一個飽經滄桑,卻又永遠對生活充滿希望、期待,有著樂觀精神和堅韌的奮鬥力的普通老農民,在他身上匯集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的百折不屈的創造力,這種強烈的視覺效果在觀眾的心中產生的是一股平凡而又偉大的情感,是憾人心魄的,正是羅中立毫不遮掩的把農民的「丑」真實的表現出來,才使得「父親」的形象更加真實可信、有血有肉。

《父親》不論是在題材內容上,還是在形式語言上,都有革新的意義,定是在特定的社會條件、政治氣候下的產物,尤其是在80年代初期,社會處於變革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主體意識開始覺醒,藝術的表現意識深化,這就形成了一個良好的客觀的環境。反映在藝術創作上,藝術家開始對周圍身邊的瑣事及普通人民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改變了以革命領袖為主要描繪對象的創作方法,《父親》就是在這樣一個良好的氛圍下應運而生的,構圖飽滿,色彩深沉富於內涵,容貌描繪得極為細膩、感情復雜、含蓄、主體形象沒有被細節的刻劃所影響,反而更加突出,這不僅是形式的創新,而且是主題思想的突破,顯示出了畫者的魄力與勇氣,《父親》開辟了刻劃普通農民的復雜性格和表現內心思想的新領域,給80年代的藝術界以巨大的震動,使人們開始思考過去、現在、未來。

有人說《父親》的形象不是某一個農民的父親,而是中國經歷十年浩劫的八億農民的父親,也是當代中國農民的形象,這個形象所體現的力量,是支撐我們整個民族,整個國家從過去走向未來的偉大力量,這個形象有很大的概括性,又有巨大的包容時,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但是《父親》一畫也反映了他構思中矛盾,他想要歌頌,贊美中國勞動人民的美德,卻又對農民身上附著的封建意識感到可悲,所以畫面上的農民臉上又籠罩著一絲愁雲。

所以說《父親》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特徵,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社會學價值、倫理學價值。《父親》更象一座紀念碑,屹立在那個年代的人們的心中。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