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G弦詠嘆調賞析

G弦詠嘆調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1 23:22:59

1. 巴赫為什麼而做《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此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回充滿詩意的旋律答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2. 巴赫為何要創作《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原曲出自巴赫的《樂隊組曲第三號》。
在第三組曲中,巴赫用了一個《詠嘆調》來作第二樂章。「詠嘆調」原是歌劇中一種抒發內心情感的獨唱歌曲,巴赫在這里則將它運用到管弦樂作品中,從而創造出一個極富抒情色彩的獨特樂章。「第一小提琴好像一位傷感的女高音,詠嘆出一支纏綿排惻的旋律。最初是隱忍的怨訴;中途,音樂愈益激動,跳躍和漠進音調,將蘊積在主人公心內的熱情與追求傾訴出來;最後又歸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這段旋律在古鋼琴和弦樂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雖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間或也加以呼應,但終究都是作為伴奏,為主旋律襯出美妙的背景」。
在巴赫的《樂隊組曲第三號》誕生百餘年後,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對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作了改編,將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曲調由D大調改為C大調,樂器上以小提琴獨奏為主,輔以大健琴伴奏,同時又將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為《G弦上的詠嘆調》。此曲一經上演便廣受大眾歡迎,成為流傳廣泛的不朽經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原是巴赫的傑作。百餘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嘆調》以其純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鍾愛的曲目。有意思的是,聽過《G弦上的詠嘆調》的聽眾遠要比知道《巴赫樂隊組曲第三號》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數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詠嘆調》的作者欄上並沒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3. 巴赫 g弦上的詠嘆調 表現什麼樣的情緒

這首小提琴是德國小提琴家威廉密(1845-1908)編寫的。作品問世,立即聞名遐邇。但專真正的作者,並不是威屬廉密,追溯淵源,其始祖原來是一個世紀以前的德國作曲家巴赫。威廉密將巴赫的《D大調第三首樂隊組曲》的第十樂章加以改編,把第一小提琴聲問作為獨奏小提琴旋律,其餘部分作為鋼琴伴奏;又根據原作標題「詠嘆調」而加名為《G弦上的詠嘆調》。雖然這首小曲的流行程度早已超過原作,但是在巴赫諸多作品之中,這問管弦樂組曲仍是一曲質朴動人的佳作。
「詠嘆調」原是歌劇中一各抒發內心情感的獨唱歌曲。巴赫將它運用到管弦樂作品中,構成了一個抒情的篇章。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傷感的女高音,詠嘆出一支纏綿悱惻的旋律。最初是隱忍的怨訴;中途,音樂愈益激動,跳躍和模進音調(模進:指某一音調的音型,在原聲部中反復出現,但每次出現時的高度都有不同,或上行模進,或下行模進。),將蘊積在主人公心內的熱情與追求傾訴出來;最後又歸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這段旋律在古鋼琴和弦樂組的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雖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間或也加以響應,但終究都是作為伴奏,為主旋律襯出美妙的背景。

4. 關於巴赫《G弦上的詠嘆調》的故事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在巴赫的《樂隊組曲第三號》誕生百餘年後,十九世紀德國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對這首作品的第二樂章作了改編,將第一小提琴聲部的曲調由D大調改為C大調,樂器上以小提琴獨奏為主,輔以大健琴伴奏,同時又將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由此命名為《G弦上的詠嘆調》。 此曲一經上演便廣受大眾歡迎,成為流傳廣泛的不朽經典。然而追根溯源之後,人們才知道這原是巴赫的傑作。百餘年來,這首《G弦上的詠嘆調》以其純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弦特有的渾厚、豐滿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家以及愛好者們鍾愛的曲目。有意思的是,聽過《G弦上的詠嘆調》的聽眾遠要比知道《巴赫樂隊組曲第三號》的人多;而在如今大多數的唱片封面上,《G弦上的詠嘆調》的作者欄上並沒有「August Wilhelmj」,而肯定是「J.S.BACH」。 傳說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大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巴赫,僅僅只用了一根G弦,就即興演奏了一首《詠嘆調》,該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上的詠嘆調》(《G弦之歌》)。此樂曲在巴赫死後100年後才大為流行。 1830年,當門德爾松在鋼琴上把《G弦之歌》演奏給歌德聽時,歌德說:「開頭是這樣的華麗庄嚴,使人可以想像到一大群顯要人物沿著長長的樓梯魚貫而下。」歌德不愧是與魔鬼交換了靈魂的人,這音樂具有的「迤邐」和「沉著的華麗」使任何人都不能漠視它的存在。 也許歌德最清楚:「G弦上的詠嘆調就如永恆的和諧自身的對話,就如同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動。就好像沒有了耳、更沒有了眼、沒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們,因為我的內心這有一股律動,源源而出。」

5. 《G弦上的詠嘆調》抒發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抄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The G String)》,此曲襲為巴赫《第三號管弦樂組曲》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 在宮廷舞會上,巴赫的提琴被做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所有的弦都斷裂了。當大家准備看巴赫出糗的時候,他卻只用了一條G弦即興的演奏了一首詠嘆調,這曲子就是今天所說的《G弦之歌》。 這故事告訴我們,每個遇到困難和逆境的人都不要傷心絕望。難題阻礙不了前進的腳步。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完成最動人的樂章。

求採納

6. G玄之歌《詠嘆調》

巴哈(1685-1750) 德國作曲家。巴哈家族是有名的音樂世家,幾代人均以音樂為職業。但現在提到的巴哈,通常都指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哈受家庭影響,自幼就熱愛音樂。巴哈4歲時,父母相繼過世,他由哥哥撫養長大。15歲時,任唱詩班領唱。為了學琴和研究他人作品,小巴哈經常徹夜不眠。19歲時,巴哈得到了教堂管風琴手的職位。1708年為魏瑪公爵演奏,獲得公爵賞識,聘為侍從管風琴師,後又任宮廷樂隊隊長。巴哈一生寫下了許多作品,范圍除歌劇外包羅萬象。代表作品有《平均律鋼琴曲集》、《賦格的藝術》、《馬太受難曲》、《勃蘭登協奏曲》6 首,四首管弦樂組曲以及大量宗教康塔塔和世俗歌曲。巴哈創作宗教音樂較多,但由於受到資產階級啟蒙運動影響,在他的音樂中,流動著大膽的革命精神。他的許多作品當時不為人所賞識,直到他去世80年後,在門德爾松的努力下,才使世人認識到巴哈作品的偉大之處,巴哈被人稱為「音樂之父」、「不可超越的大師」。故事:有一次,巴哈在宮廷演奏的時候,不知什麼原因,他的大提琴被人破壞了,除了G弦,其它的弦都斷了,但就在那種情況下,巴哈只用了一條G弦,即興地演奏了一首詠嘆調,那就是G弦之歌。從此喜歡上了巴哈,喜歡上了這首安靜的G弦之歌。現在有那麼一部台灣偶像劇《下一站,幸福》。發現下面的這段對話:梁慕橙:我剛剛就是想問你,你玩冰上曲棍球這么危險的東西會不會害怕啊?
任光晞:你剛剛有在觀察我啊!我還以為你在看你的手錶。是有一點職業傷害沒錯,但這就是我喜歡它的地方,被撞擊,被傷害,我才感覺到我是真的在活著,其他時候,我跟死了沒兩樣
梁慕橙:你知道嗎?巴哈有一次在宮廷演奏的時候,他的大提琴被人動了手腳,除了G弦之外其它弦都斷了,當所有人都等著看他出糗的時候,他卻只用了一根G弦即興的演奏一首詠嘆調,也就是現在很有名的G弦之歌。
任光晞:所以這故事在告訴我們要小心那些知人知面不知心的小人
梁慕橙:不是,他告訴了我,人生不管在多困難的時候都可以完成最動人的樂章,從此之後,只要當我快要熬不住的時候,我就會想起G弦之歌,現在我把它的一半送給你,你以後不要再講這些話了。

7. g弦上的詠嘆調

《G弦上的詠嘆調》是「_歐洲『巴羅克音樂』___的代表人物」巴赫創作於_1729—1731__年間版的管弦權樂作品。整首作品速度_舒緩__,力度_起伏大__,音調_深沉而動人__,開頭兩小節旋律線形成了一個「問號」形狀的圖案,似在表現作曲家的思索。這首作品抒發了_內心激動的__情緒,感人至深。

8. 名偵探柯南:G弦上的詠嘆調的故事情節和結果

就是女孩爸爸為了女孩獲勝綁架了惠太,然後女孩他爸爸又因為綁架一事心生愧疚要專自殺,被柯南阻止,惠太媽媽也屬發覺自己不能用練習束縛孩子,最後就平安無事。。。這有漫畫:http://tieba..com/f?kz=738654812

9. 《G弦上的詠嘆調》抒發作者怎麼樣的感情

《G弦上的詠嘆調 (Air On The G String)》,此曲為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第三號管弦樂組曲》(Orchestral Suites No's 1 and 3 #09] Ouverture No. 3 BWV 1068 in D major - Air)的第二樂章主題,充滿詩意的旋律美,使此曲成為膾炙人口的通俗名曲。
原曲創作於一七二七年至一七三六年之間。十九世紀德國的著名的小提琴家威廉密(August Wilhelmj,1845—1908)將這段主題改編為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由於主奏小提琴必須在G弦(小提琴四根弦中最粗的一根弦)上演奏全部旋律,故此得名。巴赫的原曲沒有表情與速度記號,編曲者則指定「甚慢,極有表情」。類似低音弦的撥奏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悠長而莊重的旋律(片段1)。全曲後半段出現的新旋律產生了更豐富的變化,最後在靜似祈禱般的氣氛中結束。

第一小提琴象是一位傷感的女高音,詠嘆出一支纏綿排惻的旋律。最初是隱忍的怨訴;中途,音樂愈益激動,跳躍和漠進音調,將蘊積在主人公心內的熱情與追求傾訴出來;最後又歸回到富有感情的低吟之中。這段旋律在古鋼琴和弦樂組的伴奏下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雖然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間或也加以呼應,但終究都是作為伴奏,為主旋律襯出美妙的背景。這就是著名的小提琴曲《G弦上的詠嘆調》在其始祖——巴赫《組曲》中的本來面目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