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志未酬賞析

志未酬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1 15:07:31

㈠ 幫忙賞析首詩吧~~~

我暈 你查參考書就好了 上面很詳盡的。但既然你問了 我還是幫你查查吧。
看好了:
書 憤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拿劍,拿劍,痛擊狂胡三百萬。」
回望中原,你看見蕭蕭邊關,你聽見刁斗笳鼓,猛然吶喊。
激憤萬千,氣勢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還高,比三萬里入海之河還長遠。
少年時的夢想,壯年時的期盼,都是想恢復中原,恢復那幾萬里河山。而夢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義和悲憤都是你的,江山卻是那個姓趙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於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軍書和錦綉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劍的手,你充滿正氣和願望的手,此時,攥緊的是一把噴血的激憤和疼痛。
狂胡不是你的對手。你在茫茫夜雪裡的樓船猛然一動,就嘯氣成劍,就劍影刀光,就殺聲震天,就讓狂胡伏屍百萬,那河山就陽光遍布,那遺民就笑語紛然。秋風里,你鐵血強勁的狂飆,就激起萬里滾滾煙塵,胡馬望塵而逃。
你的對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們躲在陽光射不去的最潮濕的角落,他們附著那個姓趙的傢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計你,讓你滿手的力量無法釋放,讓你的劍抽不出來。無路請纓,空懷長風;欲死報國,不見戰場。你只能在那個名叫大宋而其實很軟很弱的國度里,把那段長城在內心裡修築,巍巍浩盪,堅不可摧。但歲月的侵蝕終是抵擋不了,時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鏡中如霜的鬢發更接近秋天。
於是,在你61歲的時候,在你的書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縱橫萬卷詩書之時,你想念三國的諸葛孔明,你想他當年怎樣力主北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你想念《出師》一表中的懇切浩盪之氣。你想,在千年的過往英雄之中,試問有幾人可與諸葛伯仲之間,那幫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說了,而你胸中的百萬雄兵,你那詞句鏗鏘的《出師表》,又是怎樣的被遺落?而今又在何方?
放翁,無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歸老林泉,而你的這一聲長嘆,卻在歷史的長空里,回盪千年。

還有兩個
《書憤》賞析1
陸 游
收復中原,雪洗國恥,是陸游的畢生心願;然而南宋政權的主和誤國,錯失時機,使統一大業終成渺茫,他只能暮年書憤,抱憾不已.本篇表現的就是這種愛國志士的強烈悲憤.全詩感情悲壯,氣勢沉雄,是放翁七律中的代表之作,也是其愛國主義詩歌的名篇.

㈡ 書憤 解釋 賞析 哲理

書憤

宋代: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譯文: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賞析:

全詩緊扣住一「憤」字,可分為兩部分。前半敘述早年決心收復失地的壯志雄心,後半感嘆時不再來,壯志難酬。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追敘自己早年的宏圖大志和氣壯如山的愛國熱情。既有對世時艱難的慨嘆,又有對自己當年抗金復國的壯心豪氣的袒露。作者青年時就立下了「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的宏願。孝宗即位後,陸游曾向他陳述了有關定都、備戰和革新政治的建議。

使得朝廷主戰氣氛甚濃。隆興二年春,陸游積極支持愛國將領張浚北伐,符離之役失利,朝中主和勢力日熾,張浚被罷免,陸游也受牽連而免了官職。乾道八年,陸游抵達南鄭,在四川宣撫使王炎幕下任干辦公事兼檢法官。

八個多月的從軍生涯是他一生中身臨前線最寶貴的時光,他身穿戎裝,鬥志昂揚地馳騁在西北國防前線。他考察了南鄭一帶的山川形勢和民情風俗,形成了他的「卻用關中作本根」(《山南行》)的戰略思想,積極向王炎陳「進取之策」,但南宋朝廷無法容忍他策劃北伐的活動。

最後王炎被朝廷召回,幕府也被撤散,陸游殷切收復中原的主張成為泡影,他的內心非常失望和苦悶但愛國熱情並沒有消減。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二句,寫作者在鎮江前線時,雪夜遙望瓜洲渡口宋軍高大戰艦;在南鄭前線上,乘秋風,跨鐵馬,賓士在大散關道上。這是陸游親歷的兩次難以忘懷的抵抗金兵戰斗。

「瓜洲渡」在江蘇省揚州市南面的瓜洲鎮,此事指宋孝宗隆興二年,陸游任鎮江通判,勸說支持張浚用兵,准備北伐事。「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市西南,是當時宋金的邊界,此事指宋孝宗乾道八年,陸游做王炎幕僚,曾籌劃恢復中原大計,領軍隊強渡渭水,策馬直驅大散關前線與金人作戰。

作者採用列景手法,兩句用六個名詞簡潔卻巧妙地寫出了戰斗的情形和作者想抗金殺敵的心情。宋朝的軍隊曾經在東南瓜洲渡和西北的大散關打敗過金兵,一處是在冬天, 一處在秋天! 一次是兵船作戰,一次是馬隊交鋒。作者在追述早年的快意征戰生活,流露出抗金復國的豪情壯志。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

「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劉宋名將檀道濟典明志。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

然而,如今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滿是悲愴。這一結局,非詩人不盡志所致,非詩人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人,世事磨人。作者有心而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無人可與相提並論。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

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全詩除了巧用典故,還巧作對比,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己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

二處是自己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己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鑒今,褒貶分明。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2)志未酬賞析擴展閱讀:

1、創作背景

公元1186年(宋孝宗淳熙十三年)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一,這已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罷官已六年,掛著一個空銜在故鄉蟄居。想到山河破碎,國家動盪,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2、藝術特色

詩的開頭寫的是年青時的認識和志向。「哪知世事艱」,即不知道世事的艱難。事實上要恢復中原,就會受到投降派的阻饒、破壞。因此,一個「艱」字就飽含著對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憤,也包含著報國無門的無奈。然而,在那時,詩人渴望恢復中原的豪氣卻像山一樣。

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貼切,可以從山之高聯想到豪氣萬丈,壯志凌雲,也可以從山之凝重、不可動搖,聯想到堅忍不拔,無可動搖之志。這便是詩人年輕時的寫照。接著兩句便是對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雖無一個動詞出現,但在讀者面前就呈現著激烈的戰斗場面。

表現出高昂的戰斗情緒,極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詩人通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的情緒。南朝宋時的名將檀道濟自比為萬里長城,唐朝名將李勣也被唐太宗比為長城,因而詩人要效法他們的精神,以「塞上長城」自比,以為能成為一個抗敵的英雄。

然而,壯志未酬,已生華發,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最後,通過對諸葛亮的贊揚,嘆息南宋朝廷中就沒有一個可以與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對朝廷不思恢復中原的氣憤。

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說,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郁積之「憤」在字里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㈢ 一首詩及賞析

八陣圖

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解釋

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大歷元年(766)。

「八陣圖」,指由天、地、風、雲、龍、虎、鳥、蛇八種陣勢所組成的軍事操練和作戰的陣圖,是諸葛亮的一項創造,反映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

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㈣ 《詠賈宜》的賞析

七絕·詠賈誼
(1954年)
毛澤東
少年倜儻廊廟才,鬥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異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

這首詩根據抄件刊印。

注釋
〔少年倜儻(tìtǎng替淌)廊廟才〕本句是說,賈誼年少有才,豪爽灑脫,是國家的棟梁之材。據《漢書·賈誼傳》載,賈誼十八歲時,以能誦讀詩書,善文章,為郡人所稱;二十多歲任博士,一年之內超遷為太中大夫。廊廟,指朝廷。廊廟才,指才能和才氣可任朝廷要職的人。
〔胸羅文章兵百萬〕胸羅文章,指賈誼胸有錦綉文章。他的政論文如《過秦論》、《治安策》、《論積貯疏》等,提出了一系列治國策略和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遠見和才能。兵百萬,比喻賈誼的治國策略好像統軍韜略,能指揮百萬軍隊。
〔膽照華國樹千台〕膽照,肝膽相照。華國,即華夏,這里指漢王朝。樹千台,指建立眾多的諸侯國。漢制設立「三台」,即尚書為中台,御史為憲台,謁者為外台。建立眾多的諸侯國則勢將設立「千台」。賈誼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諸侯王勢力。他在《治安策》中指出,「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
〔雄英〕出類拔萃的人。
〔聖主〕借用古代稱頌帝王的慣用語,這里指漢文帝。
〔長沙傅〕指被貶謫為長沙王太傅的賈誼。
〔空白汨羅步塵埃〕空白,徒然說。汨羅,即汨羅江,在湖南省東北部。這里化用屈原自沉汨羅江的典故。步塵埃,即步後塵。賈誼雖沒有投江而死,但因梁懷王墮馬死而憂傷死去,同於屈原的投江,還是步了後塵。尤其是屈賈的政治命運相同,都是因讒遭貶,壯志未酬。

㈤ 如何賞析陸游的《書憤·早歲那知世事艱》



二、詩句賞析。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俊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
歲月不盡,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僅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展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惆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㈥ 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

志未酬①

--------------------------------------------------------------------------------

志未酬②,志未酬,問君之志幾時酬?志亦無盡量,酬亦無盡時。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眾生苦惱不斷如亂絲,吾之悲憫亦不斷如亂絲。登高山復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③。任龍騰虎躍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幾許④!雖成少許,不敢自輕。不有少許兮,多許奚自生⑤?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遠兮,其孰能無感於余情?吁嗟乎,男兒志兮天下事,但有進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無志。

注釋

①這首詩作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最先發表在《清議報》上。詩抒寫作者在變法失敗後,仍要繼續奮斗的積極進取精神。作法打破傳統形式、格調,成為一種「新體詩」。

②酬:實現,達到。

③「出瀛」句:《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鄒衍談天地,謂九州之內有稗海環繞,九州之外,更有大瀛海環繞。

④其:副詞,表推測。

⑤奚(xī西)自生:從何而生。奚,疑問詞,何。

譯文一
壯志未能實現啊,壯志未能實現啊,請問君子的志向什麼時候能夠實現呢?志向是沒有盡頭限度的,實現它也是沒有盡頭的。世界的進步沒有停止的日期,我的希望也是沒有停止的日期的。眾生的愁苦惱怒斬不斷,就像混亂的絲麻一樣,我的悲天憫人的感情也像斬不斷的亂絲一般,登上一座高山又發現有另外的高山,出遊到無邊的大海又有更加廣闊的大海。任憑龍騰虎躍(英才輩出)來度過這百年的時光啊,所創造出來的成就又有多少呢?雖然只是那麼一點點,不敢妄自菲薄,沒有這一點點的積累啊,大的多的成就從哪裡生出來呢?只是希望前面的路途恢宏廣闊和向遠方無盡的伸展,又有誰能夠對我的這一情懷沒有感動呢?啊呀,男兒的志向是渴望參與天下的大事,以天下為己任,只是有前進而絕對是沒有後退的,當說自己的偉大的志向實現的那個人是沒有志向的人。

譯文二
壯志沒有實現,壯志沒有實現,請問您的志向什麼時候才能實現呢?志向沒有窮盡的時候,實現(志向)也沒有窮盡的時候。世界進步沒有終止的時候,我的希望也沒有泯滅的時候。眾人的苦惱像頭緒散亂的絲麻一樣無法斬斷,我悲天憫人的心情也像頭緒散亂的絲麻一樣無法斬斷。登上一座高山,發現又有高山,游出一片浩瀚的海洋,發現又有一片浩瀚的海洋。就算我能夠像龍騰虎躍一般施展才華來度過一生啊,又能做成多少事呢?即使做成了一些事,不敢妄自菲薄輕視自己,沒有這很少的積累啊,大的成功又從哪裡來呢?只要展望宏偉廣闊任重道遠的前途,誰能不對我的心情有所感觸呢?唉!男兒以國家世界的大事業作為志向,只有前進而不能困頓。如果(誰)說「已經實現了志向」,(那)就是失去了志向。

言志已酬便無志。梁啟超《志未酬》[今譯]若說志願已經實現,則表明本來就沒有志願。
[賞析] 此詩作於1901年。
句中「志已酬」與「無志」,看似矛盾,其實很辯證。因真正有「志」,便隨時代發展而無停止之時,「世界進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所以「志」本無「已酬」之日。若說「志已酬」,則其「志」並非不斷進取之「志」,因而結論是「言志已酬便無志」。作為全詩結句,十分有力,令人從中領悟「但有進兮不有止」的精神境界,克服短視,樹立大志。此句言簡意賅,概括了生活真理,此句可作格言讀。

㈦ 千古名聯欣賞;風景對聯三千副;趣聯賞析

請點擊參考風景名勝對專聯屬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009/17/699582_240477129.shtml

㈧ 陸游的《書憤》賞析

賞析:

在書憤其二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

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陝),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

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里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書憤其二

宋代:陸游

白發蕭蕭卧澤中,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譯文

我這白發稀疏的老頭幽住在鏡湖旁,只有公正的天地能洞察我報國無門的忠肝義腸。

遭難的蘇武熬住了十數年吞氈咽雪的風霜,憂憤的張巡面對叛賊恨得把牙齒咬碎嚼光。

絲絲的春雨飄灑在上林苑的亂草上,清冷的夜月照見了洛陽宮的斷磚破牆。

我的壯心並沒有同年歲一起衰老消亡,縱然死了我也能做鬼中雄傑英明流芳!

歲月流逝,擋不住鏡里會照出兩鬢禿殘的模樣,自信我的報國紅心卻依然忠貞剛強!

年老了就該不穿緊身的軍裝,但悲憤常在,還要讓寒光閃閃的寶劍刺向敵人的心臟!

曾經近十年駐守在遙遠的的博嶺的前哨,還要到萬里皋蘭躍馬橫槍實現我宏偉的理想!

古往今來征戰的事無休無止地發生在邊遠地方,誰能料到現在卻讓我在這里袖手觀望!

(8)志未酬賞析擴展閱讀:

書憤其二創作背景

這組詩作於宋寧宗慶元三年(1197)春天,此時陸游73歲,在山陰三山別業。詩人在故鄉領取祠祿,已進入第八個年頭,殺敵報國的情思不時涌動心間。此年開春以後,一連寫下《北望》、《長歌行》、《書志》、《殘夢》等詩篇,而這兩首詩也是作者悲憤無限而創作的作品。

㈨ 鑒賞古詩 《書憤》

書憤①
其一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書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其二
白發蕭蕭卧澤中,秪憑天地鑒孤忠。 厄窮蘇武餐氈久,憂憤張巡嚼齒空。 細雨春蕪上林苑,頹垣夜月洛陽宮。 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其三
鏡里流年兩鬢殘,寸心自許尚如丹。 衰遲罷試戎衣窄,悲憤猶爭寶劍寒。 遠戍十年臨的博,壯圖萬里戰皋蘭。 關河自古無窮事,誰料如今袖手看!
編輯本段注釋
①書憤:抒發義憤。 書:寫。 《書憤》
②早歲:早年,年輕時。 ③氣如山:指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有如山嶽。 ④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是追述25年前的兩次抗金勝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冬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下,企圖從瓜州渡江南下攻建康(今南京),被宋軍擊退。第二年,宋將吳璘從西北前線出擊,收復了大散關。樓船,高大的戰船。瓜州,在今江蘇邗江南大運河入長江處,為江防要地。鐵馬,配有鐵甲的戰馬。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軍事重地。[1] ⑤塞上長城:南朝宋時名將檀道濟,這里作者用作自比,現比喻收邊御敵的將領。 ⑥衰(cuī)鬢:蒼老的鬢發。 ⑦空自許:白白地自許 ⑧堪:能夠。 ⑨伯仲間:意為可以相提並論。伯仲,原是兄弟長幼的次序,引申為衡量人物差等之意。
編輯本段譯文
其一: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熱血沸騰啊怨氣如山啊。 記得在瓜州渡痛擊金兵, 雪夜裡飛奔著樓船戰艦。 秋風中跨戰馬縱橫馳騁, 收復了大散關捷報頻傳。 想當初我自比萬里長城, 立壯志為祖國掃除邊患。 到如今垂垂老鬢發如霜, 盼北伐盼恢復都成空談。 不由人緬懷那諸葛孔明, 《出師表》真可謂名不虛傳, 有誰像諸葛亮鞠躬盡瘁, 率三軍復漢室北定中原!
編輯本段鑒賞
其一
本詩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當英雄無用武之地 《書憤》
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盪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一表真名世」,但終歸名滿天宇,「千載誰堪伯仲間」。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賢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仿諸葛亮,施展抱負。 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其二
這兩首詩是作者七十三歲時在山陰所作。他說「蓋人之情,悲憤積於中而無言,始發為詩。不然,無詩矣。」(《渭南文集》卷十五《澹齋居士詩序》)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陸游經常在作品中抒發出濃勃深沉的積憤。這兩首所抒發的,「就是塞上長城空自許」,「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憤。 前一首抒發自己的滿懷壯志和一片忠心不被人理解的憤懣。「澤中」,指詩人居住之地鏡湖。其時,詩人年邁力衰,遠離朝廷。他想到,光陰既不待我,衷腸亦無處可訴,只好憑天地來鑒察自己的一片孤忠。緊接著,詩人撫今追昔,想起了古人。蘇武厄於匈奴,餐氈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亂中,張巡死守睢陽數月,被俘後仍罵敵不止,最後竟嚼吞舌,不屈而死。我的耿耿孤忠,不減他們二人,有天地可鑒。此聯補足上聯之意。上林苑,漢時舊苑。它和「洛陽宮」,在這里都是用來代指皇宮所在之地。首二聯情緒激昂,一氣直下。這一聯則描寫細膩,對偶精工,起到了鋪墊的作用。最後一聯一吐胸臆,直點主題,語氣激昂,情緒悲壯,表現了「亘古男兒一放翁」(梁啟超《讀陸放翁集》詩語)的英雄本色。 在第二首中,詩人的憤慨和前一首有所不同。雖然這一首似乎是承接著上一首最後兩句,詩人不得不發出無可奈何的嘆謂。這一篇的首聯和上篇「壯心未與年俱老」句,意思一脈相承,是說對鏡照容,已是兩鬢蒼蒼,但是年華雖逝,而自己的壯心依然熾熱,不減當年。第二聯承上:自己遲暮衰弱,不勝戎衣,但是,悲憤存胸,寶劍在握,寒光閃爍,還是想拼一拼的。於是想起了當年之事。那時,他一腔熱血,滿懷激情,為了收回失地,遠戍的博(在今四川璠番東南。這里泛指川、陝),鏖戰皋蘭(縣名,在今甘肅蘭州北)。然而,時光流逝,那自古以來的關河無窮之事(指征戰疆場,澄清山河),在我身上終於無法實現。當年是壯志凌雲,豈料到今日成了一個袖手旁觀之人。其心情之悲痛蒼涼,溢於字里行間。這便是後二聯的意境。 陸游的這兩首《書憤》詩,筆力雄渾,氣壯山河,充分得顯示了他詩歌風格特徵的一個主要情意,更是陸游整個創作中的精華所在。
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陸游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時年六十有二,這分明是時不待我的年齡,然而詩人被黜,只能賦閑在鄉,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報國欲死無戰場」,感於世事多艱,小人誤國而「書生無地效孤忠」,於是,詩人郁憤之情便噴薄而出。「書憤」者,抒發胸中郁憤之情也。 「國仇未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當英雄無用武之地時,他會回到鐵馬金戈的記憶里去的。想當年,詩人北望中原,收復失地的壯心豪氣,有如山涌,何等氣魄!詩人何曾想過殺敵報國之路竟會如此艱難?以為我本無私,傾力報國,那麼國必成全於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壞以至於屢遭罷黜?詩人開篇一自問,問出多少郁憤? 「樓船」二句,寫宋兵在東南和西北抗擊金兵進犯事,也概括詩人過去游蹤所至。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南侵,宋軍在瓜洲一帶拒守,後金兵潰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陸游正在南鄭參加王炎軍幕事,詩人與王炎積極籌劃進兵長安,曾強渡渭水,與金兵在大散關發生遭遇戰。下句指此。這兩句概括的輝煌的過去恰與「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鮮明對比。「良時恐作他年恨,大散關頭又一秋。」想今日恢復中原之機不再,詩人之心何啻於泣血?從詩藝角度看,這兩句詩也足見陸游浩盪詩才。「樓船」(雄偉的戰艦)與「夜雪」,「鐵馬」與「秋風」,意象兩兩相合,便有兩幅開闊、壯盛的戰場畫卷。意象選取甚為干凈、典型。 「塞上長城」句,詩人用典明志。南朝時劉宋名將檀道濟曾自稱為「萬里長城」。皇帝要殺他,他說:「自毀汝萬里長城。」陸游以此自許,可見其少時之磅礴大氣,捍衛國家,揚威邊地,舍我其誰?然而,如今呢?詩人壯志未酬的苦悶全懸於一個「空」字。大志落空,奮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攬鏡自照,卻是衰鬢先斑,皓首皤皤!兩相比照,何等悲愴?再想,這一結局,非我不盡志所致,非我不盡力所致,而是小人誤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愴便為郁憤。 再看尾聯。亦用典明志。諸葛堅持北伐,雖「出師未捷身先死」,但終歸名滿天宇,「長使英雄淚滿襟」。千載而下,有誰可與相提並論呢?很明顯,詩人用典意在貶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復中原之志亦將「名世」。詩人在現實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將渴求慰藉的靈魂放到未來,這自然是無奈之舉。而詩人一腔郁憤也就只好傾泄於這無奈了。 通過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閑的業績,表明自己的愛國熱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諸葛亮,施展抱負。回看整首詩歌,可見句句是憤,字字是憤。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 詩的前四句是回顧往事。「早歲」句指隆興元年(1163)他三十九歲在鎮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歲在南鄭任王炎幕僚事。當時他親臨抗金戰爭的第一線,北望中原,收復故土的豪情壯志,堅定如山。以下兩句分敘兩次值得紀念的經歷:隆興元年,主張抗金的張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諸路軍馬,樓船橫江,往來於建康、鎮江之間,軍容甚壯。詩人滿懷著收復故土的勝利希望,「氣如山」三字描寫出他當年的激奮心情。但不久,張浚軍在符離大敗,狼狽南撤,次年被罷免。詩人的願望成了泡影。追憶往事,怎不令人嘆惋!另一次使詩人不勝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當時以樞密使出任四川宣撫使,積極擘畫進兵關中恢復中原的軍事部署。陸游在軍中時,曾有一次在夜間騎馬過渭水,後來追憶此事,寫下了「念昔少年時,從戎何壯哉!獨騎洮河馬,涉渭夜銜枚」(《歲暮風雨》)的詩句。他曾幾次親臨大散關前線,後來也有「我曾從戎清渭側,散關嵯峨下臨賊。鐵衣上馬蹴堅冰,有時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飯香甚有感》)的詩句,追寫這段戰斗生活。當時北望中原,也是浩氣如山的。但是這年九月,王炎被調回臨安,他的宣撫使府中幕僚也隨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十四字中包含著多麼豐富的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歲月不居,壯歲已逝,志未酬而鬢先斑,這在赤心為國的詩人是日夜為之痛心疾首的。陸游不但是詩人,他還是以戰略家自負的。可惜畢生未能一層長材。「切勿輕書生,上馬能擊賊」(《太息》);「平生萬里心,執戈王前驅」,(《夜讀兵書》)是他念念不忘的心願。自許為「塞上長城」,是他畢生的抱負。「塞上長城」,典出《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殺大將檀道濟,檀在臨死前投憤怒叱:「乃壞汝萬里長城!」陸游雖然沒有如檀道濟的被冤殺,但因主張抗金,多年被貶,「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這種悵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懷才不遇之感大有區別的。 但老驥伏櫪,陸游的壯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干一番與伊、呂相伯仲的報國大業。這種志願至老不移,甚至開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歲的高齡時,當韓佗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膽尚輪囷」(《觀邸報感懷》),他還躍躍欲試。 《書憤》是陸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詩感情沉鬱,氣韻渾厚,顯然得力於杜甫。中兩聯屬對工穩,尤以頷聯「樓船」、「鐵馬」兩句,雄放豪邁,為人們廣泛傳誦。這樣的詩句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書憤》兩首詩為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寫,此時他已是61歲的老人。從淳熙七年起,他罷官在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賦閑了5年,直到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為朝奉大夫、權知嚴州軍州事,這兩首七律即寫於此時。 《書憤》——前四句是回顧往事,首聯塑造了詩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時他有滿腔的愛國熱忱,卻不懂得世道的艱難,遙望著北方被金人佔領的中原地帶,胸中的憤恨郁積如山。接著將恢復之志具體化,瓜洲渡江擊退金兵的進犯,大散關失而復得。但「塞上長城」只能是空自期許,壯志未酬,鬢發先斑。《出師表》名傳於世,千百年來又有誰能與諸葛亮相比!尾聯是詩人以諸葛亮自況,自己也會效法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報國之志至死不移。

㈩ 求兩首古詩帶賞析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
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
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聽彈琴
唐 劉長卿
泠泠七絲上,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
如果說前兩句是描寫音樂的境界,後兩句則是議論性抒情,牽涉到當時音樂變革的背景。漢魏六朝南方清樂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樂發生變革,「燕樂」成為一代新聲,樂器則以西域傳入的琵琶為主。「琵琶起舞換新聲」的同時,公眾的欣賞趣味也變了。受人歡迎的是能表達世俗歡快心聲的新樂。穆如松風的琴聲雖美,畢竟成了「古調」,已經沒有幾個人能懷著高雅情致來欣賞,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獨感。「雖」字轉折,從對琴聲的贊美進入對時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彈」的「多」字,更反襯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謂今人好趨時尚不彈古調,意在表現作者的不合時宜,是很對的。劉長卿清才冠世,一生兩遭遷斥,有一肚皮不合時宜和一種與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調。他的集中有《幽琴》(《雜詠八首上禮部李侍郎》之一)詩曰:「月色滿軒白,琴聲宜夜闌。飀飀青絲上,靜聽松風寒。古調雖自愛,今人多不彈。向君投此曲,所貴知音難。」其中四句就是這首聽琴絕句。「所貴知音難」也正是詩的題旨之所在。「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詩詠聽琴,只不過藉此寄託一種孤芳自賞的情操罷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