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賞析晨詣超師

賞析晨詣超師

發布時間: 2020-12-17 17:56:28

⑴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的作品鑒賞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到超師院讀佛經的感受,其主要內容是:清晨早起,他到住地附近一個名叫超的僧人(師)的寺院里去讀佛經,有所感而寫下這首五古抒情詩,既表達了他壯志未已而身遭貶謫,欲於佛經中尋求治世之道的心境,又流露出尋求一種超越塵世,流連於沖淡寧靜的閑適佳境的復雜心情。
頭四句總說「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人把研讀佛典安排在一天中最寶貴的時刻。「汲井漱寒齒,清心拂塵服。」清晨早起,空氣清新,以井水漱牙可以清心,又彈冠振衣拂去灰塵,身心內外俱為清凈方可讀經。可見用心之虔誠,充分表現了詩人對佛教的傾心和崇信,其沉溺之深溢於言表,不啻教徒沐浴更衣以拜佛祖。「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一個「讀」字,是全詩內容的綱領;一個「閑」字,是全詩抒情的主調。詩人貶居永州,官職雖名曰「永州司馬員外置同正員」,但只是個「閑官」而已。閑人閑官閑地,無政事之煩擾,亦無名利得失之拘牽,正是難得清閑,正好信步讀經。就讀經來說,閑而不閑;就處境而言,不閑而閑,其復雜心情曲曲傳出。
中間四句承上文「讀」字而來,正面寫讀「經」的感想。這里有兩層意思:前二句「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是說書中真意不去領悟,妄誕之言世所追逐。詩人以自身崇信佛學的正確態度諷喻世俗之佞佛,即對於佛經中的真正本意全然不去領悟,而對於書中一切迷信荒誕的事跡卻又盡力追求而津津樂道。正如詩人在《送琛上人南遊序》中所批評的那樣:「而今之言禪者,有流盪舛誤、迭相師用,妄取空語,而脫略方便,顛倒真實,以陷乎己而又陷乎人。」(《柳宗元集》卷二五)言下之意正好表明自己學習佛經的正確態度和對佛經的深刻理解。後二句轉寫對待佛經的正確態度。「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意思是說:佛家遺言值得深思,修養本性怎能圓熟?「冀可」是希望能夠的意思。言佛教教義艱深,必須深入鑽研思考,如果只用修持本性去精通它,是不可能達到精審圓滿的目的的。言下之意是說:愚妄地佞佛不足取,只有學習它於變革社會有益的內容才算真有所得。這反映了詩人對佛教教義及其社會作用的主觀的特殊理解。對此,詩人也有批評說:「又有能言體而不及用者,不知二者之不可斯須離也。離之外矣,是世之所大患也。」(《柳宗元集》卷二五)柳宗元在對待佛教問題上與韓愈的有所不同。韓愈闢佛,是熱心張揚「道統」的儒學家,主張對僧侶「人其人,火其書」;而柳宗元卻認為在佛教教義中包含著與儒家聖人之道相通的有益於世的內容,否定「天命」的主宰。他自己最終陷入了佛教識破塵緣、超脫苦海的消極境地。
末六句承上文「閑」字而來,抒發詩人對寺院清凈幽閑的景物的流連賞玩,到了忘言的境界。這里也寫了二層意思:前四句寫景,後二句抒情。前四句意謂超師寺院何其幽靜,苔色青青連著翠竹。旭日東升晨霧滋潤,梳洗青松塗以膏沐。「道人」實指「超師」,「庭宇」呼應「東齋」,既言「步出」則寺院環境盡收眼內,一個「靜」字總括了它的幽靜無聲和詩人的閑適心境。是景物之靜,也是詩人內心之靜。而苔色青青,翠竹森森,一片青綠,又從色調上渲染了這環境的蔥蘢幽深。「日出」照應「晨」,緊扣題目,再次點明時間。旭日冉冉,霧露濛濛,青松經霧露滋潤後彷彿象人經過梳洗、上過油脂一樣。這是用擬人法寫青松,也是用「青松如膏沐」進一步寫環境的清新。這就使讀者體會到詩人通過優美寧靜的寺院之景傳達出一種獨特的心境和思想感情。這是「閑人」眼中才能看得出的靜謐清幽之景,抒發的是「閑人」胸中才有的超逸曠達之情。結尾二句意謂寧靜沖淡難以言說,悟道之樂心滿意足。詩人觸景生情,直抒胸臆,看來似乏含蓄,有蛇足之嫌,但一經道破,又覺意味更深一層。它既與前面的景物相連,寫出「閑人」欣喜愉悅而又多少帶點落寞孤寂的韻味;又與前面的讀「經」相呼應,詩人自認為是精通了禪經三昧,與當時的佞佛者大相徑庭,其悟道之樂自然心滿意足了。這就又透露出詩人卑視塵俗、諷喻佞佛者的孤傲之情。而這兩者——情景與讀經,前後呼應,融為一體。詩人巧妙地把自然景物契合進自己主觀的「禪悟」之中,其感受之深,妙不可言,真是達到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境界。
從章法上看,全詩自晨起讀經始,至末以日出賞景憚悟終,渾然無痕,相映成趣,生動表現了詩人於逆境中讀經養性、追求事理而又超脫塵俗、寄情山水、怡然自適的復雜心境,營造了一種「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幽深寂靜的藝術境界。詩中有禪味而又托情於景,情趣濃郁。 《彥周詩話》:柳柳州詩,東坡雲:在陶彭澤下,韋蘇州上。若《晨詣超師院讀佛經》詩,即此語是公論也。
《苕溪漁隱叢話》:《詩眼》雲:子厚詩尤深遠難識,前賢亦未推重。自老坡發明甚妙,學者方漸知之。……向因讀子厚《晨詣超師院讀禪經》詩,一段至誠潔清之意,參然在前。「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微言異可冥,繕性何由熟?」真妄以盡佛理,言行以薰修,此外亦無詞矣。「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蓋遠過「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予家舊有大松,偶見露洗而霧披,真如洗沐未乾,染以翠色,然後知此語能傳造化之妙。「澹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蓋言因指而見日,遺經而得道,於是終焉。其本末立意遣詞,可謂曲盡其妙,「毫發無遺恨」者也。
《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木庵詩集序》:柳州《超師院晨起讀禪徑》五言,深入現窟,高出言外。
《唐詩品匯》:劉雲:妙處言不可盡,然去淵明尚遠,是唐詩中轉換耳。
《唐詩鏡》:起語往往整策,道人四語景色霮䨴如沐。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楊慎曰:不作禪語,卻語入禪,妙,妙。吳山民曰:起清極。「道人」二語幽極,「離言說」三字,是真悟。唐汝詢曰:首二句,如此讀經便非熟人。「真源」四句,得禪理之深者;「道人」四句,語入禪悟,悅心自足,經可無讀矣。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言佛家真源作在一無所取,世所逐者皆妄耳;我欲言而悟則治性殊難,偶對晨光,又如有得也。
《王闓運手批唐詩選》:明秀稱題(「道人」四句下)。

⑵ 晨詣超師院讀禪經 柳宗元的古詩是什麼意思

汲井漱塞齒,清心拂塵服。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

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遺言冀可冥,繕性何由熟道人庭宇靜,苔色連深竹。日出霧露余,青松如膏沐。

淡然離言說,悟悅心自足。

【注釋】貝葉書:印佛經。古印度沒有紙時,常用貝多樹葉寫經文。

繕性:修養本性。

淡:寧靜。

【解釋】吸取清明透亮的井水洗漱口齒,再拂去沾在衣衫上的塵埃。內清心外潔凈,我才捧著經書,走出書齋逐字逐句誦讀。真正的本意不被人們領悟。荒誕虛妄卻被人們樂道追尋。經書勸善修行積德,來生必有好報;修養本性怎能會熟知這樣的道理。僧人的庭院靜寂幽雅,青苔蔓延到竹林深處。太陽徐徐升起。晨霧還未散盡,曉露映著日光,蔥郁的青松彷彿用油脂剛剛沐浴。我心寧靜得難以言說,能領悟到這種境地,其自樂自足矣。

【解析】佛教傳入中國後,不少文人加入到信佛的隊伍中;也正是由於他們的加入,使得佛教在中國更加宏揚廣大。但很少有順境中的文人皈依佛教的。文人信佛,往往是在生活中遇到大挫折以後,萬念俱灰,欲遁入空門。然而當他們口誦佛號、以此消釋煩惱時,他們原先所受的儒家的人生觀念又會時時出現在腦海中,他們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拿佛教與儒家哲學作比較。柳宗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盡管他「閑持貝葉書,步出東齋讀」,一副篤誠信佛的樣子,但「繕性何由熟」一語仍抖出了他的心事——他是忘不了「經國濟世」的平生之願的。這首詩有點類似東晉南朝的「玄言詩」,玄言詩是闡述玄理的,而柳宗元此詩則想以寂靜之境來印證佛理,詩人是想在此環境、在此心境中暫時忘卻塵世的繁擾和苦悶。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