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9 13:16:54

Ⅰ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欣賞提綱

課題:《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由何占豪、陳鋼作曲。1959年寫成並首演。當時作者是上海音樂學院的青年學生。他們為了探索交響音樂的民族化,選擇了這一家喻戶曉的民間傳說為題材,吸取了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教學目的
1、欣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全曲
2、初步認識奏鳴曲式的結構,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
3、欣賞過程中音樂的表現手段與故事內容相融合,理性分析與情感抒發相結合,情感在音樂中獲得體驗,並能展開一定的聯想空間。
教學重點: 從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獲得音樂情感的體驗。
教學時數: 一課時(40分鍾)
教具: 音響、錄音帶、投影片、鋼琴、小提琴
教學過程
一、導入(回憶式)(5分鍾)
「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下面請一位同學,用她那把心愛的小提琴來為我們演奏這首《梁山伯與祝英台》的主題。」(表演)
提問:「你在多次演出中都演奏了這首樂曲,你是不是非常喜歡這首作品?為什麼呢?」(學生回答)
今天就讓我們共同欣賞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
二、作品創作背景簡析(3分鍾)這是一部以廣泛流傳的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台》為題材,以越劇音樂為素材而寫成的單樂章小提琴協奏曲。如今已列入世界名曲,Butterfly-loves(《蝴蝶的愛情》)。
作品中的兩位主人公梁山伯與祝英台,在歷史上是否真有這兩個人物呢?(討論)
這一民間傳說與史實有很大的出入。梁祝二人可謂是千年等一回。據史冊記載,梁山伯是明朝的一個縣官,因秉公辦案,有「梁青天」的美稱。梁山伯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把他葬在山青水秀的胡橋鎮。可是在挖掘墓地時,發現一墓穴,穴中有一塊刻著「祝英台女俠之墓」的石碑。石碑背面記載著祝英台的身世:「祝英台乃是南北朝時代的陳國人,一生行俠仗義,後來遭貪官馬文才父子陷害致死,當地人們偷偷將其安葬於胡橋鎮。由於梁祝二人都是為百姓辦好事的人,人們便把他倆合葬在一起。從那以後,在民間就產生了各種各樣關於梁祝感人致深的故事。
三、樂曲的結構採用了歐洲古典傳統的奏鳴曲式(見分析圖)
梁山伯與祝英台(奏鳴曲式)
引子 呈示部 展開部 再現部 結束部
下面依結構圖欣賞作品(30分鍾)
引子:樂曲一開始由長笛奏出了華彩的旋律,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景象。
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呈示部:主部主題──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譯出純朴而美麗的「愛情主題。」(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是費了一番苦心。當年他們還是上海音樂學院作曲系的學生。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台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
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台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故事就這樣發展了下去。)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
展開部: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
(祝英台的父親逼祝英台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銅管樂奏出了表現殘暴的封建勢力的主題。緊接著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逐漸形成了矛盾沖突的高潮,越來越激化,但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台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樓台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對答式的手法「一問一答」,如訴如泣的曲調。
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哭靈投墳,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後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後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並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台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後碰碑自盡。)鑼、鼓、管、弦齊鳴表現祝英台縱身投墳,全曲達到了最高潮,樂隊奏出贊頌的音調。
再現部: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而把我們帶入了神化的意境。「化蝶」(當祝英台撞向石碑,墓穴突開,祝英台縱身投入後,從墳墓中飛出一雙蝴蝶),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許多藝術家用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這一動人的情節。下面我給同學們朗讀一段「化蝶」的歌詞。
碧草青青花盛開,彩蝶雙雙人徘徊,千古傳頌深深愛,山伯永戀祝英台。
同窗共讀整三載,促膝並肩兩無猜,十八相送情切切,誰知一別在樓台。
樓台一別恨如海,淚染雙翅身化彩蝶翩翩花叢來,歷盡磨難真情在,天長地久不分開。
所有的人都被梁祝二人所感動,對他們的命運給予同情,人們不甘於悲劇的結局,因為我們都憧憬未來美好生活。一雙彩蝶翩翩起舞,飛向遠天,去尋找真正屬於他們幸福,而給人間留下了無限地遐想。
四、總結(2分鍾)今天我們大家一起欣賞了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全曲,我們與故事中的主人公同命運共呼吸,是那動人的音樂調動了我們的情感,讓我們時而歡喜、時而憂傷、時而悲憤、時而憧憬等等。人的一生所能經歷的情感是有限的,而置身於音樂之中,我們的人生就會豐富了許多許多,通過這首作品,也告訴我們人間最可貴的就是真情。

Ⅱ 急求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專業分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是我國民族交響樂之魂,屬於最早深入民眾的交響性、協奏性音樂作品之一。無數人為之傾倒,無數人為之振奮,無數人為之動情;它是美的化身,這種美蘊涵著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美:優美、壯美、歡樂美、悲劇美、崇高美……

每當聽到《梁祝》,我都會想起那個古老而動人的傳說,那優美流暢的旋律,如哭如泣的曲調總讓我如痴如醉,有時候觸到傷心之處還會讓我的心為著顫抖。本文擬就如何欣賞《梁祝》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 歷史背景與故事情節

首先,結合《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故事,了解故事的歷史背景。故事發生在東晉時期(約四世紀中葉),此一時期,士族與庶族之間界限分明,門閥士族為了維護自身的特殊地位,反對士族與庶族通婚,形成等級森嚴的門閥士族制度。故事是講在我國南方的家村祝家莊,聰明掃盲情的祝員外之女祝英台,沖破封建傳統的束縛,女扮男裝去杭州求學。在那裡,她與善良、純朴而貧寒的青年書生梁山伯同窗三載建立了深摯的友情。當兩人分別時,祝英台發現自己已經愛上了梁山伯,但是她害羞不敢說出口,於是用各種美妙的比喻向梁山伯吐露內心蘊藏已久的愛情,誠篤的梁山伯卻沒有領悟。一年後,梁山伯得知祝英台原來是個女子,便立即向祝英台求婚。可是祝英台已被許配給一個豪門子弟——馬太守之子馬文才。由於得到不自由婚姻,梁山伯不久即悲憤死去。祝英台得到這個不幸的消息後,來到梁的墳墓前,向蒼天發出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梁山伯的墳墓突然被雷裂開,祝英台毅然投入墓中。雙雙遂化成彩蝶,在花叢中飛舞,形影不離。了解這個千古絕唱的愛情故事,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真正了解它的藝術價值。

二、 作者簡介、代表作品及其創作特徵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作者為何占豪和陳鋼。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梁祝》作於1958年冬,當時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何占豪和陳剛為了探索交響樂的民族化,借鑒了西方交響樂的創作手法,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典。1959年5月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他們以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為題材,以越劇唱腔為素材,綜合採用西方交響樂與中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深入而細膩地描繪了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感和意境。

三、 作品體裁、曲式

(一)、體裁——協奏曲

從體裁(藝術作品的式樣和類型)上講,這部作品是協奏曲。協奏曲是一種獨奏樂器與管弦樂隊協同演奏的大型器樂作品。它的特點是獨奏部分具有鮮明的個性和高度的披巧性。在音樂作品進行中,獨奏與樂隊常常輪流出現,相互對答、呼應和竟奏。《梁祝》是小提琴協奏曲,是小提琴與樂隊的協同演奏;其中小提琴有很多高難技巧演奏。協奏曲一般分為三個樂章:一樂章是熱情的快板;第二樂章是抒情的慢板,具有敘事風格;第三樂章是歡樂的舞曲。《梁祝》是單樂章的協奏曲,既有熱情的快板,也抒情的慢板,更有中國戲曲音樂的緊拉慢唱,故這部作品剛問世時,有人稱它「新奇、迷人。」

(二)、曲式——省略副部再現的奏鳴曲式

曲式指樂曲的結構形式。《梁祝》採用奏鳴曲式,沿襲了西方古典協奏曲中最常用的奏鳴曲式寫作邏輯。奏鳴曲式是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各種大型器樂體裁中最常見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曲式。它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其中呈示部必須有兩個對比的主題(提出矛盾),展開部是戲劇沖突(矛盾斗爭),再現部是呈示部的再現(初步結論)這種「對比———發展——統一」的結構布局,很適用於來表現復雜的戲劇性的內容。所以作曲家很恰當地採用了奏鳴曲式來表現梁祝相愛——抗婚——化蝶的情景。

四、作品的結構和主題

(一) 呈示部

這部分首先要能分辨長笛、雙簧管、豎琴、小提琴、大提琴的聲音以及演奏方式。

1、引子:音樂的開始首先傳來幾聲空曠悠遠的彈撥,彷彿讓人想起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在輕柔的弦樂顫音背景上傳來了婉轉的長笛聲,如同鳥鳴般的華彩旋律,接著,雙簧管和樂隊以柔和抒情的引子主題,展示出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清新典雅、草橋畔桃紅柳綠、百花盛開的江南春色。
2、愛情主題(主部主題):接下來,在豎琴的伴奏下,小提琴以悠揚的曲調演繹出純朴而美麗的「愛情主題」。 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多少人聽了這段旋律都為之陶醉。作者在選取這段主題時可謂煞費苦心。創作者之一的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劇團當演員,他對越劇音樂既熟悉又喜愛。在創作《梁祝》時,故事流傳在浙江一帶,越劇是浙江的代表劇種,他決心從越劇音樂中取材。據平時的觀察,許多越劇名演員,不論他們演出任何劇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時,台下都會博得熱烈地掌聲為之呼應。作者抓住了這段唱腔作為《梁祝》中「愛情主題」的基本音調。這段主題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調。獨奏小提琴從柔和樸素的A弦開始,在明朗的高音區富於韻味地奏出了詩意的愛情主題。

3、草橋結拜:在音色渾厚的G弦上重復一次後,樂曲轉入A微調,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形成對答(中段)。後樂隊全奏愛情主題,充分揭示了梁祝真摯、純潔的友誼及相互愛慕之情。
4、副部主題:在獨奏小提琴的自由華彩的連接樂段後,樂曲進入副部。這個由越劇過門變化來的主題,由獨奏小提琴奏出(包括加花變奏反復)。這個副部主題與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音樂轉入活潑、歡快的迴旋曲,旋律輕松活潑。獨奏小提琴模仿古箏、豎琴與弦樂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國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來豐富交響樂的表現力。獨奏與樂隊交替出現,描寫梁祝同窗共讀時的生活情景。傳說中祝英台女扮男裝去讀書,在途中與梁山伯相識後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這段音樂主題就是表現梁祝同窗三載共讀共玩時的情景。

5、結束部(長亭惜別):在這段快板過後,音樂轉入慢板,副部主題中的結束部。抒情而徐緩現在已經是斷斷續續的音調,表現了祝英台有口難言,欲言又止的感情。而在弦樂顫音背景上出現的「梁」、「祝」對答,清淡的和聲與配器在弦樂顫音的襯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載就要分別,音樂表現十八相送、長亭惜別的依戀之情。傳說中二人在臨別時,祝英台假意說家中有個妹妹願嫁與梁山伯,約梁山伯去探望。而這部分最後低沉的音響預示出不詳的事情就要發生。

(二)展開部

突然,陰森可怕的大鑼與定音鼓以及驚惶不安的小提琴,把我們帶到這場悲劇的斗爭中。音樂進入展開部,這段旋律由三部分構成,抗婚、樓台會、哭靈投墳。
1、抗婚:原劇中祝英台的父親逼祝英台嫁與官僚馬府少爺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音樂中銅管樂以嚴峻的節奏、陰沉的音調,奏出了封建勢力凶暴殘酷的主題。緊接著獨奏小提琴採用戲曲的「散板」節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樂隊以強烈的全奏,襯托著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題,充分表現了祝英台敢於同封建禮教做頑強斗爭的壯美精神。它們在不同的調性上不斷出現,最後達到一個斗爭高潮——強烈的抗婚場面,而達到了矛盾沖突的高潮。
2、樓台會:此刻音樂突然停頓下來,又轉入慢板樂段——「樓台會」。傳說中正在此時,梁山伯來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樓台相會互訴衷腸。這時大提琴與小提琴開始「一問一答」。這段旋律纏綿悱惻,如泣如訴;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對答,時分時合,把梁祝相互傾述愛慕之情的情景,表現得淋漓盡致。
3、哭靈、控訴、投墳:接下去音樂急轉而下,轉入「哭靈投墳」的段落,樂曲運用戲曲中的緊拉慢唱的手法,將祝英台悲切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至。傳說中在梁山伯歸家後不久病故,祝英台得知後悲痛萬分,她已下定了決心選擇了一條道路,她與父親約定,穿素服上花轎,並繞道梁山伯的墳前祭奠,父親同意。那天祝英台來到墳上向蒼天哭訴後碰碑自盡。在這段旋律中,弦樂的快速的切分節奏,激昂而果斷,獨奏的散板與樂隊齊奏的快板交替出現。這里加了板鼓,變化運用了京劇倒板與越劇囂板(緊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現了英台在墳前對封建禮教的血淚控訴的情景。這里,小提琴汲取了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和聲、配器及整個處理上更多運用了戲曲的表現手法,將英台形象與悲傷的心情刻畫得非常深刻。她時刻呼天嚎地,悲痛欲絕,時而低回婉轉,泣不成聲。當樂曲發展到改變節拍(由二拍子變為三拍子)時,英台以年輕的生命,向蒼天作了最了最後的控訴。接著鑼鼓齊鳴,英台縱身投墳,樂曲達到最高潮。

(三)再現部

樂曲出現了引子的音樂素材,而這已不是人世間的美景。長笛和豎琴奏出了輕盈飄渺的仙境般的音符,彷彿在一抹輕煙中兩只蝶兒久久地幽怨地徘徊在墳前,伴隨著進行了弱音處理的小提琴再現的愛情主題,似惋惜,似沉思,似同情,也似在詠嘆,樂隊齊奏,伴著那兩只翩翩起舞的蝶兒,載著人們的美好希望和共同祝願高飛。我們又再次聽到了那段熟悉的「愛情主題」。在加弱音器的弦樂背景上,第一小提琴與獨奏小提琴先後加弱音器重新奏出了那使人難忘的愛情主題。然後,色彩性的鋼片琴在高音區輕柔地演奏五聲音階的起伏的音型,並多次移調,彷彿梁祝在天上翩翩起舞,歌唱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

彩虹萬里百花開
花間彩蝶成雙對
千年萬代分不開
梁山伯與祝英台

五、結論

《梁祝》的成功在於具有多層次、多樣化、多美感的特徵,使欣賞的主體的心靈受到了它多重美感的震撼;欣賞《梁祝》,只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通過科學的分析,才能真正地認識和評價其藝術性;而只有掌握音樂欣賞的方法,才能從中獲得藝術享受;欣賞《梁祝》,不僅要多聽、多想、而且要專心融入感情,這樣才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然,興趣也是重要的,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賞析《梁祝》

《梁山伯與祝英台》是中國漢族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其他三個是《白蛇傳》、《孟姜女哭長城》、《牛郎織女》。其中,《梁祝傳說》是中國最具魅力的口頭傳承藝術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唯一在世界上產生廣泛影響的中國民間傳說。

自西晉始,在民間流傳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可謂中國家喻戶曉,流傳深遠,被譽為愛情的千古絕唱。從古到今,有無數人被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悲慘愛情所感染。《梁山伯與祝英台》與《羅密歐與朱麗葉》齊名。

作品創作背景簡析:


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以下間稱為《梁祝》)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成功地創作了這部單樂章、帶標題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摯愛情,對封建禮教進行了憤怒的控訴與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對這一愛情悲劇的深切同情。

樂曲的結構為奏鳴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組成。作品從故事中擇取「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呈示部、展開部及再現部的內容。運用西洋協奏曲中的奏鳴曲式,很好地表現了戲劇性的矛盾沖突。並吸收了我國戲曲中豐富的表現手法,使之既有交響性又有民族特色。

(3)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擴展閱讀:

一個千古傳頌的故事,一段柔美、深情地旋律,打動了多少愛樂人的心。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這樣一首令欣賞者為之傾倒的我國優秀的音樂作品之一。

關於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兩個人,筆者曾看到過有資料這樣記載: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兩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俠女,劫富濟貧,曾三去馬太守家盜銀,最後中馬之子馬文才埋伏死於亂刀之下。百姓將其厚葬並在墳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俠之墓」,背面詳記其事。

年久,該碑下沉於地下。梁為浙江寧波府銀縣縣官,清正廉潔,中年喪妻,無子,死後入葬時刨出祝之墓碑,眾惋惜之餘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為梁擇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為梁,紅者為祝……從此敷衍出動人的傳說。

Ⅳ 聽完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理解和感受

我跟樓上的完全相反~我拉完一遍梁祝會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樓主你自個兒多聽幾遍就有感受了~別人的感受畢竟是別人的~每個人都不一樣~

Ⅳ 鑒賞《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

鑒賞:這部分主要描述了「化蝶」。長笛吹奏出柔美的華彩旋律,與豎琴的滑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神話般的仙境。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了愛情主題,展現出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封建勢力壓迫下死去後,化做一雙蝴蝶在花叢中歡樂自由地飛舞。

這部小提琴協奏曲,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的發展,精心構思布局,寄託了人們對悲劇中男女主人翁的深切同情和祝願,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

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5)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賞析擴展閱讀: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

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由鳥語花香、草橋結拜、同窗三載、十八相送、長亭惜別、英台抗婚、哭靈控訴、墳前化蝶構成的曲式結構。

Ⅵ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欣賞後的觀後感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是陳鋼與何占豪就讀於上海音樂學院時的作品,作於1958年冬,翌年 5月首演於上海獲得好評,首演由俞麗拿擔任小提琴獨奏。題材是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素材,綜合採用交響樂與我國民間戲曲音樂表現手法,依照劇情發展精心構思布局,採用奏鳴曲式結構,單樂章,有小標題。以"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墳前化蝶"為主要內容。

全曲大概二十六分鍾,首先五分鍾敘述梁祝愛情主題,然後是快樂的學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從十分鍾開始進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樓台會,最後哭靈。第二段和第一段長度差不多,大約十一分鍾。最後一段則是化蝶,是主題再現。

曲子開始幾聲撥弦聲接著長笛,好像在雲端的感覺,以此來揭開序幕,有如從天上俯瞰人間,撥開雲層,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變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題,二長二短加上一個結束句,綿綿長長,幽幽遠遠,彷彿祝英台在身旁說著昔日的故事。然後在低音重復一次主題,回到人間落了實。

管弦樂總奏主題,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現了,兩人情意綿綿,大小提琴和鳴奏著主題,漸漸的小提琴主導旋律並引進管弦樂再強調一次。等樂音漸歇,木管接續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獨奏深情舒緩帶點內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對將來疑慮不安,但還是堅定相信自己。勇敢去愛吧!情緒輕快,笛聲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風光明媚三月天兩人春遊。小提琴展現技巧,風華絕代。

相聚雖好總有分別,快樂情緒之後就是離情依依十八相送。將主題變奏緩緩奏出,有如邁不開的步履,卻終究不得不離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緊密結合難分難舍。在這段末尾由弦樂第一次奏出哭調主題,預言悲劇結局,這構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愛」。

第二段發展部裡面有三小段: 強、弱、強,也就是快、慢、快。開始如大浪涌來的管弦樂聲代表祝父的反對,連續幾個小節下行樂句,好像在說: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則猛烈與之抗衡,兩者沖突漸漸上升,最後全體合奏梁祝主題表示戀情曝光,一波波涌來浪潮終將這主題給淹沒。

樓台會小提琴委婉的訴說情意,大提琴撥奏聆聽。輪到大提琴傾訴愛意,小提琴一旁隨和。突然,音樂急轉而下,運用越劇中囂板的「緊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過度悲傷絕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過門途中,停在梁山伯墳前哭靈,小提琴以凄厲聲調哭出:梁兄呀!碎奏、斷奏哀痛欲絕旋律,有哭聲,有跪行,其中還有些回憶片段。漸漸的淚眼開了,哭聲歇了,心意已決,在悲憤低音鑼聲中,縱身投入突然爆開墳墓中自盡,音樂同時推向最高潮。

樂曲的最終部份是再現部「化蝶」,在輕盈飄逸的弦樂襯托下,愛情主體再現,梁山伯與祝英台從墳墓中化為一對蝴蝶,在花間歡娛自由飛舞,永不分離。

Ⅶ 求一個關於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新月賞析

何占豪,1933年8月出生於浙江省諸暨何佳山村。幼時熱愛音樂,後考入浙江省文工團當演員。 1957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在小提琴演奏的民族化方面進行探索和實踐。1959年與同學陳鋼合作創作了基於越劇音調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台》後,從此成為中國樂壇上的著名人物之一。繼《梁祝》之後,又創作了弦樂四重奏《烈士日記》、弦樂與合唱《決不忘記過去》交響詩《龍華塔》《別亦難》《草原女民兵》、《孔雀東南飛》等一大批音樂作品;其作品除了注重戲劇性、抒情性外,還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
陳鋼,1935年生於上海。早年,他即師從於父親陳歌辛和匈牙利鋼琴家瓦拉學習作曲和鋼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後,他又師從於丁善德院長和蘇聯音樂專家阿爾扎馬諾夫學習作曲與理論。1959年,他即以其與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協奏曲《梁祝》蜚聲中外樂壇。此後,他在七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金色的爐台》《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恩情》和八十年代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王昭君》等,也都成為著名的中國小提琴音樂文獻。他還創作了中國第一首豎琴協奏曲和第一首雙簧管協奏曲。陳鋼的作品還有交響詩,大合唱和室內樂合奏等。他的作品以濃郁的民族祖宗情調和豐富的當代作曲技巧巧妙地融合而見長。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採用奏鳴曲式,並選取民間故事《梁祝》中的「草橋結拜」「英台抗婚」和「墳前化蝶」三個主要情節分別作為樂曲的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的內容。作品內容如下:
1.引子
音樂一開始,在弦樂顫音的背景下,長笛吹奏出優美、輕柔的旋律,彷彿描繪了梁祝求學路上春光明媚、鳥語花香的故事背景。由雙簧管奏出的主題音調,取自越劇的過門音樂。
2.呈示部
(1)相愛:在豎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傳頌千古的愛情主題。此主題取材於越劇的音樂素材。作者何占豪曾在越劇團當演員。據他所知:任何越劇演員,只要唱到這一唱段,都會博得台下陣陣喝彩的掌聲。於是作者選取此唱腔作為《梁祝》的愛情主題,並把它作為整個作品的核心音調。此主題的旋律特點不斷上行又不斷下行,上行時彷彿表現梁祝對幸福生活和美好愛情的嚮往與追求;下行則好像預示他們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難成眷屬的痛苦心情。此處由獨奏小提琴從高音區轉入中音區,大提琴以瀟灑的音調與獨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對答,彷彿描繪梁祝「草橋結拜」的情景。接著,樂隊以充沛的感情奏出這個主題,充分表現出梁、祝相互欣賞之情。
(2)連接部:為獨奏小提琴的華彩樂段。在華彩樂段通常樂隊暫停演奏,由獨奏者充分發揮其表演技巧。此處的演奏較自由,難度較高,因而也較引人注目。作曲家在此採用華彩樂段使其成為作品的有機部分和有獨立特點的段落。
(3)副部:是整個作品中最輕快、最歡悅的樂段。它由越劇的過門變化而來,由獨奏小提琴奏出,與抒情的主部愛情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插部速度採用活潑的小快板,由木管與獨奏小提琴相互模仿而成。第二插部速度更為輕松歡快。速度是音樂表現的一個重要手段,作曲家在此採用輕快的速度、輕松的節奏、跳動的旋律、活潑的情緒,栩栩如生地描繪了梁、祝三載同窗的幸福時光。
(4)結束部:音樂採用惋惜的慢板,其素材由愛情主題發展而來。作曲家在結束部巧妙地運用了兩個休止符,使音樂斷斷續續,細膩地描繪出英檯面對前來送行的山伯感慨萬分、欲言又止的復雜心情。纏綿的旋律,緩慢的速度,帶著無限的傷感與惋惜,使人宛如看見梁、祝十八相送的鏡頭,真是「三載同窗情深似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