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絕句志南及賞析

絕句志南及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1 03:19:25

⑴ 絕句 志南 賞析

是以下這首吧: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注釋】: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賞析: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⑵ 南朝志南和尚《絕句》

絕句志南和尚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賞析版(原創):「沾衣欲權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寫春風春雨,比喻貼切傳神,恰到好處,生動傳神,為歷代激賞的千古名句.第一句:寫的是二月天里,古木林陰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登岸.短篷即小舟.古木濃陰,似為陰郁,然作者筆鋒一轉,安安當當地系好小船,頗為從容.第二句:拄藜杖,上小橋,奔橋東去.一句「杖藜扶我」,說明作者並不孤獨,因為有杖藜在幫助我.為什麼去橋東,結合第一句,和三四句就會明白這是一個轉折,因為橋西陰冷,橋東和煦,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另春天為東風,古人以東代表故里天的方向,因作者為踏春而來,所以是到橋東,而非橋西.第三、四句:沾人衣服,似濕未濕的,是那杏花開時的絲絲春雨;直吹人面而不覺半點寒冷的,是那楊柳樹間吹來的微微春風.杏花恬靜,春雨如煙似霧,楊柳嬌柔,春風如光似夢,這正是早春二月給人所特有的愜意和融洽.筆上功力絕佳,有境界如此,真的讓人嘆服.

⑶ 絕句志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全詩具體分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主要通過特定的意象來表達

⑷ 絕句 志南 詩意

詩意:

把小船停放拴在岸邊的古木樹蔭下;拄著拐杖走過橋的東邊恣意觀賞這春光。這首詩記述了作者一次游覽的過程,運用擬人手法表現了春風的柔和溫暖,表達出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

陽春三月,杏花開放,綿綿細雨像故意要沾濕我的衣裳似的,下個不停。輕輕吹拂人面的,帶著楊柳清新氣息的暖風令人陶醉。

出處:《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是南宋僧人志南(法號)所作。

原文: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4)絕句志南及賞析擴展閱讀

第一句「古木陰中系短篷」。古木,老樹。陰,樹蔭。系,拴。短篷,有篷的小船。意思說:我在一棵老樹蔭下拴住小船。它告訴我們,作者是乘船出來春遊的。而且這個地方有樹有水,是個好去處。古木成蔭,又乘帶篷的船,暗示了春來天暖,並會有風雨。

第二句「杖藜扶我過橋東」。杖藜,藜杖,藜是一種草,莖很堅硬,用它作的拐杖。「杖藜扶我」,實際是「我扶杖藜」。說藜杖扶著我,將杖擬人化,突出了藜杖的作用及我同藜杖間的感情。意思說:我扶著藜杖來到小橋東面。

這句寫作者下了船,又扶杖步行,表明作者雖然年紀老了,但游興很濃。其實在乘船途中,他已經在欣賞春天美景了,現在又徒步游賞,可見春天景色的迷人。

上兩句主要寫春遊經過,於春遊興致中初步透露出春光的美好,那麼春光到底怎樣美好呢?作者在後面進行了具體描述。

次兩句通過自己的感覺來寫景物。眼前是杏花盛開,細雨綿綿,楊柳婀娜,微風拂面。詩人不從正面寫花草樹木,而是把春雨春風與杏花、楊柳結合,展示神態,重點放在「欲濕」、「不寒」二詞上。「欲濕」。

表現了濛濛細雨似有若無的情景,又暗表細雨滋潤了雲蒸霞蔚般的杏花,花顯得更加嬌妍紅暈。

「不寒」二字,點出季節,說春風撲面,帶有絲絲暖意,連綴下面風吹動細長柳條的輕盈多姿場面,越發表現出春的宜人。這樣表達,使整個畫面色彩繽紛,充滿著蓬勃生氣。

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

這首詩寫春天美景,沒有一般地描繪花開鳥鳴,主要寫了春天的風雨。春風春雨也本是人們常見的現象,作者卻寫得有色有味,真切切感人。

表現了作者體察的細膩和筆下的功夫。看得出,看似淺顯的詞句是經過精心錘煉的,因而韻味十足。他重點從感覺入手,寫自己春遊的喜悅心情,表達對生活的熱愛,也為讀者展現出春天無限美好的世界。

⑸ 志南《絕句》 每一句的賞析

【賞析】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准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⑹ 絕句志南的作品鑒賞

這首絕美的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 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系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詩人走到老樹下感覺下雨,便戴上小草帽,繼續過橋在細雨中欣賞前方美景。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 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橋東和橋西, 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 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 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 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這是怎樣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 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⑺ 志南和尚<<絕句>>解析以及評論

【賞析】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准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記得給分

⑻ 志南寫的《絕句》「中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的賞析怎麼寫

絕句
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賞析】
志南的生活狀態已不可考,他在當時的文壇上也沒有「中興四大詩人」以及「二泉先生」諸人的風頭那麼健。但就這短短的一首詩,就以其對早春二月的細膩感受和真切描寫,把自己的名字載入了宋代詩史。
宋人趙與□《娛書堂詩話》卷上曾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筍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激賞其詩,所使用的標準是有無「蔬筍氣」,實際上是宋代詩學理論探討的問題之一。蘇軾在《贈詩僧道通詩》中說:「語帶煙霞從古少,氣含蔬筍到公無。」自註:「謂無酸餡氣也。」可能是第一個提出這一命題。他評唐代司空圖「棋聲花院靜,幡影石壇高」二句說:「吾嘗游五老峰,入白鶴院,松蔭滿庭,不見一人,惟聞其聲,然後知此句之工也。但恨其寒儉有僧態。」(《書司空圖詩》)便明確表現了這一傾向。他的對僧詩蔬筍氣的反對,也得到了不少詩人的贊同。如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中說:「近世僧學詩者極多,皆無超然自得之氣,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殘棄。又自作一種僧體,格律尤凡俗,世謂之酸餡氣。」考察蔬筍氣的內涵,大約是指感情的枯寂,境界的寒儉之類,這本是與僧家生活和精神緊相聯系的一種狀態,是一種特定的「林下風流」,似乎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所以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說:「東坡言僧詩要無蔬筍氣,固詩人龜鑒。今時誤解,便作世網中語,殊不知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蓋不可無。若盡洗去清拔之韻,使與俗同科,又何足尚!」元好問在《木庵詩集序》中更直截了當地說:「詩僧之詩所以自別於詩人者,正以蔬筍氣在耳。」(《遺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七)的確,如果我們承認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的唯一源泉的話,那麼,對那種最能反映詩僧生活狀態的蔬筍氣又有什麼理由不加以認可呢?蘇軾諸人的說法其實是要把一切詩歌創作都納入士大夫的審美趣味和標准中,而抹殺其應有的獨特性。這一點,甚至和蘇軾本人經常在詩歌理論中所表示的對多樣化的追求也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們寧可理解為是他的一時之言,因為,從他的一些具體作品來看,也是並不缺少「蔬筍氣」的。話又回到志南的這一首詩,朱熹稱贊其沒有蔬筍氣,也是從士大夫的立場說的。這說明志南是詩歌創作上的多面手,不管有無蔬筍氣,僧人都能寫出好詩。

你看著縮寫一下吧=_=

⑼ 絕句(志南)

志南〈絕句〉詩賞析

◎初旭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郁。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拐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為拐杖,如沒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郁,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濕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濕」是似濕未濕,欲擾猶濕,濕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能為其詩作跋,在當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時的影響。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雲:「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鑒。」就是說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准,才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贊。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並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准。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並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鍾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獲。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⑽ 《絕句》志南的全文 翻譯

註:(前面先廢話一下,意思在最後面)

南宋志南和尚《絕句》賞析
絕句(古木陰中系短篷)
南宋• 僧志南

古木陰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
吹面不寒楊柳風。

【注釋】: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稱。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木植物,莖桿直立,長老了可做拐杖。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 使這位老和尚 游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橋東和橋西,風景未必有很大差別,但對春遊的詩人來說,向東向西,意境和情趣卻頗不相同。 "東",有些時候便是"春"的同義詞,譬如春神稱作東君,東風專指春風。詩人過橋東行,正好有東風迎面吹來,無論西行、北行、南行,都沒有這樣的詩意。
詩的後兩句尤為精彩:"杏花雨",早春的雨"楊柳風", 早春的風。這樣說比"細雨"、"和風"更有美感,更富於畫意。楊柳枝隨風盪漾,給人以春風生自楊柳的印象稱早春時的雨為"杏花雨", 與稱夏初的雨為"黃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南宋初年,大詩人陸游已將杏花和春雨聯系起來。 "沾衣欲濕",用衣裳似濕未濕來形容初春細雨似有若無,更見得體察之精微,描模之細膩。試想詩人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不覺有一絲兒寒意,這是怎樣不耐心愜意的春日遠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這樣興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賞下去,到他想起應該歸去的時候,怕要體力不支,連藜杖也扶他不動了吧?不必多慮。 詩的首句說:"古木陰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嗎?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那小船偏激在溪水邊老樹下,正待他解纜回寺呢。

志南〈絕句〉詩賞析

◎初旭

古木陰中系短篷,杖藜扶我過橋東。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在《宋詩紀事》中,志南僧就留有這麼一首詩,且還沒有實質性的題目,只是借詩的形式題了一個不關意旨的詩題。然而就是這一首詩才使後人知其名,尤其是詩的後兩句寫二月天的輕柔涼美,生動而活脫,遂成為千古名句。

詩寫的是二月天里的真切感受。蒼拙古木林中,於岸邊樹陰之處停下小船,繫上纜繩,然後登上河岸。「短篷」即小舟。此一句開篇,似乎氣氛有些陰郁。古木濃陰,置身其中,四圍不免充溢頹腐之氣,還會使人想起有古木便會有悲鳥,「悲鳥號古木」,似乎已經是定勢了的一種意象組合。然而詩僧卻就此打住,只是「古木陰中」,點到為止,化腐朽為神奇,不偏不倚地撐出一隻小船來,且不緊不慢,停停當當地系在岸邊,悠悠之中,很有方寸。雖不是「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儲光羲《釣魚灣》)般的旖旎與幽麗,但卻也別有一種清涼幽靜的美感,系舟後,詩僧拄著藜杖,踏上小橋,奔橋東而去,古木斑駁,水流汩汩,似乎能聽到詩僧拄藜杖系板橋的篤篤之聲;身影蕭疏,一步步,隱入了橋東那另一個世界裡。「杖藜」即為拐杖。宋代秦觀《寧浦書事》詩之五曾有「身與杖藜為二,對月和影成三」句,將杖藜和自身來了一個意識的平等,互為依託。

志南此詩更絕,杖藜在他意識中已遠沒有了「我扶」之作用,也沒有「互扶」之作用,倒是反過來了,是「杖藜扶我」,詩僧自己成了不是杖藜的的杖藜,這是怎麼回事?實際上,志南此說才正和常道。在平常人看來,拐杖是人扶著走路的,可正是靠人扶,拐杖才成為拐杖,如沒有了人,拐杖何以得立,人可以不扶杖,但杖必須得扶人。因此,不是人扶杖藜,而是杖藜扶人,自然便是「杖藜扶我過橋東」了。禪者的觀物方式,表面看去有悖邏輯和常理,但正是這種反常,才構成了神詩的奇趣,最終又歸合常道。這其中,是深契事理的,只不過是比常人更深入一層,更有曲折之感。這就是禪家所說的「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的意蘊與真諦。

在帶著節奏的「篤篤」聲中,杖藜扶著詩僧從橋西來到了橋東。橋東橋西,似乎給人兩個世界之感,那邊還是古木垂垂,濃陰鬱郁,而這邊卻是杏花春雨,楊柳和風。「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兩句是說在二月天里,沾人衣服直要潮濕的,是那杏花開時常下的杏花雨;吹人臉面而不覺寒冷的,是那楊柳樹中吹來的楊柳風。「杏花雨」是指清明時節杏花盛開,細雨潤澤的景象。「欲濕」是似濕未濕,欲擾猶濕,濕而不沾,沾而不淋的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正是杏花雨帶給人輕夢一般的愜意和融洽。更兼那使柳絲依依,輕柔和煦,吹在臉上涼美而不寒冷的二月春風,真正構成了一個如詩如夢的境界。人置其中,看如煙杏花,如線楊柳;感如酥細雨,如絲和風,也正如蟬翼紗幕之後,欣賞明眸流睇之美,表達了對大自然的一種特殊感情。

宋人趙與虤《娛書堂詩話》卷上載:「僧志南能詩,朱文公嘗跋其卷雲:南詩清麗有餘,格力閑暇,無蔬氣。如雲:「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予深愛之。」朱熹能為其詩作跋,在當時實屬不易,於此也可看出志南詩在當時的影響。朱熹以這首〈絕句〉為例,說其詩「無蔬氣」。宋人論僧詩,「無蔬筍氣」似乎是最高境界。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卷五十七引《西清詩話》雲:「東坡言僧詩要無蔬氣,固詩人龜鑒。」就是說僧詩要具清撥之韻,有本分家風,水邊林下氣象。看來志南此詩頗合標准,才贏得凡事講究標準的朱熹的稱贊。

實際上,有無「蔬筍氣」並不見得是論僧詩的最高標准。僧也罷,俗也罷,在詩之真諦上並沒有截然界限,「真詩人必不失僧侶心,真僧侶亦必有詩人心。」(錢鍾書《談藝錄》八八引法國白瑞蒙《詩醇》語)志南此詩被人稱賞,主要還是於平常景物中寫出了一種詩趣,或是禪趣。那種橋東橋西的不同境界,那種「枝藜扶我」的反常合道,那種杏花雨、楊柳風的柔美清麗,既是平常的,又是滿含詩味的。誠如錢鍾書先生在《談藝錄》中所說:「平常非即慣常。譬如人莫不飲食,而知味者則鮮。凝神忘我而自覺,則未忘我也;及事過境遷,亡逋莫追,勉強揣摹,十不得一。微茫渺忽,言語道窮,故每行而不能知,知而不能言,不知其然而然。」同是平常景,不同的人便會有不同的「言」,取得不同的審美收獲。成佛成魔一念間,志南留下一首好詩,正是他橋東到橋西知其然而然的緣故。

終於說完了,意思其實就是:乘小船沿溪水而來,我扶杖東行,一路紅杏灼灼,綠柳翩翩, 細雨沾衣,似濕而不見濕,和風迎面吹來,楊柳枝隨風盪漾,不覺有一絲兒寒意。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