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

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1 02:29:54

『壹』 古箏名曲《高山流水》欣賞心得

中國古典音樂十大古箏名曲---高山流水(欣賞)聽高山流水,盪塵世浮塵.

舉首望孤星,低頭撫古琴,高山流水吟不盡,空谷覓知音。。。一曲高山流水盡,伯牙鼓琴遇知音 !
*高山流水*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生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樂曲介紹《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樂曲賞析《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貳』 古箏曲目高山流水

有山東的,有河南的,有浙江的。
山東 《高山流水》:情感較強烈,速度也較快,刮奏較多,好像山間飛瀑,激流勇進...........
河南《高山流水》(又名《花流水》):沒彈過.........(明朗,開闊的)
浙江《高山流水》:較柔美,感情也更柔和,細膩,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速度也較慢像山間小溪,流水潺潺,柔和緩慢,............(典雅,舒展)

高山流水賞析 [轉]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樂曲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叄』 求高山流水(古箏曲)賞析

有一本書叫《錦瑟無端五十弦》(傾藍紫著)
里邊欣賞的不錯,感興趣可以看一下。
另外,找來一些內容,希望能幫到你;

高山流水最早流行於浙江南部一帶,後來成了在民間廣泛傳播的優秀箏曲。此曲運用了獨特的表現手法:如前半部分運用了有兩個高音的相隔兩個八度大撮,表現出高山雄渾、深沉、肅穆、高潔的神韻。而後半部分運用一連串帶有八度跳進的十六分音符和帶按滑不同力度的歷音括奏,形象地表現了潺潺流水和巍巍高山相映成趣的意境。幾個清澈透明的泛音,令人想起了山泉丁冬水花輕濺的景象。全曲氣勢宏大,意境深邃,卻又表現出秀麗、柔美的江南情調。

本篇文章來源於『中國古曲網 』原文鏈接:http://music.guqu.net/guzheng/50.html

浙江箏
浙江箏,即武林箏,又稱杭箏,流行於浙江、江蘇一帶。據傳在東晉時箏已傳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則更多見諸於詩詞文字。

傳統的浙江箏只有十五弦,身長1.1米左右,面板、背板為桐木,箏尾稍向下傾斜,調弦定音為五聲音階5 6123 5 612 3 56123;放在桌上坐勢(或立勢)彈奏。演奏時右手大指、食指、中指各戴牛角(或玳瑁)製成的甲片,現在則有所改變,箏的共鳴箱的長度增至1.65米左右。後岳山改為S型,弦數增至為21根(音域擴展成四個八度,音程由D—d3);弦的質地由絲弦改為鋼絲外纏尼龍絲的粗細不同的系列箏弦。彈奏時戴的甲片由皮套固定改為膠布固定。甲片多用玳瑁製成。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我們可以明顯地從《將軍令》和《月兒高》這兩首浙江箏曲中看到,前者以「搖指」模擬了號角聲聲的長嘯;後者則以「搖指」表現了連綿不斷的歌聲。

浙江箏曲和過去流行的一種說唱音樂「杭州灘簧」有深厚的血緣關系。杭州灘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種基本唱腔,箏作為伴奏樂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漸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點』」演奏手法,從技巧的角度來看,在其他流派的箏樂中也有所採用,但不像浙江箏用得突出,明顯的形成了一種演奏上的特點,並有了專稱。「四點』」手法在浙江箏中的運用經常給人以活潑明快的感覺,在現代創作的一些箏曲中,也常採用這一手法。

浙江箏曲和江南絲竹有著密切的聯系,曲目有許多是相同的。江南絲竹明朗、細膩、綺麗、幽雅,在浙江箏曲中,像《雲慶》、《四合如意》等比較多的保留了江南絲竹音樂早期的形態,有清香的泥土氣息,「四點』」手法的運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輕快的節奏,速寫了一幅幅江南水鄉的民俗畫。

浙江箏曲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些優秀的傳統古曲,樂曲以移植琵琶曲為多。如《月兒高》、《將軍令》、《海青拿天鵝》等等,「凡十三套,無一不能」。這些樂曲所表現的題材范圍比較廣,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較豐富,像雙手抓箏的技巧,在1814年榮齋所編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記錄了雙手抓箏的手法,浙江箏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輩蔣蔭樁先生,在二十年代使用了這一手法; 浙江箏以「弦索十三套曲」和「江南絲竹』、「杭灘」為源,故曲目的板數已突破了六十八板的體系。樂曲也由單一的樂思發展到復雜的樂曲結構。在演奏風格上,一般節律都比較明快、流暢秀麗。同時,又由於浙江箏所表現的題材內容比較廣,手法比較豐富,因而在風格表現上並未完全單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傳很廣,而最早流傳於浙江一帶,是浙江箏人在傳授時的重要曲目。《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繪景寫意的作品,音韻鏗鏘古樸。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為知音的故事相聯系。

浙江箏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調上毫無共同之處,只是同名異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箏曲中,如河南《南陽板頭曲》有稱之為《高山流水》的;山東的《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有稱《四段曲》、《四段錦》的,亦有稱《高山流水》的。

僅供參考。

『肆』 關於古箏曲高山流水聽後感

還是上初中的時候我偶然在一本叫做《人類探索的腳步》書時看到了有關中國的一首古典民族曲子《流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的事,我當時很有一種民族自豪感,想聽聽到底是什麼能擔負起人類文明和與可能的外星生物文明之間大使的作用,但是在自豪中國的音樂可以代表「人類文明」精華的同時我為是一個中國人到了15歲才能從它國翻譯過來的文字中知道我們自己民族文明中的精品時我有一種恥辱感。到今天我22歲零340天的時候我才真正有機會去接觸這些民族文化的瑰寶,我在惋惜的同時非常贊同在大學生中開展這樣的教育和修養塑造。愛國心,個人的生活情趣,甚至人生哲學都有可能發生很大的改變。
或許因為非主觀的原因我們這一代大多數失去了與音樂這一人類靈魂的代言聯姻的機會,我們沒有錢買樂器,我們沒有人教,甚至我們總 開始就不知道音樂除了兒童歌曲和國歌以外還有古典,現代;中國,外國的區別。就像我大概是14歲的時候聽一首鋼琴曲時問母親為什麼沒有人唱一樣,這些都是我們的悲劇。雖然那次我聽說了《流水》一曲但是對中國古典民族音樂依然只是一個輪廓和數字上的認識,後來學歷史慢慢知道了《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講的是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色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這首曲子柔內有剛,靜中有急,給人以定心定神的感覺,明確地體現了自然生靈的安寧,與世隔絕的仙境,不摻雜任何煩惱憂愁。」本曲音調舒緩,猶如水花飛濺,高山流水,韻律和諧,好像身臨其境,在此我想到古人彈曲吟詩,喝著美酒,對月當歌的情景,真是讓我感慨萬分。
聽這首曲子,讓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為人的義氣道理,更給為了我一種平和心理的啟示,我們在人類文明的面前尚且無知,當你在黑夜聽完此曲仰頭夜空繁星的時候你會感慨我們在宇宙的面前更是不值一提,所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人生外物,親近自然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和諧境界。
我不知道作者在那個沒有多少外界誘惑的遙遠年代達到那種「超脫」,平靜,與自然和諧,與人情平和相處的境界是不是需要非凡的「敏銳情感」,但是我敢說在他們的時代,人與自然的矛盾依然是激勵無比的,要達到那種修養境界不是其人刻意的追索,而正是音樂本身讓他具有了那種意識。
我們的社會現在被「浮躁」的氣氛籠罩,講求與自然,人情和諧的修養也幾乎只能成為一種一相情願的夢想,或者僅僅是人們意識中的一種遙遠的傳說。「快餐文化」,「商業文學」給幾乎所有的「作品」塗飾上了「流行」的印象,一時間我們在流行中卻找不到流行本身了。
我們是渺小的,我們本身也已天生地丟失了「和諧」的潛質,只願望的是在知道了我們遙遠的同脈文明中曾有那麼一些追求「平和」,「完美」的人給我們留下了一些不知道是為了他們自己,還是為了「啟示」我們的嘗試。我只能說感謝他們,並且乞願我們的後半生有更多的人能有機會躲在喧囂的城市的角落在黑夜裡看著天空聽這一首《高山流水》。

『伍』 怎麼欣賞古箏高山流水怎樣能從曲調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呢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陸』 古箏曲《高山流水》描寫的是什麼景色,我要寫作文,幫個忙吧,美一點的

樂曲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柒』 如何欣賞音樂,如古箏曲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賞析 [原創]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

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

「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

「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

「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

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

《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

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

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

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

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

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

樂曲賞析

《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
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
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
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
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
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
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
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
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
《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捌』 古箏曲「高山流水」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請問是哪個派別的?有山東的,有河南的,有浙江的。山東 《高山流水》:情感較強烈,速度也較快,刮奏較多,好像山間飛瀑,激流勇進........... 河南《高山流水》(又名《花流水》):沒彈過.........(明朗,開闊的)浙江《高山流水》:較柔美,感情也更柔和,細膩,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速度也較慢像山間小溪,流水潺潺,柔和緩慢,............(典雅,舒展)高山流水賞析 [轉] 做為古箏曲,高山流水為代表曲目。但高山流水最普遍的是三個版本,一個是山東箏派,一個是浙江箏派,還有一個就是河南箏派。之所以是三個版本,是因為曲調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的不同。「齊魯大板」的山東箏派:演奏時,大指使用頻繁,剛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連「托」演奏的下花指為多;而 左手的吟揉按滑則剛柔並蓄,鏗鏘,深沉,其演奏風格純朴古雅。「中州古調」(或稱「鄭衛之音」)的河南箏派[/b]:河南箏在演奏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右手從靠近琴碼的地方開始,流動的彈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時,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顫,音樂表現很富有戲劇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箏中,把這一技巧稱為「游搖」。其中尤以左手的滑按(左手按至音位,彈弦時略退少許,迎音迅速滑上,敏越無跡)、小顫(顫音細密緊促)、滑顫(邊沿邊顫)、大顫(顫幅闊大,動宕有情)等招法最有特色。在演奏風格上,不管是慢板或是快板,亦無論曲情的歡快與哀傷,均不著意追求清麗淡雅、纖巧秀美的風格,而以渾厚淳樸見長,以深沉內在慷慨激昂為其特色。在傅玄《箏賦.序》中對河南箏曲的評價是「曲高和寡,妙技難工」。「武林逸韻」的浙江箏派[/b]:演奏特點有「大指搖」、「快四點」、「夾彈」、「提弦」等技法,並借鑒、學習、融匯了琵琶、三弦、揚琴乃至西洋樂器的演奏技法, 浙江箏中「搖指」的運用是以大指作細密的搖動來演奏,其效果極似弓弦樂器長弓的演奏。嚴格來說,這是在其他流派的傳統箏曲中所沒有的,因為在其他流派所稱的「搖指」或「輪指」實際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箏的「搖指』則顯示了它自身的特點而有別於其他流派。但浙江箏派的高山流水曲調優美。在最開始,右手跨三個八度同時表現山的庄嚴和水的清亮。曲中部右手如水般流暢,左手在低音位置的配合如山聳立其間。後半部用花指不斷劃奏出流水沖擊高山的湍急。最後用泛音結尾,如水滴石般的柔和清脆。《高山流水》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種譜本。有琴曲和箏曲兩種,兩者同名異曲,風格完全不同。古代琴曲。戰國時已有關於高山流水的琴曲故事流傳,故亦傳《高山流水》系伯牙所作。樂譜最早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此譜之《高山》、《流水》解題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至來分高山為四段,流水為八段。」兩千多年來,《高山》、《流水》這兩首著名的古琴曲與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一起,在人民中間廣泛流傳。隨著明清以來琴的演奏藝術的發展,《高山》、《流水》有了很大變化。《傳奇秘譜》本不分段,而後世琴譜多分段。明清以來多種琴譜中以清代唐彝銘所編《天聞閣琴譜》(1876年)中所收川派琴家張孔山改編的《流水》尤有特色,增加了以「滾、拂、綽、注」手法作流水聲的第六段,又稱「七十二滾拂流水」,以其形象鮮明,情景交融而廣為流傳。據琴家考證,在《天聞閣琴譜》問世以前,所有琴譜中的《流水》都沒有張孔山演奏的第六段,全曲只八段,與《神奇秘譜》解題所說相符,但張孔山的傳譜已增為九段,後琴家多據此譜演奏。另有箏曲《高山流水》,音樂與琴曲迥異,同樣取材於「伯牙鼓琴遇知音」。現有多種流派譜本。而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則是浙江武林派的傳譜,旋律典雅,韻味雋永,頗具「高山之巍巍,流水之洋洋」貌。山東派的《高山流水》是《琴韻》、《風擺翠竹》、《夜靜鑾鈴》、《書韻》四個小曲的聯奏,也稱《四段曲》、《四段錦》。河南派的《高山流水》則是取自於民間《老六板》板頭曲,節奏清新明快,民間藝人常在初次見面時演奏,以示尊敬結交之意。這三者及古琴曲《高山流水》之間毫無共同之處,都是同名異曲,風格也完全不同。樂曲賞析《流水》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抒發了志在流水,智者樂水之意。流水:古琴曲,樂曲充分運用「泛音、滾、拂、綽、注、上、下」等指法,描繪了流水的各種動態。第一段:引子部分。旋律在寬廣音域內不斷跳躍和變換音區,虛微的移指換音與實音相間,旋律時隱時現。猶見高山之巔,雲霧繚繞,飄忽無定。第二、三段:清澈的泛音,活潑的節奏,猶如「淙淙錚錚,幽間之寒流;清清冷冷,松根之細流。」息心靜聽,愉悅之情油然而生。第三段是二段的移高八度重復,它省略了二段的尾部。第四、五段:如歌的旋律,「其韻揚揚悠悠,儼若行雲流水。」 第六段:先是跌岩起伏的旋律,大幅度的上、下滑音。接著連續的「猛滾、慢拂」作流水聲,並在其上方又奏出一個遞升遞降的音調,兩者巧妙的結合,真似「極騰沸澎湃之觀,具蛟龍怒吼之象。息心靜聽,宛然坐危舟過巫峽,目眩神移,驚心動魄,幾疑此身已在群山奔赴,萬壑爭流之際矣。」(見清刊本《琴學叢書·流水》之後記,1910年)第七段:在高音區連珠式的泛音群,先降後升,音勢大減,恰如「輕舟已過,勢就倘佯,時而餘波激石,時而旋洑微漚。」(《琴學叢交·流水》後記)第八段:變化再現了前面如歌的旋律,並加入了新音樂材料。稍快而有力的琴聲,音樂充滿著熱情。段末流水之聲復起,令人回味。第九段:頌歌般的旋律由低向上引發,富於激情。段末再次出現第四段中的種子材料,最後結束在宮音上。八、九兩段屬古琴曲結構中的「復起」部分。尾聲情越的泛音,使人們沉浸於「洋洋乎,誠古調之希聲者乎」之思緒中。《流水》一曲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玖』 古箏曲《高山流水》的介紹

《高山流水》,為中國十大古曲之一。「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此曲為古琴曲,唐代分為《高山》、《流水》二曲。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高山流水》原為一曲,自唐代以後,《高山》與《流水》分為兩首獨立的琴曲。其中《流水》一曲,在近代得到更多的發展,曲譜初見於明代《神奇秘譜》(朱權成書於1425年)。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曾被錄入美國太空探測器「旅行者一號」的金唱片,並於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茫茫宇宙尋找人類的「知音」。

(9)古箏曲高山流水賞析擴展閱讀:

歷史

《列子·湯問》版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gèng)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列子·湯問》版: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他的琴術很高明,鍾子期則善於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高山。鍾子期高興地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大山!」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到了汪洋的江海!」伯牙每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從琴聲中領會到伯牙所想。

有一次,他們兩人一起去泰山的北面遊玩,游興正濃的時候,突然天空下起了暴雨,於是他們來到一塊大岩石下面避雨,伯牙心裡突然感到很悲傷,於是就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起來。開始彈連綿細雨的聲音,後來又彈大山崩裂的聲音。每次彈的時候,鍾子期都能聽出琴聲中所表達的含義。伯牙於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想像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你的聽力!」

《呂氏春秋·本味》版

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shāng)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譯文

《呂氏春秋·本味》版:

大凡賢德之人的品德,是有辦法了解的。伯牙彈琴,鍾子期聽他彈奏。剛彈琴時表現出攀登大山的志向,鍾子期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泰山一樣高大。」過了一會兒,琴聲表現出了隨流水常進不懈的志向,鍾子期再一次說:「彈琴彈得真好啊!好像長江黃河一樣激盪。

」鍾子期死後,伯牙摔破琴,拉斷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為之彈琴的人了。不是只有彈琴像這樣,賢德的人也這樣。即使是有賢德的人,如果不以禮相待,賢德的人如何盡忠呢?這就如同駕馭不好,良馬也不能跟隨他跑千里遠一樣。

『拾』 古琴曲或古箏曲《高山流水》的聽後感

「高山流水」最先出自《列子?湯問》,傳說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鼓琴而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 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生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後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或知己。
伯牙與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盡人皆知,伯牙彈的是古琴,傳世作品中常見的曲目分為《高山》、《流水》兩曲,其中尤其以《流水》更為人們所熟知,當代幾乎所有琴家都對此曲下過不少的功夫。雖然古琴曲中也有命名為《高山流水》的曲目,但是很少有人演奏,聽到的錄音版本也很少見。《流水》一曲最早見於《神奇秘譜》,但現在流傳最廣的是張孔山所傳的《七十二滾拂流水》。曲中極盡煙波浩淼、活潑瀠洄之致。如今此曲已成為古琴的代表性作品,就如同提及崑曲必談《牡丹亭》一樣。此曲雖然有名,但本人認為如今有些琴人的演繹未免有落俗之嫌,過分強調演奏技巧的展示,過分突出流水的激湍跳躍,而缺乏了精神上的感悟。如果只是刻意在琴弦上再現流水的形象,未免缺乏中國文人很重視的一種人文情懷。
古箏《高山流水》有多個版本傳世,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是浙江箏派的版本;另外山東箏派的《高山流水》也經常被提及,很多教材上經常分析這首作品;河南箏派的作品也是很能體現本流派特點的。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