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0 23:48:09

⑴ 樹樹皆秋色 山山唯落暉的賞析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

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出自:《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原文: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

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諸多獵物回歸家園。

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1)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應該就是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的時候。

解讀:

身臨其境的王績,他的感受遠不能象田園詩人那樣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油然而生的卻是某種茫然若失、孤獨無依的情緒。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這最後兩句完全道出詩人內心的苦悶和悵惘,既然在現實中找不到相知相識的朋友,那就只好追懷伯夷、叔齊那樣不食周粟、上山釆薇的隱逸之士。

有人評曰:"讀《野望》篇,固知高士胸襟,超然物外,一腔隱情。千古自有知己。"((刪補唐詩選脈箋釋會通評林》)正深得本詩的主旨。

本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以情寫景、借景言情的層層深化描寫,把詩人的孤寂彷徨之情與籠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的聯結起來,給讀者帶來直覺的藝術觀感和美的愉悅。

詩中所蘊含的不盡之意,更使人們長久地咀嚼、回味。全詩語言質直清新,自然流暢,言淺味深,句句有力,為唐詩及後代詩歌語言的創新開辟先路。

作者介紹:

王績(約589—644),字無功,號東皋子,古絳州龍門縣(山西萬榮縣通化鎮,通化鎮1972年由河津縣劃入萬榮縣)人,唐代詩人。隋末舉孝廉,除秘書正字。

不樂在朝,辭疾,復授揚州六合丞。時天下大亂,棄官還故鄉。唐武德中,詔以前朝官待詔門下省。貞觀初,以疾罷歸河渚間,躬耕東皋(今宿州五柳風景區),自號「東皋子」。

性簡傲,嗜酒,能飲五斗,自作《五斗先生傳》 ,撰 《酒經》 、《酒譜》 ,注有《老》、《庄》。其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高風。

律體濫觴於六朝,而成型於隋唐之際,無功實為先聲。王績當官的時候,因酒醉而失職,鄉人都嘲笑他。

王績就託名無心子,風趣地說:「無心子旅居越國,越王不知道他是個品德高尚的人,就勉強他做官,他面無喜色。

不久,無心子以行為不正聞名,越王便罷免了他的官職,他面無怒色。被罷退後,無心子就去到茫茫的原野,經過動城時見到機士。

機士拍著大腿說:「您這樣有賢德的人因為獲罪被罷免了嗎?」王績回答說:」您聽說過蠻蠊氏的馬嗎?他的馬,有一匹頸上的毛是紅色的。

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奔跑起來像跳舞,終因累熱而死;有一匹頭沉重地向下垂,尾巴高高地向上揚,會踢會咬又會尥蹶子,被丟棄在野外,反而一年到頭都是膘肥體壯。

那鳳凰並不嫌惡棲息在山裡,蛟龍也不因盤曲在泥中而感到羞辱,君子不拘泥於潔行而招來禍患,不迴避污穢而善養精神啊。』」王績對待自己就是這樣。

⑵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十個字

賞析:

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績的代表作之一。

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

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陶潛《移居》),該多好!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借景抒情,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和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人的落寞心緒。

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山川籠罩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驅犢歸家,獵人滿載而回,似乎興致盎然。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2)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野望》

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王績(584-664):字無功,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嘗居東皋,號東皋子。仕隋為秘書省正字,唐初以原官待詔門下省,後棄官還鄉。為人放盪不羈。徙倚:徘徊。③採薇:《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而食之。」

【譯文】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馬帶著鳥獸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詩句「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意思及全文賞析

作者:王績
出自唐朝詩人王績的《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賞析
《野望》寫的是山野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幾分彷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寫薄暮中所見景物:「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在這靜謐的背景之上,牧人與獵馬的特寫,帶著牧歌式的田園氣氛,使整個畫面活動了起來。這四句詩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然而,王績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後說:「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說自己在現實中孤獨無依,只好追懷古代的隱士,和伯夷、叔齊那樣的人交朋友了。
讀熟了唐詩的人,也許並不覺得這首詩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可是,如果沿著詩歌史的順序,從南朝的宋、齊、梁、陳一路讀下來,忽然讀到這首《野望》,便會為它的樸素而叫好。南朝詩風大多華靡艷麗,好象渾身裹著綢緞的珠光寶氣的貴婦。從貴婦堆里走出來,忽然遇見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樸素美就會產生特別的魅力。王績的《野望》便有這樣一種樸素的好處。
這首詩的體裁是五言律詩。自從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將聲律的知識運用到詩歌創作當中,律詩這種新的體裁就已醞釀著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問手裡律詩遂定型化,成為一種重要的詩歌體裁。而早於沈、宋六十餘年的王績,已經能寫出《野望》這樣成熟的律詩,說明他是一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這首詩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⑷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的翻譯

選自王績《野望》

翻譯: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回。

全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答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⑸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1、「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出自唐代詩人王績的《野望》。意思是——內
每一棵樹都凋謝容枯黃,每一座山峰都塗上落日的余暉。天空彷彿也比往日透明了許多,秋色像落入宣紙上的顏料,渲染出迷人的圖畫來。五葉楓或黃或紅,遠遠的望去,如一團火在漫山遍野地燃燒著,美得讓人禁不得要喊起來。尤其在黃昏時,嫣紅的落日,把它的光澤披在了這秋野的每一棵樹杈和葉子上,鋪在了起伏的山坡草地上,更是給秋天,增添了些許醉人的色彩。

2、附原文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⑹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描繪了一幅怎樣畫面!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光內與色,遠景與近景,靜容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出處:《野望》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

傍晚,我站在東皋向遠方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道該去哪個方向,層層的樹林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的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們驅趕著牛群返還了家園,獵人帶著獵物疾馳過我的身旁。大家彼此互不相識沒有話要講,我長嘯高歌,想一輩子就呆在這個地方。

(6)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詩歌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經過情──景──情這一反復,詩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層。這正符合律詩的一種基本章法。

⑺ 簡要分析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
運用動靜結合的表現手法,使詩內歌充滿面面感,突出了鄉村容氣息。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融情於景,描寫了漫山遍野,樹葉枯黃,更兼殘陽盡染的蕭瑟衰敗景象,景中寄寓了詩人孤獨落寞的情懷。總寫秋色,是靜景、遠景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寫牧人與獵馬,是動景、近景。

⑻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出自《野望》,是隋末唐初詩人王績的作品。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

全詩如下: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如下:

黃昏的時候佇立在東皋村頭悵望,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每棵樹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都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放牧的人驅趕著牛群回家,獵人騎著馬帶著獵物各自隨願而歸。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注釋如下:

東皋(gāo):詩人隱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徙倚(xǐyǐ):徘徊,來回地走。依:歸依。秋色:一作「春色」。

(8)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王績入唐後以秘書省正字待詔門下省,不久辭官還鄉。貞觀中出為太樂丞,旋又告歸。此詩當作於詩人辭官隱居東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時。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

首聯,景中含情,景中有人。我們先來看一下這幅圖景:傍晚時分,夕陽西下,天邊滿是煙霞,詩人獨自一人登上東皋極目遠望,左右徘徊不已,心裡默默念著曹操《短歌行》中的詩句——「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薄暮」交代時間,渲染氣氛,「東皋」點明地點,「徙倚欲何依」表明心態,復雜抑鬱。這兩句看似平平淡淡的敘述,卻把作者的心緒交代的一清二楚,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

頷聯,寫秋天山林之靜景,從正面進一步渲染作者的孤寂苦悶的心緒。詩人從眼見所見,給我們勾勒了一幅秋之晚景圖。一望無際的樹林都染上了暮秋時分憔悴枯黃的顏色,連綿起伏的群山在夕陽的映照下都染上了蕭瑟的暮光。看似安靜開闊的景象,卻給人一種荒涼落暮之感。

⑼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描繪了一幅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

此詩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版在閑逸的情調中,帶著幾分彷徨權,孤獨和苦悶,是王績的代表作,也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首聯借「徙倚」的動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寫來抒情;

頷聯寫樹寫山,一派安詳寧靜;頸聯中用幾個動詞「驅」「返」「帶」「歸」進行動態式的描寫,以動襯靜;尾聯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詩言辭自然流暢,風格樸素清新,擺脫了初唐輕靡華艷的詩風,在當時的詩壇上別具一格。

(9)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這首詩寫的是山野秋景。全詩於蕭瑟怡靜的景色描寫中流露出孤獨抑鬱的心情,抒發了惆悵、孤寂的情懷。「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邊地。

東皋,指他家鄉絳州龍門的一個地方。他歸隱後常游北山、東皋,自號「東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百無聊賴的彷徨心情。

⑽ 野望中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舉目四望,到處是一片秋色,在夕陽的余暉中越發顯得蕭瑟。描繪出一幅山家秋晚圖,光與色,遠景與近景,靜態與動態,搭配得恰到好處。

《野望》

唐代: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譯文:傍晚,我站在東皋向遠方眺望,我徘徊不定不知道該去哪個方向,層層的樹林染上了秋天的色彩,重重的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們驅趕著牛群返還了家園,獵人帶著獵物疾馳過我的身旁。大家彼此互不相識沒有話要講,我長嘯高歌,想一輩子就呆在這個地方。

(10)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賞析擴展閱讀

五言律詩《野望》作於王績歸隱之後,詩中描摹了一幅閑逸的山野秋景圖,抒發了作者自己淡淡的彷徨和苦悶之情,是王績的代表作。

詩的大意是這樣的:站在薄薄的暮色里,詩人百無聊賴地徘徊遠望,眼前的山山樹樹呈現出一片絢麗的秋色,夕陽余暉下顯得蕭瑟而又落寞。放牧的人驅趕著羊兒或者牛兒回家,騎馬的獵人收獲滿滿地走在歸途。

前後左右地看了看,竟然沒有一個熟識的人,只好長吟《採薇》里的詩句,打發這寂寥的時光。

東皋,是王績在家鄉隱居的地方。「徙倚」解釋為徘徊,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現了詩人百無聊賴的落寞心情。

接下來四句描寫了作者立於薄暮中所見的景物,夕陽西下,滿眼秋色里晚歸的人,互相打著招呼談笑風聲,一切看起來閑適而又和諧。這幅秋景圖里,有光有色,有遠有近,動靜合一,讓人迷戀,猶如身臨其境。

然而「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的心情是寂寞孤單的,所以他觸目所及的景緻,也便蒙上了一層郁悶和失落。

盡管王績處處效仿陶淵明,寄情山水,嗜酒並作《五斗先生傳》,臨終又學陶淵明,也為自己寫了墓誌銘。

但他隱居時的心態和陶淵明卻是有差別的,五柳先生「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那種喜悅之情,王績完全沒有。陶淵明投身田野,沉浸於農耕生活的樂趣,他也沒有。王績的隱居生活是優渥的,田園風光只是他無聊時的一種點綴和寄託。

他還不能象陶淵明那樣,從田園中找到慰藉,所以他「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也許《詩經·召南·草蟲》中「陟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見君子,我心傷悲」的情愫,大概很能概括詩人當時缺少知音無人知心的傷感吧。

王績這首詩,用詞全無華麗之句,其樸素自然讓人拍手叫好。詩人站在暮色里,目光所及之景物,一一道來,不加修飾如同白話,卻趣味天成。篇末的感慨,也便水到渠成,全無雕琢堆砌詞藻之感。

這樣自然散發的樸素之美,擊破了南朝詩「華靡艷麗」給人留下的脂粉氣和庸俗味,如同一位荊釵布裙的村姑迎面走來,讓人頓生耳目一新之感,這正是《野望》的魅力所在。

律詩醞釀於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等人,定型於初唐沈佺期、宋之問之手,而王績早於沈、宋六十餘年就寫出了這首成熟的律詩,足以說明王績是個勇於嘗試新形式的人。

仔細分析這首詩的體裁結構,其首尾兩聯抒情言事,中間兩聯寫景,全詩呈現一種「情——景——情」的反復之美,進一步深化了詩歌的意境,其章法與律詩完全吻合。也正因此,王績被推為五言律詩的奠基者,他在詩歌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