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中國詩詞名句鑒賞辭典

中國詩詞名句鑒賞辭典

發布時間: 2021-02-10 21:18:06

A.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這名句話是什麼意思

《不第後賦菊》

【作者】黃巢【朝代】唐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白話翻譯:

等到秋天九月重陽節來臨的時候,菊花盛開以後別的花就凋零了。

盛開的菊花璀璨奪目,陣陣香氣彌漫長安,滿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黃如鎧甲般的菊花。

根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引《清暇錄》關於此詩的記載,此詩是黃巢落第後所作。黃巢在起義之前,曾到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但沒有被錄取。科場的失利以及整個社會的黑暗和吏治的腐敗,使他對李唐王朝益發不滿。考試不第後,他豪情倍增,借詠菊花來抒寫自己的抱負,寫下了這首《不第後賦菊》。

(1)中國詩詞名句鑒賞辭典擴展閱讀

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徵,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像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B. 中國歷代詩詞名句鑒賞大辭典的介紹

《中國歷代詩詞名句鑒賞大辭典》一書,為讀友提供了中國詩歌的體律常識。可供古典文學愛好者、文藝工作者、教師、學生家長及熱愛中國文化的讀者使用。

C. 幫忙把秦觀《踏莎行》賞析一下

【砌成此恨無重數】一個「砌」字,將那無形的傷感形象化(即將無形變為有形回),好像還可以重重答累積,終如磚石壘牆般築起一道高無重數、沉重堅實的「恨」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春寒料峭時節,獨處客館,念往事煙靄紛紛,瞻前景不寒而慄。一個「閉」字,鎖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館門,也鎖住了那顆欲求拓展的心靈。更有杜鵑聲聲,催人「不如歸去」,勾起旅人愁思;斜陽沉沉,正墜西土,怎能不觸動一腔身世凄涼之感。詞人連用「孤館」、「春寒」、「杜鵑」、「斜陽」等引人感發,令人生悲傷心景物於一境,即把自己的心情融入景物,創造「有我之境」。又以「可堪」二字領起一種強烈的凄冷氣氛,好像他整個的身心都被吞噬在這片充斥天宇的慘淡愁雲之中。

D. 山水田園詩有哪些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明月松間回照,清泉石上流。
渭城朝答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
坐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烯.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
野曠沙岸凈,天高秋月明。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
好多,好多。。。。。

E. 簡述查檢詩詞文句的主要途經 舉例說明

查詩詞出處

1利用類書主要有《佩文韻府》、《駢字類編》、《藝術類聚》、《初學記》、《文苑英華》、《古今圖書集成》、《淵鑒類函》等。
2利用索引主要有《十三經索引》、《唐宋名詩索引》、《漢詩大觀索引》、《李白歌詩索引》、《杜詩引得》等。
3利用詞典主要有《辭源》、《辭海》、《中文大辭典》、《大漢和辭典》、《詩詞曲語辭匯釋》、《古代詩詞曲名句選》、《古書典故辭典》、《唐詩鑒賞辭典》、《漢語成語辭典》、《辭通》等。
4利用詩詞總集主要有《詩經》、《楚辭》、《玉台新詠》、《樂府詩集》、《全唐詩》、《全五代詩》、《宋詩鈔》、《全金詩》、《元詩選》、《明詩綜》、《清詩別載集》、《花間集》以及《全宋詞》、《詞綜》、《歷代詩余》、《全清詞鈔》等。
查文句出處

1利用類書、政書主要有《佩文韻府》、《駢字類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古今圖書集成》、《通典》、《文獻通考》等。
2利用索引主要有《十三經索引》、《文選索引》、《荀子引德》、《莊子引得》、《墨子引得》、《世說新語引得》、《呂氏春秋通檢》、《資治通鑒索引》、《中國小說戲曲詞彙研究辭典綜合索引篇》、《中國古典戲曲語釋索引》、《元曲常用語匯索引》、《紅樓夢語匯索引》、《中國隨筆索引》、《宋代文集索引》等。
3利用詞典主要有《辭海》、《辭源》、《中文大字典》、《大漢和辭典》、《漢語成語詞典》、《古書典故辭典》、《辭通》、《恆言錄、恆言廣證》等。
4利用文學總集主要有《文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駢體文鈔》、《文苑英華》、《全唐文》、《宋文鑒》、《遼文匯》、《元文類》、《明文海》、《清文匯》以及《全元散曲》、《歷代賦匯》等。
查佚文

1利用類書、政書主要有《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冊府元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以及《通典》、《文獻通考》等。
2利用叢書輯佚叢書主要有《玉函山房輯佚書》、《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歷代文紀》、《漢學堂叢書》、《古佚叢書》、《墨海金壺》、《經典集林》、《鳴沙石室佚書》、《古小說鉤沉》等。、「圖書」一詞的最早出處及有關論述問題有位剛工作的圖書管資料員想知道「圖書」一詞的最早出處及有關論述1、檢索途徑一試查《辭海》檢索結果【圖書】①指地圖和法令、戶籍等文書。《史記〃蕭相國世家》「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參見「圖籍①。②籍期刊畫冊圖片等出版物的總稱。③謂河圖洛書。《漢書〃五行志中》「河洛出圖書。」④私章。鞠履厚《印文考略》「古人於圖畫書籍皆有印以存識遂稱圖書印。故今呼官印仍曰印呼私印曰圖書。」

F. 如何准確把握古詩詞中的思想感情

中國古典詩歌欣賞「六法」

中國古典詩歌以其獨具特色、卓爾不群的品質和渾然天成、匠心獨運的形式,吸引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的目光,也傲視著各領風騷、才人輩出的世界文壇。
意境優美使她令人神往,含蓄雋永使她魅力倍增;然而,含蓄和費解似乎是孿生兄弟,意境和想像從來就難以割捨。
怎樣掃清文字障礙,品味她的深邃底蘊?如何身臨其境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本文試圖以六點十八個字解答以上問題。

一、審標題

古今的文字距離讓現代人難懂古典詩歌,面對這個難以讀懂的美人, 我們怎樣體察她的內心呢?首先我們可以洞察她的眼睛——標題——來走進她的心靈。人常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而標題便是文章的眼睛,因為標題不僅能吸引讀者,而且能揭示內容,揭示主題。
但人們往往急於抓住這個美人的心而忽略她明眸的表白。成人教幼兒,往往以「床前明月光」作開頭,忽略了標題「靜夜思」;同學們分析,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對詩句的理解上,冷落標題是常見的情況。為什麼不仔細分析標題呢?事實上,古詩的標題對詩章的內容往往有統攝作用,標題吐露著詩文的心聲。搞清標題的含義,也就初步了解了詩文的內容。當然,像《詩經》那種將首句作標題的情況除外。
「審標題」的「審」,意思是仔細看,這要求讀者不僅要重視標題,而且要全面分析標題,並加入適當的推理想像。
現代漢語語法根據單句的結構,將單句劃分為主謂句和非主謂句兩大類。我們不妨將古典詩歌的標題分為有動詞的和沒有動詞的兩大類,沒有動詞的標題僅佔一少部分。試以當今普遍認可的《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1983年版)為例,沒有動詞的標題佔全書總數的22%。盡管這一數據是來自對唐詩局部的分析,但它是對古典詩歌精華的統計,所以應該是具有代表性的。
沒有動詞的標題往往是名詞性的,這些標題很直接地表明作者吟誦的對象:或是人物,如《漁翁》(柳宗元)、《蜀相》(杜甫);或是時間,如《月夜》(杜甫)、《春曉》(孟浩然);或是地點,如《烏衣巷》(劉禹錫)、《石頭城》(劉禹錫);或是自然景物,《霜月》(李商隱)、《江雪》(柳宗元)。詩歌是宣洩感情的載體,不論詩人以何為題,他都會把自己的感情灌注其中,所以這種無動詞標題之所示既是詩人描寫的對象,又是詩人感情的寄託。欣賞者在明確標題含義的基礎上必須進一步思考:面對這些吟誦對象,作者會抒發怎樣的情懷?相對而言,這類標題的數量較少,理解也較容易。
絕大多數標題是帶有動詞的,這類標題中,有的只有一個動詞,如《登高》(杜甫)、《閨怨》(王昌齡);有的有多個動詞,如《經下邳圯橋懷張子房》(李白)、《聞樂天授江州司馬》(元稹)。多個動詞,有的陳述同一個主語,有的陳述不同的主語。這個問題將在「找動詞」中詳細闡明。
除辨清標題有無動詞之外,還有重要的一點:對標題的斟酌應貫穿在對詩篇的整體把握中,即在理解具體詩句時也應把標題的因素考慮在內。
試以孟郊《登科後》為例來看審標題對理解詩歌主旨的作用。「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盪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標題「登科後」已明確告知本詩所寫內容為歷盡寒窗之苦、終奪科舉之冠以後的情形。不看詩句,單看標題,讀者便可想像到那種「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無比喜悅之情。那麼詩句中「齷齪」、「放盪」兩個關鍵詞的含義應有別於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昔日齷齪」應是登科前的困窘;「今朝放盪」應是登科後的得意。「齷齪」、「放盪」也就不再是貶義詞。有標題的提示,全詩洋溢著的金榜題名後的那種得意、欣喜之情便不難把握。
相反,如果不審標題,對主旨的理解便要大打折扣,甚至曲解。試看:「海燕西飛白日斜,天門遙望五侯家。樓台深鎖無人到,落盡東風第一花。」——日斜時分海燕向西飛去,遙望京城禁門外的王侯府,「重樓閑閉,無人居住」,只有花兒在寂寞的東風里落盡。這是一首不太難懂的寫景詩。但看過了標題,會發現它的主旨不那麼簡單。「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隴因題」——有一位異鄉人因想在長安居住卻不得而暫游於隴一帶,於是有感賦詩一首。弄清了標題的含義,便可領悟那西飛的海燕正是在長安找不到棲身之地的寒士,他在百鳥歸巢的傍晚只能望著長安城那些長期無人居住的高樓深院而煢煢遠飛。這首既表達卜居不遂、薄游隴之客黯然神傷之情,又反映「唐王室衰敗沒落」現實的托諷詩,只有在弄清標題的前提下才能准確理解其主旨。
總之,「審標題」既是一種方法,又是一種觀念。欣賞者對標題重視起來,事情就好辦得多。

二、找動詞

這是掃清古詩文字障礙的關鍵,也是欣賞古詩六法中最重要的一法。這種方法不僅適用於理解標題,更適於理解詩句。
為什麼要找動詞呢?
首先,詩歌作為一種文學樣式,具有觀照人類自身、觀照自然的特點。這種觀照體現在對自身和自然呈現狀態、發展變化的體驗上。而動詞是表示人或事物動作行為、心理活動或發展變化的詞,所以動詞是最能表現人類對自身和自然進行體驗的詞。
其次,古詩句的章法雖有別於古散文,但也有相同之處。這種相同之處在於,一般情況下,不省略謂語,而動詞是充當謂語的主力軍。所以在古詩中一般不省略動詞。因此,抓住最有表現力又極少被省略的動詞無疑是清除文字理解障礙的關鍵。
古詩句中動詞——准確地說是陳述性詞語——情況比較復雜。大致有如下四種情況:
(1)每句只有一個動詞;
(2)每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動詞;
(3)每句雖沒有動詞(有的也有),但形容詞同樣具有陳述性;
(4)每句都沒有動詞。
讀者應分清情況,區別對待。不論哪種情況,都應首先將動詞逐一找出(包括具有陳述作用的形容詞),然後找到它們的陳述對象,再弄清動詞支配對象,最後綜合分析,整體把握。
在這一過程中,一句詩中有多個動詞的情況最為復雜:多個動詞可能陳述相同的主語,也可能陳述不同的主語;也可能其中一部分具有陳述作用,另一部分起修飾作用。對於陳述相同主語的,要注意幾個動詞的連續性;對於陳述不同主語的,要找出它們的主語分別是什麼,尤其是要找出被省略的主語,並發現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語法角度看,一句詩中的動詞未必都在同一個層面上,抓住第一層面是關鍵,起修飾作用的動詞當另行對待。下面我們通過實例說明這種方法:
例1:「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王維)
這是每句只有一個動詞的。「照」、「流」,它們的施動者分別是「明月」、「清泉」,而「松間」、「石上」則既可看成是修飾語,也可看成是受動者。這樣便初步可知這是描寫夜晚山間景色的對偶句,也可以感受到詩句動靜結合的佳妙。
例2:「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臨安春雨初霽》陸游)
這也是每句只有一個動詞,但和例1又不同。「聽」、「賣」,它們的施動者既不是「小樓」、「一夜」,更不是「明朝」、「深巷」。是誰呢?是被省略的「人」,是人在小樓中聽了一夜,是人明朝在深巷叫賣。聽春雨的人和深巷叫賣的人也不是同一個人,應該是聽春雨的人想像著明朝在深巷會有人賣杏花。如果不把省略的主語補充出來,就會產生疑問,難道會是小樓聆聽,深巷叫賣嗎?
例3:「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山居秋暝》王維)
這是每句有兩個以上動詞的——「喧」、「歸」、「浣」,「動」、「下」、「漁」。誰喧?竹林?不是,是人在竹林中喧鬧。誰歸?浣女。什麼動?蓮,蓮花、蓮葉。什麼下?漁舟順流而下。「浣」、「漁」雖然也是動詞,但不是詩句的主幹動詞,它們分別修飾「女」、「舟」,它們和「喧」、「歸」、「動」、「下」不是一個層面上的。
例4:「長安回望綉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過華清宮》杜牧)
這也是一句中有多個動詞的,和例3不同的是這兩句關系不是並列,而是承接。「回望」到的不僅有錦綉般的華美宮殿,還有山頂許多的門一個接一個地打開。不僅要弄清這些動詞的施動者是否相同——往往是不相同的情況多,還要弄清這些不同的動作、不同的施動者之間有什麼邏輯關系,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
例5:「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越中覽古》李白)
這是形容詞同樣具有陳述性的詩句。第一句中除了表示比喻的「如」以外,沒有陳述性的動詞,但形容詞「滿」同樣具有類似動詞的陳述性。一個「滿」字淋漓盡致地道出了昔日越王宮中美女如雲的歌舞昇平景象。「滿」的妙處不次於「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而且這「滿」字又同下一句「只今唯有鷓鴣飛」的「唯有」形成內容上的強烈反差。可見,形容詞也同樣具有陳述作用,在情味上甚至超過動詞。這表明「找動詞」時,帶有陳述作用的形容詞同樣不可忽視。
例6:「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登高》杜甫)
這是動詞、形容詞「共掌朝政」的例子,動詞「嘯哀、飛回」陳述了猿、鳥的狀態,形容詞「急、高、清、白」陳述了「風、天、渚、沙」的狀態。綜合分析,我們眼前便展現了一幅登高所見的精美圖畫。
綜合以上,不難看出,「找動詞」在理解詩句時的作用可謂綱舉目張。這同樣適用於理解標題,這里無須贅述了。
例7:「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書憤》陸游)
例8:「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這兩例都是沒有動詞的名句,這種情況比較少,需要從另一個角度考慮。在後文的「想小人」中,我們將論及此題。

三、理句式

如果說「找動詞」能幫助讀者快速掃清理解文字上的障礙,那麼「理句式」則能幫助讀者解決句式難通的問題。
在動詞的使用上古詩和古文有相同之處,但在句式問題上古詩和古文有很大差別。古文的特殊句式有自己的使用規律,古詩卻沒有,這是中國古詩的特點決定的。為了符合押韻、對仗、節奏、平仄等要求,詩人有時要打破正常的語言順序,新順序並不遵循古漢語特殊句式的規律,這就產生了令讀者費解的變式句。它是理解詩歌的又一障礙,必須把它整理成正常的句式,才能准確理解詩歌內容。
例9:變式句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琵琶行》白居易)
常式句去來江口守空船,月明繞船江水寒。
這是比較簡單的一種,不梳理成正常語序也不太影響理解。下面這幾例則不同。
例10: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千古江山,無覓英雄孫仲謀處。
例11: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念奴嬌·赤壁懷古》蘇軾)
故國神遊,應笑我多情,早生華發。
例12:海燕西飛白日斜,天門遙望五侯家。(《客有卜居不遂薄游隴因題》許渾)
海燕西飛白日斜,遙望天門五侯家。
這是句中詞序顛倒的類型,這幾個句子如果不梳理成正常句式,那麼便難以准確把握動詞的施動者,從而產生將受動者變成施動者、主客關系顛倒的後果,給正確理解詩文造成障礙。
例13: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辛棄疾)
望中猶記,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
例14: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沁園春·長沙》毛澤東)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攜來百侶曾游。
例15:朝聞遊子唱離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送魏萬之京》李頎)
昨夜微霜初渡河,朝聞遊子唱離歌。
這是句序顛倒的類型,如果不還原,則更難理解,甚至曲解。
怎樣判斷以上這些非正常語序呢?根據邏輯關系,聯繫上下文。主張抗金的辛棄疾登上北固亭,懷古傷今,他贊揚在這里建功立業的孫權,他不可能稱自己是英雄,而應該贊揚孫權是英雄;蘇軾的「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是有爭議的,一方認為是「周瑜笑我」,另一方認為是「蘇軾笑自己」,筆者贊同後一種說法;天門指禁城,五侯家自然在禁城,聯系前文,應是西飛的海燕遙望天門;「烽火揚州路」發生在「四十三年」前,它們應是「猶記」的對象;「攜來百侶曾游」的「曾」表明這一句是下文「憶往昔」的內容之一;「朝」和「昨」的時間順序應很好理解。
變式句在古詩中存有一定比例,所以理句式成為掃清理解障礙的一種必需。讀者應當知道這種現象的存在,當句子難通時,要試著梳理句式,使一些難題迎刃而解。

四、看背景

研究歷史,有「知人論世」一說,理解古詩,何嘗不是這樣。白居易提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其實,去掉這個「合」字也未嘗不可,因為這是文學創作的規律。像任何詩作都有其社會基礎一樣,任何詩作也都有其個體的心理基礎。了解詩作的社會基礎可以使我們看得更廣,了解詩作的心理基礎可以使我們看得更深。
如果了解王維亦官亦隱的一生,便不難理解《山居秋暝》中的禪宗思想。
如果了解唐玄宗對楊貴妃「三千寵愛在一身」的誤國情,以及安史之亂給唐王朝帶來的生靈塗炭,就不難理解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極盡諷刺味道。
如果了解李白、杜甫,那麼對《越中覽古》的盛衰無常,對《登高》的老病孤愁的理解也不會停留在字面上。
這就對欣賞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僅要掃清字句的障礙,而且要填補背景的空白。
試看溫庭筠的《經五丈原》:「鐵馬雲雕共絕塵,柳營高壓漢宮春。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這首詩在用詞、句式方面沒有什麼難點,標題也簡潔明了。然而如果不了解三國,尤其是三國後期,諸葛亮親自率軍伐魏,駐軍五丈原,對峙百日病逝軍中的背景,要理解這首詩是很難的。而對於一個文學水平不是很高卻熟知三國故事的人來講,理解它就比較容易。因為「屯關右」、「夜半妖星」、「卧龍」、「得鹿」、「象床寶帳」、「譙周」等形象鮮明的詞語已在述說著那段令人遺憾嘆息的歷史。
背景知識不是朝夕習得的,平時的積累是根本。一杯水和一桶水的關系在理解古詩時同樣有理。
總之,了解相關的背景越多,對詩作的理解也就越深刻,越准確。

五、想小人

這里的「小人」絕不是「君子」的反義詞,讀作「小人兒」比較恰當,這里用了借代的手法。
想小人兒是欣賞者通過聯想和想像將詩句的文字信息在頭腦中轉換成圖像信息的過程。這個圖像的焦點是人,這個人可以是詩人本人,可以是「我化」的詩人,也可以是任意的人。朱光潛先生在談到文學的境界時說:「文藝的難事在造境,凡是人物性格事變原委等等都要借境界才能顯出。境界就是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獨立自足的世界,它的真實性就在它的融貫整一,它的完善。」現在擺在讀者面前的問題是詩人已將「造境」的難事做成,並且做得很好,讀者怎樣才能充分體驗到這個「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獨立自足的世界」呢?——依靠聯想和想像。可以說沒有聯想和想像就沒有文學欣賞。和繪畫用線條、明暗、色彩等直觀的方式不同,文學是以詞句來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是直接的。尤其是表示事物名稱的詞語,它是聯想和想像的出發點。枯藤、老樹、昏鴉,每個詞語都是一個意象,一句詩便是有機組合的一組意象。這要求讀者有個再造的過程,而再造的工具便是聯想和想像。「欣賞中國古典詩歌,一是提取語言載體直接宣示的信息,也就是根據文字的描述,在頭腦中浮現出事物的表象,並運用再造想像造成新的形象。一是要根據文字的暗示,生成潛在信息,並以此構成意趣高妙的新的藝術境界。」(趙景波《詩美與潛信息》)這便需要欣賞者將潛在的信息化為具體的物象,調動聯想和想像,補足詩詞留下的空白,形成美麗的流動畫面,因為中國古典詩詞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詩中有畫。再者,「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只要是根據詩句進行的聯想、想像、推理是合理的,都是無可厚非的。
讀「明月松間照」,便要在腦中生成一個「天色已暝,卻有皓月當空,群芳已謝,卻有青松如蓋」(《唐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的畫面。這個畫面不是孤立的,要聯系「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的時空背景,要聯系「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的笑貌音容。浣女的模樣、服飾、笑聲可隨欣賞者的意願去填補。
讀「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除了要聯想到急如星火的快馬,還要想到「回眸一笑百媚生」,能讓「君王不早朝」的楊貴妃,甚至想到望烽火方一笑,毀掉西周朝的褒姒。
讀「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唯有鷓鴣飛」,要跨越時空地想到昔盛今衰的歷史感傷。
想小人兒和找動詞應是同步進行的,在找到動詞,掃清文字障礙時就應把文字轉換成畫面,整首詩下來便是一組流動的畫面。

六、品感情

頭腦中的這一組畫面不是凝固不動的連環畫冊,而是鮮活有情的影視鏡頭。「一切藝術都是抒情的,都必須表現一種心靈上的感觸,顯著的如喜、怒、愛、惡、哀、愁等情緒,微妙的如興奮、頹唐、憂郁、寧靜以及種種不易名狀的飄來忽去的心境。」(朱光潛)詩歌的特質更在於抒情,而這種情「起於沉靜中所回味得來的情緒」(華茲華斯)。所以詩歌中的情是蘊含在關鍵詞里、包藏在蒙太奇中的滋味。滋味需要品嘗,感情更要仔細辨別。
怎樣品感情呢?
首先,不論唐詩宋詞,大體上講都有先景後情或先事後情的傾向,盡管景和情、事和情不是截然分開的,但側重點還是明顯的。這一事實已告知讀者感情該如何去品。
其次,詩中情多有隱蔽的特點,除少數直抒胸臆的句子,詩中的感情往往滲透在修飾語中,揣摩修飾語便可探知詩人的情感傾向,以《山居秋暝》為例,「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新雨」的「新」字顯示著詩人對雨的喜愛之情。「空山」的「空」更是道出了詩人嚮往遠離塵囂生活的心聲。為什麼呢?因為山本不空——有浣女晚歸,有漁舟流動,說這是空山,只因詩人內心思「空」。而末兩句「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更直接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熱愛,他不僅自己居於山中,還要勸王孫留在這里。順著這個思路,我們可以進一步探討:為什麼詩人有如此不同常人的情懷?聯系「看背景」我們就會有更深的認識。
再次,對於通體寫景的詩,讀者要把自己置身於景中,甚至是景中一景。「通體寫景難,情寓景中則更難」,而劉禹錫的《石頭城》卻是這樣的典範。如何品味這景中的情呢?不妨把你置身於景中,彷彿你是畫中一景,你要把自己「擬物」,體會物之情。「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你就是「潮水」,「寂寞」地拍打著江山依舊的空城。說是空城,是真的空嗎?不是,是你(潮水)感覺它空,是和它作為六朝古都相比顯得空。優秀的古詩詞沒有一個字是多餘的,要用心感受每個字的情味。「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讀到這里,你的身份不再是潮水,而是月,而且是舊時月,彷彿穿越時空隧道,曾飽覽秦淮河邊六個朝代的不夜勝景,看得太多的紙醉金迷、恩怨情仇,看得太多的路邊野骨、悲歡離合。如今你又在春風沉醉的晚上探過城上短牆,要看到什麼新的人間悲喜劇嗎?在這無人之境,你就是月、地、潮,在默默地想著自己的心事。其實,這是詩人在想。想什麼?聯系劉禹錫的身世背景,原來他在想國運的衰微。這種意境,不如「星星還是那個星星,月亮還是那個月亮」直白,但比其更耐咀嚼,更值回味。古詩的美要戴上專用的眼鏡才能看得見。
理解古詩、欣賞古詩是一個復雜而又高級的藝術活動,不是掌握了以上十八個字就可登堂入室的,但這十八個字的確能給我們讀古詩帶來很大方便。
在理解一首陌生的古詩時,以上六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它們沒有絕對的先後順序,而應該是並駕齊驅,這一點尤為重要。本文只是為了便於闡述而分條。

怎樣指導學生准確把握一首詩的思想情感

詩詞鑒賞最難的是什麼?讀不懂一首詩(詞)。怎樣才算讀懂一首詩(詞)?就是能准確全面地理解詩(詞)的思想情感。請看一下如下一道詩歌擴寫題:
閱讀下面這首詩,展開想像,擴寫第四句,60字左右。
劍門道中遇微雨
陸游
衣上征塵雜酒痕,遠游無處不消魂。
此身合是詩人未?細雨騎驢入劍門。
其中一位同學如此擴寫:
天上細雨蒙蒙,陸游唱著歌,飲著酒,悠閑地騎坐在驢背上,不多久就過了劍門。
這位同學雖說想像不夠充分,但從描述上來說還是沒問題的,但這樣的擴寫得不了滿分,為什麼,因為這位同學用錯了一個詞,即「悠閑」。這說明他沒讀懂這首詩,沒能准確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
如何准確把握一首詩的思想情感呢?不妨從以下方面來進行:
一是揣摩標題。
有的標題就點明詩詞的情感基調。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喜」字就奠定了全詩喜悅的感情基調。有的標題則表明了全詩的思想主旨。如李白《行路難》中一個「難」字,一語雙關,不但「路」難,而且人生路也難。
有的標題雖然不能明示詩歌的思想情感,但能幫助我們理解詩歌的思想情感。如《峨眉山月歌》標題點示了地點與景物,結合全詩,我們明白峨眉與一位友人有關,「山月」成了友誼的象徵。又如《春夜洛城聞笛》標題點出了時季、地點、事件,事件「聞笛」傳達了詩歌要表達的故園情。再如《客至》這一標題,點出了事件,同時也帶出了迎客的喜悅這一詩歌要表達的情感。還如《登岳陽樓》一看標題,就知道這是一首詠物詩,從時空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詩要表現的詩人身世之悲、家國之憂。
總之,詩歌標題是詩詞的眼睛,包含了大量的重要的信息,而這些信息中,有的就是情感密碼。
所以揣摩標題,我們可以把握時間、地點、人物、事物、事件以及詩歌的線索、情感基調、作品類型等諸多信息,或感知詩人寓情於景、寓情於事的鄉情、傷離、懷古、吟邊、憂思等情感,或領悟詩人對生命、生活、社會的某種見解,還可理解詩人所寄予的某種理想、抱負等。
二是知人論世。
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往往同詩人的人生經歷、思想抱負以及所處的時代有關。如前面所列的陸游的《劍門道中遇微雨》,學生之所以誤讀,就在於就詩品詩,沒有知人論世。試想若學生們對作者及其所處時代有如下了解,也不至於鬧笑話。
陸游,愛國詩人。生於金兵入侵的南宋初年,自幼志在恢復中原,年近半百才得以奔赴陝西前線,過上一段「鐵馬秋風」的軍旅生活。這首詩時是陸游由南鄭調回成都,途經劍門山寫下的。由戰地到大都市,明擺著去危就安、去勞就逸,可這並非陸游這位愛國志士的理想所在。所以這首詩表達的是陸游如下情感:
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衷情難訴,壯志難酬,只好在抑鬱中自嘲,在沉痛中調侃自己。

G. 古代文學史:以《新樂府》為例,說明白居易諷刺詩的優劣

作為詩歌運動,新樂府的創作並不限於寫新題樂府,也有古題樂府。但雖用古題,卻能創新意,體現了詩歌革新的方向。 新樂府運動的基本宗旨是「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與元九書》)。
與漢樂府相比,新樂府未能廣泛地反映了社會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不具有人民性。

白居易,子樂天,「君子居易以俟命」,「樂天知命故不憂」。正像他的名字一樣,他樂天居易地棲居在這個世界上,進則兼濟天下,退則獨善其身。白居易是中唐時期傑出的詩人,因與其所在時代相關,他的詩歌創作以其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特點,在中國詩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白居易的詩主要有前期的諷刺詩和後期閑適詩,諷刺詩為白居易詩歌的主要類型之一,以激越梗直的措辭,切中時弊,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重大問題。志在「兼濟」,與社會政治緊密相關,在古代批許時政的詩歌中十分突出,因而頗受後世的重視。
從白居易身上我們可以看出中唐時期士大夫們的精神面貌和典型心裡,他的人生觀念和詩歌創作是中唐特定社會階層生活條件的反映。白居易以整個詩歌藝術,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這個世界,其諷喻詩是特定時代、特定心態的產物,創作目的是「可歌生民病」。下面就通過介紹兩首白居易典型的諷刺詩來了解其獨特的風格:

《輕肥》
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 借問何為者,人稱是內臣。
朱紱皆大夫,紫綬或將軍。 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
樽罍溢九醞,水陸羅八珍。 果擘洞庭橘,膾切天池鱗。
食飽心自若,酒酣氣益振。 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從本詩的介紹中了解到:詩題《輕肥》取自於《論語·雍也》中的「乘肥馬,衣輕裘」,有來概括豪奢生活。開頭四句,先寫後點,突兀跌宕,繪神繪色。意氣之驕,竟可滿路,鞍馬之光,竟可照塵,這不能不使人驚異。正因為驚異,才發出「何為者」(干什麼的)的疑問,從而引出了「是內臣」的回答。內臣者,宦官也。宦官不過是皇帝的家奴,憑什麼驕橫神氣一至如此?原來宦官這種角色居然朱 紫 ,掌握了政權,怎能不驕?怎能不奢?「誇赴軍中宴,走馬去如雲」兩句,與「意氣驕滿路,鞍馬光照塵」前後呼應,相互補充。「走馬去如雲」就具體寫出了「驕」與「誇」。這幾句中的「滿」、「照」、「皆」、「悉」、「如雲」等字,形象鮮明地表現出赴軍中宴的內臣不是一個兩個,而是一大幫。
緊接六句,通過內臣們軍中宴的場面主要描寫他們的奢,但也寫出了「驕」。寫「奢」的文字,與「鞍馬照晨光」一脈相承,而用筆各異。寫馬,只用他油光滑水,其飼料之精,已意在言外。寫內臣,只寫食山珍,飽海味,其腦滿肥腸,
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以上十四句,淋漓盡致地描繪會內臣行樂圖,以具有暴露意義。然而詩人的目光並未局限於此。他「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筆鋒驟然一轉,當這些「大夫」,「將軍」酒醉餚飽之時,江南正發生「人食人」的慘象,從而把詩的思想意義提高到新的高度。同樣遭遇旱災,而一悲一樂,卻判若天壤。這首詩運用對比的方法,把兩種截然相反的社會現象並列在一起,詩人不做任何說明,不發一句議論,而讓讀者通過鮮明的對比,得出應有的結論。這比直接發議論更能使人接受詩人所要闡明的思想,因而更有說服力。末二句直賦其事,奇峰突起,使全詩頓起波瀾,是讀者驚心動魄,卻是十分精彩的一筆!(霍松林)1 此首詩中,詩人選取了宦官奔赴軍中宴會途中驕氣凌人的情形與宴會的奢侈,在末尾筆鋒一轉,沉痛指出,號稱富庶江南,因大鬧荒災,飢民相食,與宦官的奢侈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觸目驚心。2 在我看來,此首詩之所以如此成功,主要是詩人成功地用這首詩反映了生活的真實。沒有用太多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太豐富的想像,僅僅運用了白描手法,真切的展示了社會的不公與現實的殘忍。本詩還有一大特色是運用了對比:將宦官、將軍們的奢華淫逸與老百姓民不聊生這兩大截然相反的社會現象放在一起,詩人並沒有做過多的說明,我們即可從詩中讀出個中意味。我們似乎從這里可以感覺到「此時無聲勝有聲」。 本詩不是純粹的為寫詩而寫詩,詩人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以這首詩有其深層的含義,諷刺是其主題之一。我們初中還學過同樣一首諷刺藝術極高的詩:

《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雲:「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購,官吏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
開頭四句,寫賣炭翁的碳來之不易。「伐薪」、「燒炭」,概括了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畫活出賣炭翁的肖像,而勞動之艱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現。寫賣炭翁的碳是自己艱辛勞動的成果,這1
2 《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 第328頁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詩研讀》第108頁
就把他和販木碳的商人區別開來。假如這位賣炭翁還有田地,憑自種自收就不至於挨餓受凍,只利用農閑時間燒炭賣炭,用以補貼家用的話,那麼他的一車碳被掠奪,就還有別的活路。然而情況並非如此,詩人的高明之處在於沒有自己出面向讀者介紹賣炭翁的家庭情況,而是設為問答:「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這一問一答不僅化板為活,使文勢跌宕,搖曳生姿,而且擴展了反映民間疾苦的深度與廣度,使我們清楚地看到:這位勞動者已被剝削的貧無立錐,別無衣食來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萬苦燒成的千餘勁木炭能賣個好價錢。這後面久違掠奪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是句膾炙人口的名句。「可憐身上衣正單」,自然希望天暖。然而這位賣炭翁是吧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寄託在「賣炭得錢」上的,所以他「心憂賤碳願天寒」,在凍得發抖的時候,希望天氣更冷。詩人如此深刻地理解賣炭翁的艱難處境和復雜的內心活動,只用了十多個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現出來;又用可憐兩字傾注了無限同情,怎能不催人淚下!這首詩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詩人以「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兩句展現了幾乎瀕臨生活絕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有是多麼可憐的希望!這是全詩的詩眼。其他一切描寫,都集中於此。作者以「兩鬢蒼蒼」突出年邁,以「滿面塵灰煙火色」突出生活只艱辛,再以荒涼險惡的南山做陪襯,老翁的命運就更激起了人們的同情。而這一切,正反襯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賣炭得錢,買衣買食。老翁「正單衣」,再以夜來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轍」做陪襯,詩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憐。而這一切,正反襯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熾烈:天寒碳貴,可以多換一些衣服和食物。接下去,「牛困人飢」和「翩翩兩騎」,反襯出勞動者與統治者境遇的懸殊;「一車碳,千餘斤」和「半匹紅紗一丈綾」,反襯出「宮市」掠奪只殘酷。而就全詩來說,前面表現希望之火的熾烈,正是為反襯後面希望化為泡影的可悲可痛。它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嘎然而止,因而含蓄,更有力,更引
3人深思。扣人心弦。(霍松林)
這首詩深刻地揭示了「宮市」的無賴與殘酷,而賣炭翁的形象與心裡也刻畫的十分成功,尤其是「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碳賤願天寒」兩句格外精警,刻畫了在艱難處境中的賣炭老人細微復雜的心裡活動,非常之貼切。在表現上,此詩沒有運用他在諷喻詩中慣用的「卒章顯其志」的手法,直接表達自己的愛憎,而是以事實和形象本身顯示詩人的情感傾向,給讀者留下了豐富想像的餘地。4 《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於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彷彿有許許多多種田的人、捕獵的人、打漁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於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3
4 《唐詩三百首鑒賞辭典》地330、331、332頁 沈松勤、胡可先、陶然著《唐詩研讀》第108頁
總的介紹,介紹得那麼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裡的人一樣。「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地刻劃了他的內心活動。這番介紹就好像一串電影畫面,從南山的遠景開始,鏡頭平穩地拉近,然後就接連幾個大特寫:兩鬢、十指、灰塵滿面、衣衫襤褸,使人觸目驚心。
通過上述介紹,我們了解到了這是白居易非常典型的一首諷喻詩,作者通過賣炭翁一個人的悲慘遭遇表現了整個社會中勞動人民的悲苦生活。用這種以個別表現一般的目的是要揭露宮市的弊端給勞動人民帶來的不幸,同時也表現了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希望引起當朝者注意。
這也是一首敘事詩,作者僅用二十句一百三十五字,便完整地記述了一位賣炭老人燒炭、運炭和賣炭未成、被宮使掠奪的全部經過,層次清楚,脈絡分明。全詩有敘述,有描寫,有細節,有對比。筆法簡潔,語言精練,在概括、剪裁和渲染等方面,處處顯出詩人的匠心。尤其是結尾處,不著一字,盡得風流,正如《唐宋詩醇》卷二十所說:「直書其事,而其意自見,更不用著一斷語。」
有人說《賣炭翁》不如《長恨歌》藝術性高,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聲歌手放到一個組里比賽了。有人說,白居易的諷喻詩過於直白,盡露,缺乏婉轉含蓄,沒有餘韻,他這是拿愛情詩的標准來衡量了,如果有這幾項缺點,絕不是好的愛情詩,但是要求諷喻詩寫得婉轉含蓄余韻無窮,可就荒唐了。誰能夠把「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婉轉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這樣激憤的斥責,還需要什麼余韻嗎?如果有餘,那就是沒能痛快淋漓,正是諷刺得還不夠。所以我們必須按諷喻詩性質的要求,來分析其藝術形式,越能把諷喻內容表達得充分透徹,說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藝術特色就愈加鮮明。 白居易想通過他的諷喻詩兼濟天下,可是這個志向在生前沒能實現,但在他身後,卻激勵著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濟天下蒼生。最後引用劉禹錫的一首來概括白詩的特點:
吟君遺我百篇詩,使我獨坐形神馳。
玉琴清夜人不語,琪樹春朝風正吹。
郢人斤斫無痕跡,仙人衣裳棄刀尺。
世人方內欲相尋,行盡四維無處覓。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