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韓滉五牛圖賞析

韓滉五牛圖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0 16:13:32

A. 韓滉的《五牛圖》讀後感

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九大專家共同推出,唐·韓滉《五牛圖》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韓滉《五牛圖》,目前中國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在技巧語匯表現上,作者更是獨具匠心,作者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比起曹霸、韓干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深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畫在一張窄而長的桑皮紙上,五牛姿態各異、身形逼肖,全圖除了一叢荊棘之外,不設任何背景,著重突出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韓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所以元代大畫家趙孟題道:「五牛神氣磊落,希世名筆也。」韓由於畫藝高超,又對牛的生活習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絕品。
相傳他的另一件作品《文苑圖》(藏故宮博物院),生動地刻劃了詩人們在一起作文章的情景。但筆法,風格與《五牛圖》截然不同。《五牛圖》中所繪的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畫家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更是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畫中五牛,形象各異,姿態迥然,或俯首或昂頭,或行或駐,活靈活現,似乎觸手可及。
中間一牛完全畫成表現難度極大的正面,視角獨特,顯示出畫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深厚的美術素養。畫者以簡潔的線條勾勒出牛的骨骼轉折,筋肉纏裹,渾然天成;筆法練達流暢,線條富有彈性,力透紙背;刻畫精準且不失強烈的藝術表現力。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五牛皆目光炯炯,深邃傳神,將牛既溫順又倔強的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畫者著重刻畫牛的眼睛及眼眶周圍的皺紋,還用尖細勁利的筆觸細心描繪了五牛眼眶邊緣的睫毛,通過細節的刻畫,把每頭牛獨具的個性加以強調,使它們鮮明地顯示出各自不同的神情。觀者分明能感覺到這五頭牛不但有生命、有情感,而且有各自不同的內心世界,這是人格化了的五牛。

B. 韓滉《五牛圖》的構圖怎麼分析

網路--搜哦蘇或找書--專業的專著---網上書店或圖書館

C. 《五牛圖》表現的內容和技法特點有哪些

《五牛圖》是唐朝韓滉創作的中國畫,又名《唐韓滉五牛圖》,作品為黃麻紙本,縱回20.8厘米答,橫139.8厘米,[1] 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2] 作品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3]

韓滉著意刻劃的五頭牛各具特色,形象生動真實,可謂「曲盡其態」,天機絕妙,神彩煥發,在靜的形態之中因個性的著意表現,使整個畫面又有動的啟示,動靜有致,形象地表現出牛群散牧於山間澤畔的意境,全圖不畫背景,留下大片空白,為觀者留有想像的空間。

《五牛圖》筆法粗豪老辣,用極簡朴的線條概括牛的形體結構,線條組織疏密有致,行筆穩健毫無弱筆求工之意,然又於形體筋骨的扭曲轉折處,頗見頓挫變化而又圓轉自如的風致。

D. 韓滉畫五牛圖都運用了哪些技巧

《五牛圖》在構圖並不復雜的畫幅上,畫家韓滉一共繪制了5頭牛和一小叢荊棘,專這5頭牛或行或立,或正或側屬,或俯或仰,姿態各異,神情畢肖。

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畫家通過他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

韓滉在《五牛圖》中著重突出了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他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5頭牛毛色的不同,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

「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5頭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

韓滉採用極為簡潔的近景構圖方式,以粗壯雄健而又富於變化的線描,以及豐富多變的清淡設色,從不同角度將牛既忠誠老實又倔強耐勞的個性表現得淋漓盡致、生動傳神。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由於畫家對牛的結構比例及透視關系的准確把握,竟然選取了動物繪畫中最難把握且極不討好的正面角度,繪制出牛的炯炯目光,而沒有絲毫的生硬,難怪歷代書畫大家都對這幅畫作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E. 唐代韓滉《五牛圖》賞析(或評論)

唐代韓滉《五牛圖》賞析:

《五牛圖》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除最後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

韓滉通過對它們各自不同的面貌、姿態的描繪,表現了它們不同的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 在技巧語匯表現上,韓滉選擇了粗壯有力,具有塊面感的線條去表現牛的強健、有力、沉穩而行動遲緩。其線條排比裝飾卻又不落俗套,而是筆力千鈞。

比起曹霸、韓干畫馬、周昉、張萱畫仕女,似乎在線條獨立性展現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於其線條茁壯如此故爾五牛姿態雖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審美趣味上是同樣的厚重與生拙。

《五牛圖》中所繪五頭神態各異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動態十足。可貴的是,畫面上沒有背景襯托,完全以牛為表現對象,如果不是對牛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對牛的造型描繪有十足把握的話,是萬不敢涉此繪畫風險的。

勾勒牛的線條雖然簡潔,但是畫出的筋骨轉折十分到位,牛口鼻處的絨毛細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體現了牛兒們溫順而又倔強的性格。在鼓勵農耕的時代,以牛入畫有著非常的含義。

(5)韓滉五牛圖賞析擴展閱讀

韓滉的《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堪稱"鎮國之寶",現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五牛圖》麻紙本,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無作者款印,有趙構、趙孟頫、孫弘、項元汴、弘歷、金農等十四家題記。畫中五頭不同形態的牛,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五牛圖》作者簡介:

韓滉,字太沖,唐代長安人。經歷玄宗至德宗四代,是唐代宰相韓休的兒子,在唐德宗時期歷任宰相、兩浙節度使等職,封晉國公。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擅畫人物和畜獸,寫牛、羊、驢等走獸神態生動,尤以畫牛"曲盡其妙"。他畫的牛,姿態真切生動,具有一種渾厚朴實的風格。以繪田家風俗和牛羊著稱。

韓滉畫作有《李德裕見客圖》《堯民擊壤圖》《田家風俗圖》等36件,著錄於《宣和畫譜》。傳世作品有《五牛圖》卷。

F. 五牛圖的作品評價

2013年月1日《國家人文歷史》九大專家共同推出,唐·韓滉《五牛圖》評為:九大鎮國之寶
韓滉《五牛圖》,目前中國所見最早作於紙上的繪畫。圖上五牛的姿態各異,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頭,使這些牛也有了性情:活潑的、沉靜的、愛喧鬧的、膽怯乖僻的。韓滉以淳樸的畫風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表現了唐代畫牛所達到的最高水平。
故宮博物院研究院、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國家文物局文物鑒定資格審核委員楊臣彬專家點評:韓《五牛圖》卷是少數幾件唐代傳世紙絹畫作品真跡之一,也是現存最古的紙本中國畫,因而受到廣泛重視,堪稱「鎮國之寶」。
《五牛圖》畫在一張窄而長的桑皮紙上,五牛姿態各異、身形逼肖,全圖除了一叢荊棘之外,不設任何背景,著重突出牛的既倔強又溫順的性格。韓用粗壯雄健而富於變化的線描,表現牛的骨骼和筋骨,以赭、黃、青、白等色彩表現五牛毛色的不同,且根據牛體的凹凸施以不同顏色,具有立體感。「點睛」是牽動全局的關鍵,畫家將牛眼適當誇大,著意刻畫,使五牛瞳眸炯炯有神,達到了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所以元代大畫家趙孟頫題道:「五牛神氣磊落,希世名筆也。」韓由於畫藝高超,又對牛的生活習性熟悉,才能留下如此神妙絕品。
南宋陸游贊韓滉畫作:「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起辭官歸里之望。」與韓干齊名。

G. 韓滉五牛圖

《五牛來圖》

五牛神氣磊落,源稀世名筆也。

《五牛圖》,唐,朝韓滉,黃麻紙本設色,縱20.8厘米,橫139.8厘米,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韓滉《五牛圖》

《韓非子處儲說左上》里有一個小故事,齊王問: 「什麼最難畫啊?」畫家回答:「狗和馬。」「那什麼最容易畫呢?」「鬼魅。」因為狗和馬人們處處可見,要畫得讓每個人都覺得像很難;而鬼魅卻是誰也沒見過的,畫成什麼樣都沒有關系。到了唐朝,畫家們的寫實功夫有了前所未有的長進,這從前面幾張人物畫、山水畫,還有韓乾的馬都不難得到最直接的感受。5隻千餘年前勤勤懇懇的黃牛也借著畫家韓滉的畫筆留存到今天,讓人再次不得不感嘆於唐代畫家們的手下技藝。

和《照夜自圖》一樣,《五牛圖》也是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紙上繪畫之一,在此之前,雖然在新疆吐魯番的晉墓中也有出土的紙本《地主庄園圖》,但畫作的民間氣息過於濃厚,純粹是著意於畫面傳達的內容,並不關心畫面本身的美感與特質。所以,可以說,我們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紙本卷軸畫出現在唐朝。

H. 《五牛圖》是什麼

繪畫發展至唐代,畫科分類日益明顯,畫家們也大都各有所長,如閻立本之歷史畫,吳道子之宗教畫,張萱、周昉之仕女畫等。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專門的牛馬畜獸畫,韓幹就是一位畫馬高手,他擅畫人物、鬼神,尤精於畫馬,代表作是《牧馬圖》。

韓幹,盛唐人,少年時曾在酒館打工。王維、王縉兄弟常去酒館喝酒,韓幹也常去王維那裡討要酒錢,因此與王維兄弟比較熟悉。有一次,他到王維家中收涵錢,王維正好不在家,韓幹閑等無聊,便撿起石頭在地上畫起人物和馬匹,恰巧王維回來看到了地上的畫,覺得韓幹很有繪畫天分,於是便每年資助他學習繪畫。韓幹便拜當時的名畫家曹霸為師,10年以後,果然一舉成名。

唐代開國帝王皆能征戰,開元以後,天下安定太平,貴族中尚武之風較盛,宮廷還流行打馬球等運動。因此,他們對鞍馬極為重視,唐玄宗更是熱衷於此。他的御用馬廄中養有大量名馬,他格外偏愛西域駿馬,因為這些馬筋骨健壯,毛色奇特,長相特殊,有厚厚的蹄甲,騎上它們就像乘坐車輦一樣安穩有節奏,如「玉花驄」、「照夜白」等寶馬。所以,與馬為友、為馬傳神寫照也成為盛唐一時風尚。

唐玄宗天寶年間,韓幹因擅長繪畫而被召入朝廷。在宮中待了大約四五年,其畫馬的成就超過前人,被時人推為獨步。當時名畫師閻立本有不少畫馬的佳作,所畫之馬肌體筋骨都很傳神,名噪一時,然而卻沒有畫馬傑作稱世。古代遺留下來的畫馬傑作當推《周穆王八駿圖》,也稱《八駿圖》,傳為晉人所作,畫的是周穆王騎八匹駿馬赴西王母瑤池宴的故事。這八匹馬都畫得十分靈異,長著龍的背脊和象的頸項,骨骼清奇,據說能日行萬里,甚至有的描述它長有翅膀,它們更像龍而不像馬。從形態上看,韓幹以前,畫的馬大都比較瘦勁,在神態動作方面,也大都躁動不安,翹首舉足,作勢欲奔,卻較少情態安閑的馬匹形象。而韓幹的鞍馬畫完全擺脫了龍的形象,是現實中馬的寫真;韓幹畫的馬基本是肥大雄健的西域馬形象,這與唐玄宗所養御馬大都來自西域有關;馬的神態不再躁動不安,而呈現一派安詳閑適。據說唐玄宗看到他畫的馬不像他的另一位老師陳閎的風格,問其何故,韓幹回答:「我畫馬有自己的老師。皇上宮內馬圈裡的御馬都是我的老師。」玄宗很詫異,但看到韓幹畫的果然都是他廄中御馬,且完全畫出了「飛龍」馬健美的形態和「噴玉」馬奇特的神韻,不覺嘆服。據說韓幹擅長相馬,對馬的識別與鑒賞的能力,已達到了相馬專家九方皋、伯樂的程度。韓幹畫馬圖流傳於世的有《牧馬圖》、《照夜白圖》、《呈馬圖》、《神駿圖》等。其中《牧馬圖》畫界公認為韓畫真跡,也最有影響力和知名度。

《牧馬圖》原為《名繪集珍》冊中之一幀,左有宋徽宗趙佶的「韓幹真跡,丁亥御筆」題字。畫面上,牧馬人乘一騎白馬,牽一匹黑駿,虯髻束巾,手執韁轡,緩緩而行。牧馬人兩腮長滿胡須,體形高大,明顯是胡人相貌。黑、白兩匹馬,並騎而行,從造型看,二馬側碩豐滿,屬於西域名馬,黑馬身上配有朱紅花紋錦鞍,白馬則全身留白,用白描法僅勾線而不謝色。畫中,牧馬人神采奕奕,兩匹馬雄健神逸,意態悠閑,人物衣紋疏密有致,畫面簡練,結構嚴謹,用筆沉著,線條道勁利落。韓幹畫馬的獨特之處在於,他畫馬完全用寫實的筆法,他以御馬廄中的馬為老師,日日揣摩,才有了這絕世佳作。宋董卣《廣川畫跋》說:「世傳韓幹凡作馬,必考時日,面方位,然後定形骨毛色。」正因為他觀察細致用心,所以他的筆下的馬才生動逼真、栩栩如生。在這一點上,歷史上還有一段公案,杜甫不喜歡韓幹的畫作,在《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一詩中說:「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干唯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認為韓幹的馬「畫肉不畫骨」,所以使馬的神氣凋敗。當時的畫論家張彥遠即批評杜甫不懂畫,到宋代,蘇軾更是針對杜甫之言,在《題韓幹牧馬圖》中說:「眾工紙筆和朱鉛,先生曹霸弟子韓。廄馬多肉民推圓,肉中畫骨誇尤難。金羈玉勒綉羅鞍,鞭椎刻烙傷天全。不如此圖近自然……」,其中所說「肉中畫骨誇尤難」明確指出韓幹筆下的馬傳神生動。

韓幹的另一幅傑作《照夜白圖》畫的是唐玄宗最喜歡的一匹名馬。圖中被拴在馬柱上的照夜白馬仰首嘶鳴,奮蹄欲奔,神情昂然,充滿一股生命的動感。馬的體態肥壯矯健,唐韻十足。據專家考證,馬的頭、頸、前身為真跡,而後半身為後人補筆,馬尾巴已不存。圖後有南唐後主李煜所題「韓幹照夜白」五字,又有唐代張彥遠所題「彥遠」二字。

今天來看,韓幹之作確是唐代鞍馬畫的頂峰,他上承曹霸等前輩畫家,卻又能獨創一體,直接影響到晚唐五代的畫風。因此,稱得上是一位承上啟下的藝術大師。

韓滉的《五牛圖》也是唐代畜獸畫中的佳作。韓滉(723—787),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畫家,歷經玄宗至德宗四代,從地方官到藩鎮、宰相,是一位擁護統一、反對分裂割據的政治家。他曾任過節度使等政府要職,後被封為晉國公。雖然官高祿厚,韓滉的生活卻十分儉朴,衣服被褥據說10年才更換一次。他的文化修養十分深厚,善鼓琴,書畫兼長,隸書精到,草書有張旭的筆意。擅長農家風俗畫。牛羊類題材的畜獸圖更是他的強項。當時,韓滉以畫馬著稱,韓則以畫牛聞名,後人稱他們為「牛馬二韓」。南宋陸游曾稱贊韓滉的畫頗能讓人身臨其境:「每見村童牧牛於風林煙草之間,便覺身在圖畫,起辭官歸里之望。」

韓滉的傳世名作《五牛圖》據說是一次他到郊外,看到耕牛食草,牧童正逍遙自得地嬉耍,遠處一耕牛翹首而奔,另有幾頭耕牛縱趾鳴叫,有的回頭舔舌,有的俯首覓草,韓滉看得不由出了神。一個月後,狀貌各異的五頭牛便躍然於其紙上。

《五牛圖》畫在白麻紙上,是目前所能見到的最早的紙畫。畫上共五頭牛,每頭牛的姿態、方向都各不相同,有的歪頭蹭癢,有的伸頸翹首,有的舔舌顧盼,有的緩步前行,有的則凝視前方。其中四頭是側面朝向,一頭居中正面朝向。每頭牛肥瘦不同,筋骨描繪得十分清晰,雖都是黃牛,但色相變化各異,毛皮極富質感,說明畫家的造型能力很強。從技法角度講,畫家採用近景構圖,中間一頭牛是正面面向觀者。由於畫家透視處理十分到位,因而顯得逼真自然。再仔細看,則每頭牛的神情都描畫得十分朴實可愛,居中的一頭顯得沉靜本分,舔舌回首的那頭眼神活潑,有點調皮,蹭癢的那頭安然自在,緩步前行的則比較嚴肅。《五牛圖》充分展現了畫家細致的觀察能力,整個畫面,用筆粗放,略帶凝重,顯示出農村淳樸清新的風情。

五牛圖韓滉的《五牛圖》問世以後,人們驚嘆他所畫的五頭牛,不僅形似,而且形態各異。各具特徵,肥瘦有別,牛色互異,筆法精妙簡朴,線條流暢優美,形神俱佳,曲盡其妙,表現出高超的筆墨技巧,是難得的唐畫佳作。這畫雖為長卷形式,但所畫牛卻各有獨立,除了一叢荊棘之外,別無景物。其用色也很有特點,現實的黃牛。品種雖多,但色相變化不多,圖中三頭黃色、兩頭深褐色基本是最典型的毛色,全畫雖然只用兩種顏色,給人的感覺卻是豐富多彩的。後世大都認為這五頭牛是被人格化了的。起首的四頭牛都很悠閑自在,最後一頭則戴著絡頭,較之前四頭,明顯有不豫之色。研究者認為這五頭牛暗喻韓滉兄弟五人,以任重而順的牛的品性來表達自我內心為國為君的情感,是以物寄情的典型之作。也有人認為畫作意在展現一種深沉穩重、任勞任怨、憨誠執拗、淳樸勤奮的人格品質。

中國古代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均有較多精品傳世,但以牛入畫,且又如此生動者,唯有《五牛圖》,元代書畫大家趙孟頫便稱此圖「神氣磊落,稀世名筆」。可見此圖的價值不僅在於繪畫藝術的精湛,更在於其題材之獨特與傳世之稀有。這幅稀世名畫到了宋代,一直被宮廷珍藏。經過戰亂,此畫為趙孟頫收藏。八國聯軍洗劫紫禁城時,《五牛圖》被劫出國外,從此杳無音訊。20世紀50年代,得知此圖流落於香港,周恩來總理親自做出批示,花重金從香港購回。然後,故宮博物院又用了幾年的時間將它修復完好。一幅經典名畫才得以重回故土。

I. 韓滉五牛圖的作品內容

畫中的五隻牛或行或立抄,或正或側,或俯或仰,姿態生動,將牛憨態可掬的模樣描繪得惟妙惟肖。畫作繪於白麻紙上,紙質較為粗糙。牛以較粗的墨線勾勒輪廓,賦色清淡卻不失沉著,尤其對牛的眼睛、鼻子、蹄趾、毛須等部位作了著意渲染,凸顯出牛強勁有力的筋骨和逼真的皮毛質感。最值得稱道的是韓滉對牛的結構比例以及透視關系的准確把握。無論是牛的正面站立,還是回首顧盼,他都處理得生動巧妙,絲毫沒有生硬之感,這是十分不易的。卷後有元趙孟頫、孔克表,明項元汴,清高宗弘歷等人題記。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