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聖名言
① 孔子說過有關仁愛的話
1、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釋:孔子杜絕了四種弊病:沒有主觀猜疑,沒有定要實現的期望,沒有固執己見之舉,沒有自私之心。
2、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解釋:一個真正的有責任的人,必須具有堅韌的意志,因為他背負的責任重大而實現的道路很漫長。因為以仁為自己的責任,所以是重大的責任。因為以生命的結束作為任務的結束,所以實現仁的道路是漫長而遙遠的。
3、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
解釋:(對於老師的學問與道德),我抬頭仰望,越望越覺得高;我努力鑽研,越鑽研越覺得不可窮盡。看著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後面。老師善於一步一步地誘導我,用各種典籍來豐富我的知識,又用各種禮節來約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直到我用盡了我的全力。
4、朽木不可雕也。
解釋:腐爛的木頭無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勢敗壞而無可救葯。亦作「朽木難雕」.亦作「朽木不雕」。
5、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釋:孔子從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學,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是培養人自覺自願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是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
6、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解釋: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
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解釋: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學問較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所以可以用「文」字作為他的謚號。
② 《論語》中孔子曾稱贊他的弟子顏回說:「賢哉回也。。。。。。
快樂和人生的價值追求並不僅僅在生活物質上,衣食住行也很差,但正是這種 惡劣的環境更能說明其求知慾,才造就了他的偉大之處。憂患何足堪?安樂貧中有。
③ 孔子的大徒弟是誰有過什麼名言嗎
顏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尊稱顏子,字子淵,春秋末期魯國人。
十四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仁人。歷代文人學士對顏回推尊有加,以顏回配享孔子、祀以太牢,歷代帝王封贈有加[1]。
本名:顏回
別稱:顏子、顏淵、子淵
字型大小:淵
所處時代:春秋時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人物生平: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極富學問。《論語·雍也》說他「……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為人謙遜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孔子稱贊他「賢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雍也》)。不幸早死。
顏回像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故孔子常稱贊顏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嚮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公元前481年,顏回先孔子而去世,葬於魯城東防山前。孔子對他的早逝感到極為悲痛,不禁哀嘆說;「噫!天喪予!天喪予!」
顏回一生沒有做過官,也沒有留下傳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語,收集在《論語》等書中,其思想與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後世尊其為「復聖」。
元文宗封顏回為兗國復聖公,明嘉靖時罷封爵,止稱「復聖」。明陳鎬纂清孔胤植重纂《闕里志·弟子職》:「元文宗至順元年,加贈「兗國復聖公」。《明史·禮志四》:「其四配稱:復聖——顏子、宗聖——曾子、述聖——子思子、亞聖——孟子。」
名字由來
顏回,名回,字子淵。《說文》:「淵,回水也。」《管子》曰:水出於地而不流者,命之曰淵。
鯢桓之審為淵,止水之審為淵,流水之審為淵。——《莊子·應帝王》
或躍在淵。——《易·乾》
「回」與「淵」互訓,意思是「回水」,即漩渦激流中的水。甲骨文象淵水迴旋之形。本義:迴旋,旋轉。
回,轉也。——《說文》
昭回於天。——《詩·大雅·雲漢》
圖回天下於掌上而辨白黑。——《荀子·儒效》
有人說,顏回的名字寄寓了「急流勇進」的處世態度;也有人說,反映了當時「動盪不安」的社會現實。
政治志向
顏回以舜為志。《孟子·滕文公》(上)記其語,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顯然,孟子以顏回與舜、稷「同道」。顏回很贊賞舜「無為而治」,即後來儒家所倡導的以「民」為本的「王道」政治思想。他嘗曰:「昔舜巧於使民,而造父巧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窮其馬;是舜無失民,造父無失馬也。」(《荀子·哀公篇》)顏回既與舜「同道」、「所追同一」,所以,當孔子要他和子路「各言爾志」時,子路答以:「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撼。」而顏回則以「願無伐善,無施勞」(《論語·公冶》)相答。朱熹釋「無伐善、無施勞」曰:「伐,誇也,善謂有能。施亦張大之意,勞謂有功。」(《論語集注》)以不誇己能、不揚己功為其意。但此說不確。元人所著《四書辯疑》駁朱說雲:「伐善之善,乃其己所長之總稱,伐忠、伐直、伐力、伐功、伐才、伐藝,通謂之伐善。又言伐無巧,止是不伐之一事。分而為二,顏子之志,豈別無可道焉?……該『無施勞』者,不以勞苦之事加於民也。夫勞而不恤,乃古今之通患。……顏子之言,於世厚矣。」此說極是。所以,顏回這里所言之己志,乃是欲內修己德、外施愛民之政。這與舜之「無為而治」正相彷彿。在顏回看來,唯以此志施行於天下,方能實現孔子所謂「老者安之,少者懷之,朋友信之」(《論語·公冶》)的社會理想。由此可見,顏回在政治志向上不僅有淑世濟人的入世情懷,而且頗具早期儒家的民本主義精神。
顏回苦學
考顏回一生,大多為追隨孔子奔走於六國,歸魯後亦未入仕,而是窮居陋巷。他生活於天下大亂、禮崩樂壞的社會,儒家的仁義之志、王者之政常被斥為愚儒、譏為矯飾,「世以混濁莫能用」(《史記·儒林列傳》)的社會環境中,絲毫不願改其志,仍「尚三教(即夏教忠、殷教敬、周教文)」,期於「承衰救弊,欲民反正道」(《白虎通·三教》)。王符稱贊他:「困饉於郊野,守志篤固,秉節不虧。寵祿不能固,威武不能屈。雖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義有殆,禮義不班,撓志如芷,負心若芬,固弗為也。」(《潛夫論》)若征之《史記·孔子世家》所記顏回語:「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之丑也;道即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可知王氏所言非虛。這樣,顏回就只能終生不仕,惟以「願貧如富、賤如貴,無勇而威,與士交通,終身無患難」(《韓詩外傳》卷十)自勉自慰。孔子贊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論語·述而》)「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同上《雍也》)。顏回這種注重志氣、追求真理並以之為樂的精神,與孔子本人「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同上)實同一旨趣。
陋巷簡居
顏回所處的時代,已是中國的春秋末期,不但周天子的王權繼續衰落,而且各諸侯國的公室也衰落了,由春秋初期的「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進而變為「禮樂征伐自大夫出」、「陪臣執國命」。
顏回像
「陪臣」,即臣之臣。如諸侯國的卿大夫對諸侯稱臣,對天子則自稱「陪臣」;卿大夫的家臣對諸侯而言也稱「陪臣」。春秋時魯國為「三桓」執政(即魯桓公後裔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把持國政),至魯昭公、定公、哀公時,家臣勢力興起,家臣叛亂屢有發生。魯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叔孫氏家臣豎牛軟禁並餓死了叔孫豹,設計殺害了叔孫豹的兩個嫡子,擁立庶子叔孫諾。魯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季平子立,對家臣南蒯未加禮遇,南蒯便密謀以公子怒代替季平子:「吾出季氏,而歸其室於公,子更其位,我以費為公臣。」(《左傳·昭公十二年》)事泄,南蒯以費叛歸齊。魯定公五年至九年(公元前505年至前501年),季氏家臣陽虎專政,並把持了魯國國政。陽虎之亂是魯國家臣叛亂中持續最長、影響最大的一次叛亂。陽虎的權勢凌駕於「三桓」之上長達三、四年。陽虎原本為孟孫氏庶支,後為季孫氏家臣,季平子時很受重用。季平子死,季孫斯(桓子)立,陽虎已是季氏三世「元老」。在處理季平子葬禮上,陽虎與季孫氏另一家臣仲梁懷發生爭執。陽虎要求以魯國之寶玉「玙璠」為季平子斂屍,仲梁懷卻認為那是季平子在昭公遜國時,代國君行祭時所配,今定公已立,不能再用。陽虎便勾結費宰公山不狃,想聯合驅逐仲梁懷。公山不狃初時並不以為意,後因仲梁懷對其不敬重,才對陽虎說:「子行之乎!」陽虎起事,並囚季桓子與公父文伯(季桓子從父昆弟),驅逐了仲梁懷。冬十月,陽虎殺公何藐(季孫氏族人),與季桓子在稷門內設立盟誓,舉行大規模詛咒,驅逐公父文伯與秦遄(季平子姑婿),徹底清除異己勢力,完全控制了季氏家族。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陽虎想滅掉「三桓」,讓季寤代替季氏,讓叔孫輒代替叔孫氏,自己代替孟孫氏。陽虎借冬祭的機會起事,事敗,逃灌(今山東寧陽縣北稍西)、陽關,據兩地反叛。
魯國經「三桓專權」、「陪臣執國命」兩個時期後,不僅使宮室衰敗,魯國舊日的貴族世家也大都衰落。魯國的顏氏家族到顏路、顏回父子時,除了保有祖傳的貴族身份及顏路的魯卿大夫頭銜外,便只有陋巷簡朴的住宅及五十畝郭外之田,十畝郭內之圃了。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春秋時期,些許田產難以維持一個貴族家庭的生計,顏回父子不得不省去作為貴族家庭的一般性開支,簡居於陋巷。
師從孔子
顏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門」時,孔子聚徒講學已達十三年之久。其聲望遠播於各諸侯國,其弟子子路、孟懿子、南宮敬叔等在魯國已小有名氣。顏回剛入孔門時,在弟子中年齡最小,性格又內向,沉默寡言,才智較少外露,有人便覺得他有些愚。馬驌《繹史》引《沖波傳》曰:「子路、顏回浴於洙水,見五色鳥,顏回問,子路曰:「熒熒之鳥。」後日,顏回與子路又浴於泗水,更見前鳥,復問由:「識此鳥否?」子路曰:『同同之鳥。』顏回曰:「何一鳥而二名?」子路曰:「譬如絲綃,煮之則為帛,染之則為皂。一鳥二名,不亦宜乎?」,其大意是:有一次顏回隨子路去洙水洗澡,見五色鳥在河中戲水,便問子路是什麼鳥。子路回答說:這叫熒熒鳥。過了些日子,顏回與子路又去泗水洗澡,又在河中碰見五色鳥,顏回再次問子路:您認得這鳥嗎?子路又答曰:這是同同鳥。顏回反問:為什麼一種鳥有兩個名字呢?子路說:就像我們這里出產的魯絹一樣,用清水漂洗就是帛,用顏色染就是皂,一種鳥兩個名字不是很自然嗎?
曲阜顏廟
顏回的忠厚與內向,掩蓋了他的聰穎善思,就連孔子一時也難以斷定顏回的天資究竟屬於那個層次。經過一段時間的深入觀察了解,孔子才指出顏回並不愚。《論語·為政》記載:「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顏回天資極聰慧,就連能言善辯的子貢也坦率地說不敢與顏回相比。《論語·公冶長》記載:「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顏回聰敏過人,虛心好學,使他較早地體認到孔子學說的精深博大,他對孔子的尊敬已超出一般弟子的尊師之情。他以尊崇千古聖哲之情尊崇孔子,其親若父與子。《論語·子罕》曰:「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其大意是:顏回曾感嘆地說:老師的道,越抬頭看,越覺得它高明,越用力鑽研,越覺得它深奧。看著它似乎在前面,等我們向前面尋找時,它又忽然出現在後面。老師的道雖然這樣高深和不易捉摸,可是老師善於有步驟地誘導我們,用各種文獻知識來豐富我們,提高我們,又用一定的禮來約束我們,使我們想停止學習都不可能。我已經用盡我的才力,似乎已能夠獨立工作。要想再向前邁一步,又不知怎樣著手了。所以在少正卯與孔子爭奪弟子時,使「孔子之門三盈三虛」,唯有顏回未離孔門半步,因而後人評價說:「顏淵獨知孔子聖也。」(《論衡·講瑞》)
顏回求學期間,曾於魯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娶宋國女子戴氏為妻。次年生子顏歆。
顏回立像
魯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時,顏回西遊至衛,由衛至宋。《說苑·敬慎》載:「顏回將西遊,問孔子曰:『何以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為身。恭則免於眾,敬則人愛之,忠則人與之,信則人恃之。人所愛,人所與,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臨國家,何況於身乎?故不比數而比諫,不亦遠乎?不修中而修外,不亦反乎?不先慮事,臨難乃謀,不亦晚乎?」,《孔子家語》、《莊子》兩書對顏回將西遊也有記載,只是文字略有不同。
顏回西遊的目的,主要是去宋國向戴氏求婚。據顏景琴著《顏子評傳》考證,顏回途經衛國,是因為其本家顏濁鄒在衛國。顏子的同宗顏濁鄒在衛國有一定的社會地位和影響,為衛國賢大夫,而且家資豐厚,後來孔子周遊列國,初到衛國時,就住在他家中。顏子到衛國並不是他最終的目的地。按《家語》說,應是經衛而到宋國去。若顏子直接由魯國到宋國去,便不能說「顏子將西遊」,因為宋國在魯國的西南方,而不是在西方。顏子到宋國去的目的,很可能與其婚姻有關。顏子之所以先到衛國而後到宋國,看來顏濁鄒在其間充當了月老的角色,故顏子以到衛國去游學為由,而實際上是請顏濁鄒一同前往宋國。
顏回在其人生的第一階段,十三歲入孔門,用了大約六年的時間,其學業基本已成。東漢郎凱說:昔顏子「十八,天下歸仁」。十九歲向宋戴氏求婚,二十歲與戴氏完婚,二十一歲生子顏歆。
關於顏回婚配的年齡,學術界尚有不同的說法。一說三十歲娶戴氏。但據《周禮·地官》曰:「媒氏掌萬民之判。凡男女自成名以上皆書年、月、日,名焉,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意思是說,媒人掌管天下萬民男女結合為夫婦的事,一般是在男孩或女孩滿三個月之後就登記在冊。如果男滿三十歲,女滿二十歲還沒婚配,則由官媒作主令其嫁、娶某人,個人與家長便失去了選擇的自由。春秋時期戰亂頻繁,為爭霸天下,各諸侯國大都把《周禮》規定的最高嫁娶年齡界限向前提,以便迅速繁衍人口。到顏回所處的春秋末期,越國已下令:「凡男二十,女十七不婚者,有罪及父母。」孔子是十九歲娶亓官氏的,顏回晚一年,應是二十歲婚配,而不是三十歲。
孔子誇贊顏回:「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
顏回隨師周遊列國時,其子顏歆已五歲。他還是孔子的弟子。
④ 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對孔子思想體系有什麼貢獻
顏回作為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對孔子思想體系有著很大的幫助。顏回思維敏捷,聰明好學,和孔子是互相幫助的關系。雖然孔子是顏回的老師,但是孔子也有一些思想不足的地方,顏回在一些方面彌補了孔子這些不足之處,甚至在一些方面上可以超越孔子。
顏回還非常具有經商頭腦,在陪孔子游學途中,他曾經指點當地的商人應該如何經商才能獲得更多的利潤。而商人按照他說的辦法也確實證明他說的是對的,由此顏回也被稱為是被讀書耽誤的商人。顏回除了以上品德,最令人看重的是他的忠心。顏回從來不會因為錢財蒙蔽了他的雙眼,也不會因為時間俗事打擾到他汲取知識。顏回在讀書期間,能夠像一個石頭一樣沉下心來讀書,不會像別人因為外面的風吹草動就放下手中書籍。顏回的這些品格,對孔子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影響。
⑤ 《論語》中所有關於「顏回(顏淵)」的語句
1、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春秋孔子《論語·雍也》
譯文: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2、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春秋孔子《論語·顏淵》
譯文: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德,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條目。」
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顏淵說:「我雖然愚笨,也要照您的這些話去做。」
3、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春秋孔子《論語·先進》
譯文:顏淵死,顏路請求孔子賣了車子(給顏淵)買槨。孔子說:「有沒有才能也各說說自己的兒子,要是孔鯉死了,有棺而無槨,我也不步行給他買槨。
4、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春秋孔子《論語》
譯文:顏淵問怎樣去治理國家。孔子道:「用夏朝的歷法,坐殷朝的車子,戴周朝的禮帽,音樂就用韶和武。舍棄鄭國的樂曲,斥退小人。鄭國的樂曲靡曼淫穢,小人危險。」
5、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春秋孔子《論語·雍也第六》
譯文:顏回、子路在孔子身邊陪著。孔子說:「為什麼不說說你們每個人的志向呢?」子路說:「願將車馬和裘衣和朋友共用,即使用壞了,也不遺憾。」
顏淵說:「願不誇耀自己的好處、不宣揚自己的功勞。」子路說:「我們想聽聽老師您的願望。」孔子說:「使老人能過得安適,使朋友信任我,使年輕人歸依我。」
⑥ 論語中的雍也這則語錄中,可以看出顏回有怎樣的品行
顏回素以德行著稱。嚴格按照孔子關於「仁」「禮」的要求,「敏於事而慎於言」。版故孔子常稱贊顏回具有君子四德權,即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他終生所嚮往的就是出現一個「君臣一心,上下和睦,豐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寧」的無戰爭、無飢餓的理想社會。
⑦ 「眼見不一定為實」 孔子原話是什麼
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
⑧ 顏回的語錄
為政第二 9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 公冶長第五 9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26 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雍也第六 3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7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 11 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述而第七 11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子罕第九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20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 21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 先進第十一 3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 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7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8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 9 顏淵死.子曰:「噫!天喪予!天喪予!」 10 顏淵死,子哭之慟.從者曰:「子慟矣.」曰:「有慟乎?非夫人之為慟而誰為!」 11 顏淵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19 子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億則屢中.」 23 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顏淵第十二 1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衛靈公第十五 11 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淫,佞人殆.」 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論語·為政》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論語·公冶長》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己,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論語·顏淵》顏回死,門人慾厚葬之.子曰:「不可!」門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視予猶父也,予不得視猶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論語·先進》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志.」子路曰:「原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軍,則誰與?」子曰:「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論語·述而》季康子問曰:」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論語·先進》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論語·雍也》子謂顏淵曰:「惜乎!吾見其進也,未見其止也.」——《論語·子罕》子畏於匡.顏淵後.子曰:「吾以女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 ——《論語.先進》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論語·雍也》 顏淵死,顏路請子之車以為之槨.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鯉也死,有棺而無槨.吾不徒行以為之槨.以吾從大夫之後,不可徒行也.」——《論語.先進》
⑨ 論語中涉及顏回語錄體現儒家什麼精神思想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內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容。
具體思想: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論語》的篇名通常取開篇前兩個字作為篇名;若開篇前兩個字是「子曰」,則跳過取句中的前兩個字;若開篇三個字是一個詞,則取前三個字。篇名與其中的各章沒有意義上的邏輯關系,僅可當作頁碼看待。
宋儒朱熹將《論語》與《中庸》《孟子》《大學》合稱「四書」又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並稱為「四書五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