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李廣田秋天賞析

李廣田秋天賞析

發布時間: 2021-02-10 09:47:41

① 分析《秋天的況味》的思想和主要藝術特色。

我給你個例子把,是讀李廣田的散文《秋天》並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賞析文章,希望對你有啟發
;
秋天的哲學——我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和李廣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歌說得很好——秋天是一個讓人惆悵的季節,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對於秋也別有一番感慨,喜歡秋天這個頗受非議的季節,當然有人喜歡有人煩。試看三十年代的大家們,他們也寫過關於秋的林林種種: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李廣田的《秋天》和魯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歡,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筆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秋是悲涼、凄惶、蕭瑟、肅殺的代名詞,是悲的象徵意義,正如林語堂說的:「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當然,有人認為秋天是一個收獲、成熟的季節,是金黃的感覺,讓人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兩種觀點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態了。

林語堂和李廣田兩個人都偏愛秋。他們都不避諱談秋是自己的最愛,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語堂說:「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李廣田也一樣:「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甚至連那被人罵為黑暗的冬天,又何嘗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條裡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沉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為了生命而表現出來的這使我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兩人的觀點可以說一樣,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來一唱一反,讓文章看起來有其相似性。

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可謂短小精悍,沒有冗餘可言,這樣子的散文謂之「 美文」不點也不為過。全文下來,思緒是飄飛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圖案,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是一種悠然,一種解脫,放鬆和自由貫穿全文。

林語堂整篇圍繞自己手邊的煙展開,和秋天聯系在一起。闡明自己的觀點「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秋是豐碩、成熟、收獲的季節,可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一種綿延細節的意味,有一種漫無邊際的感覺。一煙在手,獨對黃昏,在一片寧靜、愜意的氛圍中,林語堂的思緒如白色飄渺的煙霧,悠然地飄忽著,如無韁的野馬,秋的溫潤便在心中悠悠無羈地盪漾開來,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內蘊、古色蒼茫的過來人,成為煙上的紅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帶一股熏熟的溫香,散發著一種純正的意味深長的氣息。秋被比作雪茄、鴉片、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一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一隻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這些意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經歷了洗滌,經歷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歷史的痕跡,沉甸甸。他們就是林語堂想說的秋的豐厚,人生之秋的豐厚。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優哉優哉的日子。」林語堂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人生之秋的豐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蘊在林語堂的筆觸下從容瀟灑,充滿了睿智。喜歡莊子的「正得秋而萬寶成」,林語堂的秋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他的《秋天的況味》製造出一種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圍。 人的生命之秋從來不應落寞、凄涼,生命底蘊的積淀濃縮、厚積薄發,秋天的收獲還會不輝煌、不絢爛多姿么。

林語堂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東方哲人,幽默大師,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過他的文章我們知道這個哲人和普通人一樣,希望在物質上面滿足自己,文中出現的「雪茄」、「偎紅依翠溫香在抱的情調」、「酒」、看人「燒大煙」,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歡在靜靜的河邊看夕陽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通過和春天嬌媚夏日茂密對比,體現秋天的意味,秋天更顯其「優越性」了。這是對秋天的禮贊。在這個秋天裡,只需煙和靜靜帶著便成就了一個哲人的思想。

而李廣田的《秋天》則更像隨筆,用易懂的語言在講述哲理。例如,「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麼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一隻黃葉,一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它們將更使人凝視,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懷想及希冀一些關於生活的事吧。這樣,人曾感到了真實的存在。」

其實,正是「真實」讓作者如此傾心。「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凋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這里,李廣田更注重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的理由——給人予希望和鞭策,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凋零同時意味著再生,是一種力量!秋聯繫到生命,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季節,讓人反思,更對未來的憧憬。

文章更側重寫的層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說,很多文章終極就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結合,或多或少摻和了政治的因素在裡面,而在李廣田的《秋天》里,我們可以完全忽視他的時代性,獨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賞析它的優美獨到。他站在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來談,用通俗可懂讓人覺得親切的語言來談,這個是他的高明之處:「現在,將來,世界是真實的,人生是真實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有的夢境,所有的幻想,都是無用的了。」「我願走在路上,不願停在途中。」「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這些何嘗不是真理的體現呢?而他對人生的解讀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

我更願意把「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理解為是一種態度,積極的態度,或者說進取之道在於積極。但這里有一個誤區,有人總認為積極進取就是要創造輝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積極進取了,能創造輝煌,當然好;但輝煌只是一個不關乎意料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進取而又踏實沉著的人生態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夠了。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吧。我們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廣田的語言清秀雋永,如話家常,更像和讀者在對話,而不是像林語堂那樣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緒飄飛。以「生活,總是這樣散文似地過去了」這樣的字眼開頭,和其他文本的絢麗比起來清新很多,不禁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末尾「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句話:「話說得有些遠了」,繼而把讀者拉回來,看到這里我報以淡淡的一笑,彷彿他就是在和我們對話,沒有生疏的感覺,興之所至,文之所至。這樣子的文字讓人珍惜。沒有晦澀難懂,就像一個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對話閑聊拉家常,共同抒發對秋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讓人覺得無限親切。

但是並不是說他的語言沒有文采,「一隻黃葉,一片殘英」「一隻黃葉在枝頭搖擺著,你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你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一隻落葉輕輕地滑過你的肩背飛了下來時,你將感到了什麼呢?」這些句子適合朗誦, 沒有美好的文字怎麼能讓人有美的享受呢?一葉而知天下秋!

在寫作《秋天》的時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維是跳躍的,沒有束縛,一切任自己馳騁。寫到哪裡便是哪裡,讀者跟著他的思維是一種享受。文章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們細心的閱讀才能把握潛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緒,由秋到人生哲理。

說了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些讓人享受的文字,他們是經典的,經過了時代的盪滌留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林語堂和李廣田的秋天是一種哲學,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方知他們的底蘊

② 《秋天》一小節的賞析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③ 李廣田的作品賞析

《花潮》
昆明有個圓通寺。寺後就是圓通山。從前是一座荒山,現在是一個公園,就叫圓通公園。公園在山上。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樹,有鳥,有獸。後山沿珞,有一大片海棠,平時枯枝瘦葉,並不惹人注意,一到二、四月間,其是花團錦簇,變成一個花世界。這幾天天氣特利好,花開得也正好,看花的人也就最多。「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辦公室里,餐廳里,晚會上,道路上,經常聽到有人問答:「你去看海棠沒有?」「我去過了。」或者說:「我正想去。」到了星期天,道路相逢,多爭說圓通山海棠消息。一時之間,幾乎形成一種空氣,甚至是一種壓力,一種誘惑,如果誰沒有到圓通山看花,就好像是一大憾事,不得不擠點時間,去湊個熱鬧。
星期天,我們也去看花。不錯,一路同去看花的人可多著哩。進了公園門,步步登山,接踵摩肩,人就更多了。向高處看,隔看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其是,「寺門尚遠花光來,漫天錦綉逢雲開」。這時候,什麼蒼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遊人。大家都一口氣地攀到最高峰,淹沒在海棠花的紅海里。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人們坐在花下,走在路上,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花開得正盛,來早了,還未開好,來晚了已經開敗,「千朵萬朵壓枝低」,每棵樹都炫耀自己的鼎盛時代,每一朵花都在微風中枝頭上顫抖著說出自己的喜悅。「噴雲吹霧花無數,一條錦綉遊人路」,是的,是一條花巷,一條花街,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可是,這些說法都不行,都不足以說出花的動態,「四廂花影怒於潮」,「四山花影下如潮」,還是「花潮」好。古人寫詩真有他的,善於說出要害,說出花的氣勢。你不要亂跑,你靜下來,你看那一望無際的花,「如錢塘潮夜澎湃」,有風,花在動,無風,花也潮水一般地動,在陽光照射下,每一個花瓣都有它自己的陰影,就彷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騰,你越看得出神,你就越感到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好像有一種生命力在不斷擴展。而且,你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誰知道呢,也許是花下的人語聲,也許是花叢中蜜蜂嗡嗡聲,也許什麼地方有黃鶯的歌聲,還有什麼地方送來看花人的琴聲,歌聲,笑聲……,這一切交織在一起,再加上風聲,天籟人籟,就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大家都是來看花的,可是,這個花到底怎麼看法?有人走累了,揀個最好的地方坐下來看,不一會,又感到這里不夠好,也許別個地方更好吧,於是站起來,既依依不捨,又滿懷嚮往,慢步移向別處去。多數人都在花下走來走去,這棵樹下看看,好,那棵樹下看看,也妤,佇立在另一棵樹下仔細端詳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人很大方,只是駐足觀賞,有人貪心重,伸手牽過一枝花來搖搖,或者乾脆翹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鬥巧及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們面對這綺麗的風光,真是徒喚奈何了。
老頭兒們看花,一面看,一面自言自語,或者嘴裡低吟著什麼。老媽媽看花,扶著拐杖,牽著孫孫,很珍惜地折下一朵,簪在台己的發髻上。青年們穿得整整齊齊,乾乾凈凈,好像參加什麼盛會,不少人已經穿上雪台的襯衫,有的甚至是綢襯衫,有的甚至已是短袖襯衫,好像夏天已經來到他們身上,東張張,西望望,既看花,又看人,神氣得很。青午婦女們,也都打扮得利利落落,很多人都穿著花衣花裙,好像要與花爭妍,也有人擦了點胭脂,抹了點口紅,顯得很突出,可是,在這花世界裡,又叫人感到無所謂了。很自然地想起了龔自珍《西郊落花歌》中說的,「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池傾胭脂」,真也有點形容過分,反而沒有真實感了。小學生們,系著漂亮的紅領巾,帶著彈弓來了,可是他們並沒有射擊,即便有鳥,也不射了,被這一片沒頭沒腦的花淹末了。畫家們正調好了顏色對花寫生,看花的人又圍住了畫花的,出神地看畫家畫花。喜歡照像的人,抱著像機跑來跑去,不知是照花,還是照人,是怕遮了花,還是怕花遮了人,還是要選一個最好的鏡頭,使如花的人永遠伴著最美的花。有人在花下喝茶,有人在花下彈琴,有人在花下下象棋,有人在花下打橋牌。昆明四季如春,四季有花,可是不管山茶也罷,報春也罷,梅花也罷,杜鵑也罷,都沒有海棠這樣幸運,有這么多人,這樣熱熱鬧鬧地來訪它,來賞它,這樣興致勃勃地來趕這個開花的季節。還有桃花什麼的,目前也還開著,在這附近,就有幾樹碧桃正開,「猩紅鸚綠天人姿,回首夭桃惝失色」,顯得冷冷落落地呆在一旁,並沒有誰去理睬。在這圓通山頭,可以看西山和滇池,可以看平林和原野,可是這時候,大家都在看花,什麼也顧不得了。看著看著,實在也有點疲乏,找個地方坐下來休息一下吧,哪裡沒有人?都是人。坐在一群看花人旁邊,無意中聽人家談論,猜想他們大概是哪個學校的文學教師。他們正在吟詩談詩:
一個吟道:「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一個說:「這個不好,哪來的這么些眼淚!」
另一個吟道:「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
又一個說:「還是不好,雖然是詩聖的佳句,也不好。」
一個青年人搶過去說:「『繁枝容易紛紛落,嫩蕊商量細細開』,也是杜詩,好不好?」
李廣田一個人回答:「好的,好的,思想健康,說的是新陳代謝。」
一個人不等他說完就接上去:「好是好,還不如龔定庵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有辯證觀點,樂觀精神。」
有一個人一直不說話,人家問他,他說:「天何言哉,四時興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你們看,海棠並沒有說話,可是大家都被吸引來了。」我也沒有說話。想起泰山高處有人在懸崖上刻了四個大字:「予欲無言」,其實也甚是多事。回家的路上,還是聽到很多人紛紛議論。
有人說:「今年的花,比去年好,去年,比前年好。」
有人說:「今天看花好,今夜睡夢好,明天工作好。」
有人說:「明天作文課,給學生出題日,有了辦法。」
有人說:「最好早晨來看花,迎風帶露的花,會更嬌更美。」
有人說:「雨天來看花更好,海棠看雨胭脂透,當然不是大雨滂沱,而是斜風細雨。」
有人說:「也許月下來看花更好,將是花氣氤氳。」
有人說:「下星期再來看花,再不來就完了。」
有人說:「不怕花落去,明年花更好。」
好一個「明年花更好」。我一面走著,一面聽人家說著,自己也默念著這樣兩句話:
春光似海,
盛世如花。
1.作者在寫看花前,先描述人們碰面便說圓通山海棠花的消息,又認為沒看花便好象是一大憾事,用意是說明海棠花盛開,仿如一個美麗的花花世界,極具吸引力,而賞花更是昆明市民一年一度的盛大節目。
2.作者寫星期天看花人的擁擠情景:進入圓通公園大門,步步登山,接腫摩肩,簡直是人山人海。 寫海棠花盛放的情景:(1)在山下向高處看,隔著密密層層的綠蔭,只見一片紅雲,望不到邊際。後山一條大路兩旁,四周,都是海棠,既望不見花外的青天,也看不見花外還有別的世界,正是上天下地都是花,可謂花天花地。
3.從看花人的神情動態看來,他們心情是輕松舒暢的,而從人們有餘暇和閑情去細意賞花。作者通過對各賞花人的描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是安定、繁榮的,並帶出他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4.作者從以下三方面把眼前的海棠盛放的景象比作潮水:(1)視覺上的動態:作者覺得那一望無際的花的動態,有風,花像潮水一般地動;無風,花的陰影也像波浪在海上翻騰。(2)感覺上的氣勢:花如海浪在海上翻騰,當我們看得出神時,就會感到那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張,有潮水般的氣勢。(3)聽覺上:我們可以聽到潮水的聲音,人語聲,蜜蜂嗡嗡聲,黃鶯的歌聲,還有看琴聲,歌聲,笑聲和風聲,交織在一起,如同海上午夜的潮聲。5.《花潮》作者主要想寄寓他對美好未來的憧憬。因為他對人們生活日漸改善而感到高興。通過海棠花開美景的描寫,點明本文的主題在於寫社會太平,人們生活幸福,揭示本文的題旨。

④ 讀李廣田的散文《秋天》,並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賞析文章

秋天的哲學——我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和李廣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歌說得很好——秋天是一個讓人惆悵的季節,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對於秋也別有一番感慨,喜歡秋天這個頗受非議的季節,當然有人喜歡有人煩。試看三十年代的大家們,他們也寫過關於秋的林林種種: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李廣田的《秋天》和魯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歡,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筆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秋是悲涼、凄惶、蕭瑟、肅殺的代名詞,是悲的象徵意義,正如林語堂說的:「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當然,有人認為秋天是一個收獲、成熟的季節,是金黃的感覺,讓人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兩種觀點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態了。

林語堂和李廣田兩個人都偏愛秋。他們都不避諱談秋是自己的最愛,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語堂說:「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李廣田也一樣:「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甚至連那被人罵為黑暗的冬天,又何嘗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條裡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沉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為了生命而表現出來的這使我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兩人的觀點可以說一樣,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來一唱一反,讓文章看起來有其相似性。

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可謂短小精悍,沒有冗餘可言,這樣子的散文謂之「 美文」不點也不為過。全文下來,思緒是飄飛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圖案,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是一種悠然,一種解脫,放鬆和自由貫穿全文。

林語堂整篇圍繞自己手邊的煙展開,和秋天聯系在一起。闡明自己的觀點「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秋是豐碩、成熟、收獲的季節,可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一種綿延細節的意味,有一種漫無邊際的感覺。一煙在手,獨對黃昏,在一片寧靜、愜意的氛圍中,林語堂的思緒如白色飄渺的煙霧,悠然地飄忽著,如無韁的野馬,秋的溫潤便在心中悠悠無羈地盪漾開來,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內蘊、古色蒼茫的過來人,成為煙上的紅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帶一股熏熟的溫香,散發著一種純正的意味深長的氣息。秋被比作雪茄、鴉片、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一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一隻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這些意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經歷了洗滌,經歷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歷史的痕跡,沉甸甸。他們就是林語堂想說的秋的豐厚,人生之秋的豐厚。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優哉優哉的日子。」林語堂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人生之秋的豐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蘊在林語堂的筆觸下從容瀟灑,充滿了睿智。喜歡莊子的「正得秋而萬寶成」,林語堂的秋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他的《秋天的況味》製造出一種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圍。 人的生命之秋從來不應落寞、凄涼,生命底蘊的積淀濃縮、厚積薄發,秋天的收獲還會不輝煌、不絢爛多姿么。

林語堂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東方哲人,幽默大師,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過他的文章我們知道這個哲人和普通人一樣,希望在物質上面滿足自己,文中出現的「雪茄」、「偎紅依翠溫香在抱的情調」、「酒」、看人「燒大煙」,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歡在靜靜的河邊看夕陽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通過和春天嬌媚夏日茂密對比,體現秋天的意味,秋天更顯其「優越性」了。這是對秋天的禮贊。在這個秋天裡,只需煙和靜靜帶著便成就了一個哲人的思想。

而李廣田的《秋天》則更像隨筆,用易懂的語言在講述哲理。例如,「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麼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一隻黃葉,一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它們將更使人凝視,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懷想及希冀一些關於生活的事吧。這樣,人曾感到了真實的存在。」

其實,正是「真實」讓作者如此傾心。「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凋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這里,李廣田更注重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的理由——給人予希望和鞭策,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凋零同時意味著再生,是一種力量!秋聯繫到生命,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季節,讓人反思,更對未來的憧憬。

文章更側重寫的層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說,很多文章終極就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結合,或多或少摻和了政治的因素在裡面,而在李廣田的《秋天》里,我們可以完全忽視他的時代性,獨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賞析它的優美獨到。他站在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來談,用通俗可懂讓人覺得親切的語言來談,這個是他的高明之處:「現在,將來,世界是真實的,人生是真實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有的夢境,所有的幻想,都是無用的了。」「我願走在路上,不願停在途中。」「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這些何嘗不是真理的體現呢?而他對人生的解讀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

我更願意把「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理解為是一種態度,積極的態度,或者說進取之道在於積極。但這里有一個誤區,有人總認為積極進取就是要創造輝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積極進取了,能創造輝煌,當然好;但輝煌只是一個不關乎意料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進取而又踏實沉著的人生態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夠了。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吧。我們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廣田的語言清秀雋永,如話家常,更像和讀者在對話,而不是像林語堂那樣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緒飄飛。以「生活,總是這樣散文似地過去了」這樣的字眼開頭,和其他文本的絢麗比起來清新很多,不禁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末尾「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句話:「話說得有些遠了」,繼而把讀者拉回來,看到這里我報以淡淡的一笑,彷彿他就是在和我們對話,沒有生疏的感覺,興之所至,文之所至。這樣子的文字讓人珍惜。沒有晦澀難懂,就像一個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對話閑聊拉家常,共同抒發對秋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讓人覺得無限親切。

但是並不是說他的語言沒有文采,「一隻黃葉,一片殘英」「一隻黃葉在枝頭搖擺著,你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你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一隻落葉輕輕地滑過你的肩背飛了下來時,你將感到了什麼呢?」這些句子適合朗誦, 沒有美好的文字怎麼能讓人有美的享受呢?一葉而知天下秋!

在寫作《秋天》的時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維是跳躍的,沒有束縛,一切任自己馳騁。寫到哪裡便是哪裡,讀者跟著他的思維是一種享受。文章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們細心的閱讀才能把握潛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緒,由秋到人生哲理。

說了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些讓人享受的文字,他們是經典的,經過了時代的盪滌留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林語堂和李廣田的秋天是一種哲學,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方知他們的底蘊。

⑤ 秋天賞析(何其芳)寫的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⑥ 《秋天》李廣田讀後感400字

從結構上看,一篇讀後感至少要有三個部分的內容組成:一是要介紹原作的篇名內容和版特點;二是根據自權己的認識對原作的內容和特點進行分析和評價,也就是概括地談談對作品的總體印象;三是讀後的感想和體會.即一是說明的部分,二是要有根據評價作品的部分,三是有感而發,重點在「感」字上.
讀是寫的基礎,只有讀得認真仔細,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內容,從而抓住重點,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體會;只有認真讀書才能找到讀感之間的聯系點來,這個點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點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對一篇作品,寫體會時不能面面俱到,應寫自己讀後在思想上、行動上的變化,摘取其中的某一點做文章.

⑦ 李廣田〈秋天〉讀後感

秋天「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使人「意識到了生之實在,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這就是李廣田筆下的秋天。
作者將人生與四季相聯系,將自己對人生前途的思考,將自己的苦悶和彷徨都融進了對落葉殘英的秋天的描寫和品味中。作者從自身的感悟出發去描寫秋天的景色,並將描寫與體驗和思辯相糅合,使秋色帶有鮮明的個人色彩。在文章結構上採用了先抑後揚的手法。對春夏的抑作為鋪墊,引發了作者對秋天的贊美,揭示了生命的潛在活力,預示了新的希望。這正是作者品味的「秋」——走向「生」的路。
眾人以春為生的希望,然而在作者眼中,繁華過後是衰敗,是走向「死」的路。在他看來,秋才是走向「生」的路。秋的飄零,秋的黃葉。預示的不是「死」,不是浮華;而是「生」,而是實實在在的生存。這一片黃葉的凋落正回顧著真實繁華的昨天剛走過。這一片黃葉的凋落正預示著新生的到來。這一片黃葉的凋落正訴說著這一刻的生命。這一刻的凋落猶如鞭子般鞭策著我們。這一刻的黃葉落了,這不是結束,不是落了就落了。而是鞭打著我們以更高的激情繼續進行我們自己的生命。生命還在繼續,你們准備好了嗎?我們能把握的只有此刻,能珍惜的只有今天。我們需要把握此刻,珍惜今天的動力。我們還要向著更燦爛的明天而努力。
春夏,只能給人曾經的希望。而秋的希望是悠遠的。這悠遠的希望不斷地鞭策著人前進。不斷地提醒人們現在的生存。只有現在實實在在地活了,踏踏實實地做了,那悠遠的希望才能實現,才能燦爛。這何嘗不是一種「沉著」的力量呢?使我們不會沉浸在「春」的幻想中,而是實實在在地繼續著腳下的路。
走在向「生」的路上,為生命中的新生而繼續走下去。人生不正需要這樣的勇氣和力量嗎?擁有著這種力量的「秋天」不是更適合我們的人生嗎?李廣田的《秋天》正是訴說著這樣一種力量,這樣一種人生。

⑧ 賞析文章

我給你個例子把,是讀李廣田的散文《秋天》並寫成一篇不少於600字的賞析文章
;
秋天的哲學——我看林語堂《秋天的況味》和李廣田《秋天》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歌說得很好——秋天是一個讓人惆悵的季節,自古英雄多悲秋。出生在秋天的我,對於秋也別有一番感慨,喜歡秋天這個頗受非議的季節,當然有人喜歡有人煩。試看三十年代的大家們,他們也寫過關於秋的林林種種: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李廣田的《秋天》和魯迅的《秋夜》等等。既然大家都喜歡,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筆下的秋是如何一番景象呢?

在很多人的眼裡,秋是悲涼、凄惶、蕭瑟、肅殺的代名詞,是悲的象徵意義,正如林語堂說的:「這時才想起,向來詩文上秋的含義,並不是這樣的,使人聯想的是蕭殺,是凄涼,是秋扇,是紅葉,是荒林,是萋草……」;當然,有人認為秋天是一個收獲、成熟的季節,是金黃的感覺,讓人沉浸在收獲的喜悅中。兩種觀點有其各自的看法吧,就看大家的心態了。

林語堂和李廣田兩個人都偏愛秋。他們都不避諱談秋是自己的最愛,能如此直接者少矣!林語堂說:「在四時中,我於秋是有偏愛的,所以不妨說說。」李廣田也一樣:「寧可以把『死路』加給夏天,而秋天,甚至連那被人罵為黑暗的冬天,又何嘗不是走向『生』的路呢,比較起春與夏來,我說它更是走向『生』路的。我將說那落葉是為生而落,而且那冰雪之下的枝條裡面正在醞釀著生命之液。而它們的沉著的力,它們的為了將來,為了生命而表現出來的這使我感到了什麼呢?這樣的季候,是我所最愛的了。」兩人的觀點可以說一樣,而不是站在對立面來一唱一反,讓文章看起來有其相似性。

林語堂的《秋天的況味》可謂短小精悍,沒有冗餘可言,這樣子的散文謂之「 美文」不點也不為過。全文下來,思緒是飄飛的,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在這里,我們看不到悲的影子,而是一幅思考者的圖案,獨具一番寧靜深遠的況味。「秋天的黃昏,一人獨坐在沙發上抽煙,看煙頭白灰之下露出紅光,微微透露出暖氣,心頭的情緒便跟著那藍煙繚繞而上,一樣的輕松,一樣的自由。」是一種悠然,一種解脫,放鬆和自由貫穿全文。

林語堂整篇圍繞自己手邊的煙展開,和秋天聯系在一起。闡明自己的觀點「我所愛的是秋林古氣磅礴氣象。」秋是豐碩、成熟、收獲的季節,可林語堂沒有對秋的豐腴、肥美過多著墨,而是以一種怡然的心態,寫秋的一種綿延細節的意味,有一種漫無邊際的感覺。一煙在手,獨對黃昏,在一片寧靜、愜意的氛圍中,林語堂的思緒如白色飄渺的煙霧,悠然地飄忽著,如無韁的野馬,秋的溫潤便在心中悠悠無羈地盪漾開來,秋成了代表成熟的內蘊、古色蒼茫的過來人,成為煙上的紅灰,又如又老又醇的酒帶一股熏熟的溫香,散發著一種純正的意味深長的氣息。秋被比作雪茄、鴉片、用過二十年的爛字典、用過半世紀的書桌、一塊老氣橫秋的招牌,甚至一隻熏黑的陶鍋在烘爐上用慢火燉豬肉時所發出的徐吟的聲調。這些意象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經歷了洗滌,經歷了自己的人生大致三分之一,留下了是歷史的痕跡,沉甸甸。他們就是林語堂想說的秋的豐厚,人生之秋的豐厚。

「人的一生無論成敗,他都有權休息,過優哉優哉的日子。」林語堂這一人生格言在文中灑脫地飄逸出來,人生之秋的豐厚,人之生命的厚重底蘊在林語堂的筆觸下從容瀟灑,充滿了睿智。喜歡莊子的「正得秋而萬寶成」,林語堂的秋有著豁達的人生觀,他的《秋天的況味》製造出一種溫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圍。 人的生命之秋從來不應落寞、凄涼,生命底蘊的積淀濃縮、厚積薄發,秋天的收獲還會不輝煌、不絢爛多姿么。

林語堂是「兩腳踏中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東方哲人,幽默大師,他追求的思想的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但是通過他的文章我們知道這個哲人和普通人一樣,希望在物質上面滿足自己,文中出現的「雪茄」、「偎紅依翠溫香在抱的情調」、「酒」、看人「燒大煙」,聽那「微微嗶剝的聲音」等,是他在秋日的希翼,就像我自己喜歡在靜靜的河邊看夕陽西下的美景。 「秋是代表成熟,對於春天之明媚嬌艷,夏日之茂密濃深,都是過來人,不足為奇了,所以其色淡,葉多黃,有古色蒼蘢之慨,不單以蔥翠爭榮了。這是我所謂秋的意味。」通過和春天嬌媚夏日茂密對比,體現秋天的意味,秋天更顯其「優越性」了。這是對秋天的禮贊。在這個秋天裡,只需煙和靜靜帶著便成就了一個哲人的思想。

而李廣田的《秋天》則更像隨筆,用易懂的語言在講述哲理。例如,「我幾乎說不出秋比冬為什麼更好,也許因為那枝頭的幾片黃葉,或是那籬畔的幾朵殘花,在那些上邊,是比較冬天更顯示了生命,不然,是在那些上面,更使我憶起了生命吧,一隻黃葉,一片殘英,那在聯系著過去與將來吧。它們將更使人凝視,更使人沉思,更使人懷想及希冀一些關於生活的事吧。這樣,人曾感到了真實的存在。」

其實,正是「真實」讓作者如此傾心。「給了人更遠的希望,向前的鞭策,意識到了生之實在的,而且給人以「沉著」的力量的,是這正在凋亡著的秋。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在這里,李廣田更注重說明自己為什麼喜歡的理由——給人予希望和鞭策,這是一種真實的存在,凋零同時意味著再生,是一種力量!秋聯繫到生命,是一個聯系著過去和將來的季節,讓人反思,更對未來的憧憬。

文章更側重寫的層面是人生之秋。可以說,很多文章終極就是和我們的時代相結合,或多或少摻和了政治的因素在裡面,而在李廣田的《秋天》里,我們可以完全忽視他的時代性,獨立地去品味他的文本,賞析它的優美獨到。他站在一個全新的哲學高度來談,用通俗可懂讓人覺得親切的語言來談,這個是他的高明之處:「現在,將來,世界是真實的,人生是真實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有的夢境,所有的幻想,都是無用的了。」「我願走在路上,不願停在途中。」「誰知道幸的不幸與不幸之幸呢?」這些何嘗不是真理的體現呢?而他對人生的解讀讓人覺得很有道理: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

我更願意把「走在路上,不願停留在途中」理解為是一種態度,積極的態度,或者說進取之道在於積極。但這里有一個誤區,有人總認為積極進取就是要創造輝煌。但我的意思非常明了:積極進取了,能創造輝煌,當然好;但輝煌只是一個不關乎意料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積極進取而又踏實沉著的人生態度或人生之路。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很夠了。或許,人生的意義就在此吧。我們要「走在道上」,不能「停在途中」。

李廣田的語言清秀雋永,如話家常,更像和讀者在對話,而不是像林語堂那樣子自己悠然自由,思緒飄飛。以「生活,總是這樣散文似地過去了」這樣的字眼開頭,和其他文本的絢麗比起來清新很多,不禁讓人想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末尾「我愛秋天,我對於這荒涼的秋天有如一位多年的朋友。」也是淡淡的,很美的。在文本中還出現了這樣的一句話:「話說得有些遠了」,繼而把讀者拉回來,看到這里我報以淡淡的一笑,彷彿他就是在和我們對話,沒有生疏的感覺,興之所至,文之所至。這樣子的文字讓人珍惜。沒有晦澀難懂,就像一個老朋友在秋日的下午,對話閑聊拉家常,共同抒發對秋的感悟,對人生的看法,讓人覺得無限親切。

但是並不是說他的語言沒有文采,「一隻黃葉,一片殘英」「一隻黃葉在枝頭搖擺著,你會覺到它即刻就有墮下來的危機,而當你踽踽地踏著地下的枯葉,聽到那簌簌的聲息,忽而又有一隻落葉輕輕地滑過你的肩背飛了下來時,你將感到了什麼呢?」這些句子適合朗誦, 沒有美好的文字怎麼能讓人有美的享受呢?一葉而知天下秋!

在寫作《秋天》的時候,我相信作者的思維是跳躍的,沒有束縛,一切任自己馳騁。寫到哪裡便是哪裡,讀者跟著他的思維是一種享受。文章耐人尋味,值得我們去咀嚼的魅力需要我們細心的閱讀才能把握潛伏在作者心底的情感和思緒,由秋到人生哲理。

說了這些,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但是知道自己喜歡上了這些讓人享受的文字,他們是經典的,經過了時代的盪滌留了下來,我們可以從中獲得美的享受。林語堂和李廣田的秋天是一種哲學,需要我們去慢慢體會方知他們的底蘊。

⑨ 何其芳的《秋天》的全文解釋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創作的詩集《預言》(1931-1933)。它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們那樣愛用象徵手法,寫得神秘莫測,或愛尋味哲理,顯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個人狹小天地,纏綿悱惻於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難得地將視野投向鄉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現一派明朗純凈的詩意詩風。詩作採用直陳其事的寫法,表面看來似乎簡單、直白,缺少象徵的奧義,實則意味情味既深且長。詩中透出那麼一種氛圍,那麼一種神韻,這是最能勾住讀者心魄的東西。

所謂氛圍,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性的境象、風神、氣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以句摘」的氣象有所類似,又有所不同,氣象所指更為廓大,包括內容、形式各個方面;氛圍似乎主要關乎內容,涉及意象、意境、情感等。氛圍可感而不可言,正如司空圖所言:「神而不知,知而難狀。」亦如唐人所言:「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也。」但讀之有感,瞭然於心,也應能言追心意,形之於文。

在《秋天》里詩人用最精粹的語言描寫農家生活,每一句詩都是一幅畫面,三節詩又組成三幅復合畫面。畫面的組合造成了既流動又整合的特殊氛圍。

第一幅畫面是「農家豐收圖」。這里不是寫某個農夫,而是寫普遍的農家活動。寫了兩個場景,一是山谷伐木,一是籬間背瓜果。山谷伐木置於篇首,丁丁聲悠遠地飄來,訴諸聽覺;震落了清涼的露珠,訴諸視覺和觸覺,真是一片世外風光,啟迪人追思那邈遠的印象,《詩經》中不是有「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谷,遷於喬木」之句嗎?「飄」和「幽谷」在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不過那都是寫虛的,用的是比喻義、引申義,用在這里才是寫實的,別有一番情韻。背瓜果所伴隨的心情和表情在詩中未點明,但讀者可以想到,那是欣喜、笑盈盈的。「棲息」本用來描寫有生命的物類,現用在這節詩的末尾,來概括秋天在農人家裡的狀況,將虛無的東(秋天)西視象化了,創造出鬆弛、閑靜的氛圍。

第二幅畫面是「霜晨歸漁圖」。其中「霧」「霜」這些表現環境氛圍的詞(還有上一節的「露」),也是何其芳早年詩中常出現的,傳達出清涼、冷寂、朦朧的氣氛。畫面還包括一系列活動:撒網,收漁,搖槳。這些平常活動畫面在這里都蘊含著淡而遠、清而靜的神韻。「輕輕」一詞常在何詩中出現,在此彷彿「信手拈來」,顯示出漁人悠閑與自得的心情。也許在早年何其芳的心目中,秋天就真的是這么寧靜、悠遠。

第三幅畫面是「少女思戀圖」。這節詩從野草、蟋蟀和溪水寫起,相當於古人所謂「感興」的寫法,即先言他事,由興而感,由景入情。野草寥廓,溪水清洌,這本不是人的活動,其後必有續言,那就是少女心懷戀情。大自然繁囂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到來卻變化清靜了,人在寂靜時大都反觀自身,傾聽心靈之聲。牧羊女聽了一夏的「牛背上的笛聲」,忽然聽不到了,心靈的某一角落開始萌動起來,真是「如樹根在熱的夏夜裡震動泥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戀愛尤其是初戀,是早年何詩所擅長的,這次他寫得更含蓄也更精彩了。這一節才五行,就寫出了由外景向內情的過渡,寫出了初戀從無到有的過渡。詩人選取了「牧羊女的眼裡」這一特定角度,雖未明寫眼神,但讀者自能見出那裡面的清純、明凈,那是初戀少女似戀非戀時的特殊眼神。而且比較這三節詩我們可以看到,前兩節主要寫外在景物與人事,這第三節真正寫入心靈深處,寫出了微妙的感覺,使全詩收束在感情的實處。不這么寫,難以入情、入神,詩就「飄浮」起來了。

總之,《秋天》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場景、畫面,創造了一種既來自人世又遠離塵俗的氛圍。這一氛圍具有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特點。它寫的是繁忙夏天之後的農閑景象,所以具有清靜的氛圍;它寫的是世處桃源般的生活,不見農家些許的艱難苦恨,所以具有清遠的氛圍;它寫的是少男少女朦朧而純真的愛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圍;它像何其芳其他詩作一樣專用輕柔之詞寫清麗意象,避開喧囂的景境,避開拙重之詞,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圍。詩中各幅畫面,以及畫面里的各個意象,無一不和諧地統一;因而這種氛圍所賴以形成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點也無一不達於極致。技蓋至此,非高手不能為。可是何其芳寫這首詩時才是20歲左右的大學生!

何其芳(1912—197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藝評論家。原名何永芳,出生於四川萬州一個守舊的大家庭。幼年時即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年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學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志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范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評論,並長期參加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等職,並任文學研究所所長職務。

詩歌是何其芳最先喜愛和運用的文學樣式。他自稱開始創作時「成天夢著一些美麗的溫柔的東西」,早期的作品鮮明地表現出一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個性。他不滿丑惡的現實,又不清楚出路何在;他熱切地嚮往著生活中美好的事物,但缺乏熱烈的追求。於是較多徘徊於懷念、憧憬和夢幻中,只能留下寂寞和憂郁。

何其芳對於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探求。在詩歌方面,他創作之初即十分講究完整的形式、嚴格的韻律、諧美的節奏,並注意表現出詩的形象和意境。因此,他的詩明顯地具有細膩和華麗的特色。在散文創作上,他自稱「我的工作是在為抒情的散文發現一個新的園地」,他善於融合詩的特點,寫出濃郁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幻美的顏色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風格。

真正明顯地表現出思想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是在抗戰開始,特別是到了延安以後。這時他漸離夢境,面對現實,詩文風格趨向朴實明朗。

六卷本《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論著。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