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言名句 »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發布時間: 2020-12-19 12:22:48

① 《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賞析是什麼

《記承天寺夜遊》中描寫月色的句子是: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賞析: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其分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更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所作,全文原文如下: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白話文釋義: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准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照在門上,(於是我就)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和我一起游樂的人,於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

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積滿了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縱橫交錯,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

(1)記承天寺夜遊賞析擴展閱讀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復雜的,貶謫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時候,「月色入戶」,於是「欣然起行」,月光難得,不免讓人欣喜。可是沒有人和自己共同賞月,只好去找同樣被貶的張懷民,這裡面有多少貶低的悲涼與人生的感慨呀!兩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閑的。

自比「閑人」,則所有意味盡含其中。對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動 形象的描繪,透露出作者在貶低中雖感慨幽微,而又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達了作者對月光的愛慕 抒發了作者自解、自矜、自嘲,對自然生活的嚮往與欣賞,和用與「閑人」相對的「忙人」(朝廷官員小人)的鄙夷與諷刺。

本文可分為三層來賞析,第一層敘事:交待了時間,地點和夜遊原因,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使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描繪庭中夜色,運用比喻的手法描繪庭院皎潔的月光。第三層:惋惜無人賞月,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

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

「閑人」包含了作者鬱郁不得志的悲涼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遠大的抱負,但是卻被一貶再貶,流落黃州,在內心深處,他又何嘗願做一個「閑人」呢?賞月「閑人」的自得只不過是被貶「閑人」的自慰罷了。

② 記承天寺夜遊句子賞析

賞析;
《記承天寺夜遊》這篇文章只有84個字,從胸中自然流出,「行於所當行」,「止於不可不止」,無從劃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幾十個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瀉無余,還有什麼韻味?細讀此文,雖自然流行,卻「與山石曲折」,層次分明。「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這像是寫日記,老老實實地寫出年月日,又寫了個「夜」字,接下去就應該寫「夜」里干什麼。究竟干什麼呢?「解衣欲睡」,沒有什麼可乾的。可就在「解衣」之時,看見「月色入戶」,就又感到有什麼可幹了,便「欣然起行」。干什麼呢?尋「樂」。一個人「行」了一陣,不很「樂」,再有一個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個可以共「樂」的人,就去找他。這些思想和行動,是用「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幾句表現出來的。尋見張懷民了沒有,尋見後講了些什麼,約他尋什麼「樂」,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筆下,這都是要寫的。作者卻只寫了這么兩句:「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接著便寫景: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文思如滔滔流水,「與山石曲折」,至此當「止於不可不止」了。「止」於什麼呢?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當止於月;看見「藻、荇交橫」,卻原來是「竹、柏影也」,當止於「竹柏」;誰賞月?誰看竹柏?是他和張懷民,當止於他和張懷民。於是總括這一切,寫了如下幾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寥寥數筆,攝取了一個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而抒情即寓於敘事、寫景之中。敘事、寫景、抒情,又都集中於寫人;寫人,又突出一點:「閑」。入「夜」即「解衣欲睡」,「閑」;見「月色入戶」,便「欣然起行」,「閑」;與張懷民「步於中庭」,連「竹柏影」都看得那麼仔細,那麼清楚,兩個人都很「閑」。「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冬夜出遊賞月看竹柏的,卻只有「吾兩人」,因為別人是忙人,「吾兩人」是「閑人」。結尾的「閑人」是點睛之筆,以別人的不「閑」反襯「吾兩人」的「閑」。惟其「閑」,才能「夜遊」,才能欣賞月夜的美景。讀完全文,兩個「閑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觀賞的景色,都歷歷如見。

③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600字

月潔心清,似閑還愁
——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句讀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是一篇小品文。全文僅84字,卻描繪出了一幅清靜皎潔的月夜美景,傳達出作者當時微妙的心境。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一句,直點時間,並用「夜」字扣題,導引題旨。「元豐六年」不僅是個時間年限,還點示出寫作此文的背景:元豐二年(宋神宗年號),蘇軾因文字獄(「烏台詩案」)幾遭殺身之禍,後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備受監視,近於流發,自然心情憂郁。事隔四年,時至今日,其為如何呢?「十月十二日夜」點出具體時間。古時以農歷記事,「十月十二日夜」當是時值初冬,有圓月升掛,而又寒意初襲的。這樣的夜晚,作者心情又是如何呢?
「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作者「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全因「月色入戶」。「月」是此夜特景,由此可推想前幾日的夜晚天氣,因為俗語有雲:「初七初八,月際更發」,今日已為「十二」,當是朗月升掛;抑或作者對前幾日的月光未加留意吧。反正,今夜作者是注意到了天際的融融月色。特別是句中「入」之一字,脫化出月光的善解人意,她也似乎要來慰藉遷客騷人的心靈。「月色入戶」更入「心」,「欣然」一詞,使作者喜悅興奮之情狀躍然紙上。
「念無與為樂者」「念」承前句「行」而來,是作者瞬間的心理活動。作者形單影孤,面對如此朗月良宵,又身處貶居的寂寥之中,一個人行之無味,不禁嘆問:誰能與吾為樂呢?「樂」為全文之精魄。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閃念之間,人、地跳躍而出,快得幾乎不假思索:到承天寺尋張懷民!此句也暗顯出兩人的感情篤厚。張懷民何許人也?他是作者的朋友,當時也貶官在黃州。兩人同病相憐,感同身受,從中也可見出兩人心有靈犀,神思契合。句中「承天寺」,又扣題一次。「尋」字寫出急切訪友的心情,寫出急於尋人共賞月景的心情。同時,又傳達出不知懷民是否在「家」的隱憂。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大喜過望,懷民不僅在寺,且還未寢。於是兩人一起在庭院散步。句中點明了「夜遊」的具體地點,三點文題。「夜遊」,常時一般以為暗黑,但因前文已點出「月色」,頓令人心生光明之感,恰與作者此時心境吻合,怎會不令人「欣然」呢?「步」之一字,顯出作者兩人情態閑適、攜手而游的景況。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是為文增色的寫景名句,月夜美景俱由此句傳達而出。句中明喻、暗喻交錯運用,以「積水空明」喻寫月光的清澈透明,使人自然想起「月光如水」的名句,巧妙地把人所共知的名言作為自己筆下文字的注腳,文筆自是高出一籌。「水中」緊承上句,接著又設一喻,以水中藤蔓「藻荇」來喻陸上樹木「竹柏影」,寫出了竹柏月下投影的淡雅清麗,似一幅彌漫著水氣的朦朧素描圖畫。此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不都在寫「月」。「無月」,自不能明了夜間「庭下如積水空明」;「無月」,而竹柏亦不會投影交橫。這是明顯的側面襯托,曲筆寫照。寥寥數字,而明月朗照之境界全出。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一連兩問,含義極深。由景物推及人情,看似問「月」、問「竹柏」,實則是問「自心」、問「世人」、問「世間」。作者客觀而問,主觀而答:「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淡淡的感嘆聲中讓人們分明地聽出詩人內心的絲絲憂楚和些些放達。「閑」之一語,是為「文眼」,包含不盡意味:那賞月的欣喜、漫步的閑適,那貶謫的悲苦、人生的喟嘆……種種微妙復雜的思想情感,盡在其中。雖口言「閑」而心難「閑」,作者當時心潮起伏的思緒,又怎是一個「閑」字了得!
綜觀全文,作者的語言樸素自然,既富有詩情畫意,又蘊含深刻哲理。通過多種表達方式的有層次的運用,將月下美景、心中閑愁和盤托出。敘事,則依據實情一一道來,將自己所見、所念、所行平鋪直敘,曉明通暢,同時,又於思慮的變化之中凸顯出行文的跌宕起伏。寫景,則通用比喻,以水中景緻寫庭下月影,使筆下的景物尤顯空靈,更顯出月色的皎潔和內心的清澄。抒情,則委婉曲致,欲吐還休,似閑還愁,作者僅只點出物景隨人事而變遷的感受,而其中所包含的層層人生感悟,都留待讀者去深深體味。

④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文中寫景句

用比喻的修辭把月色比作空明的積水
把竹柏的影子比作交橫的水藻荇菜
給人一種版庭院積水的感覺寫出月光的權清澈透明
營造出一種清冷潔凈的世界
動靜結合
積水空明是靜態描寫給人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
藻荇交橫是動態描寫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
整個意境靜中有動
動中有靜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結合
積水空明是正面描寫月光
藻荇交橫用竹柏的影子來烘托月光
一正一側
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

⑤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第二段賞析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⑥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本文寥寥數筆,攝取一生活片斷,敘事簡凈,寫景如繪,行文自然,宛如行雲流水,無絲毫刻意為文的痕跡。文章雖短,卻具非凡藝術魅力,同時也揭示極其深刻之人生真理,算得小品文中的極品。但世人對文章每多誤解(蓋有餘秋雨這樣的故意誤讀,見資料),即權威編定之教科書及教參亦不能例外。

「烏台詩案」後,蘇軾以軟禁犯人的身份到黃州,他杜門深居,參禪禮佛,盪滌心靈的塵垢;融入自然,欣賞天地之大美。一個新我終於破繭而出。他深深地感到士人以「道」抗「勢」的荒謬。他感嘆「我生天地間,一蟻寄大磨。區區欲右行,不救風輪左。」「譬之於蟻行磨石之上,磨左旋而蟻右去,磨疾而蟻遲,故不得不隨磨以左回焉。」

解脫自由的生活,精神上的變化,反映到詩文上,即以儒家入世精神自勵,關注社會民生而變為超曠放達。曠達不是逃避生活,而是直面生活後對生活的一種審美化消解。蘇軾黃州後期之精神境界實已上升至審美境界,觀其後來起而復用之後,實已「不吝情去留」,在官則為民辦事,小人當道則馬上上書請去,既自被貶惠州,亦自瞭然不痛。

全文分三層,第一層敘事。首句即點明事件時間「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時蘇軾因「烏台詩案」被貶至黃州為團練副史已經四年了。這天夜裡,月光照入他的房間,作者本欲就寢,怎奈被這美好的月色所迷,頓起雅興,但想到沒有同樂之人,遂動身去不遠的承天寺尋張懷民。張懷民和蘇軾一樣,亦是被貶至黃州來的貶官,他和蘇軾的友誼相當篤厚。當晚,張懷民也還未睡,於是二人一起來到院子中間散步。這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
第二層寫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第三層便轉入議論。作者感慨到,何夜無月,何夜無竹柏,可是有此閑情雅緻來欣賞這番景色的,除了他與張懷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蘇軾謫居黃州,「不得簽書公事」,所擔任的只是個有名無實的官,與儒家的「經世濟民」之理想相去甚遠,即所謂「閑人」之表層意義,它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從另一個方面來看,月光至美,竹影至麗,而人不能識,唯此二人能有幸領略,豈非快事!蘇軾的思想橫跨儒釋道三家,這便使他的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可以說是寵辱不驚,進退自如。當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⑦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回所吸引,答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⑧ 如何賞析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

《記承天寺夜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

「月色入戶」:寒夜寂寥,「解衣欲睡」,這當兒,月光悄悄地進了門。「入戶」二字,把月光擬人化。月光似乎懂得這位遷客的孤獨寂寞,主動來與他做伴。

「欣然起行」:是作者的反應;寫出他睡意頓消,披衣而起,見月光如見久違的知心朋友,欣然相迎。一個被朝廷所貶謫的「罪人」,我們可以想見他這時交遊斷絕、門庭冷落的境況;只有月光毫無勢利之情,在寂寥的寒夜裡,依然來拜訪他。四字寫出了作者的喜悅和興奮。

「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作者與張懷民同是被貶之人,於是作者便想到了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相與步於中庭。」:作者與張懷民心有靈犀,及其友情之深厚。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一是感慨世人忙於名利而辜負了良辰美景,二是表現了作者安閑自適的心境,三是透露出自己不能為朝廷盡忠的抱怨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此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將澄澈的月光比成積水,用交錯相生的水草比喻竹柏的影子,虛實相生,相映成趣,化無形為有形。「積水空明」寫出了月光的皎潔,空靈,「藻荇交橫」寫出了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前者給人以一池春水的靜謐之感,後者則具有水草搖曳的動態之美,整個意境靜中有動,動中愈見其靜,一正寫,一側寫,從而創造出一個冰清玉潔的透明世界,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胸無塵俗的襟懷。作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⑨ 《記承天寺夜遊》賞析

庭下如積水空明,抄水中藻、荇交橫,襲蓋竹柏影也。
「步於中庭」的時候,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交錯的各種水草。院子里怎麼會有藻、荇之類的水草呢?抬頭一看,看見了竹、柏,同時也看見了碧空的皓月,這才醒悟過來:原來不是「藻、荇」,而是月光照出的「竹、柏」影子!「月光如水」的比喻是常用的,但運用之妙,因人而異。不能說作者沒有用這個比喻,但他的用法卻和一般人很不相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也很不相同。
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個字,就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讀者自可以發揮想像:月光清朗,灑落庭中,那一片清輝白茫茫一片好似積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還有水草漂浮,游盪,於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處在於,以竹、柏之影與月光兩種事物互相映襯、比擬、比喻手法精當,新穎,恰如氣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肅穆

熱點內容
古代勵志的名言 發布:2021-03-16 21:50:46 瀏覽:209
形容兒孫繞膝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9:35 瀏覽:878
席慕蓉賞析印記 發布:2021-03-16 21:48:26 瀏覽:311
權力很大含有手的成語 發布:2021-03-16 21:48:22 瀏覽:584
能聽的兒童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285
關於足球的詩歌詞句 發布:2021-03-16 21:47:40 瀏覽:870
拖拉機的古詩 發布:2021-03-16 21:42:53 瀏覽:571
亮甜的詩句 發布:2021-03-16 21:42:00 瀏覽:831
廣東話生日快樂祝福語 發布:2021-03-16 21:38:55 瀏覽:409
噓的短句 發布:2021-03-16 21:38:07 瀏覽: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