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或孟子名言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賞析: 在這則語錄中,孔子告訴子路對學習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當然這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面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偽了。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充實自己的,只有虛心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實事求是,我們中國人的一貫作風,如果我們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就只能被人嘲笑,最終被社會淘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些時候又聽說他在為一所大學的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學生的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感到意外。但很快,這種回答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有些人覺得說「不知道」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孔子認為,學習是老老實實的事,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認識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在我們身邊,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因礙於臉面而不敢向別人求教的人卻不在少數。這種心理大大抑制了我們的發展,使我們的驕傲自滿潛滋暗長,讓我們沒有「無知感」和「求知慾」。要知道,把「不知」當成「知」,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知。 真正的學問家,因為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所以總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面。所以,我們更應該總結前人的教訓,要有疑就問,有意識去問,有膽量去問。 只有有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從而師之」,才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來源: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
⑵ 孔子孟子的名言和故事
孔子哲理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於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於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君子謀道不謀食,……君子憂道不憂貧。
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見善無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懷居,不足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論學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裔不謀夏,夷不亂華,俘不幹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
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君子之行也,度於禮。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
君於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擇可勞而勞之,又誰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貪?君子無眾寡、無小大、無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驕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故為政在人。
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子路問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以不教民戰,是謂棄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蒞之,則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蒞之,動之不以禮,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 :「臨之以庄,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
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之哉!
參考資料:http://www.sd.cninfo.net/sdonline/lishi/kz2.htm
=============================================================================================
孟子名言:
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告子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盡心上)
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孟子·離婁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孟子·盡心上)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孫丑)
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盡心上)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下)
⑶ 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
⑷ 誰有 孔子或孟子名言的賞析及議論!!!
子曰:「由!誨女(rǔ),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 孔子說:「子路呀!我教誨你的話,你知道了嗎?知道就說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才是真正的智慧啊!」 賞析: 在這則語錄中,孔子告訴子路對學習應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態度,當然這也是對待其他事物的態度。孔子認為對待任何事物都要有謙虛誠懇的態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加以隱瞞,不去向別人請教,在別人面前仍然不懂裝懂,那他就是太無知、太虛偽了。不懂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裝懂,這個世界上沒有一生下來就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人,人們都是在不斷的學習探索中充實自己的,只有虛心向別人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實事求是,我們中國人的一貫作風,如果我們像南郭先生那樣「濫竽充數」,就只能被人嘲笑,最終被社會淘汰。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時,對很多問題都表示「不知道」。前些時候又聽說他在為一所大學的師生作學術報告時,面對學生的提問又是「三問三不知」。「您覺得人類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質和反物質嗎?」「不知道。」「您覺得您從事的科學實驗有什麼經濟價值嗎?」「不知道。」「您能不能談談物理學未來20年的發展方向?」「不知道。」 三問三不知!這讓在場的所有同學感到意外。但很快,這種回答就贏得全場熱烈的掌聲。也許,有些人覺得說「不知道」是孤陋寡聞和無知的表現,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卻體現著一種做人的謙遜和科學家治學的嚴謹,不禁令人肅然起敬。 孔子認為,學習是老老實實的事,承認自己有不懂的地方,本身就是認識上的一種進步。然而,在我們身邊,不懂裝懂、自以為是、因礙於臉面而不敢向別人求教的人卻不在少數。這種心理大大抑制了我們的發展,使我們的驕傲自滿潛滋暗長,讓我們沒有「無知感」和「求知慾」。要知道,把「不知」當成「知」,這才是最可怕的無知。 真正的學問家,因為懂得學無止境的道理,所以總能看到自己無知的一面。所以,我們更應該總結前人的教訓,要有疑就問,有意識去問,有膽量去問。 只有有了「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的學習態度,我們才能「從而師之」,才會有所發展,有所進步。 來源:新語文學習·小學高年級
⑸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名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
(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
【譯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應該處於統治地位。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群眾。
(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
【譯文】天子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諸侯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國家;卿、大夫不行仁,便保不住他的宗廟;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便保不住自己的身體。
(10)國君好仁,天下無敵焉。
【譯文】一國的君主如果喜愛仁德,整個天下便不會有敵手。
(11)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nou4)。
【譯文】減免刑罰,減輕賦稅,讓百姓能深耕細作,早除穢草。
(12)仁者無敵。
【譯文】仁德的人是無敵於天下的。
(13)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譯文】每家給他五畝土地的住宅,四圍種植著桑樹,那麼,五十歲以上的人都可以有絲棉襖穿了。雞狗與豬這類家畜,都有力量去飼養繁殖,那麼,七十歲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一家給他一百畝土地,並且不去妨礙他的生產,八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飽飽的了。辦好各級學校,反復地用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大道理來開導他們,那麼,須發花白的老人便會有人代勞,不致頭頂著、背負著東西在路上行走了。
(14)易其田疇,薄其稅斂,民可使富也。
【譯文】搞好耕種,減輕稅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5)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
【譯文】君主仁,沒有人不仁;君主義,沒有人不義;君主正,沒有人不正。
(16)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譯文】以百姓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快樂為自己的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者,百姓也會以國君的憂愁為自己的憂愁。
(17)仁則榮,不仁則辱。
【譯文】諸侯卿相如果實行仁政,就會有榮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會遭受屈辱。
(18)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譯文】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沒有一定的產業收入的人便不會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假若沒有一定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准則,就會胡作非為,違法亂紀,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19)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此所謂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於死。
【譯文】為爭奪土地而戰,殺死的人遍野;為爭奪城池而戰,殺死的人滿城,這就是帶領土地來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贖出他們的罪過。
(20)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
【譯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會把君主當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馬,臣下就會把君主當成路上遇見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會把君主看作仇敵。
(21)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譯文】魚是我所喜歡吃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吃的;如果兩者不能都吃的話,我便丟掉魚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兩者不能並有,我便舍棄生命而取義。
(2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文】尊敬我的長輩,從而推廣到尊敬別人的長輩;愛護自己的晚輩,從而推廣到愛護別人的晚輩。
(2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譯文】行仁政的就有很多人幫助,不行仁政的就很少有人幫助。幫助他的人少到極點時,連親戚都反對他;幫助他的人多到極點時,全天下都歸順他。
(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文】天時不及地利,地利不及人和。
(25)殺一無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義也。
【譯文】殺一個無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卻去取了過來,是不義。
(26)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未聞弒君也。
【譯文】破壞仁愛的人叫做「賊」,破壞道義的人叫做「殘」。這樣的人,我們就叫作他「獨夫」。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獨夫殷紂,沒有聽說過他是以臣弒君的。
(27)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譯文】使有德行的人居於相當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擔任一定職務。
(28)尊賢使能,俊傑在位。
【譯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傑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9)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文】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谷之神為次,君主為輕。
(30)民事不可緩也。
【譯文】關心人民是最緊迫的任務。
(31)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gu3魚網)不入洿(wu1低窪的地方)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
【譯文】不要在農民耕種和收獲的大忙季節徵兵和征徭役,妨礙生產,那麼生產的糧食便吃不盡了。不要用細密的魚網到大池中捕魚,那麼魚類便吃不完了。依照合適的時間到山林砍伐樹木,木材也會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會使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什麼不滿。
(32)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殍,此率獸而食人也。
【譯文】現在你的廚房裡有皮薄膘肥的肉,你的馬欄里有健壯的駿馬,可是老百姓面帶飢色,野外躺著餓死的屍體,這等於是在上位的人率領著禽獸來吃人。
(33)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譯文】桀和紂的喪失天下,是由於失去了百姓的支持;他們的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於失去了民心。獲得天下有方法:獲得了百姓的支持,便獲得天下了;獲得百姓的支持有方法:獲得了民心,便獲得百姓的支持了;獲得民心有方法:他們所希望的,替他們聚積起來;他們所厭惡的,不要加在他們頭上,如此罷了。
(34)明君制民之產,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
【譯文】賢明的君主在規定百姓的產業時,一定要使他們上可以養父母,下可以養妻子兒女,好年成能豐衣足食,遇上荒年也不致餓死。
(35)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譯文】一切為著使百姓的生活安定而努力,這樣去統一天下,沒有人能夠阻擋。
(36)諸侯之寶三:土地、人民、政事,寶珠玉者,殃必及身。
【譯文】諸侯的寶貝有三樣:土地、百姓和政治,那種以珍珠美玉為寶貝的人,禍害一定會到他身上來。
(37)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曰其助上帝寵之。
【譯文】天降生一般的人,也替他們降生了君主,也替他們降生了師傅,這些君主和師傅的惟一責任,是幫助上帝來愛護人民。
(38)人皆可以為堯舜。
【譯文】人人都可以當堯舜這樣的好人。
(39)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譯文】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侮辱他;家必先有自取毀壞的因素,別人才毀壞它,國必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別人才討伐它。
(40)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
【譯文】禍害或者幸福沒有不是自己找來的。
(41)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譯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責怪人。
(4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譯文】富貴不能亂了我的心,貧賤不能改變我的志向,威武不能屈我的節,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43)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譯文】自己損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談出有價值的言語;自己拋棄自己(對自己極不負責任)的人,不能和他做出有價值的事業。
(44)養心莫善於寡慾。
【譯文】修養心性的辦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
(45)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
【譯文】向諸侯進言,就得輕視他,不要把他高高在上的位置放在眼裡。
(46)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心,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文】天將要把重要的任務加到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苦惱他的心意,勞動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腸胃,窮困他的身子,他的每一行為總是不如意,這樣便可以震動他的心意,堅韌他的性情,增加他的能力。
(47)恭者不侮人,儉者不奪人。
【譯文】對別人恭敬的人不會侮辱別人,自己節儉的人不會搶奪別人。
(48)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譯文】愛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的愛;尊敬別人的人,會受到別人尊敬。
(49)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
【譯文】交朋友時,不依仗自己年紀大,不仗恃自己地位高,不依仗自己兄弟們富貴。(50)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譯文】賢能的人,一定是自己先明白了再使人明白;今天的人自己還在糊塗卻硬要叫人明白。
(51)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譯文】豐收年成,年青人多表現懶惰;災荒年成,年輕人多表現強暴,並不是天生的資質有所不同,是由於環境把他們的心變壞了的結果。
(52)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譯文】做一件事情好象挖井,如果挖井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的話,仍然是一個廢井。
(53)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在,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譯文】君子有三種樂處,但是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康,兄弟沒災患,是第一種樂趣;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是第二種樂趣;得到天下優秀人才而對他們進行教育,是第三種樂趣。
(54)不恥不若人,何若人有?
【譯文】不以趕不上別人為羞恥,怎麼能趕上別人呢?
(55)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譯文】窮困便獨善其身,得志便兼善天下。
(56)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57)盡信《書》,不如無《書》。
【譯文】完全相信《書》,那還不如沒有《書》。
《孔子名言》
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譯文】孔子說:「學習了而時常溫習,不也喜悅嗎?有朋友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2、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滿臉堆笑的,這種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譯文】曾子說:「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實?交友是否守信?老師傳授的知識,是否復習了呢?」
4、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譯文】 孔子說:「君子吃不追求飽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靈敏,言談謹慎,時時改正自己的錯誤,就算好學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別人。」
6、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譯文】孔子說:「《詩經》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話可以概括,即:『思想純正,沒有邪惡的東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有所建樹,四十歲不遇事困惑,五十理解什麼是天命,六十明辨是非,七十隨心所欲,不超過規矩。」
8、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譯文】孔子說:「溫習舊知識時,能有新收獲,就可以做老師了。」
9、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譯文】孔子說:「君子團結群眾而不互相勾結,小人互相勾結而不團結群眾。」
10、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譯文】孔子說:「讀書不深入思考,越學越糊塗;思考不讀書,就危險。」11、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譯文】孔子說:「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這種態度是明智的。」
1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譯文】孔子說:「人無信譽,不知能幹什麼?
13、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譯文】 孔子說季氏:「他用天子的舞蹈陣容在自己的宗廟里舞蹈,這樣的事可以容忍,什麼事不能容忍?」
14、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譯文】 孔子說:「《關雎》這篇詩,主題快樂卻不放盪,憂愁卻不悲傷。」
15、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孔子說:「以前的事不要再評說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議論了,過去了就不要再追咎。」
16、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譯文】孔子說:「早晨理解真理,晚上死也值得。」
17、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譯文】孔子說:「君子通曉道義,小人通曉私利。」
18、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譯文】孔子說:「見到賢人,要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要反省自己。」
19、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於予與何誅?」
【譯文】孔子說:「朽木無法雕琢,糞土的牆壁無法粉刷,我能拿他怎樣?」
20、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譯文】孔子說:「靈敏又好學,向比自己學問差的人請教時,不覺得沒面子,所以稱為『文』。」
21、季文子三思而後行。
【譯文】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三次,然後才行動。
22、子曰:「寧武子,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譯文】 孔子說:「寧武子這人,國家太平時,就聰明,國家混亂時,就愚笨。他的聰明可以趕得上,他的愚笨別人趕不上。」
2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內在質朴勝過外在的文采就會粗野,文采勝過質朴就會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配合恰當,才是君子。」
24、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譯文】孔子說:「知道學習不如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
25、子曰:「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
【譯文】孔子說:「智慧的人喜歡水,仁慈的人喜歡山;明智的人好動,仁慈的人好靜;智慧的人快樂,仁慈的人長壽。」
26、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譯文】孔子說:「將知識默記在心,學習時,不感到滿足;教人時,不感到疲倦,這三個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
27、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孔子說:「不到他苦思冥想時,不去啟發;不到欲說無語時,不去開導。不能舉一例能理解三個類似的問題,就不要再重復教他了。」
28、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於斯也。」
【譯文】孔子在齊國聽《韶樂》,好長時間吃肉不覺滋味。他說:「沒想到好音樂這樣迷人。」
29、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汝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譯文】葉公問子路:孔子是怎樣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說:「你怎麼不說:他這個人啊,發憤時就忘記吃飯,高興起來就忘記了憂愁,竟然連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矣。」
30、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譯文】孔子說:「三人走路,必有可作為我的老師的人。選擇他的優點向他學習,借鑒他的缺點進行自我改正。」
31、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譯文】 孔子教學有四項內容:文獻、品行、忠誠、信實。
32、子曰:「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譯文】孔子說:「君子胸懷寬廣,小人憂愁悲傷。」
33、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譯文】曾子說:「鳥將死時,叫聲都很悲哀;人快死時,說話都很善良。」
3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譯文】曾子說:「士不可以不弘大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責任重大,道路遙遠。把實現仁作為自己的責任,難道還不重大嗎?奮斗終身,死而後已,難道路程還不遙遠嗎?」
35、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譯文】孔子說:「不在那個位置上,就不要想那個位置上的事。」
36、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譯文】孔子說:「年輕人是值得敬畏的,怎麼就知道後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37、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譯文】 孔子說:「三軍可以剝奪主帥,匹夫不可剝奪志向。」
38、子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譯文】孔子說:「明智的人不會迷惑,仁愛的人不會憂愁,勇敢的人不會畏懼。」
39、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
【譯文】孔子說:「到了寒冷的季節,才知道松柏是最後凋謝的。」
4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譯文】孔子說:「君子幫助人取得成績,不促使人陷入失敗。小人相反。」
41、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譯文】 孔子說:「自己身正,即使不下達命令,群眾也會自覺去做;自身不正,即使下達了命令,群眾也不會服從。」
42、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譯文】孔子說:「不要只求速度,不要貪圖小利。只求速度,往往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4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譯文】孔子說:「君子和睦相處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而不能和睦相處。」
44、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譯文】孔子說:「君子坦盪而不驕狂,小人驕狂而不坦盪。」
45、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譯文】孔子說:「品德好的人一定言談也好,言談好的人不一定品德好。高尚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高尚。」
4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譯文】孔子說:「不怕沒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能力。」
47、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譯文】孔子說:「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必定有眼前的憂愁。」
48、子曰:「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譯文】孔子說:「君子擔心至死也沒好名聲。」
49、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
【譯文】孔子說:「聽從花言巧語就會喪失自己的美德,小事不忍耐就會攪亂大事情。」
50、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譯文】孔子說:「有錯不改,這才是真錯。」
51、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主張不同,不能互相商議謀劃。」
52、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5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譯文】孔子說:「君子有三種事情應引以為戒:年輕時,血氣還不成熟,要戒除對女色的迷戀;到了壯年,血氣方剛,要戒除與人爭斗;等到老年,血氣已經衰弱了,要戒除貪得無厭。」
54、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譯文】孔子說:「人的本性是相近的,由於環境不同才相互有了差別。」
55、子曰:「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
【譯文】孔子說:「在路上聽到傳言就到處去傳播,從道德方面來說,是應唾棄的。」
56、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譯文】楚國的狂人接輿唱著歌從孔子的車旁走過,他唱道:「鳳凰啊,鳳凰啊,為何道德這么衰弱?過去的事已經無可挽回,未來的事還來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從政者危險呀!」
57、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譯文】子張說:「士遇見國家危難時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見有利可得時能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臨喪的時候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
58、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譯文】子夏說:「廣博學習並且堅定自己的志向,懇切地提出問題,多考慮當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59、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譯文】子貢說:「君子的過錯好比日蝕月蝕。他犯過錯,人們都看得見;他改正過錯,人們都仰望著他。」
60、子曰:「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
【譯文】孔子說:「君子要使百姓得到恩惠而自已卻無所耗費;使百姓勞作而不使他們怨恨;要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兇猛。」
⑹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名言有哪些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名言有以下: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
釋義:一個人的質朴要是超過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過他的質朴,又未免有些浮華。只有文采和質朴結合的勻稱均衡,那才稱得上大雅君子。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
釋義:君子團結人而不搞勾結拉攏,小人只搞勾結拉攏而不團結人。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為政》
釋義:一個人不講信譽,不知道他怎麼可以立身處世。這就好比大車、小車缺乏了關鍵部件套不住牲口一樣,那怎麼能駕車走路呢?
德不孤,必有鄰。——《里仁》
釋義:有道德的人是不會孤單的,必定有志同道合的人來同他做夥伴。
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
釋義: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不憂愁,勇敢的人無所畏懼。
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離婁章句上》
釋義: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孟子·梁惠王上》
釋義:用秤稱一稱,才能知道輕重;用尺量一量,才能知道長短。什麼東西都是這樣,人的心更需要這樣。
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
釋義: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其進銳者,其退速。——《盡心章句上》
釋義: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孟子·告子下》
釋義: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⑺ 關於孔子和孟子的名言(至少三句)
孔子:
(做人格言)
不學禮,無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於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
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過而不改,是謂過矣!
過,則匆憚改。
不遷怒,不二過。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
執德不弘,信道不篤,焉能為有,焉能為亡。
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會友,以友輔仁。
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巧言亂德。
巧言令色,鮮矣仁。
剛、毅、木、訥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聽其言而觀其行。
君於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於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盪;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
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禮之用,和為貴。
放於利而行,多怨。
孔子
(學習格言 )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蓋有不知而作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
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
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矣。
不學詩,無以言。
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
有教無類。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孟子
1、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譯:所以上天將要把重大的歷史任務交給這個人,一定要首先磨難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絡骨骼,飢餓他的肉體皮膚,空匱疲乏他的身體,所作所為總是被干擾攪亂,藉以撼動他的心志使他性情更加堅韌,以增加他原來不具備的能力。
2、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
譯:孔子登上東山便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泰山就覺得天下也變小了。
3、 獨樂(yüè)樂(lè),與人樂樂,孰樂?
譯:一個人獨自欣賞樂音快樂,和別人一道欣賞音樂也快樂,到底哪一個更快樂呢?
4、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譯:您老人家這么一說,使我的思想豁然開朗也。(戚戚:感動的樣子)
5、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譯:貧窮時就搞好品德的修養,得志時就幫助天下人民都走善道。
6、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譯:尊敬自己的父母,並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父母身上,愛護自己的兒女,並且將這種感情推及到別人的兒女身上。
7、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譯:得到天時還不如得到地形便利好,得了地形便利還不如得到和順的人心好。(要得天下,必先得人心)
8、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譯:獲得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多,失去道義的人,幫助他的人就少。
9、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譯:人民是最重要的,江山國土次於人民,而君主應該在最次
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譯:在憂患中生存,在安樂中死亡。
⑻ 誰知道孔子和孟子的各兩句名言
孟子名言
(1)不以規矩,不成方圓。
【譯文】不用圓規和曲尺,就不能正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
(2)權,然後和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譯文】稱一稱,才曉得輕重;量一量,才曉得長短。
(3)人有不為也,而後可以有為。
【譯文】人要有所不為,才能有所為。
(4)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譯文】即使有一種最容易生長的植物,曬它一天,又凍它十天,沒有能夠再生長的。
(5)其進銳者,其退速。
【譯文】前進太猛的人,後退也會快。
(6)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
【譯文】心這個器官職在思考,思考才能獲得,不思考便不能獲得。
(7)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譯文】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樂足以使人死亡。孔子名言
人生態度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雲爾。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於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⑼ 用孔子或孟子名言寫作文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語出於《論語·顏淵篇》,是孔子經典妙句之一,亦是儒家文化精華之處。中國的《論語》就如同西方的《聖經》一般,是對一個民族或一個區域文化的概括和統領。《論語》分二十篇,其中的《顏淵篇》主要講述了孔子對「仁」和「恕」的解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著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系,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廣義的,是指大眾,然而《論語》誕生的那個時代「人」的定義通常是指狹義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對而言。「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前面寫著的是「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這是在同一句話中敘述的,很明顯這里的「民」是指被剝削階級,勞動人民。用現在的語言來說,狹義的「人」是指奴隸主,即剝削階級,而「民」是指奴隸,即被剝削階級,所以這句話當然也就可以理解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人際關系原則適用於剝削階級,而剝削階級與被剝削階級的關系卻未必如此。這種理解並非無稽之談,也並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眾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處的「人」應當是指廣義的。 孔子所道出這么一句話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理。若凡事都從這個原則出發的話,很多事情都會卡在中間,難以前進。倘若兩人舉槍對峙,生命危在旦夕,甲為正,乙為邪,這時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豈不慘哉!甲當然不會想被殺掉,難道就不殺不想被殺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條件,一定環境下才適合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儒家思想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信條,然而在現實中許多人都不能恪守「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信條,一切以個人利益為中心,只顧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無論是在處理人際關系,還是政治關系方面都應當毫不猶豫地認識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條經久不衰的人際關系原則的重要性